專欄
668
潛能發展中心,幫助脊髓損傷者就業【獨立特派員】
位於桃園市的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是全國唯一一個提供脊髓損傷者重建訓練的專業機構,二十多年來到這裡接受生活重建或職業訓練的學員中,從年齡最小的國小生到84歲的資深長者都有,他們不放棄任何一位傷友,最大的核心價值除了提供同儕的訓練及陪伴外,整個機構都是由傷友組成,55位員工中傷友就佔了7成,讓進來這個環境的學員比較容易融入與適應。根據統計脊髓損傷者受傷的原因中,車禍佔了45%,其他則包括病變、高處跌落、運動傷害等因素。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生活重建與職業訓練全都免費,訪視員也是由脊髓損傷者擔任。為了找出更多的傷友,中心也把關懷延伸到安養機構,希望讓更多傷友的人生能夠有重新開始的機會。「練球的時候突然頭很痛,痛到地上打滾,最後就叫救護車送醫。」曾是排球選手的潘稚莠,第一次發病是在國中升高中的花漾年華時期,經過開刀復建之後,生活重新回到原點。 直至澳洲留學回國,潘稚莠前前後後做了好幾次手術,到了第五次後因無法行走,終身只能以輪椅代步。在家人的鼓勵之下,於去年11月來到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完成兩個多月生活重建訓練之後,留在公關部門服務。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生重課課長劉政奇表示,學員剛到中心的前兩周為適應評估期,會先從生活的基本訓練開始做起。而接受團體評估的新學員當中,年紀最小未滿十八歲,最大六十幾歲,他們不是由家人陪同,就是有照顧者或外籍看護在旁協助。 「脊髓損傷者不敢出門的原因,大多都是大小便不能自理。」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主任林洋彬說,中心最大核心價值為同儕的訓練及陪伴,希望透過中心的課程,幫助脊損者重建生活、適應社會,甚至撤回看護獨立生活。 中心透過訓練課程,一步步幫助傷友重回生活正軌。(圖/獨立特派員) 模擬正式職場環境,協助尋找合適職種 發展中心裡頭,正在上文創商業設計課的學員簡志豪,11歲時就受傷,今年五月進來中心職訓。過去的他依靠居服員在家協助,有了一技之長之後,開始存錢購買交通工具,並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而另一位因為車禍傷到頸髓,手部功能也受到限制的學員呂智文,在思考靈活度與色彩敏感度比較具有優勢,因此對創意發想、創業培訓較有興趣。被問到中心對他帶來了什麼影響時,他表示自己學會了調整看待事情的角度,更懂得利用所擁有的東西發揮極限。 於中心咖啡工作室烘焙咖啡豆的張志鴻,則是因為意外,由卡車司機變身咖啡烘培師,現在於由中心培訓其他學員。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主任林洋彬說明,中心在職業訓練過程中,會協助傷友尋找適合的職種,同時模擬正常工作的作息時間,幫助他們能順利與工作接軌。 呂智文受到中心正向影響,學會以樂觀角度看待人生。(圖/獨立特派員) 個管中心串聯全台,帶領傷者走出困境 根據中心統計,來中心經過生活重建訓練,可以獨立生活的達到80%,職業訓練之後就業率則高達72%左右。黃承皇跟太太欣幼是中心前後期的學員,兩人相識於社群媒體,結婚後一起創業,打造了無障礙室內裝修設計公司。 「之前擔任中心訪視員的時候,發現生活周遭其實存在著許多對於脊損者的不便,因此才想投入無障礙領域發展。」黃承皇說,當時的他正好高中畢業,毅然決然決定報考相關科系與證照,也才有了後續公司的誕生。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主任林洋彬表示,傷者要走出傷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一旦接受後就會發現,即使坐上輪椅依舊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也希望透過更多類似故事,鼓勵尚未走出的傷友克服困難。 台灣每年新增加的脊髓損傷者約有1400名,平均受傷年齡在27歲左右,目前中心於北中南區皆有成立脊髓損傷者個管中心,串聯成為全台服務網,同時提供全人、全程、全家的服務,讓脊髓損傷者可以經過生活重建與職業訓練,走出自己的第二人生。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李季軒

2022年8月21日

493
猴痘疫情蔓延快速,世界各國有哪些觀察?【獨立特派員】
猴痘在各國迅速蔓延,也被WHO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在發疹的時候傳染力最強。以往猴痘病例主要都發生在中非和西非,這次為什麼會在非洲以外國家流行,到現在科學家們還是感到不解。要如何面對這些更為頻繁的新興傳染病,對各國來說都是項嚴峻的考驗。猴痘疫情快速擴散 引起世界關注 猴痘疫情自今年五月在歐洲非猴痘疫區爆發疫情,短短時間,病毒已擴及78個國家,累積超過一萬八千多感染病例,引起世界關注。 英國皇家內外科醫學院醫師山姆說明,2018年英國有幾例境外移入的猴痘病例,而這次不同的是,竄升病例的病患都沒去過非洲的這些地區,因此看到一些社區傳播的情況,這有點不尋常。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惠特沃斯解釋,猴痘通常從發燒和頭痛開始,會感到非常不舒服跟疲倦,淋巴結會腫脹,然後出現典型的皮疹,呈現膿皰狀,這通常具有傳染性,直到結痂脫落前都有傳染性。 猴痘病毒的潛伏期長,疹子會癢、會痛,從一開始症狀出現就有傳染力,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必須等到兩至三個禮拜,直到所有疹子結痂癒合。 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坦言,這波疫情有幾個特性是會讓專家比較擔心。第一個,它是首度在流行地區以外出現持續性傳染。第二個,它是多點的傳播,也就是說發現這個疫情的時候,已經好幾個國家都陸續監測到這樣子的疫情。 猴痘是長潛伏期的病毒,所以在疫情的調查、追蹤都比較不容易。(獨立特派員/圖) 猴痘疫情拉警報 疫苗與藥物資源須盡速動員 猴痘和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外層都有包膜,它們都是用酒精即可破壞,殺死病毒。但猴痘不像新冠是RNA病毒,猴痘屬於DNA病毒,病毒的變異速度慢。不過奇怪的是,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這波猴痘疫情已和4年前的病毒株不同,有多達50種遺傳變異。 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說明,因為猴痘病毒並不是只能透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傳染,也可能透過親密的接觸、家人的相處,或者是沒有做好防護的醫療行為。 猴痘主要是經由體液、血液以及皮疹所傳播。雖然目前全世界有9起死亡病例,致死率相當低。但為了讓全球加緊防範,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已經宣布將猴痘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也就是與新冠疫情同為最高等級的公衛警報。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建璋認為,列入緊急事件的話,主要就是後備的動員,包括疫苗跟藥物的處理。如果沒有列入緊急事件,可能這些資源都沒有辦法動員起來。 人類傳染病中有六成是人畜共通疾病,科學家指出近幾十年人畜共通疾病增加。(獨立特派員/圖) 人畜共通新興傳染病 台灣如何因應? 猴痘和天花同屬正痘病毒,只要接種天花疫苗,也就是俗稱的牛痘,就能具有保護力。天花在疫苗大規模接種下,已被根除,全世界已不再接種疫苗,而在台灣,只要1979年前出生,幾乎都注射過牛痘疫苗,只是保護力還剩多少,就不得而知。 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說明,目前台灣積極採購的是第三代的天花疫苗。但其實並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接種這樣子的疫苗,根據國外的建議,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分成兩群,一個是暴露前的預防,譬如說實驗室的人員要操作天花或猴痘的病毒,可能會有暴露的風險。另外一種是暴露後的預防,也就是假設有確診個案出現,防疫人員會去找可能的接觸者做風險評估。整個疫苗接種政策還是會再經過專家委員討論,最後把它訂定下來。 在猴痘治療上,目前台灣自國外採購的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已到貨,主要是提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 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解釋,不論是歐美還是澳洲都有一個共識,疫苗跟藥物並不需要大量的使用。因為感染者的死亡率非常的低,絕大多數也會自限性,也就是說,經過兩三個禮拜或三四個禮拜,會自行痊癒,不見得需要額外去承受藥物的不良反應。 加強野生動物的監測,以便提早發現病原體在物種間的改變,這些新興傳染病,對各國而言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及考驗。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WHO
#猴痘
黃郁婷

