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違規記點、檢舉制度調整,道交修法如何兩全?
去年6月立法院修法通過,增加民眾檢舉交通違規以及記點項目。職業駕駛們強調,在停車空間不足的現況下,一再遭到檢舉記點,已經危及他們的工作權。因此,行政院在3月份推出修正草案,要取消罰鍰1200元以下,包括路邊違停、臨停等十項民眾檢舉項目,又引起路權團體反彈。 違規檢舉案件暴增 警方大喊吃不消! 平常日的下午,台北市區監理所的教室,擠滿了學員,他們都是因為交通違規,來上道安講習。 計程車司機李先生表示,都是被檢舉,但是違規是事實,只好鼻子摸著來。 一年內被檢舉違規累積12點就要來上課,還得吊扣駕照兩個月。去年增加民眾檢舉交通違規、記點項目也增加,道安講習人數暴增超過一倍。大量違規記點,不只擠爆道安講習,也讓警方大喊吃不消。 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分隊長李聖馨分析,有些檢舉人是真的有去研究法理,也有一些設備,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提醒民眾,這個路段上比較會有檢舉的情況發生,自己要多加留意。 開放民眾檢舉,是為了補足警力不足,卻反而造成警方的龐大負擔。一天到晚被檢舉的職業駕駛,也紛紛走上街頭。交通部在2023年11月,先是宣布暫緩記點,今年3月初更提出修法草案,1200元以下的微罪,將不再開放民眾檢舉、也不必記點。 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鍾慧諭認為,路邊停車造成營業車格不足,就是問題的根源,但是沒有面對問題的根源,直接用1200元以下微罪不記點、不舉發,這件事情退得太多。 新北市八個月內湧入了130萬件檢舉案,等於一天就有五千多件,轄區分局得派員警輪班處理。(圖/獨立特派員) 營業車格劃設不足 職業駕駛大吐苦水 全台各地路權團體,也因為這部修法,連續兩個星期走上街頭。 台灣摩托車友協會祕書長劉成謙喊話,道路工程要改善、交通執法要改革、配套措施要做好,駕駛的教育制度、回訓制度必須做好,希望這次的修法草案能夠退回。 到底在記點及檢舉制度下,職業駕駛受到哪些影響,記者實地跟著計程車司機走一趟。 計程車司機李先生說明,因為路很窄,司機一停就變成併排停車。一定要找小十字路口停車,比較不會妨礙到別人。 受影響的職業駕駛還有貨運及宅配司機。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總幹事林昶志坦言,這一整個路段根本沒有合適的地方可以讓駕駛上下貨。不只是送商家,宅配的話,住宅區可能這一條路全部停滿了機車、全部都是紅線,只要停下去就是違規。 如果是紅線違停、臨停這些靜態違規,貨運公司有八成會幫司機負擔罰款,不過記點就要算在司機身上。 政策該如何調整 避免用路人對立?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認為與其增加檢舉、製造社會對立,不如去改善司機們的停車問題。因此集結了雙北及高雄市的駕駛,提出超過五十個建議增設貨車停車格的路段。但經過開會、會勘,得到的回應,不是民眾反對、就是空間不足,全台只多設置六個貨車停車格。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總幹事林昶志坦言,不管是哪個縣市政府,雖然大家回應有一點差異,但是都沒有實際去解決道路交通安全的問題。 都市空間寸土寸金,有限的道路空間,到底要做人行道、給貨車暫停、還是劃上停車格,讓汽機車停放?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榮譽退休暨兼任教授張新立指出,台灣的路邊停車有很多地方沒有收費,沒有收費的停車場就會被一般民眾占滿。長遠來看,路邊停車其實要透過一些停車政策轉到路外。 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鍾慧諭則認為,可以借鏡國外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跟社會溝通,到底哪一些違規的項目應該納入。 違規記點記哪些、記了之後的講習如何達到效果。又該怎麼建構系統,讓民眾檢舉成為警方執法的助力。還要透過工程,全面解決停車問題。違規記點檢舉,不該是二元對立的是非題,而是政府及所有用路人都該面對、檢討的課題。 林珍汝 / 採訪報導賴振元 / 攝影黃郁婷 / 整理報導黃郁婷/編輯
專欄
南韓交通政策大變革,告別行人地獄
