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從實驗教育到人生探索,體制外教育塑造的成長故事【獨立特派員】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實驗教育開啟另一條學習之路,但目前台灣體制外學校最多到高中為止,有的家庭會選擇將孩子往國外送;但留在台灣的實驗教育學生,通常不熟悉紙筆測驗與傳統考試,如何升大學是個難題。實驗教育養大的孩子,跟體制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由體制外進入體制內,面臨哪些困難?在體制外的學習中 找到自己的天賦   今年19歲的吳若瑄,在陪伴她長大的縫紉機旁回憶小學生活。台美混血的她,3歲時從美國返台定居,小學念了兩年的體制內學校。父母希望兼顧雙語家庭的文化,決定讓兩個孩子在家自學,若瑄從9歲起自學 一路到高中,他跟媽媽一起歸納過,外界對自學的三大迷思。她說:「第一個是自學生一定要很有錢,第二個是自學生一定要很有才華,第三個是自學生沒朋友。」 若瑄的自學,充分應用網路上各種學習平台及資源,也搭配實體課程。家中處處可見若瑄的畫作,喜歡畫畫的她去了畫室上團體課,她認為,自學反而更能接觸到真實社會的人際模樣。 體制外的學習找到天賦與熱情,若瑄在去年結束了自學生身份,選擇進入大學就讀。她說:「我想要去多瞭解服裝設計、服裝製作的過程,這時候回到體制內會比較輕鬆,因為所有課程都安排好了,你還可以透過學校去找到很多資源。」目前台灣體制外學校只到高中,若瑄的媽媽擔任多屆自學審議會委員,經常與家長分享經驗,2022年更發表博士論文,研究發現,台灣自學生接續大學學業的困境,第一項是上大學的入學途徑。若瑄媽媽吳懃慧說:「雖然他們有特殊選才,但是特殊選才的名額不是很多,而且你還要知道特殊選擇這個名額並不是只有給實驗教育學生。有些大學有獨立招生,需要多費心,要自己去網站查、打電話去問。」體制外學習經驗 種下自主學習的種子孩子走上實驗教育,對家長也是一場修煉,尤其考驗夫妻是否同調。李柏陞選擇離開體制內教育,是因為孩子的學習過程有特殊的狀況。李柏陞的媽媽莊美慧說:「他是左撇子又鏡像文字,這個讓他寫字的歷程變得非常辛苦,甚至影響到老師對他的評價,跟老師的衝突、然後拒學,然後甚至到了我們需要去進行心理諮商,學習的成功經驗不多,所以相對的他沒有自信。」國中時來到這所位於山區、強調適性教育的實驗教育機構,李柏陞在學習過程中找回自信,學習動力被點燃後,情緒逐漸穩定,也摸索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他說:「那時候是藉由藝術課,老師要求我們做出一個作品,我蓋了一個漁港,就覺得還滿有趣的,我喜歡這種方塊、一個一個從自己的手堆積成一個建築。」 李柏陞高中就讀技職體系的建築科,但要上大學,還是得應試、比分數。18歲的他,目前是大一土木工程學系的新鮮人,他發現體制外的學習經驗,讓自己學會主動發問。一樣是從體制外教育的成長背景,踏入體制內的學習環境,15歲的安妤,國小是自學生,國中念實驗國中,今年回到體制內、考上五專。她說:「我可以去找網路自己去找影片、文章來學,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比我小的、比我年長的都是。」幼時的體制外學習經驗,種下了自主學習的種子,安妤還不確定未來要不要插大,但發自內心產生的學習動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學習模式。在實驗學校裡 培養探索世界的勇氣熱鬧活潑的課堂,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這是朱天澤帶領的語文課。這裡也是他高中時期,轉學就讀的實驗學校。他說:「我會回來這邊當老師的原因,不只是上課的自由度,課堂之外的事情,你也有很高的自由度,這樣子的過程,我覺得對我的自主決定的這件事情很有幫助。」國小與國中都在體制內學校的朱天澤,到了高中時對是否繼續升學產生迷惘,爸媽支持他花點時間探索真實世界,非常支持他來實驗學校就讀,把握迷茫懵懂的階段,成長過程的每一個事件,都能協助建立深刻的價值觀。媽媽吳洛纓說:「小學、中學的時期,如果你沒有培養出他探索這件事情的勇氣、好奇,你如何期待他在大學的校園裡面,會再去嘗試更多領域的東西?」從體制外到體制內教育,都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未來變化莫測,家長必須持續思考,讓孩子理解自己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實驗教育實驗的不只是孩子,家長也是關鍵。