2022年8月21日

684
國外風行微型屋運動,能成台灣居住正義解方?【獨立特派員】
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微屋運動,是起源於有些人開始覺得大房子的負擔重,房貸一揹就要數十年,犧牲了生活的品質。因此他們開始換成小坪數的房子,追求更經濟、簡單、接近自然的生活,甚至將小屋裝上輪子,載著自己的家到處旅行。在台灣,也有不少微型房屋的選擇,但是相較於這些土地廣大的國家,台灣地小人稠加上建地售價昂貴,農地建屋也有諸多法規上的限制。居住正義一直是台灣民眾最關切也是痛苦指數最高的問題,微型房屋是多元的選項之一,不過還需要政策的彈性解套,才能開放更多的可能性。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小房子運動,也稱作微屋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主張掙脫大房子和房貸束縛、追求簡單生活,甚至拖著小屋到處居住。不過這樣的理念是否能在台灣行得通? 位在石岡的這座園區,展示販售不同型態的木屋,其中以這款13.5坪的房型最受歡迎,包含了起居間、廚房、衛浴各項設備,售價落在300萬左右。 「台灣除了山區之外,其他的地方皆為南北風向,而我們的房屋也以此進行設計,使得屋內十分透心涼爽。」行動木屋業者謝東興,早期從事木製家具, 之後跨入建築領域,他開始對台灣的住宅進行反思,並思考房屋該有的模樣。 謝東興認為台灣現有的建築形態過於粗暴,一旦經過建設就會破壞土地本質,因而援引微屋運動的概念,將木屋設置在自然環境中,並以少量的水泥固定柱腳,以減少對土地的傷害。 隨著國外微屋運動風行,近年台灣的微型房屋也逐漸受到矚目。(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土地成本高昂,實踐微屋運動限制多 目前這些行動木屋設置在台灣各地,不過想要享受這般自然美景和木屋風情,也需具備一定的財力。由於建地售價高昂,加上農地蓋房子也具有諸多限制,因此在台灣想要實踐微屋運動,高昂的土地成本和法規便成了最大的障礙。 台灣是否有可能從僵化的住宅型態、和高房價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還有待相關部門的看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業者也推出各具特色的微型房屋。 其中一棟名符其實的小房子,包含二樓夾層只有五坪大,居住在這樣的空間裡必須學會減法生活。環保節能移動屋設計師Tanya表示,雖然空間並不足夠如一般房屋收納東西,但也能讓居住者因為外在因素逐漸調整成不一樣的生活形式。 此外,這款小房子訴求環保節能,不僅透過太陽能板和儲能系統,自給自足基本用電,也不在土地上建設任何設施。不打地基的方式,也讓屋子能夠方便快速地移動。環保節能移動屋業者Frankie告訴《獨立特派員》,搬運屋子甚至無須動用重型機械,利用小型車即可完成作業。 由於建築法第四條規定,固定在地上的才能定義為建築物,需要申請建照。因此目前台灣的微型房屋,多以這種非固定、可移動模式,來作為法規上的解套。 台灣因土地成本高昂,連帶影響微型房屋價格。(圖/獨立特派員) 家戶房貸負擔率高,業者盼實現居住正義 另一棟正在施工的,是可以伸縮的房屋,移動時可以縮小以符合上路法規,待到定點後再進行延伸,拓展成六坪大小的小房屋。業者聲稱房屋為自動節能屋,配備自動感應的進風和排風口,可以透過感應器自動調節室外與室內溫度。 目前這樣的小房子,還沒有作為住宅販售,初步先進入旅宿市場。業者規劃,未來房屋可以循環再利用,藉由降低售價實現居住正義的可能。 「我希望所提供的產品,是年輕人只要花個60萬、70萬,就能夠擁有產權。」環保節能移動屋業者Frankie與設計師Tanya說明,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年輕人累積積蓄、投資想做的事情,而不用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 根據內政部的房貸負擔率,也就是房貸金額,占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的比率以台北市最高,將近65%,而六都中最低的桃園也超過三成,如何從既有的住宅模式和高房價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民間饒富創意,只等待友善的政策開創出不同的選擇。 業者研發可伸縮房屋,以此兼顧便利性及空間大小。(圖/獨立特派員) 微型房屋逐漸萌芽,有待政策彈性解套 除了民間業者,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也與資訊工程學系合作,研發出可移動式社區型智慧小房子。屋子採用回收的二十呎貨櫃,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內部則設有微氣候控制系統,可藉由二氧化碳濃度自動調節,將居住環境維持在人體最舒適的狀態。 目前智慧裝置正於歐洲展示,並成功奪下大獎。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表示,智慧小房子適合應用在鄉下、林場等偏遠地區,使用型態也十分廣泛,不僅可以成為偏鄉地區價格較為低廉的住所選擇,也能搭配防疫包變成臨時診所使用。 不過林一平也指出,對於建築內的智慧系統,目前仍尚未擁有明確的驗收規範,因此測試往往只流於能否啟動,缺乏實用性與耐久性的測試,還需等相關技術發展成熟,才能確保建築的品質。 相較於一般建築,小房子既輕巧、也更自由。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微屋運動,解放了既有的住宅型態和沉重的房貸,而台灣的微型房屋也已經開始萌芽。不過要實現居住的想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婁雅君 羅盛達 周明文/採訪報導)
#微屋運動
李季軒

2022年8月21日

744
中國禁止台灣石斑魚輸入,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台灣的石斑魚品質堪稱世界第一,也有「石斑王國」這個名號。台灣的石斑魚,有七成是外銷,其中高達九成是銷往中國。中國六月中突然宣布暫停購買台灣的石斑魚,讓產業頓失依靠。現在政府積極拓展內銷,也祭出加工補貼、養殖業者免息貸款等措施。未來又將如何防患未然呢? 石斑魚外銷中國受阻 對產業造成什麼影響? 蔓延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已衝擊到石斑魚業者的生計,2022年6月中,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布通知,自2021年以來多次從台灣輸中國石斑魚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禁用藥物,還檢出土黴素超標,因此自2022年6月13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業者的困境雪上加霜。 而關於石斑魚的養殖,石斑魚業者林松欉有豐富的經驗,甚至有獲獎殊榮。聊到中國以驗出禁藥為由,禁止進口台灣石斑魚這樣的事情,他認為根本沒道理。 石斑魚養殖業者林松欉表示,動保處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會派專業的獸醫師來,如果養殖的魚生病了,獸醫師會開處方箋,而且會開合格用藥,不會開禁藥。 事實上,農委會日前才公布,供貨的石斑魚養殖場的檢驗報告,全數合格,品質無慮。但無論中國不買台灣石斑魚的真正理由為何,眼前的事實是,過去以來,台灣有7成石斑魚外銷,其中高達9成是輸出中國市場。 永安區漁會總幹事李秋錦分析為什麼台灣漁民會喜歡外銷中國,因為飲食習慣比較接近,漁民也不用處理魚,只要活跳跳弄過去,中國人就很會處理,這是台灣漁民最快把池中物轉換成現金的一個方式。 加強內銷市場 農委會祭出加工凍儲補貼 加強內銷,是農委會應變的方法之一。工作人員幫石斑魚加工,讓它們的規格,符合內銷市場的需求。 梓官區漁會總幹事張鈞華說明,一般的家庭不會料理整尾石斑,所以可以透過冷鏈系統的加工,來將整尾石斑分切成魚丁或者是無刺的魚片,讓消費者可以更簡單料理。 但加工需要成本,農委會祭出加工凍儲補貼,去鱗、去鰓、去內臟每公斤40元;切片或塊,每公斤50元。而藉由加工達到全魚利用,希望讓石斑魚發揮最大經濟價值。 張鈞華介紹石斑魚不同部位的加工方式,例如:取石斑魚頭富含膠質的中間部位,把它鋸成石斑魚頭丁,讓消費者煮成味噌湯或酸菜湯。而魚片取完的中骨,漁會也可以洽談調理加工業者,利用中骨來熬製成石斑魚高湯。 漁會也特別強調魚貨的食安有保障,讓國內消費者安心購買。 梓官區漁會衛生管理人員班長蔡宜伶說明,魚貨會定期送去SGS檢驗,針對石斑魚品項,這次驗了硝基呋喃、氯黴素、孔雀綠還有結晶紫,檢驗報告都是未檢出,合格的。 拓展海外銷售通路 依賴單一市場風險大 依照淡旺季來適度釋出凍儲石斑產品,或許能穩定內銷的價格跟供貨,但持續開拓海外市場,才能讓台灣的石斑魚產業,走得更長久。尤其,台灣石斑魚品質在國際上,有很強的立基點。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表示,對於衛生安全的把關,從未上市到上市都是用抽驗的,而且是依照風險程度去改變。第二個部分,政府最近投入了很多冷鏈的計畫,不一定要像過去追求活鮮這樣的東西去販售。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林志鴻說明,過去因為地緣之便集中在單一市場,現在當然要去開發單一市場以外,分散這些市場。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穆斯林國家,還有比較高端消費的歐洲、美洲國家都是積極拓展的目標市場。 為台灣農漁產品開拓多元海外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是農委會防患未然的策略。但中國在沒有提出科學證據的狀況下,突然單方面禁止輸入台灣農漁產品,嚴重衝擊台灣農漁民的生計。各界應該以更長遠的眼光,來謹慎應對台灣某些農漁產品外銷,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可能衍生的問題。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中國
#石斑
#蓮霧
#釋迦
黃郁婷

