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544
校園性侵案頻傳,國家人權委員會透過調查傾聽受害者心聲。【獨立特派員
2020年,台灣有四百多件校園性侵案,加害者是學校教職員的就有38起。受害兒少往往因為自責,不敢說出來,成為一輩子的傷痛。監察院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後,第一起大規模調查案,就是針對兒少在校園及機構遭受性侵的調查。一年後公布將結果,同時提出改善建議。狼師條款上路後 校園性侵事件仍難防 小真家住花蓮縣,今年15歲,10歲那年、有個不敢說的祕密。 小真回想當時經歷,老師在改作業的時候,周圍的同學在寫作業,老師批改完小真的作業後,用手捏他的臉頰,捏的時候用手肘去觸碰他的胸部,有躲的意思的話,老師還會再往前。 這種狀況每個禮拜都會發生、持續了一整年。直到畢業上了國中,聽到小學有別的學妹受害,才鼓起勇氣揭發老師的惡行。而學校在事件爆發後,第一時間並沒有啟動調查,而是先告知這位老師,讓他自動離職。 勵馨基金會社工吳家儀認為,學校不太希望這樣的事情馬上被知道。 這名老師去年被判處重刑、受害學生還在打民事訴訟,而像這樣的案件、不只這起。監察院10年來調查過17件重大兒少性侵案,有六成四發生在校園、三成五發生在安置機構,76%的加害人是老師、教練或長官。面對權勢者性侵的無力,受害者往往只能自責。 用同理傾聽取代檢討受害者 社會觀念有待翻轉 儘管2009年已經修正教師法,經性平調查屬實,狼師一律解聘。使得學校教職員對學生性侵案件,通報數也因此增加,浮上檯面的案例變多了,多年來卻不見下降,即使到2020年,還是有38起個案,幾乎是1個月就有3起。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分析,社會對於受害者是歧視的,通常比較容易責備受害者,會先說你是不是做了什麼。 人本基金會花了17年,一路從倡議解聘性侵教師,到建立不適任教師資料庫,但即使法規進步了,社會的認知跟價值觀變化不大,依舊會檢討被害人,學校也依然刻意淡化性侵案,安置機構的狀況更嚴重。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表示,國家為了保護兒少把他們安置在機構,結果他們求助的時候,機構裡面的人又沒有面對他們的問題,沒有協助他們、沒有信任他們。資源比較欠缺的地方政府,有民間安置機構,因為這種安置機構對他們而言也非常的寶貴,所以明明知道裡面發生性侵案件,就是不敢把他關起來,也不敢嚴厲執法,問題不斷發生。 國家人權委員會展開大規模調查 受害者說出自身經歷 諮商專家認為,發生性侵案,是加害者的問題,但因為家長往往教導孩子要保護自己,導致孩子根本不敢啟齒,尤其是男性。 諮商心理師謝筱柔分析,男性更難去說這件事,因為社會上對男性被害人的想像就是,男性怎麼會是被害人。 被害者勇敢說出來,就是終止校園機構性侵的第一步。監察院成立的國家人權委員會,將仿照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當面訪談100位在18歲之前,在校園或安置機構,遭受性侵或性剝削的當事人。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張菊芳希望透過這份調查可以了解,現行法規跟國際人權的公約規章是哪些是不符的,或者行政部門哪些措施是不足的。學校、機構、行政部門就要去面對這些問題。 這是第一次,國家大規模傾聽兒少性侵受害者的聲音,因為對他們而言,面對過往就是改變的開始。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說明,第一步是能夠照顧到受害者,照顧受害者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個訪談所整理的資料,可以對國家的相關制度跟兒童保護制度可以提供更多、更具體可行的方式。 走過十多年,校園機構裡的兒少性侵案,還是一再發生,法規制度甚至整個社會,該怎麼面對這個問題、改寫結局,大規模的調查與反省不能再等。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霸凌
#性侵害
黃郁婷

2022年7月12日

1486
天燈造成汙染與災害,傳統文化如何延續?
平溪天燈是最具台灣意象代表的活動之一,不過滿天燦爛的天燈,卻可能成為當地民眾的災難。2019年6月新冠疫情爆發前夕,平溪地區所施放的一盞天燈,釀成民宅重大火警,整個屋子三分之二遭到燒毀。當地推廣天燈超過20年的時間,但是隨之而來的火災事故和環境汙染,一直沒有法制化的規範,業者的利益和這個名聞國際的觀光活動,長久以來建立在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之上。正視天燈對環境污染及公共安全的挑戰,透過法制規範及落實永續行動方案,才能讓祈福的天燈真正名符其實,不再帶來遺憾。 隨著天燈緩緩升空,人們的願望像是獲得祝福般地越飛越高,直上天際。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疫情前的2019年,平溪地區的觀光人數超過700萬人,換算下來,每天有將近2萬名的遊客造訪這座山城。 而究竟有多少天燈起飛,官方沒有統計數字。每天施放的天燈,從數百個到數千個,它們多數燃燒完全後能平安降落,但是總會有幾個失事墜毀,甚至引發火災。 2019年觀光人數最多的那年,6月8號下午,不知是哪家商店賣出的天燈,又不知是哪組遊客施放的願望,飛越了幾百公尺之後,落在了民眾胡維銘的住家屋頂。 來到起火點的二樓,經過新北市消防局鑑定,還在燃燒的天燈,燒到了屋頂上所鋪設的木板和油紙。火勢延著屋頂燒進樓梯間,再向下燒到了一樓。火災當下,胡維銘住院準備進行心導管手術,出院後輪流住在親戚家,一年後回到焦黑的屋子。 「實在是逼不得已,不然哪有人要住這種地方。」胡維銘說,他的孫子因為屋況而畏懼不敢進入,而災後將近三年的時間,他就這樣一直住在焦黑的屋子裡,不僅冬天寒冷,雨天更是得躲雨。 胡維銘的住處曾因天燈引發大火,遭大火肆虐痕跡。(圖/獨立特派員) 永續基金仰賴捐贈,天燈災戶求償無門 天燈所引發的火災事件頻傳,但是新北市消防局回覆,2017年以前查不到天燈引發火災的資料,2017到2021年總共有28件。對此其他受災居民則透露,當地店家向來有壓下事情的習慣,就連自家房子遭受祝融也同樣是供稱電線走火,導致當地消防局處相關資料稀少。 災損事件頻傳,引發當地居民不滿,2018年平溪區公所邀請當地商圈成立天燈永續發展基金,由店家自發性捐贈,作為損害賠償之用。其中又以胡維銘案災損最為嚴重,屋主求償180萬元。 只不過當時臨時委員會的初步審核只有將近80萬,遠低於胡維銘的求償金額,雙方遲遲無法達成共識。到了2019年底,基金只剩下6千多元,隔年疫情爆發,商家不再捐贈。 隨著時間拉長,天燈永續發展基金無法進行賠償,案件也因此擱置。根據平溪區公所資料,至今仍有9件賠償案有待解決,胡維銘也向新北市政府陳情,前後多達15次,但同樣沒有下文。 「這是屬於觀光局的事,但陳情的時候機關卻互相踢皮球。」胡維銘氣憤地說,前任區長更是把公文壓住,拖到調職仍無消無息。當初給予的承諾,也隨著職務調離而消失。 對此平溪區區長曾繁盛說明,兩年來一直都有把胡維銘列在高度關懷對象的範圍。區公所也自認有對受災戶做到照顧的工作,其中包含安遷救助金4萬,急難救助金5千元以及不定期的物資捐助。 永續基金因全仰賴店家捐贈,導致自2019年底就已見底。(圖/獨立特派員) 自治條例問題仍多,義工團體投入救助 為了天燈的永續發展與法制化,新北市議會2021年通過天燈永續發展自治條例,業者所販售的天燈需申請標章,並按數量徵收費用。自治條例仍須走完三讀程序,但是法制化之後,能否溯及既往,以及財源不足的問題,依舊沒有在條例中看到解答。 在整個案子在停擺了將近三年之後,在民意代表的發起下,烘內派出所實物銀行守善義工團至胡維銘家中勘災,討論後續的援建計畫。從勘災到進駐施工,前後只花了短短八天的時間,來自各地的義工,犧牲他們的假日,希望利用週末的時間,完成修繕工程。 整間屋子進行簡易修繕,以防火材質隔間,電線也全部換新。施工第一天,義工團考量到屋主的居住問題,趕在傍晚前將房間完工。烘內派出所實物銀行團長許崇修表示,勘災時看到的破舊屋況讓他十分驚訝,所以希望可以盡快給予胡維銘一個正常生活的地方。 守善義工團總共動員五十位義工,花費三個工作天,讓整個屋子煥然一新。一群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提供受災戶最實質的協助。也讓胡維銘感動的說:「要好好感謝人家」。 守善義工團花費三天時間,替原本破舊的房屋完成重新裝修。(圖/獨立特派員) 環境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永續天燈成發展新可能 從天而降的天燈,掛滿了山區、河谷,是平溪地區之前常見的景象。以往元宵節過後,整個山谷呢好像歷經一場大劫,需要勞動許多清潔隊才能完全回收。而近來環境汙染的問題,也開始受到部分遊客的重視。 天燈作為平溪的特色文化,推廣超過20個年頭,政府和業者的配套,只是雇用當地居民撿拾天燈殘骸,不見更積極的作為。反倒是民間團體文化銀行,在2016年與當地師傅合作,研發出一款永續天燈,提出可能的解方。 天燈師傅林國和向《獨立特派員》展示永續天燈的特別設計底座,底座有別於以往的鐵絲採用紙漿構成,能透過紙漿密度,設計出自動燃燒的時間,最終於空中飛行時連同天燈一同燃燒完畢。 保留了傳統意涵、改善材質,永續天燈一樣乘載著人們的願望升空。只不過因為售價比傳統天燈高出一倍,不只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對當地製作天燈的業者來說,也有利益競爭的問題,目前在市場中仍屬於非常小眾的商品。 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天燈滿天飛的景象,將再現山城的天空。還沒通過的法制規範,懸而未決的災害賠償和環境汙染,當天燈再度起飛時,請小心安全。 (※ 婁雅君 羅盛達 賴振元 袁宏書/採訪報導)
#觀光
#觀光業
#環保天燈
#永續天燈
李季軒

