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採訪側記】他們如何透過韓戰,喚起全世界的共鳴?
撰文╱卓冠齊    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直譯為韓國放送公社,或稱韓國國家電視台),是韓國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國營電視台,地處首爾市區汝矣島,園區幅員遼闊,其中在新館一樓大廳,有一區展示著1983年製播的《尋找離散家屬》節目。    比起經典韓劇《冬季戀歌》,或是向全球推廣K-POP的《音樂銀行》來說,《尋找離散家屬》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但對KBS來說,這個節目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絕非是憑藉收視率或知名度而存在。    《尋找離散家屬》原是一個為韓戰停戰30年週年而生的特別企畫,預計製播紀念性的一集。當時韓國影視產業環境與台灣相似,大部分的民眾收看KBS、MBC與SBS三大無線電視台,這個特別節目亦一如往常,按照安排好的節目表,準時在6月30日晚間10點15分放送。 (圖片:KBS新館一樓大廳展示《尋找離散家族》節目,右側電視牆播放珍貴的資料影片。)    這是一個現場直播的節目。攝影棚裡參加錄影的觀眾,全是因韓戰與親人失去聯繫的離散家屬,他們坐在底下,手上拿著一塊紙板,上面標示姓名、現在住處、與僅存且已知的失聯對象資訊。由現場主持人介紹離散家屬,透過棚裡的電話連繫確認是否為失聯對象,並直播聯繫上親人的一刻。    「我是不是在理髮院?」    「對,沒錯。」    「分開那天是不是陰天?」    「對,沒錯。」    「哥哥啊!」    住在濟州島的妹妹與在大田市的哥哥,一在南一在北,兄妹倆失散多年且早被領養人改名換姓,久別重逢終於相認,抑藏在心中30年的情感找到出口,他們的眼淚潰不成堤。這是《尋找離散家屬》節目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故事,當參加錄影的觀眾,真的透過節目找到親人,也讓其他正在尋尋覓覓的離散家屬,燃起一線希望。    「當時電視台大樓外一直延伸到對面的汝矣島公園廣場,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民眾在建築物外牆上貼滿手寫的尋人啟事,還有人用木板寫尋人啟事掛在身上,希望引起媒體注意。」製作人池炯旭說。 (圖片: KBS新館連通至本館的內部走道展示區。底圖呈現1983年《尋找離散家屬》節目播出時,家屬聚集在電視台外尋人的情況。)    顛沛流離的境遇,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不是戲劇演出,而是真人實事發生在眼前的實況直播,感動不少人。《尋找離散家屬》帶來超高收視率,引起廣大迴響,說轟動國際也不為過,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也提到他看了節目很有感觸,並呼籲北韓當局執政者:「讓因為戰爭分裂的家屬相聚,讓你的人民能在這個節目上出現。」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開著電視,很多人跑來說,他們在找家屬。」    邊幸哲當時是現場攝影師,我請他回想當年的景況,他說了幾句便開始哽咽。    「就算是要熬夜,也希望多為一位離散家屬找到親人。」    邊幸哲說,那時所有工作人員幾乎卯足全勁,日以繼夜不間斷地工作,回應觀眾。        直到精疲力盡,因為許多人在等答案。    「什麼叫累?疲憊的感覺已被汝矣島外廣場人潮淹沒,療癒家屬心中的痛    比什麼都重要。」    從6月30日播出第一集,到11月4日下檔,《尋找離散家屬》連續直播138天, 介紹了53536個家庭的離散故事,協助10189名家屬找到親人。除了尋人啟事的指標意義,戰後出生的年輕一代也因為看了節目感同身受–即使戰地停火多年,但埋藏在上一輩心中的遺憾,卻是忘也忘不掉的痛苦。    