2022年8月11日

471
蜂蜜純不純,摻偽嚴重難
長期以來蜂蜜摻偽情形嚴重,坊間流傳各式各樣辨別真偽的方法,例如加水搖晃看起泡狀況,或是螞蟻是否食用等。不過專家說明,這些都無法辨別蜂蜜的真假,現今甚至沒有一套科學方法可以完全檢測各種摻假的樣態。農委會公告明年七月開始,只有100%的蜂蜜才能標示為純蜂蜜,為食品標示跨出了一大步,但是相關的檢測機制卻無法因應,產地混摻的問題也難以檢驗。食品標示雖然往前走,配套的檢驗標準機制卻還沒有跟上。在兩者落差彌平前,只能依靠業者的良心還有消費者的運氣。 在天氣晴朗的日子中,是蜜蜂辛勤工作的時間,牠們採集的蜂蜜,廣受人們喜愛。從事相關行業長達57個年頭的賴朝賢,對於台灣蜂蜜市場瞭若指掌。而談到如何辨別真偽,他表示向來是個難題。 「蜂蜜摻假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裕文坦言,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特定一種分析方法,可以辨別出所有的摻偽行為,而常聽到的利用螞蟻、泡沫等分辨方式,多半也只是僅供參考,實際上仍存在很多誤區。 對於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食藥署公告明年七月開始,將制定更明確的規範。以含量來區分,100%才可標示為純蜂蜜,60%以上可標示為加糖或調製蜂蜜,低於60%,則只能使用蜂蜜口味字樣。 長期以來,蜂蜜摻偽情形嚴重,也沒有效的相關規範,不只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誠實標示的蜂農和業者也飽受假蜜之苦。對於這項新規定,各界多以正面看待。 蜂蜜摻偽行為難以辨別,讓消費者與業者有苦難言。(圖/獨立特派員) 產地混摻難以檢驗,新規效力備受質疑 不過新規定的上路是否能有效阻止摻為現象,專家也保持懷疑。雖然混摻糖水可藉由儀器檢驗出來,但是產地混摻卻無法檢驗。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年蜂蜜需求約一萬兩千公噸。但是國內產量供不應求,每年進口約四千公噸,其中又以泰國龍眼蜜居多。 倘若資訊透明,誠實標示,消費者自然可以自行選擇。但實際上市面上泰國龍眼蜜混充台灣蜜販售的情形,卻也層出不窮。對此蜜蜂生態農場負責人賴朝賢說明,不同產地的蜂蜜口感不同,若是大量混摻可透過口感進行分別,不過一旦混摻的量相對稀少,就很難檢驗出純度比例。 專業人士可藉由品嚐來分辨,但是一般消費者只能仰賴產品標示,或是尋找信賴的商家,以避免購買到有摻偽的蜂蜜。今年龍眼開花期間遇到連續下雨,蜂蜜產量驟減,可以預見進口龍眼蜜將會補足產量缺口。雖然法規明確規範必須標示產地,但是檢測不出來的情況下,目前仍只能依靠業者良心。 台灣蜂蜜產量供不應求,使得混摻問題逐日上升。(圖/獨立特派員) 農藥問題影響銷量,業者力拼產品驗證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還有農藥殘留的問題。蜜蜂生態農場負責人賴朝賢告訴《獨立特派員》,以往蜜蜂普遍擁有近六個月的壽命,但近年來因為受到農藥、抗生素、陰霾等生活汙染影響,以至於只剩下平均不到兩個月的壽命。 蜜蜂壽命的縮減除了大大增加蜂農成本之外,也讓蜂農和業者開始尋求各式不同的方法,為自家產品進行相關驗證。蜜蜂生態農場總經理賴曉瑩說明,去年農藥超標的情況有些嚴重,而一旦未經過檢測合格標準,就會將產品退還給蜂農。 為了確保品質,也有業者為自家商品推行產銷履歷認證,透過產品追溯碼的方式,讓蜂蜜來源、採集花朵種類、檢測數據等資訊全部透明化,幫助消費者在挑選時能放心購買。 業者推行產銷履歷認證,讓產品資訊更加透明化。(圖/獨立特派員) 檢驗標準針對蜜種設立,部分蜂蜜難以符合規範 住在石碇的陳國雄,因為喜歡喝蜂蜜,進而走上養蜂一路。和一般的蜂農不同,需要帶著蜂箱遷徙逐蜜而居。他以石碇山區作為定點,讓蜜蜂來回採集附近的森林蜜。 「人們口中所說的苦蜂蜜,就是這種鴨腳木,吃起來有一點苦苦的。」談到自家產品,陳國雄表示有別於一般蜂蜜,有「冬蜜之王」之稱的鴨腳木產量稀少,得在植物流蜜狀況良好的情況才能產生,要取得可謂需要天時地利還有人和。 每一滴蜂蜜,滴滴珍貴。近年來龍眼樹種植面積下滑,加上氣候變異,產量逐年下降,幾乎是可預見的趨勢。各界開始推廣不同蜜源植物的特色蜜,不過蜂蜜的國家標準,卻是針對龍眼蜜的特性所訂出的標準。 「在現行標準中,紅淡蜜的澱粉酶只有在純度不夠的情況下才能夠合格,不然都是不合格的。」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裕文表示,紅淡蜜為北部的特色蜜種,也為十分優良的蜂蜜,卻因國家標準的侷限遲遲無法過關。 雖然食藥署的新規範為蜂蜜產業跨出了嶄新的步伐,不過跟不上時代的國家標準,以及仍舊檢測不了的產地來源,對於蜂蜜產品的品質穩定,依舊無人能夠掛上保證。 (※ 婁雅君 鄭凱文/採訪報導)
#食藥署
#農藥殘留
#蜂蜜
李季軒

2022年8月11日

753
世紀對談,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和畢生致力以非暴力方式帶領民眾抵抗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榮譽大主教戴斯蒙屠圖,兩人2015年在印度共聚5天,分享他們關於喜悅與慈悲的智慧。七年後歷經疫情波折的《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紀錄片,完整記錄兩個靈性好朋友相聚激盪出的火花。雖然屠圖主教已經在去年逝世,不過他在離開前已經見證這部紀錄片的完成。紀錄片製作團隊除了完成影片,還集結眾人之力進行了一個喜悅任務的專案,鼓勵希望面對挑戰依然能夠保持喜悅的朋友們,一同進行嘗試。2015年,在印度的達蘭薩拉,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主教兩位心靈摯友久別重逢,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兩人,從1990年第一次見面,至今只有六次相聚,卻將彼此視為一輩子的靈性兄弟。 《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紀錄片,記錄下了兩人這五天的交流過程,不過這一場笑聲連連的喜悅相逢,實際上卻是波折不斷,製作團隊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屠圖主教晚年頻繁進出醫院,影片好幾次拍攝無望。 屠圖主教於貧窮的小村落長大,從小目睹父親對母親家暴的創傷,歷經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帶給民眾的傷害與痛苦,卻始終堅持非暴力為最後依歸。面對催淚瓦斯和警犬,戴斯蒙屠圖領導人民反抗種族隔離,他堅信「只要人們決定自由,世上就再也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止他們得到自由。」 而達賴喇嘛則是於2歲時,離開自己親生的父母來到布達拉宮。肩負西藏政經領袖的重擔,他雖努力追求和平,最終仍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流亡異鄉。如今兩人在一般人看來苦難的人生,卻淬煉出動人的智慧與喜悅。 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至今只見面過六次,卻擁有十分深厚的友誼。(圖/獨立特派員) 挑戰科學實證,成功證明祈禱與冥想效用 一天早上,達賴喇嘛邀請屠圖主教進入他個人的冥想室,分享彼此的練習。達賴喇嘛表示他每天都從冥想死亡開始,屠圖主教則是邀請達賴喇嘛參與聖餐禮的祈禱。祈禱與冥想,對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來說並不只是宗教情懷,更是讓自己慈悲喜悅的實踐練習。他們甚至挑戰了科學家,用實驗證明兩者對於身理的影響實際且有效。 「實驗過程中,冥想者的腦部反應相對於對照組平穩許多,而當身體受到短暫刺激後,冥想者的腦部反應也能夠更快回歸正常,而非一直停留於振盪狀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理查大衛森博士表示,實驗結果讓他們推論出了一個激進卻簡單的結論――「幸福是種可以被培養的技能。」 「喜悅與幸福可以透過練習培養,是每個人可以掌握在手上的選擇。」這不僅僅是接受科學實證的結論,也正是屠圖主教與達賴喇嘛希望透過紀錄片能夠傳遞給世人的訊息。 理查大衛森博士進行實驗,證實祈禱與冥想能對身理產生實質影響。(圖/獨立特派員)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盼成動盪中的綠洲 在這五天的時間中,兩人除了一同對談、笑鬧,享受彼此的陪伴,也回答了上千個來自全球的提問。問題包羅萬象,有趣的是最多人感興趣的並不是如何找到喜悅,而是在充滿挑戰與苦難的世界中,是否真的可能活在喜悅中。而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也用他們動人的友誼給了最後的答案。 2015年的相會,是達賴喇嘛和屠圖主教最後一次相遇,屠圖主教在2021年底以90歲高齡安詳過世,臨終前他們共同完成了《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將自身的智慧永傳於後世。 《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紀錄片自2015年開始拍攝,於2019年九月完成,2022年正式上映。希望鼓舞在疫情間失去希望的人們,尤其是深陷憂鬱的青少年,期待大家在挑戰日益劇烈的全球環境中,透過兩人感染力十足的笑聲,帶來一絲清涼。 「觀看紀錄片時是十分開心的,你會打開你的心房,讓他們的智慧進入其中。」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乎的不是個人獲獎的榮耀,讓和平和喜悅能真正進入每一個人的心中,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成就。 (※ 陳廷宇 羅盛達/採訪報導)
#達賴喇嘛
#戴斯蒙屠圖
#喜悅
#冥想
李季軒

