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AdminAdmin | 2023-05-31醫療公衛
豬瘟拔針之後
台灣已經從口蹄疫區除名,也成功擋住非洲豬瘟,目前只剩下傳統豬瘟尚未根除。豬瘟存在於台灣超過半個世紀以上,最後一個案例是在民國94年。
農委會從110年開始推動三階段撲滅豬瘟計畫,包括擴大環境與疫情監測,與產業界進行風險溝通等。今年1月1日起肉豬與種豬分階段停打豬瘟疫苗,7月1日開始全國停打豬瘟疫苗,全國531萬頭豬隻全面拔針。如果沒有再發生案例,農委會預定從113年6月開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台灣成為豬瘟非疫區國家,台灣豬肉可望進軍國際市場。
但是拔針之後,才是風險的開始,農委會將擴大疫情監控範圍,一旦有案例發生,也已經備好補償方案。加上豬瘟疫苗是國產疫苗,不必仰賴進口,台灣撲滅豬瘟計畫能不能成功,這一次相當關鍵。
第80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許中熹x 50 -
-
-
-
AdminAdmin | 2022-06-15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攝影:袁宏書
送藥到府最前線
疫情高峰期間,防疫政策也進行滾動式調整。確診病例數最高的新北市,4月11日率先啟動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19日藥師公會全聯會宣布,全國藥師投入送藥到府,完成藥物治療最後一哩路,到六月初已經有二千多間藥局加入提供服務。
藥師們親自為確診者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除了一一詢問個案的身體及用藥狀況外,更貼心整理製作抗病毒藥物服用的原則及交互作用說明,以及後續的相關諮詢,守護每位個案的用藥安全。
不過每位藥師提供的專業諮詢服務,以送藥的時間成本,並不少於其他醫療人員,但是目前的給付與補助,卻有落差。
第75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72 -
-
-
AdminAdmin | 2021-12-01醫療公衛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邊境開放的難題
上個月初,南非出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命名為Omicron,並列為高關注變異株,接著許多國家都對南非及周邊國家發布旅遊禁令,變種病毒的出現為疫情發展投下許多變數,也讓各個剛開放邊境的國家突然手忙腳亂。
而因應春節返鄉潮,12月14日開始,入境台灣也將展開春節專案,除了一律隔離14天之外,如果家裡同住者有打滿兩劑疫苗,或者入境者本身也打了疫苗,就可以選擇10+4或者7+7方案,住完防疫旅館後回家隔離,不過同住者也必須快篩,並且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不能到人潮聚集處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這項新措施不但考驗入境者跟同住者能不能遵守規定,也是台灣邊境政策的試金石。到底面對多變的疫情,台灣要打開國門必須有哪些條件?又該如何降低社區感染風險?
第727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0 -
-
AdminAdmin | 2021-09-15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非洲豬瘟拉警報
中秋節快到了,又是品嚐月餅和烤肉的好時節,不過最近來自非洲豬瘟疫區國家的豬肉製品,長驅直入,嚴重影響食安。
第一個破口是,農委會8月22日公布,從越南走私肉品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反應,而且不查則已,一查下去,警方從紀錄上來看,來自疫區的走私肉品,恐怕從今年三月開始,已經用偷渡的方式慢慢進入台灣。
而且破口不只越南走私肉品,也有民眾透過網路電商平台購買台灣月餅,結果發現是含有中國豬肉成分的月餅。對台灣來說,現在是危機四起的一個月,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月,必須戰戰兢兢。
除了全國提高警覺,獨立特派員也走訪非洲豬瘟初篩實驗室,看看台灣現在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檢驗量,能否因應現在及未來的挑戰。
第71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61 -
-
AdminAdmin | 2021-09-01司法人權攝影:袁宏書
防疫缺口下的身影
台灣疫情經過108天之後,終於在8月25日這一天,首次沒有本土案例,雖然是好消息,不過台灣要回到五月前的生活可能還不是那麼容易。回想五月中旬,在疫情最艱困的那段日子,受到衝擊最大可能還不是一般民眾,而是在防疫上,有不同需求的不同障礙者,他們無論在食衣住行、甚至就醫、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衝擊。
包括一下子被抽掉的人力支持,造成生活、就醫困難。必須戴口罩的規定,造成腦性麻痺者的生活困擾。影響聽障者跟別人的溝通。對視障者來說,到處都有的實聯制,以及台北捷運環狀線,在六月下旬試辦的引導杖方式,都沒有考慮到視障者真正的需求。這些都讓不同障礙者擔心,如果疫情反覆升溫,甚至萬一升高到四級,政府有一套超前部署的方案來協助他們嗎?
第71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53 -
AdminAdmin | 2021-07-28醫療公衛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疫苗的難題
雖然從7月27日起,疫情警戒從三級降為二級,但疫情變化莫測,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現在全台各縣市持續如火如荼展開新冠肺炎疫苗的施打。
不過近兩個月,為了提高疫苗覆蓋率,讓國人盡快產生免疫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佈的各項接種措施又快又急,疫苗施打如何兼顧防疫與正義,更是天秤兩端的難題,也因此產生不少亂象,而疫苗數量分配的公式,更是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和質疑。
從疫苗施打分類的第一類民眾開打後,各縣市就遇到不少挑戰,他們怎麼解決問題,才能讓往後各類別的第一劑接種,以及第二劑的施打流程更順暢?而疫苗分配的公式,又可以怎麼滾動式修正呢?
第709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x 69 -
AdminAdmin | 2021-07-07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基層診所國家隊
近日台灣確診的病例數頻頻創新低,疫情持續往下,除了是因為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之外,政府的全面擴大篩檢,也才使得原本蔓延擴散的疫情漸漸獲得控制,快篩站政策發揮很大功能。
不過疫情剛升溫時,雙北地區的篩檢人力嚴重不足,各大醫院都已經調不出人力,後來都是靠一群基層診所醫師,他們在台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自願投入支援社區篩檢工作。
過去,政府的防疫策略太偏重在醫院,大醫院既要照顧病人,又要負責民眾的篩檢以及疫苗接種的工作,負荷量當然大。
在全世界高度關注,新一波Delta印度變種病毒的挑戰時,台灣也需要採取不一樣的防疫策略,為了加速找出社區隱藏感染源,台灣也已經開放居家快篩,民眾可以在藥局或超商購買快篩試劑,不過家用與醫用快篩有什麼不同?要怎麼用?以及該注意哪些事情呢?
第70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62 -
AdminAdmin | 2021-07-07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異鄉 疫鄉
全球防疫由下半場決定勝負,去年五月之前,英國政府圍堵防疫錯失機會,足足花了1243億英鎊,在處理新冠肺炎危機。
雖然上半場英國災情慘重,但是在下半場防疫策略上,英國則是領先者,不只英國首相強生親自操盤購買疫苗,英國投入相關研究與快篩,就有一百億英鎊之多。
一直今年七月初,英國十八歲以上,打過一劑的公民已達86%,打完兩劑也有64%。英國雖然每日感染人數仍在上升,不過他們相信疫苗接種率,使感染病毒的人數和重病患者住院治療人數已經脫鉤,有足夠信心可望在7月19日全面恢復後疫情社會的正常生活方式。
一起來看看英國的經驗,同時還有和台灣鄰近的韓國、越南及印度等國,他們目前施打疫苗的策略和成效又是如何?
第70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