2022年7月3日

616
如何達到綠能共好?台灣能源政策的挑戰。
台灣離岸風電正如火如荼進行,依據規劃,2025年台灣外海將會有近700支離岸風機,不過現在只達到4.2%。為達淨零碳排,光電目標從2025年20GW,繼續朝極大化,預計2050年要達40至80GW;離岸風電也從5.6GW成長到40至55GW。但能源轉型不光是目標值,能否以綠能共好,更是轉型政策是否成功的關鍵。 從濱海到陸域 風機設置與居民生活空間如何平衡? 沿海地區風大,雲林麥寮長期以來揚塵問題相當嚴重,8年前吳明宜從北部回鄉,成立文化協會就積極參與,和政府一起進行揚塵防制計畫。 雲林麥仔簝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明宜表示,在過去,一年的揚塵日都超過60天以上,去年應該不到6天。 環境變好,出海口生態也越來越豐富,吳明宜調查發現這裡有超過兩百種鳥類,但近期有民營電廠正打算在河口附近蓋風機。 吳明宜觀察,風電跟綠電大量在沼地設置的過程,近兩年內在沿海地區不斷出現。 台灣東北季風強勁,風力資源相當豐富,而且平均年滿發時數2500小時,發電效率高。政府極力推動再生能源,民營業者也看好潛力,不過之前風機設置都靠近濱海,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風機進入村子。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明,台灣人口密度很高,如果陸域風機越來越多的話,它會跟民眾的生活空間產生相互的影響。所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推廣的重點應該是在離岸風電。 風機與民宅距離250公尺以下才需做環評,使得陸域風機與民宅過近,經常引起抗爭。(圖/獨立特派員) 再生能源漸成國際趨勢 台灣力拚離岸風電發展 台灣力拚離岸風電,如果以一支風機8MW裝置容量計算,估計3年後台灣海面將會有700支離岸風機。外商也很看好台灣的離岸風電結合氫能生產,從大自然中取得綠色燃料已是目前先進國家能源重點發展。 能源企業財務長徐正穎說明,透過離岸風電生產出來的綠色電力,加上海水淡化的水,把它電解之後產生氫,這個氫就是一個很多元的用途,用來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整個氫的生產過程是無碳的,所以這個新燃料是一個無碳燃料。 離岸風場工程建設從風力發電機、水下基礎、海底電纜、到陸上變電站,整個工程期比較長。而目前因新冠疫情,台灣離岸風機的裝設進度只達成2025年目標的4.2%。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解釋,這兩年因為COVID-19的關係,有一些技術人員的進駐受到阻礙。更嚴重的是,有一些設備是在國外製造,但是國外封城,工廠不生產。所以這兩年進度是有點落後,不過目前也都慢慢恢復起來了。 離岸風電由海上傳送陸地,變電站如同整個風場的心臟。(圖/獨立特派員) 公民電廠賣電創雙贏 開啟綠能發展新模式 2015年,嘉義大林的明華社區利用比賽獎金,在活動中心屋頂蓋了一座9瓩的太陽能板,每一年都可為社區賺進8萬多元。2019年他們又成立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以每人認股10萬元共同集資,一起賣電找案場。 嘉義縣大林鎮居民田肇國分享,自己做是還要拿本錢出來,而且風險比較大,因為要是遇到颱風,設備壞了還要修理,所以他租給別人,這樣比較好算。 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監事主席江志弘說明,每年賣電收入的10%當作租金,回饋給住戶。有些住戶後來也加入合作社,因為看到賣電的狀況還不錯,不只可以收到10%的租金,也可以收到紅利。 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找加油站和社區住戶加入,目前已有10個案場。賣電收入除了利益共享,並且將每年盈餘5%回饋給社區。 台灣再生能源開發,之前常常引發爭議,像是農地種電問題或是反風機抗爭,要解決難題,必須擴大民眾參與。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分析,國外發展再生能源的經驗就是透過發展再生能源,去協助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 目前綠能發展,除了有越來越多風機以及面積越來越大的光電場,似乎少了在地的參與以及能夠協助地方發展的想像。能否以綠能共好,是轉型政策是否成功的關鍵。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再生能源
#綠能活建築
#綠能
#替代能源
#能源局
黃郁婷

2022年7月3日

650
台灣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如何穩定供電與儲能【獨立特派員】
隨著全球能源發展的趨勢,臺灣極力發展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不過再生能源風力和太陽能的佔比太高,對電力系統其實會有很大的衝擊。要擴大再生能源發電,最重要的就是儲能及智慧電網系統,透過儲能系統的充放,不只可以維持平時電網頻率的穩定,萬一遇到電廠機組跳機,儲能系統還可以在瞬間快速供電,撐住電網來等待後續機組的支援。國內發展目前還在起步階段,智慧電網也仍在布建當中,接下來能不能跟上綠能的發展,將是未來能源轉型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路口的號誌燈不亮、車子全停在路上,不知該走還是該停。今年3月3號大停電影響全台,不只造成企業損失,也造成民眾的不便,甚至有住戶因此受困電梯。而經過這場大規模停電 也讓政府驚覺台灣電網儲能還得再超前部署。 台電去年底啟動電力交易平台,引入民營電廠、儲能業者等民間電力資源,透過投標競價的方式先行讓台電買下「保險」,一旦發生大型機組跳機或是遇到用電尖峰供電不足等情況,就可由業者即時上場救援。 目前電力交易平台的輔助服務有三種,分別是調頻備轉、即時備轉以及補充備轉。其中儲能調頻備轉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平時維持電網頻率穩定,當事故發生時,儲能系統還可在0.1至0.2秒間快速供電、撐住電網,以等待後續「即時備轉」以及「補充備轉」的機組上陣支援。 台電公司發言人吳進忠說明,由於儲能系統能夠快速調節,因此只要頻率不要持續往下掉,用戶就不容易因低頻卸載造成停電。未來待儲能更多的時候,有信心可以讓因為機組跳機導致的低頻卸載機會降低。 台電去年啟動電力交易平台,透過民間電力資源進行危機支援。(圖/獨立特派員) 再生能源占比上升,儲電系統備顯重要 不只機組跳機,隨著台灣再生能源占比越來越高,電力系統的頻率要穩定,儲能系統也越顯重要。因為大量太陽能發電在黃昏後瞬間消失,也會使電網頻率驟降,引發低頻卸載造成停電。 根據台灣再生能源的政策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須達20GW、風力發電則須達6.9GW,不過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確定性高,如何維持穩定供電的關鍵就在儲能以及智慧電網。 而為了實際運轉試驗,台電也在金門建置全台首座智慧電網。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陳銘樹表示,由於金門的再生能源供給很多,因此台電於金門做了蠻大的儲能。在建置智慧電網之前幾乎每年都發生一次大停電,而建置後至今都沒相關情況產生,因此電網的效果十分不錯。 台灣近年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儲電議題也備受關注。(圖/獨立特派員) 救援危機轉移電力,儲能系統發揮功效 為了發展再生能源,金門也設置兩支共4百萬瓦的風力發電機,再加上目前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可達12.5百萬瓦,使得金門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有時甚至可達四成以上。 不過隨著風力和太陽能的占比升高,對電力系統也有所衝擊。金門塔山電廠廠長葉國佐解釋,由於再生能源的高滲透率會影響電網穩定度,因此對於平時容易因為小事故就造成全島大停電的金門無疑是一大威脅。 對此台電則設置一套緊急救援的儲能系統,當電網頻率一有波動時即可啟動救援,自2020年上線以來已成功救援過一百多次跳電危機。而為了讓再生能源極大化,金門還有設置另一套儲能,可以將白天過多的太陽能儲存,轉移到夜間使用。 台電金門區營業處課長楊昇曄告訴《獨立特派員》,有別於其他有重工業的地區,金門夜間的用電需求量反而較大,因此儲能能夠使日間所收集的多餘電力,以最大的功率持續放電6小時,以支援當地夜間用電量。 金門用電以夜間為高峰,儲能系統能有效避免日夜供電量不平等的問題。(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儲能進度緩慢,建設轉型有待加速 儲能雖然可以輔助電網,但若想要強化電網韌性、監測系統問題、增強能源調度,最重要的還是要透過數位科技將電網升級、智能化管理。與傳統電網不同,智慧電網在配電線路上可以很快找出故障、隔離問題,在變電站系統還可根據每條饋線傳輸資料做分析判斷、快速因應。 而智慧電網最厲害之處則是在整合各項能源,可以即時監測再生能源每個案場的發電量,並將傳統發電機組、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系統,搭配用戶端的智慧電表,做出最佳的調度管理。 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陳銘樹表示,實際上不只金門,台灣本島也早已開始進行智慧電網的布置。目前所需自動化的1萬條饋線中,也已經有7千多條已經自動化完畢,只是在儲能方面台灣本島仍屬於剛起步的階段。 台灣能源轉型,未來要採分散式發電,不過儲能進展緩慢、建置成本高,接下來能否跟上綠能發展,也是台灣能源轉型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國發會公布台灣2050年淨零路徑,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六成以上。光電和風力已成為能源要角,我們電網的基礎建設、數位轉型以及儲能,還得更快馬加鞭。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6月30日

