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確診人數超過五億人,而台灣也有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疫情從之前的急性發作期走向了下一個階段,與疫共處成為人們長期抗戰的日常。社區疫情的擴大、確診病例的增加,也使得民眾不禁感到憂心。「與病毒共存」是這場與新冠病毒戰役的最後一哩路,大人小孩受到的衝擊前所未見,在同舟共濟的時代,做出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自主應變與彈性面對並且多加善用資源,才能避免或降低瘟疫的傷害。
近來疫情進入社區,Omicron變異株雖以輕症為主,但至5月26日為止10歲以下兒童染疫人數仍達17.2萬名,佔總確診人數10.7%。而兒童染疫後也出現多例急性腦炎併發症,使得轉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提高。
幼稚園大班的小女孩珞維,,5月10日因為高燒40.4度,導致四肢冰冷、指甲發白、手臂出現紫色網斑,緊急就醫後判定為確診。父親楊淳翔表示,女兒病情惡化的速度十分快速,從開始感到不對勁至住院只有短短24小時。
「兩、三年前的Delta病毒因為小朋友感染人數比較少一點,導致大家覺得並沒有那麼恐怖,但自Omicron進來之後出現幾例重症個案,大家才突然警覺到保護小孩還是非常重要。」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說明,一旦身體開始出現特定症狀,就應該要立即打電話送醫治療。
此外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也補充,由於現代醫療仍有其限制,無法具體預測個人確診後的病程,因此家有幼童的家長仍得提高警覺。孩童於確診過後的2至6周內,仍然有可能再次發燒、甚至出現多個器官發炎等症狀。
收集資訊做好準備,應對確診突發狀況
「早上詢問被告知沒有唾液快篩,到了中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在反覆詢問確認,只差沒有貼張跪下的貼圖了。」每位染疫者的輕、重症狀不同,但孩子的狀況是所有家長最擔心的事,二寶爸阿凱向《獨立特派員》描述,5月初時,藥局群組裡面家長們焦急備藥的情境。
二寶爸阿凱說到由於家中小孩年紀幼小,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狀態,因此身為確診者的阿凱便開始積極收集資訊、彙整並理解,除了已備不時之需,也避免事到臨頭時會手忙腳亂。
Omicron變異株兒童萬分之一的死亡率令家長憂心,除了觀察社群資訊、自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之外,阿凱也購足大人小孩的各種藥品,包括中藥的水煎藥、藥材,讓家人一旦遭受傳染確診時能夠及時處置。
透過社群上的實用分享,使阿凱在染疫後的第一時間得以應變,成功與妻兒隔離。對此諮商心理師林純如表示,認知就是一種力量,當自身擁有一定程度了解,確認情況皆是在可控範圍的時候,不僅可以防範事態進一步惡化,也可以幫助自己不會過度焦慮,維持自我身心健康。
負面情緒影響免疫力,適時減壓有助抗疫
實際上諮商心理師林純如,他也是台灣五月時的確診案例之一。確診第四天時他的心跳變很快,醫師告訴他要隨時要注意小心,導致他的負面思考一個接一個不斷湧現。」描述起自身經歷,林純如說雖然自己是應對情緒的專業人士,但在病程中不禁一樣感到慌張、焦慮。
而面對過度的焦慮不斷加重身體負擔,也讓諮商心理師林純如覺知到與病毒對抗時,更應該好好地照顧身心。林純如解釋,當人有壓力的時候,心理學中的「容納之窗」會變小,以致於自身接收、反應訊息的方式變得比較激烈。而焦慮時應尋找讓自己放鬆的方式,適時的觀察為自己減壓,以免心靈產生失控的「脫窗」跡象。
中醫師賴宛鍾也指出,中醫常說的「恐傷腎」指的就是恐懼會影響自身身體的恢復、對外的抗邪能力。根據自己在門診中接觸上百位確診者的經驗,一般患者使用中藥對治、調理,大約一至兩週就能康復。
確診病患仍有染疫可能,做好準備有效預防重症
除了Omicron,近來變異株BA.4、BA.5對於台灣也是來勢洶洶,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彭純芝認為,未來也許會出現多價的疫苗,以對應各式不同種類的病毒變異株,使得民眾能得到更多的保護力保護自己。
隨著世界逐漸解封,疫情也早已是許多人共同的生命經歷,確診康復者歷劫歸來,但病毒仍揮之不去。實際上確診過後並非永久免疫,抗發炎、抗氧化的營養照護,仍是戰勝疫病的重要關鍵。
營養師劉素櫻建議,隨時要讓自己於準備好、最健康的狀態面對病毒,不論是否注射過疫苗,感染當下身體免疫力好壞才是重點。馬偕醫院一般內科及感染科主任郭建峯也提醒,一但出現症狀還是要儘早就醫,若是符合抗病毒藥的使用條件,更要趕緊掛號領藥,才能有效預防重症及憾事的發生。
經歷創傷與療癒身心的過程,在與病毒共存的瘟疫時代,,確診過後的人們依舊得繼續前行,在不完美中譜出獨特的生命樂章。
(※ 鄭淑文 許中熹 羅盛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