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泰國搶攻電動車商機,如何打造泰式護國神山?
根據統計,東協有超過七成的電動車都來自泰國,雖然泰國的汽車製造業相當發達,但從燃油車轉型電動車,在電機、電控以及電池這些關鍵技術,都還需要時間引進技術,培育專業人才。泰國對電動車產業祭出許多優惠的投資政策,透過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帶動本土產業發展。 搭上綠色運輸熱潮 泰國以電動車搶占一席之地 泰國曼谷一棟棟高聳的摩天大樓,時尚且繁榮。近十幾年快速發展,從城市建設到商業金融,曼谷國際化程度已在世界城市排名第30位。在全球追尋永續,曼谷也積極轉型,全力打造綠色之都,市區裡電動巴士滿街跑。 為減少空氣汙染以及抗暖化,世界各國相繼提出禁售燃油車的期限。泰國被稱為東方底特律,汽車產量全球排名第10至12位。為搶攻商機,泰國也將電動車列為重點產業。 泰國投資委員會執行董事蘇達功 德瓦庫 納 阿瑜陀耶表示,因為全球趨勢都在關注永續發展,再加上泰國有強大的汽車產業,所以希望泰國成為東南亞的汽車生產中心。 依據規劃,泰國要在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為促進電動車產業發展,政府提供多項稅務優惠及補貼政策。 泰國電動車廠執行長查特拉彭 斯里普拉圖姆說明,政府的支持分為兩部分,首先是泰國投資委員會提出可減免企業所得稅,以及減免機械工具的進口關稅;另一部分是,政府為刺激電動交通工具的銷售所採行的補貼措施。 曼谷市區美麗繁忙的昭披耶河來往船隻不斷,經常可以看到電動渡輪穿梭其中。(圖/獨立特派員) 電動車產業需才孔急 泰國如何提升競爭力? 泰國是東協十國第二大經濟體,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一向被各國視為通向東協市場的門戶。 泰國電動車廠執行長查特拉彭 斯里普拉圖姆認為,因為泰國位於東南亞的中心,以地理位置而言,十分便利,不管是在運輸或是交通上。目前是很重要的時機,因為這個區域至今已吸引許多大型企業進來投資,泰國必須在這塊領域繼續保持競爭優勢。 雖然泰國汽車產業沒有發展出屬於泰國的品牌,但他們代工生產的能力以及完整的供應鏈,使泰國成為全球各大車廠海外的生產中心。 東南亞規模最大的電動巴士組裝廠,一條龍的生產作業,從電池製造、底盤、車身打造、焊接到噴漆塗裝,工人每天加緊趕工。生產的電動商用車,除了電動巴士、電動貨車、甚至大型拖車,集團這幾年產能不斷迅速擴增。 泰國電動車廠執行長查特拉彭 斯里普拉圖姆認為,現在的挑戰是,要讓泰國電動商用車普及化,轉為無論是大、中、小企業。因為現在每個國家都有減碳的目標,如果泰國能夠成功實現這個目標,就能吸引更多國外企業來泰國投資。 泰國電子股王泰達電如同母公司台達電,可依據客戶需求,在電子及資通訊提供高效率、高品質的產品系統。(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企業前進泰國 關鍵技術如何發揮? 開放外企百分之百持股,並可購買土地。泰國對重點產業祭出許多優惠的投資政策,為的是要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進入,帶動本土產業發展。因為電動車改變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在電子、資通訊和半導體科技,泰國還需要與國外合作。 泰國電子廠總裁張財星分析,泰達電主要的製造還是以電源為主,從筆記型電腦到家電。還有資料中心的電能、電動車的電源組件、電動車裡面的動力電池系統。整個發展下來,這些部分都是在泰國的主力。 重視員工工作環境與福利,泰達電之所以在此浪潮一躍成電子股王,除了本身擁有的關鍵技術,最重要是他們將員工視為重要資產。 泰國電子廠總裁張財星表示,泰達電跟周邊的七所主要的大學院校,都有建教合作,確保在人才的導入,還有人力的培育都有比較好的著墨。 新領域、新技術,憑著強大汽車工業實力,泰國在全球轉型電動車時代,成為各國逐鹿戰場。在激烈競爭中,泰國借力使力,要從傳統汽車製造升級,更要以此打造泰國的護國神山。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韓國新車評鑑計畫KNCAP,如何帶動車輛產業升級?
