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155
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偏高,數字背後的原因為何?
廖怡芬 羅盛達 張智龍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的孕產婦的死亡率,在2019年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2021年雖然略為下降到10萬分之14,不過和鄰近國家日本、南韓相比,還是高出許多。在晚婚晚育的社會趨勢下,這樣的數字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又應該如何透過衛教,或者擴大法定產檢項目,來預防孕產婦死亡? 孕產婦死亡率較日韓高 帶您認識生產風險! 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在2019年已經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也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生育高齡化、三高、肥胖、憂鬱,及各種生活環境壓力,都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原因,醫界甚至認為,台灣孕產婦死亡率的數字還被低估了。 洪婉蒨一家三口,在小小的公園裡追逐嬉戲,玩得不亦樂乎,但一路走來,卻是酸甜苦辣。經歷了四次流產的洪婉蒨,第五次受孕,終於順利懷胎足月,但萬萬沒想到卻在生產時,因為植入性胎盤而大量失血,必須緊急切除子宮,否則性命不保。 正常情況下,當母親將胎兒分娩出來,胎盤也會跟著被排出,而植入性胎盤,指的是如果胎盤不正常的潛入肌肉層,輕則會有粘連性,更重會有嵌入性,最嚴重則是穿透性,增加大量出血的風險。 洪婉蒨回想懷孕過程中,超音波及各種檢查,其實還算順利,無奈卻還是碰上生育事故。婦產科教授王鵬惠提醒,每個人都應該有這個概念,孕婦在當下看起來好好的,可是不見得身體上是好的。 死亡率恐被低估 醫師籲精確探討背後成因 根據衛福部統計,以每10萬名活產中孕產婦死亡數為單位來計算,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在2019年達到10萬分之16,創下了23年以來的新高。 醫界擔心,統計的數字如果不夠客觀、科學,恐怕仍被低估,若沒有確實改善,接下來恐怕將還會再創下近30年來的歷史新高。(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解釋,孕產婦死亡率的定義,是指每10萬名活產當中,在懷孕期間或懷孕中止42天內的婦女死亡數。 婦產科醫師鄭博仁說:「孕產婦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死亡,很少去做很精確的歸類。一直以來,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最主要的死因都是羊水栓塞、產後出血這兩項。」鄭博仁也提到,這和進步國家孕產婦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統計是完全不符合的,他推測台灣的情形就是,在沒有辦法診斷孕產婦死因的時候,就歸類到羊水栓塞。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則說:「最好是依照《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第24條,以及《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第34條的精神,應該要去分析這些生產事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來提出改善方案。針對不一樣的事故以及可預防性的部分,來提出解決方案。」在不加重醫界的負擔下,了解哪些環節出現問題,加以改善,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創造友善環境 密切關心孕產婦身心狀況 婦產科教授王鵬惠指出,台灣的高危險妊娠轉診流程還不夠成熟。衛福部從2021年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就是希望高風險的孕產婦,在產前就轉診到醫療資源較為完備的醫院。如果有緊急狀況,在急診檢查或待產室裡,也能配備有完整的超音波和胎兒監視系統,還有特別的病床可以隨時緊急生產。 護理站上忙進忙出,而隨時監測每間病房孕婦的身體狀況、心跳、胎動,就仰賴中央控制系統,如果警示聲響起,能快速支援人力。產後病房同樣也需要友善空間。 洗手檯的寬度設計成適合的尺寸,讓娃娃可以在裡面直接洗澡;旁邊也配有烤燈,避免新生兒容易失溫的情形。(圖/獨立特派員) 其實,辛苦的不只有孕產婦的身體,常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一環。不只歷經生死交關的母親心靈飽受創傷,一般的產後憂鬱症除了和身體內分泌調節有關,也牽涉到社會因素,像是孩子出生後,媽媽容易被家人忽略。 產後憂鬱症不只限於產後,其實可能從產前就開始,懷孕期間女性荷爾蒙因為高低落差大,特別容易產生憂鬱症狀,產後甚至可能長達2年。產後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一樣,嚴重會有負向、自我傷害的企圖,甚至會傷害孩子,或是有帶走小孩的悲劇。 精神專科醫師蔡佳芬表示,如果母親因為哺乳等原因,不希望以藥物治療,也有心理治療和透過磁波或電波施作腦刺激治療術的選擇。而醫師也建議相關單位,對於可能需要忙於照顧小孩的產婦,除了免費的心理諮商外,制度面若能開放通訊診療,也會是一大幫助。 少子化衝擊下,孕產婦的安全更顯得至關重要,需要喚起政府相關單位、醫界、職場、乃至於整個社會,給孕產婦一個更友善的環境,平安生下及養育每一個未來希望!
#少子化
#憂鬱症
#肥胖
#衛教
#死亡
黃心亮

2024年7月7日

138
書市經營不易,愛書人仍齊聚分享閱讀美好!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的出版現況嚴峻,有人認為紙本書已屆臨黃昏末日,但還是有一群人致力於推動閱讀的樂趣。資深文化人詹宏志從2021年起,就持續為愛書人創造對話的空間,在台中的中央書局舉辦讀書會,邀請各領域名家為讀者說書,不只帶動閱讀風氣,也讓許多經典書籍重返暢銷作品之列。 愛書人齊聚中央書局 參與週三讀書會 每週三晚上,入夜的台中老城區,有一個發光的閱讀所在,愛書人齊聚一堂,用90分鐘深入剖析經典文本。黃金講師陣容涵蓋各式範疇,經歷大疫之年,實體讀書活動擴及線上直播,虛實並進之外,還成為跨年盛會,用閱讀迎接新年。 讀書會的跨年活動,由十位愛書人四個小時接力上台,分享自己與推薦書的相遇,引導讀者打開閱讀的框架。(圖/獨立特派員) 這場歲末的盛會緣起於2021年資深文化人詹宏志發起的《週三讀書會》,當初會舉辦這樣的活動,其實是為了「中央書局」。從小喜愛閱讀的詹宏志,從南投來到台中唸書,1927年創立的中央書局,是他年少流連忘返的啟蒙之地,不僅提供大量書籍,也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演講。 詹宏志說:「現代的生活環境,人和書店的關係沒有像我小時候那麼緊密了。也許需要更主動創造一些活動來提醒大家,書局它還在我們生活周邊。」 文化人詹宏志打頭陣 各領域名家共襄盛舉 身為作家及廣播人的馬世芳,談到參與讀書會的經驗,他說:「這是一個滿大膽的實驗,跨年場找大家輪流來講,一個人講一本書,我覺得閱讀這件事情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週三讀書會》是讀書人的盛事,邀請了眾多名家共襄盛舉。(圖/獨立特派員) 同時身為古典音樂評論者、廣播主持人、作家的焦元溥,也是講者之一,他說:「因為要講給別人聽,有些時候是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答,解答的過程中,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如果自己找到解答的時候,那個快樂是遠遠勝過其他事情。」 資深文化人詹宏志說:「講者的各種背景跟他們對某些議題的關注,共同把這個讀書會的面向變得更廣,也引起更多不同人的興趣。台灣是一個非常豐富、臥虎藏龍的地方,要找好的講者,當然是要花點力氣說服他們出來。」 能夠號召各領域專家投入、參與,是因為詹宏志自己打頭陣,以12本經典小說,擔任12場的導讀人。而出版人葉美瑤,則是後續行動的關鍵推手。他說:「講者要能閱讀、能說,所以難度在這裡。而且就算百中選一挑出了這些厲害的人,他還要克服種種困難,每個禮拜三到台中來」 週三讀書會除了講座,還有作家晚餐,招牌菜是詹宏志復刻「宣一宴」的紅燒牛肉,用閱讀與美味安定身心。(圖/獨立特派員)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讀書會帶動閱讀風氣 詹宏志重返年少時啟蒙他的書店,親力親為帶領讀者閱讀,近百年的老書店有了新生命,讀者也有了依歸。醫師賴永章的診所,每週三下午起休診,他與妻子鄭嘉珮相偕前來,樂此不疲。他們表示,很希望能夠藉由參加讀書會,多讀一點書,也多認識一些人。 現代生活高速運轉,閱讀經典並不輕鬆,讀者楊士賢連續參與四年,告訴我們他堅持下來的原因。他說:「這個讀書會各個講者都很厲害,而且因為週三讀書會已經是一個品牌,每位講者有良性競爭,知道不能講得太差,所以受惠的就是來參加讀書會的同學們。」 讀書會帶動閱讀風氣,也對困頓的書市,產生推波助瀾之效。用心閱讀,與眾人分享,有更多人讀,就是書的機會。詹宏志說:「很多次我們講到的書,要不是台灣還沒有出版,或者是已經絕版了,可是講完之後,這些書都復活了、重新回來。」 三年累積超過百場,不少舊書重返暢銷作品之列,觀察今年2月的國際書展,閱讀風氣亦有顯著提升。Openbook閱讀誌理事長莫昭平說:「台北國際書展的熱絡程度讓他非常的振奮,顯示這個社會的確是有愛書人的,我們要做的是鞏固並且擴大這個基本盤。」他也表示,現在早已不是大眾閱讀的時代,而是分眾和小眾的閱讀時代,只要抓到目標讀者,就是成功了。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主要基礎,帶著我們前往難以到達的時空,置身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台灣一年出版書籍有三萬種,出版的美好自由,透過讀書會這個自柏拉圖、孔子以降的古老分享形式,也許小眾,但有極大的影響力。
#文化
#獨立書店
#出版
#閱讀
#電子書
黃心亮

2024年7月7日

177
首份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揭露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
林珍汝 賴振元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國家級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預測台灣到世紀末,最嚴重可能比工業革命之前升溫4.5˚C。伴隨而來的,是乾季越乾、溼季越溼,颱風降雨增加,健康也因為增溫而受威脅。而海水增溫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也將淹沒西南沿海一帶的陸地,如果再不減碳,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1.75公尺。 全球暖化效應持續影響 都市熱島效應發威! 夏天來得越來越早,不是人們的錯覺,正真真切切在台灣發生。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說明,過去這幾十年來,夏天已經變到120天了。到世紀末,在最好的情境下,夏天可能會增加到150天;如果是最惡劣的情況,可能會長達210天。 照這樣一直熱下去,世紀末的台灣會變成怎樣? 到2090年,台灣最嚴重的平均溫度可能比工業革命前上升4.5˚C,而即使在最樂觀的情境中,也會上升2˚C。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還會因為熱島效應升溫更明顯。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表示,可以把台北盆地想像成一個碗,最碗底的地方就是萬華區、中正區,所以它始終都是最高溫的。而信義計畫區有比較多的人為活動、大樓裡面有空調、交通量也大,所以它的溫度就會比較高。 每年夏天,萬華、士林、內湖及信義區,是台北市熱島的四大天王,比郊區高出3.5 ˚C,而這樣的情況隨著全球暖化,還會更嚴重。 模擬全球升溫2˚C的未來,除了雙北原本不熱的地方都變得更熱,台中盆地熱島效應也會增溫1.1到1.8˚C。 天氣炎熱 將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增加城市中的綠地、遮蔭,還要讓路給風走,同時減少排放,都市才有機會減緩升溫,因為熱也是健康的無形殺手。 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陳保中解釋,炎熱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汗液、尿液都會增加,就變成比較缺水的狀態。水分不夠、電解質不平衡,當然血液就比較濃稠,會增加中風的機會了。 溫度上升也會影響空氣品質,空氣中原本的汙染物與紫外線作用,就會產生威脅人體的臭氧。陳保中教授提醒,溫度越高的時候,臭氧的生成就越高。然而,臭氧對呼吸道非常不好,對肺功能也不好,會增加呼吸道的疾病。 從模擬圖來看,海岸向內陸退縮,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有一大段,幾乎得在海上行駛。 極端氣候降臨 該如何超前部署? 面對氣候變遷,防災的思維也必須改變。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表示,台灣降雨的豐枯分布,北部是6比4,南部最極端會達到9比1。所以如果今年颱風變少了,南部挑戰就很大。怎麼樣透過水資源的調度,或者調蓄的設施來幫忙補足枯水區的用水需求,會是目前怎麼去因應的做法。 升溫也會影響颱風,未來南太平洋的高溫將不利颱風生成,相對侵台颱風也會變少,但一旦有颱風來,將變得更強,雨量平均增加35%。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指出,有時候會增加50%到60%都有可能。所以可以想像說,莫拉克颱風如果在世紀末重新發生過一次,假設雨量增加40%,當年莫拉克颱風在阿里山下3公尺,世紀末就會下4.2公尺。 越來越強的颱風來襲,台灣淹水的面積,世紀中可能增加1.2倍,世紀末變成2.3倍。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說明,主要淹水的區位,到世紀中的時候,大概會是在西南沿海,包含了彰化、雲林、嘉義到台南,還有高雄、台北盆地增加一點點,如果到世紀末當然變得更嚴重。 西南沿海的未來,有海平面上升危機,又有淹水風險,但即使是這份國家氣候變遷報告,科學研究仍然各自獨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期盼,各部會自己動起來去做研究,了解氣候變遷對他們的衝擊是什麼。不管是交通、糧食、公共衛生等各方面。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則認為,要回來看整體的國土利用跟規劃,以及產業、聚落、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必須要從比較根本的問題去處理。 氣候變遷亟待中央到地方跨部會研究屬於台灣本土的衝擊,找出調適的解方並動態管理。國家級科學報告只是個起點,面對世紀末的預言,減碳不能再等。
#颱風
#水資源
#氣候變遷
#極端氣候
#生態環境
黃郁婷

