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AdminAdmin | 2022-12-14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烏金的未來
一波波東北季風南下,每年11月到隔年1月是台灣烏魚子產季,由於野生烏魚捕獲量日漸減少,養殖的烏魚已經成為烏魚子加工主要來源。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烏魚子的品質和大小,除了養殖技術,也和氣溫有關,今年因為暖冬的影響,魚卵的結卵率低,產量不夠,市場供不應求,烏魚子價格平均漲幅超過2成,創下歷年新高。不過現在烏魚養殖因為氣候異常、飼料上漲,養殖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漁民選擇將魚塭轉作光電,這也是讓今年烏魚子價格創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政府為了避免假養殖、真種電,訂出漁電共生必須維持原有產量七成的規定,希望確保承租的漁民可以維持原有養殖的權利。但實際的狀況是漁村很多地主都受到高額租金吸引,寧願把魚塭收回轉租給光電業者,導致地方漁民已經越來越租不到魚塭。
第78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49 -
AdminAdmin | 2022-10-12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蚵農求生
台灣蚵每年五月到十月都是產季,現在這個時節剛好也是蚵農準備要到海裡採蚵苗的時候。雲林縣的台西鄉是台灣最大蚵苗產地,不過這幾年野生蚵苗在海裡附苗的狀況越來越不穩定,而台灣的養蚵產業也面臨不少問題。
除了因為氣候變遷,海洋環境因素影響蚵的收成,這幾年進口蚵的數量暴增,也已經嚴重衝擊到本土蚵仔的行情。根據統計,目前國內每年進口冷藏及冷凍蚵肉超過兩千公噸以上。面對進口蚵的衝擊,蚵農這幾年不斷向政府陳情,而同時也有些蚵農開始和生物科技業者合作,改變養殖方式來提升牡蠣的品質,與進口低價市場做區隔。
第77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48 -
AdminAdmin | 2022-08-03政治經濟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石斑王國的挑戰
台灣的石斑魚肉質鮮嫩,不僅品質堪稱世界第一,也讓台灣有「石斑王國」這個響噹噹的名號。不過台灣的石斑魚,有七成是外銷,其中高達九成是銷往中國。中國六月中突然宣布暫停購買台灣的石斑魚,讓產業頓失依靠。
這是從去年的鳳梨、釋迦和蓮霧後,中國第三度突然對台灣農漁產品的輸入喊卡。今年前半年,台灣已經出口至中國的石斑魚有3059公噸,但在暫停輸出中國後,將會有3600公噸的石斑魚,銷售受到影響,衝擊不小。
現在政府積極拓展內銷,也祭出加工補貼、養殖業者免息貸款等措施,但這些真能化解危機嗎?而感受到危機的農委會,又將如何防患未然呢?
第761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x 62 -
-
-
AdminAdmin | 2018-05-24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中國紅海下的石斑
台灣龍膽石斑養殖技術好,產值高,居世界之冠。不過卻因消費有七成都在中國,市場太過單一,這幾年中國政府大力扶植石斑產業,使我們的石斑被中國養的龍虎斑打到價格慘跌。
2010年,台灣與對岸簽訂ECFA,石斑魚免關稅、政府推動產值倍增計畫。龍膽的養殖成本一斤150元,當時漁民賣出,一斤可以高達270元,如今卻跌到接近成本,使產業陷入困境。
受到單一市場限制,石斑在中國削價競爭。為求生存,屏東佳冬鄉有一群年輕漁二代,他們集結力量,求新求變,希望以高品質為石斑魚開拓一種新的產業模式。
♦延伸閱讀 → 紅利不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紅海裡,台灣石斑奮力上游
第54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x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