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4
新祿島的故事:越南跨國婚姻與新二代縮影【獨立特派員】
蘇玲瑤 黃素娥  羅盛達 范瑞薔薇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越南西南部有座「台灣島」,島上有不少女性為了改善生活,選擇嫁到台灣,這座島因此成了當地人口中的「台灣島」。只不過,部分新住民因為婚姻問題或經濟因素,將小孩送回當地給外公外婆撫養,形成跨國隔代教養的現象,也衍生出部分孩子因為沒有戶籍,無法正規上學的問題。湄公河上的台灣島新祿島和台灣的淵源 湄公河,中南半島生命之水,入海前在越南國境之南沖積成三角洲。芹苴是位在三角洲中央的直轄市,從岸邊碼頭搭上渡輪,不到十分鐘,就會來到這座大約32平方公里的小島,當地人稱它為「新祿島」,但過去二十年來,它還有個別稱叫做「台灣島」。 這個暑假,島上有個特殊的課程。十幾個孩子,聚在鐵皮搭建的教室裡,跟著從台灣來的大學生學中文。剛滿14歲的小嬋,在這群孩子中顯得格外文靜,原本在越南、該上國中七年級的她,一歲多被送回島上,由外公外婆扶養。 島上像小嬋一樣的個案並不少見。愛唱歌、不愛說話的阿方,是比較幸運的一位。和小嬋有著類似的背景,但他因為被舅舅收養,得以入籍越南、順利在當地唸到高中。 新祿島上的故事跨國婚姻現象的縮影與難題 新祿島過去半世紀的變化,可以說是整個越南西南部的縮影。段文努是島上的作家,也曾經是當地的副鄉長,據他所說,這裡當時有將近50座以上的糖廠,所以才取名為「甜蜜島」。 但越南在1986年開始的革新政策、糖業的沒落,讓島上的居民嫁到台灣或是到台工作,也從「甜蜜島」變成了「台灣島」。段文努說:「女性遠嫁海外,尤其是台灣的非常多,因為(糖業)沒落還有破產,所以經濟來源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遠嫁海外的女性是為了解決困境,是家裡的救星。」 新祿島居民暨華語班教師范氏竹梅也說:「以我們這個社區為例,每隔3戶就會有1到2戶家裡有女兒嫁到台灣,部分家庭的女兒全嫁到台灣,據我所知人數高達數百人。」但這些孩子,部分卻因為父母婚姻出狀況或是經濟因素,被送回越南。 芹苴市政府曾經在2018年進行了一項人口普查,當地因為跨國婚姻,像小嬋一樣、被送回來撫養的無戶籍小孩,就多達1100人,而這其中,新祿島上就有30位。這些在越南長大、不會說中文的台灣之子,長大之後,大部分的他們都希望回到台灣就學或工作,語言障礙就成了一大問題。 疫情前,曾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的政大研究團隊看到了這個問題,今年起在島上連續開設了幾期免費華語教室,試圖給這些跨國隔代教養下的新二代,一個重新銜接台灣的契機。 而華語班也吸引了當地人的注意。17歲的陳凱燈,兩個姑姑都嫁到台灣,即將高中畢業的他,未來想到台灣留學,所以也跑來學中文。政大民族系副教授高雅寧高雅寧說:「有一部分的學員,他們有姑姑或阿姨已經嫁到台灣,然後也算穩定下來了,希望他們家鄉的小朋友能夠去台灣讀書。」婚姻移民 是幸福還是無奈?新祿島上有著想到台灣念書的孩子,而同樣在湄公河上,50多公里外的另一塊沙洲,則是有位思念兒女的母親。42歲的阿銀,每天都會騎著自行車,到小島對岸工作。21歲那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嫁到了和南越一樣炙熱的高雄,只是沒想到,生下一對兒女後,罹患了產後憂鬱症,精神狀況開始不穩定,幾年後被夫家以一張機票送回越南。 婚姻移民或許為當地人帶來幸福,但更多時候卻可能是無奈。根據越南官方統計,除了疫情期間,每年大約有兩萬上下的越南人,因跨國婚姻、移民海外,多數來自越南南部,光是2023年,就有24,587人,其中有5435人婚嫁到台灣、4923人到韓國,而且婚嫁到韓國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跨國的人口流動,婚姻只是其中一種形式,但這條路卻充滿著不確定性,讓這些女性的命運以及下一代的未來,就像蔓延在河畔的布袋蓮,漂泊不定、千絲萬縷。
#越南
#女性
#移民
#中文
#華語
黃心亮

2024年9月22日

3
缺工浪潮來襲,台日韓爭搶越南移工!【獨立特派員】
蘇玲瑤 黃素娥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越南河內的人力仲介產業現場,上演的跨國勞動力爭奪戰。台灣從2000年開始引進越南勞工,人口老化讓台灣很多行業人力缺口越趨嚴重,日本、韓國同樣面臨缺工困境,這一兩年,日韓頻頻祭出不少新政策,要延攬包括越南移工在內的海外勞工。面對這股隱約浮現的搶工潮,台灣還有優勢嗎?懷抱出國打工夢 人力公司開班授課 傍晚時分,剛上完課的學員,陸續走出仲介公司大門。這裡是紙橋區,是越南河內相當有名的勞務街,短短的六百公尺街上,聚集了一百多家的仲介公司。 越南是亞洲移工輸出大國,台灣是主要市場之一。河內這一帶的仲介,負責從越南各地,召募想出國工作的勞工,稍具規模的公司,平均每年派送5、6百人到台灣,光是去年,總數就有5.8萬。 下課的運動時間,是學員難得的休閒時刻。越南勞工來台前,得先在這受訓兩個月,學習中文也先熟悉台灣文化。原本大多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但最近因為缺工嚴重,越來越多已經工作一、二十年的資深勞工,也準備到台灣擔任中高階技術人員。 台灣不再是首選?日本境內越南移工人數創新高越南政府從1999年開始,輸出勞力到東亞國家,原本台灣一直是越南移工的首選,但2018年,日本的越南移工人數開始超越台灣,而且逐年增加。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去年日本境內的越南移工創下新高,逼近52萬大關,人數超過台灣的兩倍。人口老化帶來巨大的勞動力缺口。日本從1993年開始,透過從海外招募「技能實習生」來填補短缺的人力。設在越南勞動部大樓內的NGO組織IM JAPAN,就是日本在當地負責招募勞工的單位。只不過,三十年過去,在多國爭搶外籍勞工的競爭下,也不得不改變策略。今年六月,日本國會剛通過一項「育成就勞」法案,這項預計在2027年實施的新制度,讓取得一定技能水準的移工,工作1到2年後能夠自由更換雇主,還可以無限期延續簽證、留在日本,家人也可申請依親居留。日本政府極力想留住外來的勞動力,而鄰近的韓國同樣也要搶工。為了舒緩農業缺工問題,韓國政府今年增加開放給留學生家屬六個月的短期工作簽證,讓他們可以到韓國探親、兼作季節性打工。種種政策誘因,加上比起台灣,韓國薪水高,還有韓劇、韓流助長,不少仲介都說,越來越多越南人想去韓國打工。不過,對於多數想要快點出國的越南勞工來說,台灣還是有吸引力。不需要先受訓半年,也不用先通過語言考試,比起日韓,到台灣工作除了門檻相對低,還有一大誘因,就是打黑工機會多。移工為什麼逃跑?台灣如何留下勞動力?去年,台灣逃逸移工人數創下新高,超過8.6萬,其中的5.4萬是越南籍,綿密的同鄉網絡是原因之一。過高的失聯比例,不只台灣政府傷腦筋,越南仲介也害怕。台灣的移工團體認為是仲介費太高,不過曾經在台灣逃跑長達14年的前移工草雲,看法卻不同,她說:「現在仲介公司大部分都很少給他們學中文,有人飛去台灣了,問什麼都不懂。」6年前,草雲回到河內,成立了一家人力公司。由於過去在台灣逃跑期間,她默默幫過不少越南移工,在同鄉中頗有人氣。從逃逸移工變身為人力仲介,最能體會在他鄉打拼的困境,現在的她,除了幫台灣安養院、仲介看護工,也隔海和台灣民間團體合作,希望為移工爭取離台前能夠領到勞保退休金。除了得忍受異鄉生活的不便,讓越南移工覺得來台受苦的還有高額的仲介費,四千到五千美金,是一般的公訂價,這其中扣除掉辦理文件簽證等行政規費,以及培訓、機票等雜支,80%以上的款項都是付給越南和台灣兩邊仲介的服務費。台灣想要留才的關鍵就是刪除仲介費,不需付仲介費的直聘模式,其實在台灣已經設置將近16年,但勞動部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多數的雇主為了方便,寧可靠仲介找移工。日本招募海外技能實習生,在當地都設有像IM JAPAN這類的對接機構,而韓國從2004年起,全面採用國對國的「聘僱許可制」後,也在各個移工來源國設置據點,直接挑選、訓練移工,排除仲介介入。從日韓的經驗來看,直聘要能運作,在來源國設立專責機構來對接雇主與移工成了關鍵。台灣想要留下足夠的勞動力,也得締造出相對友善的勞動條件。
#越南
#韓國
#日本
#外籍勞工
#移工
黃心亮