2024年7月1日

182
氣候變遷衝擊農作物,荔枝不開花、收成差!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荔枝對於開花和結果期間的溫度、雨量,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氣候暖化,導致所有品種,都出現開花不穩定、落果,甚至是不開花的狀況,蟲害也變得更嚴重。農業試驗所研究人員,找到了有效的物理方式,防治農民最頭痛的荔枝細蛾,並持續培育新品種,以因應氣候的挑戰。 氣候變遷導致產量低 你今年吃到荔枝了嗎? 高雄大樹是全台荔枝產量最大的區域,高雄市大樹區農會總幹事歐幸娟說:「開花率大概有六成,結果率兩成多。在蜜蜂授粉期間下雨的話,表示它授粉沒有成功,結果之後也不能有太大的雨勢,會導致落果。」 台灣中部是黑葉荔枝和糯米糍的主要產區,彰化縣芬園鄉農會祕書林貴秋表示,今年產量比往年少將近七成以上,因此結果率應該是兩成左右。荔枝園負責人楊黃美春說:「要開花時,我們這裡的天氣太熱,不夠冷,花開不起來。」 這片荔枝園完全沒有果實,糯米糍比其他品種更受氣候影響,已經好幾年開花不結果。今年連花都沒開,幾乎是全軍覆沒,農民已經將樹枝砍掉,等待來年。(圖/獨立特派員) 荔枝園負責人楊耀煌表示,「早大荔」這個品種,在芬園大概五月下旬就可以採收。早大荔今年的產量比其他品種略高,大約有四成,但是在農藥使用上卻遇到了大麻煩。 楊耀煌說:「這支藥用了以後,在三到四天就產生很不良的反應,首先表皮顏色變暗淡,在五、六天以後就開始有斑點,九到十天就開始裂果。」 農民抱怨,這支藥對個別品種有不良反應,卻沒有接到通報。滿園的荔枝,花了一年的心血,眼看著就要採收,卻全部化為烏有。(圖/獨立特派員) 荔枝產量銳減 蟲害加劇有解方? 根據農業部資料,民國70年以後,荔枝產量大增,直到104年之前,荔枝每年產量在70到130萬噸之間,甚至還出口外銷。105年之後,產量銳減,剩下46萬噸,之後只有少數幾年還能回到70萬噸以上,幾乎所有品種都遭遇氣候變遷的挑戰。 荔枝育種以分散產期、提高產量和品質為目標。今年全台產量都在三成以下,唯獨紅寶石這個品種不受氣候影響,產量全開。(圖/獨立特派員)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研究員兼園藝系主任張哲瑋說:「當初紅寶石我們想要取代的品種就是糯米糍,因為糯米糍它的特點就是籽很小、非常好吃。」 張哲瑋耗費20年育成的紅寶石,結果率和產量雖然高,農民改種意願卻很低。彰化縣芬園鄉農會祕書林貴秋認為,因為品種更新就是要三年沒有收成,雖然政府有補助一公頃五萬元的品種更新費,但是農民的意願還是不高。 荔枝採收期短、人工難找,再加上氣候挑戰,不只產量銳減,種植面積也從全盛時期的1.5萬公頃,現在不到1萬公頃,少了三分之一。暖化對作物的影響,荔枝可以說是名列前茅,不只是影響開花和結果,也加劇病蟲害的發生。 荔枝細蛾被稱做大魔王,是農民最頭痛的蟲害。(圖/方信秀)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副研究員方信秀也提醒農民,如果要減少荔枝細蛾的數量,盡量不要讓樹幹太陰暗,要把裡面的雜枝去除掉。 在觀察蟲害的過程中,方信秀發現了荔枝細蛾的祕密,在全暗的環境中,牠的活動力和生存狀況極佳;但在微光的環境下卻截然不同,而且藍光、綠光和混合白光對荔枝細蛾最有防治效果。因此,晚上的果園點亮了綠色LED燈,不是刺激生長,而是為了防治荔枝細蛾。 對於大面積種植的果園來說,改用燈照防治,不只減少一半用藥和人力成本,更大幅降低蟲害可能帶來的損失。高雄市政府雖有補助燈照設備,不過荔枝的收成不穩定,也降低農民的使用意願,這套防治系統還有待加強推廣。 引進自動化、冷鏈物流系統 如何有效改變現況? 為了提升荔枝採收效率以及品質,許倫肇接班荔枝果園後,成立合作社,導入自動化、冷鏈物流系統,還成為外銷供果園。許倫肇表示,以前帶枝的荔枝,一名工人每天只能採70到150台斤左右,現在只要交貨進來、做分級,一名工人每天至少可以採150台斤到300台斤。 經過分選後的荔枝,就會進入預冷室,許倫肇說:「因為它還有田間的熱度,會讓它的熱度持續發酵,果品的鮮度、品質會變得不好。所以在這間預冷室,讓水果可以是睡眠的狀況,它就可以一直維持好的鮮度。」 農業栽培和防治技術的進步,加上新品種的研究,面對氣候暖化的影響及挑戰,台灣荔枝還在努力追趕氣候變遷的腳步。
#農民
#農委會
#農業
#台灣農業
#氣候變遷
黃心亮

2024年7月1日

140
打破年齡束縛,壯世代勇敢創業追夢!
賴麗君 彭家如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高達600萬人,不過很多人即使實際年齡到了60歲,身心卻仍保有40歲的活力。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壯世代」的想法,來泛指台灣嬰兒潮世代,三到五年級的人,希望翻轉社會對高齡長者的負面想法。壯世代如何重新打造生命的第二春? 退休後重回茶園 做出有感情的茶 70歲的王德志生長於新竹峨眉鄉,從小跟著爸爸採茶,茶園的農作讓年幼的他當時很抗拒,初中就跑到外地求學,出社會經商多年,退休後才重新回到祖先的茶園。他說:「看到鄉下的茶園雜草叢生,好像有點對不起先人,所以就回來。」。 為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以60多歲的高齡參加產銷班,並向當地茶農彭照夫學習以友善農業方式種茶,逐步研發有機質肥料、做天然酵素驅蟲,實驗近10年,終於將茶園復耕起來。 東方美人茶是新竹的特產,它的茶種是青心大冇,茶葉被小綠葉蟬的叮咬以後,泡出來的茶韻味十足。(圖/獨立特派員) 除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也花了許多年修復百年祖厝,67歲那年才完成現在的安石莊園。他的創業夢想是親手做出有古早味的好茶,他跟老師傅彭照夫學習製茶,由於每種茶類的工序都不太一樣,他摸索了三年才學藝有成。 王德志說:「因為我們的規模不是那麼大,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來,所以想做出有感情的茶。做茶的過程好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哪一個媽媽照顧小孩子不辛苦。但只要我們的產品,變成預期的方向,就是最大的快樂。」 隨著年輕人口外移,新竹峨眉鄉的茶業逐漸凋零。王德志近年受邀當地大學、社大當講師,他期盼藉由分享有溫度的食農教育和文化,讓許多人愛上峨眉的茶。(圖/獨立特派員) 第二人生正要開始 轉換跑道不嫌晚! 55歲的周玉琪原本在會計事務所當主管,為了照顧四名孩子,他在30歲左右放棄工作,40多歲回到職場時並不太順利。於是他開始學習手作藝術,發現「春仔花」是一項入門。而他也順利在近50歲復出工作,成為手作老師。 周玉琪做的是傳統的春仔花,是早期在結婚的時候,新娘或者參加婚禮的婦女頭上所簪的花。(圖/獨立特派員) 54歲的王常憶致力於推廣嘉義縣番路鄉當地的「柿染」,早年從事美工設計的他,40歲後才開始轉型投入地方創生。他說:「因為我坐辦公室坐久了,會想說我要變成一個老的設計師,做到老死嗎?」 柿染的味道就像發酵的木瓜牛奶味,大概每年六月份開始染布,因為這時候的陽光很充足。(圖/獨立特派員) 會開始製作柿染其實是有原因的,王常憶說:「因為全台灣80%以上的柿子就產在番路鄉,有一些柿子沒有人採收,也是一種食物浪費。」 結合環保及文創 編織出人生下半場 周玉琪和王常憶兩人在學習織布的時候認識,有一天他們聊起了50歲後,該如何開創人生的下半場。 周玉琪說:「要不要來做一些屬於社會企業的工作,就把思維模式轉換到織布可以用在社會企業的方向去。發現日本的一項傳統工藝–裂織,它就是把廢棄不要的衣服,重新織成一塊布。」王常憶也提到,台灣整年度被丟棄的衣服數量其實是很驚人的。 於是周玉琪和王常憶又找了另一位女性夥伴,開始在社區募集舊衣,編織環保又兼具設計感的手工藝品,同時以最省錢的方式,創立「窩們事務所工作室」。 裂織的前置作業非常複雜,光是整經和上機就得花上一天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窩們事務所去年獲得嘉義市政府女性社會企業培力獎補助,讓夢想可以走得更遠,目前除了商品拓點販售,他們也積極在社區開課推廣,周玉琪也期待可以跟附近的學校合作。 窩們事務所的女性創業者,運用裂織的理念,以文創做為經線、環保做為緯線,編織人生下半場的夢想;王德志以對家鄉的情感,推廣有溫度的好茶,喚起人們對峨眉茶的美好記憶。壯世代的創業人生,不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卻讓生命的價值無限延伸!
#茶葉
#創業
#嘉義
#新竹
#編織
黃心亮

