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公車重大車禍頻傳,如何走出交通地獄?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今年九月台中宮原眼科前,兩名女學生走在斑馬線上,遭到客運撞上,導致一人死亡、一人受傷。事故發生後,台中交通局針對該路口進行改善,卻改得不夠徹底。另外,政府每年給客運業者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補貼和補助,評鑑機制卻無法要求業者有效改善勞動條件和安全問題。 台中重大交通事故路口已改善,但是改對了嗎? 台中公車在四年內造成三起行人死亡事故,根據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資料,112年到今年8月,行人事故超過一半以上發生在路口。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針對A1事故,也就是發生死亡車禍的路口進行會勘。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科長周志遠表示,行人路口的照明如果充足的話,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就會比較容易看到行人。 台中學士路、英才路口,兩年前公車撞上一家三口,造成兩人死亡。事發後,斑馬線從路口退縮到較為安全的位置,並增設行人庇護島。雖然加強了夜間照明,但覆蓋面積不足,行人過馬路時會有一段走入暗處。 台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監事李泓茂指出,路燈其實都很昏暗,下雨天的時候是暗的,而且有時候會亮,有時候不會亮。主管機關從中央到地方,該做的基礎建設沒做好,交通安全安只能仰賴用路人自己小心。 台中展開公車大執法 為何路口不停讓依舊發生?路口安全的改善工程,應該整體規劃施工,但現實狀況是,同一個路口分屬不同單位,交通局負責的項目已經施作完畢,建設局卻還在評估中。以人為本的交通設計,已經陸續引進台灣,不過,路口怎麼設計,雖然有規範,卻沒有強制性。貓頭鷹交通書主編黃筠倧坦言,實際施作的時候,不照這些做都沒有任何問題,這是台灣現階段法規面缺乏的東西。中央的法規出來了,地方政府依照這個規範去施行,才會有個依據。透過工程手段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但是行車安全還牽涉到客運的經營和管理。 台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監事李泓茂觀察,現在新手客運駕駛上路,幾乎都出狀況,不是去撞人家,就是不小心去擦撞別的車子。交通部要求地方政府對客運駕駛,每半年進行一次路口停讓教育訓練。台中市也在東海女大生事故後,展開無限期公車大執法,但依舊有路口不停讓的狀況發生。資深駕駛李泓茂指出,公車評鑑要求準點率,駕駛如果碰上塞車,休息時間不夠,為了準點或是趕下班,就很容易搶快而發生事故。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柏勛認為,地方政府說駕駛不準時,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方政府做了錯誤的要求,業者也跟著錯,身為最基層的司機駕駛,他沒有辦法抵抗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加企業的機器,所以憾事發生。 路權團體呼籲檢討客運補貼制度 提升用路安全!台中市政府為防止客運事故,要求1400輛公車全面安裝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在台中坐公車,不時會看見,車門旁出現小黃人的警示圖案,目前安裝率已經來到九成。宮原眼科前的事故,系統在當下已經發出警示,卻阻止不了悲劇的發生。無論是駕駛個人素質,或是公司營運,還得從結構面來改善公車的安全問題。巨業客運因為這起事故遭到市府罰款120萬,其中一條黃金路線停權三個月。另外111年度因為評鑑乙等,2400萬的虧損補助扣款一成。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柏勛表示,駕駛的職前訓練、過勞的狀況都沒有改善,只處理車體,車體內的司機、車體外的道路都不改善。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專員徐世樺則提出,明年會成立一個專責的公車評鑑委員會,這委員會除了專家學者之外,也會把民間的代表納入。而百萬肇事死傷人數的評鑑指標,目前的配分是5分,也在研議是不是有倒扣的機制。改善評鑑效力和路口設計,才能讓這些每天往返在道路上的客運,不再成為交通地獄的因子,大眾才能行得更安全。