2022年8月11日

529
嘉義市無勞工專責單位,可能存在那些問題?
隨著年底選舉的逼近,公共事務也備受關注。最近嘉義市的小黨還有勞工團體對嘉義市政府提出了呼籲,要求設立勞工專責單位。目前台灣各個地方政府主管機關的設置,除了最北端的基隆,嘉義市是西部縣市唯一一個沒有設置勞工專責單位的縣市,將勞工業務設置在社會處下。雖然說依照轄區內的狀況設置不同的行政單位,是地方政府的職權與規劃,不過隨著產業多元發展,相關的勞工業務及法規已經越來越複雜,處理勞工事務的量能及專業度,需要地方政府及早思考因應,才能保障勞工權益。晚間七點,陳政國抵達嘉義高鐵站,剛從通勤地點下班回來。在中華電信轉投資公司神腦國際擔任企業工會理事長的他,三年多前遭資方以縮編為由,結束原本工作的嘉義業務單位。而在和同事分別被調到台中、高雄等地後,也開啟了與資方的拉鋸。 「第一次調解的狀況其實比較不清楚,所以只選擇了單一人調解委員,並非調解委員會。」陳政國說,原本希望能透過調解爭取更多相關補助,只可惜最終幾乎沒有達成任何成效。 調職後,陳政國增加了開車往返高鐵站的通勤成本,對比公司現有提供的交通補助,他表示依舊明顯入不敷出。不過即便調解結果差強人意,陳政國跟同事還是開啟了長途通勤。只是在接受職務調動後,部分同事又與資方發生爭議,於是只好再次進行調解。 「第二次的調解是選擇調解委員會,調解出來的結果也比第一次更好,可是問題在於調解完以後,公司根本不執行。」對此陳政國特地打電話至市府社會處詢問,得到的答案卻是毫無辦法管理,也讓備感無奈。 陳政國與同事多次與資方進行調解,卻都無法獲得實質效益,讓他備感無奈。(圖/獨立特派員) 嘉義縣市兩樣情,專責單位備受質疑 打開嘉義市政府網頁,在一級局處名單中,看不到勞工專責單位,進入社會處,在業務職掌中才看到兩個勞工業務科別。目前台灣西部縣市中,除了南投縣採用社會及勞動處並行之外,只有最北端的基隆市以及嘉義市將勞工業務放在社會處底下。 今年五月,嘉義市的小黨以及勞工團體呼籲市府應該設立勞工專責單位。神腦國際企業工會理事長陳政國說明,由於社會處具備許多部門,並非專責處理勞工事務,因此倘若發生嚴重勞資爭議,很可能無法主動介入協助。 相較於嘉義市,緊鄰在旁的嘉義縣則在2020年11月便做出組織改造,將勞工業務從社會局獨立出來,由專責的勞工暨青年發展處接手。不過對於縣府設置勞工專責單位,監督單位也並非沒有質疑。 嘉義縣議會議員何子凡表示,組織改造在某些程度上或許為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不過是為因應產業轉型成立的組織。真正要判定是否具備實質效益的標準,重點還是在於政府是否願意成為勞工後盾,能透過積極執法、裁罰來維護勞工權益。 嘉義縣於2020年11月做出組織改造,設立勞工專責單位。(圖/獨立特派員) 嘉義縣勞動需求逐日上升,勞青處辦理活動協助就業 在議會的質疑聲中,嘉義縣轄內幾個大型工業區開始積極招商。主要招募精密機械產業進駐的大埔美園區,是嘉義縣這幾年積極推動的產業項目之一,隨著廠商進駐,人力仲介招牌、徵人布條也成為園區風景。 嘉義縣勞工暨青年發展處處長陳奕翰告訴《獨立特派員》,近幾年嘉義縣有很多大型投資,而相關產業進駐到嘉義縣之後,嘉義縣轉型就會需要更大量的勞動人口,也因此決定成立一個專責處理勞工事務的單位。 而除了一般的勞工業務外,嘉義縣勞工暨青年發展處也透過辦理徵才活動等業務,吸引現有的青壯勞動人口以及青年回流,也在增加勞動力的同時量身設計職訓內容,幫助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勞工快速上手。 陳奕翰表示,未來嘉義縣勞青處也計畫設置髮人才服務據點,透過職務再設計的方式協助年長者改善流程,讓工作能更加順利。 隨著廠商進駐,嘉義縣的勞工需求也隨之上升。(圖/獨立特派員) 嘉義市政府局處滿編,專責單位設立遙遙無期 為因應縣內未來的產業勞動人口需求,嘉義縣勞青處將老中青三代,都納入勞動力的規劃中。除了產業勞工之外,對於身心障礙者、新住民、二度就業婦女等特殊族群也提供技職訓練專班。 勞動人口的吸納、參與率的提升,各種勞動競爭的改變也反映在政府部門評比上。嘉義縣勞工暨青年發展處處長陳奕翰表示,根據民調顯示,於經濟與就業面向,嘉義縣民對於政府的滿意度是全國第二,而勞動部給予的考評也一次從去年的墊底上升至第五名,算是跌破了其他縣市勞動部門的眼鏡。 相較於嘉義縣的組織改造,目前民間對於嘉義市設立勞工專責單位的呼籲,嘉義市政府以書面回覆表示,目前市府有20個局處已經滿編,因此無法增設。不過時代力量嘉義黨部執行長王浩質疑,以總編制而言嘉義市與嘉義縣皆為滿編20局處,但嘉義縣卻能設立專責單位,只能顯示出勞工主責單位並不在政府施政的考量當中。 「我非常印象非常深,當時市府只回答了一句話,那你只能去告他而已。」回想起求助市府得到的答案,身為嘉義市勞工的陳政國仍然印象深刻,面對無解的勞資糾紛,只能期許專責單位盡早成立,以改變嘉義市的勞工處境。 (※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勞工權益
#嘉義縣
#嘉義市
李季軒

2022年8月3日

565
視障長者延緩失能,運動設計須巧思
政府近年在推動預防延緩失能運動方案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希望能夠維繫民眾的生活品質,同時管控已經上看六百億的長照經費。政策必須要擴大參與人數,讓不同民眾享有資源,才能達到設計效果,同時也彰顯社會平等。以視障與全盲長者為例,要進行延緩失能的訓練,從體測到個別處方,甚至是工具的操作,都要兼顧視覺、認知、方向感以及速度的統合運用,對教練和推廣者是挑戰。帶領長者運動團體的巫先生與鄭先生,近年因為看到視障朋友因老化、職業傷害等因素,逐漸影響生活自主能力,希望發展合適的預防性運動進行協助。不過對於長年工作以後個人體況,若無他人協助實在不易精確了解,因而選擇拜訪專業按摩師請教作為起點。 「幾乎所有的人工作傷害最大的就是腰。」按摩師嚴燕鳳解釋,通常身體一旦因固定姿勢繃緊太久就容易造成傷害,而關節部分如指髁關節、手腕、手肘與肩關節等因使用度高,也常常受到傷害。 與專家交換意見後,兩人便找到一位牧師出借的場地,開始進行健身活動的安排。除了進行相關設施調整之外,也加強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顧好每一個環節,以確保後續實行的順暢與安全性。 巫先生與鄭先生因為看到視障朋友困境,決定發展預防性運動提供協助。(圖/獨立特派員) 量身打造健身活動,協助維持生活能力 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開始舉行為期三個月健身活動。到場參加學員從中年高齡七十幾以上都有,為了避免人多嘴雜使得難以跟隨指令,因此採用小班制模式,讓志工可以個別協助視障朋友。 除了提供現場活動之外,主辦單位也為平時可以練習的運動設計錄音,以方便學員可以於平日搭配使用。實際上,視障者平時的生活,就多是依靠摸索與聽覺,不過從與朋友交流生活經驗,到燒開水給朋友暢飲,他們仍然樣樣在行,這些真實生活點滴也可見老化時維持能力的重要性。 除了每周的固定活動,他們也透過加入社群軟體群組聯繫彼此,而主辦單位也會根據其中學員回饋與意見,微調活動內容與活動量,打造後續更符合學員期待的課程。 健身活動採小班制服務,以確保視障朋友能夠跟上指令。(圖/獨立特派員) 國內課程仍舊稀少,未來發展可能性高 「事實上,整個預防延緩失能的計畫或是活動,都應該是以長者為中心。」衛福部國健署研究員劉家秀解釋,相關活動不僅能幫助長者維持身體機能,對於腦力認知方面也會有所助力。 而談到課程活動規劃,視障樂遊指導師巫奉約表示其實也並非十分容易,由於外在資源有限,政府與民間基金會無法配額高額費用,因此通常只能獲得一位老師及助教的補助,其他仍得仰賴志工協助。 目前雖然國內視障老人團體健身課還很有限,不過相關成功案例也顯示,決心與信心加上同理、願意陪伴,透過特殊族群預防延緩失能運動,同時帶來更豐富的社交,在未來的高齡社會中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視障
#安養機構
#視障者
李季軒