2024年7月1日

158
國會改革改什麼?為何爆發爭議?
邱惠恩 林珍汝 周明文 賴振元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立法院今年2月1日才迎來一批新立委,短短三個月,就把各界引頸期盼且喊了20年的國會改革內容:調查權、聽證會三讀通過,然而,法條內容跟審議過程皆引起兩極化聲浪。本文著眼三大改革焦點:調查聽證、增修反質詢與藐視國會、總統赴立法院國情報告常態化來討論。 民進黨於24日院會時,在議場施放印有反擴權、反惡法的藍白氣球。圖/獨立特派員。 立院擴權錯了嗎 2004年尋求連任的陳水扁總統在台南拜票遭槍擊,立法院為此成立「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簡稱「319真調會」,此舉引發立法院是否違憲爭議。 同年,大法官釋憲,釋字第585號指出依憲法賦予立法院之職權享有一定範圍的調查權來獲得相關資訊,這是一種輔助性權力,協助執行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功能。 自此,開啟長達20年國會是否納入調查聽證的辯論,直到此次三讀通過。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三讀通過當日表示:「20年沒有辦法完成的國會調查權,有需要如此趕快把它通過嗎?不外乎你們就是要違憲擴權,把國家顛覆掉!」 是否違憲有待日後聲請大法官釋憲。擴權呢?「擴權本身不一定有錯,就是要看這個擴張的權力是不是真的有它的必要性。會不會本來立法院的權力太小,所以這次我們要透過擴權來讓國會擁有更多的權限,來讓國會能夠更好地運作,」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解釋。 那麼立法院權力果真太小嗎?沒有足夠的制衡武器面對行政權嗎?關注國會長達17年的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自2007年起草的國會改革承諾書中一直都有放入聽證調查的權力,執行長張宏林表示:「台灣目前的憲政設計還是行政獨大的樣態,所以我們認為立法院的確必須要有適度的武器來制衡行政部門。」 調查權與聽證會  美國聽證會歷史悠久,今年1月31日美國國會邀請抖音 臉書 Snap、X以及Discord五大科技巨頭執行長到聽證會上。圖/獨立特派員 此次修法,將《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原本第八章「文件調閱之處理」改為「調查權之行使」,強化立法院索資權力,更重要的是可成立「調查委員會/小組」。 修法後,未來在院會期間涉及相關議案或者與立法委員職權有關的事項,包括立法、審預算、人事同意、質詢、議決國家要事,例如戒嚴、大赦、宣戰、媾和等,經由院會決議通過就可成立調查委員會或調查專案小組。院會同時要決議調查的名稱、事項、目的、方法以及成員人數,而委員會成員由政黨席次比例推派。 張宏林指出,雖然部分人士表示,立法院只會針對職權、議案傳喚相關人事機關,不用太擔心,但是「立法院監督行政部門,我們生活所有事情都跟行政部門有關。」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三讀通過當日受訪時表示:「福國利民、揭弊查案,這都是世界民主國家國會議員在全力推動的事情。」 「理論上有任何弊案的話,那就由監察院提出糾舉彈劾糾正;如果今天弊案它涉及到刑事責任的話,那應該是按照檢調系統一路往司法體系前進,那立法院到底要調查什麼?其實這個在這次修法之後一直是個大哉問,」楊貴智表示。 「我覺得這個權力沒有意義。」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直言,此次調查聽證權沒有說明法律效果是什麼,那為何要浪費這麼多時間調查?「我覺得立法這就是專心做好法案審議、預算案審議,我們現在的審議品質其實不好,進逐條的品質也不好。」 第47條修法後,調查委員會/小組「得要求政府機關、部隊、法人、團體或社會上有關係人員於五日內提供相關文件、資料及檔案。」其中,納入「部隊」讓民進黨認為根本是為中國服務的條款,柯建銘甚至說出「把台灣國會香港化、把國會人大化。」 對此,民眾黨5月23日召開記者會,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表示,「大家知不知道我們有多少役男在服役的時候遭到不當對待,到立法院來陳情的?國會要進行聽證調查制度,如果不請部隊回答,請問要請誰回答?為何我們提部隊就是配合北京刺探國家機密?」黃國昌進一步解釋,傳人必須要委員會通過才能執行,並非個別立委想叫誰來就叫誰來。 既然修法範圍擴及一般公司行號與老百姓,第50條之2增加「接受調查詢問之人員,經主席同意,於必要時得協同律師或相關專業人員到場協助之。」部分人士認為,相比法院傳喚證人時不能有律師陪同,此修法內容已相對寬鬆。 不過看在律師眼裡,「既然是一個這麼慎重的場合,為什麼不大方的讓民眾直接請律師陪同?」楊貴智表示,自己身為律師,了解許多民眾在多數情況下都不瞭解自身有何需要捍衛的權益,再加上調查過程是法律程序,「在進行過程中,對當事人難免就會有權益上面的影響,況且最後實際回答問題的還是證人本人,而不是律師,律師只是保護證人權益而已。」 關於拒絕證言、交付資料,第50條之1增訂「接受調查詢問之人員,認為調查委員會或調查專案小組已逾越其職權範圍或涉及法律明定保護之個人隱私而與公共事務無關者,應陳明理由,經會議主席裁示同意後,得拒絕證言或交付文件、資料及檔案。」 但如果主席不同意,受邀者仍拒絕,甚至拖延或隱匿調閱資料時,若為政府機關或公務人員,院會決議後可移送監察院糾正、糾舉或彈劾;若為非政府機關或公務員,處罰鍰新台幣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並得按次處罰。不服處罰者可提起行政訴訟,由法官作最後裁決。 關於聽證會,在《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增訂第9章之1「聽證會之舉行」。 調查委員會、全院委員、各委員會會同意,或者三分之一以上連署或附議,並經由院會議決通過就能舉行聽證會。如果涉及國防、外交或者其他依法應保密之事項準用秘密會議。若聽證會內容有可能侵害個人隱私、侵害營業秘密、威脅到個人生命自由,也可以部分或全部不公開。若有洩密情況,洩密者適用相關洩密罰則。 對此,民眾黨立法院副總召黃珊珊於5月23日記者會上表示,「有人造謠台積電的技術會被立法院洩漏,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立法委員本身、參與相關秘密會議的人都會有保密的義務。」 受邀者在涉國家國防外交機密、逾越調查目的、依行政訴訟法之規定、涉及法律保護之祕密事項等情況下,一樣可以敘明理由拒絕證言。但證言若為虛偽陳述,非政府人員經院會決議處新台幣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不服者可提起行政訴訟;若為政府人員,經院會決議移送彈劾或懲戒,並依法追訴刑事責任,也就是此次《刑法》增訂141條之1「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20萬元以下罰金。」 反質詢爭議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與前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的反攻大陸的質詢互槓戲碼已成負面教材經典。圖/立法院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5條「質詢之答復,不得超過質詢範圍之外,並不得反質詢。……不得拒絕答復、拒絕提供資料、隱匿資訊、虛偽答復或有其他藐視國會之行為。」 「大家都說不懂反質詢是什麼,我們現在都只能用舉例,但舉例不是叫定義,」胡博硯表示,定義是要把概念說明清楚,才能夠適當舉例,而是用舉例反推。 另外一項爭議是藐視國會之行為定義不明。張宏林解釋,他國國會的藐視國會罪多在處理無故缺席或者偽證,沒有處罰「態度」,「態度的事情是政治的課題,我到底對你客氣還是不客氣這交由人民公民未來在投票來做選擇,這也是我們講的政治人物選擇,他必需付給社會觀感的問題。」 不過,胡博硯表示,大眾也不必擔心動不動就被立院罰鍰或判刑,因為要發動調查委員會跟聽證會不容易。他認為真正要思考的是用刑法或行政法或其它方式來處罰,「例如議會不受歡迎人物諸如此類的,應該要思考政治層面上面的問題不應該在法律層面上面來解答。」 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 針對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第15條之1「總統於每年2月1日前向立法院送交國情報告書,並於3月1日前赴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新任總統於就職兩週內向立法院送交國情報告書,並於一個月內赴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確立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不過,第15條之4「立法委員進行前項口頭提問時,總統應依序即時回答」。此條被認為是變相質詢總統,有違行政院為最高行政首長的憲政體制。 立委問的問題不是總統的權利、總統回答的問題不是總統的權利,或者不答或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會造成我們憲政的更為混亂,」胡博硯指出。 另一方面,今年3月21日司法法制委員會也曾對此進行討論,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指出「即問即答是不是一定就像質詢一樣,來來回回地問不完,還是我們只要設計一問一回答,而且即問即答的重點應該是放在總統對於國情報告報告完之後,立法委員、民意代表認為有不明瞭的地方,可以再就教總統,所以相關細節的部分本來就是我們立法院可以自己再去訂定的。」 沒有自律的國會改革 部分民間團體認為此次國會改革是「擴權」,甚至「濫權」。張宏林認為,判斷有無擴權就是有沒有相應的配套自律法條,「這次之所以稱為擴權就是因為他增加了自己的權力,卻沒有適度的針對自我的要求來做節制。」 月薪等同部長的立委,目前可以兼職各種營利與非營利組織,有利益迴避的疑慮。另外,立委聘任的助理資訊以及接受利益團體遊說的登記制度也不像他國公開透明。甚至傅崐萁過去在獄中仍可行使立委職權,寫書面質詢稿。立委自律卻沒有納入國會改革。 胡博硯進一步指出,立法院的議事規則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即問即答式的質詢每次都造成行政官員跟立法委員在吵架,」他認為,國會沒有逐條或辯論的空間,「如果不要進逐條我們就辯論啊,針對議題辯論,然後留下記錄,讓民眾來看到底誰講的對誰講的錯。」 審議程序爭議 此次法案審議程序也有重大爭議,包括二讀與三讀時不採用表決器,而是用不記名舉手表決,雖然不違反議事規則,但是誰贊成、誰反對沒有清楚的歷史紀錄,不符合責任政治的民主精神。尤其此次並非所有委員都出席,因此無法直接用政黨來區分。 排審議案方面,3月21號針對總統國情報告安排專案報告,4月1號首次審查立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法草案,4月3號、10號、11號召開公聽會,不過3日因花蓮強震早早暫停。 以上會議過程各黨立委基本上都發表意見,直到15號第二次法案審查時,主席吳宗憲以兼顧議事效率 提出每個立委大體討論發言4分鐘,民進黨表達不滿。吳宗憲再以過去各界已對國會改革研究多年、又開過3場公聽會,並且民進黨立委的論述一直重複等理由,提出在委員會進入逐條審查時以有異議就保留的方式,將20個提案送交黨團協商,最後黨團協商沒有結論,送院會表決。 在5月17日院會議程累計多達28案,藍白兩黨以再修正動議的方式提出整合版法案,引爆肢體衝突。5月21日、24日、5月28日仍接續二途三讀通過。 本次由眾所矚目的第三勢力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通過一個與所有民眾有關的嶄新制度法案。讓長久以來立院審議程序的瑕疵、玩弄議事規則以達政治目的以及沒有妥協只有多數決的暴力的狀況再度受到矚目。 這起國會改革事件再次提醒每一個公民,民主是在投票完後才真正開始。
#立法院
#立法委員
#立委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修法
邱惠恩

