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在推動預防延緩失能運動方案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希望能夠維繫民眾的生活品質,同時管控已經上看六百億的長照經費。政策必須要擴大參與人數,讓不同民眾享有資源,才能達到設計效果,同時也彰顯社會平等。以視障與全盲長者為例,要進行延緩失能的訓練,從體測到個別處方,甚至是工具的操作,都要兼顧視覺、認知、方向感以及速度的統合運用,對教練和推廣者是挑戰。
帶領長者運動團體的巫先生與鄭先生,近年因為看到視障朋友因老化、職業傷害等因素,逐漸影響生活自主能力,希望發展合適的預防性運動進行協助。不過對於長年工作以後個人體況,若無他人協助實在不易精確了解,因而選擇拜訪專業按摩師請教作為起點。
「幾乎所有的人工作傷害最大的就是腰。」按摩師嚴燕鳳解釋,通常身體一旦因固定姿勢繃緊太久就容易造成傷害,而關節部分如指髁關節、手腕、手肘與肩關節等因使用度高,也常常受到傷害。
與專家交換意見後,兩人便找到一位牧師出借的場地,開始進行健身活動的安排。除了進行相關設施調整之外,也加強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顧好每一個環節,以確保後續實行的順暢與安全性。
量身打造健身活動,協助維持生活能力
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開始舉行為期三個月健身活動。到場參加學員從中年高齡七十幾以上都有,為了避免人多嘴雜使得難以跟隨指令,因此採用小班制模式,讓志工可以個別協助視障朋友。
除了提供現場活動之外,主辦單位也為平時可以練習的運動設計錄音,以方便學員可以於平日搭配使用。實際上,視障者平時的生活,就多是依靠摸索與聽覺,不過從與朋友交流生活經驗,到燒開水給朋友暢飲,他們仍然樣樣在行,這些真實生活點滴也可見老化時維持能力的重要性。
除了每周的固定活動,他們也透過加入社群軟體群組聯繫彼此,而主辦單位也會根據其中學員回饋與意見,微調活動內容與活動量,打造後續更符合學員期待的課程。
國內課程仍舊稀少,未來發展可能性高
「事實上,整個預防延緩失能的計畫或是活動,都應該是以長者為中心。」衛福部國健署研究員劉家秀解釋,相關活動不僅能幫助長者維持身體機能,對於腦力認知方面也會有所助力。
而談到課程活動規劃,視障樂遊指導師巫奉約表示其實也並非十分容易,由於外在資源有限,政府與民間基金會無法配額高額費用,因此通常只能獲得一位老師及助教的補助,其他仍得仰賴志工協助。
目前雖然國內視障老人團體健身課還很有限,不過相關成功案例也顯示,決心與信心加上同理、願意陪伴,透過特殊族群預防延緩失能運動,同時帶來更豐富的社交,在未來的高齡社會中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