2024年9月22日

3
小琉球3潮間帶收觀光保育費,帶來哪些影響?【獨立特派員】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說起小琉球,許多人會想到海龜、珊瑚以及潮間帶。進入幾個特定潮間帶,需要有解說員帶領、每個時段不能超過300人。其中還有3個潮間帶,從今年7月開始,收取每人60元的觀光保育費,但大批遊客卻也因此改去免費的潮間帶遊玩。收費兩個月來,60元帶來了哪些難題?小琉球豐富生態吸引遊客 守護環境成首要任務! 面積6.8平方公里的小琉球,是個大約只有2.4個龜山島大小的島嶼,也是台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 全島12公里的海岸線沿線,有無數潮間帶,其中龍蝦洞、漁埕尾、肚仔坪、杉福、蛤板灣五個潮間帶,在104年被劃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規定遊客如果要進入景觀區,必須有導覽人員陪同。之後又進一步將規模較大且容易到達的漁埕尾、肚仔坪、杉福三個潮間帶列為保育示範區,同時設下管制措施。 小琉球自然人文生態觀光協會理事長陳文玉說明,同一時段以一個小時為基準,進入的上限是300人,開放的時間是以中央氣象局的退潮時間為基準,前後四個小時。 海陸交界的潮間帶,受到潮汐影響,有被海水淹沒的時刻,也有因為退潮而曝露在空氣中的時候,使得整個潮間帶成為一個多樣生物聚集的環境。而在小琉球3個潮間帶保育示範區內更必須遵守走在線內的規定。 陳文玉指出,保育示範區內設置了生態步道、生態觀賞走廊,也就是俗稱的導覽線。遊客必須走在特定的步道裡面,其他的地方不能踩踏,減少一些生物被踩死的機會。 觀光潛力不容小覷 保育費帶來哪些衝擊?小琉球在疫情後觀光急速復甦,112年有超過111.7萬觀光人次,幾乎是琉球鄉1.2萬人口數的100倍。面對龐大的觀光人潮,小琉球對於潮間帶管理,也在113年鎖定3個保育示範區啟動收費機制,針對遊客收取每人60元的觀光保育費,減輕潮間帶參觀壓力。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鄭永裕表示,潮間帶是很重要的生態環帶。因為現在的觀光行為,造成生態壓力,希望藉由以價制量的方式,來控管人數。以最熱門的暑假月份觀察,小琉球島上3個潮間帶保育示範區,112年7月及8月總計有超過1.8萬人次,實施收費以來,暑假區間有3762人次,只有去年同期的20%,整體參觀量出現斷崖式的落差。尤其是去年8月還有2776參觀人次的漁埕尾,收費後,整個8月只有2個參觀人次。保育示範區在收費後,充分反映以價制量的成效,然而後座力卻也不可小覷。導覽員王添正分析,30個人要去走非管制區,跟10個人要去走管制區。管制區除了60元的管制費用以外,導覽費用一定會再增加,因為30個人跟10個人是差很多的。所以走管制區的價格可能是一個人260元,如果是非管制區只要150元。60元觀光保育費的背後,還隱藏了因為參觀人數的落差而擴大的導覽價差,也讓收取保育費的潮間帶遊客更加稀落。 中澳沙灘尚未納管 環團籲重視海龜棲地保育!由於小琉球沿岸除了5個被納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潮間帶,還有其他潮間帶,導覽員王添正擔心,只有收費沒有配套,很可能重演排擠現象。台灣咾咕嶼協會理事長張欣怡坦言,中澳沙灘目前沒有管制,所以對於海龜的生態保護區域上,協會推動的是,在特定的期間,希望禁止遊客在這片沙灘上的某些行為。在小琉球潮間帶議題受到關注的同時,長期關注小琉球生態的台灣咾咕嶼協會也以友善沙灘的概念,倡議設置海龜重要棲地保護區。張欣怡理事長表示,目前推動保護區的過程中,協會很希望在海龜產卵季節的晚上,遊客到沙灘上的行為可以做一些規範,比如說不要放煙火,不可以在這裡露營、生火。用比較低限度的管制方式,讓人類跟海龜都可以共享這片沙灘。潮間帶收費,讓小琉球島上的各種生態保護議題連帶受到關注,60元的難題,也可能是島上生態保育管理通盤檢視的契機。
#生態
#觀光
#自然
#潮間帶
#小琉球
黃郁婷

2024年9月15日

2
慢飛天使克服生命障礙,透過表演綻放光芒【獨立特派員】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有身心障礙的慢飛兒,他們的成長過程,比一般孩子還要辛苦,要不斷地復健、學習和治療,幾乎很難有餘裕去學習才藝。但台灣有個劇團就提供了慢飛天使一個舞台,孩子們能在劇團裡學到各種雜技,不但有助他們的肢體發展和專注力,還能站上舞台表演接受掌聲,甚至參加比賽,自我肯定。 新心劇團提供舞台慢飛兒找回自信台北街頭一角,街頭藝人腳穩踩大球,手轉動大方框,讓它繞進身體;完美展現平衡感的表演,吸引許多觀眾。這位街頭藝人,是Eagle。新心劇團團長王光華表示,Eagle他是發展遲緩的小孩,伴隨有非常嚴重的情緒障礙。不過,慢飛兒Eagle,如今不但能大方秀才藝,還會熱情跟觀眾互動。 這一切從一個劇團開始。課後,孩子們來到新心劇團團練,他們幾乎都是有身心障礙的慢飛兒,例如過動症、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或情緒、學習等障礙。Eagle已經28歲,但醫生診斷,他的心智年齡停留在13歲,所以看起來像個高中生。他像小隊長,會幫忙照顧孩子們,期待自己成為有力量的英雄。今晚大家練習的,是Eagle練了7年多的單輪車。Eagle說:「單輪車比較辛苦,因為有些動作很難練,它是比較靠壓,而且要很好的平衡感。」 以辰來到劇團三年了,進步不少。以辰的爸爸說:「來這邊有團體,不然基本上他沒有什麼口語,他很少跟人家互動,讓他知道說,這個團體生活大家在幹嘛,他要遵照這種方式去做。」為慢飛兒鋪路 表演也能成為職業為求職不易的慢飛兒鋪一條路,正是王光華成立新心劇團初衷。他說:「牽著孩子的手,什麼時候可以放開,那我就很努力的在經營整個課程,我就一直告訴自己說,如果可以靠著他們的努力還有天賦,以表演來當職業的話,那會是全世界多棒的一件事情。」慢飛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更多支持和引導;面對這些狀況類似的孩子們,王光華不急著學習成果,反而期待大家互相陪伴,一起慢慢成長。對慢飛兒來說,復健是漫長而艱辛的功課,但在劇團裡,孩子們能快樂地找尋肢體上的潛能。王光華說:「特殊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語言障礙,我都會一直說沒有關係、再來一次,跌倒了沒關係、爬起來,你不要以為特殊的孩子他們智商是比我們低的,其實他們有的比我們都還聰明,只是他沒有辦法受控而已,其實我們在講什麼,他們都聽得一清二楚。」 王光華很常鼓勵孩子們,以表演為職業,為自己找出路。他說:「我就想要證明給所有的家長看是,可以工作,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努力。」獲獎證明自我 鼓舞劇團成員勇敢追夢今晚的另一個練習項目是,孩子們要騎單輪車,以S型路線繞著腳錐走。新心劇團的團員小花,很喜歡來團練。有透納氏症的他,臨床上常見身材矮小、主動脈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症狀,另外他還有自閉症。其實,小花表現優良,但就像其他生活歷經挫折的慢飛兒一樣,小花不敢肯定自己。而以往,小花是個不容易與人互動,非常害怕陌生人的孩子,直到來了劇團,逐漸改變。這天,Eagle情緒有點波動,他在氣自己,跳繩的技巧進步太慢,小花也會特別安慰他。其實團練中,Eagle常覺得失落,因為其它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陪伴守護;但Eagle來自單親家庭,帶著他的媽媽忙碌,經常無法在他身邊。自我要求高、渴望母愛的Eagle,堅強地過承擔自己的人生。他不但考上街頭藝人證照,也是劇團正職的團務助理,負責維護道具。自食其力的同時,等待發光的機會。身障者才藝徵選賽登場,舞台上,表演者展現生命力。後台,Eagle正準備登場;他開心又緊張,因為這是媽媽第一次來陪他比賽,而這也是他的首次個人賽,希望一登台就帥氣亮相,留給評審好印象。 Eagle的演出,獲得肢體組第二名。獲獎讓Eagle證明了自己,也給了新心劇團的孩子們鼓舞。王光華信念堅定,無論新心劇團的經營有多困難,但慢飛天使們會跟他一起努力,向大家證明,他們能跨越生命障礙,走向追夢之路。
#身心障礙
#表演
#街頭藝人
#障礙
#學習
黃心亮