2024年6月23日

190
第三次針對國會社運 青鳥行動的時代意義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這次國會改革法案,不只引起政治動盪,還引發全台串聯的青鳥行動,5月24日跟5月28日分別有10萬人跟7萬人參與,成為台灣歷史上,繼野百合運動、太陽花運動後,針對國會的第三起大型的社會運動。 俯瞰5月28日青鳥行動現場,果真猶如一隻鳥的形狀。圖/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青鳥行動誕生 5月17日立法委員為了國會改革法案爆發肢體衝突,晚間10點33分藍白兩黨以過半數優勢,不記名舉手表決二讀通過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採即問即答方式,並決議其它國會改革法案也將在5月結束前審議。當晚引爆公民團體與百位民眾聚集抗議。 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副秘書長兼智庫研究員許冠澤表示,公民團體在4月就在關注國會這個濫權跟議事粗糙的情形,4月我們就開了很多場記者會呼籲藍白懸崖勒馬,否則民怨會累積沸騰,「果然民怨在517正式爆發。」 5月17日適逢周五,週六、週日,公民團體台灣經濟民主連合與其它公民團體聯手,對外正式發布動員令,號召民眾21日走上街頭,主辦單位預估當日約3萬人到場。 接著24日、28日集會規模擴大,濟南路、青島東路到中山南路封街。早上9點開始人潮陸續湧入,接近凌晨12點才散去。主辦單位預估兩天分別有10萬人與7萬人到場。「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的口號每隔一段時間就響徹在集會現場。 緊鄰立法院的濟南教會也開放場地成為物資後勤中心,光24日就有約400名志工到場支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主任黃哲彥受訪時表示,「教會基於必須跟苦難的人站在一起,所以開放教會。」針對陸續湧入的物資,他表示,有部分物資根本不知道是誰送的,「比如說Uber Eats過來就說指定長老教會的物資站,就是指定這樣而已。」 觀察24日與28日社運現場,有些野台車由學生團體認領管理,開放給「有話想說的」一般人。青島東路跟濟南路上兩邊的主舞台則分別由小黨、各領域的意見領袖、學生代表輪流上台演說。 一般民眾也中山南路上,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訴求,現場可看到音樂、跳舞、繪畫、塗鴉等。 5月28日更發起全台串聯,除了台北外,還有14個縣市響應青鳥行動。高雄場沒有台北燈光明亮的主舞台,但有民眾拿著繪本向現場的大小孩說故事,繪本內容則是隱喻自由與極權。 社運成公民教室 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的口號每隔一段時間就響徹集會現場。圖/獨立特派員。 大型的社會運動成了某些老師家長的公民教室。在濟南教會空地前,東吳大學的老師帶領學生了解立法院基本的議事運作。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作為通識課的老師之一,他表示,本來24日就安排參觀立法院,只可惜封院禁入,「所以就到立法院外面的濟南教會的廣場,來進行實際上的民主教育。」 小小孩也來做街頭觀察。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的家長孩子也一起在街頭觀察。共學團學生豆寶受訪時表示:這是人生第一次參與社運,「我來這裡第一次見識到很多人拿著牌子,然後一個人在台上講話。」 記者詢問孩子社會運動內容是什麼?另一個受訪的共學團學生樂樂斷斷續續地表達,他記得舞台上的人說,「立法委員,好像兩個黨合作,比較多人,他們沒有討論,就直接通過法。」 問孩子們喜歡這樣的上課模式嗎?「喜歡!」「為什麼?」「可以聽他們講立法委員的事情,還可以吃零食!」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與家長徐書慧表示,十年前太陽花運動就已經帶領孩子到現場,「社會跟孩子的教育是不能隔離跟脫節的,所以發生什麼事,我們會跟孩子一起討論,然後來到現場。除了表達我們身為公民的支持跟聲援之外,也同時讓孩子近身去觀察,還有去了解議題。」 難道不擔心安全嗎?徐書慧回應,如果像太陽花學運那樣發生衝突,「我們當然會以孩子的安全為第一考量,提早撤離。這件事情在我們的家長團體都已經有做過演練或討論。」 參與者圖像 有群碩博士生臨時投入問卷調查,研究青鳥行動的參與者圖像。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更嚴謹地瞭解這場社會運動,有一群碩博士生在518、519兩天,臨時找了約22個人,在21號、24號、28號投入問卷調查,研究成本約近兩萬元,全自掏腰包。研究結果「十年一瞬:2024立法院集結運動的參與者速寫」公開在網站「巷仔口社會學」。 標題之所以叫「十年一瞬」,是因為「這次參與研究人員,或說或少都參與過十年前的太陽花運動,」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張仁瑋說明,團隊一方面希望能重現十年前台灣社會學界很少見的街頭社會運動問卷調查,二方面想知道參與立法院大規模集會的民眾十年前後有何差異;最後,好奇我們自身還能有哪些參與社會運動的可能性。 為何這類街頭社會運動的研究如此少見?張仁瑋解釋,學界研究通常會事先寫研究計畫並爭取經費,然而,「我們不太可能通靈說多久以後台灣何時何地會發生何種社會運動,」尤其街頭社會運動的組織動員、參與方式都是瞬息萬變的,難以科學性地掌握,因此學界不太常有這類研究。 研究不僅要了解參與者的組成與想法,以及對照318運動之差異,更重要的是看出有社會正在經歷哪些變化,「社會學講的是社會結構、強調的是共同的意識,如果訪到100人、200人都有同一個想法,那代表這個社會正在變化,」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張皓進一步解釋,每一次社會運的研究都是在觀察某一些價值或意識形態的變化。 關於參與者身分,太陽花的學生參與占比51.67%,青鳥則是21.52%。 參與者年齡部分,太陽花運動20歲-29歲占比66.77%,青鳥占比30.56%;青鳥在30歲-39歲占比25.91%、40歲-49歲占比19.27%。研究團隊將整體人口比例加入比對,參與青鳥的人口屬性確實較太陽花多元。 接受社運資訊的平台,太陽花以FB占比87.3%最多,網路新聞71.5%次之,PTT53.7%居第三;青鳥則是Threads占比56.62%最多,臉書47.35%次之,網路新聞43.71%次之。對比2022年台灣傳播調查大眾最常使用的媒體平台,FB以82.3%居冠,但卻並非青鳥最重要的來源。 政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李俊穎解釋,民眾接收資訊的社群媒體平台受到演算法的因素滿大的,探討此題的意義在於「可能有一些平台會慢慢的會有一些假訊息的因素在裡面做干擾,那就變得更不利民眾在使用透過這些平台進行動員,」這也是未來研究延伸的重要角度。 此次社會運動,部分民眾在社群貼文分享遇到性騷擾的情況,調查員本身也遇到,「就是我們出示完學生證後,他還是想要加LINE,他想要知道你個人的訊息,然後就是不放你走這樣子,」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林彥均拿出研究團隊特別製作的拒絕性騷小卡,並印上求救管道,發給受訪民眾。 三次大型國會運動 台灣歷史上,針對國會的大型社會運動有三場。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歷史上,針對國會的大型社會運動有三場。 最早是1990年3月16日,學生發起野百合學運,訴求解散萬年不改選的國民大會,最後促成國會全面改選,是立法院民主化濫觴。 2014年3月18日,立法院30秒通過服貿法案,學生認為代議政治已然失靈,行使公民抵抗權,占領立法院,寫下台灣歷史第一次。 今年青鳥行動從5月17日晚上爆發,21日、24日、28日三場大型集會,抗議國會改革法案在審議程序與法條內容上太過粗糙。 賴中強律師、同時也是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曾參與三場針對國會的社會運動。他比較三場社會運動,「最特別的一點應該是學運跟公民運動這個比例,」他回憶,野百合運動非常強調「學運的主體性」,也就是只有學生才可以參加的運動,當時參與民進黨集會的社會人士在另一頭,跟學生完全隔開。 太陽花運動部分,由於參與者多數為學生身分,領頭人也是學生,因此多數媒體將之定位成學運。然而,賴中強認為,「事實上是公民運動跟學生運動共同共構了太陽花運動。」 回到青鳥行動,很明顯,各個社會階層與身分、年齡都有。 另一個差異在於,青鳥行動並沒有明顯的社運明星或領頭人。野百合運動當時主要的角色如今都成了民進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例如民進黨立委范雲、沈發惠、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太陽花運動則有林飛帆,現為國安會副秘書長、陳為廷、黃國昌,現為民眾黨立委。 賴中強認為,可以有社運明星作為代表人向社會大眾跟政府溝通,但不可以「造神」,「這之間的差別就是說你要能夠維持運動決策的民主。」 除了審議程序與法條有爭議外,拒絕中國干政成了青鳥行動第三個訴求。賴中強認為,「傅崐萁就是中國的代理人,」自他從中國行程回來後,「他操控了台灣的地方派系,再透過地方派系幾乎決定了國民黨的國會的決策,再透過萁與黃國昌的結盟,再去影響了八席民眾黨立委的決策,就變得傅黃集團好像他能夠控制國會的多數。」 對此,民眾黨在5月23日記者會上,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表示,「沒有人授意我推動國會改革。反而是在12年前,我在台灣智庫的時候,開始跟一群學者 幫民主進步黨在研擬國會改革的草案。後來民進黨也拿去提案了。」 每一場社會運動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認同,而是讓所有人理解這個社會中還有哪些你沒聽過的聲音。
#社會運動
#民主
#社運
#民主運動
#自由民主
邱惠恩

2024年6月23日

146
減塑已成趨勢,無包裝商店的挑戰與未來!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再度聚焦減塑議題,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除了生產源頭,販售端也有無包裝商店正為減少塑膠包裝而努力。不過台灣從2015年第一間無包裝商店開設以來,目前經營家數約略只有30間。一起來看看,無包裝商店主要的經營概念以及面對哪些經營挑戰。 無包裝商店 讓資源重複再利用 八年前,鳳嬌與拉拉以減塑為理念,開設了無包裝商店,也是台灣早期經營無包裝商店的商家之一。店裡販賣的雞蛋,是直接從養雞場送達,從進貨到售出,整個過程沒有使用一次性的包裝材料,所有的容器都經過回收重複使用。 店裡販售的方塊狀蠟磚,是用回收的蠟筆製作的,每一塊都是化零為整而來。(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是無包裝商店,但部分生鮮商品還是會有塑膠包裝。拉拉說:「我們選擇用二手的袋子,而不是每次使用一個新的袋子。」冰箱內的生鮮商品,有些放在保鮮盒內,可以依照需要的數量購買,少部分則為了不影響食材,用二手袋子包裝。 2024年6月,國衛院及台北醫大學發表最新研究,台灣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是其他先進國家的2到7倍,而用錯食品容器是其中關鍵,凸顯不當的包裝反而是另一種風險。而要降低包裝風險,生產源頭的倡議也不能避免。鳳嬌說:「我們跟生產者有一個很緊密的關聯,會去討論產品特性適合放在什麼地方保存,因此生產者也會去思考說,好像不是只有『有包裝販售』這個選項。」 不同於市售包裝,製作完成的米粉,被放置在小店提供的箱子裡,以無包裝方式讓消費者按照所需數量,以自備容器購買。(圖/獨立特派員) 無包裝商店走入校園 食品保存如何把關? 台灣第一家開設在校園內的無包裝商店,希望將減塑的概念往學生族群延伸。開設不到一年的小店,是無包裝商店界的新成員,劉瀞云回顧經營過程,食品保存最費心思。 除了以公克計價的零食、清潔劑等,連洗衣膠囊也可以單顆販售,將販售數量化整為零,也吸引只想少量購買的客群。(圖/獨立特派員) 無包裝的食品,大部分都要透過密封容器盛裝,有些甚至要在存放在冰箱裡面。由於大部分商品都沒有外包裝,購買後的標示就很重要,尤其是食品,除了會提供日期標籤,商品架上的名牌也會附註製造及有效日期讓消費者知道。同時,部分商品也會提供相關使用建議。 在無包裝商店,除了商品揭露方式與一般商品不同,購買流程也很不一樣。無包裝商店經營者劉瀞云說:「假如你有帶容器的話,就可以使用你的容器,沒有的話就可以使用業者的二手容器,我們都是秤重的。」 自備容器、以商品數量計價,是無包裝商店的交易方式,也提供回收的二手容器讓消費者使用。(圖/獨立特派員) 民眾在意商品外觀與售價 無包裝新概念新挑戰 綠色店家資訊平台經營者許雅婷經營了一個環保平台,平台上收錄了台灣各種綠色店家的資訊,其中無包裝商店也是綠色店家種類之一。他說:「大家還是在意商品的外觀、包裝,習慣去購買已經包裝完整的商品,也對無包裝這個概念不太熟悉。」 將近十年時間,扣除歇業的店家,無包裝商店在台灣的成長家數一年只有三家,反映無包裝商店拓展不易。許雅婷觀察,除了自備容器習慣尚未建立,對價格期望的落空也是原因之一。 許雅婷說:「消費者對於無包裝商店所販售的商品,有一些既定的想法,認為都已經少了包裝,應該價格可以再更低廉。」但他也提到,因為目前無包裝商店的規模都偏小,所以進貨成本較高,另外台灣氣候潮溼悶熱,也讓食品類商品的保存更為不易,這樣的壞損率也會導致成本提高。 不僅如此,目前部分法規也限縮無包裝商店的商品種類。許雅婷表示,《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其實是把沐浴乳、洗髮精納為化妝品,所以不能像一般洗衣精、洗碗精可以做分裝銷售。另外像是《有機農業促進法》也規範了有機農產品的分裝銷售,需要有一定的規範。這些法規,限縮了無包裝商店可以銷售的產品。 根據統計,全球2023年每分鐘平均製造一百萬個塑膠袋,其中大部分只使用不到幾分鐘就被丟棄。今年的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凸顯減塑在環保及永續領域已經占有一席之地,而無包裝商店,或許就是你我減塑的新選擇。
#生態
#環保
#環境汙染
#環境
#消費者
黃心亮

