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再度聚焦減塑議題,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除了生產源頭,販售端也有無包裝商店正為減少塑膠包裝而努力。不過台灣從2015年第一間無包裝商店開設以來,目前經營家數約略只有30間。一起來看看,無包裝商店主要的經營概念以及面對哪些經營挑戰。

無包裝商店 讓資源重複再利用

八年前,鳳嬌與拉拉以減塑為理念,開設了無包裝商店,也是台灣早期經營無包裝商店的商家之一。店裡販賣的雞蛋,是直接從養雞場送達,從進貨到售出,整個過程沒有使用一次性的包裝材料,所有的容器都經過回收重複使用。

店裡販售的方塊狀蠟磚,是用回收的蠟筆製作的,每一塊都是化零為整而來。(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是無包裝商店,但部分生鮮商品還是會有塑膠包裝。拉拉說:「我們選擇用二手的袋子,而不是每次使用一個新的袋子。」冰箱內的生鮮商品,有些放在保鮮盒內,可以依照需要的數量購買,少部分則為了不影響食材,用二手袋子包裝。

2024年6月,國衛院及台北醫大學發表最新研究,台灣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是其他先進國家的2到7倍,而用錯食品容器是其中關鍵,凸顯不當的包裝反而是另一種風險。而要降低包裝風險,生產源頭的倡議也不能避免。鳳嬌說:「我們跟生產者有一個很緊密的關聯,會去討論產品特性適合放在什麼地方保存,因此生產者也會去思考說,好像不是只有『有包裝販售』這個選項。」

不同於市售包裝,製作完成的米粉,被放置在小店提供的箱子裡,以無包裝方式讓消費者按照所需數量,以自備容器購買。(圖/獨立特派員)

無包裝商店走入校園 食品保存如何把關?

台灣第一家開設在校園內的無包裝商店,希望將減塑的概念往學生族群延伸。開設不到一年的小店,是無包裝商店界的新成員,劉瀞云回顧經營過程,食品保存最費心思。

除了以公克計價的零食、清潔劑等,連洗衣膠囊也可以單顆販售,將販售數量化整為零,也吸引只想少量購買的客群。(圖/獨立特派員)

無包裝的食品,大部分都要透過密封容器盛裝,有些甚至要在存放在冰箱裡面。由於大部分商品都沒有外包裝,購買後的標示就很重要,尤其是食品,除了會提供日期標籤,商品架上的名牌也會附註製造及有效日期讓消費者知道。同時,部分商品也會提供相關使用建議。

在無包裝商店,除了商品揭露方式與一般商品不同,購買流程也很不一樣。無包裝商店經營者劉瀞云說:「假如你有帶容器的話,就可以使用你的容器,沒有的話就可以使用業者的二手容器,我們都是秤重的。」

自備容器、以商品數量計價,是無包裝商店的交易方式,也提供回收的二手容器讓消費者使用。(圖/獨立特派員)

民眾在意商品外觀與售價 無包裝新概念新挑戰

綠色店家資訊平台經營者許雅婷經營了一個環保平台,平台上收錄了台灣各種綠色店家的資訊,其中無包裝商店也是綠色店家種類之一。他說:「大家還是在意商品的外觀、包裝,習慣去購買已經包裝完整的商品,也對無包裝這個概念不太熟悉。」

將近十年時間,扣除歇業的店家,無包裝商店在台灣的成長家數一年只有三家,反映無包裝商店拓展不易。許雅婷觀察,除了自備容器習慣尚未建立,對價格期望的落空也是原因之一。

許雅婷說:「消費者對於無包裝商店所販售的商品,有一些既定的想法,認為都已經少了包裝,應該價格可以再更低廉。」但他也提到,因為目前無包裝商店的規模都偏小,所以進貨成本較高,另外台灣氣候潮溼悶熱,也讓食品類商品的保存更為不易,這樣的壞損率也會導致成本提高。

不僅如此,目前部分法規也限縮無包裝商店的商品種類。許雅婷表示,《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其實是把沐浴乳、洗髮精納為化妝品,所以不能像一般洗衣精、洗碗精可以做分裝銷售。另外像是《有機農業促進法》也規範了有機農產品的分裝銷售,需要有一定的規範。這些法規,限縮了無包裝商店可以銷售的產品。

根據統計,全球2023年每分鐘平均製造一百萬個塑膠袋,其中大部分只使用不到幾分鐘就被丟棄。今年的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凸顯減塑在環保及永續領域已經占有一席之地,而無包裝商店,或許就是你我減塑的新選擇。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