2022年8月3日

621
脊髓損傷者透過職場,重新找到人生目標與價值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間專為脊髓損傷者量身打造、非常特別的主動廚房。創辦人陳守實曾在2015年發起滾動台灣計畫,用六年的時間補助全國近七百位有需求的傷友電動輪椅,讓他們可以走出來與社會接軌。後來又有傷友跟他反應找不到工作、生活失去目標,陳守實乾脆從台北舉家東漂到花蓮,創立了以社會企業經營模式的主動廚房,希望讓傷友們有工作能力及機會。主動廚房第一階段在鐵皮屋工作,一旁打造的食品加工廠已經接近完工階段,預計可以提供50位左右的傷友來工作,未來這裡還要成為職訓中心,希望相關的食品產業也能看到他們的工作能力、提供就業機會,期盼讓傷友們有能力出去創業,讓主動廚房的實驗精神可以開枝散葉。位於花蓮吉安鄉的「主動廚房」,是全國第一間專門為脊髓損傷者量身打造的工作職場。故事從2013年創辦人陳守實發起「輪旋曲:電動輪椅補助計畫」開始,他用了六年時間,完成全國近七百位脊髓損傷者電動輪椅的補助,讓他們可以翻轉人生,第二階段則由「主動廚房」接棒。 「昏迷清醒後就被醫生告知再也無法行走,後續遲遲找不到新工作,只能每天在家無所事事。」脊髓損傷者張震宇是主動廚房的員工之一,五年前因職場意外下半身終身癱瘓,無助的他甚至曾出現自縊的念頭,加入主動廚房後生活變得踏實不少,也讓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標。 主動廚房創辦人陳守實表示,脊髓受傷通常身體受到的波及十分嚴重,但是補助與救助並沒有額外增加,導致傷友生活皆十分辛苦,因此希望藉由提供傷者機會,還給他們屬於人生的尊嚴。 為了回應脊髓損傷者的需求,2019年陳守實舉家東漂花蓮,親自站在第一線,推動這個具有實驗性意義的計畫。目前主動廚房主要負責工作為食材初級加工、水餃與獅子頭包裝等。 張震宇因為職業災害造成下半身癱瘓,曾一度對生活感到絕望。(圖/獨立特派員) 工作內容量身訂製,獎勵制度協助傷友 除了提供給傷者就業機會以外,主動廚房中的每一項食材、產品也專為員工量身打造。主動廚房創辦人陳守實解釋,由於每位員工工作能力都不一樣,因此會依照個人情況分配工作內容,此外平均2.5位脊髓損傷者,就會分配一位工作人員予以協助。 而談到經營理念,陳守實表示主動廚房是以社會企業模式運行,自己堅持不募款。他認為對於傷友而言這個工作機會得來不易,倘若倒閉將會為員工帶來二次傷害,因此十分強調主動廚房的永續經營。 至於工資方面,主動廚房中則是以「按件計酬」的方式計算。陳守實說,為了幫助傷友,他採用業界裡面的最高給付標準,此外也訂定獎勵辦法,希望協助員工找到適合的工作節奏。 主動廚房配置工作人員,協助傷者員工進行作業。(圖/獨立特派員) 「夜光食堂」物資援助,救助在地貧困人家 從主動廚房產出的產品,有部分會成為「夜光食堂」捐贈物資,幫助當地有困難的家庭。主動廚房創辦人陳守實告訴《獨立特派員》,去年五月分三級警戒時,夜光食堂每週捐出可提供一千人食用的產品,今年三月份疫情蔓延時每週也捐出超過六百盒的水餃。 「夜光食堂」捐贈的名單中,玉里天主堂劉一峰神父所照顧的人們,是固定捐贈對象,大家都十分期待每週吃到由主動廚房產出的水餃。住在秀林鄉的傷友柳明金也表示,十分感謝夜光食堂提供定期的物資援助,協助他們維持生活。 談到計畫的未來發展,陳守實表示除了成立門市之外,也希望可以將主動廚房打造為職業訓練中心,幫助傷友於學習技巧後回到故鄉自行開業。陳守實說,主動廚房是一個實驗計畫,希望透過實驗成果增加食品大廠聘用機會,以達到解決全國傷友們問題的目的。 「做這個事情,講實話真的真的非常辛苦,可是就是在這種無形中,反而他們會反過來安慰我、堅強我的信心。」陳守實說,自己並不在乎事情的困難度與自身經濟問題,會一步一步繼續完成後續規畫,也期待有天能看見計畫開花結果。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醫療照顧
#弱勢
#主動廚房
#夜光食堂
李季軒

2022年7月28日

510
台灣電價調漲,如何達成產業發展與節能目標?
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國際燃料價格又上漲,國內電價在經過四年凍漲,最後做出調漲的決定。這次調漲主要針對用電大戶,尤其是工業用電漲幅達到15%。電價上漲會衝擊傳統產業,但電價太低也讓企業和民眾缺乏節能的誘因,造成電力浪費,如何取得平衡,都是難題。電價調漲 會是產業逐步轉型的契機嗎? 國內電價由電價費率審議會每半年檢討一次,於每年4月和10月調整。這次調漲,距離上次2018年4月電價調整3%,已經連續凍漲7次,主要是針對高壓及特高壓用電大戶,除農漁、食品、百貨、餐飲、電影院、健身房6類產業外,電價調漲15%;住宅用電1000度以下的部分不調漲,超過1000度以上的部分調漲9%。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表示,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所以只要壓低生產成本,包括水、電、勞動價格,就可以跟人家競爭。但這個時代不是這樣子,不是壓低生產成本就可以出去,在綠色經濟的時代是要談創新和產品高值化。電價不調漲的話,會出現幾個問題。第一個,電網的韌性不夠,業界最擔心的供電穩定一定會出問題。第二個,沒辦法鼓勵現在最新的綠電投入,以及建立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認為,對企業來講,如果已經感受到電價調漲這件事情會持續走下去的話,節能對企業的意義會更重大,又或者說企業可能有更大的動機來推節能相關的行動。 企業如何節能? 改善能源效率刻不容緩 由一群專業技師組成,2011年有企業引進日本經驗,與協會合作,成立節能巡邏隊,免費幫企業進行節能診斷,至今已服務三百多家。從診斷分析到效益評估,節能巡邏隊依耗電量,分別從空調、機電及照明,為企業找出省電的方法。 台灣節能巡邏隊隊員彭正寧分析這個辦公空間,因為走廊區照度只需要200勒克斯左右,而現在顯示的照度,已經到八百多了,比國家CNS規定的照度還要多三百多,所以這個照明過亮,建議是讓它變適亮就可以了。 台灣用電量近年連續創新高,節能減碳已是刻不容緩,但電價太低,也讓大家容易忽視改善能源效率的重要性。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認為,電價上升的趨勢是可以驅使台灣的企業更認真、更嚴肅地來思考在公司內部怎麼去推動節能這件事。 冷氣空調用電占比高 住宅節能可以怎麼做? 根據能源局統計,台灣夏季空調負載約占台電尖峰負載的30%,更占家庭用電的41%,要如何減少冷氣用電,首先必須先做好建築隔熱。隔熱的方式很多,譬如在西晒的牆面加釘木板,兩層牆中間再使用一些隔熱的材料,就能形成一道隔熱牆。而在窗戶的部分利用雙層窗,中間再夾一扇鋁百葉,也可有效阻隔太陽熱能。 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說明,雙層窗的意思就是說,在舊的窗戶後面或者是前面加另外一扇窗,這個是新的窗戶,窗戶玻璃跟玻璃之間,至少要有10公分的空隙,這個空隙用來裝百葉。放下來之後,可以調整一下葉片的角度,這時候陽光大概被全部遮到,可是外窗是打開的。這時候太陽照射在百葉,百葉附近會產生熱對流,太陽的輻射熱會完全被鋁百葉擋住,因為鋁百葉是完全不透光的,這時候它就形成強烈的熱對流,輻射熱會轉換成空氣的對流熱,然後就飄走。 然而也有最簡單的方式,將竹簾掛在窗外,類似外遮陽。如果像一般窗簾掛在室內,陽光照射玻璃,屋內還是很熱。加強建築隔熱與通風,利用簡易節能設計,即能有效減少能源消耗。 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院長林法正坦言,電價要有合理的價格,大家才有節電的誘因。因為現在可以預估,台灣大概有至少10%的電是浪費掉的,如果電費高, 這10%電搞不好就可以省下來。 台灣用電量不斷攀升,面對全球緩化問題日益嚴峻,如何鼓勵宣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7月28日