2024年9月15日

2
小小昆蟲黑水虻,成為循環經濟的新寵兒【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用廚餘來餵食黑水虻,等黑水虻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的蛋或是雞肉,就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花蓮縣新城國小還在學校設立了黑水虻基地和黑水虻社團,善用黑水虻,把廚餘轉化為營養的植物肥料和動物飼料。 廚餘不再是廢棄物剩菜剩飯去哪兒?大熱天一早,小學生們來到校外,展開了一場暑期營隊,準備好來看看,我們平常在餐桌上的剩飯剩菜,究竟去了哪兒?回收來的剩食,經過了分撿,再透過廚餘處理設備,最後能把剩食轉化為有機肥料,成為農地上的土壤改良劑。經過發酵處理,廚餘不再是廢棄物,花蓮縣新城國小的同學們,來到專門處理花蓮縣回收廚餘的鳳林鎮環保科技園區,親眼親耳感受之後,也越來越有環保概念,親身體驗也解答了小朋友們的好奇。花蓮縣環境保護局廢棄物管理科科長張華砡說:「為了方便都會直接把它混在垃圾裡面隨手丟,除了在課堂上面的講解之外,透過這樣子的導覽跟體驗,剛剛有請他們摸一下我們的肥料,希望小朋友可以把這個觀念帶回去給爸爸媽媽,減少廚餘的量,有廚餘的話也是要分開來。」環保方式處理廚餘 黑水虻是什麼?不過要處理廚餘,養殖黑水虻也會是有效方式之一,原來,黑水虻是一種蟲類,牠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 4 個階段,卵孵化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 4 到5天;孵化後進入約 14 天的幼蟲期,能吃掉大量的廚餘廢棄物,最後幼蟲會慢慢爬出培養基地尋找暗處,成為牠化蛹的場所;經過10到14天的蛹期,就會羽化蛻變為成蟲。 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公關資源處資源服務部主任張綺凌帶著小朋友們,看看黑水虻如何處理農業的廢棄物,也就是文旦的落果。她說:「黑水虻牠會做牠一個生物的基轉,把吃進去的東西轉化成高蛋白質的蟲,牠就可以成為雞或者是魚的一個營養的來源。」 張綺凌表示,黑水虻成為幼蟲之後,大概有兩個禮拜可以來處理這些廢棄物,也就是牠的青少年時期,所以牠可以吃很多,十公克的蟲卵,牠其實可以處理掉三百公斤的廢棄物。 1919黑水虻基地那麼好牧師說:「這邊沒有聞到很臭的味道,這是因為黑水虻  把所有的文旦泥轉換成很有效的菌,除了被雞吃以外,剩下繁殖在這個地方,一樣可以溶解雞的糞便,這就是為什麼黑水虻很環保的原因。」一生都在貢獻的黑水虻,不只蟲體可以成為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來源,虻糞還可以應用在植物上,成為農業有機堆肥,改變土壤的酸鹼值。已經開始長花的小番茄,再過一個禮拜,就會結果,用的就是黑水虻的虻糞當作營養來灌溉。成蟲來到繁殖室,交配、產卵,其實是在暗處渡過蛹期後,才羽化為成蟲,利用成蟲趨光的生物特性,透過孔洞通道,導引到有陽光日照的繁殖室;食物銀行的黑水虻基地裡,利用食量驚人的黑水虻分解農業廢棄物,正準備送進焚化爐燒掉、製造碳排放的垃圾,不只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資源還能循環再利用。黑水虻入校園 示範資源循環再利用新城國小的潘育森,曾經當過學校黑水虻社團的社長,還會研究黑水虻的知識,自己養起黑水虻。讓學習變有趣,孩子們目不轉睛,除了勾起興趣,同學們在家也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除了養成珍惜不浪費的好習慣,就算有廚餘,也會不嫌麻煩的幫忙做分類。 吃剩的廚餘,往裡面一倒,就能循環再利用,而外聘專家除了來上課,也分享如何善用科技和不斷的實驗,讓黑水虻的運用達到最高效能,1噸的廚餘大約可供300公斤的黑水虻幼蟲成長,過程中只會產生12公斤左右的碳排放量。其實三年前,原本有三座滿滿的枯葉場,讓校方苦思該怎麼處理越來越多的枯葉,請來專家評估後,目前保留一座枯葉場,一座用來養雞,一座是黑水虻的繁殖基地,可以分解枯葉和營養午餐的廚餘,循環小幫手黑水虻,幫忙處理了頭痛問題。小小的黑水虻,號稱是「地表最強的清道夫」,小朋友們透過生活中的實踐,也感染身邊的同學和家人,讓資源有機會永續循環!
#環保
#農業
#廚餘
#營養午餐
#循環經濟
黃心亮

2024年9月15日

3
地震、颱風接連重創太魯閣,修復之路有多長?【獨立特派員】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0403強震重創太魯閣,聯外道路台8線–中橫公路,也多處坍方。經過搶修,目前小規模的災情已陸續修復,大規模的損傷修復工程,7月底也開始發包,預計今年底將陸續開放封閉的景點。強震後地貌的改變,令人怵目驚心,而這也關係到許多人最關心的–未來太魯閣旅遊安全嗎?地震重創太魯閣經典地景 現成一片荒涼景觀? 0403強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景點,災情堪稱開園38年來最嚴重。災點從清水開始,往南到匯德及崇德,再到立霧溪出海口。往中橫公路往向西,太魯閣台地、砂卡礑,一直到長春祠、山月村、布洛灣,以及燕子口、九曲洞、綠水步道,再延伸至白楊。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坦言,主要的災情都是發生在危險、陡峭的區域,而這些區域也是太魯閣最精華的地景。 精華地景之一的砂卡礑,是這次受災最嚴重的景點。砂卡礑橋頭,護欄被落石砸損;砂卡礑步道的入口,也難逃此劫。步道途中的坍方,足以把欄杆擊垮。原本清澈的砂卡礑溪,現在混濁許多。採訪團隊往太魯閣上游走,來到立霧溪,溪床同樣滿是強震崩落的落石。 孫麗珠表示,當時也花了相當多的精力去做防落石柵、防落石棚,提升安全防護,可是這一次的地震,將這些設施全部都摧毀掉了。 原本燕子口秀麗的景觀,如今多成斷垣殘壁。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沿途的明隧道,也被落石重創。採訪團隊再深入到同樣是大理岩壁的九曲洞,這個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震後景象也荒涼。 中橫公路也遭落石重擊 交通部提出哪些修復方案? 這次山崩落石有多嚴重,採訪團隊沿著貫穿太魯閣的台8線–中橫公路走,感受更明顯。沿途,隨行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人員,全神專注路況,不時提醒駕駛避災,行經錐麓斷崖附近,更加留心。不只太魯閣景點重創,也重擊了中橫公路東段,路上不時可見修路工程。 公路局表示,太魯閣口旁,福德祠邊坡的修復工程,原定10月完工,能提前到8月恢復原有地貌。而未來如何提升台8線中橫公路用路安全,交通部做出規劃。 公路局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說明,從燕子口到九曲洞這邊,打算做四處的明隧道。有RC的明隧道,也就是混凝土明隧道,也有用鋼架式的防落石棚架。 至於長期安全策略,交通部提出建造隧道和高架橋的新路廊計畫。 詹晨耀段長表示,要找出台8線這邊,有沒有其他的路廊或是路線要避開,這些比較重大的災害路段。 太魯閣開放時間表出爐 學者籲遊客入園再緩緩 而太魯閣景點開放分3期,第1期已開放的有奇萊、南湖山,及合歡山地區。第2期研擬,今年底陸續開放太魯閣台地、長春祠、布洛灣、九曲洞和天祥等區,目標114年底遊憩區全區開放。第3期是砂卡噹和燕子口重災區,預計7年後的120年才完成重建。 但,114年若要達到遊憩區全區開放目標,就得克服不少施工變數。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直言,這一次大地震之後,很多區域都是土石鬆動的,所以它可能會造成二次致災。第一個就是颱風,以及餘震的變數,還有調度難題。 孫麗珠祕書分析,太魯閣很多工程要上網招標,可是廠商考慮到地處偏遠,再加上現在屬於地質高風險時期,所以在人力還有安全的考量之下,來參與投標的意願可能會降低。      但,就算114年修復進度達標,學者卻提醒,屆時適不適合開放遊憩區,得再三謹慎評估。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呼籲,不太建議在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開放給遊客進去,因為畢竟還是有危險性在。他建議要利用光達技術,針對將來可能要開放的區域,或是園區的這種地方,看有沒有一些潛在的危險。 強震過後,大地休養生息,但萬物生生不息。盛夏,依舊飛來築巢的燕子,就看牠們捎來的祝福,能不能讓這片山林順利療傷。
#颱風
#中橫
#交通部
#太魯閣
#公路局
黃郁婷

2024年9月8日

2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通過,協助司法程序與心理重建【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在案件發生後,被害人和家屬要面對陌生又冗長的司法程序,期間還可能遇到司法黃牛,被收取高額費用。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會在第一時間出面協助。除了義務律師之外,在遭受重大事故後的心理和生活重建,也是犯保協會協助的範圍,這樣的過程,往往比司法程序更為漫長和艱難。 是被害人又是兇嫌家屬如何走出傷痛?2022年新竹輪胎行縱火案,造成八人死亡,包含屋主妻女、兩名媳婦以及四名小孩,兇嫌為屋主兒子。陳姓一家既是被害人,又是兇嫌家屬。其中媳婦娘家人,又屬於隱形的被害家屬。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任人員陳宛青說:「女兒的保險金會歸屬到他們兩位,就是兩個媳婦兩家,可是事後是完全沒有。」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執行長陳娟娟說:「因為犯罪行為而造成的被害,死亡或重傷,在98年的時候擴大了兒虐家暴、性侵的案件,這個都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希望能夠在他們案件發生的時候一路陪伴,包括訴訟還有他事後的生活重建的復原。」這時候還可能會遇上司法黃牛,以代辦理由,收取高額費用。陳宛青說:「強制險兩百萬你被他抽了百分之三十,你家屬可以拿到多少?所以其實這就是我們在第一時間,一定要去跟他說明。」失去親人的悲痛之際,在司法程序中還可能遭遇二度傷害。被害人家屬林女士說:「我真的可以說是生不如死,因為他從小時候跟我相依為命長大的,每一次出庭都是一種對我的凌遲。他根本沒悔意,還當庭嗆我。」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陪伴走過心理重建漫漫長路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執行長陳娟娟說:「義務律師來協助他整個訴訟的過程,然後包括刑事、民事之類的訴訟結束之後,其實往往被害人才會產生一些被害的受傷、心理的層面的問題,因此我們也有透過專業的心理師以及諮商師,給予一些身心的照顧。」 被害人家屬林女士說:「心理課程輔導我,然後好不容易把我拉出來一點,結果我去出個庭,真的又崩潰很多天,沒辦法睡覺、一直哭。」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任人員陳宛青說:「在開庭前我們就會再加強心理師的一個對話跟給他的一些建議,然後讓他真正去面對這一件事情。半夜常常要跟他聯繫、看他好不好,那也慢慢覺得說其實他需要人群、需要有人陪伴。」輪胎行縱火案,兇嫌一審遭判死刑,不過後續的司法判決和心理重建,對被害人家屬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犯保協會伸出援手 盼馨生人重獲新生許興爐夫妻結婚二十多年,兩人總是一起出門,偏偏那天,太太騎車,許興爐開車在後,沒想到親眼目睹太太車禍身亡。工作停擺、打造的家園中斷,連人生也幾乎呈現停格的狀態,家屬在巨大的傷痛和混亂中,還夾雜著許多不滿與憤怒。馨生人許興爐說:「肇事者他第二天還可以開車你知道嗎?我看了真的是不舒服,沒辦法接受。」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任人員陳宛青說:「這段時間家屬這邊經濟就有損失,對社會的不滿、憤怒,還有肇事者的態度,所以他們思維不會很清楚,我們要陪著他就是要面對。」犯保協助的案件中,超過七成是車禍案件。因為車禍造成的死亡,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家屬期待司法還他們一個公道,但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陳宛青說:「生命要用錢來論,這是他們最沒有辦法接受的,因為比如說我們在跟他換算賠償金應該是多少,他們覺得說我賠償現在幾百萬,我一條命才幾百萬,這真的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犯保協會除了提供法律協助之外,志工也持續和許興爐保持聯繫。在犯保的協助下,許興爐選擇和對方和解,卻沒想到連交付賠償金的過程都不能大意。法律問題解決後,更困難的是生活和心理的復原。 馨生人,取新生的諧音,犯保協會希望他們能走過傷痛,綻放重生。不只開設木工班,犯保新竹分會也在這裡成立據點,舉辦各項活動。除此之外,在協會的協助下,許興爐也踏上圓夢之路,完成和太太一起開餐廳的夢想。 生命的驟變,往往只是一個瞬間,復原卻是條漫漫長路。一路上,需要更多溫暖的雙手,陪他們一起。
#司法
#重建
#心理諮商
#心理
#死亡
黃心亮

