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竹苗公立高中職不足,家長憂心學生升學困境【獨立特派員】
尹雯慧 羅盛達 周明文 袁宏書 黃政淵 賴振元/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人口移入,竹北是全國近五年來人口成長率最高的縣轄市,導致學生數量遠多於公立學校名額,新竹縣公立高中、高職入學率只有全國的一半左右,交通建設不足也導致通勤上學困難。更有家長團體認為,竹苗區採取的三級分制,有高分低就的疑慮,組成自救會要求改革。 竹苗地區升學競爭激烈 補習風氣盛行   週六假日,就讀竹北勝利國中國三的J同學到學校參加自習。中午離開學校後,接著趕往補習班上課。從學校到補習班的路程,匆匆吃著剛買的便當,分秒必爭的緊張生活,是她身為考生的日常。 小班制的教學,強調重點科目的加強。新竹地區補習風氣盛行,其來有自。補習班業者Arie說:「原則上來說,我們竹苗區的國三畢業生,真正參加會考的大概會有12000人,比較有競爭力的高中,大概會有2000到2300個名額不等,所以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競爭激烈,讓許多考生家長大嘆,孩子即使考了5A,在竹苗區也可能讀不了第一志願。 會考報考人數不減反增 學校數量卻供不應求? 鄰近科學園區的竹北市,目前已是全國近五年來,人口成長率最高的縣轄市,總數僅次於彰化市,躍升為第二大的縣轄市。不僅如此,竹北的幼年人口數也冠居全國,超越所有縣轄行政區,同時也是老化指數最低的鄉鎮。新竹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的人口移入效應,影響顯著。 就學人口多,學校數量的需求自然提升。對竹北地區的新舊住民來說,學校增建速度趕不上人口快速成長的現實,使得孩子的求學路,異常擁擠與辛苦。學校短缺的問題,普遍被認為是竹苗區國中會考過度競爭的主因。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即使竹苗區公立高中職學校已有41所,但以新竹縣為例,平均公立高中職入學率為38%,遠低於全國的73%。不僅如此,大新竹高中就學權益自救會發言人潘思齊還提到,全台高中職比例最低的就在新竹縣,只有五間,是全台倒數第一。 三級分制導致高分低就?資源如何公平分配? 新竹地區高中選擇有限,壓縮學生就近入學的機會,擠不進離家近的學校,通勤上學則是另一個難題。為了爭取孩子的受教權,一群家長選擇從原本匿名討論的群組浮上檯面,組成「大新竹高中就學權益自救會」積極奔走。 面對增班增校的急迫需求,新竹縣政府今年八月試圖提出解決方案。新竹縣教育局長楊郡慈說:「我們跟陽明交大合作的實驗高中,包含我們的六家高中、湖口高中的增班擴校的部分,文興國中、自強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總共5個方案。」 在學校稀缺的情況下,想就讀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會考成績顯得格外重要。自救會認為,現行的竹苗區會考三級分計分制度,無法有效鑑別學習程度,憂心影響考生權益,決定召開記者會,呼籲應立即改制。全台15個考區中,包含竹苗區在內,實施三級分制的有七個。竹苗區的反彈聲浪會這麼大,來自必須對分數錙銖必較的壓力。 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志潔說:「如果是三級的話,考了一點點錯誤他就有可能掉到其他的學校,對於某些學校來講這是一個非常棒的事,因為他會意外的收到成績相當不錯的學生,可是對小孩來講這個壓力非常的大。」 記者會結束隔天,竹苗區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工作推動小組開會決議,自117年開始,將改制為五級分加七積點制,加一分扶助弱勢積分。消息傳出,引起各界譁然。 在沒有召開任何的公聽會、不清楚制度之下,不僅家長團體不滿,更引發偏鄉學生在會考改制後,權益受損的討論聲浪。關西富光國中老師簡文萱發起連署,反對走回填鴨教育的舊路。簡文萱說:「其中一個涉及的就是,偏遠學校的扶助弱勢的序位其實是被刪掉的,也因為這個改制讓我們意識到,學生跟家長不會知道學制的改變,就是教育資源的重新再分配。」 弱勢學生的權益、資源公平分配,該如何兩全?竹苗區的過度競爭,反映了什麼問題?科科均等,適性學習,是大部分人心中理想的教育環境。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仰賴健全的制度以及積極的社會溝通。從竹苗區的例子來看,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專欄