2015年,KBS資料檔案室整理《尋找離散家屬》節目相關資料,包括節目資料帶、製播工作單、手寫看板、紀念唱片、重逢照片等等共20522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 (圖片: 參與錄影的觀眾手寫看板,描述尋找對象的相關資訊、現居地點及聯絡資訊等。) (圖片: 節目製播工作記錄。)    「一個韓國的電視節目,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呢?」當時負責申請的資料檔案室專員李珉知說,申請時他們反思這個問題:因戰亂造成顛沛流離的人類悲劇,易引起共鳴,但要成為人類共同記憶遺產,就必須強調保存的價值。    「在美俄對峙的冷戰氣氛下,南北韓關係也時常出現擦槍走火的緊繃狀態,因為這個節目,雙方紅十字會代表出面協調,於是在兩年後的1985年,有了首次的離散家屬見面會。」李珉知補充說明,除了是啟動見面會的觸媒,《尋找離散家屬》也影響了政府施政,地方政府將離散家屬資訊列表,公務員進一步協助民眾聯繫,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初,最大規模的尋人節目,最終能獲選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的決定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曾有過戰亂,但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如此詮釋戰爭的痛苦。」李珉知進一步解釋UNESCO的評選意見,《尋找離散家屬》雖不是第一個入選的影視資料,但相較於紀錄戰亂紛爭下人性對立的殘忍,一個民族因政治問題的分裂造成多大影響,韓戰無疑是給全世界最大的警惕。    4/27兩韓峰會後,雙方領導人允諾在2018年8月15日重啟離散家屬見面會,但若一如既往或按慣例辦理,比例式抽籤,並不能滿足互通往來的需求,遑論探親祭祖等進一步的人道關懷政策。 (圖片: KBS是兩韓首腦會談主要製播單位,峰會期間,電視台大樓外懸掛巨幅布條傳達「共同和平、共同未來」的宣傳主調。)    「像韓戰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即使已是35年前的工作,邊幸哲想到當時景況還是忍不住落淚。他說,因韓戰分隔兩地的人民超過一千萬,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歷過這段痛苦且仍在世的老人越來越少,活著的人七十歲以上超過一半,再沒有更進一步的開放政策,見不到最後一面的老人,終將抱憾離世。    「幾年前我們已向兩邊政府提交一個計劃,在非軍事區(DMZ)或平壤都可以,蓋一個離散家屬博物館,一二樓做一個讓離散家屬可以隨時碰面的場地,常態開放,可以由我們來做。」    這是邊幸哲對半島和平許諾的願望。    採訪當天,我們踏入當年錄製《尋找離散家屬》的攝影棚,工作人員調燈、移動道具,為下一個節目準備。那些座位依舊如新,但35年前,參與錄影的觀眾們啊,你們都找到家人了嗎? 延伸閱讀:   半島和與平:願
專欄
【IN-PREVIEW】- 世越號慘案
撰文 /  陳廷宇     創下票房紀錄的電影鐵達尼號,紀錄沈船時刻動人的愛情故事,然而2014年四月十六日在南韓真實發生的世越號船難,卻是一場因為政府的失職與怠惰,搜救單位的輕忽,讓三百多條年輕生命不幸喪生海中的心碎災難。     世越號船難是南韓近年來最嚴重的船難,2014年4月16日當天,載有476人包含了檀園高等學院325名中學生和15名老師,搭乘世越號從仁川港前往濟州島畢業旅行,他們怎麼也沒想到,這趟期盼已久的畢業旅行最終會成了天人永隔的死亡之旅,這場船難造成304人死亡失蹤,172人受傷,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這場船難也許原本結果可以不一樣,但卻因為在黃金救援時間內公部門許多的人為疏失,讓這場意外成為難以挽回的慘案。     意外發生後,南韓獨立媒體「打破新聞」製作了四十分鐘的紀錄片:《世越號慘案-黃金救援時間內毫無作為的國家》,取得南韓總統府青瓦台與海洋警察廳的通聯記錄,將船難發生後,政府怠惰與失職的救援過程暴露出來,片中可以看到當船身開始傾斜時,船長和船員先行棄船逃生,卻要求乘客留在船艙中,喪失逃生的機會,揭露政府官員不管搜救優先,只顧著要求現場人員傳送照片好進行報告,甚至發布所有乘客已經被救出的錯誤訊息,同時也記錄了搜救現場焦急的家長們,面對孩子生死未卜的命運,一顆顆痛苦被撕裂的心。     