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AdminAdmin | 2024-06-26土地環境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預言世紀末台灣
今年五月全球又創高溫,巴黎氣候協定,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已經岌岌可危。在全球暖化的未來,台灣升溫的狀況可能帶來哪些衝擊?
第一份國家級的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已經出爐。集合各領域的學者,預測台灣到世紀末,最嚴重可能比工業革命之前升溫4.5˚C。
伴隨而來的,是乾季越乾、溼季越溼,颱風降雨可能增加35%,我們的健康也可能因為增溫而受威脅。而海水增溫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也將淹沒西南沿海一帶的陸地,如果再不減碳,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1.75公尺。世紀末的台灣將面臨哪些氣候變遷帶來的全面挑戰?
第858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5 -
AdminAdmin | 2021-04-28能源問題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抗旱總動員-新水源救援
極端氣候對台灣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近年我們正面臨旱澇交替的挑戰,不是淹水,就是像今年的極度乾旱。而氣候變遷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是當今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指出,全球人口中,有40億人,每年至少有1個月會面臨缺水問題,其中有16億人口,沒辦法獲取乾淨跟安全飲用水。數據更顯示,2025年,全球將有18億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地區。到了2030年更嚴重,全球可能有近一半人口的居住地,面臨水荒。
面對水情危機,各國都在開發新水源,台灣也不例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政府也特別把水資源項目納入。傳統水資源的來源,已經因應不了水資源的缺乏,而台灣還有哪些相對穩定的水源可以取用?又可以透過什麼方式開發水源呢?
第69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x 79 -
SystemAdmin | 2020-12-16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水荒農慌
今年夏天沒有颱風侵台,到了秋天,閃電颱風也只是擦邊而過,讓6月到11月台灣降雨創1993年以來最少雨的紀錄,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乾旱。
為了確保民生及工業用水,10月份農委會已經宣布桃竹苗1.9萬公頃農田停灌,不過到水稻結穗期才停灌,這是史上一次。雖然農委會祭出每公頃14萬的補助,農民還是怨聲載道。
氣象局預估,一直到明年四月,降雨還是偏少,明年嘉南第一期稻也得休耕。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預估,到世紀末西北太平洋颱風將減少四成,而且春雨也會變少,乾旱將成為常態。但面對缺水的未來,犧牲農民只能是唯一選項嗎?
第677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0 -
SystemAdmin | 2020-12-16能源問題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抗旱救命水
面對乾旱的未來,不只農業必須提前作好準備,怎麼留住珍貴的水源,更攸關民生及產業發展。為了對抗這波乾旱,行政院編列14億新台幣,在全台展開備用水源計畫。水井、埤塘、放流水甚至緊急海水淡化廠,都準備登場救援。
但長遠來看,台灣每天排放掉285萬噸的汙水,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如何將民生及工業用水經過廢水處理,再生利用成為下一個挑戰。
高雄市鳳山區的一座再生水廠,他們已經成功建立再生水供應工業用水的營運模式,未來可望複製到全國,現階段目標是興建11座再生水工廠。不過再生水價是自來水的兩三倍,怎麼讓廠商願意掏錢購買再生水,則是未來政府必須克服的問題。
第677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61 -
-
AdminAdmin | 2018-12-27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張智龍
卓越大賞-前瞻的代價
《八千億博未來》
根據朝野角力後的版本,前瞻建設一共有七大項目,包含城鄉建設、水環境、軌道、數位建設、綠能、改善少子化及食安建設,不過這七大領域到底有沒有前瞻性?能不能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都倍受外界質疑。獨立特派員從各個領域實際檢視這個攸關全台未來的法案,首先就從這八年八千億的特別預算看起。
《綠能本色》
根據台灣的條件,太陽光電和離岸風力是最主要的兩大方向,其中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而離岸風力要達3GW,綠能可說是前瞻基礎建設的重要工程。其中要在台南高鐵特定區蓋一座沙崙綠能科學城,就佔了綠能經費的四成。究竟這座綠能科學城最主要是做什麼?台灣要發展綠能重要關鍵在哪裡?前瞻綠能計畫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們要捷運》
這次前瞻建設中,新竹市也提出環線輕軌的計畫,而在基隆到台北之間,還計畫引進國外結合傳統鐵路既有路線的Train-Tram系統,到底這些系統要怎麼蓋?可不可行?還有蓋了之後養不養得起恐怕才是最需要關心的重點。
《高雄軌道》
前瞻計畫通過後,高雄將有更多軌道建設推動。總體來說,高雄已經有兩條捷運。正在施工的有輕軌,未來還有捷運往北延伸與黃線。究竟高雄現在如何規劃?已經營運的高捷又帶來哪些啟示?
《水的明天》
在前瞻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總共超過2500億的經費,包含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個大項。不過仔細檢視這些項目,大多仍屬於基礎建設,社會所期待的前瞻性項目,反而編列的不多。如何透過政策鼓勵再生水發展,將為下一個世代的水資源找到解答。
《汪洋中的未來》
台灣每次颱風或豪大雨來襲,淹水就成了許多縣市的最痛。都市水患已經是近年來全世界的治水難題。不過近年來有一種海綿城市的概念,不斷被提及,而透水性鋪面,就是海綿城市其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豪大雨越來越頻繁,該如何與遽變的年代共處,前瞻計畫的治水思維,需要納入更多彈性的思考。
第578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x 55 -
SystemAdmin | 2017-08-14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系列報導:前瞻的代價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前瞻的代價-水的明天
在前瞻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總共超過2500億的經費,包含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個大項。目前送進立法院的第一期預算有256億,不過仔細檢視這些項目,大多仍屬於基礎建設,社會所期待的前瞻性項目,反而編列的不多。
像是水與發展項目中,再生水工程只有2000萬的預算。再生水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水源,如果能善加利用,甚至不需要另外開發新的水資源。不過現有的再生水價過高,影響使用意願。如何透過政策鼓勵再生水發展,將為下一個世代的水資源找到解答。
第50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x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