470
如何防疫過難關?長照單位的挑戰。
長照機構內集體染疫的事件,時有所聞。尤其是被照護者,身體大多孱弱,一旦病毒入侵機構,重症率也相對較高。究竟,長照機構該怎麼防疫?台灣長照工作人員對疫情的認知是否足夠?疫情期間,有長照需求的老人家或弱勢,又需要什麼服務來幫他們度過難關呢? 機構集體染疫事件頻傳 長照訓練制度有待加強 長照機構集體染疫的事件,時有所聞,尤其是住宿型的長照機構。 天主教中華聖母社福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這群長輩其實是最脆弱的一群,因為不是失能就是失智,不然就是高齡。在病毒的侵擾之下,他本身防疫的能力或者是復原的能力,都是比較脆弱的。 而關於台灣長照從業人員,在傳染病方面的教育訓練如何?專家提出提醒。 黎世宏坦言,台灣長照人員的教育非常粗略,因為6年完成120小時的訓練,就完成了。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顯出台灣長照從業人員,必須接受更扎實的傳染病教育訓練。尤其,機構內也會季節性地出現流感、腸病毒這類傳染力高的疾病,工作人員要熟稔因應的方法,才能避免群聚感染。 黎世宏建議,在整個長照的體系當中,對於不同領域的長照單位,要求他們每一年都應該要有固定時間,開設有關於感染控制、傳染病防治的教育訓練課程,因為病毒只會越來越多樣化。 要讓長輩們在長照機構內更安全,空間和設施的清消,是目前可以加強執行的事。(圖/獨立特派員) 城鄉長照服務大不同 社工填補資源落差 偏鄉巡迴服務車,定時出動,除了為人口老化和外移的偏僻鄉鎮提供長照服務外,疫情期間,還帶來防疫衛教資訊。 社工游詩嫻坦言,長輩通常會比較不知道怎麼應對,因為資訊比較不足。偏鄉巡迴服務車到定點的時候,社工就會跟長輩衛教,例如戴口罩的重要性。 嘉義縣六腳鄉雖然緊鄰都會區,但因為城鄉差距過大,讓這裡成為相對較不富裕的偏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地弱勢居民的物資就更缺乏了。 社工溫姿惠說明,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有一位阿公原本會去打零工,但因為疫情,沒有零工可以打,物資需求就會更大。一來是民眾不知道資源在哪裡,二來是他們不敢開口,以今天協助的個案來說,其實也是剛好打電話慰問的時候,他才知道長輩有物資上的需求。  社工開著偏鄉巡迴服務車,向長輩說明疫情的相關資訊,以及防疫步驟。(獨立特派員/圖) 部落資源不足 居家醫療小組提供必要協助 疫情期間,不只偏鄉辛苦,山上部落的居民,生活也更艱難。部落老人在疫情期間,也面臨生活物資缺乏的難題。 社工林瑋峯解釋,過往年輕人定期回部落的時候,會帶一些補給品或者必要的用品,或是回來照顧一下,檢視一下老人的狀況,但是疫情期間就會變得非常的不確定。而部落地廣人稀,看似少了擁擠、密集接觸的感染風險,但其實居民染疫的危機,一直都在。 林瑋峯觀察,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大家不敢去像百貨公司或都市比較人多的地方,所以在偏鄉部落的遊客反而增加了。而更讓部落居民擔心的,還有就醫的問題。 林瑋峯表示,偏鄉醫療的基礎設施比較不夠,所以當地居民回診都要到平地的區域醫院或者是地區醫院。如果沒有專人接送的話,就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長輩就要搭很遠的公車才能就醫,過程中也增加染疫的風險。 疫情嚴峻,不少長輩不敢進醫療院所看診,醫院和長照機構合作,提供視訊或電話問診的服務,若兩種方法部落老人都不方便使用,醫療小組就會親自居家醫療。 醫師洪智健說明,醫療小組來看診之後,會針對患者的症狀,做適當的處置。因為患者也不方便去醫療站,所以醫療小組開完藥之後,會請社工把藥送到長輩家裡。如果長輩有一些比較嚴重的症狀,像是高燒不退,或者是嚴重的喘、心跳很快、胸悶、胸痛。有這些危險徵兆的話,會建議長輩不用等到醫療小組來,要直接到醫療院所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看不到盡頭。而需要長照服務的老人家,大多孱弱或弱勢,如何降低他們染疫的風險,又如何減少疫情對他們的生活所造成的衝擊,相關單位仍需要繼續努力。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台灣長照
#長照政策
黃郁婷

2022年6月29日

694
停電是否因為缺電?剖析台灣電力問題【獨立特派員】
台灣正處於老電廠除役的高峰期,而新增機組原本計畫由大潭電廠8號及9號機先接手,但卻因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延期,使得台電未來幾年都會有很大的供電壓力。不單是供電上面的挑戰,近五年台灣發生四次大停電,都是因為人為疏失所造成的事故,先前總統曾為此道歉,同時強調要把因為人員疏失而輕易癱瘓的供電系統列為徹底檢討改革的重點,而近年台灣電力吃緊,再生能源成了政府致力開源的目標,不過再生能源間歇性還有不確定性都相當高,要如何維持穩定供電,以及後續還會面臨那些挑戰,都還有待仔細評估。自今年303大停電後,全台各地又接連發生多起跳電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有的是因為台電變壓器或是開關故障,有的是因為小鳥誤觸帶電設備,還有的是松鼠或猴子爬了電線桿,引起饋線跳脫。 區域跳電事故頻傳,根據台電停電原因統計顯示,因動物或是天災等外力因素占六成,台電設備因素占四成。為了避免動物碰觸,近年台電也想辦法設置各種機關防止鳥獸靠近。 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陳銘樹說明,台灣的電力地下化程度只有42%,約還有310萬根電線桿在地上,而早期因為使用裸露設備,以致常常被動植物一碰到就產生跳電。近幾年為了避免相關情況頻繁發生,才開始推動「全面被覆化」,將裸露的地方一點一點全部包起來。 除了加強設備被覆化,台電也加裝驅鳥器和防鼠網來防止動物接近。雖然台電表示這十年間停電次數已減少六成,不過近五年台灣已經發生四次大規模停電,還是不禁使民眾擔憂台灣電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台電近年推行「全面被覆化」,以減少自然意外產生。(圖/獨立特派員) 停電跳脫事故頻傳,凸顯台電管理問題 回溯相關事故原因,2017年8月15日,因中油人員疏失,導致北部大潭電廠機組全數跳脫,造成592萬戶停電。2021年5月13日,因台電人員開錯隔離開關,全台415萬戶停電。相隔不到一個禮拜,5月17日又因為興達電廠1號機故障,影響約100萬戶。而今年3月3號也同是因台電員工疏失,致使549萬戶大停電。 根據經濟部公布事故發生的監視器畫面顯示,台電人員在進行測試時,因為對現場狀況疏忽確認,導致操作隔離開關發生短路接地故障。而原本應有的防護機制,卻因為新式的保護系統與興達電廠舊式的隔離開關無法匹配,導致保護功能失效。 而後續故障電流傳到龍崎超高壓變電所時,又因遇到檢修導致分群機制無法發揮作用,進而造成南部七個電廠所有連結的發電機組全數跳脫,全台瞬間少了三分之一的電力。 單一電廠的人為疏失,卻能使得全台電力癱瘓,303大停電凸顯了台電風險管理的嚴重問題。對此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則表示,一個人為意外事故就能造成巨大影響,顯示除了人員之外還有其他問題存在,而台電除了補強人員訓練外,更要做的是系統性的檢討。 近來停電事故頻傳,台電風險管理備受質疑。(圖/獨立特派員) 牽一髮而動全身,電力供給風險大 南部電廠發生事故,卻也使北部和中部突然供電不足、引發低頻卸載,造成大規模停電,也令民眾質疑台灣電網為何如此脆弱。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院長林法正解釋,由於台灣現今仍是南電北送,因此才會導致一個地方出問題,其他的地方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林法正也補充,最好避免的方式就是建置分散式電網,以主幹線擴充以及電廠直供科學園區以及工業區的方式,來降低大停電的風險。不過分散式電網必須擴充電力設備,需要新建變電所以及架設輸電線路,不只需要時間也容易遇到民眾反對。 台電公司發言人吳進忠也指出,電網建置的進行除了台電公司要縝密的計畫之外,同時也要與地方政府、民眾進行配合,再加上電力建設須符合環評檢驗,因此整體而言是一項相當大的工程。 除了增強電網韌性,要達成穩定供電對台電也是相當大的挑戰。隨著半導體業擴產、台商回流,台灣近年用電需求大增,根據台電統計去年售電量高達2353億度,年增4.7%,更創下11年來新高,已經遠超過經濟部原本預估的2.5%。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梁啟源坦言,台電目前從發電端、輸電端到配電端都有問題,而在電力需求不斷增加的情形下,台灣電力方面供給方面的風險其實相當大。 台灣供電採南電北送模式運行,因此意外常導致骨牌效應產生。(圖/獨立特派員) 核能電廠陸續除役,未來供電壓力倍增 未來三年台灣正處於核能及舊電廠除役的高峰期,以台電的電力規劃,2023年的除役機組有興達電廠兩部機以及核二廠,2024年除了協和、通宵還有核三廠的1號機也要除役,2025年興達的老舊機組以及核三廠的2號機都將陸續除役。 至於新增的燃氣機組原本計畫由大潭電廠8號機及9號機接手,卻因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延期,要等到2025年6月才完工。兩部機組占全台供電5%,無法順利補位也造成很大的供電壓力。 而經濟部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則指出,2023及2024年因燃料限制影響,備用容量率會降至12.7%與14.5%,都低於目前15%的法定標準。對此台電公司發言人吳進忠表示,由於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尚未結束,因此會先將天然氣優先給其他高效率的機組發電,加上2024年前完工的興達兩部機與民營豐德機組,即可為台灣電力供應做出支援。 台灣核能即將退場,在能源轉型之際台電又接連發生人為疏失,造成重大停電事故,使得民眾對供電系統失去信心。如何拴緊螺絲,從電網韌性、能源管理調度,台電更應落實檢討,民眾才能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有信心。 (※ 張筱瑩 陳佳利 周明文 陳添寶/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6月28日

