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869
怎麼吃才安全?用科學方法,破解食物迷思。
關於食物,令人困惑的迷思實在很多,網路平台、社群媒體上流傳著各種說法。例如:食物從冷凍庫拿出來,是要放在冷藏室、室溫、或使用流水退冰才能維持新鮮?發霉食物還要不要吃?怎麼吃才安全?還有長輩常說:湯滾過就可以放隔夜,這是真的嗎?雞肉下鍋烹煮前 需要清洗嗎 食品科學專家汪淑台說明,台灣的自來水品質合格,具有清潔效果,所以洗完之後,能讓雞肉的菌數減少。但務必要注意清洗的方式,因為在洗的過程中,如果讓水飛濺,環境的交叉汙染會是風險來源,所以建議雞肉不要清洗。 清洗雞肉的水溫,不足以殺死細菌,看似安全又衛生的清潔動作,反而會造成細菌散布到各角落。 汪淑台以美國為例,美國農業部(USDA)告訴一般民眾雞肉不要洗,因為美國人吃生食的比例比較高。 而台灣的飲食習慣,雞肉通常都會煮到全熟,烹煮時的溫度即可殺死細菌,但若不習慣不洗,汪淑台建議民眾可以使用廚房紙巾,把生雞肉稍微吸一下,就可以開始料理。 雞肉的清洗方式暗藏食安玄機,專家建議可以不洗或溫和清洗,避免交叉汙染。(圖/獨立特派員) 食物保存關鍵 時間與溫度是重要指標 料理時經常需要從冰箱冷凍庫拿出食材,應該要用流水解凍,還是冷藏解凍呢? 食品科學專家汪淑台表示,所有的食品衛生安全,除了原來的菌數是主要關鍵,還有兩個重要指標就是時間跟溫度。不管是放在冷藏解凍或是室溫流水解凍,一旦解凍之後,就要放進冷藏。冷藏一般的溫度是4°C,因為只要達到5°C以上,細菌就容易孳生,而隨著溫度上升,孳生的速度會更加快速。 儲存溫度超過4℃,微生物會快速繁殖,被稱為「危險溫度帶」 常見的水果發霉現象 若捨不得丟該怎麼辦 我們並非生活在無菌環境,但無所不在的微生物,或多或少已經存在食物當中,尤其是表面受傷的水果。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林文鑫坦言,平常吃水果,難免會吃到黴菌,因為黴菌本來就存在日常空間裡,跟人類的生活溫度是重疊的。而人體在某一種程度下,是可以承受的。 台灣氣候的溫暖潮溼,適合微生物生長,因此水果發霉是常見的現象。 林文鑫解釋,民眾如果捨不得丟掉發霉的水果,可以切除菌絲生長範圍後食用。舉例來說,如果表面發霉的範圍有4公分,它的菌絲深度大概也是4公分,會建議再多抓幾公分,把它切除後再食用。 雖然切除菌絲後的水果可以食用,但如果要確保食安,專家建議還是直接丟棄。(圖/獨立特派員) 湯滾過就可以放隔夜 這是真的嗎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林文鑫表示,湯煮滾了放在桌子上面,確實是有很大的風險。因為湯在冷卻的過程,從100°C降到50°C時,就會有細菌開始複製生長,如果降到25°C,可能多長了好幾個小時的細菌,甚至產生毒素。 如果使用的是密合度非常高的鍋具,就能降低食安風險。(圖/獨立特派員) 運用正確知識避免食安風險 過度焦慮亦不必要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林文鑫坦言,食品都有風險,但如何降低食品的風險,就要靠知識。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有胃酸都有防禦的能力,讓人免於感染。 身體機能正常運作者不需擔心,若是胃酸過多者需要特別留意。 林文鑫提醒,有一些胃酸過多或胃潰瘍的病人,他可能在吃臨床上的制酸劑,當胃酸不會太多的時候,他感染微生物的風險就比一般人高了。 若不慎攝取細菌過多的食物,輕者可能腹痛或腸胃不適;重者則是傷肝、腎或有致癌風險。 食品科學專家汪淑台解釋,所有的食物都有標準,像是總生菌數、大腸桿菌超標的話,可能就會致病。如:嘔吐、腹痛、頭暈,或者有些菌可能會致命。 在正確儲存、烹調食物,避免細菌孳生的前提下。人們才能透過食物所提供的原料:維他命、礦物質、脂肪和蛋白質……等,讓免疫系統得以正常運作,產生最佳抵抗力。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5月29日

468
疫情進入高峰期,快篩政策怎麼了?