2024年9月8日

3
廢棄咖啡豆麻布袋再利用,創造循環經濟與就業機會【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王興中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公益團體蘆葦女力,利用咖啡業者捐贈的咖啡豆麻布袋,讓婦女手作出獨一無二的包包、圍裙、杯墊和各式療癒小物,他們以學院的方式,在課程中培養生產力、設計力和銷售表達力,打造中高齡婦女的循環經濟,傳遞用工藝捲動公益的理念,打造出屬於公益的循環經濟! 麻布咖啡豆袋的重生給予中高齡婦女就業機會利用即將廢棄的麻布咖啡豆袋,再生成各式各樣的作品,公益團體蘆葦女力,透過與連鎖咖啡店合作,取得大量的咖啡豆袋,希望支持中高齡婦女的就業與社會參與。跟著老師的步驟,把橫線抽掉留下直線,就變成了麻布娃娃的頭髮,仔細聽好老師的叮嚀,再把麻布以竹籤為中心,用力捲得緊緊的,一針一線的用力固定好,就有了娃娃的頭和身體的雛型,不論是編成細細長長的辮子,還是短短的頭髮,每個人都創意無限。 蘆葦女力創辦人康淑華表示,蘆葦的意象,代表的是一個堅韌的生命力量,期待透過手作產品去傳遞,婦女即使經歷過生命的許多挑戰及困難,依然可以在逆風中搖曳、展翅。蘆葦女力秘書長洪寧說:「希望我們可以帶著這一群媽媽,面對內心的自我探索,讓他們在技能上、專業上有一些學習、嘗試的可能性,去找到他們自己真正最擅長的事情。」用工藝捲動公益 打造中高齡婦女的循環經濟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拼接車縫出娃娃的身體,組裝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各具屬於自己的特色。學員邱淑真帶著八歲大的兒子一起來上課,曾經全職投入在美商資訊科技業工作的她,八年前毅然決然放棄工作、全心陪伴孩子成長,但兩年前丈夫卻發生意外過世,單親媽媽不只要忍住悲傷,所有家務和經濟重擔還需要一肩扛,也希望能夠重新回到職場。 邱淑真說:「他(兒子)進入小學之後,我就開始希望能夠慢慢的跟社會再接軌,重新回到社會的人群裡面,然後進而就是再有一個職業的身份。」一手設計娃娃的藝術家講師林詩齡表示,就是希望大家能突破自我的框架,不論是娃娃的形狀、顏色,都能隨心自由變換。利用天然材質創造公益永續,不僅串聯了廢棄的麻布咖啡豆袋再利用,以及中高齡婦女就業和社會參與,也讓社區婦女組織能穩定發展。蘆葦女力以學院方式進行的實驗計畫,讓學員們互相支持陪伴,手作出包包、圍裙、杯墊和各式療癒小物,從核心課程中,不只培養出製作生產力,還有產品設計和銷售表達的能力,未來能成為手作講師、商品設計師或是展售大師,打造中高齡婦女的循環經濟,傳遞用工藝捲動公益的理念。 麻布風格體驗館推廣低碳生活 提供婦女多元學習機會一連串不同的課程中,有一堂就叫「縫寫自我」,彷彿一場自我探索之旅,讓婦女再度看見自己的樣貌。經過發想創作,廢棄物搖身一變成了各式各樣的日用品、療癒小物,每一個花色、樣式都是獨一無二。 在龍山文創全新打造的麻布風格體驗館開幕會上,不一樣世代的婦女,都自信展現手作提袋的時尚風格。多年一路走來,就是透過咖啡業者、生豆進口商,提供麻布咖啡豆袋,原本要進入焚化爐的廢棄物,就能夠再善加利用,還以每年減少1000公斤的碳排量和創造婦女就業,獲得社會創新的獎項肯定。蘆葦女力生產經理李昕恩說:「我們都是透過咖啡生豆進口商,無償捐贈我們豆袋,透過設計師的巧手設計,再發包給一些中高齡婦女,或是一些二度就業的婦女,製造成各式各樣很有特色的商品,希望透過這樣子工藝的循環,捲動公益。」 在麻布風格體驗館中,每個人都能體驗環保手作,每個人都能是低碳生活實踐家,不只把淨零精神延續到每個家庭,也讓婦女更自信。用工藝捲動公益,看似簡單的麻布咖啡豆袋,在不同世代的女性手中重生,而他們也在過程中再度找到自己的新生命!
#公益
#社會
#咖啡
#體驗
#設計
黃心亮

2024年9月8日

2
違反都市計畫法規,中山商圈店家面臨停業危機?【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王興中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你去過台北捷運中山站附近、赤峰街一帶嗎?新興的中山商圈,最近卻陷入爭議,4月開始上百家店收到公文,檢舉他們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如果沒有在兩個月內改善,恐怕會面臨停業的命運。店家為此成立了自救會,希望能爭取暫緩裁罰,而台北市府也提供緩衝機制。 入選全球最酷街區中山商圈的獨特魅力大批人潮熙攘往,過馬路的人潮車潮絡繹不絕,這裡是時下年輕人愛逛的台北市中山商圈,還緊鄰捷運中山站,甚至被列入2023年「全球最酷的40個街區」!小巷子裡,餐飲、美髮、服飾、雜貨,多元的創意品牌,都在巷弄間找到舞台。 遊客朱小姐說:「我覺得這邊蠻多很有意思的店,我覺得也算是一個觀光景點,因為捷運站都特別最先改成韓文跟日文的發音了,所以我覺得這邊有它的觀光價值。」 中山商圈店家恐面臨停業?組自救會盼解決問題不過,這幾個月,中山商圈巷弄內店的家們,陸續收到一紙公文。商圈遭到檢舉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理自治條例》,如果沒有在2個月內改善,恐怕會面臨停業的命運。 商圈立刻組成了自救會,希望大家連署讓市府看到,也在8月正式成立了「台北市心中山巷弄好生活商圈發展協會」,協會理事長黃同弘說:「我們是一個性格非常強烈的任務型編組,我們希望在這一年兩年之內,就把我們大家面臨的問題得到一個合法的解決。」根據「南西商圈不分手宣言」點出,據悉所有檢舉來源,皆為同一非居民的檢舉者,此次大動作對上百家商圈內巷弄店家進行一次性舉報,背後動機可議,懷疑是投資客看準都更龐大商機,才對中山商圈下手。在地業者張立德說:「都市計畫法已經蠻久一段時間了,我覺得也是有必要重新再檢討一下,我覺得就是商業區、住宅區其實已經沒有太明顯的劃分了,那換個地方,等於我們在這邊經營了十年的心血全部白費。」為了兼顧台北市住宅區商圈的商業發展和住宅品質的維護,台北市政府頒布了一份作業原則,放寬在109年1月1號之前已經設立的商家連署自律,除非違反噪音、油煙、垃圾的規定,一年內累計違反自律項目,才會依都市計畫法裁罰,等於給了這些商圈內的店家另一條路。但在地業者則認為,109年這個時間點,需要重新被修訂,希望市政府能夠從都市計畫的細部計畫檢討,來加速來解決問題。面臨轉型挑戰 都市計畫法規與現代商業發展的衝突對此市府做出緩衝機制,將針對109年以後,不符合土地使用管制附條件允許使用的商家,研擬處理作業原則,允許加入連署納管評點。不過其實在109年開始,就已經實施全面商登預審的制度,供民眾查詢。北市府都發局建築管理科科長高國峯說:「民眾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輸入營業地址跟營業項目,市府相關單位就會幫他做查詢。為基於這個公平性,這些109年的新設商家,如果在這樣一個源頭觀點之下,應該是不會違規。那個如果說109年以後的新設商家經檢舉被查到,那會裁罰六萬元的罰鍰。」赤峰街這次遭到大量檢舉,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點出了爭議點,他說:「臺北市真實的都市商業使用行為,跟我們目前都市計畫的土地管理規則是不相符的。實際上這樣的商業行為,到處都有違規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一次這樣中山商圈,其實又把這個矛盾凸顯出來了。」多種的生活樣態在中山商圈存在,但北市府的公文,使得有些在地小吃或餐飲業,只能選擇暫時休息、或暫停營業,中山商圈的店家陸續掀起了一波「轉型潮」,而許多人更擔心的是,會不會變成師大夜市的翻版。北市府都發局確實從今年四月初,開始收到大量的檢舉,除了啟動跨局處會議,未來也會針對違規的店家進行指導,積極協調爭議,希望在居民與店家之間取得共識。中山商圈面臨轉型與挑戰,在地店家正在苦思辦法拚解套,早年的都市規劃法規,如何兼顧消費者、在地居民與進駐店家的權益,中山商圈爭議,也何嘗不是現代都市發展衝突的縮影。
#台北市
#居民
#土地
#馬祖觀光
#問題少年
黃心亮