專欄
銀行、校園推動金融培力計畫,拓展特教生就業路【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在少子化的浪潮下,學生總人數逐年遞減,但是特教生卻成長了兩成。這些特教生未來的就業,往往侷限在重複性高或是偏向勞動類的工作。但幾年前有民間銀行,和職校共同推動特教生的金融培力計畫,進行銀行業務的培訓和實習,協助學生在就業前做好準備,開啟了就業之路更多可能性。當特教生遇見金融業 開創就業新可能 近年來,特教生之中智能、聽視覺、肢體障礙的人數大幅下降,情緒、學習障礙和自閉症占比,從三成五快速增加到六成七。因此,有民間銀行和職校共同推動特教生的金融培力計畫,對這些智力正常,但伴隨不同障礙的特殊學生來說,帶來了更多的就業選擇。 一般銀行行員的日常,對葉冠毅來說,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現在是台北富邦銀行行員的他,患有ADHD,也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於需要高度專注和細心的銀行業來說,他能擔任這份工作,是教育和企業端共同協力下的成果。 台北富邦銀行品牌永續部資深協理楊雅媛說:「其實他的知能是有辦法去有更多選擇,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金融培力的計畫,讓他們畢業以後,即使你不在金融業工作,最起碼有自信和能力去有更多的選擇。」 台北富邦銀行和松山家商合作的金融培力計畫,學員來自松山家商銷售事務科,這是台北市教育局的專業技能班計畫,以培養特殊學生就業為目的。松山家商老師王懿德說:「第一個他必須是教育鑑定的特殊學生,第二個他必須是在這個方面的興趣性向是有展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其實是看了非常多的資料、篩選出這群孩子,希望他畢業之後就是就業。」 拉長訓練時間 學校、業界共同努力一般行員三周的訓練課程,松山家商的特教生要拉長為一個學期。一段課程結束,就要進行考核,學生不只壓力大,還得接受現實的打擊。松山家商老師也將這些電腦上的內容紙本化,協助學生回校練習。 反覆地考核、訓練,整個實習期間長達將近三個學期。台北富邦銀行品牌永續部資深協理楊雅媛說:「這關沒過沒有關係,我們可以重新培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拉長之後,讓學員能夠慢慢的加溫,讓這個整個學期的成效能夠更好。」 對實習生來說,和客戶互動是最困難的部分。松山家商第一屆實習生吳泓緯說:「第一次到分行的時候,非常地緊張。尤其是面對第一個客人,不知道客人會怎麼樣跟你說話,或是自己聲音太小,擔心客人會聽不到。」不論是平時上課,或是進入實習場域,特教生適應環境比一般人更為困難,還得面臨自己時而升起的各種情緒。每天的實習紀錄,幫助他們檢核工作的正確性、專注度,甚至是情緒是否穩定,也透過實習日記裡自己和他人的評分,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更認識自我。穩扎穩打 從實習生到正式行員其實當初學校和銀行並沒有預期到,最後有學生能晉身成為行員。葉冠毅當時的分行經理,在一次的對談中,開啟了這個的機緣。台北富邦銀行世貿分行經理蔡美華說:「他的態度其實就是滿誠懇的,學習上面也是滿認真,他說他沒有要再繼續就學,對銀行的工作有興趣,那我就想說試著跟總部申請。」新進行員三個月後必須要進行回訓,這一次葉冠毅已經不是學生,而是和其他行員一起接受培訓和考核。從培訓開始,養成了寫筆記的習慣,不懂就問的學習態度,也獲得肯定。從青澀的高中生,一路實習到行員之路,看不見的是葉冠毅在背後的努力。葉冠毅說:「我有時候會回家自己練習,對著鏡子或者是我會自己念過一遍,讓自己能夠越來越順。我覺得這份工作讓我學習跟成長了很多,能夠比較相信我自己。」台北富邦銀行品牌永續部資深協理楊雅媛說:「不只在金融業,其他的服務業我們有更多機會,留給這樣子的特教生的話,我覺得會讓他們的家長更放心,給他們更大的自信心,也避免了很多可能發生的潛在的社會問題。」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企業所打造的友善職場,也是特教生能否順利融入的重要因素。金融培力計畫,為特教生未來的就業之路,開啟了更多的可能性。