614
防疫保單爭議多,動搖保險業信用基礎
台灣國內12家的產險公司,估計保有七百多萬張的防疫保單,在確診或是隔離都必須理賠的情況下,最近幾乎是一天就要付出兩億元的理賠金。要申請防疫保單的理賠,原本需要診斷證明及隔離文件,造成大量確診者湧入急診室跟地方行政機關,後來雖然改成可以線上下載文件,重複投保及輕症居家照護理賠問題,還是讓許多保戶不滿、找上民意代表投訴。目前台灣每天仍有幾萬人確診,防疫保單的爭議恐怕還會延續,而要修復保戶及保險公司、產險業者與保險局之間的信任關係所需要的時間,恐怕是最大的挑戰及代價。 產險公司人潮滿滿,寫資料座無虛席,排隊人潮更從櫃檯一路排到電梯,許多民眾都為了申請防疫險的理賠而來。張小姐三月投保防疫險、五月初確診,依契約可以申請五萬元確診理賠金,跟他同住的男友是密切接觸者也有投保,可以申請四萬元的隔離理賠金。 追保單、追證明、趕著申請送件,這就是最近兩個月以來,台灣的防疫保單之亂。疫情爆發第一個月,政府規定PCR陽性才算確診、拿到政府的隔離證明、有保防疫險的民眾才能申請理賠,有的保險公司還要求要有醫生證明,許多民眾因而前往排隊篩檢,醫院急診也幾乎因此癱瘓。 為了改善亂象,金管會主委親上火線拍廣告,要民眾別為了申請證明、擠進醫院,為了把醫療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也宣布輕症居家也可以比照住院理賠。只要輕症確診者拿藥居家自我照護,或在家視訊醫師,都可以比照住院辦理,不過如果沒拿藥、甚至拿的不是抗病毒藥物,有些保險公司還是不理賠。 對此立法委員邱臣遠表示,自從疫情升溫之後,許多保險公司就突然180度大轉彎,甚至在保險局跟保險公司協調之後宣布,確診者若因無症狀與居家照護而無用藥情形,就不列在理賠範圍內。 許多民眾為了申請理賠前往篩檢,使得醫院急診近乎癱瘓。(圖/獨立特派員) 防疫保單亂象多,核保標準大不同 已經確診的保戶,有人無法申請理賠,但是還有更多人,是連保單都可能不成立。簡先生4月9號投保防疫險、保單4月11生效,沒想到後來確診了才被簡訊通知、無法承保。 「5月20號確診已經在隔離時,我才收到無效通知。」簡先生說,保險公司以重複保險作為理由,拒絕自己的保單。而走進民間團體成立的自救會,裡面來申訴的,也都是類似簡先生這樣因重複投保而被拒保的民眾。 到底防疫保單能不能重複投保?在民意壓力下,有的產險公司承諾不管幾張都可以保,有的限制三張,但有的還是堅守只收一張。對此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回應,保險公司可以於受理民眾要保後,對被保險人進行核保綜合評估 並決定是否同意承保,而一旦決定承保就要依照契約來屢行責任。 雖然金管會要求業者提報核保政策,但有業務員發現,產險公司內部電子跟人工核保的標準大不相同。產險公司業務員陳先生向《獨立特派員》透露,實際上公司根本沒有針對電子送件進行稽核,內建程式也沒有對於有重複投保的保單婉拒的設定。 而線上投保快速核保、但人工送件的就技術性慢慢拖延,業務員便成了其中的夾心餅乾。陳先生說明,因為一旦在過程中發現相關保單有先被其他公司承保,公司就可以以此為由向民眾拒保,因此都會盡可能拖延檢核時間,而業務員也就要承擔受到民眾投訴的風險。 對於台灣保單亂象,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防疫保單是醫療險,當大多數確診者都是輕症,保單功能偏向彌補被保險人的收入,因為收入可以計算,因此限制投保保單上限十分合理,不過必須事前就規定,而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便在於事前並無規定完善。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防疫保單並無事先規定完善,是造成亂象的最大原因。(圖/獨立特派員) 保單之亂並非個案,泰國保險早有先例 目前防疫保單不只保確診,被隔離也可以領隔離補償金。但是當12歲以下兒童接觸確診者,家長必須陪同隔離時,保單又該不該賠呢?原本產險公司跟金管會都認為陪同隔離不該賠,但在民意要求下,也放寬到只要家長收到居隔證明,就能依契約賠償。 根據金管會的資料,今年還沒到期的防疫保單有600萬張,加上在途保單,全台12加產險業者一共有7到8百萬張防疫保單。若以確診率10到15%計算,每張如果賠4萬元。光是確診理賠就上看480億元,而這還沒算上隔離理賠金。 家長陪同居家隔離、輕症居家照護、快篩楊視訊確診,都是防疫保單始料未及的新政策,而如果民眾申請不到理賠,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產險公司還得付出額外的評議成本。 類似的防疫保單之亂,其實不只發生在台灣,泰國也出現過。在泰國主持旅遊頻道的李致德,到現在還可以找到販售中的防疫保單,內容相等於花費台幣三百多元,就能擁有確診理賠四萬多的金額,2020年底泰國政府為了鼓勵觀光,甚至還免費送遊客防疫保單。 不過到了2021年4月之後,泰國疫情大爆發,泰國人口有六千多萬,防疫保單賣出4163份,保險公司也因此慘賠。同年7月,第一家保險公司撐不住、停賣防疫保單,緊接著也有兩家保險業者被吊銷執照。只不過這個從去年延燒到今年的亂象,並沒有成為台灣的前車之鑑。 泰國先前也曾因防疫保單導致產險公司慘賠倒閉。(圖/取自網路) 理賠金額考驗清償能力,保單之亂仍舊未完待續 台灣的保單之亂已經延燒許久,而撇除保險公司,金管會有沒有善盡監理責任,將是接下來行政立法及監察院的調查重點。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說明,理論上金管會應該要求保險公司試算承保能量,意指在最不利狀況下平均一張單子會損失多少錢,而若到了額度就限制停止販售。 「但是它並沒有強力要求保險業者停止販售。」保險專家劉鳳和認指出,由於金管會站在模稜兩可的立場,才使得後續保單理賠狀況百出。立法委員邱臣遠也補充,除了金管會之外,指揮中心身為整個疫情政策的核心,也沒有善盡提醒的職責。 核保及理賠爭議,只是防疫保單之亂的序曲。12家賣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淨值從十幾億、到四百多億不等,面對幾百億的理賠金額,十分考驗清償能力。產險公司背後的金控集團,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增資都是問題,最嚴重的狀況則是使保險安定基金進場。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解釋,一旦產險公司失去清償能力,安定基金就會先行介入接管,而相關資產依然無法支付的話,就得以金管會的名義與公營行庫借錢清償。 四月疫情再起,保單之亂不只影響保戶權益、防疫政策,更動搖保險業的信用基礎。核保及理賠問題繼續延燒、產險公司還有財務隱憂,防疫保單之亂短期內仍舊未完待續。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防疫
#防疫保單
李季軒

2022年6月19日

688
藥品到府宅急便,藥師成公衛重要一環
疫情高峰期間,確診病例數最高的新北市於4月11日率先啟動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19日藥師公會全聯會宣布,全國藥師投入送藥到府,完成藥物治療的最後一哩路。不過每位藥師提供的專業諮詢一對一服務、以及送藥的時間成本,其實都不少於其他的醫療人員,但是目前的給付予補助卻有落差。社區藥局一直以來都是扮演著社區醫療站的功能,在防疫方面從口罩、快篩實名制到送藥到府,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如何支持這些最前線守護民眾的藥師們,給予相關資源支援與配套,還有待完整評估與改善。 「早三顆、晚三顆,不要咬碎、不要磨粉,要五天把她吃完。」核心藥局的藥師鄭文柏在上午陸續完成16人次的抗病毒藥發送,與確診者家屬做了完整用藥衛教之後,下午兩點鄭文柏又帶著已經準備好的抗病毒藥袋,從永和往雙溪出發送藥。 「讓有需要的高風險個案趕快取得藥品,是壓低有中重症、甚至死亡率的關鍵。」鄭文柏說,就算一趟只送一件,也得搶時間將藥物盡快送到病患手上。 鄭文柏經營的藥局位於永和竹林路上,這裡藥局密度全國數一數二,而他的藥局更是新北市四家核心藥局中的一家。鄭文柏解釋,核心藥局是各個行政區主要存抗病毒藥的總倉,所有藥品都會先存放至核心藥局,後續再分發至行政區中的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再轉到分區藥局,而頻率大約是每周發送兩次。 新北市於4月11日率先啟動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鄭文柏表示送藥到府的量成長快速,大概一周多突破上千件,而單日最多更是可以到達五百件,有一度高峰期間,大家都差點無法承受,好在現在各藥局藥物分發充足,才漸漸舒緩了他們的壓力。 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配送圖。(圖/獨立特派員) 染疫人數短期激增,醫院藥局相互合作 「我這邊是聯合診所視訊看診,送藥到府的李藥師,等一下會配送藥品過去。」配合視訊看診發送藥物,社區藥局的藥師李世揚,過去六年已經累積五千人次送藥到府經驗,去年一月選在三重地區開設藥局,目前除了藥師公會派案,也有診所請他幫忙送藥。 李世揚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一開始染疫的人數相當多,許多民眾便透過通訊軟體或電話向藥局求助,而正當他們感到徬惶無助時,台東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主動出面支援,才緩解了他們的困難。 另一位藥師李懿軒解釋,由於余醫師會根據藥局所備有的藥物去進行開藥,使得藥局人員不必再東奔西跑的調藥,大大減少了不少藥局的工作量,也可謂是醫跟藥之間合作最好的範例。 對此台東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則表示,在台灣現今疫情狀況下,比起調撥藥物,藥師更需要的是將專業放在協助判斷藥物交互作用的層面上。 台東都蘭診所與診所相互合作,減少藥師調撥藥物負擔。(圖/獨立特派員) 衛教單張協助注意用藥,電子處方箋提供明確資訊 而在協助判斷藥物交互作用方面,社區藥局藥師李世揚坦承,疫情剛爆發時非常混亂,從國外文獻翻出的相關作用也十分不明確,是等到一位游姓藥師統整之後才變得比較清楚。而現在他們也會把衛教的單張宣導文件,全部都放在需配送的樣物中給病患參考。 除了衛教單張宣導文件外,藥師李懿軒也設計了可以一目了然的單張使用抗病毒指導原則,幫助確診民眾及家人注意用藥安全問題。回想起剛開始進行送藥到府的時候,李懿軒表示處方箋的傳遞跟藥品的選擇,是令他們最困擾的兩件事情。 「電子處方簽這件事情是遠距醫療的最後一哩路。而既然是遠距醫療,也就一定是藥物治療、或者是心理諮詢等等。」李懿軒說,在藥物治療方面必須要有明確資訊才不會出錯,因此電子處方箋就是提供藥物治療明確資訊的最重要管道。 此外,對於因醫師習慣不同使得藥物調撥麻煩的問題,李懿軒也提出「社區處方集」的嶄新概念,希望醫療單位能在公衛事件中擁有共同的處方級,以方便藥物的開設與配送。 李懿軒設計抗病毒指導原則,幫助病患注意用藥安全。(圖/獨立特派員) 藥師給付金額少,服務品質不打折 台灣確診案例,今年四月中旬從3萬多例一路爬升,至5月底已經破200萬例,六月中旬更是逼近300萬例左右。這段期間,靠著一群年輕又熱心藥師,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偏鄉,為確診者即時送藥。 但是在藥師給付的部分,目前所提供的「藥事服務費」只有54點(不到54元),而「居家送藥費」每一件200元,若是離島或偏鄉則是400元,跟其他參與的醫療人員給付仍有一段差距。 對此核心藥局藥師李懿軒表示,專業化藥局是台灣公共衛生很重要的命脈,若在專業上能有更多給付,幫助專業的藥局存活下來,對於台灣公共衛生體系會是一個良好助力。 而藥師鄭文柏則補充,實際上整個新北地區只有烏來符合400元標準,不過雖然給付金額不高,但每位藥師仍都是十分謹慎於配送事務,因此民眾大可對於服務品質放心。 台灣面對這波Omicron超強傳播力,還不知道何時解除暴風圈,但是因為二千家的藥局與熱心藥師,扮演送藥到府宅急便的角色,讓這波疫情不只看到了溫度,也看到他們在專業上的付出與努力。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公衛
李季軒