24年來,韓國的新車評鑑計畫,逐年升級,不但發展出獨有的測試項目,在前方全寬撞擊的測試,速度還高於Euro NCAP。另外,像是電動車、氫能車也都會納入測試。這是韓國KNCAP首次接受媒體拍攝測試過程,特別難得珍貴。雖然台、韓國情不同,但是他山之石,仍可以作為台灣TNCAP的借鏡。 韓國汽車品質位居世界前三 進步的關鍵為何? 早期,韓國車品質不佳,甚至被戲稱為可樂罐。如今,韓國品牌,位居世界第三大,並在歐洲的新車評鑑中,屢獲佳績。回溯到1999年,政府成立KNCAP,對車輛安全的提升,扮演重要角色。 南韓國土交通部事務官金赫表示,為確保汽車安全性能符合國際標準,持續在推動制度改善。但安全標準這樣的規範,有必要限縮在最小範圍內,透過汽車製造商自發投資,來保障國內交通環境與駕駛的安全,才是可取的方向。 南韓汽車安全研究院處長田俊浩說明,1999年從只有正面撞擊這個單一項目開始,KNCAP經過2013年時的綜合等級制度,到現在2023年,發展到撞擊安全度、外部行人安全度、事故預防安全度等3個領域,總共21個項目構成的測試評價制度。 歐洲的評鑑標準,被視為NCAP組織的領頭羊,不過,韓國有個測試項目,撞擊速度高於歐洲。 田俊浩進一步說明,目前南韓的正面撞擊測試,是以時速56公里實施中。KNCAP用比法定安全標準條件更高的速度,實行正面撞擊測試,以高於既定的安全標準來評測,提高辨別力。 KNCAP成立之初,參考美國的制度。24年來,韓國已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評鑑模式。(圖/獨立特派員) 制度帶動車輛升級 帶您直擊KNCAP獨家測試項目! 汽車產業協會表示,這項評鑑計畫剛開始導入時,受測車輛連氣囊數都不足夠,但是隨著測試標準提升,車輛的安全性,也跟著升級。 韓國汽車產業協會首席委員金炫辰認為,事故預防安全項項目上,有SBR(前座安全帶提醒裝置)和車對車AEBS(緊急煞車輔助系統)等安全裝置。撞擊測試安全評價最初導入時,設有這些安全裝置的車種也很少,之後安裝率才逐漸提升擴大。看到這些結果,就能理解,KNCAP對汽車早期安全裝置的布設,貢獻頗大。 南韓汽車安全研究院處長田俊浩說明,撞擊測試後,實施翻滾測試的目的,是要確認撞擊後,有無引起火災的安全疑慮。確認有無例外的燃油外洩狀況,在假定車輛翻覆時,以90度、180度、270度、360度迴轉,確認燃料留置狀況。 翻滾測試,是這裡獨有的測試項目。車輛的每一個面向,會在翻轉後靜置一段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不只進口車納入評鑑 想買電動車、氫能車也能參考 早期KNCAP以測試國產車為主,隨著進口車越來越多,開始納入測試。各地的評鑑標準不同,結果也可能不同。此外,同一款車,不同地區的生產規格也可能有所差異。 南韓汽車安全研究院研究委員張炯軫舉例說明,特斯拉的Model 3,在Euro NCAP AEBS中的車輛行人保護項目上,都獲得滿分;在KNCAP AEBS的自行車評價測試,連時速20公里的情況下,緊急剎車輔助系統AEBS都無法正常啟動,因此在KNCAP這裡,AEBS的分數就顯著的低。 這個評價曾經引發爭議,最終,車商承認販售至韓國的車輛有問題,而進行改善與升級。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坦言,除了讓消費者能選擇安全的車,同時也誘導車商能做出安全的車,所以不該單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對車商是否也有把安全的車子輸入進來,也有必要去確認。 24年來,測試的車種,越來越多元。隨著電動車的數目增加,相關的安全議題,也被納入考量。 南韓國土交通部事務官金赫表示,南韓政府往後也會持續發展如自動駕駛性能、電動汽車電池安全性等,來符合未來移動時代的汽車安全評價。同時以汽車生命週期為觀點出發,導入評價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汽車室內空氣品質等對環境友善項目的Green NCAP組織,發展出與環境相容的汽車綜合評價制度。 雖然國情各有不同,但是他山之石,仍可以作為台灣新車評鑑的借鏡。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南韓交通政策大變革,告別行人地獄
