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
SystemAdmin | 2024-05-29能源問題系列報導:花蓮403地震特輯文字:尹雯慧攝影:鄭仲宏
電力災害韌性 停看聽
今年4月3號,花蓮外海發生自921強震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一度造成全台近37萬戶停電,部分電廠受損。921震災導致當年全台有近650萬戶停電,並實施分區輪流限電20天。
這次的花蓮強震,絕大多數的停電用戶,在當日下午便已陸續恢復供電,電力供應系統大致正常運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
台電在地震發生當下,採取了哪些緊急應變措施?台灣在921之後,對於強化電網韌性又做了哪些改革?放眼未來,在淨零排放政策與永續經濟發展下,台灣的電力建設又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第854集
文字:尹雯慧 / 攝影:鄭仲宏x 81 -
-
AdminAdmin | 2024-01-17能源問題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德國氫能 運輸篇
邁向淨零排放,台灣訂出要在2050年,達到氫能發電9-12%的目標。氫能對不少台灣民眾來說,仍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能源。我們要把鏡頭轉到德國,這個氫能已經發展數十年的國家,2023年也更新了國家氫能策略,從氫氣生產、進口到運輸,訂出一系列的方法及目標。
現在德國已經有全球第一組營運中的氫能火車,還有各地也都在發展氫能巴士。氫氣這種具有可燃性的危險氣體,一旦洩漏可能產生氫爆,德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它運用在大眾運輸?加氫站又如何確保安全無虞?還有氫能火車、巴士搭起來的感覺如何?
第83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3 -
AdminAdmin | 2024-01-17能源問題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德國氫能 戰略篇
德國除了將氫能運用在大眾運輸,也要擴大應用到一般民眾的生活中。例如用氫氣來燃燒生熱的熱水器已經問世,現在正在更新原本的天然氣管線,要讓氫氣可以輸送到家戶。德國身為工業大國,也計畫要用氫氣來發電、甚至煉鋼、製造出綠色鋼鐵。
不管是用在民生、交通或工業上,都得用再生能源製氫,才能真正降低排碳,這麼大量的綠氫從哪裡來?德國計畫要從非洲納米比亞、中東阿聯酋及北歐進口五到七成綠氫,本地製氫能量也要提升兩倍。德國的國家氫能戰略,如何將氫能大未來化為具體的執行計畫?
第83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8 -
AdminAdmin | 2023-08-16能源問題文字:婁雅君攝影:鄭仲宏
世界搶氫 韓國後發先至
氫能不只是2050淨零排放的解方之一,更是產業商機。全世界超過30國發布氫能策略,各國也以政府角色來支持氫能發展,歐、美、日、韓、中、澳,都相當積極,其中,韓國的氫能發展,可以說是後來居上。全世界的氫能車銷售,韓國占比超過六成,居於領先地位。
獨立特派員記者走訪韓國的蔚山,這裡是一座氫能示範城市,也是氫能車的生產基地。城市具備完整產業鏈,目前積極打造地下管線、加氫站等基礎設施。而年底即將啟用的氫能住宅,將以氫燃料電池發電,並提供社區暖氣與熱水。
第81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鄭仲宏x 77 -
AdminAdmin | 2023-06-21能源問題文字:婁雅君
下一站 氫能
面對2026年碳稅開徵,2050年淨零排放,世界各國都面臨極大的減碳壓力。氫氣,被視為終極的潔淨能源,是達成碳中和以及淨零排放的重要選項。
國際上,氫的運用,主要在發電、工業以及運輸三大領域。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布局氫能,但是氫的供應鏈,仍處在發展階段,價格昂貴,仰賴政策的補助。
2023年,可以視為台灣的氫能元年,在經濟部頒布的氫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氫能的應用從今年開始,台電的興達電廠,預計在年底測試天然氣混燒氫氣發電。台灣第一部氫能巴士,也在五月亮相。
不過相關的基礎設施,以及法規,尚未具體及頒布。台灣在氫能的布局上,如何跟上各國的腳步,無法單靠產業之力,需要政策的支持並與國際合作,才能邁向淨零之路。
第806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x 62 -
AdminAdmin | 2022-06-22能源問題攝影:周明文
台灣電力體檢
13日,桃園大潭電廠8號機組工程,因吊車不慎拉扯,發生鷹架倒塌意外,造成6名工人受傷。發生工安意外的大潭電廠,是國內最大的天然氣電廠,目前廠內正在進行8號及9號機組工程,為的就是要遞補日後廢除核電的缺口。
不光核電,未來三年台灣也正處於老電廠除役的高峰期,而新增機組原本計畫由大潭電廠8號及9號機先接手,卻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延期,將造成台電未來幾年會有很大供電壓力。
不單供電問題,近五年台灣發生四次大停電,都是因爲人為疏失造成的事故,2017年815大停電,總統為此道歉,還強調要將會因人為疏失而輕易癱瘓的供電系統,列為徹底檢討改革的重點,但去年又連續發生513、517兩次大停電,今年則有303大停電。
每次檢討都提到台灣電網太過脆弱,針對脆弱的台灣電網,政府有哪些改革計畫?面對未來幾年電力供應吃緊的問題,台電又將如何因應?
第75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72 -
AdminAdmin | 2020-01-01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卓越大賞】核廢何從-芬蘭永久處置場
天氣越來越熱,台灣的能源及用電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台電核一廠的一號機,去年運轉執照已經到期,下個月二號機也到期,未來幾年核二及核三廠,運轉執照也都快要到期。不論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台灣核廢料要怎麼處置,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北歐的芬蘭,這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國家,現階段能源有25%來自核能發電,而且還要再增加兩個核電廠。芬蘭從1983年開始,計畫興建用過核燃料的永久處置場,這個核廢料的永久處置場就位於核電廠地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從地表到這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得開車花上將近二十幾分鐘的時間,高階的核廢料也就是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將會被放到這個用銅做的膠囊容器中,周圍再填充膨潤土。這個處置計畫將讓用過的核燃料長眠十萬年,目前已經進入最後施工,預計2024年開始處置核燃料。
第628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47 -
AdminAdmin | 2020-01-01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卓越大賞】核廢何從-芬蘭的挑戰
芬蘭的核燃料處置場,吸引全球關注。到底核廢公司如何說服當地居民,接受核廢料長眠在地下十萬年?獨立特派員實地走訪處置庫所在的Eurajoki市,這是一個只有九千多人的小城市,雖然沒有直接公投,但市議會對核電的支持,一直高達七成以上。
獨立特派員走訪地方政府、詢問當地的民眾發現,公開透明的資訊及獨立第三方機構的監督,才建立了民眾四十年來的信任。不過即使芬蘭的核燃料處置場已經接近完工,學界及反對勢力還是一直在質疑這項設施的安全性。
第628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36 -
-
-
AdminAdmin | 2019-06-05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核廢何從-芬蘭永久處置場
天氣越來越熱,台灣的能源及用電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台電核一廠的一號機,去年運轉執照已經到期,下個月二號機也到期,未來幾年核二及核三廠,運轉執照也都快要到期。不論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台灣核廢料要怎麼處置,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北歐的芬蘭,這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國家,現階段能源有25%來自核能發電,而且還要再增加兩個核電廠。芬蘭從1983年開始,計畫興建用過核燃料的永久處置場,這個核廢料的永久處置場就位於核電廠地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從地表到這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得開車花上將近二十幾分鐘的時間,高階的核廢料也就是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將會被放到這個用銅做的膠囊容器中,周圍再填充膨潤土。這個處置計畫將讓用過的核燃料長眠十萬年,目前已經進入最後施工,預計2024年開始處置核燃料。
第599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