2022年6月19日

1159
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何安排?台灣銀髮住宅風潮興起
隨著時代變遷,以往在宅養老的觀念,開始有了轉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入住銀髮住宅。它們的型態各異,有近年興起的飯店式管理,也有早期推出的老人公寓,各自吸引不同的族群。是需求也是商機的銀髮宅,有不同的經營模式和收費標準,他們的生活現況又是什麼? 銀髮住宅漸成風潮 永續經營成一大挑戰 位在嘉義市的長青園,2007年落成啟用,是台灣早期的銀髮住宅。也是長照十年計畫所成立的示範性銀髮住宅,由中央出資興建。雖然年代較早,但整體環境寬敞清幽,不失為老後的宜居之地。 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表示,長青園沒有護理人員的配置,所以它不是護理之家。經營者希望這邊是住民能自理生活的環境,長輩如果在家裡獨居或是家裡的環境不合適,到這邊可以跟其他年齡相近的同伴一起居住生活。 15年前的示範計畫,正好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不過這樣的模式在這個年代要重新複製,有一定的難度。 嘉義市政府社會處處長林家緯坦言,如果要再建這樣子的長青住宅,它所需要的用地跟成本是非常高的。 政府負擔土地和建物成本,委託嘉義基督教醫院經營,但是單靠銀髮住宅的租金,難以支撐整體的營運。 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說明,有日照中心的收入、長青學園的收入,大概互補一下,醫院再貼補一點,也不會是太大的負擔。 長青園住民李日剛認為,住在長青園很好,有充分讓人發揮的地方。喜歡種菜的人去種菜,喜歡種花的種花。李日剛也說,自己的朋友登記要入住,但到目前都還沒有排到。 政府試辦的第一代銀髮住宅長青園,如今一位難求。(圖/獨立特派員) 銀髮住宅形式多元 複合式經營成當代顯學 位在台中烏日的這座共生宅,完整地體現了無障礙空間。從建築外圍開始,所有族群都能通行無阻。 入住條件同樣是長者需要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依照不同的房型,每月整體費用包含租金、管理、伙食、水電費,大約落在4.7到8.7萬之間。這樣的價格水準,會吸引到特定的族群。 共生宅的土地屬於政府單位,使用於社會福利特定用途。建商因為看好未來的發展而投入興建與經營。 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表示,在高齡化的社會,銀髮住宅的需求一定會日趨增加。不確定,會不會有潛在性的經濟或者是營利條件。但可能沒有辦法是暴利型的。至於有沒有辦法做到永續性,是可以有這樣的條件存在。 複合式的經營,除了銀髮住宅、日照中心屬於特定族群之外,其他像是餐廳、教室等空間都對外開放使用。 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說明,如果單純只是銀髮住宅的話,消費者族群會受限。共生宅的餐廳有銀髮住宅的送餐、日照中心的送餐、樂齡行動教室的送餐。可是在外部性的訪客,甚至到現在的線上平臺都有做連接的情況之下,人流還是滿絡繹不絕的。 共生宅房間內的各項設置,都考量到輪椅族使用的方便性。(圖/獨立特派員)增加共融體驗 強化與社區連結 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認為,共生宅既然坐落在社區,當然就是要做到去標籤化。它有很多空間會成為教室,跟著社區的小學或者是社區大學來做到共融服務或者是連結。 這裡的課程,對外開放,相對地,住民也可以走進社區,參加活動。 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江美鋆表示,共生宅那邊有些長者,也會帶到這邊來。協會都是在做教學,提供一些環保的概念。 共生宅一開始對社區媽媽來說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是透過交流與提供服務,更能有效地融入社區。 江美鋆認為,共生宅可以減少家屬的困擾,當家屬要出去玩幾天,可以把父母親帶到共生宅住個兩三天,那邊都有人,而且又是在自己的社區裡面。 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何安排?最基本的居住空間,是服務也是需求,關於銀髮住宅,還可以有更多的想像。 (※婁雅君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6月19日

498
面對超高齡社會,挪威如何養成長照人才?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人才的培育是能否順利銜接的重要關鍵,否則政策迫於趨勢需求,投入可觀經費發展服務,但各地服務中心卻無法提供穩定的品質。台灣的成人照服員培訓時數是90小時,而挪威的照服人員則要投入8500至8700小時的學習才能夠參加考試,他們的訓練方式值得台灣參考。隨著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時間表越來越近,及早預備才能降低不幸,讓被照顧者有幸福感,照顧者更有成就感。為了因應老化,挪威於2007年成立國家老年健康研究訓練中心,2010年後更發展新成人照服員班,而學員們必需曾兼差2500小時的長照項目經驗才能入學。 照服員班開創成人學習法,設立混成學習模組讓學員在一邊兼職的過程中學習。每季進行一周實體學習,畢業前共會歷經四次,其中重視學理和互動溝通,利用各式方法讓學員認識自己、相互洞察優點。 培訓老師高爾表示,這樣的學習法能夠幫助學員不斷在學習與實作中反覆循環,並從中反思發現出更好的解決方式。而一旦能理解每個改變的原由,學習就能踏入另一種層次。 學員克莉絲汀則說明,照顧者的原則在於了解被照顧者能自己做什麼,照顧者又可以幫助什麼,並透過協助支持被照顧者發揮本身能力,完成被照顧者獨自無法完成的事情。 挪威於2010時開始發展新成人照服員課程。(圖/獨立特派員) 為期三天術科考試,檢驗學生規劃能力 待第三次實體學習之後,學員就會開始預備期末測驗,進行包含五小時的照顧計畫筆試。老師海麗萊思解釋,由於五小時算是十分短暫的時間,因此能看出學員是否具備將書上內容融會貫通,結合至實際照顧計畫的能力。 海麗萊思也補充,照護計畫要考量的層面十分多元,如衛生、營養、活動量等因素都必須經過詳細規劃,學生們必須在前半小時擬定自己的想法與方案,並在後續四個半小時詳細說明對被照護者的執行方式。 術科第一天時,學員必須根據考官自安養機構抽出被照顧者撰寫照顧計畫,並於第二天實行計畫照顧該被照顧者,待老師觀察評分後於第三天分析檢討。若是考試過關,外加上兼職工作達八千五百小時標準,就可拿到照服員證書,從此享有全薪全職。 測驗時,學員會根據自身撰寫計畫實際照顧被照顧者。(圖/獨立特派員) 各式方案輔佐學習,增進學員進修效果 而在正式上場之前,學員也會透過模擬考試先行進行術科練習,模擬考試的方式不採用假人,而是讓學員四人一組,輪流扮演考官、考生與被照顧者。而老師也會待在扮考官的學員後方,考核學員是否能發現問體所在。 在模擬時,學員有時也會藉由脫稿演出來幫小組模擬突發狀況,以增進組員及時應對的能力。學員琪納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真實工作時常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因此如果沒有準備好就會十分難應對,而這樣的模式能幫助同學思考如何有效處理。 學員結業之後,國家老年訓練中心更開創同地區六人成行的「自我導向跨領域成員讀書小組」,讓組員能夠過交流強化合作素養。目前挪威全國有超過九成六鄉鎮長照人員採取這種在職教育,使進修免於形式化。 老師高爾表示,這樣的交流對護理師十分有幫助,因為失智只占了護理課程很小的篇幅,因此當學員畢業時其實可能只初步熟悉相關事情,若要專責照顧失智患者,必須透過這樣的模式來加強學習。 許多學員結業之後,依舊會透過讀書會繼續進修。(圖/獨立特派員) 為失智者打造電視節目,照護圈內力求創新 由於長年採取鼓勵國民做其所愛的育才文化,挪威的照顧圈不斷有所創新。如前電視攝影記者拉斯就與心理學者合作,發展世界第一批專為失智者打造的電視節目。 「我使用了大自然與生活的環境音製作慢步調節目。」拉斯說,他希望節目在取代音樂陪伴失智者的同時,也能試著去勾起他們以往的生活回憶,使得人人從中受惠。而類似這樣透過外在因素引起嗅覺、視覺回憶的方式,也開始逐漸於挪威國內活躍,量產用於各安養機構。 目前世界各國的長期照顧訓練,除了重視安全也越來越強調幸福感。而除了關切開案數量績效,能同步強化育才的方式,民眾得到的品質才能漸趨一致與穩定。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6月14日