彭木港口邊,有人幫現場一位焦急等候救援的媽媽披上毛毯,她心碎的哭著說:「只有我們穿得暖是要幹嘛,孩子們都受凍著,孩子們這麼冷,只有我們不受寒,是在做甚麼?」 一位父親,眼見政府搜救行動不力,和幾位家屬一起借了一艘漁船,到事故現場,希望民間潛水人員盡力協助搜救,救救還在船上的孩子,他從白天等到晚上,最後只能怒吼:「我們在現場,但我們甚麼事也沒法做啊!」 無助的哀傷讓父親撐了一天的堅強也只能痛哭崩潰。     從失事當天一一記錄追蹤的《世越號慘案-黃金救援時間內毫無作為的國家》播出後引發南韓上下及全球很大的震撼,楊虔豪是唯一常駐韓國的台灣獨立記者,去年四月世越號船難後,他持續關注罹難者家屬的抗爭行動,八月底至九月中更是天天到靜坐現場採訪,家屬要求當局制訂船難特別法以保障司法機構真正釐清船難責任並防止再度發生類似事件。     日前世越號船長李準錫被判處有期徒刑36年,韓國政府也宣布世越號客輪的搜救工作結束,但世越號船難爭議尚未結束,楊虔豪仍在採訪罹難者家屬,今年初他們到執政黨新世界黨總部抗爭,目前公部門對船難的清算和調查非常散漫與不情願(尤其執政黨擔心會影響到支持度,態度消極),原本答應家屬要舉行的特別調查委員會,也刻意延後委員會運作時間,讓家屬情緒陷入崩潰,而公部門也拒絕媒體採訪,這些都仍需要時間找出解決的方法與答案,獨立特派員透過楊虔豪,將南韓獨立媒體「打破新聞」所拍攝的《世越號慘案-黃金救援時間內毫無作為的國家》在船難即將屆滿一年之際,將此片翻譯並推薦給台灣觀眾省思。
專欄
【IN-PREVIEW】- 台韓互踢皮球 HYDIS關廠勞工的悲歌
撰文 / 駐韓獨立記者 楊虔豪    韓國半導體與液晶顯示器製造商HYDIS的勞工,為抗議承接公司經營的台灣永豐餘集團元太科技解雇公司超過9成職員,兩度搭機赴台抗爭,希望獲得民眾關心,以及資方與政府的回應,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HYDIS在2003年脫離原先的母公司現代集團,脫手給中國京東方集團,卻發生中資以打通內部網絡的方式,竊取HYDIS所持有的廣視角專利技術(FFS),涉流出技術的韓方兩名管理幹部被判刑。不久後,HYDIS又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公司申請法定管理以維持正常運作,並在2008年出售給元太科技。    HYDIS內的勞工們為避免京東方「吃飽就走」的情景重演,工會在台資入主後曾發動一次罷工,要求元太科技不能只顧HYDIS的專利技術,應保障職員們的工作權,勞資雙方為此簽下協議書,承諾將妥善經營公司,且必須定期公開經營數據。    但此後,台資並未將太多心力放在HYDIS上,沒有為公司做投資與進一步設備更新。韓國民主勞總金屬工會國際局長鄭蕙沅對記者表示:「元太沒有汰換或升級HYDIS設備,幾年下來,幾乎只有做機器或零組件修理而已。」    「元太科技承接HYDIS的目地,是為了承攬亞馬遜網路書店的電子書顯示器案子,亞馬遜要下的訂單量很多,當時元太所持有的工廠生產能力不夠,所以才買下HYDIS。但後來,亞馬遜電子書製品銷售量還很低,訂單變少了, HYDIS來他們來說就沒有存在必要了,以元太的立場來說,就不需做研究開發。」HYDIS旗下隸屬民主勞總的HYDIS工會支會長李相穆解釋道。    李相穆還透露,2012年,公司開始正式和全世界的LCD業者締結專利許可權。並以此獲得巨額利潤。     2013年,資方卻開始慫恿職員們「自願提前退休」,800多位勞工有450位離開公司。 李相穆不平地對記者說道:「那時公司是說,在2013年5月底前讓員工『自願退休』,往後一年,工廠不會生產,用這樣來威脅職員,但「希望退休」一結束,隔一個月,生產線又被重啟,所以『不會有所生產』的話就是謊言囉。」    而距「自願退休潮」結束不到兩年,台資又在今年1月宣布解雇355名員工。事實上,在2013年的自願退休後,公司僅剩377名職員。這波解雇擴及公司超過9成的人力。    HYDIS工會主張,這違反先前的勞資協議,因為資方並未認真經營,長期來只是靠吃專利的老本在賺錢;另外,公司自去年營收首見黑字,財政狀況正改善中,沒有理由解雇員工。     