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黃郁婷 | 2025-08-27教育文字:邱惠恩攝影:周明文
校園禁機/忌
九月各級學校開學,人手一機時代,學生也不例外。如果現在走入部分高中課堂,可能會發現,老師在台上努力教學,有些同學在台下努力滑手機,這個現象愈來愈普遍。收手機可能爆發師生衝突,不收手機卻可能影響課堂秩序及學生學習。
教育部今年5月推出校園使用行動載具規範草案,希望明確化管理規則,但卻引起學生很大的反彈。反彈的理由是什麼?以及該如何解決?國外做法如何?
第917集
x 44 -
黃郁婷 | 2025-08-27人物故事撰稿:黃郁婷剪輯:鄭仲宏
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
在1970、1980年代,澎湖白沙鄉的講美村曾經住了2000多位越南難民。他們是在越戰結束,共產黨統一越南之後,為了逃離政治迫害、尋求經濟出路而流亡海外的船民。對於原生台灣人來說,他們是外來的陌生人。然而,更不為人知的是,當時有106名嬰兒在島上誕生。
三、四十年後,這群陌生人的小孩子都已經長大了。紀錄片導演劉吉雄,記錄其中四位孩子的故事。讓我們跟著紀錄片,一起回望那段關於逃亡、生存與身分認同的記憶。
第917集
x 31 -
黃郁婷 | 2025-08-27司法人權文字:廖怡芬攝影:鄭仲宏
繪出歷史傷口
您對繪本的印象是什麼呢?台灣有一群人,正在畫出屬於台灣的人權故事。國家人權博物館從2019年開始,與繪本作家合作,以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為原型,孵育出許多人權繪本。
數字詩人曹開在戒嚴時期遭誣陷入獄,他獨創的數字詩,就被創作成立體繪本;還有作家以政治受難者陳欽生為原型人物的創作;解嚴之後,國家調查系統利用學生,在校園監視學生的故事也躍然紙上。
第917集
x 42 -
SystemAdmin | 2025-08-20醫療公衛文字:張筱瑩攝影:賴振元
好好告別
在地老化、在宅善終,是許多人的心願。2009年台灣正式將居家安寧納入健保給付,然而依健保署2021年的統計,全台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比率只有8%,顯現大部分人生命的最後一程,通常都是在不斷來回醫院中度過。
最主要原因除了台灣居家安寧的醫師、護理師人力不足,現階段在各級醫院和社區診所的醫護間,也缺乏有系統的轉銜機制,可提供持續性的照護。
隨著現代家庭結構改變,獨居或老老照顧越來越多,當人生終途,如何提供完整的照顧,讓末期病人可以安心、安然地面對死亡,是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第916集
文字 張筱瑩 攝影 賴振元x 86 -
-
-
-
-
黃郁婷 | 2025-08-13土地環境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老弱偏鄉防災韌性
八月初,西南氣流帶來超大豪雨,受重創的民眾,有不少還是七月中度颱風丹娜絲的受災戶。尤其西南部沿海如嘉義縣布袋鎮、台南市七股區,及高雄市部分地區,都受到強風、暴雨、暴潮與海水倒灌等多重災害。台南、嘉義更有1.6萬戶民宅屋頂,先被颱風掀翻,還來不及修復,又遭逢豪雨肆虐,至今都只能蓋著帆布。
這些受災戶,不少是人口結構老化的偏鄉,多是老弱同住、老老相依、甚至是獨居老人,導致地方自主防災的動員力和能量都不夠。面對極端氣候,未來很可能有超越過去紀錄或人力所能應對的、更大規模的災情。這些老弱偏鄉,該如何自主防災?
第915集
文字 萬真彣 攝影 黃政淵x 610 -
-
SystemAdmin | 2025-08-06國防軍事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全民防衛中
最近避難包話題熱燒,連美國在台協會都在社群媒體發文推廣。避難包到底要放什麼?有什麼應該注意的重點?成為討論的話題。然而避難包背後更大的議題,其實是全社會韌性。
上個月漢光演習,首度納入城鎮韌性演習,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想定情境是台海發生戰爭,台電、中華電信等關鍵基礎設施如何正常運作;甚至大賣場、市民活動中心也參與演練,目的是台灣在戰時,能像烏克蘭一樣,保持社會運作。不過我們發現,民眾居家附近最基本的防空避難所,卻還沒有做好盤點與管理。
第914集
文字 萬真彣 攝影 黃政淵x 238 -
-
SystemAdmin | 2025-07-30全球脈動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穩定幣 金融貨幣戰爭
最近大家應該經常聽到穩定幣三個字。一直以來虛擬貨幣和實體經濟,猶如兩個平行世界。七月中,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了穩定幣創新與監管法案,也就是俗稱的天才法案,為穩定幣立下首部聯邦專法,也為加密金融開啟新篇章。美國期待,透過穩定幣相關法案,主導加密金融規則,延續美元霸權。
然而,穩定幣是否真的穩定?以今年六月上市的穩定幣發行商Circle為例,錨定法幣、中心化的發行,獲得市場的青睞。但是穩定幣在區塊鏈上流通,相關的監管、對各國貨幣主權、實體金融帶來哪些影響,仍有待觀察。唯一確定的是,穩定幣即將掀起一場金融革命。
第913集
文字 婁雅君 攝影 袁宏書x 382 -
SystemAdmin | 2025-07-30政治經濟文字:廖怡芬攝影:劉建邦
大缺工襲台 – AI緩解人力荒?
台灣在少子女化,和後疫情時代的影響下,面臨全台大缺工的挑戰,其中製造業與服務業缺工最嚴重,AI實體機器人就成了替代人力的解方。最近各種機器人,已經在餐飲業的前台、後台運作,民眾應該都不陌生;甚至教育現場、醫療院所、銀行等金融機關,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而台灣的機器手臂,也已經在製造業、半導體業的工廠裡取代勞工,真人和AI協作時代已經來臨,甚至有部分行業的人力,將直接被AI取代。這時候,政府或企業能不能輔導勞工的AI能力,趁機降低工時、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多贏,就是社會轉型的重要關鍵!AI的興起,究竟是協助緩解人力缺口,還是會顛覆過去,讓勞工工作與生活陷入恐慌?
第913集
文字 廖怡芬 攝影 劉建邦x 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