627
小農不再單打獨鬥,組成聯盟更強大。新生代農民如何團結突圍?
台灣受到土地政策與自然環境影響,形成以小農為主的經濟型態。過去,為數眾多的小農,大都各自尋找生存之道。可是這幾年在青農返鄉潮,和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小農開始打破疆界,組成聯盟,一起拓展市場。期盼這樣的轉變,能為台灣農業市場帶來不一樣的面貌。從單打獨鬥走向團結突圍 新小農聯盟時代來臨 原本在中國經商的龔哲敬,2015年回到台灣,因緣際會,踏入農業,開始種稻。 宜蘭小農龔哲敬分享,宜蘭員山這幾年下來,已經聚集了超過兩百位的夥伴,種植面積也超過100公頃。這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各個職業的人。大多數的小農夥伴,在進場的時候,沒有得到完整的陪伴培訓的系統,導致想要守護環境,卻無法有效生產高產量跟好品質的稻米。 堅守理念,持續耕耘,許多小農們,隱藏在台灣角落,獨步前行。同樣是落腳宜蘭,鄭守廷養殖的莫瑞鱈魚,是澳洲四大國寶魚之首,耗費十年,才有如今的規模。 莫瑞鱈魚養殖業者鄭守廷對養魚有著很深的執著和堅持,他進一步解釋,不用藥養殖,沒什麼高深學問,就是長大得比較慢,養得比較久,育成率比較差,從商業角度來看,不符合經濟效益。 鄭守廷表示,前幾年收入非常不理想,但因為不求快,慢慢養,所以魚的肉質就會比較結實,口感比較好。再來是養殖過程一直投放鹽巴,所以牠的滲透壓調節非常好,也不會出現淡水魚會有的土味、飼料的味道。 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照顧莫瑞鱈魚,總數從幾隻到現在一、兩萬隻,台灣也成了澳洲以外,第二個規模性養殖的國家。 宜蘭有著為數眾多的青農,如何團結合作是他們的首要課題。 從商業模式切入 農產平台為小農提升品牌曝光度 當了26年美食記者的高靜玉,被鄭守廷愛魚的執著打動,想幫忙做市場推廣。 資深媒體人高靜玉分享創辦小農物產平台的初衷,因為高靜玉去產地採訪的時候發現很多不公平或者農民不曉得可以賣給誰,再不然就是產量極有限,可能來不及讓大家知道,就不夠賣了或賣不出去。所以那時候開始醞釀,是不是要找一個大家能看得到小農的地方,一次做到位,讓所有人聚焦在這群農民身上。 養雞場老闆娘李純菁坦言,小農賣自己的農產品都很厲害,可是當全部人要集結起來的時候,就需要很長的磨合。需要有懂商業模式的人來說服農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農民每個人都是老闆,都很有想法,會覺得為什麼要聽對方的。 打破既定思維,四、五年前,資深媒體人高靜玉破天荒在百貨公司舉辦小農展,從認識食材、產地等主題出發,成為台灣第一個主題農產展。這場小農展一炮而紅,創下驚人銷售紀錄,也改寫小農產品在百貨公司賣不動的刻板印象。 目前小農展,每年固定舉辦兩次,高靜玉也為此創設了一個平台。 行銷方式多元 健全當地農業環境 和高靜玉一樣,想把單打獨鬥的小農,化整為零,青農陪伴師龔哲敬,與合夥人吳紹文,積極串連宜蘭在地小農。 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吳紹文分析,友善耕作的市場要更大的時候,應該就是要慢慢有競爭力,因為大家的時間就是金錢,有辦法去一個地方買齊所有農產品,就不用去超市,台灣那麼小,應該是有條件做到。 原本是種稻米、蔬菜的小農,吳紹文和龔哲敬轉換角色,從小農變統籌,以聯盟的概念,發揮集體力量,推廣宜蘭農產品。 吳紹文表示,台灣目前還沒有針對一個縣的農產品選物跟販售。例如:霧峰農會的酒很好;玉里農會的米很好;三星農會的蔥、上將梨很好。農會很努力推地方農產品,農民就會因此獲得好的待遇,但比較少看到是以一個縣來做農產品的品牌跟推廣,因此這也是小農們現在要努力的方向。 打破各自藩籬,組成聯盟,向外拓展,逐漸變成趨勢。團結就是力量,加上青農返鄉的推波助瀾,四散的小農們,正邁開新步伐,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林佳慧 許中熹/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6月12日

656
租屋黑市問題,如何改善?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租屋市場已突破百萬戶。2001年政府開始實施房屋租金可以抵扣所得稅,但非營利機構發現,租屋族的房租每年以3%~5%穩定成長,現行的規定並不合用。更嚴重的是,台灣的租屋黑市高達7至9成,使得租屋族根本無法拿租金支出報稅。有學者與團體建議租屋應該比照買房,規定全部租屋交易都應該要實價登錄,讓租屋市場更透明。而透過提高租金報稅抵扣額,同時讓租賃合約有具體的罰則機制,也都是可行的方向,才能夠讓百萬租屋族,不在租屋黑市中繼續成為弱勢。 Eric是位律師,近來他終於能更專注地工作,因為之前租的房子讓他住得不安穩。透過照片可以看出,Eric之前租屋處室內不僅牆角發霉,油漆也剝落,再往上看更能看到兩條明顯的水垢,顯示屋子出現漏水的情形。 面對這樣的狀況,Eric商請房東處理,但卻讓Eric等了又等。無奈之下,最後Eric只好吞下被房東扣押金的悶虧,另找租屋處。目前終於搬進一間令他較滿意的房子,但談到是否拿現在22,000的租金支出報稅以抵扣所得稅,Eric卻遲疑了,因為身為律師,明白現行稅制的規定,其實看得到吃不到。 在台灣報稅制度中,除了免稅額還有扣除額,扣除額又分有「一般扣除額」與「特別扣除額」,而「一般扣除額」底下則有「標準」和「列舉」兩種扣除額,只能擇一申報。房租支出若要報稅,則需選擇列舉扣除額。 就算拿房租申報列舉扣除額,就目前規則試算,以一位單身青年阿軒為例,若年收入是48萬,住月租一萬的房子,那麼使用標準扣除額應繳稅2850元。若報上房租選用列舉扣除額,要繳2695元,只比使用標準扣除額少了155元。 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分析,由於申報過程必須告知房東,因此具有得罪房東的風險,而最終結果卻只能省下155元,導致大部分民眾皆不願選擇申報。因此相關單位建議,房租報稅應該從列舉扣除額,移到特別扣除額。 廖庭輝解釋,所謂特別扣除額是指可以在標準、列舉扣除額之外,額外再去扣除的項目。若再次拿阿軒試算,房租換做申報特別扣除額,則可以完全不需繳稅。 現行法規房租報稅影響甚小,以致許多民眾皆不選擇申報。(圖/獨立特派員) 租屋黑市情況嚴重,租客報稅窘境難解 不過房租抵扣所得稅的疑慮,除了扣除額的項目外,上限只能抵扣12萬元,也引發爭議。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台灣的租金若照每年3%~5%的穩定成長,租金價格其實調漲得十分多,一年12萬的抵扣根本不夠。 將列舉扣除額的上限提高到30萬元,是非營利組織的訴求,金額的誘因提高了,或許能提高租屋族房租報稅的意願,政府的美意才能發揮實質意義。只是再檢視租屋族房租報稅的意願跟狀況,會發現這根本是個難解的窘境。 周太太和先生婚後想買房,但一時負擔不起高房價,兩人先以租屋當過渡期,聊到租屋過程時卻一陣心酸。周太太表示,由於對於房東而言,通常都有許多房客同時進行詢問,因此到最後都會變成房東在挑選想要的房客,而房客也可能因此被迫接受不是那麼願意接受的條件。 花了好一番心力,好不容易找到了現在合適的房子,但當住4年都習慣了之後,房東卻突然要漲租金。不過因為搬家成本高,他們只能選擇簽下漲租的租約繼續住下來,只是在無法拿房租報稅的情形下,要多存買房的錢也就更加困難。 事實上,周氏夫妻遇到租金無法報稅的問題,也是台灣大部分的租屋族遇到的窘境。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告訴《獨立特派員》,根據資料推估,台灣目前有70~90%以上都是租屋黑市。 換句話說,台灣有高達7到9成的房東都在逃漏稅。在租屋黑市盛行的情況之下,如何健全租屋市場,專家建議可對房東採取分離課稅單一稅率,且有條件地不追溯以往沒申報的租屋所得。 台灣房東逃漏稅情形十分嚴重。(圖/獨立特派員) 社會住宅進度緩慢,政府美意難以落實 不可否認的是,政府有意提昇對租屋族的租金補貼,例如行政院3月通過「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就放寬所得限制並降低申請門檻,租金補貼也從現行的2千元加碼到8千元,只要符合資格補貼金再乘上1.2到1.8倍,預計將有50萬戶受惠。 只是政府的美意,租屋族似乎很難享受得到。租屋青年周太太解釋,當房東知道房客將租約拿去申請租補,使得房東租屋的所得曝光後,房東的稅賦就會跟隨增加。而為了維持利潤,房客的租金也會隨之調漲,因此到最後只會影響到房客自身。 目前台灣租屋黑市的問題難以解套,影響租屋族的權利,而對於租屋族是否能期待社會住宅的疑問,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則表示,目前台灣的社會住宅發起跟新建的速度太慢,因此並無法改善租屋市場太多的供給。 專家也呼籲,社會住宅必須持續且加速興建,至於要改善這供不應求的現象,至少應該從制度面給予執政者更大壓力。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說明,目前成熟發展出社會住宅的國家,大多都使用等候名單制或者排隊制,讓民眾可以知道目前政府新辦速度,而相關制度的好處在於可以給政府持續壓力,以督促社會住宅的辦理進度。 專家分析台灣社會住宅發展緩慢,無法有效改善租屋市場問題。(圖/獨立特派員) 貢獻專長折抵租金,租屋青年全新選擇 現行制度下,社會住宅難以舒緩租屋族的壓力,那麼租屋族還有什麼選擇?來自台南的北漂青年黃俊齡,便帶領了《獨立特派員》參觀自己現在於新北市板橋浮洲地區的租屋處。 過去黃俊齡曾因找尋租屋傷透腦筋,但他現在所找到的住處,不僅環境舒適外,租金更是讓他幾乎沒有壓力,因為這個租屋處,是由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的計畫所提供。 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秘書長張翰文表示,協會的目標是為青年尋找一個負擔得起 且宜居的生活空間,而青年在入住的時候,協會將提供相當於百分之25的租金補貼,作為「永續行動金」來降低租客的生活上的門檻。 所謂的「永續行動金」,指的是透過協助負擔房客租金,換取相對應的貢獻專長,讓住在這裡的每位青年都能為社區奉獻些許心力。張翰文說,協會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正向社會投資,來帶動所謂的善循環。 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的做法,值得社會參考,但需要幫助的租屋族何其多,回頭面對台灣目前的租屋亂象,政府還是得思考如何透過居住正義,改善租屋市場、健全租賃制度。畢竟,青年是國家重要的兢爭力,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是國家為了投資未來必須執行的政策,而不只是一個社會福利或補貼制度而已。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6月9日