實驗教育三法實施十年,體制外教育發展現況如何?【獨立特派員】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上路,體制外教育得以合法跳脫課綱,或實施特定理念、實驗創新教育。各地的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實驗教育的學生,也從2千多人,增加到將近2.6萬人,成長了11倍。10年來,學生和家長多了哪些學習選擇?教育現場有了什麼樣的創新與突破?全人實驗中學 實驗教育的精神實踐 在苗栗卓蘭,海拔五百公尺的山腰,一片綠意當中,座落著白色的校舍學生,依照個別程度修習科目,讓孩子認識自然也認識自己。星期三早上,森林裡的木平台聚集一群活力充沛的師生,暖身、伸展是為了穿越森林與小溪而預備,這堂課是全人實驗中學的特色課程。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蔡宜靜組長說:「實驗教育的精神,是希望有更多讓孩子在真實的情境、更多的交流,讓他有一些興趣,或是更多創新的教學元素。在學校型態的部分,可以實踐特定教育理念,在學校的制度或是行政運作、組織型態,或是教職員工的相關晉用,課程教學、學生入學、評量等等,有比較多的彈性,可以排除國教法或是課綱的規範。」 實驗教育三法上路十年 實驗教育遍地開花綽號「阿果」的呂忠翰,是台灣著名的登山家,除了進行海外高海拔攀登計畫,2011年起他也回到母校,擔任探索教育老師。呂忠翰說:「探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他是最直接的,透過找地圖的過程中,他會知道有一些目標,這個完成的過程中,一直在建立自己的信心。」允許放空,讓學生自由探索、建立主體性的全人,是台灣最早期的實驗中學,創立於1995年,至今已滿29年。在1990年代,民間對於教育改革的呼聲漸高,1994 年的「410教改大遊行」被視為教改的起點。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組長蔡宜靜說:「410教改之後,其實賦予家長有更多的教育選擇權,訂了《教育基本法》,第七條就提到,政府是鼓勵私人興學。」 有了法源依據,各型態的實驗教育數量持續增加,光是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八年來從11校增加到132校,這還不包括非學校型態的部分。蔡宜靜說:「公辦公營跟我們公辦民營,委託私人辦理就是公辦民營,這兩種都算是公立學校的性質,他的收費就是都比照公校,這樣的學校也來到一百多校。」這條跳脫課綱或實施特定理念、教育創新的道路,原是人煙稀少,隨著時代演進逐漸成為風尚。體制外的實驗教育 面臨的難題是什麼?儘管不一定人人適合,但實驗教育學生人數,還是在少子化年代逆勢成長,112學年已經將近2.6萬人,十年來成長了11倍。位於台北的無界塾,是實驗三法通過以後,全台第一批成立的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營運長葉婷婷說:「我們的第一年規模沒有那麼的大,我常就覺得有適合體制內的孩子,也有適合體制外的孩子,兩個教育都是好的,找你最適合的一個模式。那對於任教的老師也是一樣。」不過,體制外教師的薪資其實不如想像,為了實踐理想投身其中、設計創新學習的教學模式,但實驗教育機構的場地、較高的學費,也都是眼前的難題。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朱佳仁說:「場地的確是有困難,雖然那個法裡面有寫公立學校要提供實驗教育辦學,但是實驗教育辦學,你真的去借場地的時候,不是每一家學校都很樂意借他的空間給你,因為他擔心一校兩制的問題。」相較於免學費的國民義務教育,私立、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學費,對一般受薪家庭來說甚為可觀。該針對特定對象提供補助,還是在平等的原則下,應視為全體國民權利?目前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教育部目前對實驗教育的補助,在於師資培訓、課程研發、成果分享,金額逐年成長。實驗教育發展多年,已對體制內的教育系統產生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在訂定現行的108課綱時,也與實驗教育交流。體制內、外的教育,界線不再涇渭分明,兩者都有多元開放的課程精神,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關鍵在於如何實踐。台灣是亞洲唯一以法制保障各種教育理念學校的國家,雖然實驗教育形成風潮,孩子是否適合,家長仍要多加思考。實驗教育是台灣教育創新的重要實踐場域,落實教育民主化30年的公共精神。這十年來篷勃發展、蔚為風氣、與主流教育彼此影響,但校地、師資、學費,都是仍待進一步思考與解決的課題。