專欄
地震、颱風接連重創太魯閣,修復之路有多長?【獨立特派員】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0403強震重創太魯閣,聯外道路台8線–中橫公路,也多處坍方。經過搶修,目前小規模的災情已陸續修復,大規模的損傷修復工程,7月底也開始發包,預計今年底將陸續開放封閉的景點。強震後地貌的改變,令人怵目驚心,而這也關係到許多人最關心的–未來太魯閣旅遊安全嗎?地震重創太魯閣經典地景 現成一片荒涼景觀? 0403強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景點,災情堪稱開園38年來最嚴重。災點從清水開始,往南到匯德及崇德,再到立霧溪出海口。往中橫公路往向西,太魯閣台地、砂卡礑,一直到長春祠、山月村、布洛灣,以及燕子口、九曲洞、綠水步道,再延伸至白楊。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坦言,主要的災情都是發生在危險、陡峭的區域,而這些區域也是太魯閣最精華的地景。 精華地景之一的砂卡礑,是這次受災最嚴重的景點。砂卡礑橋頭,護欄被落石砸損;砂卡礑步道的入口,也難逃此劫。步道途中的坍方,足以把欄杆擊垮。原本清澈的砂卡礑溪,現在混濁許多。採訪團隊往太魯閣上游走,來到立霧溪,溪床同樣滿是強震崩落的落石。 孫麗珠表示,當時也花了相當多的精力去做防落石柵、防落石棚,提升安全防護,可是這一次的地震,將這些設施全部都摧毀掉了。 原本燕子口秀麗的景觀,如今多成斷垣殘壁。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沿途的明隧道,也被落石重創。採訪團隊再深入到同樣是大理岩壁的九曲洞,這個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震後景象也荒涼。 中橫公路也遭落石重擊 交通部提出哪些修復方案? 這次山崩落石有多嚴重,採訪團隊沿著貫穿太魯閣的台8線–中橫公路走,感受更明顯。沿途,隨行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人員,全神專注路況,不時提醒駕駛避災,行經錐麓斷崖附近,更加留心。不只太魯閣景點重創,也重擊了中橫公路東段,路上不時可見修路工程。 公路局表示,太魯閣口旁,福德祠邊坡的修復工程,原定10月完工,能提前到8月恢復原有地貌。而未來如何提升台8線中橫公路用路安全,交通部做出規劃。 公路局太魯閣工務段段長詹晨耀說明,從燕子口到九曲洞這邊,打算做四處的明隧道。有RC的明隧道,也就是混凝土明隧道,也有用鋼架式的防落石棚架。 至於長期安全策略,交通部提出建造隧道和高架橋的新路廊計畫。 詹晨耀段長表示,要找出台8線這邊,有沒有其他的路廊或是路線要避開,這些比較重大的災害路段。 太魯閣開放時間表出爐 學者籲遊客入園再緩緩 而太魯閣景點開放分3期,第1期已開放的有奇萊、南湖山,及合歡山地區。第2期研擬,今年底陸續開放太魯閣台地、長春祠、布洛灣、九曲洞和天祥等區,目標114年底遊憩區全區開放。第3期是砂卡噹和燕子口重災區,預計7年後的120年才完成重建。 但,114年若要達到遊憩區全區開放目標,就得克服不少施工變數。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孫麗珠直言,這一次大地震之後,很多區域都是土石鬆動的,所以它可能會造成二次致災。第一個就是颱風,以及餘震的變數,還有調度難題。 孫麗珠祕書分析,太魯閣很多工程要上網招標,可是廠商考慮到地處偏遠,再加上現在屬於地質高風險時期,所以在人力還有安全的考量之下,來參與投標的意願可能會降低。      但,就算114年修復進度達標,學者卻提醒,屆時適不適合開放遊憩區,得再三謹慎評估。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呼籲,不太建議在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開放給遊客進去,因為畢竟還是有危險性在。他建議要利用光達技術,針對將來可能要開放的區域,或是園區的這種地方,看有沒有一些潛在的危險。 強震過後,大地休養生息,但萬物生生不息。盛夏,依舊飛來築巢的燕子,就看牠們捎來的祝福,能不能讓這片山林順利療傷。
專欄
違規記點、檢舉制度調整,道交修法如何兩全?