2024年9月1日

2
刺青成青年潮流,雷射除刺青需求卻也激增!【獨立特派員】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刺青在台灣已經成為一種藝術,也有人會將刺青做為一種紀念。而台灣刺青的年齡層,近幾年有越來越低的趨勢,當年輕人選擇在身上紋下圖騰,過一陣子後悔了怎麼辦呢?要去除刺青,過程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青少年刺青前,要做哪些功課?萬一後悔,又會面臨哪些難題? 青少年刺青 追求的是什麼? 檢視著上一次除刺青的效果,這一天小辰將進行第二次除刺青療程。上著麻膏,小辰說起人生裡的第一次刺青,當時的他還未成年。 一旦開始刺青,延伸的區域會越來越多,至於少年刺青的理由,往往有更深層的內容。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說:「他們想要尋求保護,可能從小有被霸淩的經驗,覺得我刺個青它可以保護我、看起來比較兇就不敢再欺負我。或是他們有加入一些幫派、公司,他們會尋求一些共同的認同,把幫派公司的名稱刺在身上。」長期協助司法少年的工作者觀察,保護色與認同感是未成年孩子刺青的兩大推力,而在少觀所或矯正學校內,孩子在未成年時就刺青的比例也相當高。而在與少年接觸的過程裡,也不難發現有後悔的案例。除了失敗的刺青作品,也有少年會隨著歲月而興起去除刺青的念頭。陳彥君也表示,很多孩子是因為比較成熟了,也想要過不一樣的人生,開始想要把手上這些成長的記號去除,也有的人因為刺青引人注目,這也是一種困擾。三思而後行!除刺青痛苦艱辛的漫漫長路隨著雷射光點經過,刺青圖案中的填色開始沉入皮膚下。乍看之下,刺青顏色很快消除,事實上這只是色素暫時沉入皮膚,要經過多次的爆破程序,色素才會被擊碎消失。 醫美集團業者陳俊光說:「大概就是一般你刺青的十倍以上的疼痛,就是很用力的拿橡皮筋去彈你的這種程度,因為打下去就像在身上放鞭炮一樣。」除刺青的過程,必須經常中斷休息,必須透過冰敷來減少疼痛感。八年多前,陳俊光的醫美診所開始提供雷射除刺青的公益服務,為透過機構轉介的青少年免費去除刺青。除刺青的過程,就是一場毅力與疼痛的漫長拉鋸,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去,陳俊光說:「刺青真的要三思後行,因為除刺青要花很大的時間、很大的痛苦、很多的金錢。」刺青有保障 你怎麼看待刺青這件事?拿出家長同意書,包括圖形、部位,甚至付費方式,都有詳細紀錄。在合格營業的刺青店裡,面對太過年輕的消費者都會有這份白紙黑字。雖然會有假冒家長簽名或是請人代打電話的可能,但刺青業者還是會盡量把關,就怕踩到法律紅線。雖然法律上,並沒有規定未成年刺青必須經過父母同意,不過,過去不乏因為刺青對象未成年,家長以未成年人訂定契約要有家長同意的法律依據,提告業者或要求賠償的案例。除了因為年齡可能面臨法律上的爭議,刺青在部分領域也受到嚴格限制。打開國防部網頁,對於刺青的規定,出現在憲兵報考的常見問題中;再查閱志願士兵選訓辦法,體格基準表上,對於刺青也有一定限制;而除了軍人,警察考試的體格檢查中,也不能有刺青。顯見,刺青在軍警界依然有一定的規範與限制。雖然相較過去,台灣社會對刺青的印象逐漸轉變,刺青不但成為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比賽項目,台灣也有不少刺青師在國際競賽中獲獎。不過對於未成年刺青,業者還是相對保守。文化的轉變,讓刺青逐步產業化,也讓業者開始籌組工會,除了產業自律,也希望提供消費者一個選擇的依據。除了店家的營業登記,也可以查閱刺青師過往的作品作為選擇參考,同時刺青前的準備溝通也不能少。除此之外,想要紋身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選擇,一堂同樣在身上留下圖案的手繪課程開始密集展開,不同的是,所留下的圖案比起刺青,時效相當短暫。原本課程設定是要給青少年作為刺青的替代或是實際刺青前的適應,卻意外吸引許多親子組合參與。面對刺青在青春世代的盛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王庠茗建議,當家長發現孩子有刺青的想法時,可以試著與孩子溝通,同時引導孩子理解刺青的意義以及刺青是永久性傷口的事實。而一旦發現孩子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刺青,家長更要保持冷靜。
#法律
#青少年
#消費者
#刺青
#家長
黃心亮

2024年9月1日

4
雞伴與羈絆 藥癮者與精神患者的養雞之路【獨立特派員】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一般人生病,通常會吃藥治療,不過近年還有一種動物輔助治療的方法,不只有常見的狗醫生,甚至還有雞。台灣朝露農場透過養雞,協助毒品藥癮者遠離毒品;屏東佑青醫院則藉此協助精神病患做職能治療復健。雖然「治療」疾病還需要更多科學實證研究,但是在日復一日的養雞過程中,產生的療癒效果、收斂了病患失序的生活,也讓部分病患減少用藥,對生命再次有了盼望。也給予平常只把雞當成食物的民眾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雞伴一身黑色T恤跟運動短褲,Tim(化名)雙手各拿一把藥草給蛋雞們吃,邊向著一群才吃過飯、對藥草興趣缺缺的母雞們喊著:「拜託賞臉一下!」。接著,Tim開始換水、掃雞舍,「我會把自己比作大公雞,去照顧這些小母雞。」自比大公雞的Tim與雞互動相當熟練且熱情,但半年多前並非如此,一聽養雞的反應是:「蛤!有羽毛耶,好可怕喔,雞舍一定很臭。」害怕鳥類的Tim是毒品藥癮者,他稱毒品為戰備存糧,「我渴望它衝上來的那種身體酥麻感,很想要解放自我的感覺。」瞬間帶來暢快的身體反應可以持續4小時至12小時。暢快後,隨之而來的是工作、家庭、經濟與人際關係上全面混亂失序。「我根本不覺得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Tim回憶那段失控的歲月,「因為用藥的關係,我覺得我很爛、我很糟,我也曾經在我媽面前就這樣想要把自己吊上去。」Tim表示,毒品初體驗當下並不知道使用的東西叫「毒品」,知道後也不是沒想過回頭,但已成癮,「我覺得這一切我不受控了、我不想要了,我覺得我是一個爛人、我覺得我無計可施了、我真的覺得我無能為力了,然後我想要為自己做一點調整或者是改變,所以我開口跟社工說我需要求助,然後才來到這。」2023年Tim來到成立於2012年的朝露農場,是一個協助藥癮者的治療性社區,安排一連串課程幫助學員們遠離毒品重新來過,種植蔬果與養雞便是其中一種輔助治療方式,「所有的治療都帶出一個課題,當沒辦法如你所願的時候,那你怎麼去應對?放棄嗎?還是想辦法讓他更好?」朝露農場主任伊魯表示。藥癮對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與不舒服感,來朝露農場三個月的小智,原本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因而用藥,等到發現失控時,為時已晚。他分享,照顧雞的過程中產生療癒的力量,「他們可以是我們的寵物,也可以是我們的食物。」雞同時擁有食物跟寵物兩種形象,是不同於一般貓狗寵物的獨特之處。羈絆 事實上,台灣目前約有八成蛋雞用格子籠飼養,A4大小的空間塞進三至四隻雞。雞隻為爭奪空間相互踩踏打架,導致雞隻受傷、生病,產蛋率也隨之下降。因此,工業化管理的雞場會在水跟飼料中摻入藥物保持雞隻健康,並且以斷食斷水來強迫換羽代謝維持產蛋量。然而,土壤河川卻被大量含有化學藥物的雞糞便汙染,甚至雞蛋本身也可能有藥物殘留。朝露農場找來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協助建立友雞飼養循環再生系統。放牧飼養讓每隻雞擁有寬敞的活動空間,「不要讓雞變成大量飼養,降低經濟需求的這個層次,他才會開始轉換到這隻雞帶給他療癒層次的元素,」楊環靜說。楊環靜解釋,飼養過程完全不使用藥物,不含化學藥劑的雞糞便會落在混合了樹枝落葉的土壤,自然發酵一段時間後,可作為農場裡蔬果植栽的堆肥。楊環靜的手直接伸進雞舍旁、已自然發酵的雞糞儲存槽扒抓,讓記者湊近聞,真的沒有任何味道。被友善對待的母雞們各個長得健康漂亮,也親人,雞舍明亮且沒有臭味異味。「雞牠原來可以養得那麼的chill、那麼的悠哉、那麼的有格調,那麼的乾淨,」Tim開心的說。為了不用藥也能夠保持母雞們身體健康,學員們每天都得固定給雞吃三種草,Tim甚至為此做了百草圖鑑,整理農場中有哪些植物,及其模樣、療效等,發現路上野花野草是有生命的、有功用的,有意義的,「然後回到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存在並不是沒有意義啊!」餵飼料、掃雞舍,在日復一日又平淡的例行工作中,逐漸收斂了朝露學員們因藥癮而變得失序的人生。「你在照顧他們的同時,你也會意識到說原來你還有能力去照顧別的,不管是動植物還是什麼,」小智認為說來也玄,雞會理解人的心情、情緒,並給予回饋。他從一開始單純餵飼料,到後來「會有點靈性上的交流,」甚至「建立一些不一樣的羈絆」。面對雞的生老病死,也反映出學員們的生命狀態與價值觀。「有些時候我們在思考生命議題的時候,其實要有一個對照的角色,」楊環靜表示。至於蛋雞們最終會否成為桌上的食物呢?「我覺得那個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啦。我是不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牠這輩子為我們付出很多,從牠身上得到了不管是療癒的力量、被需要的力量,或者是雞蛋跟雞料理,」Tim說。養雞職能復健 位於屏東、專門收治精神病患的佑青醫院,則是藉由養雞協助病患做職能治療。醫院正門對面,就是占地百來坪的雞舍,共養了200多隻蛋雞。記者造訪醫院的前一天,凱米颱風後腳剛離開台灣沒幾日。雞舍潮濕,放牧區矮樹被吹倒,整體環境卻沒有異味。主要承擔養雞工作的有四位精神病友。記者跟著其中一位病友卓大哥一起走進雞舍旁的溫室架棚,全都是蛋雞很喜歡的零食黑水虻,外觀全身黑、長約兩三公分。佑青醫院兩百多名病患與醫護人員,每日三餐產生大量的廚餘,以往需要付好幾千元請廚餘車載走,現在處理過後,就成了黑水虻幼蟲的美食。卓大哥因父母過世,心緒不佳,進而飲酒,造成生活混亂失序,被家人送至醫院,一住就是13年,期間,重過蔬菜,目前則是負責飼養黑水虻。剛入院時,卓大哥睡眠品質不佳,「自從出來農場做,像我現在就流汗,睡覺就比較好睡,對身體也比較好,你看我現在身材不是都很好。」佑青醫院副院長莊奇陵觀察,參與養雞活動的病友,生活較固定規律,跟雞互動多了歡樂,每日收雞蛋跟賣雞蛋也有成就感,「心情變好,抗憂鬱劑、安眠藥的使用劑量也都減少。」精神病屬於腦的疾病,疾病致使腦功能損傷退化;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敬恐懼的態度,則導致病患社交功能退化。雙重退化的狀態,需要透過職能治療協助病患復健。「我們一般身體疾病的復健叫物理治療,精神科的復健是職能治療。」佑青醫院院長陳永興解釋,所謂職能治療就是職業、工作能力的訓練,「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訓練病人,增強他回歸社會的能力、工作的能力。」74歲的陳永興院長從醫50年,他表示,醫院病患主要以思覺失調症以及躁鬱症等情感性精神病為主;但近年來,家暴者與毒品導致精神狀況的病患越來越多。藥物主要針對疾病症狀,但對「退化」無能為力,「雖然他幻聽減少,可是他變得懶散、變得被動、變得面無表情、變得退縮不想外出,他就會一直被放在醫院,變成永久收容,」陳永興解釋職能治療的必要性。每個精神病醫院選擇的職能治療方式不盡相同。佑青醫院位處屏東,土地面積較都市醫院大,且靠近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義是務農大縣,農業資源豐富,因而選擇種菜跟養雞作為職能治療活動。當病患病情穩定後,經由職能治療師與心理師評估病患的退化狀況,再讓病患進行職能治療復健。養雞能治病? 除了心靈療癒跟職能復健外,養雞是否真的對疾病本身及藥癮產生的生理病變有「療效」呢?陳永興院長表示,目前種植蔬果與養雞停留在職能治療復健及臨床觀察階段,是否有助於治療精神疾病仍待嚴謹的科學研究。不過,要先解決養雞與科研的成本。「因為你要做醫學研究,樣本要夠,病人案量可能要100個、50個以上,」陳永興指出,台灣社會對精神患者負面標籤太根深蒂固,精神復健機構較少,尤其都市社區更罕見,因此不易擁有足夠的研究量能,成本上也就難以負擔。藥癮方面,小智認為,養雞過程也可能有不適應、不舒服,如果連照顧雞都沒有辦法調適,那面對藥癮當然更不容易去調適,「所以他其實有點像是藉由雞讓你去學習(跟不舒服相處),比較不是說你照顧雞我就一定不會用藥。」疾病療效有待科學實證,但是生命與生命相遇後擦出的火花肉眼可見。「有時候真的會了解到生命都是有存在的意義,你就會覺得說,自己可以更有意義的去過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小智說。
#醫護人員
#健康
#寵物
#農場
#復健
邱惠恩