「一次赴台抗爭時,我們要求公開做出這項決定的背景和資料依據的理事會與股東會議紀錄。EINK副總說,資料在韓國都有,叫我們回韓國看。韓國經營層則說,這裡沒資料。兩方互打乒乓,到現在我們還沒看到東西出來。」李相穆表示。    工會認為,自台灣元太科技來經營,自代表理事(社長,總經理之意)更替後,溝通上出現問題,自台灣派遣來的經營層,也沒有權限,凡事都需取得台灣方的承認才能做事,因而造成經營上出問題。    記者對李相穆問道。「會不會因這次事件,對台灣的印象變得不好?」    他回應:「事實上,印象變得很差。但我們第一次去台灣遠征抗爭時,勞工和市民團體真的幫忙我們很多,我們覺得很感謝。」    「不論是韓國還是台灣,我覺得全世界勞工的想法應該都是一樣的。只是在這種資本主義社會下,經營層只考量錢才是問題。我們不會因為這樣對台灣民眾投射負面情感,只是對像元太永豐餘這樣的台灣企業有不好的觀感。」他最後說道。    而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HYDIS勞工們所展現出來的熱情活力。有別一般韓國工運給人帶來嚴肅與激進的刻板印象,他們抗爭時除了綁著頭巾呼喊口號,還載歌載舞,員工們甚至拿著自己親手繪製的諷刺卡通圖像抗議。    「我們希望快樂地抗爭。」民主勞總HYDIS工會副支會長禹富基向記者說道。「解雇為元太形象帶來負面影響,我們造訪台灣時已經獲得注意,若公司堅持,我們會打解雇無效訴訟,不然元太就應該尋找新的經營者。」    但是在這群員工熱情活力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人未能看到的辛酸苦楚。禹富基說道:「2013年申請提前離職的那些同事們,到現在多半都沒能找到新的工作。」    在景氣不佳的當下,求職已是難事,許多上了年紀的人突然得找一份新工作,更是難上加難。在韓國社會,許多被解雇的人又容易被貼上標籤,難以獲得翻轉機會。    19歲起進入HYDIS工作的崔智恩,本來將在公司迎接第15個年頭。在這期間,她結婚成家,並育有兩個小孩,如今卻面臨解雇。    「我跟孩子說,媽媽在公司內碰到不好的事,現在可能不能工作,要跟同事們一起『與壞人戰鬥』。從台灣抗爭回來後,他們問我:『媽媽在那裡有打到壞人嗎?』我說有,但還沒那麼快結束。這種事(解雇)太難解釋了,只能用這種方式對他們說。」在抗爭集會外投,崔智恩苦笑又無奈地說道。    此前,崔智恩曾在工廠內對記者表示:「真的覺得公司只是為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去想解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只為追求利益,把認為是絆腳石的人們視作毫無必要,我很心痛。分明都說過是一家人,現在覺得沒有必要,就要我們都離開…」    HYDIS的解雇公告自4月1日起生效。而對這些韓國關廠工人來說,一切才正要開始。  
專欄
【IN-OPINON】- 世越號船難一週年 家屬的絕望與迷惘依舊
撰文 / 駐韓獨立記者 楊虔豪     世越號船難發生至今即將屆滿一年。一艘載滿高中生要前往畢業旅行、還有包括其他韓國人與外國人在內的遊艇,眼睜睜在世人面前翻覆、沉入海中,最後船上476位乘客中,有295人死亡。     這場被喻為「現代版鐵達尼」的慘案,已不只是單純的意外事故。船長和船員因在沉船期間還廣播要求大家待在艙內,後來又拋下乘客首先逃離,而被控犯下「殺人罪」,但背後更凸顯國家權力的失職無能。     去年4月16日,遊艇浸水之初,我在其他採訪行程路上,收到各家韓國媒體發佈到手機上的速報通知。原本看到大型渡輪沉船的消息,才感到驚訝不久,卻又傳來船上的人「全員被救出」,放下心來沒多長時間,消息又改了,說是「誤報」,船內全數人員生還的情況還不確定,失蹤者家屬一小時內,內心歷經多次巨大波折。     過程中,一度有172人被救上岸,但此後幾天,生還人數並未增加,抬出來的都是一具具冰冷的遺體,世越號就這麼翻覆沉沒。     在船隻翻覆前的黃金救援時刻,政府單位毫無頭緒。青瓦台耗費大量時間在「確認狀況」,負責指揮搜救與調度的海洋警察廳也敷衍塞責、幾無行動,事故現場海域,警方又阻擋前去沉船現場救援的民間漁船,生怕惹出其他事端。     