去年6月立法院修法通過,增加民眾檢舉交通違規以及記點項目。職業駕駛們強調,在停車空間不足的現況下,一再遭到檢舉記點,已經危及他們的工作權。因此,行政院在3月份推出修正草案,要取消罰鍰1200元以下,包括路邊違停、臨停等十項民眾檢舉項目,又引起路權團體反彈。 違規檢舉案件暴增 警方大喊吃不消! 平常日的下午,台北市區監理所的教室,擠滿了學員,他們都是因為交通違規,來上道安講習。 計程車司機李先生表示,都是被檢舉,但是違規是事實,只好鼻子摸著來。 一年內被檢舉違規累積12點就要來上課,還得吊扣駕照兩個月。去年增加民眾檢舉交通違規、記點項目也增加,道安講習人數暴增超過一倍。大量違規記點,不只擠爆道安講習,也讓警方大喊吃不消。 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分隊長李聖馨分析,有些檢舉人是真的有去研究法理,也有一些設備,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提醒民眾,這個路段上比較會有檢舉的情況發生,自己要多加留意。 開放民眾檢舉,是為了補足警力不足,卻反而造成警方的龐大負擔。一天到晚被檢舉的職業駕駛,也紛紛走上街頭。交通部在2023年11月,先是宣布暫緩記點,今年3月初更提出修法草案,1200元以下的微罪,將不再開放民眾檢舉、也不必記點。 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鍾慧諭認為,路邊停車造成營業車格不足,就是問題的根源,但是沒有面對問題的根源,直接用1200元以下微罪不記點、不舉發,這件事情退得太多。 新北市八個月內湧入了130萬件檢舉案,等於一天就有五千多件,轄區分局得派員警輪班處理。(圖/獨立特派員) 營業車格劃設不足 職業駕駛大吐苦水 全台各地路權團體,也因為這部修法,連續兩個星期走上街頭。 台灣摩托車友協會祕書長劉成謙喊話,道路工程要改善、交通執法要改革、配套措施要做好,駕駛的教育制度、回訓制度必須做好,希望這次的修法草案能夠退回。 到底在記點及檢舉制度下,職業駕駛受到哪些影響,記者實地跟著計程車司機走一趟。 計程車司機李先生說明,因為路很窄,司機一停就變成併排停車。一定要找小十字路口停車,比較不會妨礙到別人。 受影響的職業駕駛還有貨運及宅配司機。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總幹事林昶志坦言,這一整個路段根本沒有合適的地方可以讓駕駛上下貨。不只是送商家,宅配的話,住宅區可能這一條路全部停滿了機車、全部都是紅線,只要停下去就是違規。 如果是紅線違停、臨停這些靜態違規,貨運公司有八成會幫司機負擔罰款,不過記點就要算在司機身上。 政策該如何調整 避免用路人對立?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認為與其增加檢舉、製造社會對立,不如去改善司機們的停車問題。因此集結了雙北及高雄市的駕駛,提出超過五十個建議增設貨車停車格的路段。但經過開會、會勘,得到的回應,不是民眾反對、就是空間不足,全台只多設置六個貨車停車格。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總幹事林昶志坦言,不管是哪個縣市政府,雖然大家回應有一點差異,但是都沒有實際去解決道路交通安全的問題。 都市空間寸土寸金,有限的道路空間,到底要做人行道、給貨車暫停、還是劃上停車格,讓汽機車停放?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榮譽退休暨兼任教授張新立指出,台灣的路邊停車有很多地方沒有收費,沒有收費的停車場就會被一般民眾占滿。長遠來看,路邊停車其實要透過一些停車政策轉到路外。 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鍾慧諭則認為,可以借鏡國外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跟社會溝通,到底哪一些違規的項目應該納入。 違規記點記哪些、記了之後的講習如何達到效果。又該怎麼建構系統,讓民眾檢舉成為警方執法的助力。還要透過工程,全面解決停車問題。違規記點檢舉,不該是二元對立的是非題,而是政府及所有用路人都該面對、檢討的課題。 林珍汝 / 採訪報導賴振元 / 攝影黃郁婷 / 整理報導黃郁婷/編輯
專欄
赴中旅遊政策為何轉彎?觀光業者怎麼說?