南韓曾是行人地獄,透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定及政策推行,加上嚴格執法,2010年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為11.1人,2021年下降到5.26人,孩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更大幅下降9成。現今在南韓,停讓行人已是處處可見的景象,而台灣目前做了什麼改善措施? 11年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南韓做了什麼?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說明,首先是2005年制定了《交通弱者便利移動增進法》,引進「行人優先區域」的制度。行人安全之所以獲得最大改善,是2021年修訂的《道路交通法》,這是為了讓人盡可能遵守交通法規,並預防交通安全事故、營造行車秩序,讓警方有可取締的依據。 2021年南韓全境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學區和行人多的地方,下降到30公里。另外,也為車道瘦身,不但可以擴充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空間,也自然地讓駕駛減速。 從法規的制定,到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大大地改變了駕駛行為。首爾計程車司機表示,有非常多監視器,超速10公里就直接照相,最多1天被拍到5次,所以也不能不遵守。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提及,根據研究指出,以時速60公里行駛的車子,撞上行人時,會有9成行人死亡。但當時速降至50公里時,死亡機率就會降低至5成。所以就能期待,看到事故死亡人數減少4成的效果。 過往,南韓的行人死亡事故中,有75%發生在住宅區。現在,在人車共行的道路上,有法律面來保障行人優先的權利。韓相鎮指出,原本在行人與車輛不分的道路上,行人有義務必須走在道路的最邊緣;新法則免除無人行道的道路上,步行者的義務,並新增駕駛人的義務。 首爾計程車司機也說,斑馬線上有人要過馬路,過去只要是綠燈,車是可以開的,但現在不管燈號是什麼,就得無條件停下車來,所以變成行人無條件優先。 南韓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交通嚴格執法 職業駕駛有話要說! 2019年,9歲的金民植在學區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擊身亡。學童交通安全議題獲得輿論關注,《民植法》在短時間內就立法通過,對經費不足的地方而言,有法源來補足學區周邊的各項設施。一進入學區,各項標示到彩色路面、減速丘,一再提醒著駕駛人減速。 立意良好的《民植法》,卻引起不少駕駛反彈,最近許多區域已經開始放寬速限。首爾計程車司機坦言,速限30,24小時都適用,但像午夜12點,沒什麼人,卻也要遵守時速30公里,司機們對此有所不滿。 