專欄
從實驗教育到人生探索,體制外教育塑造的成長故事【獨立特派員】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實驗教育開啟另一條學習之路,但目前台灣體制外學校最多到高中為止,有的家庭會選擇將孩子往國外送;但留在台灣的實驗教育學生,通常不熟悉紙筆測驗與傳統考試,如何升大學是個難題。實驗教育養大的孩子,跟體制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由體制外進入體制內,面臨哪些困難?在體制外的學習中 找到自己的天賦   今年19歲的吳若瑄,在陪伴她長大的縫紉機旁回憶小學生活。台美混血的她,3歲時從美國返台定居,小學念了兩年的體制內學校。父母希望兼顧雙語家庭的文化,決定讓兩個孩子在家自學,若瑄從9歲起自學 一路到高中,他跟媽媽一起歸納過,外界對自學的三大迷思。她說:「第一個是自學生一定要很有錢,第二個是自學生一定要很有才華,第三個是自學生沒朋友。」 若瑄的自學,充分應用網路上各種學習平台及資源,也搭配實體課程。家中處處可見若瑄的畫作,喜歡畫畫的她去了畫室上團體課,她認為,自學反而更能接觸到真實社會的人際模樣。 體制外的學習找到天賦與熱情,若瑄在去年結束了自學生身份,選擇進入大學就讀。她說:「我想要去多瞭解服裝設計、服裝製作的過程,這時候回到體制內會比較輕鬆,因為所有課程都安排好了,你還可以透過學校去找到很多資源。」目前台灣體制外學校只到高中,若瑄的媽媽擔任多屆自學審議會委員,經常與家長分享經驗,2022年更發表博士論文,研究發現,台灣自學生接續大學學業的困境,第一項是上大學的入學途徑。若瑄媽媽吳懃慧說:「雖然他們有特殊選才,但是特殊選才的名額不是很多,而且你還要知道特殊選擇這個名額並不是只有給實驗教育學生。有些大學有獨立招生,需要多費心,要自己去網站查、打電話去問。」體制外學習經驗 種下自主學習的種子孩子走上實驗教育,對家長也是一場修煉,尤其考驗夫妻是否同調。李柏陞選擇離開體制內教育,是因為孩子的學習過程有特殊的狀況。李柏陞的媽媽莊美慧說:「他是左撇子又鏡像文字,這個讓他寫字的歷程變得非常辛苦,甚至影響到老師對他的評價,跟老師的衝突、然後拒學,然後甚至到了我們需要去進行心理諮商,學習的成功經驗不多,所以相對的他沒有自信。」國中時來到這所位於山區、強調適性教育的實驗教育機構,李柏陞在學習過程中找回自信,學習動力被點燃後,情緒逐漸穩定,也摸索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他說:「那時候是藉由藝術課,老師要求我們做出一個作品,我蓋了一個漁港,就覺得還滿有趣的,我喜歡這種方塊、一個一個從自己的手堆積成一個建築。」 李柏陞高中就讀技職體系的建築科,但要上大學,還是得應試、比分數。18歲的他,目前是大一土木工程學系的新鮮人,他發現體制外的學習經驗,讓自己學會主動發問。一樣是從體制外教育的成長背景,踏入體制內的學習環境,15歲的安妤,國小是自學生,國中念實驗國中,今年回到體制內、考上五專。她說:「我可以去找網路自己去找影片、文章來學,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比我小的、比我年長的都是。」幼時的體制外學習經驗,種下了自主學習的種子,安妤還不確定未來要不要插大,但發自內心產生的學習動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學習模式。在實驗學校裡 培養探索世界的勇氣熱鬧活潑的課堂,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這是朱天澤帶領的語文課。這裡也是他高中時期,轉學就讀的實驗學校。他說:「我會回來這邊當老師的原因,不只是上課的自由度,課堂之外的事情,你也有很高的自由度,這樣子的過程,我覺得對我的自主決定的這件事情很有幫助。」國小與國中都在體制內學校的朱天澤,到了高中時對是否繼續升學產生迷惘,爸媽支持他花點時間探索真實世界,非常支持他來實驗學校就讀,把握迷茫懵懂的階段,成長過程的每一個事件,都能協助建立深刻的價值觀。媽媽吳洛纓說:「小學、中學的時期,如果你沒有培養出他探索這件事情的勇氣、好奇,你如何期待他在大學的校園裡面,會再去嘗試更多領域的東西?」從體制外到體制內教育,都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未來變化莫測,家長必須持續思考,讓孩子理解自己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實驗教育實驗的不只是孩子,家長也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