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減塑已成趨勢,無包裝商店的挑戰與未來!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再度聚焦減塑議題,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除了生產源頭,販售端也有無包裝商店正為減少塑膠包裝而努力。不過台灣從2015年第一間無包裝商店開設以來,目前經營家數約略只有30間。一起來看看,無包裝商店主要的經營概念以及面對哪些經營挑戰。 無包裝商店 讓資源重複再利用 八年前,鳳嬌與拉拉以減塑為理念,開設了無包裝商店,也是台灣早期經營無包裝商店的商家之一。店裡販賣的雞蛋,是直接從養雞場送達,從進貨到售出,整個過程沒有使用一次性的包裝材料,所有的容器都經過回收重複使用。 店裡販售的方塊狀蠟磚,是用回收的蠟筆製作的,每一塊都是化零為整而來。(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是無包裝商店,但部分生鮮商品還是會有塑膠包裝。拉拉說:「我們選擇用二手的袋子,而不是每次使用一個新的袋子。」冰箱內的生鮮商品,有些放在保鮮盒內,可以依照需要的數量購買,少部分則為了不影響食材,用二手袋子包裝。 2024年6月,國衛院及台北醫大學發表最新研究,台灣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是其他先進國家的2到7倍,而用錯食品容器是其中關鍵,凸顯不當的包裝反而是另一種風險。而要降低包裝風險,生產源頭的倡議也不能避免。鳳嬌說:「我們跟生產者有一個很緊密的關聯,會去討論產品特性適合放在什麼地方保存,因此生產者也會去思考說,好像不是只有『有包裝販售』這個選項。」 不同於市售包裝,製作完成的米粉,被放置在小店提供的箱子裡,以無包裝方式讓消費者按照所需數量,以自備容器購買。(圖/獨立特派員) 無包裝商店走入校園 食品保存如何把關? 台灣第一家開設在校園內的無包裝商店,希望將減塑的概念往學生族群延伸。開設不到一年的小店,是無包裝商店界的新成員,劉瀞云回顧經營過程,食品保存最費心思。 除了以公克計價的零食、清潔劑等,連洗衣膠囊也可以單顆販售,將販售數量化整為零,也吸引只想少量購買的客群。(圖/獨立特派員) 無包裝的食品,大部分都要透過密封容器盛裝,有些甚至要在存放在冰箱裡面。由於大部分商品都沒有外包裝,購買後的標示就很重要,尤其是食品,除了會提供日期標籤,商品架上的名牌也會附註製造及有效日期讓消費者知道。同時,部分商品也會提供相關使用建議。 在無包裝商店,除了商品揭露方式與一般商品不同,購買流程也很不一樣。無包裝商店經營者劉瀞云說:「假如你有帶容器的話,就可以使用你的容器,沒有的話就可以使用業者的二手容器,我們都是秤重的。」 自備容器、以商品數量計價,是無包裝商店的交易方式,也提供回收的二手容器讓消費者使用。(圖/獨立特派員) 民眾在意商品外觀與售價 無包裝新概念新挑戰 綠色店家資訊平台經營者許雅婷經營了一個環保平台,平台上收錄了台灣各種綠色店家的資訊,其中無包裝商店也是綠色店家種類之一。他說:「大家還是在意商品的外觀、包裝,習慣去購買已經包裝完整的商品,也對無包裝這個概念不太熟悉。」 將近十年時間,扣除歇業的店家,無包裝商店在台灣的成長家數一年只有三家,反映無包裝商店拓展不易。許雅婷觀察,除了自備容器習慣尚未建立,對價格期望的落空也是原因之一。 許雅婷說:「消費者對於無包裝商店所販售的商品,有一些既定的想法,認為都已經少了包裝,應該價格可以再更低廉。」但他也提到,因為目前無包裝商店的規模都偏小,所以進貨成本較高,另外台灣氣候潮溼悶熱,也讓食品類商品的保存更為不易,這樣的壞損率也會導致成本提高。 不僅如此,目前部分法規也限縮無包裝商店的商品種類。許雅婷表示,《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其實是把沐浴乳、洗髮精納為化妝品,所以不能像一般洗衣精、洗碗精可以做分裝銷售。另外像是《有機農業促進法》也規範了有機農產品的分裝銷售,需要有一定的規範。這些法規,限縮了無包裝商店可以銷售的產品。 根據統計,全球2023年每分鐘平均製造一百萬個塑膠袋,其中大部分只使用不到幾分鐘就被丟棄。今年的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凸顯減塑在環保及永續領域已經占有一席之地,而無包裝商店,或許就是你我減塑的新選擇。
專欄
從廢棄塑膠到建材,再生塑料如何實踐循環經濟?