專欄
你是一日拳迷嗎?拳擊奧運金牌之後的路【獨立特派員】
周明文 邱惠恩 / 採訪報導本屆巴黎奧運光是拳擊項目,台灣國手就一口氣奪下三面獎牌,成績傲視其它運動項目,拳擊運動能見度之高,前所未有。不過,獨立特派員記者採訪後發現,拳擊在台灣長期屬於冷門項目,原因包括:暴力形象、家長不願孩子受傷、選手升學銜接不易、運動出路窄、無企業穩定投資與成立拳擊隊等五項。若不改善,台灣拳擊選手在走入擂台之前,就可能先被五大現實的重拳擊倒。林郁婷「金」喜 被譽為「台灣的女兒」、拳擊奧運國手林郁婷的左手被裁判舉起的那刻,台灣史上第一次拿到了奧運拳擊金牌,8月11日那天,舉國沸騰。 自林郁婷國中開始陪伴15年的曾自強教練接受媒體訪問時幽默表示,要感謝J.K 羅琳的魔法助攻,他在社群上質疑林郁婷性別的一篇發文,「就能讓我們創造這麼大的聲量跟流量。」 「金」喜與魔法助攻將林郁婷沖上話題浪尖,再加上本屆拳擊成績亮眼,包括連三次挑戰奧運殿堂的拳擊女王陳念琴拿下66公斤級銅牌,以及拳擊美少女吳詩儀奪下60公斤級銅牌,在在將拳擊運動推到鎂光燈之下。 然而,林郁婷在8月16日奧運餐會受訪時表示:「希望說大家不是因為說我們奪牌了,對於我們的關注才這麼高。」 拳擊這項運動,過去在台灣為何關注度低呢? 原因1:暴力刻板印象 「小時候做這個(拳擊)訓練的時候,很多人說這是在打架。」林郁婷母校鶯歌工商拳擊隊教練郭坤維,一語道出「高強度技擊戰被連結至打架、暴力形象」的無奈。他回憶,國三時加入當時還是百齡國中的拳擊隊,社會普遍認為這是不讀書、愛鬧事的壞孩子在從事的。 49歲的世界拳擊理事會(WBC)台灣主席朱煦清也同感被誤解的無奈。他曾是台北著名升學學校、成功高中拳擊隊一員。朱煦清回憶當時「雙標」的態度,如果音樂性社團跟技擊性社團的學生都在校外發生衝突,「音樂性社團起衝突完,就視為單純學生之間的打架事件;但拳擊社卻被定位成這個運動太過暴力。」 實際上,拳擊是既動身體又燒腦的技擊運動。郭坤維解釋,拳擊需要高強度的體能與爆發力,打、閃、躲、收出拳,全部攻防都在一瞬間發生,「很多都是臨時、馬上得做反應,或是作一些策略讓對手掉入你的陷阱」,並非暴力打架。 原因2:家長怕孩子受傷 太過暴力的刻板印象加上高強度對戰過程,導致家長怕孩子受傷而阻止小孩學習拳擊。朱煦清坦言,練拳擊確實會受傷,「我們難免我們可能鼻子、我們牙齒或者我們耳朵可能會有一些比較難治癒的傷害,但其實也不嚴重。」況且,哪種運動在練習或競賽的過程中都不會受傷呢?記者實際到朱煦清開設的拳館,從頭到尾觀看兩堂拳擊課。來學拳的人從學生到上班族,從單純體驗、固定運動到想打職業賽都有。一堂課一個半小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練習拳擊很需要的身體協調性,例如撥對方的手來練習平衡感、猜拳打對手的腳來練習眼明手快跟閃躲腳步。再來,才是練習拳擊的出拳、腳步、防守、移位。教練用軟棒代替拳套避免對戰受傷且增加趣味性。最後,才繞手綁帶、戴上拳套練習。即便是學校拳擊隊,有一半的時間也是練習拳擊相關的基礎動作,再戴上拳套、牙套,在教練的指導下對戰練習。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血腥跟危險。為了推廣拳擊,鶯歌工商跟雙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辦拳擊體適能運動班,學生最小5歲、最大國二。「我們可以做做腳步啊,可以打空拳啊、可以做防守啊,以保護自己的出發點去教這個課,」郭坤維表示,陪伴學生練拳的家長在一旁,也能了解拳擊是一項既能強身又能保護自身安全的運動。」目前學校體育課大多以桌球、羽球、籃球等為主。