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曾是行人地獄,透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定及政策推行,加上嚴格執法,2010年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為11.1人,2021年下降到5.26人,孩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更大幅下降9成。現今在南韓,停讓行人已是處處可見的景象,而台灣目前做了什麼改善措施?
11年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南韓做了什麼?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說明,首先是2005年制定了《交通弱者便利移動增進法》,引進「行人優先區域」的制度。行人安全之所以獲得最大改善,是2021年修訂的《道路交通法》,這是為了讓人盡可能遵守交通法規,並預防交通安全事故、營造行車秩序,讓警方有可取締的依據。
2021年南韓全境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學區和行人多的地方,下降到30公里。另外,也為車道瘦身,不但可以擴充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空間,也自然地讓駕駛減速。
從法規的制定,到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大大地改變了駕駛行為。首爾計程車司機表示,有非常多監視器,超速10公里就直接照相,最多1天被拍到5次,所以也不能不遵守。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提及,根據研究指出,以時速60公里行駛的車子,撞上行人時,會有9成行人死亡。但當時速降至50公里時,死亡機率就會降低至5成。所以就能期待,看到事故死亡人數減少4成的效果。
過往,南韓的行人死亡事故中,有75%發生在住宅區。現在,在人車共行的道路上,有法律面來保障行人優先的權利。韓相鎮指出,原本在行人與車輛不分的道路上,行人有義務必須走在道路的最邊緣;新法則免除無人行道的道路上,步行者的義務,並新增駕駛人的義務。
首爾計程車司機也說,斑馬線上有人要過馬路,過去只要是綠燈,車是可以開的,但現在不管燈號是什麼,就得無條件停下車來,所以變成行人無條件優先。
南韓交通嚴格執法 職業駕駛有話要說!
2019年,9歲的金民植在學區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擊身亡。學童交通安全議題獲得輿論關注,《民植法》在短時間內就立法通過,對經費不足的地方而言,有法源來補足學區周邊的各項設施。一進入學區,各項標示到彩色路面、減速丘,一再提醒著駕駛人減速。
立意良好的《民植法》,卻引起不少駕駛反彈,最近許多區域已經開始放寬速限。首爾計程車司機坦言,速限30,24小時都適用,但像午夜12點,沒什麼人,卻也要遵守時速30公里,司機們對此有所不滿。
另一個立法要點,就是在學區道路內以及某些條件下,若造成兒童受傷或死亡會加重處罰,也引起刑責過重的爭議。
《時事IN週刊》資深撰述卞真卿觀察,有人覺得自己若成為犯罪者該如何是好,連握駕駛轉盤都覺得恐怖。但實際上,這種事情發生,然後進入法律審判,真有孩子死掉或重傷,肇事者都有各種理由被判減刑、緩刑或無罪。
以嚴格的法律作為手段,真的有效嗎?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認為,駕駛會受處罰,若受的處罰越輕,保護行人的文化會越來越稀薄。
南韓告別行人地獄 台灣有哪些改善措施?
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人車共用的道路上,車輛在行人身旁呼嘯而過,行人是馬路上最弱勢的族群。現況是許多地方道路空間以及預算不足,民間團體倡議,先求有再求好。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用較快速簡便的工程技術,對於急需人行空間的地方,趕快處理,儘量照顧到最多的人。
台灣在今(2023)年6月底實施禮讓行人新制,由於罰則提高到6000元,不少行人都對車輛停讓很有感。除了罰則之外,良好的道路設計,也有助於人車安全。
台灣大部分的斑馬線緊貼著路口,車輛轉彎時若沒注意,就可能撞上行人。將人行道外推,同時配合斑馬線退縮,有助於提高駕駛能見度,也縮短了斑馬線的距離。
苗栗中央路Z字型的斑馬線,中間設置了庇護島,不只保護行人安全,也是因應高齡化的友善設計。
另外,經過車道瘦身、道路配置後,大幅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人行道也變得順暢,不再被路樹、變電箱阻擋。
南韓以法律位階給予行人保護,台灣在行人空間未定論的狀況下,還在苦等人行道普及,以及《交通安全基本法》,來完善行人安全。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