652
南橫公路全線通車,如何維護與經營?
從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因為重創封閉的南橫公路經過13年的休養生息,今年5月1日全線有條件正式開放通車。南橫公路是一條充滿故事、生態,人與大自然不斷折衝磨合的工程博物館,以台南市為起點,終點為台東縣關山鎮。沿途壯麗的山景、岩壁等大自然景觀,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欣賞。不過南橫公路原本主要目的是交通而不是觀光,卻因風景優美導致用路人總是走走停停,無形中也產生了更多風險。南橫的用路安全,除了警方呼籲駕駛人減速慢行外,工程單位也持續繃緊神經迎接挑戰中。一早清晨,噴漿作業人員確認好雙繩雙扣,準備進行作業。南橫公路因2009年八八風災受到重創,加上後續每年地震時不時坍方,工程單位花費13年多處補強、維修,終於在今年5月1日全線有條件重新開放通車。 放眼望去,重新開放後的南橫公路充滿明隧道與各式護坡,整條路幾乎快成為工程博物館,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過去困難重重的施工挑戰也成功被許多方式克服。 「每天早上、下午一定透過空拍機觀察變化,而中途的施工時間則是用空拍機確認工程進度有遵循規劃進行。」十億營造工地主任李俊億表示,在施工時常出現作業位置誤差的情形,而在地面上十分難察覺,透過空拍機的輔助,不僅可以幫助工程團隊及時勘誤,也可以幫助工程更有效率地進行。 此外李俊億也補充,空拍機不僅能於空中監測工程進度,也能夠拍攝工地影像並透過電腦算出河道淤積量,幫助工程單位精準算出需要動用多少人力與機具。 隨著科技進步,工程團隊出動空拍機協助工程進行。(圖/獨立特派員) 南橫天氣變化萬千,工人撤離與時間拔河 不過即使有了科技輔助,南橫公路維護仍然面臨重重挑戰。在天氣多變的山區,人為計畫時常趕不上天候變化,橋梁才剛剛搭建完成土石便又沖刷而下,工程單位只能硬著頭皮再次分段分工搶修。 談到荖濃溪的清淤工程,十億營造副總經理林進雄說明,由於每次沖刷都是好幾千萬方的土石流傾瀉而下,因此工程單位便會採取由下游至上游的清淤模式,使得河水能夠順著坡度往下流。 而清淤時的工程安全,也是相關單位的重要考量點。十億營造荖濃工務所主管陳志龍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工人的撤離時間大約都只落在兩分鐘左右,因此為了保障施工安全,下雨時會事先派觀測人員至上游觀測土石情形,若發現土石流爆發時立即使用無線電通報,以協助下游人員與機具可以快速順利撤離。 雖然危險能夠預警,但卻無法阻止土石不斷沖刷,每一次的安全撤離也就意味著許多工作都得再次重來。不只沿路河床,高山地段也有不少地形無法修繕完畢。而面對天候地質地形變數,相關單位也召開會議集思廣益尋找解方。 為即時通報土石情形,每逢下雨工程單位便會派遣觀測人員前往上游觀察。(圖/獨立特派員) 南橫公路成熱門景點,公路品質須共同維護 歷經13年,南橫公路重新全縣有條件開放通車,因為省道等級、際路幅有限,暫不開放大型客車和單車。未來公路使用品質不僅依賴維修人員,也依靠民眾素養維護。 「目前台20線上的車輛,尤其是重機出速度都十分快速,以至於鄰近部落的長者於小孩都感到害怕。」高雄市桃源區公所秘書柯志聰表示,建議相關單位於路段多設置警示,或是重新考量是否需要總量管制,以達到流量管制效果。 目前維修單位盡可能把告示單純化且明確化,而流量管制則經風險考量後暫未實行。而相較於各項措施,有效在上山前讓民眾熟悉也很重要,公路局行控人員田佳柔表示,由於南橫公路為通行用性質的管制公路,因此沿途能夠停車的地方其實少之又少,觀光客若想要一睹沿途美景,最好的方式還是搭乘多人座車輛沿路通行欣賞。 南橫公路全線有條件開放後,不受疫情升溫的影響,大量觀光客湧入,對許多災後正恢復中的慢活部落,以及南橫公路周邊的自然環境帶來不少文化、經濟上的衝擊。後續則看有效執法與民眾配合是否能相結合,讓修路者、維護者、使用者能夠皆大歡喜。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南橫
李季軒

2022年7月25日

816
山林小鎮三貂嶺,如何迎接觀光人潮帶來的挑戰?
沿著鐵道發展的三貂嶺曾經繁華,以往被稱為平溪線上的綠光寶盒。這個位於北台灣、典型的非都會區域,平時僅20多人在此生活,似乎是個快要被遺忘的小鎮,其實有好幾股新的活力正在升起。美麗純樸的小鎮迎接著新舊住民交織的火花,也面臨著發展觀光帶來的種種挑戰。山林小鎮外來人口漸增 新舊移民如何共榮? 三貂嶺是沿著鐵道發展的村落,車站附近原有座煤礦場,全盛時期,繁華聚落有千人以上。礦場關閉後,留下被鐵道穿過的小村莊。出生在三貂嶺的蠟筆畫家余少晃形容,三貂嶺是一座很寂靜的山城,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如此。 三貂嶺文史工作者廖愛珠說明,當他再回來三貂嶺的時候,人口剩下差不多20人。然後這十年的變化滿大的,新移進來的人,又慢慢多了,登山客也多,逛街的人也多。 人潮或許帶來錢潮,但守護這個富有療癒力的小鎮,遊客有責任,新、舊住民也是關鍵。 廖愛珠觀察,有很熱心的人在參與整個社區的改變,但也有好像並不存在的住民。新移入的人彼此間比較有互動,跟原來的居民沒什麼互動。 三貂嶺居民余文濱認為,有一些新住民只願意享受這邊的資源,不願意去付出,比如三貂嶺這邊是沒有自來水的,居民必須上山去採水。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方面的認知比較薄弱,就會比較不受歡迎。 三貂嶺走過繁華與沒落,如今因祕境美名,再度迎來觀光人潮。(獨立特派員/圖) 人潮帶來商業契機觀光發展與居住品質如何兩全? 遊客在三貂嶺的山水中獲得療癒,而楊傳人與蔡淑瑛更是被這片好山好水深深吸引,決定在此展開退休生活。但享受純樸生活,得要練就水電修繕等十八般武藝,且地方事務的複雜性,更是意料之外。 三貂嶺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楊傳人發現,這個村落的人、事的問題比較多,它不太像都市那麼格式化。很多人一聽到社區發展就會不安,希望這邊不要有改變。三貂嶺新住民蔡淑瑛表示,還是會有一些人希望社區不發展,越不發展越好,每個人有不同的原因。 楊傳人與蔡淑瑛積極學習社區規劃,希望能擦亮三貂嶺這顆蒙塵的珍珠。楊傳人分享自己的理念,他非常希望這邊是一個低碳社區,甚至以後車輛不要進入這個小聚落。 三貂嶺新住民透過水上活動發展新的商業模式,當地居民對此抱持不同想法。(獨立特派員/圖) 用新的眼光重整資源 找出小村的可能性 除了山水美景,三貂嶺最重要的公共空間是廢校超過三十年的碩仁國小。 談起碩仁國小,三貂嶺文史工作者廖愛珠有感而發,因為廖愛珠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對這所學校覺得有點不捨,因為它的轉變太大,一下子沒落到幾乎變成荒地。 現在的碩仁國小,木框上的窗花訴說著廖愛珠家族與三貂嶺的小故事;而教室成了文史展示空間。 板橋社區大學主祕陳書吟表示,這個地方很特別,有很多值得在都市生活或是在現代生活的人可以反思的地方。是要都很大型的建設對這個地方的人才是好的?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做法? 祕境與觀光發展之間又該如何平衡、取捨?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副局長莊榮哲坦言,假設三貂嶺這個地方的承載量,已經明顯不足。觀光的發展,不應該去破壞這個地方的生態,或者造成居民的影響。這個部分還是要透過管制的方式來限制,在一定的承載量下,去做比較好的服務。 隨著時間淬煉,荒廢的過去有著豐富的未來。用新的眼光重整資源,小村的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三貂嶺文史工作者廖愛珠曾經看著三貂嶺沒落,但是廖愛珠認為,現在的改變還是慢慢來就好,也不要太快。因為有建設就有破壞,破壞得太多,就沒有辦法保存原有的樣貌。 有人說三貂嶺車站擁有「全世界最貴重的孤獨」,卻也因為這份孤獨,保留了獨特的自然幽靜。三貂嶺因為有新、舊住民透過各自的專長與期望,找回在地活力,漸進發展。而考慮到大量觀光客對環境帶來的衝擊,未來發展永續觀光,還需要周全且細膩的規劃。 (※鄭淑文 羅盛達/採訪報導)
#三貂嶺
#祕境
黃郁婷