然而,當時在各大電視新聞上看到的,卻是當局出面表示「正在全力搜救」,黃金救援時刻,就在政府不作為與媒體配合政府放出連串虛假與美化消息的過程中,被消耗殆盡。     船難情勢會如此慘烈,除船內職員的現實利己心態作祟外,更恐怖的是整個國家的權力體系是如此怠惰,就像毫無動力的公務員般,無法臨機應變與有效整合,又加上大韓民族講究階級尊卑,科層組織不敢逾越上級,遂導致在緊急時刻下,底層人員及有能力的搜救者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數百人就此葬身大海。     船難發生後,情緒陷入崩潰的罹難者家屬,要求釐清船難過程與包括當局在內的責任,希望對船難真相調查賦予搜查與起訴權,而展開一連串的連署與抗議活動。但他們所得到的,卻是政府與執政黨的刻意迴避,以及在野黨為求迎合而背棄家屬的要求,與執政黨妥協。     去年下半年間,當罹難孩子家屬一個個走上街頭呼籲大家重視船難後的真相調查時,有罹難者父親被保守派媒體影射為左翼工運份子疑似「圖謀不軌」、家屬被指控「背後有特定政治勢力」或「欲獲取高額賠償金」而受到批評。     但實際上,當我走進家屬群中,聽到的盡是他們對孩子的思念、想了解孩子離開自己的真正原因,並希望藉此建立一套機制來防止同樣的悲劇再度發生。當我去年下半年接連採訪離看者家屬的抗議現場時,我從未聽過他們是要貪圖覬覦那份錢。     事實上,許多父母們為了爭取社會認同他們共同釐清真相與究責,已經拋下了工作,而且每天還要承受極大的心理煎熬,包括喪子之痛、短期內無法工作的經濟負擔,以及旁人的異樣眼光。     在家屬與執政黨相互讓步之下,船難的特別調查委員會終於敲定組成方式,同時選出了調查成員,要著手展開調查,卻因為預算遲遲未獲批准,委員會遲遲無法展開正式運作,這些爸爸媽媽還有聲援家屬的市民們,在寒冬中仍然守候在光化門廣場的抗爭棚裡靜坐。     船難發生時,社會各界與政客們紛紛掛上黃絲帶表哀悼。但一年將至,絲帶一個個撤掉,還有多少人記得與體會失去親人的傷痛與慘死於海底的冷酷?在真相未能釐清之前,國家與政府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已沒有太大意義。
司法人權
主題
半島和與平:願
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直譯為韓國放送公社,或稱韓國國家電視台),是韓國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國營電視台,地處首爾市區汝矣島,園區幅員遼闊,其中在新館一樓大廳,有一區展示著1983年製播的《尋找離散家屬》節目。 比起經典韓劇《冬季戀歌》,或是向全球推廣K-POP的《音樂銀行》來說,《尋找離散家屬》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但對KBS來說,這個節目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絕非是憑藉收視率或知名度而存在。 《尋找離散家屬》原是一個為韓戰停戰30年週年而生的特別企畫,預計製播紀念性的一集。當時韓國影視產業環境與台灣相似,大部分的民眾收看KBS、MBC與SBS三大無線電視台,這個特別節目亦一如往常,按照安排好的節目表,準時在6月30日晚間10點15分放送。 這是一個現場直播的節目。攝影棚裡參加錄影的觀眾,全是因韓戰與親人失去聯繫的離散家屬,他們坐在底下,手上拿著一塊紙板,上面標示姓名、現在住處、與僅存且已知的失聯對象資訊。由現場主持人介紹離散家屬,透過棚裡的電話連繫確認是否為失聯對象,並直播聯繫上親人的一刻。 「我是不是在理髮院?」 「對,沒錯。」 「分開那天是不是陰天?」 「對,沒錯。」 「哥哥啊!」 住在濟州島的妹妹與在大田市的哥哥,一在南一在北,兄妹倆失散多年且早被領養人改名換姓,久別重逢終於相認,抑藏在心中30年的情感找到出口,他們的眼淚潰不成堤。這是《尋找離散家屬》節目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故事,當參加錄影的觀眾,真的透過節目找到親人,也讓其他正在尋尋覓覓的離散家屬,燃起一線希望。 「當時電視台大樓外一直延伸到對面的汝矣島公園廣場,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民眾在建築物外牆上貼滿手寫的尋人啟事,還有人用木板寫尋人啟事掛在身上,希望引起媒體注意。」