南韓曾是行人地獄,透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定及政策推行,加上嚴格執法,2010年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為11.1人,2021年下降到5.26人,孩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更大幅下降9成。現今在南韓,停讓行人已是處處可見的景象,而台灣目前做了什麼改善措施? 11年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南韓做了什麼?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說明,首先是2005年制定了《交通弱者便利移動增進法》,引進「行人優先區域」的制度。行人安全之所以獲得最大改善,是2021年修訂的《道路交通法》,這是為了讓人盡可能遵守交通法規,並預防交通安全事故、營造行車秩序,讓警方有可取締的依據。 2021年南韓全境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學區和行人多的地方,下降到30公里。另外,也為車道瘦身,不但可以擴充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空間,也自然地讓駕駛減速。 從法規的制定,到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大大地改變了駕駛行為。首爾計程車司機表示,有非常多監視器,超速10公里就直接照相,最多1天被拍到5次,所以也不能不遵守。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提及,根據研究指出,以時速60公里行駛的車子,撞上行人時,會有9成行人死亡。但當時速降至50公里時,死亡機率就會降低至5成。所以就能期待,看到事故死亡人數減少4成的效果。 過往,南韓的行人死亡事故中,有75%發生在住宅區。現在,在人車共行的道路上,有法律面來保障行人優先的權利。韓相鎮指出,原本在行人與車輛不分的道路上,行人有義務必須走在道路的最邊緣;新法則免除無人行道的道路上,步行者的義務,並新增駕駛人的義務。 首爾計程車司機也說,斑馬線上有人要過馬路,過去只要是綠燈,車是可以開的,但現在不管燈號是什麼,就得無條件停下車來,所以變成行人無條件優先。 南韓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交通嚴格執法 職業駕駛有話要說! 2019年,9歲的金民植在學區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擊身亡。學童交通安全議題獲得輿論關注,《民植法》在短時間內就立法通過,對經費不足的地方而言,有法源來補足學區周邊的各項設施。一進入學區,各項標示到彩色路面、減速丘,一再提醒著駕駛人減速。 立意良好的《民植法》,卻引起不少駕駛反彈,最近許多區域已經開始放寬速限。首爾計程車司機坦言,速限30,24小時都適用,但像午夜12點,沒什麼人,卻也要遵守時速30公里,司機們對此有所不滿。 另一個立法要點,就是在學區道路內以及某些條件下,若造成兒童受傷或死亡會加重處罰,也引起刑責過重的爭議。 《時事IN週刊》資深撰述卞真卿觀察,有人覺得自己若成為犯罪者該如何是好,連握駕駛轉盤都覺得恐怖。但實際上,這種事情發生,然後進入法律審判,真有孩子死掉或重傷,肇事者都有各種理由被判減刑、緩刑或無罪。 以嚴格的法律作為手段,真的有效嗎?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認為,駕駛會受處罰,若受的處罰越輕,保護行人的文化會越來越稀薄。 學區道路速限嚴格,引發駕駛反彈。(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告別行人地獄 台灣有哪些改善措施? 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人車共用的道路上,車輛在行人身旁呼嘯而過,行人是馬路上最弱勢的族群。現況是許多地方道路空間以及預算不足,民間團體倡議,先求有再求好。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用較快速簡便的工程技術,對於急需人行空間的地方,趕快處理,儘量照顧到最多的人。 台灣在今(2023)年6月底實施禮讓行人新制,由於罰則提高到6000元,不少行人都對車輛停讓很有感。除了罰則之外,良好的道路設計,也有助於人車安全。 台灣大部分的斑馬線緊貼著路口,車輛轉彎時若沒注意,就可能撞上行人。將人行道外推,同時配合斑馬線退縮,有助於提高駕駛能見度,也縮短了斑馬線的距離。 苗栗中央路Z字型的斑馬線,中間設置了庇護島,不只保護行人安全,也是因應高齡化的友善設計。 苗栗中央路的庇護島設計了高度適中的休憩處,供長者倚靠休息。(圖/獨立特派員) 另外,經過車道瘦身、道路配置後,大幅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人行道也變得順暢,不再被路樹、變電箱阻擋。 南韓以法律位階給予行人保護,台灣在行人空間未定論的狀況下,還在苦等人行道普及,以及《交通安全基本法》,來完善行人安全。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大型車交通傷亡比例高,安全問題何解?