郭坤維教練認為,只要在體育師資培育過程中加入相關課程,學校體育老師其實也可以教拳擊。讓更多民眾懂得鑑賞拳擊運動,未來才可能關注甚至買票觀看職業賽。原因3: 選手升學銜接不易 如何在拳擊選手升學過程順利銜接,也是學校拳擊隊的難題之一。8月,盛夏暑假,記者走進鶯歌工商拳擊隊練習室,高中跟鶯歌國中拳擊隊員正一起合宿練習。郭坤維教練表示,國高中一起合作,「拳手的個性較能掌握,」教練從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狀況、練習能力、訓練方法等可全面掌握,「也讓學長姐能帶學弟妹,傳承一下他的經驗。」台灣學校體育隊寒暑假通常每日訓練,一年中,大約只有周末跟過年放假,嚇退不少學生。不過,郭坤維指出,校隊成員有很多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孩子基於想幫忙的態度,「可能他高中想去找夜間部,白天去工作,」便因此中斷選手之路。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除了協助其努力比賽獲得獎金外,郭坤維教練指出,學校也會尋求鶯歌在地企業贊助學生每月幾千元的營養費。原因4: 選手出路窄 台灣體育領域不發達,體育生出路窄現況一直存在,拳擊作為冷門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我一開始我爸媽都不支持,就是說你一個女生去參加拳擊運動,你以後怎麼辦,你以後找得到男朋友嗎?能結婚嗎?反正就講很多。」在拳館擔任拳擊教練的林心嵐回憶。現年26歲的林心嵐,國中因為受傷,自田徑隊轉為拳擊隊,一開始也怕被重拳擊傷因而裝病避戰,隨時間推移,慢慢著迷於一個人獨自在擂台上見招拆招,出拳致勝的對戰過程,就這樣一路從國中揮拳至大學畢業。她曾經奪得2016全國總統盃及全中運拳擊錦標賽冠軍。雖成績不俗,成為頂尖拳擊國手仍是萬中挑一。但不當國手能做什麼呢?「你要有什麼出路,其實在那時候是滿少的,」林心嵐分析,學校專任教練職缺少,有拳擊隊的學校更少,分配到的資源極度有限。近年,得益於國人越發注重身體保健的觀念,健身房如雨後春筍出現。林心嵐自大二開始,便在健身房當重訓跟拳擊教練。遇上巴黎奧運三面獎牌的「金」喜加持,再再推升拳擊在運動領域的能見度。林心嵐觀察,大環境確實有變好一點,想來體驗拳擊的人有逐漸增加。原因5:無企業穩定投資支持一個國手要花多少資源呢?或許可從學校體育隊窺見端倪。鶯歌工商擁除了拳擊隊,還有排球隊、棒球隊。校長顏龍源指出,球隊每年的移地訓練跟超過10個盃賽的交通食宿花費大約一百萬玵至兩百萬元之間,雖然政府有補助,但為求更好的訓練資源,學校往往得自己想辦法。這也是與鶯歌國中拳擊隊合作的原因之一,共享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因此,民間企業能長期且穩定投資要,成立職業隊伍,促成大聯盟賽事,是促進運動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之一。以台灣國民運動棒球為例,職棒球隊背後都是財團挹注。另外,連續奪下兩屆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的王齊麟,是來自土地銀行的球隊球員,享有較完善的薪資、升遷與獎勵制度,退役後還能轉作銀行員。但即便是棒球、羽球、桌球等熱門項目,仍努力在運動風氣不盛且經費捉襟見肘的狀況下掙扎,何況是拳擊。像是林郁婷與陳念琴今年才加入台灣大哥大運動家族得到支持,除此之外,台灣並沒有長期且具規模地支持及成立拳擊隊的民間企業。政府支票何時兌現?政府於8月15日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的籌備小組」,希望台灣未來有「體育暨運動發展部」。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在8月16日奧運餐會致詞時表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希望將全民運動、國際競技、運動產業這個黃金鐵三角串聯起來,「撐起下一次更好成績,撐起為下一代更好的國手來做培訓,也撐起能夠用台灣品牌創造國際重要賽事的里程碑。」卓榮泰言詞懇切,希望教練、選手、各級單位將需求告訴政府,讓政府知道該如何做。選手們正日以繼夜的練習,期待能在登上世界舞台前,政府已兌現政策支票,沒有被現實與制度的重拳擊倒。