台灣疫情再起,單日的確診人數已經突破九萬,這段期間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紛紛需要利用家用快篩試劑來確認是否染疫。四月底政府推出快篩實名制,第一輪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國人買到實名制快篩,目前快篩劑的量能已經慢慢充足,但要如何配合快篩陽性即確診的政策,讓確診民眾能夠更快領到治療藥物,並同時減少醫護負擔,都還需要更細膩的配套演練。藥局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許多民眾都是為了快篩而來,有人自備椅子來排隊,還有人利用各種網站APP追著快篩跑。四月全台疫情再起,快篩供不應求,政府隨即推出快篩實名制,讓民眾利用健保卡購買,但想買到比市價便宜的快篩、得按照時間慢慢來。 Omicron確診人數創新高,雖然高達99.7%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民眾還是擔心染疫,而家用快篩就是確認的第一步。不過對照5月2號實名制剛上路,同一家藥局在開賣前就已大排長龍的情況,5月中後就只剩不到一半的人在排隊,甚至人潮消化了,店裡快篩都還有剩。 不到一個月,全台有超過三分之一人口,已經買了第一輪實名制快篩,但搶快篩的原因為何?原來根據市政府規定,隨疫情增設的北北基桃大型篩檢站,民眾若想要採檢PCR,必須要先快篩陽性才可通關。 沒有快篩就無法PCR的條件限制,使得民眾在快篩難求的時候,開始提早進行準備,幾乎沒有人等到真的不舒服,才去藥局排公費快篩。不過若是真有急需用途,花費多一點的金額還是可以買得到,自5月9號起,超商、藥妝也買得到180元的快篩,甚至還有唾液快篩可供民眾選擇。 藥局前出現長長的排隊採買快篩人龍。(圖/獨立特派員) Omicron疫情迅速失控,工廠加緊趕工快篩試劑 隨著疫情不斷升溫,衛福部緊急進口快篩試劑,進口品牌分別為羅氏跟亞培,五月底到貨大約1億劑,其餘於六月份接續到貨,總計共購買2.4億劑。而除了進口,國內廠商也正在加緊趕工。 目前國內核准生產快篩的工廠,有泰博、寶齡富錦、台塑、凌越、安特羅、長興等六家,總產量可望從原本四百多萬、五月提高到一千兩百萬、七月超過一千五百萬。 其中一家快篩廠為了因應疫情,全公司一千多人都加入快篩產線,每天還有六百人次的國軍來支援。但為什麼等到疫情擴散了才增產?廠商坦言,到今年一月為止,全台只有三個單位大量採購快篩,在政府、醫院都不採購的情況下,廠商只能尋求出口。 政府口中的超前部屬,並不包含快篩試劑,不過國外疫情都延燒了兩年,台灣為何會跟不上採用快篩的腳步?學者分析,政府雖將政策定調為從清零走向共存,卻沒料到PCR量能會跟不上Omicron擴散的速度。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說明,由於台灣的防疫規格非常高,因此一開始都希望能夠採取核酸檢測,只是沒有想到Omicron所造成的感染人數急遽上升,在產生大量的感染之下,才演變出快篩數量不足的問題。 因應疫情升溫,快篩工廠投入大量人力加速生產。(圖/獨立特派員) 快篩發送程序冗長,改善流程勢在必行 而現在的台灣不僅快篩供給量不足,更麻煩的分配也出了問題。張先生一家四口,自己與女兒分別前後確診,都依照政府的指示填寫自主回報系統、提供密切接觸家人的名單,但過了十幾天,兩個確診者、兩個居隔者都先後解除隔離了,卻還沒收到居隔單及快篩試劑。 「連確診者自己明天也要解除隔離,到現在也還沒收到居隔單,那就更別說是同住者了。」張先生質疑,政府說明會提供給確診者與被匡列者快篩試劑,但自確診之後,卻完全不清楚快篩試劑的下落,也不清楚要用何種方式取得。 來到台北市每區的關懷中心,工作人員手上電話沒停過,平均一位工作人員,一天要依照確診民眾自主回報的資料、撥出六十通關懷電話,常常還來不及先連絡、民眾就搶先打電話進來。 倒垃圾、預約防疫計程車、預約看診,工作人員每天要處理各種疑難雜症,還有更多人是急著要快篩。關懷中心包裝好的快篩,會由物流公司照名單,送到居家隔離者手上,但光是名單的取得,就得經過一大串程序。 確診者一旦PCR確認陽性之後,醫院會發簡訊告知確診者,確診者得自己上網填寫自主回報系統,表格裡的同住家人資料,才會進入接觸者健康追蹤管理系統,接著再由地方政府各行政區抓取資料,才能開始按照名單發放快篩。 疫情高峰篩檢站大排長龍,民眾採檢、到實驗室檢驗、發出確診通知,都需要時間,加上大量確診者上傳資料,導致管理系統大塞車,有時還會出現當機情況,而好不容易下載的資料,也可能錯誤百出。 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護理長林靜芬表示,有時民眾填寫的資料會不完整,因此工作人員便要再花時間確認資料的正確性。大量程序使得發放快篩的時間不斷拉長,由於接續還有更多地方需要用到快篩,改善資訊系統、縮短行政流程刻不容緩。 關懷中心工作人員為因應民眾需求,忙到不可開交。(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死亡率尚低,專家呼籲精準快篩 台灣自四月疫情再起,快篩之亂延燒一個月,但專家評估到目前為止,台灣的死亡率與世界各國相比,還算保持得不錯。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說明,台灣與背景死亡率的差異十分微小,但不能夠因此滿足,數據顯示五月中旬的兩個禮拜,7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就有稍微高出背景值的跡象。 要降低老人死亡率,得繼續提高疫苗覆蓋、把醫療留給重症,而在快篩數量慢慢補齊之時,更要精準快篩才能有效防範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陳時中直言,因為心裡不安就選擇篩檢的效益不大,建議民眾在有接觸、有症狀的情況下再進行快篩。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也補充,所謂的精準快篩,指的是當民眾身處高危險機構、或是家中有高危險族群、以及有因密切接觸出現症狀的情況,就要立即進行快篩。 從患寡、到患不均,快篩整備走過風風雨雨的一個月,當數量逐漸提升,政府、企業及民眾更得精準運用快篩,才能幫助台灣在資源不匱乏的情況下繼續做好防疫。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29日