2024年6月23日

175
保母兒虐致死案 後來怎麼了?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今天3月初爆出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孩童剴剴被保母虐待致死的案件。衛福部3月21日在行政院會從實務面、制度面、法制面提出11項未來策進作為,然而截至5月底截稿前,只推動了3項。原因在於相比其他兒虐案,剴剴案相當複雜,其中涉及收出養制度、兒少家外安置制度、保母訪視制度,涉及的單位包括台北市與新北市社政機關與收出養媒合機構兒福聯盟。部分涉及修法,難以一步到位。 有些孩子被迫永遠離開原生家庭,透過收出養制度,展開新人生。(圖/獨立特派員) 死亡三個月後才見報 2022年1月6日一位身懷六甲的母親找上新北市樹鶯社福中心,表達無力扶養腹中胎兒,尋求出養。孩子剴剴出生後,新北市社福中心轉介兒福聯盟協助收出養。然而,此時案母失聯,導致無法繼續辦理收出養程序,兒盟結案。 之後,剴剴的外祖母也表達無力照顧,於是樹鶯社福中心提供急難紓困與物資,並協助外祖母取得剴剴監護權。外祖母找帶過剴剴姊姊的保母A來照料。 接著,社福中心第2次轉介給兒盟進行收出養。外祖母表達希望仍由保母A來照料剴剴,但兒盟改找合作中的劉姓保母。 2023年9月25日,兒盟首次到劉姓保母家訪視時便看到剴剴頭上瘀青,劉姓保母表示孩子在公園玩耍時撞到。隔一天,住在台北市的劉姓保母因為新收托兒童,台北市社會局依規定進行家訪,但沒有記載頭部瘀青等傷。 10月23日,兒盟第2次家訪時發現孩子安靜、沒有精神,隔日向新北市社福中心說明,但社福中心沒有後續作為。 11月19至20日,劉姓保母說明孩子有異常掉牙狀況。兒盟於公園第3次訪視。23日由保母帶去看牙醫。 12月5日至8日,保母以家有病童為理由拒絕兒盟第4次訪視,只以電話、LINE等回報。其後,兒盟研擬對剴剴進行諮商與遊戲治療。 在24日平安夜凌晨,剴剴送萬芳醫院急救不治。醫院發現孩子身上多處新舊傷口,隨即通報疑似兒虐。 依據北檢偵辦結果,剴剴頭部、脖子、四肢、生殖器等部位都有瘀傷 裂傷 撕裂傷;3顆牙齒斷裂、1顆脫落;身體被對折綑綁塞進水桶、長時間被裸體罰站或躺地板,並用爬滿蟑螂的紙杯盛裝廚餘餵食,若孩子不從就毆打與辱罵。最終,剴剴因低血容性休克停止呼吸。 2024年3月初,保母A家人在社群上爆出剴剴被虐致死的消息,指控知名社福機構兒童福利聯盟社工疑似協助劉姓保母共同隱匿,內容震驚社會,攻占多周媒體版面。 北檢於4月18對劉姓被告二人均提起公訴,所犯罪名為《刑法》凌虐兒童致死罪、成年人故意對兒童施以凌虐而妨害自由因而致死罪、成年人故意傷害兒童致死罪,以上兩罪並應依兒權法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涉嫌隱匿的兒盟社工仍在偵辦中。 收出養過程中,這張社會安全網哪裡漏了洞以致讓殘暴人性有了可趁之機呢?獨立特派員採訪了與兒盟同樣有保母照顧制度的收出養媒合機構勵馨基金會,了解媒合機構、保母以及社工三者的角色來查漏補缺。 收出養媒合機構一條龍  政府核可的收出養媒合民間媒合機構一條龍承包所有收出養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1980年代台灣販嬰猖獗。2011年修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禁止私下收出養,明訂所有出養與收養都必須透過政府核准的機構來進行。目前全台只有八家合法的收出養媒合機構承擔全台收出養工作,光是2023年就有468名孩童等待收出養。 收出養都必須通過地方社政單位,再轉介給政府核准的八家媒合機構。接著,媒合機構會分成收養與出養雙頭進行。收養方面,社工會尋找與培訓適合的收養家庭。出養方面,社工進行出養必要性評估、瞭解出養家庭對孩子未來家庭的期待。 等待出養期間,孩子就得離開原生家庭,被安排在安置機構,「主要因為生母或生父很難跟孩子說你以後要去另一個家庭生活、由另一個爸爸媽媽照顧,」勵馨基金會收出養社工楊安妮進一步解釋,原生家庭決定出養,代表家庭已出現某些狀況,不適合孩子正常生活。 2023年出養原因統計。(圖/獨立特派員) 找到收養家庭後,便安排收出養家庭與孩子三方會面。媒合成功後,孩子與收養家庭一起生活至少半年。如果一切順利,就讓法院裁定收養認可。收養服務完成後,媒合機構依「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進行後續追蹤輔導至少三年。 兒福聯盟前執行長白麗芳曾表示,「有人說收出養是上帝的工作,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承擔的。」然而,現行收出養制度卻是由民間媒合機構一條龍承擔,讓機構少數社工決定孩子一輩子的人生大事。 剴剴兒虐案後,衛福部研擬「收出養必要性評估」與「出養孩童家外安置」都必須由地方政府來主責,而非媒合機構。「不要因為只是貧窮、經濟的因素就出養,應該先幫忙解決家庭相關問題,出養是最後不得已。所以這本來就是縣市政府該做的,」衛福部次長李麗芬於3月21日行政院記者會中說明。 出養原因相當複雜,依統計顯示(表1),經濟不佳最多,其次為支持系統不足、未婚生子等。掌握最多社福資源的政府若能適時適當挹注資源,或許就不必出養孩子。尤其,以服務範圍來說,像是勵馨基金會北區的範圍北至基隆、宜蘭,南到新竹,「光是家訪的交通時間,勵馨可能需要一個半小時,但地方社政單位只需半小時,」勵馨基金會台北分所督導賴沂錚表示,如果地方政府分擔出養評估跟安置出養童,媒合機構就可專心服務原生家庭的出養準備與收養家庭培訓。 目前勵馨基金會已與地方政府社福中心展開公私協作,從開始的原生家庭資料與評估開始,雙方就各自的觀點決議是否出養,最後做工作上的劃分。因此,公私協作並非不可能。 另外,剴剴案曾出現異常掉多顆牙齒的狀況,引起「如此嚴重的狀況社工也不起疑」的質疑。對此,白麗芳回應,許多出養童轉換至新環境時都會出現身心不適的狀況。對此,衛福部要求3歲以下的兒少保護個案,都要由地方衛生局分配專責的幼兒醫師照護,希望多一張安全防護網。兒盟也提出改進作為,要求個案就醫時社工必須陪同前往。 最後,剴剴案施虐者是保母,而非父母、監護人,因此中央地方為了是否要召開「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防治小組」爭吵。5月3日衛福部提出新版「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防治小組實施計畫」,屬於「重大兒少施虐者」的範圍擴大至居托人員(保母)、醫事與教育人員及其它執行兒少福利業務人員。 管理家外安置的保母  家外安置保母的管理與培訓有待優化。(圖/獨立特派員) 還未找到收養家庭的出養童需要家外安置,目前合格的八家收出養機構中,有六家配有自己的安置空間,只有兒盟跟勵馨沒有。再加上出養童屬於短期安置,不適用現有的「兒委託安置作業流程」的寄養家庭資源,因此兒盟與勵馨發展出保母居托的服務。 「保母是一種替代性媽媽的角色」,楊安妮表示,從生理需求到心理層面的安全感,全由保母承擔。因此,除了一般保母的工作項目,照顧出養童的保母「要幫忙孩子跟原生家庭說再見,」並且配合媒合機構的規定與工作,包括訪視、出養準備、與出養家庭會面等,如果孩子有就醫就學需求,也全是保母承擔。 這也是為何兒盟當初不採納剴剴外祖母自行找的保母A的重要原因,「進入媒合機構的保母系統,事先要討論配合很多事情,再加上現在的修法的過程,我們希望孩子透過政府來安置,而不是用家屬自行托育,」兒盟前執行長白麗芳於3月12日記者會上表示,與劉姓保母已合作過一次,表現良好。 「我就是24小時全年無休照顧孩子。」一邊顧孩子一邊接受獨立特派員採訪的出養童保母小光(化名),與勵馨基金會配合長達6年,雖不比其他資深保母超過10年的資歷,但也是相當寶貴,因為目前勵馨基金會出養童保母只有8至9位,兒盟則是10位。 由於出養童與保母一同起居,有時保母有緊急私事時,孩子要交給誰暫帶也相當苦惱,「政府規定小孩子不能托給家人,也要托給保母。」這時候機構社工的角色無比重要,「這還滿考驗我身為社工要怎麼趕快生出一個資源讓保母處理私事,我也放心孩子的的地方,」楊安妮表示。  訪視出養童保母的單位至少有地方政府居托中心與收出養媒合機構,如果出養家庭原本有其它社福單位介入,訪視單位還會再增加,例如剴剴案就多了新北市樹鶯社福中心。小光表示,訪視時間平均約半小時,訪視內容包括檢查居家安全,以及了解孩子基本作息與活動發展是否正常。 然而,當剴剴進入兒盟收出養程序後,除了北市居托中心家訪劉姓保母一次,新北市樹鶯社福中心跟台北市居托中心都沒有再針對案童與保母進一步聯繫或回應。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坦言,「服務體系在跨網絡、跨體系的橫向聯繫還有不足。」  4月30日衛福部公布新版保母訪視指引,訪視頻率從一年4次提高至6次,訪視對象調整成一般訪視跟加強訪視2種,並且明列出40條托育環境安全檢核項目,並且增加辨識不當風險以及保母身心狀況。「我把訪視社工/員當成是我工作上的協助者,所以我並不會排斥他來訪視,」小光認為,增加訪視頻率對自身影響較小,反而是訪視社工/員工作量變大。 小光觀察不無道理,目前一位訪視員平均負責60位保母,增加訪視頻率,工作量亦隨之增加,如果沒有相應配套措施,到頭來訪視品質仍無法提升。對此,衛福部表示正在檢視家外安置之保母的篩選機制,並強化訪視員兒虐敏感度,研議較優薪資待遇。 社工案量超載難兼顧質量 社工案量超載是普遍狀況,圖為社工上街表達需要合理工作環境與薪資的訴求。(圖/獨立特派員) 出養社工的工作對象包括出養童及其原生家庭、收養家庭、安置機構或保母、醫療單位、地方社政單位、法院,如果出養童為學齡兒童,還涉及學校單位。以勵馨基金會來說,一位社工在案量約20個,如果再加上結案後的追蹤輔導數只會更多。 與保母一樣,出養社工是24小時全年無休待命狀態,「我同時間要撐孩子、撐保母,還要跟原生家庭交代,這就是一個生命交付在我們手上的壓力,」楊安妮從事出養服務10年,對原生家庭來說,他是帶走孩子的人,「滿多出養人一開始都會把不捨孩子的心情或憤怒發洩在我社工的身上,其實我是很難跟他們建立關係的」。 矛盾的是,出養社工又是原生家庭的唯一管道,因為社會大眾對出養的決定通常是苛責的:會生不會養。事實是,「沒有一個媽媽捨得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楊安妮發現自己身為出養社工,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陪原生家庭聊出養無奈的人,「他們很需要被理解,跟他的孩子好好說再見,然後才能繼續往後的人生。」 單身與剛出社會也是出養社工會遇到的難題,「我有被出養人嗆聲過說,你那麼年輕,我孩子交給你,你真的可以把他照顧好嗎?」楊安妮回憶,大學四年社工系課程,只有某一堂課有提到收出養,因此,經驗是邁向助人專業的重要元素。堅持下來的路上,保母是最好的導師。 對於兒虐敏感度,勵馨基金會表示,合作保母都需要遵守一個規定:孩子有傷口必須主動回報。「如果我去才看到有傷口,保母沒有事先告知,我就會有警覺性 。」楊安妮分享,社工要對兒童身心發展近呼吸反射般熟稔,「我會觀察孩子跟保母的互動 不是開心的、願不願意依附這個人,是不是在 保母的面前可以很自在的跟他撒嬌、跟他討抱抱。」 此次剴剴一案,兒盟社工是否造假個案紀錄,目前檢警還未偵查確定。基本上,社工與個案的所有互動都會寫入個案紀錄,並向督導報告與討論。衛福部檢討報告中提出未來訪視紀錄,應向地方主管機關報告,並提高機構社工訪視頻率。 賴沂錚表示,「主要不是能做或不能做,而是所有決定的目的在哪裡 ?這個目的有沒有辦法協助到或者是幫主管機關好好的掌握個案?他們要的是掌握嗎?還是它要的是什麼呢?」如果不釐清目的與成效,一份紀錄社工就必須做兩次,變相增加工作量。 衛福部未來策進作為中,還包括修正《兒童與受年權益保障法》,針對脆弱家庭落實分級分類派案,儘速提供訪視、評估與服務。也希望制定「兒童托育服務法」,強化托育服務管理,對不當對待案件的負責人、托育人員與違法者加強罰則。然而,修法之路還需時間。 每次的兒虐案件都是透過逝去的生命在告訴社會,有一些地方還沒照到光。
#台北市
#新北市
#衛福部
#社工
#兒童
邱惠恩