756
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構成要件為何?
推動立法長達十年的跟蹤騷擾防制法,將在今年6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立法院法制局202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用跟蹤、騷擾、糾纏等關鍵字搜索警政署受理報案系統,發現每年大約會有7600件相關案件,也就是平均每天20件。新法中性或性別相關,是跟騷案件相當重要的構成要件,這個篩選條件雖然讓案件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不過也可能讓部分不具備喜愛或追求動機的跟蹤騷擾行為,處在無法成案的灰色地帶。期待新法上路後,可以隨著實際施行狀況進行相關調整,讓法案更加完善。 如往常般地跟聽眾打招呼,主持人余秀芷除了廣播節目,也主持各種不同的活動,與聽眾或網友互動是她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這樣的生活卻在某天慢慢變了調。  一位網友在臉書上利用不同的帳號與名字,不斷地到余秀芷的臉書上留言、私訊,且數量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只是裡頭提及的人名或事件,對余秀芷而言都很陌生。  「有的時候把它關靜音的時候,早上起來發現大概就是一千多通的私訊。」余秀芷說,留言慢慢的成為每一天晚上的騷擾,而她也決定封鎖對方,只不過封鎖不但沒有效果,甚至反而讓對方跨越網路進入余秀芷的真實生活。  面對一連串的失控,余秀芷試圖尋求法律介入,但在向警局報案之時卻被告知因沒有遭遇實質恐嚇而無法做出任何處置,讓余秀芷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持續做出脫線舉動。   翻開當時可能適用的法條,家庭暴力防治法雖然有限制騷擾等不法侵害,但卻只適用家庭成員或具親密關係的對象。 而性騷擾防制法主要規範違反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 至於社會秩序維護法中,雖然有限制無正當理由跟追他人的條款,卻無法約束訊息等騷擾行為,私訊更是逃脫妨害名譽或是強制罪的規範之外。 廣播主持人余秀芷因長期受到網友騷擾,不堪其擾選擇尋求法律協助。(圖/獨立特派員) 跟蹤騷擾新法上路,加強規範不當行為 111年6月1日,跟蹤騷擾防制法在台灣正式實施,面對新法上路,警政署也開啟一連串的教育訓練,協助第一線員警對新法有更多認識。除了透過各種講習,協助員警了解法條、掌握偵辦技巧之外,還設計各種情節,考驗員警受理案件時,製作筆錄的精準度及熟悉度。 警政署調用主任陳玲君說明,只要符合跟蹤騷擾防制法第三條的跟蹤騷擾行為定義的話,就會是一個犯罪行為。因此員警在處理上也會有不同處置的模式,日後將是啟動刑案調查。 貼上宣導海報,台北市警察局婦幼隊也協助《獨立特派員》模擬跟蹤騷擾案件的報案受理流程。北市婦幼隊警務員張坤憲表示,當受理被害人報案之後,員警會請他至受理報案區,先進行案件的初步了解,判斷是否符合跟騷法的構成要件,後續再幫被害人製作調查筆錄。 筆錄製作會特別著重在行為人動機是否與性或性別相關,這也是警政署的教育訓練中,著重強調的跟騷法判定標準,同時必須符合特定對象、反覆持續、違反意願等要件。換句話說,跟騷法主要是用於規範不當追求的行為。 刑事暨家事法律師蔡育霖則指出,若像是一般討債、一般狗仔追逐采訪的行為,便不在這個跟騷法的處罰範圍之內。 隨著新法上路,警政署也對員警展開相關教育訓練。(圖/獨立特派員) 犯罪行為八種樣態,罪名成立將面臨刑責 刻板印象中,所謂的跟蹤騷擾,就是跟隨監視或糾纏。而在跟騷法中可能涉及的犯罪行為包括,監視觀察、盯梢尾隨、寄送物品、通訊騷擾、不當追求、歧視貶抑、妨害名譽、冒用個資等八種樣態。 這些行為如果同時具備與性或性別相關、反覆持續等構成要件,就涉及觸法紅線。一旦罪名成立,刑責是一年以下有期徒刑、10萬以下罰金,如果情節嚴重,包括攜帶凶器等行為,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以下罰金。 案件受理後,警方會開啟刑案調查,調查後如果發現確實有犯罪行為,警政單位就會核發書面告誡給行為人。警政署調用主任陳玲君解釋,書面告誡的目的是為了約束行為人避免再犯,依照日本纏擾行為規制法的運作經驗,有八成的相關案件在警察介入之後其實就會停止。 而對於跟騷案件除了可以祭出書面告誡,也有其他更強烈的手段。刑事暨家事法律師蔡育霖表示,若是現行犯的話,事實上警方可以依照現行犯逮捕,而如果情節較為嚴重,檢方也有權在第一時間申請預防性羈押。 跟蹤騷擾常見的八種樣態。(圖/獨立特派員) 跟騷法案限定範圍,民間團體仍舊憂心 對於跟騷法,國內婦女團體長期推動立法,雖然肯定法案的通過,不過提到法案限定性與性別相關的構成要件,民間依然擔憂。現代婦女基金會研究員王秋嵐指出,根據基金會協助的個案資料顯示,有近4~5成的案子都不與親密關系、性騷擾或是過度追求有所相關。除了憂心部分跟騷行為在要件限定下可能無法入罪,分析現行法案的罪責,雖然針對跟騷行為設立罰則,不過違反命令的處罰只限定保護令,沒有違反書面告誡的罰則,也使民間有所疑慮。法案三讀通過後,總統府很快簽署公告,身為主持人的余秀芷也在第一時間進行反制。目前生活看似回復平穩,不過卻也無法肯定騷擾事件是否結束,因為跟騷行為不但有多種樣貌,過程中也會不停變化,被害人除了窮於應付,往往也陷入被動的弱勢。打開雲端資料庫,其中一個資料夾保存著讓余秀芷困擾的簡訊,事到如今她已不願意打開來看,卻也因為不確定哪天需要證據而不敢刪除。八年的時間、非自願性的遭遇,只期待人生裡這段不願延續的情節,可以隨著新法上路真正落幕。(※ 李婕綾 張志龍/採訪報導)
#跟蹤騷擾防制法
李季軒

2022年6月7日

474
食安迷思擴散快,網路謠言多。民眾該如何注意?
關於食物和食安,民眾疑問不少,迷思更多。有疑慮時在網路搜尋解答或社群媒體轉傳的訊息,往往不是正確的解答。網路流傳喝了加氯的水會致癌,開水沸騰後再煮3-5分鐘,就能讓餘氯都消失?蔬菜上的農藥要用食鹽、小蘇打、還是臭氧機清洗去除才能確保安全? 眾說紛紜 水怎麼煮才安全? 有人說煮水不掀開蓋子,水中氯氣會致癌;也有人說掀開蓋子,反而會釋出致癌物三鹵甲烷,建議開蓋的動作少做為妙。這個再日常不過的動作,竟有兩極化的觀點。 這樣的說法源自於為了消毒殺菌,自來水中添加了安全劑量的氯,氯能確保輸送和儲存過程的水質安全。自來水公司也定期將各縣市水質檢測結果公告於網站,但還是有人覺得,自來水中的餘氯會致癌。 其實自來水中的可能致癌物,來自氯和原水中的有機物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三鹵甲烷,並非氯本身。那麼,該如何有效消除三鹵甲烷呢? 中興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鄭政峯說明,煮開水,溫度一高,反應速率會變快,所以應該要把產生的有機氯,尤其是三鹵甲烷揮發掉。 水沸騰時掀蓋,可讓三鹵甲烷揮發。但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三鹵甲烷有致癌性,有沒有更好的作法呢? 鄭政峯表示,依照化學來說,每上升10°C,反應速率變2倍。所以到沸騰的時候,三鹵甲烷反而增加很多。為什麼不能夠在水中還沒煮的時候,就把它的氯變成鹽巴的氯離子? 在自來水加熱前,使用還原劑,先把氯變成氯離子。例如:烹調用鹽(氯化鈉)當中的氯就是氯離子。 鄭政峯補充也可以使用其他還原劑,例如:海波,就是硫代硫酸鈉,把它氧化還原,產生氯離子。還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就是家裡的維他命C,維他命C也是很強的還原劑,它把氯變成氯離子,也就不會有反應了。還可以用維他命C很高的水果,果醋也可以。 蔬果怎麼洗才好? 流動的清水還是最佳解方 鄭政峯博士專精綠色化學分析,發展出農藥殘留及毒性汙染物質快速檢測,獲得國際肯定。因此也請他分析,坊間以小蘇打、白醋、食鹽去除蔬果農藥殘留的作法。 鄭政峯認為,使用小蘇打、白醋清洗蔬菜是不對的,因為它只可能去除某一部分。農藥現在有380幾種,快篩也測到198甚至到200種。農藥種類有水溶性、酸不穩定、鹼不穩定、或者是酸鹼都安定的,無法一體適用。另外,鹽巴對某一些農藥可能有效,但是要注意鹽析作用,鹽巴的鈉離子跟氯離子會搶那些水,搶出來之後,在水的溶解度變低,農藥根本就不會出來。 民眾在食用蔬果前,以流動水清洗為佳,噴灑於作物表面的農藥,容易被清水洗掉,根據國內外資料及研究,流動的清水還是最好的清洗方式。 鄭政峯提醒,臭氧機它氧化農藥結構的時候,這個農藥不見,但它的碎片呢?它在斷裂的過程,產生的東西可能是更毒的。 謠言滿天飛 社群擴散效應超越傳統媒體 網路時代搜尋資訊十分便利,人們輕易得到碎片化資訊,也帶來碎片化思考。 時任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佰璋分析,一般民眾會有集體恐慌,訊息一直傳、一直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是要靠教育來導正,訊息如何被正確傳遞。 黃佰璋擅長大數據分析,他發現台灣民眾接收訊息最主要的來源是從Line、Facebook、YouTube這三個媒體平台。這幾年發現很多訊息,甚至不能說它是假的,但是被誇大、被渲染了。 每一次發生食安事件都引起輿論熱烈討論,從網路社群的成長速度,顯示群眾的關注與傳播的速度。黃佰璋的研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的網路鄉民,遠比傳統媒體來得廣,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已經大於傳統媒體。 黃佰璋分析民眾轉傳似是而非的說法,背後有不同心理動機。因為很短時間內的恐慌,訊息散布者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掌握資訊來源及擁有正確判斷的邏輯思維,才能享有心靈滿足、健康、安全的飲食型態。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食安問題
黃郁婷