2022年7月25日

554
防疫政策下,身心障礙者的心聲【獨立特派員】
新冠病毒Omicrom快速傳播感染,台灣累積確診人數已經超過四百萬人,連帶讓各個年齡層、甚至是不同障別者,確診人數也跟著大幅升高。而今年確診人數大幅攀升,不同障別確診人數明顯高於去年,碰到防疫上的問題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更多的困境。現在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虎視眈眈,照護人力的嚴重缺乏存在已久,尤其在這波疫情確診人數倍數增加更顯迫切,如何讓醫院的照護人力法制化,長照機構的照護人力、居服員以及外籍看護制度更完善,已經是當務之急。五月四日晚上八點多,成骨不全症患者莊棋銘收到來自內湖三總的簡訊通知,成為了確診病例的一員。而同時他也隨即開始寫下屬於自己的「新冠確診日記」。 被問到寫日記的緣由,成骨不全症患者莊棋銘解釋希望透過部落格的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身心障礙者確診可能會面臨到的困難與問題。而自確診以來的第一個難題,便是找不到人力支持。 「找不到願意服務確診身心障礙者的居家服務員。」莊棋銘無奈的說,因為居家服務停止的關係,獨自住在瑞光社會住宅的莊棋銘,於居家隔離十天內只好自立自強。除了要隨時監測自己的身體變化,三餐也必須自理,還好他已經養成家裡隨時儲備一個月存糧的習慣,才免於存糧告急的危機。 目前莊棋銘的身體已經恢復到八成左右,現在三天居家上班,兩天到協會工作。確診期間也投書媒體,呼籲政府重視不同障別,在防疫照護上的重重障礙。 對此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則告訴《獨立特派員》,其實兩周前就已有用正式的公文向疾管署反應問題,只可惜都被以模糊回應帶過。洪心平也向疾管署喊話,希望能夠在防疫應有的流程上,建立一同平等的默契。 成骨不全症患者莊棋銘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居家服務員,於確診居家生活只能自理。(圖/獨立特派員) 關懷電話對答不便,文件資源毫無著落 同樣在今年五月初確診的,還有另一位重度聽力障礙者Youtuber Anne安妮,Anne安妮確診發病時已經嚴重到意識不清,是請室友打電話報119才得以送到醫院治療。回想起當時情景,Anne安妮也表示若身邊沒有人幫忙的話,相關單位要如何與聽障者溝通並予以協助,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疑慮。 不只在醫院需要室友幫忙跟醫護人員溝通,回到家裡居家照護期間,Anne安妮也面臨另一個新的關卡。Anne安妮解釋由於自己是聽障者身份,因此無法進行正常的電話對答,不過當關懷電話致電時卻仍被要求一一回答,使她感到十分無助。 而除了關懷電話之外,十天內應該收到的居隔書與防疫包也完全沒有著落,就連申請防疫險用的確診與居隔證明,也遲遲無法查到相關紀錄,種種過程讓Anne不禁感嘆:「整個相關流程都非常辛苦。」 在有了實際體會之後,Anne安妮開始透過自己的社群媒體分享經驗,並提出改善建議。除了針對醫療端,建議調查人員使用電腦打字方式作業外,對於政府的通報流程也提出新增不同障別註記的選項,希望能協助身心障礙者能夠更順利的完成疫調。 Youtuber Anne安妮表示防疫相流程走起來相當辛苦。(圖/獨立特派員) 決策缺乏無障礙設計,身障者憂成防疫缺口 除了聽障者在防疫上有所困難,視障及其他障別也面對著不少麻煩。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理事長呂鴻文目前於翻譯公司服務,因為受到公司企業晉用導致受到影響較小,不過談到日常防疫時仍然覺得十分不便。 「政府宣導先自行快篩,等到確定確診以後再到醫院做PCR檢測。但對於視障者而言,自行快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呂鴻文說,視障者除了無法自行了解各個快篩器具的對應功能與用途外,也無法自行觀測檢測結果確認是否確診,每當需要檢測時身旁都一定得要有非視障者陪同才能順利完成篩檢。 對此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則表示,政府可以透過網站或是APP進行宣導,但同時也須考量具備無障礙設計,才能確保身心障礙者的權益不受影響。洪心平也指出,衛福部內部有在推行「身心障礙影響評估」的檢核表,若是能在防疫政策上好好善用,相信就不會忽略、遺漏掉弱勢族群真正的需求。 台灣有120萬名身心障礙者,從防疫軟體的開發、打疫苗排序、快篩就醫、通報流程到居家照護,每一個防疫上的決策,都缺少他們的聲音。未來若能建置資訊無障礙專區,具體回應不同障別的需求,才能幫助他們避免成為防疫的缺口。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7月24日

641
國際肥料價格上漲,青農如何用新思維迎擊?【獨立特派員】
疫情加上俄烏戰爭,導致國際原物料進出口受阻,今年國際肥料價格已攀升到4成以上,嚴重衝擊農業,也連帶引發通膨危機。嘉義青年楊智凱創辦蚯蚓農場,生產蚓糞土有機質肥料,希望以推動循環農業的方式,來幫助農業「減肥」,降低農民對肥料成本的負擔。國際肥料價格連番漲 關鍵因素有哪些?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連續3個月以來飆破3%,創10年來最大漲幅。專家指出,造成這波通貨膨脹持續升溫,與國際肥料價格上漲有很大關係。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說明,肥料是農產品生產的相關供應鏈源頭,只要肥料價格上揚,一定會導致相關農產品價格跟著上漲。所以國際在看通膨,很重視的三個要素,一個是貨櫃、一個是半導體、一個就是肥料。 根據英國商品顧問公司CRU統計,國際肥料價格指數已經飆漲4成以上,造成這波動盪的原因,除了疫情造成原物料進出口受阻,俄烏戰爭更是投下震撼彈。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分析,因為化肥中的成分,鉀和磷都是倚賴俄羅斯出口,今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戰爭除了造成化肥生產受到阻礙,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物流,因為戰爭的關係,很多的船出不去,導致有需求的農民,購買不到化肥,讓國際化肥報價上揚。 製造肥料的原物料高度依賴進口,俄烏戰爭爆發後,一度造成肥料短缺。(獨立特派員/圖) 8年級青農楊智凱 用蚓糞土幫農業「減肥」 位於南投偏僻的農場,不是用來養豬或牛,而是8年級生楊智凱專門養蚯蚓的地方,楊智凱希望透過循環農業,也就是利用農業的廢棄物養殖蚯蚓,來生產蚓糞土,幫助農業「減肥」,目前這個蚯蚓農場已經創立5年。 青農楊智凱表示,這些物質原本都是禽畜糞便,經過蚯蚓好好消化,都可以再利用到農田或是土壤裡。蚯蚓糞裡面主要是一些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可以幫助植物的根系發展。長時間用化學肥料,反而造成土壤結構改變,甚至鹽鹼化、板結。 廖柏權管理一間位於嘉義的乳牛農場,總共養殖250頭牛,每個月製造100噸牛糞,龐大的牛糞何處去,曾是廖柏權的一大困擾,後來獲得楊智凱的協助,終於讓牛糞發揮「屎命必達」的功用。 乳牛牧場管理人廖柏權分享,主要是牛糞很多,營養價值不像雞糞或豬糞,氮的成分比較高,大家比較少使用。這次跟楊智凱合作,看看是不是能透過蚯蚓肥的方式做循環利用。 青農楊智凱說明,其實在以前農村,這些牛糞是會被拿來當肥料。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農民習慣用化學肥料,因為化學肥料速效性,導致這些牛糞難以被去化,因為它需要時間翻堆發酵,所以透過蚯蚓來消化這些牛糞。也因為這些牛糞是蚯蚓很好的食物,把它轉換成優良有機質肥料,可以給作物使用,達到農業的循環經濟。 楊智凱熬過五年,逐漸獲得一些農民的支持,但是目前推廣仍然相當困難。(獨立特派員/圖) 農委會規劃2030化肥使用減半 青農如何接招? 楊心慈管理的示範農場位於嘉義太保鄉,目前主要是使用蚓糞土種植蔬菜,楊心慈常常跟青農分享,使用蚓糞土可以降低許多肥料成本,減緩國際肥料上漲的衝擊。 青農楊心慈分享,第一批使用蚓糞土的葉菜,那批葉菜好的不得了,左右鄰居、親朋好友都說這個菜吃起來不一樣。而且12天就可以採收,一般青菜25天,最快20天。 每星期楊智凱會到北港農工帶有機環保社團,引導學生用蚓糞土和其他土壤做對照,在實作中體會蚓糞土對植物生長的好處。希望將循環農業的夢想,延續到未來的青農身上。 青農楊智凱在業界推廣蚯蚓糞土過程中發現,農民不是覺得蚯蚓糞不好,是教育方面的問題,北港農工是農業職業的學校,等於是替農業的下一代培養人才。 全球肥料危機,在農業投下震撼彈,也帶給大家反思農業如何走向永續的未來,因為農業和經濟的發展,就像國家的兩大引擎同等重要。青農楊智凱和相同理念的農民努力推動循環農業,即使一路以來走得艱辛,相信他們熱情投入生命,堅持想幫助台灣農業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賴麗君 張煥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7月21日