另一個立法要點,就是在學區道路內以及某些條件下,若造成兒童受傷或死亡會加重處罰,也引起刑責過重的爭議。 《時事IN週刊》資深撰述卞真卿觀察,有人覺得自己若成為犯罪者該如何是好,連握駕駛轉盤都覺得恐怖。但實際上,這種事情發生,然後進入法律審判,真有孩子死掉或重傷,肇事者都有各種理由被判減刑、緩刑或無罪。 以嚴格的法律作為手段,真的有效嗎?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認為,駕駛會受處罰,若受的處罰越輕,保護行人的文化會越來越稀薄。 學區道路速限嚴格,引發駕駛反彈。(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告別行人地獄 台灣有哪些改善措施? 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人車共用的道路上,車輛在行人身旁呼嘯而過,行人是馬路上最弱勢的族群。現況是許多地方道路空間以及預算不足,民間團體倡議,先求有再求好。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用較快速簡便的工程技術,對於急需人行空間的地方,趕快處理,儘量照顧到最多的人。 台灣在今(2023)年6月底實施禮讓行人新制,由於罰則提高到6000元,不少行人都對車輛停讓很有感。除了罰則之外,良好的道路設計,也有助於人車安全。 台灣大部分的斑馬線緊貼著路口,車輛轉彎時若沒注意,就可能撞上行人。將人行道外推,同時配合斑馬線退縮,有助於提高駕駛能見度,也縮短了斑馬線的距離。 苗栗中央路Z字型的斑馬線,中間設置了庇護島,不只保護行人安全,也是因應高齡化的友善設計。 苗栗中央路的庇護島設計了高度適中的休憩處,供長者倚靠休息。(圖/獨立特派員) 另外,經過車道瘦身、道路配置後,大幅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人行道也變得順暢,不再被路樹、變電箱阻擋。 南韓以法律位階給予行人保護,台灣在行人空間未定論的狀況下,還在苦等人行道普及,以及《交通安全基本法》,來完善行人安全。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台灣新車安全評等上路,TNCAP如何運作?
去(2022)年成立的TNCAP,也就是台灣新車安全評等制度,於2023年第一季公布了受測車輛的評等結果,提供消費者在購車時可以參考的各項安全星等。TNCAP究竟如何運作?以及它的成立,是否真的能提升國產車安全呢? 民間催生TNCAP 如何測試車輛安全? TNCAP,也就是台灣新車安全評等制度,是由關心國產車安全的消費者所催生的組織。回顧當時的背景,部分車款來到台灣生產,不但價格貴,主、被動安全還不足,引發民眾不滿。 2016年,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國產車上市前必須公開撞擊結果,未獲得相關部門正面回應。隔年,民眾繼續提案要求成立NCAP以提升國產車安全,這次提案獲得立法與行政部門的重視,舉辦數場公聽會,2022年TNCAP落成啟用。 每款受測車輛要進行4大類,共17項安全測試,最後給予星級評等。每個年度測試8款車型,每一款需要採購4台,因應4次撞擊測試。相關的檢測設備,以現有的車輛中心擴充量能,並打造一棟全新的行人安全防護檢測實驗室。 「它是在模擬。比如說開車的時候發生側滑,去撞到路邊的路樹或者是電線杆,對駕駛會有造成什麼樣的傷害?」TNCAP檢測機構車輛中心經理陳偉霖解釋,這是側方立柱撞擊的測試。 陳偉霖進一步說明,人偶的頭部、胸部,甚至到大腿,都會張貼一些顏色的條塊,主要讓檢測人員方便觀察,在撞擊之後,人會碰撞到車門或是車窗玻璃的哪個部位,並作為後續的影像紀錄與分析。 側方立柱撞擊後,檢測人員拍照記錄人偶的傷害狀況。