2024年6月17日

139
凝視台灣歷史傷痕,519白色恐怖記憶日訂定
李惠仁 許中熹 江志康 周芳聖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曾經是全世界軍事戒嚴最久的國家,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受難人數超過2萬人,然而卻一直沒有一個紀憶日來告慰受難者,並警惕當政者。終於在數十個公民團體的倡議下,行政院正式核定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一起來回顧台灣經歷的傷痕與歷史記憶。 回顧白色恐怖時期 台灣如何面對歷史上的傷疤? 如果說記憶是通往過去的甬道,那麼,時間必然是最大的阻礙。回顧台灣歷史上的傷痕,模糊的歷史記憶,也讓許多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誤以為228與白色恐怖是同一件事。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王美琇說:「白色恐怖對台灣影響非常深遠,而且時間很長,從1949到1992年,長達43年,受難前輩大約2萬多人,受影響的家屬20幾萬人,竟然沒有一個記憶日來記取這個教訓。」 從專制獨裁體制過渡到自由民主法治社會,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走得非常艱辛。即使到了2024年的今天,面對加害者、面對歷史記憶,還是有一批人認為掀瘡疤只會製造族群對立,過去就應該讓它隨風而去。 但是,面對這個艱困的工程,德國與韓國有著不同的作法,德國把苦難記憶融入生活之中,韓國則是把歷史記憶視為珍貴的遺產。 德國威瑪的街道上有很多絆腳石,實際上是一個個寫著被迫害猶太人名字的紀念碑,目的是喚醒人們的記憶。(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缺乏共識 台灣轉型正義漫漫長路 台灣與韓國民主化時程非常相近,1987年6月29日韓國發表「民主化宣言」,7月15日台灣宣布解除戒嚴,只不過30年過去了,兩個國家的轉型正義工程卻截然不同。韓國人民對於獨裁政權的態度是團結一致的,而台灣人面對228與白色恐怖,卻還沒有明確的共識。相較於同樣經歷獨裁統治的國家,台灣轉型正義的步伐遲遲無法大幅邁進的主因,關鍵還是在於「沒有加害者」。 濟洲4.3和平基金會室長梁貞心說:「在濟州島,比任何其他地區都更加團結,這就是為什麼,能夠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轉型正義,因為一起合作,力量會比較大。」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說:「沒有清楚掌握過去的歷史,沒有辦法面對現在,更沒有辦法走向未來。台灣呈現出一方面政治狂熱,一方面極度不信任政治,這兩個是矛盾的。」 林佳和表示,對政治狂熱,代表人民認為政治能解決問題,所以需要關心它。可是台灣的時空同時出現這兩個衝突,卻會讓民主走向陰暗的那一端。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更在中正紀念堂前,主張「不需要獨裁者紀念堂」。(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民主化超過30年的台灣,但在大學校園中仍然怯於聲討國家暴力。座落在台灣大學的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對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但關於紀念碑上的碑文,卻引起爭議。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說:「學校說寫國家暴力不行,改成推動民主就可以。」 15個字的碑文一度是空白的,原因是其中的「國家暴力」4個字,必須通過校務會議的審核。(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白色恐怖受難者透過文字 喚醒被遺忘的歷史  陳列,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之一。1969年,他抱著史懷哲的精神,來到交通極度不便的花蓮任教。1972年,為了準備研究所考試,陳列辭去教職,借住在太魯閣禪光寺讀書,而就在1月份一個寒冷的夜晚,陳列被逮捕了,理由是在學校跟學生說「反攻大陸」是沒有希望的。 再次回到禪光寺,陳列對於當年被捕那晚的記憶,依舊歷歷在目。(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陳列所撰寫的《殘骸書》,獲得了2023年台灣文學獎的金典獎。他說《殘骸書》的寫作,就像是潛入沉船的最深處,雖然沒有能力記錄所有受難者的故事,也沒有辦法處理自己所歷過的一切,但卻能夠感受最觸動人心的部分。 因此,陳列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走過的白色恐怖歷史,了解曾經有一群人長期被台灣社會遺忘,他們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犧牲者、反抗者、先行者。
#人權
#白色恐怖
#民主
#民主運動
#自由民主
黃心亮

2024年6月17日

173
白色恐怖下的青年自覺運動–回顧「統中會案」
台灣轉型正義的道路上,許多事件都值得更多省思與關注。1969年2月的「統中會案」,被逮捕的主嫌,為什麼要判處15年到無期徒刑、死刑的重刑?統中會案「首謀」許席圖甚至被刑求到心神喪失。他們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白色恐怖下的青年自覺運動,又是如何崛起的? 求處重刑!為何青年自覺運動成員一夕被捕? 台灣曾經是全世界軍事戒嚴最久的國家,當時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獨裁政權,以反共之名,開始肅清所有的反對勢力。1969年2月,串聯近20所學校、擁有8個分會的「中國青年自覺運動推行委員會」,數百名成員一夕之間全被逮捕。 白色恐怖受難者呂昱(呂建興)說:「在一個晚上,十幾個人來敲門,當時我已經在睡覺了。結果把我叫起來穿衣服、戴上手銬,三部吉普車在等我、直奔高雄。到高雄後,有一棟民宅,我進去之後,一整排都是我的同學。」 隨後,呂昱以《懲治叛亂條例》被判處無期徒刑,而他的大師兄許席圖,則是因為被刑求導致精神分裂、心神喪失。雖然警總依法暫停審判,但是蔣介石還是直接裁示不得停審,應判處死刑。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進金說:「國共內戰期間,解放軍和國軍是第一條戰線,學生運動是第二條戰線,國民黨節節敗退。所以國民黨來到這邊,他會記取教訓–學生我一定要控制住,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早期會有救國團組織,為什麼《自由中國》雷震一直在罵它破壞教育體制。」 1963年5月18日,就讀台灣大學的美國留學生柏大恩,投書報紙批評台灣瀰漫自私、冷漠等社會現象。兩天後,就讀台大的陳鎮國以及就讀政大的許席圖決定成立自覺會,以「我們不是自私頹廢的衣袋」為宗旨,號召學生從事社會服務。 於是在救國團的默許與協助下,參與活動的學生一路從大學到高中,自覺會組織也快速發展,包括馬英九、謝長廷、秦金生,當年都是熱血的自覺青年。不過,就在組織壯大後,自覺會想做的事越來越多,與救國團的衝突也就與日俱增。 「統中會」成員遭逮捕 刑求過程毫無人道 為了擺脫救國團的控制,許席圖與呂昱另外成立了「中國統一事業基金會」,雖然參與人數只有數十人,但是情治單位依舊認定,統中會的最終目的是奪取政權、推翻政府。1969年1月18日,警務處召開第二次會議時還誇大表示,統中會已經在新竹掌握一支政府軍隊,同時在香港跟馬來西亞也有活動,於是在2月10日展開大逮捕。 這是呂昱住了三年的房間,也就是他寫《45號房那一夜》小說的房間。在那時候,這個房間最多關了12個人。(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為了羅織罪名、取得自白,統中會成員被逮捕後開始被刑求,呂昱表示,3天3夜的疲勞審訊只是基本消費,寒流來襲脫光衣物,用風扇吹冰塊也只是小菜一碟。真正令人膽顫的是電擊牙齦,還有俗稱「揹寶劍」的酷刑–兩隻手在背後扣住並戴上手銬,將人吊起來,昏迷後再用冰水叫醒,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 1971年4月13日,五名統中會主要成員判決確定,劉秀明判處15年有期徒刑,周順吉、莊信男以及呂昱則是判處無期徒刑。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崩殂,劉秀明刑期減為10年,呂昱等人降為15年,同時在1984年2月刑滿出獄。 而就在多年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呂昱從陳進金副教授口中得知,當年應該被槍斃的許席圖竟然還活著。這也讓很多人訝異,許席圖究竟如何逃過蔣介石的槍決批示。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進金說:「以前的軍法判決,第一審上去總統核覆就是要槍決。我的解讀是,他們要審判的時候要求再做精神鑑定,證實許席圖罹患精神疾病,所以第二次的資料裡,沒有他的判決、沒有許席圖的資料。」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核定 盼未來持續重建歷史記憶  多年後,在花蓮玉里醫院,看到老朋友的靈魂一直被囚禁在22歲。60年來,許席圖的人生,始終無法翻頁。即使台灣已經民主化35年、政黨已經輪替三次,類似的情況依舊存在。 60年沒見面,許席圖認出劉秀明、呂昱,彼此感動不已。(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辱罵蔣介石而被判刑8年的閻啟明,目前住在花蓮榮民之家,雖然有妥善的醫療照護,但諷刺的是,他每天還是得跟蔣介石碰面。(圖/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有鑑於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至少摧毀2萬人的青春、自由,甚至連生命和財產都被奪走。於是數十個民間團體、超過520位發起人,積極推動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希望在歷史記憶的重建中,能夠建構台灣人的精神圖像,讓記憶成為人民一起前進的力量。
#人權
#白色恐怖
#民主
#民主運動
#自由民主
黃心亮

2024年6月17日

177
名人、專家帶領你財富自由?當心投資型詐騙!
廖怡芬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詐騙集團藉著民眾賺錢心切,冒用財經名人的名義,以各種吸引被害人目光的方式,到處詐騙。詐騙集團賺得荷包滿滿,想投資的被害人,卻是苦不堪言。投資型詐欺,已經在詐騙的全部類型裡,名列為今年1到3月財損的最高項目。該如何解密詐騙集團的慣用手法和伎倆? 投資話術誘人 詐騙集團如何布下天羅地網? 財經名人不堪其擾紛紛跳出來打詐,因為最近詐騙實在太猖獗,無辜的民眾被騙得苦不堪言。尤其是投資型詐欺,已經在全部類型的詐騙裡,名列為2024年1到3月財損的最高項目。在經常以假亂真的網路世界裡,究竟大家該如何讓自己遠離詐騙陷阱,是眼前的迫切課題。 電商工程師賴先生觀察,詐騙集團會要求投資者,今天下午三點半前,錢就要到,不然就會再換一個帳號。很明顯的,一間正常的投顧公司不會這樣一直更換帳號。 一般來說,假投資的詐騙流程就是從歹徒的詐欺機房,以通訊軟體誘使被害人投資,還標榜保證獲利、老師帶你飛、高報酬等話術,再要求被害人註冊假的投資平台。隨後調整後端數據營造獲利假象,誘使被害人投入更多的資金,等到被害人發現投資平台無法出金,或是假網站遭到警方封鎖,已經來不及,被害人血本無歸。 受害人X先生坦言,當下的感覺非常沮喪,而且會覺得人性怎麼這麼可怕,連知名的軟體都會有詐騙的人在裡面。 其實投資群組成員大部分都是詐騙集團埋下的暗樁,平常分享股市分析,讓民眾誤認為是正當學習的投資群組。 被害人X先生當初加入知名的投資軟體,誤信了投資等級相對於自己高很多的分析師,一步一步邁入詐騙陷阱。(圖/獨立特派員) 投資須步步為營 避免落入詐騙圈套! 進入群組後,立刻有美少女專人服務,每天親切的噓寒問暖,再慢慢誘導被害人進入詐騙集團精心設計的APP投資平台。以假亂真的漲跌數字,幾乎和台股連動,接著每天有人報明牌,還要被害人絕對保密。雖然剛開始小賺,後來卻虧大錢,但詐騙集團還會推出彌補之前虧損的補救計畫,希望被害人有高達300%的盈利。 受害人X先生回想,虧錢當下是非常氣憤的,所以詐騙集團專員就會跟你說情說理,提出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補救損失。他會請助理提供連結,然後要求被害者匯款到指定的帳戶,從裡面獲得利潤。 資安專家林彥伯指出,詐騙集團在要求被害者加入之前,還會說因為依據金管會、銀行局的規定,要做任何投資之前,必須要簽一張投資同意書,因此一般民眾到簽約這一段就會完全相信。 不只用假的公文或地檢署函件取信被害人,詐騙群組裡炫富、炫車也是慣用伎倆。但當被害人要求提領本金及獲利時,卻遭以百般藉口無法出金,才驚覺遭到詐騙,等到當事人開始質疑時,就會被踢出群組。 目前詐騙手法越來越多元,不只有假冒名人,還有百百種不同的方式,吸引被害人注意,讓受騙者散盡家財,甚至家破人亡。(圖/獨立特派員) 詐騙案頻傳已成國際趨勢 打詐新四法如何執行? 為了打擊詐騙,行政院會這次通過,並送交立法院審議的打詐新四法,包含打詐專法《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以及配套的《科技偵查及保障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洗錢防制法》等立法與修法草案。 草案規範,未來大型網路平台業者,像是LINE、臉書、抖音、Google等境外公司,如果沒有設立法律代表人,或是不配合移除下架詐騙廣告,依法可罰新台幣250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且情節重大者可降低流量,甚至限制接取,也就是形同封網。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分析,在詐欺的成長曲線裡面,投資詐欺的件數增加非常多。尤其是疫情之後,包括美國、英國、新加坡,上升的幅度都在180%以上,新加坡上升了280%,台灣是140%,所以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當詐騙成為全球問題,手法和話術還不斷推陳出新,想要反擊,各界配套需要滾動式調整。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詐騙集團不會就此消失,反而只會更加厲害,重要的是,民眾得要隨時保持警戒! 黃郁婷/編輯
#金融
#網路
#投資顧問
#投資
#理財
黃郁婷