參加旅行團出國旅遊,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度假首選。去年11月,政府宣布重新開放組團赴中國大陸旅遊。不過,交通部長王國材今年2月7日宣布,因為中國片面改變M503等航路運行方式,從3月1日起,禁止組團赴中旅遊。政策大轉彎引發業者不滿,這項禁令的爭議為何?政府的考量又是什麼? 禁「團」令上路  引發旅行業者不滿 去年11月,台灣政府宣布開放組團赴中國大陸旅遊,不料,在今年農曆年前一天,交通部長王國材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因中國片面改變M503等航路運行方式,嚴重損害我國的國家利益,自3月1日起,禁止「組團」赴中旅遊。3月份到5月份成團者,可以照常出團,6月份之後,則暫停組團。 從M503及3銜接航線示意圖中可以看到,航線十分接近台灣防空識別區。(圖/獨立特派員) 突如其來的政策大轉彎,引起業者的強烈不滿。在野黨團立委隨即聯合幾位觀光產業代表,召開記者會,質疑政府政策反覆,造成業者平白蒙受損失。中華民國旅行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吳雁輝說:「昨天發布這一則新聞,讓我們很多業者雞飛狗跳,6月份已經收客七八成了,這些旅遊糾紛如何善了?」 旅遊業者進一步指出,禁團令對於出團規劃需要先行支付的隱形成本,造成難以回收的鉅額損失,才會釀成巨大的不滿產生。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吳政和也表示,政府在公佈政策之前,未與業者充分溝通,導致民眾情緒反彈。 禁團令攸關國安問題 政府強調依法辦理 面對外界的質疑聲浪,交通部表示,禁團令並非沒有轉圜空間,6月1日後是否開放組團,要看中國大陸方面是否釋出對等善意。 交通部指出,禁團令是根據《發展觀光條例》第53條第1項,以及《旅行業管理規則》第49條第19款「經營旅行業務不遵守交通部觀光局管理監督之規定者」。(圖/獨立特派員) 交通部強調依法辦理,不過仍難消除業者疑慮。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認為,針對大陸的不友善,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反制,不應該把消費者跟業者綁在兩岸意識形態的政治爭鬥上。 台中市國際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琮霖則提出質疑,他說:「我們不知道危害國家的利益在哪裡?為什麼自由行可以去?為什麼你去探親、你去讀書、你去做生意可以去?觀光不能組團去這一個部分說服力不強。」 執政黨立法委員吳思瑤則提出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兩岸的交流應當是平等互惠互相尊重,台灣早在去年就釋放出我們要開放團客到中國去,可是等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中方卻沒有跟著開門,甚至利用了M503航線的調整,片面的來改變台海的現狀。她也說:「我想有關於禁團令的這個政策,當然是一個國安問題,也是一個政治上的選擇,是台灣政府不得不的作為。」 M503航道爭議為何?旅遊業者損失誰買單? 究竟這條M503航道的爭議為何?2015年1月12日,中國大陸在海峽中線西側,劃設了一條新的國際民航航線,這條航路距離台北飛航情報區的邊界僅7.8公里,並與東西向連接三條航路,分別為W121、122、123。如果遇上天候不佳等因素,極有可能影響台灣往返金馬的三條航線W6、W8、W2,造成飛安危險。 經兩岸協商,在當時達成初步共識:503航路延後啟用,實際飛行時,西移6海哩,採由北往南,單向航行。另外連接東西向的W121等三條航線,暫不啟用,何時啟用將經由雙方溝通確認。(圖/獨立特派員) 2018年民進黨執政後,中國民航局卻逕自發表聲明,啟用503航路由南向北運行,以及W121、122、123三條銜接航路。交通部民航局立即提出反對與抗議。2024年1月總統大選結束,中國民航局1月30日即在官網上公告,表示M503航路不但不再向西偏移,更啟用W122、123航線,由西向東飛行。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指出,中國選在總統大選後的敏感時機,拋出這個震撼彈,背後意涵值得深思,而選擇6月1日作為禁團令的時間點,他則認為這是政權交接前,過渡期的策略考量。 站在國家安全、外交攻防的風口浪尖,旅遊業者的損失又應該由誰買單?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吳政和說:「我們應該有專門的小組來告訴我們,觀光的戰略是什麼?有沒有其他的方向?怎麼做?」截至目前為止,兩岸開放觀光往來的前景,尚不明朗。禁團令政策倉促成行,若沒有完整配套措施,受害的將不只是旅遊業者,更包含消費大眾,政府不應輕忽。在捍衛國家主權與保護人民權益的天秤兩側,台灣政府應更審慎思考,民主價值發揮的最大空間。 尹雯慧 / 採訪報導羅盛達 / 攝影 尹雯慧/編輯
專欄
南韓交通政策大變革,告別行人地獄