(圖/獨立特派員) 各國NCAP標準不一 台灣又是如何評等? TNCAP是由交通部主導,車安中心和車輛中心,分別為執行與檢測單位。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表示,TNCAP試驗規章內容參考Euro NCAP的體制,包括成人的保護、行人的保護、兒童保護以及安全輔助4個領域,大體上跟歐洲的較接近。 全世界目前有13個NCAP組織,目的在提高當地的車輛安全,但是沒有一定的規範與標準,因此會出現某些地區評價出5顆星,在標準更高的地區,卻可能只獲得0顆星的窘境。 消費者關心的是,台灣比照歐洲的試驗規章,那麼評等結果會一樣嗎?TNCAP與Euro NCAP存在幾顆星的距離呢? 雖然台灣比照歐洲的測試規章,但是在前方偏置撞擊,Euro NCAP目前採取的是更為嚴格的車對車撞擊。側方撞擊項目也有不同,Euro NCAP以台車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撞擊,TNCAP則是每小時50公里。 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說明,第一階段是跟隨Euro NCAP 2017年的版本,不過在國內預計只會執行2至3年,接下來會追到Euro NCAP 2022年的版本。歐洲大概每2年就會更新測試版本,剛起步的台灣何時能拉近兩者間的距離,還有待觀察。 周維果也說,會增加屬於台灣交通事故樣態的在地化項目。「比如說在車上更容易看到旁邊有機車騎士,這方面的安全輔助。」台灣的交通亂象無奇不有,可以在地化的項目應該有相當大的空間。 TNCAP的前方偏置撞擊測試現場。(圖/獨立特派員) 評等結果須有公信力 TNCAP如何選定測試車型? 評等結果能否取得民眾的信賴,和它的制度設計與運作方式有關。Euro NCAP是由成員選擇各國市場重要的車款,車廠也可以自費進行測試;台灣則是以年度銷售前8名作為選車依據。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提到,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希望能在5年內達到覆蓋率超過70%。 不論哪種選車標準,都無法盡如人意。車安中心表示,未來在選車依據上也可能做些調整。周維果就說,初期電動車還不夠熱銷,但消費者希望能看到主管機關對電動車安全的重視,這一塊就有可能被納入考慮。 TNCAP的存在,也發揮了「類淘汰」的功能。其實在2017年底確定要建置TNCAP之後,就已經讓各車廠紛紛主動提升了各項安全配備。當消費意識展現,業者與政府部門,就必須給予回應。 車商發言人劉松山表示,早期就是2顆氣囊,現在有6顆的、8顆的,越來越多。另外包括主動式的跟車系統等等,其實也是因應消費者的需要而推出。 TNCAP成立之後,能否加速淘汰安全性不足的車輛,並降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將是往後數年觀察的重點。 (※婁雅君 張智龍 劉建邦/採訪報導)
專欄
TNCAP正式上路 部分執行細節仍待完善
Global NCAP是全球新車評等計畫的平台,各地NCAP的水準不盡相同,其實也反映了當地車輛安全的水準。台灣的新車評等制度起步晚,日本、韓國比台灣早了20年以上,東南亞、拉丁美洲也早在10年前就已成立。剛起步的TNCAP,能否建立起公信力,制度設計上還有哪些討論的空間? 如何決定測試車輛?TNCAP選車方式引發討論 TNCAP受測車輛,由消基會各地志工祕密購買。領車當日,會同車安中心,與車商換約。取車之前,車安中心會進行相關的核對與註記。 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表示,車子送到之後,車安中心還另外委託德國萊因公司,協助確認車輛的規格,有沒有被車商改裝或變更,必須跟原來新車出廠的狀態完全相同。 