2024年6月10日

221
3年減少15%公有零售市場,沒落原因為何?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即使在購物管道多元、生活型態改變的今日,不少人已經不去傳統市場,但它的功能除了購物,還有人情味、在地特色、階級對話,甚至安置長輩、穩定社會等價值。不過台灣的傳統市場正在沒落中,而購物環境不佳、攤商後繼無人、經營型態過時等問題,是當今傳統零售市場共同面臨的難題。 傳統市場沒落中 人情味依舊無法取代 清晨,傳統市場的活力,喚醒一個都市,人們穿梭在攤位之間,從小就愛跟著媽媽逛菜市場的楊環靜,也在其中。走過琳瑯滿目的攤位,市場內可以聞到蔬果、海鮮或熟食的氣味,但讓他最眷戀的,是其中的人情味。 菜販顧攤忙碌,但看到熟客楊環靜,卻放下手邊工作噓寒問暖。(圖/獨立特派員) 人情味,讓楊環靜對菜市場產生一種歸屬感,他說:「有時候我們都覺得,來菜市場買東西的人,就是強調是便宜,其實不是,而是那個人情,它會產生信任,反而會不斷來支持你。」 不僅如此,菜市場的購物空間開放,是一個能讓各種社經背景的人們對話交流的公共空間。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舒楣說:「政治立場、族群、背景都不一樣的人,可是你們可能喜歡吃同一攤食物,你會有機會去反思,有一些對立和分化,也許不是不能夠調整或改變的。」 而現今傳統市場的景氣,攤商最敏感,出身魚販之家的林楷倫,看到菜市場最新鮮、在地的價值,卻也同時看到攤商們的經營困境。林楷倫家裡的魚攤收入,在近二十多年來驟減了一半以上,他也說:「我們缺乏行銷,沒辦法印在DM上跟人家講說今天魚特價多少。」 連鎖超市瓜分客群 菜市場的競爭力在哪裡? 黃婉玲是台菜專家,以傳承為使命從事烹飪教學。黃婉玲走進了傳統市場,攤商特有的客製化服務,讓經手無數食材的他,專情於傳統市場。攤商同時還是料理顧問,會提醒顧客如何保存食材,黃婉玲說:「不懂部位是什麼,你可以告訴豬肉攤,我要做什麼菜、用哪個部位比較好?」 這個台南百年老市,還留有日治時代建築,至今雖然歷經多次改建,購物環境卻仍有些不便。(圖/獨立特派員) 人情味老攤即將走入歷史,購物環境不佳、攤商後繼無人、經營型態過時等問題,是當今傳統零售市場面臨的難題。尤其今日,多元購物通路瓜分傳統市場客群,而大型連鎖超市環境明亮、舒適、整齊,回頭看傳統市場,競爭力令人憂心。 台中北區五權路一帶的中央市場,沿著階梯走到地下一樓賣場,映入眼簾的是許多關門大吉的店面。(圖/獨立特派員) 消費環境轉變,加上業者經營方式沒轉型,讓中央市場失去活力,市府決定拆除。距離拆除倒數一個半月,賣百貨服飾的陳老闆感到不捨卻也無奈。他說:「從民國66年做到現在,當成強迫自己退休啦!現在都網購的比較多,沒有生意的,這個傳統市場都完了。」 翻轉對菜市場的印象 傳統市場拚轉型!  傳統市場的未來,真的那麼悲觀嗎?近3年,台灣收了91個公有零售市場,占全國總數超過15%。傳統市場迅速沒落中,攤商們會期待什麼呢?來到嘉義市百年東市場,每一攤都有獨一無二的好口味,想吃什麼,這裡都能吃飽喝足,熟食攤占一半面積的東市場,是在地人的廚房。 在傳統市場沒落的趨勢中,嘉義東市場不僅屹立不搖,甚至異軍突起,活絡在地經濟。(圖/獨立特派員) 不過攤商仍有危機感,爭取經費改善環境,嘉義東市場自治會會長魏翠萍說:「美食區這邊很熱,一些民眾說通風設備不夠,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空汙。」通風不佳,不僅市場內的味道五味雜陳不好聞,天花板累積厚厚油垢,水泥地板汙漬也不少,影響觀感。 市場裡面有不少機車穿梭其中,也影響空氣品質和動線。嘉義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吳居穎說:「沒有辦法那麼容易能夠禁止機車騎到市場裡面,這附近沒有停車場,也沒什麼空位可以規劃機車停車格。」 為了提升競爭力,有些攤商因此特別翻新攤位門面來吸引消費者,新的廁所也正在建造中,一切的努力,只希望東市場能更美觀舒適。 傳統市場,是一個都市歷史、文化的縮影,也是地方基層經濟運作的核心,即使在購物管道多元的今日,它的存在仍有重要價值。想要能永續經營就必須要轉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設備老舊、環境不佳的問題。因此,近年來政府編列了不少預算,想要協助傳統市場走出困境,究竟傳統市場能如何轉型?轉型過程又面臨那些挑戰?值得深入探討。 黃郁婷/編輯
#消費者
#市場
#經濟部
#搬遷
#拆遷
黃心亮

2024年6月10日

182
在現代社會如何生存?傳統市場的轉型挑戰!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經濟部日前發布要補助3億元,來改善全台29處傳統市場與夜市更新再造;另外從2017年到現在,也早已編列了21.93億元經費,讓老舊傳統市場耐震補強。但環境改善只是基本,傳統市場轉型來符合現代消費習慣,是各方更重視的議題。但只要轉型就能保證提升效益嗎?轉型背後是否有所犧牲? 全台最美果菜市場 打破傳統市場刻板印象 位於田園中央的白色小屋,您很難想像,這裡是傳統市場–台南新化果菜市場,號稱全台最美。新化果菜市場有160個攤位、近300種水果,是南台灣極重要的水果集散地。台南市政府有感於舊址的衰敗,將新化果菜市場遷址重建,打造出眼前這個新的市場,有陽光與自然風透進來,視線明亮、涼爽不悶熱。 環境之所以舒適,是因為這裡有挑高的屋頂與四面通透的空間。硬體環境優良的新果菜市場,於2022年完工。(圖/獨立特派員) 新化果菜市場長期以大盤批發販賣為主,但遷址重建後,打造綠建築園地,希望成為台南新地標。批發買賣兼做觀光生意,這是新市場轉型後的定位。負責營運新化果菜市場的台南農產運銷公司,認為硬體升級之後,經濟效益逐漸提升。 雙線通道讓電瓶車能穿梭其中,方便攤商調度,貨運大卡車也可以開進來卸貨。(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生意有改善,但新化果菜攤商服務協會總幹事唐明輝說:「因為我們拆了一顆、兩顆水果賣觀光客,其他的呢?盤商也不跟你買了,也不曉得下一個觀光客在哪裡?」攤商同時認為,台南農產運銷公司的財務,難以支應維護高規格硬體環境的費用。啟用近兩年的新化果菜市場,轉型效益如何,有待後續觀察與評估。 傳統市場轉型 青年攤商帶來新氣象 來到高雄鹽埕區,二戰時期開市的第一市場,現在入口牌坊視覺清爽。2018年的鹽一市場,生意跌到谷底,環境設備也跟著老舊,變成人們刻板印象中潮溼陰暗的傳統市場。如今,鹽一市場經過改造轉型,再度湧現人潮。 高雄市政府曾研議讓市場退場,但獨特的日治時代山形木構屋頂,讓市府計畫大幅度改變,決定活化歷史建築,讓市場延續下去。(圖/獨立特派員) 傳統市場的經營模式必須轉型,除了原本市場內的老攤,市府還大力招攬年輕人來設攤,讓商品更多元,改變了以往菜市場只有傳統攤位的經營模式。在空間改造部分,也保留昔日攤位上方可當住家的半樓仔,突顯歷史感。另外設置了市場少有的公共空間,供人停駐交流。 市場裡的攤位多元,由青年攤商經營的餐酒館,點亮七彩霓虹燈,準備迎接來客。(圖/獨立特派員)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說:「復古的要素保留下來之後,也符合當代的設計,讓青年願意進駐。所以這應該是這個市場,跟台灣其他市場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市政府成功讓曾經沒落的傳統市場起死回生,但傳統市場轉型的經費,怎麼花才算值得,或許需要更多思考。 舊市場拆遷帶來新客群 在地情感能延續嗎?  台中新建國市場,占地2.2公頃,裡面容納711個攤位,是全台第二大的公有零售市場。批發跟零售生意兼具的市場內,生鮮食材和南北貨價格便宜、種類多,還有販售原住民特產的攤位。 新建國市場的建築物,是紅磚外牆的巴洛克建築,相較於搬遷改建前,新市場購物環境舒適,攤商分區也井然有序。(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改善傳統市場常有的悶熱問題,市場四周都有水冷扇;又為了解決令顧客苦惱的停車問題,不僅規劃停車位,停車場更連接電梯間。跟大賣場一樣,有手推車可以借,直接搭電梯進入販賣區,改善顧客購物動線。 舊建國市場被迫拆遷,不少攤商擔心生意會不會受影響。台中市政府也履行承諾,給新市場更好的硬體設備促進商機。建國市場自治會會長蔡鈴欽說:「比以前的來客數成長兩三倍,尤其因為有這些設備的關係,所以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陸續來傳承,年輕一輩看到未來。」 不過,原本的舊市場住商合一,樓上是180戶民宅,攤商之間有像家人般的深厚情誼,新市場改建之後,大家不再是鄰居了,這樣的拆遷和轉型,新客群來了,原本的社區情感卻散了,是傳統市場轉型求生潮流之下的犧牲。 轉型後的新市場,是否符合民眾期待?是否發揮預期經濟效益?甚至有沒有保有傳統市場凝結在地情感、延續在地文化等無形價值,也同等重要。在傳統市場蛻變的趨勢下,如何權衡政府、攤商和在地民眾各方的立場與意見?仍需更多對話與協商,才能讓傳統市場真的進化。 黃郁婷/編輯
#台南
#高雄
#經濟部
#消費型態
#庶民
黃心亮