2024年9月1日

2
新青安貸款助年輕人購屋,卻成台灣房市兩面刃【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採訪報導 黃心亮/ 整理報導新青安推行一年來,出現房價飆漲、冒用人頭戶、貸後轉租等亂象,日前財政部也祭出第一波查核。7月下旬又傳出,各家銀行房貸額度達滿水位、祭出限貸令,但買房族可能轉往預售市場。新青安將持續到2026年,成屋和預售屋市場向上比價的結果,對真正的自住者來說,負擔會不會越來越重?新青安貸款帶來反效果?財政部祭出四大措施 去年8月財政部推出新青安貸款,因為還款年限長,最高可以貸到1000萬。雖然是為了協助青年買房,卻在市場低迷之際,成為房市的一股活水,帶動價量齊揚。對30歲的青年來說,想要在新北市中和買一間自己的家,有什麼選擇?海海是新青安購屋者,他買房時,新青安剛推出,因此貸滿40年,貸款額度近八成,幾乎是最好的條件,等到寬限期一過,每月還款金額就會從1.4萬來到2.7萬。 海海說:「這五年內我付的錢,比我過去的租金更便宜。之後對我來說變化太大了,我可能六、七年後就賣掉它了,那四十年跟三十年,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差異。」 根據財政部資料,截至六月底,新青安核貸金額為4849億元,40歲以下佔了將近七成三,房屋總價在1500萬以下的貸款戶占了七成八。只要年滿十八歲皆可申請,沒有年齡上限,看似補助青年的買房政策,卻帶來不少反效果。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定錨到一千萬的時候,有一個程度上面,購屋人他們會盡量想辦法,把貸款的額度借滿,自然而然價格也會被拉抬。」徐佳馨也表示,在單價沒有上限的情況下,預售屋的策略就會選擇蓋坪數相對比較小的房子,造成低總價、高單價的現象。 除此之外,五年寬限期也對投資客有利,徐佳馨說:「買了也不住就去租給人家,所以等於以這種兩頭賺的方式,確實程度上面不甚公平。」 新青安帶動房價上漲 郊區新建案水漲船高 新青安在2023年8月推出,大選期間成為政策利多,為成交量急凍的房市注入一股活水,房價沒等到預期的修正,反而迎來價量噴出。熱到不行的房市,甚至新建案一推出,就出現排隊搶購的現象。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平均地權條例跟房地合一,它會讓物件閉鎖至少五年、市場供給很少,買方跑去先去看預售,覺得建商實在太瘋了,再回頭去看一下成屋,發現成屋更瘋,所以在這種過程裡面,其實買方的挫折感是非常大的。」 新青安不是人人都適合?房價到底要漲到何時?對於有剛性需求並負擔得起的購屋者來說,新青安可以讓資金運用得更靈活,不過1.775的低利率,只到2026年7月底,如果個人條件好,不一定比較划算。房仲業者邱廉証說:「2026年之後,它利率沒有補貼的話,其實就會回歸到原本的利率,大概就是2.275,現在地板利率是2.185,長期持有來看的話,利息是會比較划算的,所以主要是要看你的財務規劃,如果你是要長期持有的話,可能一般利率會比較划算。」另外,能否貸滿40年,以及最高成數,也會依照不同的地段、屋齡,以及貸款者的個人條件而有不同。今年31歲的小康早在2020年,就已經購買預售屋,因為建商延遲交屋,剛好可以使用新青安。沒有房租負擔,27歲以前,每個月可以存下收入的八到九成,加上父母贊助,才有能力付頭期款。面對40年的貸款,雖然是漫漫長路,但是他對於債務有不同的思考。小康說:「看到這幾年通膨的誇張,所以我就覺得,當通膨大於房貸率的話,感覺上債務會越來越小。」不過房仲業者邱廉証也提醒,雖然每個月還款金額較低,但是40年下來,多繳的利息就超過半間房子的價錢。失速的房價,到底要漲到何時?七月下旬多家銀行傳出限貸令,預期對新青安所適用的成屋將產生降溫作用。未來等到經濟放緩,加上房地合一2.0閉鎖的物件釋出後,房市就有機會修正。政府定調新青安立意良善,政策將持續到2026年。雖然各銀行祭出限貸令,但是買屋族可能轉往預售屋市場,可能造成預售屋和成屋不斷地向上比價,對真正的自住者來說,負擔只會越來越重。
#市場
#政策
#財政部
#青年購屋
#青年
黃心亮