2022年6月7日

507
台鐵公司化三讀通過,各方觀點有歧異
5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跨出台鐵公司化重要的一步,預計讓台鐵在2024年1月完成公司掛牌。不過台鐵公司化後,民眾對於台鐵安全改革的疑慮就解決了嗎?運安會日前提出太魯閣號事件最終調查報告,認為悲劇會發生主要是因為台鐵局的安全規定非常不足。不過台鐵企業工會認為,公司化草案裡頭沒有載明安全兩個字,認為公司化根本是場騙局。未來交通部將會成立跨部會的台鐵公司推動會報,在年底審議完成16個子法,同時確定台鐵公司的組織架構。超過百年歷史的台鐵能不能因為公司化徹底轉型、永續安全的經營,還有待時間觀察。2021年4月2日,台鐵太魯閣號在清水隧道口,與從邊坡滑落、侵入鐵軌路線的工程車碰撞,造成49人死亡和213人輕重傷,是台灣鐵路史上,死亡人數第二多的事故。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第一時間動員調查,根據耗時一年多的最終調查報告,嚴厲指出台鐵局的安全規定相當不足。其中不僅對工程營造廠商的督導查核十分薄弱,對於台鐵臨軌工程的安全管理是否規定不足、定義不清,運安會也提出強烈質疑。 運安會鐵道調查組組長林沛達表示,台鐵施工管理的安全規定中並未定義是否要於停工期間巡查,而對於工區範圍也定義不清,以至於事故現場其實僅有設置警示旗。 工地只設置警示旗,當然無法防止大貨車滑落鐵軌,終究釀災。但運安會指出,若台鐵起初就注重安全規定,即便大貨車意外侵入軌道,還是可能避免重大災難。 林沛達指出,現今的台鐵局並無規定,要求提供給所有工地行調無線電,倘若工地主任配帶行調無線電,便可以利用無線電呼叫附近列車,讓司機員緊急停車。  運安會根據太魯閣號事件調查報告,指出台鐵局安全規定不足。(圖/獨立特派員) 司機考照制度粗略,內部機構溝通不良 而台鐵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和台鐵局交涉經驗豐富的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觀察出大問題之一,台鐵車種太多,但司機員證照的制度,並沒有因應多元車種,取得個別證照。 楊宏智直指,若台鐵實施證照分流,讓司機員個別熟悉各車種,可以大大提升危急時刻做出正確判斷的機率,防止事故發生。而台鐵運工機電,也就是調度、維修、司機、號誌等相關四大處的溝通連結也仍有待加強。 台鐵內部溝通不良的問題,不只楊宏智看到而已。陳小姐是太魯閣的眼淚的成員,太魯閣的眼淚這個組織多由太魯閣事件的傷者和罹難者家屬組成,共同監督台鐵的安全。成員們多次向台鐵提出安全建議,卻遲遲不見回覆跟行動。 「我們很擔心家人的犧牲,沒有得到更多的改善。」陳小姐說,台鐵的態度讓她們覺得根本沒有在重視安全這件事情,而作為承擔國家極重要運輸功能的單位,運輸安全卻不斷備受質疑,也讓大眾不禁想問:說好的台鐵改革呢?  陳小姐指稱,台鐵態度十分消極,許多溝通都無法得到回報。(圖/獨立特派員) 政府全力推動公司化,基層員工提出質疑 實際上政府改革台鐵的方法,就是全力推動台鐵公司化。交通部長王國材解釋,由於尾端的組織僵化,導致許多標準作業程序無法落實,許多執行也沒辦法被監管,因此政府希望透過組建良好組織的方式,以此執行安全維護跟整體營運。 不過今年5月1日勞動節這天,台鐵大廳卻是空蕩蕩,員工們紛紛以不加班為由,幾乎全員不到班、走上街頭,因為他們對台鐵公司化草案有很大的質疑。台鐵產業工會主要是由年輕台鐵員工組成,他們認為公司化不等於安全,台鐵真正的風險出在人力不足跟人才斷層兩大問題。 打開台鐵最大的工會,台鐵企業工會的網站,馬上跳出斗大的視窗,傳達台鐵改革應首重安全,但公司化是場騙局的想法。而不僅人力與人才問題,工會也提出,員工教育訓練的加強,或許比公司化更重要。 台鐵產業工會祕書長魏豫綾說明,如高鐵與北捷在安全的工作標準上面都相較明確,會先把所有相關的狀況都先列出,讓員工知道不會因為年資深淺而有不同的訓練方式。 台鐵工會認為政府並未正視問題源頭,憤而走上街頭提起訴求。(圖/獨立特派員) 台鐵公司化爭議多,改革之路仍舊漫長 而究竟台鐵公司化草案裡,是否應訂定安全規章,才能保證運輸安全?學者有不同看法。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表示,台鐵現行的安全規章也是依據鐵路法所設計,比起單純依靠法律制定,真正去執行才是重點。 而針對備受關注的台鐵四千多億負債問題,台鐵企業工會也對公司化草案提出要求,認為應制定負債清零,債務政府要概括承受、不得切割等事項。公司化的負債問題該如何解決備受爭議,政府對新的台鐵公司又有何權利義務,也引人關注。 台鐵公司化爭議多。只是回頭來看,台鐵要改革,難道只有公司化這條路嗎?對此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表示,以台灣的環境而言,若要使大眾可以看得到具體改進與成果的話,公司化是一條捷徑,成功的機會也比較高。 日前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台鐵公司設置條例,但台鐵公司化真的是條正確的道路嗎?怎麼做才能兼顧運輸安全跟員工權利?目前政府和工會之間,各自堅守立場,但台鐵改革這條路需要各方開放心胸、誠懇對話、尋求國民支持,才能走得更長遠。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台鐵公司化
李季軒

2022年6月5日

1233
白河地震影像紀錄,珍貴的歷史教材
1964年白河地震影像保存的關鍵人物,是當年服務於台糖公司,後來進入中視新聞部的賴澄茂先生。他不只在白河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以登高方式記錄嘉義市中央圓環一帶的震後大火,還在第二天登上軍方勘災直升機,拿著八釐米老式攝影機以空拍方式,從震央附近的白河山區一路記錄到嘉義市中心,成為現今白河地震最珍貴的影片與教材。台灣百年來地震的紀錄研究,都是希望在了解活動斷層的特性之外,也能找到地震重複間隔的頻率,好做為防減災與災害機率計算的基礎。 1999年6月,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前三個月,中央大學李錫堤教授帶著他的團隊,在「畜產試驗所」進行斷層的開挖。發生在1946年、規模6.3的「新化地震」,屬於淺層地震,而「畜產試驗所」也正是新化斷層經過的地方,但相比1946年地震發生時斷層露出地表的面貌,現今早已變作一片綠油油的草地。 李錫堤教授表示,雖然當年的地震規模不大,但仍舊造成不少傷亡與房屋倒崩,死傷人數約為五百多人,而房屋毀損數大約也有四千多棟,因此依舊可以算做是災害性地震。 當年接近震央附近的新化、新市、永康一帶災情最為嚴重,其次是安定、歸仁、仁德、 及台南市安南區。李錫堤指出,根據資料顯示新化斷層大概每兩、三百年會動一次,而研究則有幫助了解其地底下的特性,並利用數據進行後續防災應用。 新化地震規模雖然不大,但仍導致不小災情。(圖/獨立特派員) 全程記錄白河地震後場景,鏡頭下的斷垣殘壁 「地震先開始,等過了一陣子後火慢慢燒起來,消防車警笛聲漸漸大作,大家出來看才發現天空紅成一片。」回憶起1964年1月18日晚上的光景,賴澄茂說,當時地震一發生他便立刻拿起攝影機,爬上自家陽台開始記錄。 當時可以說是一陣天搖地動,嘉義市鬧區瞬間變成一片火海,起火點就在中央圓環西北角的「明故宮餐廳」,而這把無情的大火,從十八日晚上延燒到第二天凌晨,總計波及二百多間房子。 賴澄茂解釋,由於當時許多房屋是由木材建成,因此在風大的情況下一間一間的接續燃燒,而也因深怕隨時會有餘震來臨,居民們當晚也都聚集於郵局旁的空地不敢回家。 曾經在台糖、中視新聞部服務的賴澄茂,不只搶在第一時間記錄嘉義市中心大火,第二天天一亮更馬上帶著八釐米老式攝影機,搭上空軍的勘災直升機,從白河一路記錄到嘉義,成為白河地震最重要的記錄與見證者。 在賴澄茂鏡頭之下,第二天一早劫後餘生的民眾們紛紛跑出,而嘉義市中心仍在冒煙,現場宛如一片廢墟,幾乎沒有一間房子在地震後完好如初。 中央圓環西北角的明故宮餐廳,因為地震引發大火。(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災情慘重,國軍學生投入救災 伴隨地震而來的,除了關子嶺有新溫泉湧出口,烏山頭水庫壩堤也出現龜裂,曾經挺過好幾次大地震的上百年的古廟東山鄉碧軒寺,也在這次地震全倒,壓死18人。 地震過後,住在白河附近的國軍五軍部隊率先出動,利用麵粉製作饅頭,送到災區分給災民,一千多位官兵一連好幾天在白河、東山等災區,協助災民們清理家園,還幫忙搬運倒塌的瓦礫、木頭,幫助災民挖出埋在屋底下的財務。 除了軍方動員人力協助清理災區,學生也利用課餘到現場幫忙。賴澄茂說,地震發生後的隔天,黃杰省主席就前來勘災,而當時的救國團「人民服務站」也至災區慰問,並發送相關民生物品。 由於當時已經接近過年,對於剛經歷這場災難的嘉義市民而言,無疑是徹底打亂生活步調,而政府則將位於文化路尾的菜市場臨時改成「災民收容所」,供沒有歸宿的災民居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賴澄茂表示:「過年是儀式而已,那時候感覺有沒有過年沒有關係,每天要過的日子還是比較重要。」 災後國軍出動大量人力,協助災民清理家園。(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情景仍記憶猶新,影像記錄成珍貴教材 災民收容所完成第一階段任務之後,已經找到新的安置地點的民眾,紛紛將重要的家當搬上市公所的專車,準備出發到新的環境,迎接下一階段新生活,由市場改造的舊有的收容所,如今已經變成嘉義市文化公園。為了加速災區重建,台灣省政府除了緊急撥款救災,提供低利貸款幫助災民重建房子之外,也在幾年的計畫跟籌資後,決定將嘉義市中心南北區重建、重劃。 回顧地震災害歷史,發生超過一百年,造成比較嚴重災情的地震有1904年的斗六地震、1906年的梅山地震以及1916年南投地震系列,而超過半個世紀以上的災害地震更多,對歷過白河地震的賴澄茂以及老一輩的嘉義市民來說,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新化斷層開挖、調查,對下次發生地震的機率提供重要的參數,嘉義市在半個世紀之前經歷無情的地震、大火重創,經過重生、蛻變,如今城市發展有了新的面貌,當年留下來的「白河地震」影像記錄,也成為嘉義市、以及全國防震減災,最珍貴的歷史教材。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