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缺工時代來臨,台灣勞動力正面對哪些挑戰?

黃心亮 2025-04-23 觀看次數:16 次

近年來因為疫情、少子女化和高齡化,台灣面臨大缺工。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就有24.7萬個,比前一年增加了2.1萬。但即使找不到人,有6成以上的上班族薪水還是被凍漲3年,勞工薪資滿意度創新低。究竟缺工有多嚴重?勞工薪資不如預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營造業大缺工 提高薪資也搶不到人?


淡江大橋是全世界最大跨距單塔不對稱斜張橋,預計年底前完工。來自泰國的移工,每個人各司其職、加緊趕工。在這樣冬冷夏熱、風吹日曬、完全沒有遮蔽物的施工環境,就算開出高薪,還是越來越少本國勞工願意參與。


承包商莊先生就表示,自己從22歲入行到現在,很少年輕人能繼續撐下去,因為辛苦了,現在學徒一天薪資約2000元,也沒有人願意學。內政部國土署發布最新「營造業經濟概況」,顯示全國營造業正面臨5.3萬名勞工短缺的大挑戰,比前一年再增加4294人,其中基層勞工缺口最大,高達3.98萬人。雖然政府已經在去年核配了1.5萬名的營建移工,但還是沒辦法填補營造業的勞動力缺口。


楊淳皓是淡江施工處的副主任,從事營造業已經有十多個年頭,看到這幾年缺工越來越嚴重,甚至有經驗的本國勞工,要開到日薪接近一萬元才能搶到人,不然無法和科技業競爭。


雖然大部分台籍勞工都是當領班,很少實際施作,但楊淳皓也提到,在現場看到的本國勞工,多數都是父執輩,幾乎沒有年輕人。(圖/獨立特派員)


勞工薪資滿意度創新低缺工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台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煌銘,在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後,還到紐約和中國深造到博士,之後回台在工程領域打拼,也擔任過大學副教授。一路上在工程營造業深耕數十年的他,剖析大缺工的原因,認為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而是教育制度、就業市場的長期性變化。過去教育制度有工專、職校,而職校廢除後,就缺乏中間階層技術人員的培訓。


除了教育制度,還加上了人口變化,陳煌銘提到,少子化的影響之下,年輕人比較願意去做服務業,因為工地的工作太辛苦了。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職缺概況的統計結果,去年11月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有就 24.7 萬個,比上年同期增加了 2.1 萬個,營造業也掀起搶人大作戰。


工業又以製造業職缺率最高,其次為營建工程業;而服務業中,以住宿及餐飲業職缺率最高。(圖/獨立特派員)

除此之外,陳煌銘表示,科技業也用高薪來搶人力,因此要搶人勢必得砸錢。主計總處統計就顯示,2024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數是4萬6450元,年增2.77%,總薪資平均數則是6萬0984元,年增4.39%,雙雙都追上去年的通膨率2.18%。但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其實有6成以上的上班族薪水被凍漲了至少3年,其中10年以上都沒調薪的人還有12%。算下來上班族平均被凍薪了4.3年,也導致了勞工的薪資滿意度下滑,今年更掉到36.4分,創近12年來新低。


人力銀行人才開發部資深經理林書伃表示,新鮮人對於薪資的期望,其實都比實際上業界願意給的薪資高三到四千元,像是近來年輕人對於疫後興起的服務業,在薪水的期待上,跟實際狀況就有很高落差。但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認為,服務業有許多沒有「學習曲線」的工作,造成服務業的起薪低,且薪資也不容易增加。



低薪留不住人才 缺工問題怎麼解?


公務機關、勞工階層、甚至醫護人員,全台灣都有許多人因為低薪,跳出來大聲抗議,爭取勞動權益;除了寄望政府和僱主,透過工會的集體力量也能爭取更好的薪資待遇。政府除了調漲基本工資,也加強輔導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附加價值,進而優化薪資,增加勞工的受雇意願。


然而不只餐飲業、運輸業、製造業、醫療產業,其實連科技業,都因為人口結構少子、高齡化,吹起了缺工潮,為了緩解這股浪潮,不論是工業還是服務業,越來越多產業引進AI,但這也讓工作者擔心,是否會被AI取代。


此外,面對這股海嘯般襲捲來的缺工浪潮,政治大學社科院勞工所名譽教授成之約認為,台灣女性的勞參率大約在51%,而韓國都還有53%到54,歐美國家也大概都在60%以上,建議政府要更重視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運用;雖著時間的推移,台灣的人口結構也因為少子化和高齡化,即將朝向一個倒金字塔發展,勢必要開發女性就業、銀髮人力及二度就業等。


不過專家也擔心,和鄰近國家相比,台灣的低薪問題,會讓很多人外移到周遭國家,沒辦法吸引好的人才留在臺灣。台灣的缺工和低薪問題,在政策擬定過程,迫切需要產業界和跨部會共同參與,因為各行各業搶奪勞動力的戰爭,正在缺工的警報聲中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