專欄
慢飛天使克服生命障礙,透過表演綻放光芒【獨立特派員】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有身心障礙的慢飛兒,他們的成長過程,比一般孩子還要辛苦,要不斷地復健、學習和治療,幾乎很難有餘裕去學習才藝。但台灣有個劇團就提供了慢飛天使一個舞台,孩子們能在劇團裡學到各種雜技,不但有助他們的肢體發展和專注力,還能站上舞台表演接受掌聲,甚至參加比賽,自我肯定。 新心劇團提供舞台慢飛兒找回自信台北街頭一角,街頭藝人腳穩踩大球,手轉動大方框,讓它繞進身體;完美展現平衡感的表演,吸引許多觀眾。這位街頭藝人,是Eagle。新心劇團團長王光華表示,Eagle他是發展遲緩的小孩,伴隨有非常嚴重的情緒障礙。不過,慢飛兒Eagle,如今不但能大方秀才藝,還會熱情跟觀眾互動。 這一切從一個劇團開始。課後,孩子們來到新心劇團團練,他們幾乎都是有身心障礙的慢飛兒,例如過動症、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或情緒、學習等障礙。Eagle已經28歲,但醫生診斷,他的心智年齡停留在13歲,所以看起來像個高中生。他像小隊長,會幫忙照顧孩子們,期待自己成為有力量的英雄。今晚大家練習的,是Eagle練了7年多的單輪車。Eagle說:「單輪車比較辛苦,因為有些動作很難練,它是比較靠壓,而且要很好的平衡感。」 以辰來到劇團三年了,進步不少。以辰的爸爸說:「來這邊有團體,不然基本上他沒有什麼口語,他很少跟人家互動,讓他知道說,這個團體生活大家在幹嘛,他要遵照這種方式去做。」為慢飛兒鋪路 表演也能成為職業為求職不易的慢飛兒鋪一條路,正是王光華成立新心劇團初衷。他說:「牽著孩子的手,什麼時候可以放開,那我就很努力的在經營整個課程,我就一直告訴自己說,如果可以靠著他們的努力還有天賦,以表演來當職業的話,那會是全世界多棒的一件事情。」慢飛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更多支持和引導;面對這些狀況類似的孩子們,王光華不急著學習成果,反而期待大家互相陪伴,一起慢慢成長。對慢飛兒來說,復健是漫長而艱辛的功課,但在劇團裡,孩子們能快樂地找尋肢體上的潛能。王光華說:「特殊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語言障礙,我都會一直說沒有關係、再來一次,跌倒了沒關係、爬起來,你不要以為特殊的孩子他們智商是比我們低的,其實他們有的比我們都還聰明,只是他沒有辦法受控而已,其實我們在講什麼,他們都聽得一清二楚。」 王光華很常鼓勵孩子們,以表演為職業,為自己找出路。他說:「我就想要證明給所有的家長看是,可以工作,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努力。」獲獎證明自我 鼓舞劇團成員勇敢追夢今晚的另一個練習項目是,孩子們要騎單輪車,以S型路線繞著腳錐走。新心劇團的團員小花,很喜歡來團練。有透納氏症的他,臨床上常見身材矮小、主動脈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症狀,另外他還有自閉症。其實,小花表現優良,但就像其他生活歷經挫折的慢飛兒一樣,小花不敢肯定自己。而以往,小花是個不容易與人互動,非常害怕陌生人的孩子,直到來了劇團,逐漸改變。這天,Eagle情緒有點波動,他在氣自己,跳繩的技巧進步太慢,小花也會特別安慰他。其實團練中,Eagle常覺得失落,因為其它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陪伴守護;但Eagle來自單親家庭,帶著他的媽媽忙碌,經常無法在他身邊。自我要求高、渴望母愛的Eagle,堅強地過承擔自己的人生。他不但考上街頭藝人證照,也是劇團正職的團務助理,負責維護道具。自食其力的同時,等待發光的機會。身障者才藝徵選賽登場,舞台上,表演者展現生命力。後台,Eagle正準備登場;他開心又緊張,因為這是媽媽第一次來陪他比賽,而這也是他的首次個人賽,希望一登台就帥氣亮相,留給評審好印象。 Eagle的演出,獲得肢體組第二名。獲獎讓Eagle證明了自己,也給了新心劇團的孩子們鼓舞。王光華信念堅定,無論新心劇團的經營有多困難,但慢飛天使們會跟他一起努力,向大家證明,他們能跨越生命障礙,走向追夢之路。