我們每天回收的塑膠都去了哪裡?台灣有廠商將回收塑膠製品,製作成仿木建材和各式商品,這些產品在使用完畢之後還能百分之百回收,再次回到生產線。不過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民眾的消費習慣能否接受?以及在政策上是否給予支持?都是循環經濟能否奏效的關鍵。 貫徹循環經濟理念 回收塑料的轉生 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是透過各種新技術和觀念,為減少碳排放量,盡一分心力,而循環經濟扮演了重要角色。 將廢棄物再製成仿木建材,來自於再生塑料建材製造廠商董事長劉興朋,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劉興朋認為,要解決氣候環境的異變,回復森林的綠覆率是一個作法,再來就是垃圾不斷在增加,卻沒有很好的解方。「我直覺就想,如果可以把垃圾做成取代木頭的建材,那我同時可以解決兩個問題。」 生活中各式各樣可回收的塑膠製品,包含PET、PP、PS等不同材質,除了3號PVC之外,都可以作為再生塑料的原料。6號PS是作為建材的主要原料,分別為未發泡的養樂多罐,以及發泡的保麗龍。 再生塑料建材製造廠商應用開發工程師楊政韋解釋,保麗龍經過熱壓會變成球狀或柱狀,經過破碎處理便呈現粉狀或顆粒狀。在熱壓、破碎、攪拌均勻等步驟後,還要在材料出模型之後經過冷卻定型,才能符合規格。 業者劉興朋表示,剛開始的料不穩定,而且是不成型的。所以在製作過程中,前面10到15分鐘的料都會是邊角料,但這些邊角料都可以在經過破碎後重複使用。 不只是製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連產品使用完畢之後,也可以完全回收。劉興朋期望,這個回收制度可以同時兼顧到一個城市內部的循環。 仿木材料在工廠壓縮機進行冷卻定型化。(圖/獨立特派員) 再生塑木價格高 如何在市場上競爭? 風景區處處可見的木棧道、木椅,需要維護保養,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日曬雨淋的環境下,就看得出原木和再生塑木的差異。原本使用木地板的觀景台,現在全部換成了塑木,雖然價格比原木高,但是廠商仍然選擇了再生循環材料。 應用開發工程師楊政韋表示,廠商也知道這些廢棄的木料,在處理上也是一個問題。後續第二次再更新的時候,製造廠人員是將拆除的木料全部都送回廠去,所以對廠商來講也節省了一個成本。 和原木相比,再生塑木價格高,在市場上似乎沒有競爭優勢。根據業者劉興朋觀察,杉木、松木這樣較好的木材,成材一公斤約在40到60元之間。然而再生塑木的材料都要2、30元,加上製作的成本、管銷、利潤,價錢約80到90元。 但這裡指的是第一次的生產價格,如果產品再次回收進入製程,價格就會大幅降低。劉興朋也提到,若經過第二次的再製造,等於沒有原料的成本,所以做第二次時,跟木頭的棧板就有競爭力。 劉興朋表示,因為他們沒有實證材料可以用多久,所以就以角板材蓋出小木屋,至今已過了十年。再生塑料除了製作成建材之外,也開發出蜂箱、貓屋等更多元的商品。 以再生塑料製作而成的蜂箱。(圖/獨立特派員) 搬家如何減少廢棄物?裝潢、家具再利用 循環經濟實驗空間發起人王寧,在一次重新裝修前,擔心拆除裝潢將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於是在網路上發起無痕搬家,沒想到第一個響應的關鍵人物,讓零廢棄的理念實踐得更為徹底。 王寧說:「士官長(編按:新生共享空間負責人許長島),他說可以,我來幫你拆。但是他提了一個更有趣的想法,我怎麼把木條拆成木條,木板拆成木板?我們放到各個不同網路上面去,可以讓大家來索取,結果沒想到有很多人參與。」 有別於破壞式拆除,一片木板、一根釘子慢慢拆,前後花了將近3個月才完成。屋子裡所有的物品,包含裝潢,都有人接手,延續物品的生命。 王寧一直在思考,如果要做一個基地,要用什麼方式去呈現整個循環經濟的概念?看到再生塑料建材,讓他十分心動。「特別是從廢棄物一直到升級成那麼好的建材,我一看到就覺得,哇!一見鍾情。」 淨零不在於未來,而在於當下,人們做了什麼選擇。 (※婁雅君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