南韓曾是行人地獄,透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定及政策推行,加上嚴格執法,2010年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為11.1人,2021年下降到5.26人,孩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更大幅下降9成。現今在南韓,停讓行人已是處處可見的景象,而台灣目前做了什麼改善措施? 11年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南韓做了什麼?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說明,首先是2005年制定了《交通弱者便利移動增進法》,引進「行人優先區域」的制度。行人安全之所以獲得最大改善,是2021年修訂的《道路交通法》,這是為了讓人盡可能遵守交通法規,並預防交通安全事故、營造行車秩序,讓警方有可取締的依據。 2021年南韓全境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學區和行人多的地方,下降到30公里。另外,也為車道瘦身,不但可以擴充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空間,也自然地讓駕駛減速。 從法規的制定,到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大大地改變了駕駛行為。首爾計程車司機表示,有非常多監視器,超速10公里就直接照相,最多1天被拍到5次,所以也不能不遵守。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提及,根據研究指出,以時速60公里行駛的車子,撞上行人時,會有9成行人死亡。但當時速降至50公里時,死亡機率就會降低至5成。所以就能期待,看到事故死亡人數減少4成的效果。 過往,南韓的行人死亡事故中,有75%發生在住宅區。現在,在人車共行的道路上,有法律面來保障行人優先的權利。韓相鎮指出,原本在行人與車輛不分的道路上,行人有義務必須走在道路的最邊緣;新法則免除無人行道的道路上,步行者的義務,並新增駕駛人的義務。 首爾計程車司機也說,斑馬線上有人要過馬路,過去只要是綠燈,車是可以開的,但現在不管燈號是什麼,就得無條件停下車來,所以變成行人無條件優先。 南韓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交通嚴格執法 職業駕駛有話要說! 2019年,9歲的金民植在學區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擊身亡。學童交通安全議題獲得輿論關注,《民植法》在短時間內就立法通過,對經費不足的地方而言,有法源來補足學區周邊的各項設施。一進入學區,各項標示到彩色路面、減速丘,一再提醒著駕駛人減速。 立意良好的《民植法》,卻引起不少駕駛反彈,最近許多區域已經開始放寬速限。首爾計程車司機坦言,速限30,24小時都適用,但像午夜12點,沒什麼人,卻也要遵守時速30公里,司機們對此有所不滿。 另一個立法要點,就是在學區道路內以及某些條件下,若造成兒童受傷或死亡會加重處罰,也引起刑責過重的爭議。 《時事IN週刊》資深撰述卞真卿觀察,有人覺得自己若成為犯罪者該如何是好,連握駕駛轉盤都覺得恐怖。但實際上,這種事情發生,然後進入法律審判,真有孩子死掉或重傷,肇事者都有各種理由被判減刑、緩刑或無罪。 以嚴格的法律作為手段,真的有效嗎?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認為,駕駛會受處罰,若受的處罰越輕,保護行人的文化會越來越稀薄。 學區道路速限嚴格,引發駕駛反彈。(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告別行人地獄 台灣有哪些改善措施? 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人車共用的道路上,車輛在行人身旁呼嘯而過,行人是馬路上最弱勢的族群。現況是許多地方道路空間以及預算不足,民間團體倡議,先求有再求好。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用較快速簡便的工程技術,對於急需人行空間的地方,趕快處理,儘量照顧到最多的人。 台灣在今(2023)年6月底實施禮讓行人新制,由於罰則提高到6000元,不少行人都對車輛停讓很有感。除了罰則之外,良好的道路設計,也有助於人車安全。 台灣大部分的斑馬線緊貼著路口,車輛轉彎時若沒注意,就可能撞上行人。將人行道外推,同時配合斑馬線退縮,有助於提高駕駛能見度,也縮短了斑馬線的距離。 苗栗中央路Z字型的斑馬線,中間設置了庇護島,不只保護行人安全,也是因應高齡化的友善設計。 苗栗中央路的庇護島設計了高度適中的休憩處,供長者倚靠休息。(圖/獨立特派員) 另外,經過車道瘦身、道路配置後,大幅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人行道也變得順暢,不再被路樹、變電箱阻擋。 南韓以法律位階給予行人保護,台灣在行人空間未定論的狀況下,還在苦等人行道普及,以及《交通安全基本法》,來完善行人安全。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機車族上路危機四伏,交通安全該從何談起?