全台有超過二十萬輛大客車、大貨車,一年造成一萬一千多件死傷事故。除了用路人的安全意識之外,台灣的道路設計,對大型車行駛並不友善,尤其機車跟大型車爭道,在轉彎處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內輪差釀成嚴重車禍。人、車、路三方面都讓大型車成為道路上的不定時炸彈。 大型車車禍致死率偏高 致命內輪差惹禍? 所謂的大型車包含公車、遊覽車、大貨車、聯結車,全台灣大客車跟大貨車加起來,超過二十萬輛。2022年,台灣有390條生命,喪生大型車輪下,等於每天至少一個人,死於大型車車禍。再加上受傷的,全年更超過一萬一千人,而且比起五年前多了一成。 聯結車駕駛李世展分析,大型車駕駛只要轉彎就有內輪差的問題,最怕摩托車、腳踏車、行人跑出來到內輪差那邊。明明上一秒看沒車,但是下一秒看,摩托車就跑出來。 李世展開聯結車超過二十年了,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他實際上路,曳引車加上半拖車,就是所謂的半聯結車,車身長達12公尺,在一般道路要右轉,車頭一定得超過對向車道,否則就會因為前後輪轉彎半徑差異,撞到右側用路人。 而面對路邊各種狀況,即使是直行,聯結車駕駛一刻都不能鬆懈,左轉也可能因為車子的A柱,造成視覺死角。另一方面,貨運業特殊的工作型態,也提高事故的風險。駕駛為了配合客戶送貨時間,大半夜出發是家常便飯。 車禍造成的死亡率,大貨車每十萬輛是100人、大客車69人,都遠高於小客車跟機車。(圖/獨立特派員) 大型車視野死角易肇事 科技輔助勢在必行 2019年開始,新領牌的大型車,都要有車前碰撞警示、車道偏離警示;2017年也已經強制安裝行車視野輔助。大型車的左右兩側、前方跟後方後都有鏡頭監控。因此,用科技輔助大型車安全,是現在進行式。除了規定必裝的系統之外,桃園市政府從2020年開始,也補助市內公車安裝盲點警示。 桃園客運駕駛卓盛宏說明,右轉是看這個螢幕,鏡頭是從車後面往前拍。可是光有這些鏡頭還不夠,後來有加裝這個輔助系統,才會更明顯。 當行人站在公車旁邊,後視鏡根本看不到,如果司機旁邊又擠滿乘客,無法直接往外看,就會造成視覺死角。 桃園客運駕駛卓盛宏解釋,當駕駛從後視鏡沒有看到那個行人的時候,這個盲點偵測系統的紅色虛線就代表有行人在那邊。 桃園客運副理雷平祥坦言,要業者在虧損狀態下,主動提高到所有車輛安裝輔助系統,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字。因此,希望政府在這部分能多給業者支持和協助。 聯結車駕駛李世展認為,駕駛人自己也要有觀念、要會看。大部分駕駛因為螢幕太亮了,都會拿布把它遮起來,科技再怎樣還是輸人性。交通安全的觀念要從小教育,不然真的沒有用。 交通部今年編了一億六千萬,要推動大型車主動預警系統,整合八項預警功能,不過目前還在研發。(圖/獨立特派員) 如何落實交通安全? 學者籲道路設計思維需改變 要提升大行車安全,除了車跟人的因素,路也是重要的一環。 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觀察,很少看到有人在認真設計彎角,所以彎角這邊也不知道人行道可以做到哪裡,也不太知道行穿線放在哪裡才安全。 專家畫出不同車種的轉彎半徑,小型車只需要一個曲率半徑,公車需要兩個,聯結車需要三個,因此彎角就要畫得更大,行穿線的位置也必須跟著移動。 全台市區道路有一萬公里,專家建議,可以先盤點大型車的路徑,優先改善。而要避免機車跟大型車爭道的問題,還需要車道瘦身。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認為,其實道路真的不能做太寬,做太寬就可能讓機車在同一個車道超車。目前主要道路都達3.25或3.5米,但是應該可以縮減到3米。 當車道變窄了,民眾也明瞭車道內不能超車,大小車就不再需要在馬路上戰爭。要落實大型車安全,除了耳提面命,要機車、行人遠離大車、小心內輪差之外,從人、車、路著手,還有很多面向應該努力。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