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機場長期面臨宵禁,成為發展的一大限制。市長陳其邁多次呼籲中央,填海造陸規劃一座24小時起降的國際機場。不過行政院其實2023年已經規劃,在現有的小港機場建新航廈,也正在進行第一期工程。這兩個計畫有哪些差異?如何滿足高雄未來的客貨運需求?填海造陸又可能面臨什麼難題?
小港機場有宵禁 成為轉型發展一大難題?
2024年,有586萬人在小港的高雄國際機場搭機。人來人往的航廈旁,有塊正在施工的工地,這是正在擴建中的機場工程。民航局長何淑萍指出,預估在2040年,高雄機場的年客運量,將達到1427萬人次,但高雄機場的營運不能斷,因此得穿著衣服改衣服、半半施工。

高雄國際機場於1969年啟用,國內線巔峰時期,一年湧入1216萬人次搭機,隨後經歷了高鐵通車,國內線旅客人數大減,後來發展國際航線,旅客人數才逐漸回升;2020年又遇上新冠疫情,旅運人數跌到谷底,疫後運量緩慢回升,2024年才回到將近疫情前的八成。
但儘管中央已端出擴建計畫,高雄市政府對於國際機場的未來,卻有不同看法。高科技半導體產業陸續進駐南台灣,除了旅運的需求,高雄市政府更將焦點放在未來的航空貨運。儘管中央斥資880億,但擴建後的小港機場,還是存在長年難解的問題:宵禁。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確實需要24小時的貨機起降,建立標準的機場已經迫在眉睫。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教授戴佐敏提到,其實多數貨機是在半夜的時候運作,因為白天通常會給客運的航機,可是因為高雄小港機場有宵禁,要有貨機的運作是很困難的。
半導體大廠進駐南科 擴建後的小港機場能負荷嗎?
目前南科半導體產品出口國際,多是透過桃園機場轉運,未來廠商增加,小港機場擴建後還夠用嗎?根據「高雄國際機場2040年整體規劃」預測,小港機場2040年貨運量9.6萬噸,國際線9萬、國內線0.6萬,而未來五到10年,高科技半導體產業所需貨運量為819到1647噸不等。

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說:「因為小港機場的天生條件比較不好,所以很多企業就會先往桃園機場去,可是這不代表高雄這方面的需求是沒有的。」他認為,如果高雄的產業要轉型、提高發展條件,機場的規劃的確需要重新去思考。
南星計畫 填海造機場可行嗎?
高雄市政府向中央建議,在南星計畫區外海,靠近林園的海域,以填海造陸打造佔地約1100公頃、24小時的國際機場,不排除透過聯外道路連接捷運小港林園線。

立法委員許智傑表示,南星計畫尚未進行的原因,民航局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正好在碼頭旁邊,要延伸出去蓋機場長度要4公里,再加上台灣海峽深度比較深,很難達成填海造陸。
早在1990年代,交通部民航局已經做過南部國際機場選址評估,當時南星計畫填海造陸呼聲最高,最後因為空域航管安全、環境影響評估,加上高鐵通車後旅運需求下降,因此20年內,南部並沒有新建機場的規劃,也進而延伸出後續小港機場的擴建計畫。但隨著南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南星計畫區興建新機場的訴求,再度浮出水面。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教授戴佐敏認為,應該要集思廣益、建立共識,讓整體國土的發展是南北均衡的。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秘書長黃柏森也表示,如果小港機場還沒有完全發揮功效,其實可以先將小港機場的服務提升。
一座機場的興建,對於國家與城市的影響深遠。大型交通建設除了透過可行性研究、綜合規劃與環境影響評估,也需要全民的參與討論,才能勾勒出高雄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