如果台灣是行人地獄,對機車族來說,馬路更是生命安全的煉獄,由於以汽車本位思考的道路設計,機車騎士被迫得穿梭在大小車陣中。而太寬鬆的駕訓及考照制度,加上違規記點不落實,也使得機車族每天上路就像在搏命。高齡駕駛的問題,更因為城鄉差距,日漸嚴重。 機車族面臨多大危險?從彰化看交通問題 台灣平均一日發生超過1000件機車車禍,幾乎是每一分半鐘,就有一名機車騎士在馬路上非死即傷。交通事故裡,機車死亡人數更占了6成,近幾年機車死亡人數不但沒有下降,車下亡魂甚至比10年前還要多。 去(2022)年1到11月,全台機車死亡人數增幅最高的地方是彰化縣,這裡也是台灣交通問題的縮影。狹窄的道路,該給行人、機車還是汽車優先,不只路權分配有困境,連誰來分配都是問題。1個路口分屬3個單位,攸關民生的交通問題難解,彰化縣政府去年底終於成立專責的交通處。 彰化縣去年平均每2天,就有1名機車騎士車禍死亡,其中老年人占了超過4成。老舊城區路幅狹窄,跟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彰化的困境也是其他縣市的困境。 在大車夾縫之間求生存,是機車族的日常。(圖/獨立特派員) 駕訓、考照制度太寬鬆?交通安全教育需重視 城鄉差距、公共運輸不足,農村的高齡者幾乎都還是以機車代步。台灣75歲以上為高齡駕駛,3年得換一次駕照,必須通過體檢及認知能力測驗。答得出時間、記得起看過的圖案、畫得出時鐘,就代表有判斷能力及手腦並用,但這樣真的代表有能力開車、騎車嗎? 台灣的規定不只年齡太寬鬆,還缺乏高齡駕駛安全教育,這樣的教育更需要從頭做起。 在駕訓班,可以跟著教練學騎車技巧,模擬上路會真實遇到的問題,還要學防禦駕駛。汽車駕駛教育學會理事長陳永親提到,「防禦駕駛就是防止我去撞別人,可是更要防止別人因為疏失來撞你。」 公路總局規定機車駕訓班至少要上學科6小時、術科10小時,政府也有補助,但並不是強制參加。除此之外,考照難度也必須提高,譬如直角轉彎規定腳不能落地,但設計寬度達230公分,根本考不出技巧;只限定場地內考試,沒有路考,也測不出實際能力。 交通安全教育不只是考駕照時需要,更應該從小做起,包含家長的身教及學校的安全教育。以日本為例,不只是國民生活基本的技能,政府還會每年反覆提醒。 駕訓班模擬,機車轉彎得注意直行車,還得小心路邊車輛突然開車門。(圖/獨立特派員) 汽機車天天在馬路上戰爭 道路設計如何改善? 需要改革的,除了交通安全教育,還有道路設計。Youtuber Cheap是擁有百萬訂閱的歷史頻道經營者,也是機車族,他認為聯絡雙北的幾座大橋,機車道都太窄。 Cheap表示,現行汽機車分流的規定,也很不合理。現在150c.c.或125c.c.的機車速度都很快,並沒有比汽車慢,為什麼機車還被歸納為機慢車。但汽車駕駛人鄭先生認為,快車道本來就是給快車走,一些機車就騎得很慢。 Cheap還提到,機車待轉區很狹小,路口牌子都藏在很奇怪的地方,讓他不知道要不要待轉。有些道路禁行機車、有些道路又可以混流,機車族就這樣被迫夾在車陣中,而每當要左轉,機車族更常常一頭霧水。道路到底該如何設計,可以滿足不同族群呢? 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試辦取消禁行機車。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則說,可以回到速度管理,只要是慢車,就騎在右側。 要邁向理想的速度分流,各種車種用路人,甚至行人,都必須更自律。違規停車、不遵守交通法規隨處可見,需要更強力的執法與罰則。鍾慧諭就表示,「現在違規記點最多只到6點,記點項目也有限,被記點之後還只要揹六個月。」 強力執法、加強違規記點,加上道路設計改革,還有改變駕訓及考照制度,落實交通安全教育,或許有一天,機車族可以不用在夾縫中奢求平安回家。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台灣為何成為行人地獄?交通要如何改善?