歐洲和中國同樣是匿名購買選手車,但車輛在送進實驗室前,外界不會知道哪些車輛將接受測試。台灣以前一年的銷售量作為依據,受測車款在購車前就已經公開,這樣的制度設計缺乏保密與時效性,能否建立起公信力,有待社會檢驗。 另外,已經在其他地區測試過的進口車,還需要重複撞擊嗎?車商發言人劉松山說,同一款車會有亞洲版、美洲版或是歐規等,設計上不太一樣,但安全部分應該是一樣的。所以在歐洲測試得過,在台灣應該也可以通過。 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則認為,第一個前提是「考生」必須相同,賣到台灣市場來的規格配置會有所不同;第二個是考題也不一樣,「Euro NCAP現在已經到了2022年、2023年了,我們現在可能還沒有辦法追上,所以考題也不同。」 根據2022年的銷售量,將選出下一個年度的測試車款,其中有一半都是進口車,它們在配備上有一定的水準,車價也高出許多。TNCAP創立之初,是否應優先測試國產車,才符合民眾催生這個組織的期待? 消基會志工貼上受驗車輛封條。(圖/獨立特派員) TNCAP新車安全評等 要經過哪些檢測步驟? 車輛進入實驗室之後,大概需要8到10天的前置作業,每一項測試的整備工作,像是從定位到人偶擺放,相當耗時。而撞擊之後,人偶各處的感應器記錄了傷害情形,車安中心還要將這些資料,換算成分數評等。 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專員賴浩民說明,確認完駕駛和乘客人偶的傷害情形之後,要確認有沒有扣分的情況。扣分包含車內乘員運動的姿態及車輛結構的性能。計算方式則取駕駛跟乘客分數較低者,來當作這一項評等的分數。 「緊急煞車輔助之弱勢道路使用者系統測試」,是由駕駛機器人偕同人員共同進行。一旦發生事故,緊急煞車輔助系統可以降低對行人造成的傷害,但只有這個系統,無法獲得評分,還必須在行人腿部、頭部衝擊試驗,獲得一定的分數。 台灣的交通事故中,以頭部和腿部的傷害最多,可能導致行人重傷和死亡。這一系列的試驗,是為了評估車頭的結構設計,在事故中能夠對行人提供的保護程度。 每款車總共有17項安全測試,因此會先進行破壞性較小的項目,最後才是撞擊測試。TNCAP檢測機構車輛中心經理陳偉霖解釋,若前擋玻璃被破壞,就要修復完才會繼續執行測試。 車輛中心進行緊急煞車輔助系統測試,檢測車輛的減速量。(圖/獨立特派員) TNCAP新上路 能否獲取信任待觀察 測試過程,車廠人員也在現場。車安中心表示,歐洲和中國的測試也開放觀看,但不得干預。其實在TNCAP成立的過程中,交通部就邀請業者針對試驗規章等內容,進行討論。 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表示,考試的題庫一定會事先讓大家知道,做必要的準備,也可以間接讓車廠知道明、後年可能要做什麼樣的考試,技術上也可以提早對應,讓更安全的車輛早點進入市場。 至於法規部分,車商發言人劉松山說,會把法規提供給在台灣的生產工廠,以及日本的品牌汽車的相關單位。所以在車子要生產之前,就必須符合這些規範。 業者的參與,會不會影響評鑑組織的公正性?TNCAP執行機構車安中心執行長周維果回應,在機制設計上是不可能發生這種情形的。因為基本上所有的測試規範,短期內都還是依照Euro NCAP的內容來處理。 TNCAP並不是常設性單位,到今(2023)年底公布完8款車之後,下一年度的經費還沒有著落。車安中心提報了下一個五年計畫,等待交通部與行政院核定。 剛起步的台灣新車評鑑可以走多遠?能否獲得社會的信任?還有待制度的完善。TNCAP在今年3月發布了第一個測試評等,消費者對於這個評鑑組織,會給予幾顆星呢? (※婁雅君 劉建邦/採訪報導)
專欄
機車族上路危機四伏,交通安全該從何談起?