2024年8月25日

1
台積電設廠助攻,高雄房價節節攀升【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設廠,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吸引人口遷入、房價節節上升。還有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房價漲幅驚人。但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正式起飛  簡廷翰,8年級生中段班,半年前在高雄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本身從事房地產行業,入行三年多,對高雄房市波動很有感。他說:「大概在三年前台積電宣布,那時有一波漲幅,漲非常多,然後一直到2022年有一個停滯期,就是因為台積電不確定還有沒有要來。一直到去年正式宣布確定之後,房價就正式起飛。」 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也漲了,而且漲價的區域還不只台積電所在的楠梓區。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其實房地產的環境是跟著議題在走的,高雄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台積電的議題,它其實代表的是,高雄它在規劃整個產業科技S廊道的發展。」 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說:「從陳菊市長開始,就設了第一個高雄過去20年沒做的和發產業園區,之後有仁武產業園區、楠梓、橋頭,甚至往南走到了小港、旗津一帶,或是前鎮加工作業區,這一連串我們號稱叫S廊帶,因為這樣的佈局,慢慢的產業不管是一路移出或是成長,它自然會有一定的基本盤面。」 科技廠商進駐高雄,也帶動了人口的遷移,加上新的交通路網建設,半導體S廊帶、5G A IOT 創新園區、亞灣2.0,幾乎成了房市起飛的同義字。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表示,建設公司也面臨缺工缺料的問題,他並沒有辦法一次開出很大的量去滿足,所以在這樣子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之下,自然房價就往上走。 住宅存量遠高出家戶數?科技產業動這麼高的購屋需求嗎? 高雄房市價量齊揚,橋頭、楠梓產業園區周邊,三年漲了三倍。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以去年跟同期上半年相比,整個高雄的交易量,大概上升15-30%左右,價位其實也在15-30%左右的漲幅。因為近期有新青安的政策,所以其實政府是蠻鼓勵,可以透過優惠的條件去做購買。」 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說:「這一波像台基電的員工,這種高科技比較高收入的客戶,他反而就在市區裡面直接買這種50坪60坪大概2500萬到3000萬。」 可是,科技產業鏈與城市轉型,真的帶得起這麼多購屋需求嗎?國立屏東大學 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表示,住宅存量其實遠遠高出家戶數,以高雄市來說,家戶數其實只有110戶,可是住宅存量最新的統計來到120萬,這個數字其實足以支撐。 但賴碧瑩也說:「因為高雄市總人口有275萬,如果假設0到14歲的不買房,14歲以上人頭戶,然後25歲以上就是跟父母借款的,33歲以上比較長進一點的自己買,45歲早就有房。這275萬裡可能就高達了150萬以上。」 除了在地年輕人買房築夢,炒起高雄房價的,還有外來的投資客。賴碧瑩表示,這一群人其實只是想在這裡賺錢後就走人,不是高雄所樂見的,但他們確實在這一次房價的波動過程中佔一定比例。 政府如何抑制炒房?社會住宅有解嗎? 面對炒房,需要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因為當房價失控,受害的就是在地年輕人。國鈞從事設計業,兩年前就想買房,原本以為籌到了頭期款就可以順利圓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他說:「以後可能每年每個月都要繳個三萬塊,然後有可能要繳個三四十年,光想到就會覺得好累,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目標。」 年輕購屋族的薪水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為了繳房貸,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為此,高雄市目前規劃新辦兩萬多戶社會住宅,其中有一萬七千多戶預計在2028年完工,另外也有近萬戶包租代管,及七萬多戶租金補貼。但目前高雄市社會住宅的中籤率不到一成,老人戶只能在社宅住12年,時間到了得重新抽籤,青年戶最多只能住6年。 科技業進駐,築起了高雄城市發展的希望,但也成為房價上漲的助燃劑,當抑制炒房、社會住宅等政策,都無法控制火勢,年輕人距離在港都安居的夢,不知道還有多遠。
#社會住宅
#科技
#高雄
#炒房
#房價
黃心亮

2024年8月25日

2
台灣跆拳道人才出現斷層,基層如何培養新星?【獨立特派員】
顧展瓏 鄭凱文  賴振元/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上屆東京奧運台灣有4名選手參加跆拳道項目,到今年羅嘉翎是唯一代表,跆拳道在台灣真的沒落了嗎?其實,台灣的跆拳道成績曾經非常亮眼,近年來為什麼逐漸沉寂?選手們又面臨哪些挑戰?跟著在花蓮培育基層的奧運銅牌得主曾櫟騁,看看大、小選手們追逐夢想的故事。 奧運銅牌得主曾櫟騁 落腳花蓮培育跆拳道新秀一群國高中的小選手們,正盡全力衝刺,這是他們暑假的跆拳道集訓。跑兩圈相當於跆拳道青少年組一回合的比賽時間–兩分鐘,以這樣的方式訓練心肺功能,因為教練希望他們能在兩分鐘內,體能達到極限。穿上護具,小選手們前踢、側踢、旋踢、下壓等動作精準,一點也不含糊。在場上時而悉心指導動作,時而嚴厲的教練,是曾櫟騁。他曾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拿下女子57公斤量級的銅牌,頂著奧運得獎選手的光環返台,他最後選擇落腳花蓮,擔任跆拳道基層巡迴教練。跆拳道基層巡迴教練曾櫟騁表示,自己是原住民,以前家境不太好。但一直有一個理念–未來也想要培養出像自己這樣的孩子。讓他們有一個希望,藉由運動找到不一樣的人生。 從跆拳認識世界 偏鄉運動選手踢出一片天!就讀新城國中,今年14歲的曾家樂,練習跆拳道兩年半。家樂的媽媽原本並不支持他練跆拳道,但看家樂練習得這麼拚命,還拿下花蓮縣太平洋盃全國跆拳道錦標賽的銀牌,媽媽才開始改觀。曾家樂的母親李霈雲說:「家樂跟我講說,那個弟弟有多頑皮、多頑皮,我說你以前就是這樣,你要好好帶人家。這讓我感覺他轉變很多,像小大人一樣。」跆拳道基層巡迴教練曾櫟騁坦言,其實很常看到偏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也不知道未來要幹嘛。但可能因為練了跆拳道,認識了這個世界,認識了台灣。有些人是沒有辦法離開花蓮的,但因為他學了這項運動,進而打開眼界的時候,會讓他知道人生是有希望的,而不是只有這樣。 跆拳道在台灣沒落了嗎? 如何完善制度成焦點跆拳道於1960年代被引入台灣,80.90年代台灣選手曾在國際賽場上取得相當輝煌的成績。然而,隨著2000年跆拳道成為奧運正式項目後,全球各國都開始投入大量資源,使台灣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自2004年雅典奧運陳詩欣、朱木炎雙雙拿下金牌後,台灣似乎就再也沒有更突出的成績表現。上一屆的東京奧運,台灣四名選手參賽,其中羅嘉翎拿下女子57公斤級銅牌;而今年的巴黎奧運,更僅有羅嘉翎一人負傷參賽,似乎出現了嚴重的斷層隱憂。跆拳道國手潘奎恩認為,可以再增加一些打國際賽的機會。因為國際賽有很多不同的選手,出去看的話,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或是不一樣的經驗,這是在台灣可能沒有辦法遇到的。目前,台灣國家隊的資源相較以往已有顯著提升,國訓中心提供的教練薪資、選手津貼、住宿和營養服務均改善了選手的訓練條件。然而,基層資源缺乏和選手斷層問題仍待解決。前跆拳國家隊總教練暨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學系教授蘇泰源認為,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誘因來激勵基層跆拳道的發展,建立更加靈活的淘汰機制,激發選手們的競爭力。他坦言,譬如說成人組的國手們表現得不好,要有替換機制,讓現在的國手們有警惕之外,青少年端也有機會可以取代正選的國手。資源分配不均和人才培育問題仍需從基層開始解決。雖然台灣面臨許多挑戰,但仍有一群人默默耕耘,持續發掘選手潛力。他們不僅致力於提升選手的技術水準,也爭取改善資源配置,為選手提供更多支持。無論是小選手,還是大選手,都為了夢想而努力,而更良好的資源與環境,才能讓他們持續朝夢想邁進,也讓台灣跆拳道在國際賽場上保持競爭力。
#國際
#運動
#青少年
#花蓮
#國中
黃郁婷