去(2022)年台灣有394位行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1萬6000餘人受傷,平均每日有近47位行人在道路上非死即傷,更被CNN報導稱為「行人地獄」。台灣過去的道路設計以車為本,人行道不足、長期被占用,甚至駕駛習慣都遭詬病,背後有哪些法律及社會因素,又該怎麼改變長期以來的交通問題? 行人地獄就在家門口 動線不良頻釀車禍 下著雨的傍晚,人行道綠燈亮起,一名女學生加快腳步要過馬路,這時突然來了一台砂石車,直接撞上他。這是1月3日發生在宜蘭縣冬山鄉的車禍,國二的孩子,就這樣喪生在行人地獄,而這地獄就在自己家門口。 事故女學生家屬游蕎瑄說,這路口常常發生車禍,他們也都看習慣了。「可是今天發生在自己家門口,又是自己的小孩,那種心情真的是沒有辦法去闡述的,因為真的是太難過了。」 事故女學生家門口大大小小車禍不斷,尤其是加油站,混雜加油、洗車及路過的車輛與行人,險象環生。加油站前就是台9線,車子一出加油站就會遇到斑馬線,號誌不明的狀況下,加完油的車該看哪個紅綠燈都是問題。 車禍發生後,立法委員辦理會勘,要求公路總局重新劃設人行道,退縮遠離路口,但是隔了2個多月,加油站動線還是沒改,原因就是主管機關宛如多頭馬車,加油站、一旁的道路、省道台9線的管轄單位都不同,導致一條道路各行其是。 公路總局重劃人行道,但加油站動線仍亂糟糟。(圖/獨立特派員) 行人為何行不安?駕駛習慣、道路規劃都是問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大篇幅報導台灣的行人地獄,台灣交通算不算地獄或許見仁見智,但以每10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來看,跟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交通論壇國家相比,台灣的12.7人只比美國、哥倫比亞低,挪威、瑞士都在2人以下,日本也只有2.6人。 行人行不安,到底為什麼?車不讓人的問題最嚴重,道路本身也大有問題。人行道太窄,或被商家、攤販占用,甚至電箱、汽機車都會出現在人行道,更多道路甚至連人行道都沒有,違規停車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到底為什麼這麼多道路都沒有設人行道?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表示,過去交通部的法規較注重公路系統,公路系統其實缺乏人行道的服務,比較早期的公路系統設計,都是車道有路肩,沒有劃設人行道。 跨縣市的公路為了城際運輸而設計,以省道台9線為例,當經過鄉鎮有了行人通行需求,才會加劃人行道。但硬劃出人行道,不僅影響路邊店家生意,還有要靠邊卸貨的貨車和停下來買東西的汽車,違規停車、占用人行道因此隨處可見。 至於市區道路設計是依內政部營建署規定,已經修法要求主次要道路應設符合規範的人行道,不過這只是規定。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兼辦道路工程組長張之明就建議,設計標準時,也需有罰則。 有些道路沒有人行道,小朋友下課就直接走在路邊。(圖/獨立特派員) 前瞻計畫改善人行道數量有限 要如何改變? 台灣的道路設計,也需要一套典範。前瞻計畫編了超過400億,要做都市人本交通規劃。 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兼辦道路工程組長張之明表示,機車路邊化、汽車路外化,很多街道都取消汽車格,盡量滿足機車停靠,進而提升人行道淨寬或順暢度。早期為了車行順暢而劃設過長的行穿線也退縮了,並增加庇護島,讓來不及在綠燈時穿越的行人,可以在此停等。 行穿線退縮,轉彎車到路口,視野變得更清楚,原先路樹、電箱橫陳的人行道,也拓寬到輪椅都能通過,這是前瞻計畫補助彰化縣的改善工程,不過經費、人力都有限,全台都市計畫區道路長達1萬多公里,4年來只做了500多公里。 到底哪些路段需要優先改善?有公民老師發起「平安走路許願帳戶」,建構網站讓民眾拍照上傳危險道路的照片;也有公民團體引進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群眾標記平台。越多人參與,標記得越詳實,政府機關就能取得更多需改善的道路資料。 集群眾之力改善人行道只是第一步,要改變的還有駕駛行為、考照、執法等其他層面,牽涉地方政府、內政部、交通部甚至教育部,政府需要更高層級的推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就說,行政院要有改變交通文化的決心。 從道路改善到交通工程,甚至駕駛習慣都需要徹底改變,或許多年之後,行人到了路口,可以不用再裹足不前、左閃右躲,有了無後顧之憂過馬路的權利,台灣才有機會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