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實驗教育開啟另一條學習之路,但目前台灣體制外學校最多到高中為止,有的家庭會選擇將孩子往國外送;但留在台灣的實驗教育學生,通常不熟悉紙筆測驗與傳統考試,如何升大學是個難題。實驗教育養大的孩子,跟體制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由體制外進入體制內,面臨哪些困難?

在體制外的學習中 找到自己的天賦  

今年19歲的吳若瑄,在陪伴她長大的縫紉機旁回憶小學生活。台美混血的她,3歲時從美國返台定居,小學念了兩年的體制內學校。父母希望兼顧雙語家庭的文化,決定讓兩個孩子在家自學,若瑄從9歲起自學 一路到高中,他跟媽媽一起歸納過,外界對自學的三大迷思。她說:「第一個是自學生一定要很有錢,第二個是自學生一定要很有才華,第三個是自學生沒朋友。」

若瑄的自學,充分應用網路上各種學習平台及資源,也搭配實體課程。家中處處可見若瑄的畫作,喜歡畫畫的她去了畫室上團體課,她認為,自學反而更能接觸到真實社會的人際模樣。

體制外的學習找到天賦與熱情,若瑄在去年結束了自學生身份,選擇進入大學就讀。她說:「我想要去多瞭解服裝設計、服裝製作的過程,這時候回到體制內會比較輕鬆,因為所有課程都安排好了,你還可以透過學校去找到很多資源。」

目前台灣體制外學校只到高中,若瑄的媽媽擔任多屆自學審議會委員,經常與家長分享經驗,2022年更發表博士論文,研究發現,台灣自學生接續大學學業的困境,第一項是上大學的入學途徑。

若瑄媽媽吳懃慧說:「雖然他們有特殊選才,但是特殊選才的名額不是很多,而且你還要知道特殊選擇這個名額並不是只有給實驗教育學生。有些大學有獨立招生,需要多費心,要自己去網站查、打電話去問。」


體制外學習經驗 種下自主學習的種子

孩子走上實驗教育,對家長也是一場修煉,尤其考驗夫妻是否同調。李柏陞選擇離開體制內教育,是因為孩子的學習過程有特殊的狀況。

李柏陞的媽媽莊美慧說:「他是左撇子又鏡像文字,這個讓他寫字的歷程變得非常辛苦,甚至影響到老師對他的評價,跟老師的衝突、然後拒學,然後甚至到了我們需要去進行心理諮商,學習的成功經驗不多,所以相對的他沒有自信。」

國中時來到這所位於山區、強調適性教育的實驗教育機構,李柏陞在學習過程中找回自信,學習動力被點燃後,情緒逐漸穩定,也摸索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他說:「那時候是藉由藝術課,老師要求我們做出一個作品,我蓋了一個漁港,就覺得還滿有趣的,我喜歡這種方塊、一個一個從自己的手堆積成一個建築。」

李柏陞高中就讀技職體系的建築科,但要上大學,還是得應試、比分數。18歲的他,目前是大一土木工程學系的新鮮人,他發現體制外的學習經驗,讓自己學會主動發問。

一樣是從體制外教育的成長背景,踏入體制內的學習環境,15歲的安妤,國小是自學生,國中念實驗國中,今年回到體制內、考上五專。她說:「我可以去找網路自己去找影片、文章來學,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比我小的、比我年長的都是。」

幼時的體制外學習經驗,種下了自主學習的種子,安妤還不確定未來要不要插大,但發自內心產生的學習動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學習模式。


在實驗學校裡 培養探索世界的勇氣

熱鬧活潑的課堂,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這是朱天澤帶領的語文課。這裡也是他高中時期,轉學就讀的實驗學校。他說:「我會回來這邊當老師的原因,不只是上課的自由度,課堂之外的事情,你也有很高的自由度,這樣子的過程,我覺得對我的自主決定的這件事情很有幫助。」

國小與國中都在體制內學校的朱天澤,到了高中時對是否繼續升學產生迷惘,爸媽支持他花點時間探索真實世界,非常支持他來實驗學校就讀,把握迷茫懵懂的階段,成長過程的每一個事件,都能協助建立深刻的價值觀。媽媽吳洛纓說:「小學、中學的時期,如果你沒有培養出他探索這件事情的勇氣、好奇,你如何期待他在大學的校園裡面,會再去嘗試更多領域的東西?」

從體制外到體制內教育,都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未來變化莫測,家長必須持續思考,讓孩子理解自己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實驗教育實驗的不只是孩子,家長也是關鍵。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