2024年8月25日

2
藉「雞」發揮 突破只能被照顧的長照困境
周明文 邱惠恩 / 採訪報導 雞擁有多重且深刻的文化意涵,從生活型態、飲食佳餚,一直到俗諺俚語。然而,隨著講究成本效率的工業化管理後,人與雞之間只剩吃不吃,以及多快的速度、多便宜的價格吃到雞跟雞蛋。台中一間長照機構,讓長照長輩以友善飼養的方式飼養雞,突破失能長輩只能被照顧的長照困境,並重新校正雞、人與環境三者之間被經濟至上的思維扭曲的關係,讓雞成為陪伴一個人與一個社區的力量。有雞陪伴 一大清早,66歲的吳喜德阿公拄著拐杖,一步一步走向雞舍,距離雞舍1公尺遠時停下來、把拐杖放在地上,彎下腰拔草,「這是牠們的點心,去見牠們要給一點禮物,」喜德阿公笑說,雞舍外一大片恣意生長的草不除也不灑農藥,就是給為了留給雞吃,對人類而言是雜草,對雞而言卻是保健食品,上下午各吃一次,一次三種草。 雞農資歷僅3年的喜德阿公,目前養62隻蛋雞,其中12隻是其他雞農無法再照顧因而「托孤」。每天例行工作包括餵飼料、倒水、清理雞舍、檢查健康狀況與「幫母雞們按摩」。喜德阿公笑說,按摩除了讓雞舒服外,也是為了促進感情。他觀察,如果餵完雞就跑,那天產蛋量時長少十幾粒,「大概是生氣了,覺得你都不關心我」。這位「雞爸爸」有時還開金嗓唱給母雞們聽「雞寶寶、雞寶寶,快生蛋,阿公沒錢囉!」 喜德阿公過去從事粗工,40幾歲時罹患骨膜炎,最後雙腳膝蓋都不良於行,無法再外出工作賺錢養家,「整天窩在家躺著,人馬上就走了,」但養雞工作並不繁複,雙腳不便仍能負擔,最重要的是,「牠讓我有心做這件事情,可以講是這個雞在救我的生命」,尤其看到雞咕咕叫時彷彿在歡迎我,「很高興、很舒服,人啊,心裡快樂就是良藥」。 被雞療癒的喜德阿公,從一位只能臥病在床的失能者,成為養雞的產能者。以產蛋率來看,受到天氣、雞齡等影響,冬天產蛋率友9成,夏天產蛋率降至7成,一個月收入大約落在4千元至8千元。記者問:這樣夠用嗎?「養活一大家子當然不能,但是在山上沒什麼開銷,有空地我們自己種菜,想吃點肉就可以買肉,這樣就好了」。 這些雞蛋統一由62歲的雞班長、人稱囍妹姊的林囍妹運送,他同時也是一位雞農。原本是電子廠作業員,每日騎車來回近2小時,再加上年紀漸長,致使身心疲憊,因此55歲便匆匆退休,回到山上自家農地。然而,不識農務的他種什麼虧什麼,後來生活發生轉「雞」,「想說試試看,我也不求賺很多錢,每天生活就有個依靠就行了,不要說每天閒在家裡沒事做,就開始養雞,」囍妹姊說。 記者跟著囍妹姊於下午走進雞舍,所有母雞們一擁而上,接著他蹲下開始幫母雞按摩雞屁股,笑說,「我扮演牠們的男朋友,幫牠們按摩、跟牠們互動。」看著環伺在旁、倚賴他的「女朋友們」,他滿心喜悅地說:「心裡滿高興的」。 失能也可產能 喜德阿公跟囍妹姊都是由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照顧的長照長輩。「伯拉罕」是泰雅族語,代表圍爐烤火,有互助興旺的意思。自109年成立至今,長照範圍涵蓋台中和平區17個部落,照顧約130位失能長照的長輩。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認為,失能不代表失去生產、失去作夢圓夢的能力,「我覺得很多失能長輩的生活就是三餐、換尿布、洗澡、看電視跟被電視看,」甚至不分社經地位高低,許多長輩老後似乎就只能如此黯淡。 林依瑩過去任職於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長達12年,推出「不老騎士」企劃,甚至拍成紀錄片,全台巡演143場,引發熱烈響。2016年受時任台中市長林佳龍之邀,擔任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成立了全台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小學:博屋瑪實驗小學,林依瑩相當喜愛該校教育理念,因此帶著孩子搬到部落定居,自己則每日開車至市府上班。 林佳龍連任失敗後,愛上部落生活與教育環境的林依瑩不願離開,起初與十幾個照服員用「合作社」的方式成立All in one的長照機構,目前合作社參與人數已增至80個人。林依瑩解釋,根據《合作社法》,勞動合作社的結餘要分配給參與的社員,秉持合作社「共勞、共治、共用」的精神,分配的原則是勞動治理投入得越多領越多,而非錢投入得越多領越多的資本主義邏輯。 林依瑩同時將「長輩不只是活著,也可以有生活重心,也可以圓夢」的精神運用在伯拉罕。找上食二糧創辦人、人稱雞校長的楊環靜,教長輩們養雞,但沒想到遇上困難,「長輩都覺得養雞有什麼稀奇,我們也小時候大家都會養,為什麼還要特別找老師來教。」 林依瑩帶著長輩參訪楊環靜可容納400隻雞的雞舍,當日剛好遇上傾盆大雨,大水沖入雞舍,結果「長輩都嘖嘖稱奇的說:『雞舍怎麼不會臭?』」,不懂養雞的林依瑩後來才知道,原來一般大型雞場大多惡臭。自此,長輩們敬服於雞校長的專業,開始跟著楊環靜學養雞。 伯拉罕協助長照長輩養雞分為兩種,一種是像喜德阿公這樣的生產型養雞,一人最多可養50隻蛋雞。第二種是療癒型養雞,特別設計給失智或者失能較為嚴重的長輩,平日協助整理藥草給雞吃。 長輩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發蛋錢的那一天」,甚至雞蛋有時成為公益晚餐的食材,長輩從只能受人幫助的角色,變身為幫助人的角色,「手心向下的幫助別人,自立起來後去幫助別人,這樣的生活價值其實完全不一樣,」林依瑩笑著說出自己的觀察。 不過,為什麼是養雞?而不是養其他經濟型動物呢? 「友」雞陪伴 「雞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代表家,」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原本是美食家,出過幾本傳統市場美食之旅的書籍。「我在傳統市場看到人跟食物之間的剝離關係,不曉得吃一顆雞蛋背後有一隻活生生的雞。」楊環靜自問,不知食物從何而來、如何而來,也不知因為食物而產生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生態浩劫等問題,「我還能說自己是美食家嗎?」反思完後,他開始走訪國內外學習生態知識,製糖製鹽砍甘蔗樣樣都來。最後,看到雞在生態環境與人類文化中的特殊性與多元角色。 楊環靜指出,早期台灣,台語講起厝,當時人們會送雞做禮物,生孩子坐月子時就會宰了雞補身體,甚至當時許多農家前庭後院都養了好幾隻雞。更不用說多的是跟雞有關的俗諺俚語,例如偷雞不著蝕把米等。雞展示一種生活型態、一種飲食文化。 以天性而言,雞會吃蟲、吃菜、吃土。因此,早期農家會藉由雞來翻土、抓蟲,雞大便也是一種天然肥料。楊環靜解釋,如今講究效率成本的工業化管理思維,大量飼養雞隻,並且將雞關在狹小的格子籠裡生蛋,甚至每日用藥保持健康與產蛋率,才導致含有化學成分的大量雞糞便成了汙染土壤的負擔,甚至禽流感新聞時有所聞。人與雞之間的關係疏離且扭曲。 楊環靜後來進修成人教育,將友善飼養雞的知識轉化至各領域,從銀髮長照、特教、藥癮等,教導人如何用友善的方式飼養雞隻的同時,雞也成為療癒人心的寵物。 走進喜德阿公跟囍妹姊的雞舍,確實沒有異味臭味。這是因為伯拉罕與附近的學校合作,讓學生或年輕人當志工,把山區大量的落葉集中後拿來鋪在雞舍地板,與土壤跟粗糠混合在一起後,既能保持雞舍環境乾燥去除異味,母雞們也能保持健康,社區環境乾淨整潔,當志工的孩子也與社區長輩之間多了互動與話題,一舉多得。 雞舍裡還有一個藍色桶子,裡頭是給母雞補充蛋白質的黑水虻幼蟲,吃廚餘長大的黑水虻,讓社區的廚餘有了去化管道。「引導他用另外一個方式跟雞產生關係,用最友善的方法跟牠一起創造共好,人也好、雞也好、環境也好、社區也好叫共好,」楊環靜解釋。 長輩們從養雞的過程中發現,雞原來會躺在沙子裡扒抓翻肚、洗澡除蟲。雞也像貓狗一樣撒嬌、給人摸給人抱,甚至還能遛雞。楊環靜更舉辦「友雞運動會」,召集社區老少帶著自家的雞來賽跑,相當刺激逗趣。 透過友善的方式飼養與陪伴,重新校正了雞、人、環境三者之間,被經濟至上的思維扭曲的關係,讓雞成為陪伴一個人,也陪伴一整個社區的力量。
#長照
#教育
#生態
#
#食品安全
邱惠恩

2024年8月15日

0
極端氣候現在進行式,水利工程建設面臨挑戰【獨立特派員】
尹雯慧 鄭仲宏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七月底凱米颱風來襲,強降雨重創中南部,河川溢堤、滯洪池全滿釀災情。二十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都投入龐大的治水經費,推動各種水利工程建設,但是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卻一再挑戰工程設計的安全標準。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凱米颱風襲台後 災區現況直擊  凱米颱風離開後,一大清早,台南後壁區公所的行政櫃檯,陸陸續續出現前來申請災害補助的民眾。根據補助辦法規定,受災戶需要備齊相關身分與土地證明文件,以及災損照片才能辦理。對許多年邁的災民來說,處理補助行政手續,並不容易。 根據農業部的統計資料,此次風災造成台南地區的農畜災損,高達三億五千多萬,許多人一夕之間傾家蕩產。民眾期待補助金儘快入帳,紓解燃眉之急。 重建家園需要時間,也需要人力。後壁約有一千多戶受災,台南後壁區長陳玉惠也表示,目前積極申請國軍來協助,希望能夠在清理到一個階段時,能有化學兵來幫忙家園的消毒工作。八掌溪整治多年仍溢堤 問題出在哪? 統計數據顯示,自7月24日至26日,台南37區累積的雨量,都超過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八掌溪集水地區更高達1824毫米。洪水更沖破後壁區與嘉義縣水上鄉交界的堤防。 農民損失慘重,氣憤質疑堤防工程品質。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同一處堤防毀損,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2018年823水患,八掌溪就曾經在此處溢堤,造成災情。八掌溪歷經多年整治,為何災難還是無法避免? 台灣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說:「溢堤的這些事情,其實就是水利建造物的安全檢查跟評估,國家在這部分的經費一直以來就不多,所以能夠做的就相對有限。」 針對河川流域的整治,有學者提出綜合流域治理的概念。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澈士說:「上游山區裡面的水土保持、森林的保育都要做好,因為我們很多的水源都是來自於山區保育的成效,讓它能夠做為綠色水庫,到了中游要做滯洪的防洪措施,下游就要離水治水、與水共生。」 風災大水來得措手不及,幸好消退的速度較之往年也有改善,這其中,後鎮抽水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設置抽水站,經濟部水利署在823水患之後,提出了「在地滯洪獎勵及補償作業要點」,針對氣候變遷調整策略。在地滯洪設施是改造現有設施,可以是農地、魚塘或埤塘,做為天然滯洪池使用。不過台灣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也表示,防洪絕對不是保證不淹水,是在設計、保護標準之下,可以讓災害變小。 時雨量驟增釀水患 水利工程趕得上氣候變遷的腳步嗎? 受到凱米颱風影響劇烈的地方還有高雄。除了豐沛雨量,同時間還遇上了天文大潮。自莫拉克風災後,高雄滯洪池的數量,從1個躍升為25個,滯洪量從原本的11萬噸,上升至498萬噸,但為什麼還是淹水了? 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澈士說:「因為很多滯洪池的水利工程沒有考慮到水文地質,尤其地下水的經驗跟知識,所以造成了在汛期的時候,滯洪池的功能降低。」 高雄多處地區測得的時雨量超過100毫米,早已超過市內排水標準的76毫米。因應極端氣候的衝擊,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正在全盤考量提高防洪標準。調整標準,就能趕得上氣候變遷的腳步嗎? 丁澈士教授說:「目前提倡的是資源型滯洪池,有別於傳統的設施型。如果它變成資源型兼具設施型,它的下方構造,能夠有一些透水去淨化,下方再做取水設施。進來的量是固定的,出去的量可以分散的話,就可以提高滯洪池的功能。」 防災,除了工程技術的手段,民眾的自主防災意識也不能少。極端氣候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我們置身其中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工程可以保證不淹水,除了持續加強設施的管理,培養民眾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與恢復力,或許也是氣候變遷下的解方。
#台南
#高雄
#氣候變遷
#極端氣候
#泰利颱風
黃心亮

2024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