製作人池炯旭說。 顛沛流離的境遇,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不是戲劇演出,而是真人實事發生在眼前的實況直播,感動不少人。《尋找離散家屬》帶來超高收視率,引起廣大迴響,說轟動國際也不為過,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也提到他看了節目很有感觸,並呼籲北韓當局執政者:「讓因為戰爭分裂的家屬相聚,讓你的人民能在這個節目上出現。」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開著電視,很多人跑來說,他們在找家屬。」 邊幸哲當時是現場攝影師,我請他回想當年的景況,他說了幾句便開始哽咽。 「就算是要熬夜,也希望多為一位離散家屬找到親人。」邊幸哲說,那時所有工作人員幾乎卯足全勁,日以繼夜不間斷地工作,回應觀眾。 直到精疲力盡,因為許多人在等答案。 「什麼叫累?疲憊的感覺已被汝矣島外廣場人潮淹沒,療癒家屬心中的痛比什麼都重要。」 從6月30日播出第一集,到11月4日下檔,《尋找離散家屬》連續直播138天, 介紹了53536個家庭的離散故事,協助10189名家屬找到親人。除了尋人啟事的指標意義,戰後出生的年輕一代也因為看了節目感同身受--即使戰地停火多年,但埋藏在上一輩心中的遺憾,卻是忘也忘不掉的痛苦。 2015年,KBS資料檔案室整理《尋找離散家屬》節目相關資料,包括節目資料帶、製播工作單、手寫看板、紀念唱片、重逢照片等等共20522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 「一個韓國的電視節目,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呢?」當時負責申請的資料檔案室專員李珉知說,申請時他們反思這個問題:因戰亂造成顛沛流離的人類悲劇,易引起共鳴,但要成為人類共同記憶遺產,就必須強調保存的價值。 「在美俄對峙的冷戰氣氛下,南北韓關係也時常出現擦槍走火的緊繃狀態,因為這個節目,雙方紅十字會代表出面協調,於是在兩年後的1985年,有了首次的離散家屬見面會。」李珉知補充說明,除了是啟動見面會的觸媒,《尋找離散家屬》也影響了政府施政,地方政府將離散家屬資訊列表,公務員進一步協助民眾聯繫,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初,最大規模的尋人節目,最終能獲選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的決定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曾有過戰亂,但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如此詮釋戰爭的痛苦。」李珉知進一步解釋UNESCO的評選意見,《尋找離散家屬》雖不是第一個入選的影視資料,但相較於紀錄戰亂紛爭下人性對立的殘忍,一個民族因政治問題的分裂造成多大影響,韓戰無疑是給全世界最大的警惕。 4/27兩韓峰會後,雙方領導人允諾在2018年8月15日重啟離散家屬見面會,但若一如既往或按慣例辦理,比例式抽籤,並不能滿足互通往來的需求,遑論探親祭祖等進一步的人道關懷政策。 「像韓戰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即使已是35年前的工作,邊幸哲想到當時景況還是忍不住落淚。他說,因韓戰分隔兩地的人民超過一千萬,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歷過這段痛苦且仍在世的老人越來越少,活著的人七十歲以上超過一半,再沒有更進一步的開放政策,見不到最後一面的老人,終將抱憾離世。 「幾年前我們已向兩邊政府提交一個計劃,在非軍事區(DMZ)或平壤都可以,蓋一個離散家屬博物館,一二樓做一個讓離散家屬可以隨時碰面的場地,常態開放,可以由我們來做。」 這是邊幸哲對半島和平許諾的願望。 採訪當天,我們踏入當年錄製《尋找離散家屬》的攝影棚,工作人員調燈、移動道具,為下一個節目準備。那些座位依舊如新,但35年前,參與錄影的觀眾們啊,你們都找到家人了嗎?