2024年6月10日

204
小人物大發明 台灣參與IEYI競賽20年之路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台灣參與世界青少年發明展(簡稱IEYI)已邁入第20年,今年8月將在台灣舉辦。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發明改變了歷史,例如輪子、印刷術、蒸汽機等,這些發明解決許多困難,讓生活越來越便利。不過,發明是專家學者才有的能力嗎?在台灣有一群師生花時間、花精力、花資源長年鑽研發明。 高雄東光國小擁有全台唯一一個創意發明館,圖片上是學生得獎作品「伸縮好睡學童椅」。圖/獨立特派員 東光國小發明館 高雄東光國小擁有全台唯一一個創意發明館,館藏是歷屆學生的得獎發明作品。得獎最小年紀是三年級,發明作品是「伸縮安全防盜鐵窗」,既可防盜又可防止幼兒墜樓,開啟安全鎖就能逃生。「當時有兒童墜樓的社會事件,所以學生才有此發想,」東光國小退休老師楊宜倫說明。 原為資優班老師的楊宜倫,苦惱於要設計什麼教材教導資優班學生時,發現了IEYI競賽,「發展創意正是資優生很需要培養的能力,試上一堂課後發現孩子反應很熱烈,」於是2005年楊宜倫開始指導學生參與IEYI競賽。 世界青少年發明展(簡稱IEYI),發明組最小參賽年齡是國小一年級,是所有發明競賽中年齡最小的。複審評分項目包括創意性,也就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發明;第二,市場效益,強調外觀精緻度及對整體社會貢獻度;第三,操作,講究結構與運作設計。 台灣從2004年開始參與IEYI,今年邁入第20年,八月份將在台灣舉辦。台灣參與IEYI的重要推手是台師大工業教育系教授洪榮昭,「他不一定要懂得很多科學原理,懂得應用器材比較重要,就像我們都是先學會騎腳踏車,才去了解齒輪原理,這叫內隱式學習,知識在探索的過程中慢慢累積起來。」 觀看東光國小創意發明館擺放的作品,的確沒有高深的科學原理。像是「衛生紙夾住器」,將髮帶圈住衛生紙盒開口處,衛生紙就能順利抽取,不會卡在抽取處。另外,「伸縮好睡學童椅」靈感來自學生共同的痛苦回憶:趴在桌上午睡,睡完常是手麻身體痠痛。有鑑於此,學生讓教室椅子透過伸縮幾個關節,就能從椅子變床,類似沙發變成沙發床。 「我才見識到說孩子其實他們潛能無限,只要你適度的引導,他們就可以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想法,」楊宜倫驚艷於孩子們的創意,即便2020年退休,仍不時返校協助師生。東光國小不僅有創意發明館,每年暑假也舉辦創意發明營隊,甚至列為學校的校本課程。 「神奇釘鞋」是可以在雪地與一般地板穿的兩用釘鞋,陳盈泰小五作品。圖/獨立特派員 「發明是我們學校一個很大的課程,所以我們那時候一直處在一個很鼓勵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的氛圍,」東光國小校友陳盈泰,如今已是建中高二學生,他回憶當時只要有想法便會畫在紙上跟老師討論,發明氛圍相當濃厚。 陳盈泰自己本身也參加過三屆IEYI,其中一項作品「神奇釘鞋」,運用簡單的齒輪操作,就能讓釘爪自鞋底升降,進出雪地與室內無須再穿脫釘爪,相當簡便,「亮點是升降鞋底,釘爪是固定在鞋子上,因為鞋底比較不容易壞掉,」陳盈泰表示,這是小學五年級的發明,於2018年在印度舉辦的世界青少年發明展得到金牌。 連7年投入發明 智能復健手滑車讓機器來做重複性的復健動作,復健師不必長時間從旁協助手部受傷患者。圖/獨立特派員 IEYI參賽資格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中職畢業,因此,有學生連續參與長達7年。 目前就讀康乃薾美國學校的邱寶萱與邱議德姊弟倆,自2018年還在就讀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便投入發明,弟弟主要負責前期設計與組裝,後期的產品美化、簡報與介紹則由姐姐主責。 姊弟倆拿出今年最新的參賽作品:智能復健手滑車。手放在墊子上固定好後,按下啟動鍵,車子就開始照四種復健模式移動:直線、平行、X型、圓型,根據患者力氣大小可調整輔助程度,並設有緊急停止按鈕,按下去機器立刻停止所有動作。 智能復健手滑車靈感來自於鄰居手受傷,「我跟著鄰居去復健,看到復健師在旁邊一直站著移動鄰居的手,我覺得這種重複性的動作如果由機器來做,復健師就可以做別的事情,」邱毅徳說。 像邱家姊弟倆這樣連續投入7年課外活動,在升學主義體制下實屬難得,「國中升學壓力就來了,那學生往往屈於現實,如果也沒有老師引導的話,他自然而然就變成升學主義下的犧牲品,」楊宜倫觀察。 苦樂參半的發明過程 發明從無到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人適當的引導。圖/獨立特派員 發明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引導學生的第一步:觀察生活、發現需要。「我總是跟學生說你們要當一個生活的不滿足,也就是不要滿足於現況,」楊宜倫表示,自己會鼓勵孩子平常拿一個筆記本,記錄下生活遇到的問題。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老師、同時也是邱寶萱、邱議德姊弟的指導老師豐佳燕指出,觀察問題有分幾個層次,首先,發現問題,第二,你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第三,你覺得這是一個有必要被解決的問題。 學生發想的過程中,創意總是天馬行空、無邊無際,甚至如果不切實際該怎麼辦?「不用批評,不要說:『這怎麼可能啊』、『這太誇張了啦』,」豐佳燕認為,老師要學習不預設答案,也不潑學生冷水,否則學生參與的興致也一併熄滅,「讓學生自己想想看這些天馬行空的方式有沒有做出來的機會」。 引導學生發明的第二步:擴充學生的生活與知識資料庫。楊宜倫表示,自己會蒐集許多創意發明的例子給學生分析與歸納,「解決問題是一個觸類旁通的過程,你可能一下子想不出方法,可是在你看了很多的東西或者市面上很多的例子之後,也許突然之間就想到解決方法。」 「有共變思維,發明過程中就能減少摸索的時間,」洪榮昭解釋,發生事情通常都不是單一因素,以麵包烤焦為例,烤焦原因可能是溫度、時間、食材、擺放的位置等,共變能力是基於大量的生活與知識基礎,也可在發明過程中培養出來。 引導學生發明的第三步:實驗實作。「發明需要綜合型的能力,有科技、數學、工程,不太可能一個人全都會,因此很強調團隊合作,」豐佳燕是資優班老師,但他喜歡讓資優班跟普通班學生一起合作,「資優班學生有比較多的優勢能力可以協助團隊成長,但同時他們也學習到普通班學生其實也表現得很好。」 對學生而言,發明過程無疑是苦樂參半,「找到適合的零件真的很痛苦,」邱議德表示,網路上的零件品質參差不齊,買回來,組裝後發現不合適,又要重新買回來再試,不斷重複同一個過程直到成功,「當辛苦這麼久後終於成功,那一刻真的很開心」。 「當然還是會想得金牌,但投入作品的時候不會想這些,」邱寶萱認為,雖然得獎對學習簡歷有幫助,但更多是自己有興趣,「想要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動力,而且也可以考驗自己對一件事情的耐心和持續性」。 由於IEYI會到其他國家比賽,「向全世界各國的人介紹自己的作品,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新奇的經驗,」陳盈泰回憶三屆出國參賽的時光。 陪伴孩子的家長也是苦樂參半。「這個不行啊,」邱寶萱與邱議德的母親劉靜萍本身從事設計,也是個點子王,他回憶自己剛開始陪伴孩子常武斷的評論孩子的想法作法,「後來我發現我一開始就打滅孩子的想法,他們可能就沒興趣」。 劉靜萍認為,投入發明的過程中,孩子有很多情緒,包括挫折、憤怒、與同組同儕的摩擦,都需要家長跟著孩子走過一遍。劉靜萍進一步發現,探索過程中累積起來的不只有知識還有素養,「包括組裝、合作、自律、習慣都內化成自己的基本素養,一輩子都用得到,別人不可能搶走。」 拿到金牌然後呢? 參與IEYI的發明作品,多年來,不乏有廠商等來詢問,但最後都不了了之。像是陳盈泰的神奇釘鞋已申請台灣跟美國專利,「我想要把我這個想法賣給美國大公司,但是後來發現有點麻煩又很花錢,就沒有繼續做。」 投入發明教育的老師與學生並不了解商品化或市場化的操作模式,即便有好的點子,仍停留在學術領域內。 洪榮昭以日本青少年兒童發明展為例,金牌作品會擺在MITSUKOSHI百貨,公共電視會介紹學生的作品,並且找企業界或天使投資來現場。 另外,發明過程中需要機器設備與耗材,也常讓師生傷透腦筋,像是陳盈泰的神奇釘鞋,為了符合鞋子的弧形角度最終還是得找廠商協助製作,「有時學生有很棒的想法,找廠商卻沒有錢的話,怎麼做出來是一個大問題,」楊宜倫表示,或許政府可列出一些可合作的單位或廠商名單。 「有時變成好像是有錢人參加的活動,」豐佳燕認為,或許教育單位可以有類似國科會計畫的平台,學生提案子,經過審查通過後,可拿到所需的設備與資金。
#教育
#世界發明展
#專利申請
#通用設計
#創意設計
邱惠恩

2024年6月2日

143
強震挺過全台限電危機!電力建設如何再強化?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今年花蓮的403強震,一度造成全台近37萬戶停電,但絕大多數的停電用戶,在當日下午便已陸續恢復供電。台電在地震發生當下,採取了哪些緊急應變措施?在921地震之後,對於強化電網韌性又做了哪些改革?放眼未來,在淨零排放政策與永續經濟發展下,台灣的電力建設又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震後一小時關鍵危機處理 台電如何快速恢復供電? 4月3日早上7點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大地震,是台灣自921強震之後,25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發生當下,一度造成全台近37萬戶停電,部分電廠受損。 反觀921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造成中寮超高壓變電所毀損以及高壓電塔崩塌,導致當年全台有近650萬戶停電,到10月10日才解除限電危機。這次的花蓮強震,絕大多數的停電用戶,在當日下午便已陸續恢復供電,台灣電力系統運作大致正常。 地震後能快速恢復供電,台電震後一小時的危機處理,是重要關鍵。(圖/獨立特派員) 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主要的原因在於有事先儲能,在第一時間可以把系統的負載撐住;接著第二波的抽蓄發電、太陽光電及燃氣機組的啟動都派上用場。蔡志孟也說:「任何一個時間點如果配合得不好,電源當時就有可能不足,會發生限電的情況。」 機組陸續回歸、光電持續輔攻、抽蓄水力調度,透過精準協調管控,台灣電力供應得以順利挺過這次花蓮大地震。(圖/獨立特派員) 汲取921地震經驗 爭取寶貴搶修時間 地震當下第一時間,震壞台中與和平兩座電廠,面對災害的快速反應,為台電爭取到搶修受損機組的寶貴時間。 台中火力發電廠廠長湯榮清說:「當下跳了兩部機,因為中10機是高水位跳,它是保護的動作,所以它很快就可以上來。中8機的部分,因為是破管,必須要靠鍋爐的搶修,沒有辦法強迫冷爐,它需要更長的時間,大概花了77個小時才有辦法重新上線。」 數百噸的懸吊鍋爐是火力發電廠的心臟,高度超過60公尺。(圖/獨立特派員) 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共有10部機組,每部機組的爐管串接起來,總長超過500公里,密密麻麻的管線也增加工程人員的檢修難度。湯榮清更提到,為了要搶修,在溫度四十幾度時就要進去觀察損傷的位置在哪裡,並開始擬定計畫。但在鍋爐裡面空間狹小,最窄大概只有20公分,搶修過程非常不容易。 任職發電廠超過三十年的領班黃慶明,曾經在921強震時,擔任第一線搶修人員,他也提到25年前的經驗教訓帶來的改變。黃慶明說:「921地震那天我印象很深刻,每天就是以廠為家、24小時搶修。但那次搶修有針對一些損壞嚴重的地方,做了很大的改善。」 強化電網韌性刻不容緩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 從經驗中汲取教訓、逐步強化改善,一直是努力的方向,但台電發言人蔡志孟也強調,403強震發生在外海,對電力供應影響的結果,多少有些運氣的成分在裡面。為了持續強化台灣電網韌性,確保電力供應系統穩固無虞,台電在2022年提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 以「分散、強固、防衛」為三大主軸,預計10年投入5645億經費,推動現行電網的全面升級。(圖/獨立特派員) 強化電網韌性計畫除了要解決大規模停電的風險,為了配合淨零排放政策,綠能併網與電廠直供也都是挑戰,結合資訊通信科技的虛擬電廠概念也應運而生。 台灣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劉志文說:「虛擬電廠其實是集合了再生能源、儲能跟需量反應,三種資源於一身、用數位控制的低碳電廠。虛擬主要是用到數位的技術,像AI等等的來做分布式電力支援的調控,甚至比傳統電廠發揮更多功能。」 在德、日等國行之有年的虛擬電廠,為台灣多元電力建設落實能源轉型,帶來新的思考,而台灣科技發展的實力,也吸引企業投資的目光。創新帶來機會,但未知同時也伴隨著疑慮。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我們在思考能源轉型的時候都會認為,能源轉型它就是一個硬體工程,或者是一個財務工程,但卻一直忘了,台灣的能源轉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它背後是一個社會工程的推動。」 然而,立法院在四月底,藍白兩黨挾人數優勢通過了電價凍漲提案。不過,台電表示,電價調整是依據電業法由電價費率審議會通過,是依法所作的決議,新電價如期上路。但種種因素,也將使得因發電成本增加而持續虧損的台電,面臨嚴峻考驗。 電力穩定與否,經常與國家經濟發展畫上等號,電網韌性已是當前最重要的國家建設之一。但是,建立社會整體共識的腳步卻仍蹣跚遲緩,災禍無常,我們是否還有時間?
#能源
#綠能
#台電
#地震
#電價調漲
黃心亮

202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