442
長新冠比例高,確診者與康復者如何應對?【獨立特派員】
新冠疫情全球確診人數超過五億人,而台灣也有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疫情從之前的急性發作期走向了下一個階段,與疫共處成為人們長期抗戰的日常。社區疫情的擴大、確診病例的增加,也使得民眾不禁感到憂心。「與病毒共存」是這場與新冠病毒戰役的最後一哩路,大人小孩受到的衝擊前所未見,在同舟共濟的時代,做出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自主應變與彈性面對並且多加善用資源,才能避免或降低瘟疫的傷害。近來疫情進入社區,Omicron變異株雖以輕症為主,但至5月26日為止10歲以下兒童染疫人數仍達17.2萬名,佔總確診人數10.7%。而兒童染疫後也出現多例急性腦炎併發症,使得轉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提高。 幼稚園大班的小女孩珞維,,5月10日因為高燒40.4度,導致四肢冰冷、指甲發白、手臂出現紫色網斑,緊急就醫後判定為確診。父親楊淳翔表示,女兒病情惡化的速度十分快速,從開始感到不對勁至住院只有短短24小時。 「兩、三年前的Delta病毒因為小朋友感染人數比較少一點,導致大家覺得並沒有那麼恐怖,但自Omicron進來之後出現幾例重症個案,大家才突然警覺到保護小孩還是非常重要。」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說明,一旦身體開始出現特定症狀,就應該要立即打電話送醫治療。 此外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也補充,由於現代醫療仍有其限制,無法具體預測個人確診後的病程,因此家有幼童的家長仍得提高警覺。孩童於確診過後的2至6周內,仍然有可能再次發燒、甚至出現多個器官發炎等症狀。 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提醒,若孩童出現下列身體警訊,就應盡早就醫治療。(圖/獨立特派員) 收集資訊做好準備,應對確診突發狀況 「早上詢問被告知沒有唾液快篩,到了中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在反覆詢問確認,只差沒有貼張跪下的貼圖了。」每位染疫者的輕、重症狀不同,但孩子的狀況是所有家長最擔心的事,二寶爸阿凱向《獨立特派員》描述,5月初時,藥局群組裡面家長們焦急備藥的情境。 二寶爸阿凱說到由於家中小孩年紀幼小,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狀態,因此身為確診者的阿凱便開始積極收集資訊、彙整並理解,除了已備不時之需,也避免事到臨頭時會手忙腳亂。 Omicron變異株兒童萬分之一的死亡率令家長憂心,除了觀察社群資訊、自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之外,阿凱也購足大人小孩的各種藥品,包括中藥的水煎藥、藥材,讓家人一旦遭受傳染確診時能夠及時處置。 透過社群上的實用分享,使阿凱在染疫後的第一時間得以應變,成功與妻兒隔離。對此諮商心理師林純如表示,認知就是一種力量,當自身擁有一定程度了解,確認情況皆是在可控範圍的時候,不僅可以防範事態進一步惡化,也可以幫助自己不會過度焦慮,維持自我身心健康。 藉由積極收集網路實用資訊,阿凱一家人成功度過危機。(圖/獨立特派員) 負面情緒影響免疫力,適時減壓有助抗疫 實際上諮商心理師林純如,他也是台灣五月時的確診案例之一。確診第四天時他的心跳變很快,醫師告訴他要隨時要注意小心,導致他的負面思考一個接一個不斷湧現。」描述起自身經歷,林純如說雖然自己是應對情緒的專業人士,但在病程中不禁一樣感到慌張、焦慮。 而面對過度的焦慮不斷加重身體負擔,也讓諮商心理師林純如覺知到與病毒對抗時,更應該好好地照顧身心。林純如解釋,當人有壓力的時候,心理學中的「容納之窗」會變小,以致於自身接收、反應訊息的方式變得比較激烈。而焦慮時應尋找讓自己放鬆的方式,適時的觀察為自己減壓,以免心靈產生失控的「脫窗」跡象。 中醫師賴宛鍾也指出,中醫常說的「恐傷腎」指的就是恐懼會影響自身身體的恢復、對外的抗邪能力。根據自己在門診中接觸上百位確診者的經驗,一般患者使用中藥對治、調理,大約一至兩週就能康復。 諮商心理師林純如建議,當感到焦慮、恐懼時可以透過繪畫、靜坐等方式調整身心。(圖/獨立特派員) 確診病患仍有染疫可能,做好準備有效預防重症 除了Omicron,近來變異株BA.4、BA.5對於台灣也是來勢洶洶,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認為,未來也許會出現多價的疫苗,以對應各式不同種類的病毒變異株,使得民眾能得到更多的保護力保護自己。 隨著世界逐漸解封,疫情也早已是許多人共同的生命經歷,確診康復者歷劫歸來,但病毒仍揮之不去。實際上確診過後並非永久免疫,抗發炎、抗氧化的營養照護,仍是戰勝疫病的重要關鍵。 營養師劉素櫻建議,隨時要讓自己於準備好、最健康的狀態面對病毒,不論是否注射過疫苗,感染當下身體免疫力好壞才是重點。馬偕醫院一般內科及感染科主任郭建峯也提醒,一但出現症狀還是要儘早就醫,若是符合抗病毒藥的使用條件,更要趕緊掛號領藥,才能有效預防重症及憾事的發生。 經歷創傷與療癒身心的過程,在與病毒共存的瘟疫時代,,確診過後的人們依舊得繼續前行,在不完美中譜出獨特的生命樂章。 (※ 鄭淑文 許中熹 羅盛達/採訪報導)
#病毒
李季軒

2022年7月14日

561
老後無後顧之憂,遺囑信託如何規劃?【獨立特派員】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需要照顧的失智失能者快速增加,家庭照顧者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老老相依、沒有子女的家庭,當照顧的一方可能會比失智或失能者早離世的時候,可能都需要提早安排,才能確保留下的被照顧者能夠好好地生活、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爭端。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老後生活若想要能無後顧之憂,現在開始就需要更周全的規劃。「慢慢發現她很會掉鑰匙、掉皮包,很多東西出門之後就找不回來,而且頻率也越來越高,最近幾乎每個禮拜都在掉。」談及自己太太的情況,蘇奕璋先生露出些許傷感之情。 蘇奕璋先生與太太結婚三十年,兩人的人生路途一路皆不平順,年輕時的蘇奕璋因遺傳性疾病導致身體不好。而蘇太太,年輕時曾經是藥學主管和口譯專家,近年來開始出現方向判斷困難現象,且漸趨頻繁。 在蘇先生感到奇怪之際,他替太太安排相關檢查,檢查報告結果顯示蘇太太因血液流通不完全導致部分腦部開始萎縮,後續也因藥物作用和病程轉變,使得蘇奕璋先生只能將太太長期安置在家中,並請治療師與看護至住家協助治療。 面對千變萬化的人生,蘇奕璋開始思考未來要如何安排才能安心。雖然年輕時在教會就學習過撰寫遺囑,但複雜的財產分配以及後續託付等問題,仍讓蘇奕璋先生煩惱不已。 蘇奕璋先生因為太太出現失智症狀,因而開始思考未來安排事宜。(圖/獨立特派員) 後事安排繁絮複雜,穩固資產成為關鍵 對於相關繁複現實的問題,有協助經驗的專業人士認為,若要處理妥當需要花費一定數量的時間與代價,但絕對並非無解。而關鍵則在於連結資源、早做預備。 至於信託,專家說明並非所有問題的個管師。信託公會訓推組長鐘淑貞表示,以長照2.0為例,個管師的負責項目只有評估被照顧者的生活需求,並無法如日本「專家監護人」職務一樣,評估被照顧者一個月所需費用為多少。 因此對於未來安排,蘇奕璋先生得先思考需求、未來期待蘇太太什麼樣的生活,並把資產穩住、防止被提領,再來看選擇信託有多少的效益,以及個人資產規模和各銀行合作條件。 鐘淑貞直言,整個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住自己一生累積起來的財富。除了確保能夠擁有足夠的金額可以完成規劃及穩定支付,也能保證後續社會福利制度的協助不會出現斷檔。 信託公會訓推組鐘淑貞表示最重要的就是穩固資產,才能確保後續支付與協助能夠順利進行。(圖/獨立特派員) 信託服務需要執行者協助,尋找未來監護人不可馬虎 而在做好決定之後,接著就需完成有效法律文件。而另一位和蘇奕璋先生有相似處境的社工謝敏蘭認為,由於自身周遭還有可信賴的家人及宗教牧師,因此無需考慮使用信託服務,藉由自身完成具法律效力的遺囑,委託後人執行相關事宜即可。 謝敏蘭說,將內容於遺囑內交代清楚,後續別人在協助時才能較無爭議。而處理完相關事務的自己如今已毫無牽掛,可以安心度過人生最後路途,還與他人形成社群,與失智的先生協助其他失智者家庭。 相較於社工謝敏蘭的順利進行,為了使安排更有效能,蘇奕璋先生也決定,處理至一個階段後找來律師,請教關於繼承與信託的相關內容。律師吳孟玲表示,由於相關服務需要執行者來協助被照顧者進行支付、處理等工作,因此建議蘇先生盡快為失智中度太太找好未來監護人。 而至於惱人的土地持分要鑑價,律師吳孟玲則說明雖可透過捐贈國家方式,使自身後續不必再繳稅,但在捐贈之前的稅仍需繳納。  社工謝敏蘭在處理完相關事宜後放心參與社群,與先生一同協助其他失智者家庭。(圖/獨立特派員) 金研院開辦培訓課程,培育人員協助處理問題 不只蘇奕璋先生困擾,未來有類似需求的人也越來越多。於現今制度下,長照個管未必有財經背景,而財經背景的未必熟長照,面對逐漸出現的社會鴻溝與需要,台灣金融研訓院也開辦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培訓課程,培育了解長照制度的金融規劃顧問師,協助高齡民眾處理相關問題。 除了新的機制和專業人員協助,民眾也得盡早學習何謂信託監察人、意定監護人,以及盡早了解身邊誰是可信任、有能力及意願處理之人,才能及時啟動機制調度資源,在避免被吃錢的狀況下使親屬爭議降至最低。 避免由法院挑選監護人、社會局代理個案情況,學好超高齡社會,人人必學的課題,才能安享晚年人生。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