如果台灣是行人地獄,對機車族來說,馬路更是生命安全的煉獄,由於以汽車本位思考的道路設計,機車騎士被迫得穿梭在大小車陣中。而太寬鬆的駕訓及考照制度,加上違規記點不落實,也使得機車族每天上路就像在搏命。高齡駕駛的問題,更因為城鄉差距,日漸嚴重。 機車族面臨多大危險?從彰化看交通問題 台灣平均一日發生超過1000件機車車禍,幾乎是每一分半鐘,就有一名機車騎士在馬路上非死即傷。交通事故裡,機車死亡人數更占了6成,近幾年機車死亡人數不但沒有下降,車下亡魂甚至比10年前還要多。 去(2022)年1到11月,全台機車死亡人數增幅最高的地方是彰化縣,這裡也是台灣交通問題的縮影。狹窄的道路,該給行人、機車還是汽車優先,不只路權分配有困境,連誰來分配都是問題。1個路口分屬3個單位,攸關民生的交通問題難解,彰化縣政府去年底終於成立專責的交通處。 彰化縣去年平均每2天,就有1名機車騎士車禍死亡,其中老年人占了超過4成。老舊城區路幅狹窄,跟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彰化的困境也是其他縣市的困境。 在大車夾縫之間求生存,是機車族的日常。(圖/獨立特派員) 駕訓、考照制度太寬鬆?交通安全教育需重視 城鄉差距、公共運輸不足,農村的高齡者幾乎都還是以機車代步。台灣75歲以上為高齡駕駛,3年得換一次駕照,必須通過體檢及認知能力測驗。答得出時間、記得起看過的圖案、畫得出時鐘,就代表有判斷能力及手腦並用,但這樣真的代表有能力開車、騎車嗎? 台灣的規定不只年齡太寬鬆,還缺乏高齡駕駛安全教育,這樣的教育更需要從頭做起。 在駕訓班,可以跟著教練學騎車技巧,模擬上路會真實遇到的問題,還要學防禦駕駛。汽車駕駛教育學會理事長陳永親提到,「防禦駕駛就是防止我去撞別人,可是更要防止別人因為疏失來撞你。」 公路總局規定機車駕訓班至少要上學科6小時、術科10小時,政府也有補助,但並不是強制參加。除此之外,考照難度也必須提高,譬如直角轉彎規定腳不能落地,但設計寬度達230公分,根本考不出技巧;只限定場地內考試,沒有路考,也測不出實際能力。 交通安全教育不只是考駕照時需要,更應該從小做起,包含家長的身教及學校的安全教育。以日本為例,不只是國民生活基本的技能,政府還會每年反覆提醒。 駕訓班模擬,機車轉彎得注意直行車,還得小心路邊車輛突然開車門。(圖/獨立特派員) 汽機車天天在馬路上戰爭 道路設計如何改善? 需要改革的,除了交通安全教育,還有道路設計。Youtuber Cheap是擁有百萬訂閱的歷史頻道經營者,也是機車族,他認為聯絡雙北的幾座大橋,機車道都太窄。 Cheap表示,現行汽機車分流的規定,也很不合理。現在150c.c.或125c.c.的機車速度都很快,並沒有比汽車慢,為什麼機車還被歸納為機慢車。但汽車駕駛人鄭先生認為,快車道本來就是給快車走,一些機車就騎得很慢。 Cheap還提到,機車待轉區很狹小,路口牌子都藏在很奇怪的地方,讓他不知道要不要待轉。有些道路禁行機車、有些道路又可以混流,機車族就這樣被迫夾在車陣中,而每當要左轉,機車族更常常一頭霧水。道路到底該如何設計,可以滿足不同族群呢? 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試辦取消禁行機車。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則說,可以回到速度管理,只要是慢車,就騎在右側。 要邁向理想的速度分流,各種車種用路人,甚至行人,都必須更自律。違規停車、不遵守交通法規隨處可見,需要更強力的執法與罰則。鍾慧諭就表示,「現在違規記點最多只到6點,記點項目也有限,被記點之後還只要揹六個月。」 強力執法、加強違規記點,加上道路設計改革,還有改變駕訓及考照制度,落實交通安全教育,或許有一天,機車族可以不用在夾縫中奢求平安回家。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台灣為何成為行人地獄?交通要如何改善?