政治經濟
主題
卓越大賞-怒吼燭光系列報導
《朴槿惠的難關》 反朴槿惠的燭光示威在2016年底,延續將近十週,百萬南韓民眾走上街頭,成為南韓史上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朴槿惠上任後歷經世越號船難事件,又爆發密友干政醜聞,逐漸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並遭到國會通過彈劾通過。獨立特派員前往了燭光示威現場,帶回第一線的觀察報導,紀錄反對朴槿惠及支持朴槿惠的群眾訴求。究竟現在南韓政局面臨什麼樣的危機? 《地獄朝鮮》 在南韓國會通過前總統朴槿惠彈劾案前的民調顯示,朴槿惠在20-30歲支持度為0%,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這些韓國年輕世代不滿前總統朴槿惠的主要原因,包括了特權濫用、經濟狀況不佳、還有沉重的課業壓力加上高失業率。讓韓國青年世代自嘲現在是身處地獄朝鮮,甚至形容他們現在是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都要通通拋棄的「七拋世代」,而這也反映出政府對青年政策的不用心。 在百萬燭光示威中,我們看到許多南韓的年輕世代,藉著燭光示威,希望以具體的行動改變現況,他們的期待能實現嗎?獨立特派員記者韓瑩羅盛達,深入南韓補習街及梨花女子大學等大專院校,看南韓的年輕人如何爭取他們的未來。 《遮蔽媒體的黑手》 獨家揭露前總統朴槿惠閨蜜干政醜聞的南韓有線電視台JTBC,因為這起事件成為南韓人心中敢說真話的良心電視台。而具有國營色彩的KBS、MBC等韓國無線電視台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報導,甚至迴避報導,逐漸失去人民信任,收視率低迷。不但失去了以往的影響力,甚至被民眾唾棄。 MBC電視台在新總統文在寅上任後,同年九月工會展開罷工,希望撤換保守派的社長金長兼,終於在11月罷工成功。新任社長是2012年曾參與MBC罷工被解雇的製作人崔承浩,同時他也宣布MBC要重新找回新聞自由還有民眾的信任,許多不當調離職位的記者也回到新聞崗位。為什麼他們要如此抗爭?南韓政府之前又是如何干預媒體? 《文在寅的挑戰》 南韓在2017年5月9日投票選出了新任總統,由曾經在2012年與朴槿惠競選過總統的文在寅當選,開啟了南韓政局新的一頁。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最大的在野黨。從朴槿惠爆發閨密干政醜聞時,他就選擇與燭光示威的群眾站在一起,獲得不少年輕群眾支持,也成為文在寅能當選的強力後盾。 反觀前總統朴槿惠所屬的新世界黨,因為干政醜聞而四分五裂,不少黨員離開另組政黨尋求活路。至於新任總統文在寅父母是來自北韓的難民,從人權律師到踏入政壇,現在更成功入主青瓦台。被時代雜誌視為談判者的文在寅,上任後如何解決南韓現在面臨的內憂外患? 《燭光新世代》 獨立特派員也觀察到,新任的南韓總統文在寅,他這次能夠勝選主要原因之一是獲得年輕世代的支持。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南韓青年在前總統朴槿惠醜聞事件爆發之前,普遍對政治冷感,因為過去青年參與政治的可能性非常低。 根據統計,南韓國會議員平均年齡是55歲,40歲以下的政治人物竟然只佔1%。南韓政壇長久以來被稱為老人政治,不過在燭光示威之後,南韓青年對於韓國舊有體制發出怒吼,原本僵化的政治版圖也因此出現許多變化。這些年輕世代不但更勇於表達內心想法,也出現由年輕人組成的政黨積極參政。不過這些新世代能改變韓國現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