專欄
廢棄咖啡豆麻布袋再利用,創造循環經濟與就業機會【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王興中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公益團體蘆葦女力,利用咖啡業者捐贈的咖啡豆麻布袋,讓婦女手作出獨一無二的包包、圍裙、杯墊和各式療癒小物,他們以學院的方式,在課程中培養生產力、設計力和銷售表達力,打造中高齡婦女的循環經濟,傳遞用工藝捲動公益的理念,打造出屬於公益的循環經濟! 麻布咖啡豆袋的重生給予中高齡婦女就業機會利用即將廢棄的麻布咖啡豆袋,再生成各式各樣的作品,公益團體蘆葦女力,透過與連鎖咖啡店合作,取得大量的咖啡豆袋,希望支持中高齡婦女的就業與社會參與。跟著老師的步驟,把橫線抽掉留下直線,就變成了麻布娃娃的頭髮,仔細聽好老師的叮嚀,再把麻布以竹籤為中心,用力捲得緊緊的,一針一線的用力固定好,就有了娃娃的頭和身體的雛型,不論是編成細細長長的辮子,還是短短的頭髮,每個人都創意無限。 蘆葦女力創辦人康淑華表示,蘆葦的意象,代表的是一個堅韌的生命力量,期待透過手作產品去傳遞,婦女即使經歷過生命的許多挑戰及困難,依然可以在逆風中搖曳、展翅。蘆葦女力秘書長洪寧說:「希望我們可以帶著這一群媽媽,面對內心的自我探索,讓他們在技能上、專業上有一些學習、嘗試的可能性,去找到他們自己真正最擅長的事情。」用工藝捲動公益 打造中高齡婦女的循環經濟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拼接車縫出娃娃的身體,組裝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各具屬於自己的特色。學員邱淑真帶著八歲大的兒子一起來上課,曾經全職投入在美商資訊科技業工作的她,八年前毅然決然放棄工作、全心陪伴孩子成長,但兩年前丈夫卻發生意外過世,單親媽媽不只要忍住悲傷,所有家務和經濟重擔還需要一肩扛,也希望能夠重新回到職場。 邱淑真說:「他(兒子)進入小學之後,我就開始希望能夠慢慢的跟社會再接軌,重新回到社會的人群裡面,然後進而就是再有一個職業的身份。」一手設計娃娃的藝術家講師林詩齡表示,就是希望大家能突破自我的框架,不論是娃娃的形狀、顏色,都能隨心自由變換。利用天然材質創造公益永續,不僅串聯了廢棄的麻布咖啡豆袋再利用,以及中高齡婦女就業和社會參與,也讓社區婦女組織能穩定發展。蘆葦女力以學院方式進行的實驗計畫,讓學員們互相支持陪伴,手作出包包、圍裙、杯墊和各式療癒小物,從核心課程中,不只培養出製作生產力,還有產品設計和銷售表達的能力,未來能成為手作講師、商品設計師或是展售大師,打造中高齡婦女的循環經濟,傳遞用工藝捲動公益的理念。 麻布風格體驗館推廣低碳生活 提供婦女多元學習機會一連串不同的課程中,有一堂就叫「縫寫自我」,彷彿一場自我探索之旅,讓婦女再度看見自己的樣貌。經過發想創作,廢棄物搖身一變成了各式各樣的日用品、療癒小物,每一個花色、樣式都是獨一無二。 在龍山文創全新打造的麻布風格體驗館開幕會上,不一樣世代的婦女,都自信展現手作提袋的時尚風格。多年一路走來,就是透過咖啡業者、生豆進口商,提供麻布咖啡豆袋,原本要進入焚化爐的廢棄物,就能夠再善加利用,還以每年減少1000公斤的碳排量和創造婦女就業,獲得社會創新的獎項肯定。蘆葦女力生產經理李昕恩說:「我們都是透過咖啡生豆進口商,無償捐贈我們豆袋,透過設計師的巧手設計,再發包給一些中高齡婦女,或是一些二度就業的婦女,製造成各式各樣很有特色的商品,希望透過這樣子工藝的循環,捲動公益。」 在麻布風格體驗館中,每個人都能體驗環保手作,每個人都能是低碳生活實踐家,不只把淨零精神延續到每個家庭,也讓婦女更自信。用工藝捲動公益,看似簡單的麻布咖啡豆袋,在不同世代的女性手中重生,而他們也在過程中再度找到自己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