去(2022)年台灣有394位行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1萬6000餘人受傷,平均每日有近47位行人在道路上非死即傷,更被CNN報導稱為「行人地獄」。台灣過去的道路設計以車為本,人行道不足、長期被占用,甚至駕駛習慣都遭詬病,背後有哪些法律及社會因素,又該怎麼改變長期以來的交通問題? 行人地獄就在家門口 動線不良頻釀車禍 下著雨的傍晚,人行道綠燈亮起,一名女學生加快腳步要過馬路,這時突然來了一台砂石車,直接撞上他。這是1月3日發生在宜蘭縣冬山鄉的車禍,國二的孩子,就這樣喪生在行人地獄,而這地獄就在自己家門口。 事故女學生家屬游蕎瑄說,這路口常常發生車禍,他們也都看習慣了。「可是今天發生在自己家門口,又是自己的小孩,那種心情真的是沒有辦法去闡述的,因為真的是太難過了。」 事故女學生家門口大大小小車禍不斷,尤其是加油站,混雜加油、洗車及路過的車輛與行人,險象環生。加油站前就是台9線,車子一出加油站就會遇到斑馬線,號誌不明的狀況下,加完油的車該看哪個紅綠燈都是問題。 車禍發生後,立法委員辦理會勘,要求公路總局重新劃設人行道,退縮遠離路口,但是隔了2個多月,加油站動線還是沒改,原因就是主管機關宛如多頭馬車,加油站、一旁的道路、省道台9線的管轄單位都不同,導致一條道路各行其是。 公路總局重劃人行道,但加油站動線仍亂糟糟。(圖/獨立特派員) 行人為何行不安?駕駛習慣、道路規劃都是問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大篇幅報導台灣的行人地獄,台灣交通算不算地獄或許見仁見智,但以每10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來看,跟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交通論壇國家相比,台灣的12.7人只比美國、哥倫比亞低,挪威、瑞士都在2人以下,日本也只有2.6人。 行人行不安,到底為什麼?車不讓人的問題最嚴重,道路本身也大有問題。人行道太窄,或被商家、攤販占用,甚至電箱、汽機車都會出現在人行道,更多道路甚至連人行道都沒有,違規停車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到底為什麼這麼多道路都沒有設人行道?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表示,過去交通部的法規較注重公路系統,公路系統其實缺乏人行道的服務,比較早期的公路系統設計,都是車道有路肩,沒有劃設人行道。 跨縣市的公路為了城際運輸而設計,以省道台9線為例,當經過鄉鎮有了行人通行需求,才會加劃人行道。但硬劃出人行道,不僅影響路邊店家生意,還有要靠邊卸貨的貨車和停下來買東西的汽車,違規停車、占用人行道因此隨處可見。 至於市區道路設計是依內政部營建署規定,已經修法要求主次要道路應設符合規範的人行道,不過這只是規定。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兼辦道路工程組長張之明就建議,設計標準時,也需有罰則。 有些道路沒有人行道,小朋友下課就直接走在路邊。(圖/獨立特派員) 前瞻計畫改善人行道數量有限 要如何改變? 台灣的道路設計,也需要一套典範。前瞻計畫編了超過400億,要做都市人本交通規劃。 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兼辦道路工程組長張之明表示,機車路邊化、汽車路外化,很多街道都取消汽車格,盡量滿足機車停靠,進而提升人行道淨寬或順暢度。早期為了車行順暢而劃設過長的行穿線也退縮了,並增加庇護島,讓來不及在綠燈時穿越的行人,可以在此停等。 行穿線退縮,轉彎車到路口,視野變得更清楚,原先路樹、電箱橫陳的人行道,也拓寬到輪椅都能通過,這是前瞻計畫補助彰化縣的改善工程,不過經費、人力都有限,全台都市計畫區道路長達1萬多公里,4年來只做了500多公里。 到底哪些路段需要優先改善?有公民老師發起「平安走路許願帳戶」,建構網站讓民眾拍照上傳危險道路的照片;也有公民團體引進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群眾標記平台。越多人參與,標記得越詳實,政府機關就能取得更多需改善的道路資料。 集群眾之力改善人行道只是第一步,要改變的還有駕駛行為、考照、執法等其他層面,牽涉地方政府、內政部、交通部甚至教育部,政府需要更高層級的推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就說,行政院要有改變交通文化的決心。 從道路改善到交通工程,甚至駕駛習慣都需要徹底改變,或許多年之後,行人到了路口,可以不用再裹足不前、左閃右躲,有了無後顧之憂過馬路的權利,台灣才有機會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