922
台灣進入太空元年,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台灣今年一月施行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在位階及預算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預計要一年發射一顆衛星,搶食太空經濟大餅。不過國際廠商已經搶占先機的市場,台灣往往只能做低利潤的零組件代工,搶進太空產業商機,台灣的優勢是已經很強的製造業供應鏈,但能不能利用太空國家隊的練功機會,發展出通訊衛星的整合及應用能力,將是未來十年台灣太空產業的挑戰。觀測海洋表面風場 台製獵風者衛星即將問世 太空中心透露,目前美國已經開始洽談獵風者衛星的合作計畫,這也是繼福衛七號後,台灣自製衛星的一大步。 獵風者衛星預計今年底到明年初發射,未來將在600公里高,接收GPS的反射訊號,從訊號散射的特徵,可以推算出風速,誤差在10%以內,其中接收GPS反射訊號的接收儀,都是國內研發自製,衛星的心臟跟大腦、光纖陀螺儀跟推進器也都台灣製造。 國家太空中心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福衛七號之後、獵風者等於是第二顆台灣的自製衛星成功發射,自製的元件也因此有了飛行經驗,對國內太空產業很有幫助。 除了獵風者,接著太空中心的計畫還有福衛八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及現在全球最熱門的低軌道通訊衛星。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期待,未來十年台灣可以打入太空經濟,或者太空產業的供應鏈。 利用類似技術量測海面風的衛星,目前只有英國做過,台灣若成功,將是全球第二。(圖/獨立特派員) 如何從代工走向主導供應鏈規格?產學界力求突破 目前全球主要低軌衛星營運商,以美國Space X的星鏈跟英國的OneWeb最領先,一共已經發射四千多顆,也建構出產業鏈。最上游是衛星及地面設備製造,中游有系統整合、測試及衛星發射,下游是衛星操作及應用服務分析。而台灣目前擠進太空產業的廠商,都集中在地面設備的零組件製造。 芳興科技公司董事長特助洪誌寬坦言,台灣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國外廠商的規格,因為對方一開始都不給,他覺得這是滿痛苦的事情。 中華衛星一號、福衛二號到七號,所有國產衛星的天線,都是出自芳興科技。二十年來,芳興也成功打進美國、新加坡、南韓、以色列及烏克蘭市場,低軌衛星進入爭鳴的時代,芳興認為台灣不能再只做代工。 台灣要在太空產業搶到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廠商投入先導型研究的意願。以成功大學與漢翔航空合作的太空散熱版為例,未來雖然有機會運用在通訊衛星,但還看不到實際收入的投資,有多少廠商願意投入? 這款散熱版是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的AMS-02探測器上,由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丁肇中院士主導,探測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反物質、以及未知的物理。跨16國科學家打造出的探測儀,已經穩定運行11年,但最近散熱功能出了問題,台灣團隊被賦予重任。而為了打造這片散熱板,團隊等於是要從頭開始。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楊毅分享產學合作初期的經驗,他拜訪了好幾家廠商,廠商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做3C的,有很多關鍵技術,但都是銅跟水。只要談到鋁、氨,廠商就會說這個東西很難做,不需要這麼好的散熱,他們不會賺錢,所以不太願意做。 漢翔航空工業公司總經理馬萬鈞表示,所謂先導型的工作就是它剛開始,它沒有產量,談不到利潤,對國家有幫助,而此刻它的量並不是非常大的東西,漢翔願意會全力投入。 目前台灣太空產業幾乎全都在做零件代工,廠商幾年來吃了不少苦。(圖/獨立特派員) 太空經濟中的商機 搭起火箭上太空的服務橋梁 投入先導型研究的意願,是搶進太空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也有人看好的是服務商機。 陽翼先進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懷謙說明他公司所推廣的業務,進到軌道的所有過程,甚至後續追蹤的資訊,他都要提供給客人。 張懷謙從小就有太空夢,還去日本攻讀太空建築,他的公司也成功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把豬瘟病毒送上外太空做研究。 張懷謙更進一步解釋,要進到太空,再從太空帶回來地球,然後從美國運到日本,再回到台灣之類的過程,都是他要處理的。 台灣太空元年,產業界、學術界、還有加速中的國家太空中心,正在點燃各自夢想的火箭,航向無限可能的未來。太空產業競爭進行式,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但也充滿挑戰。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5月29日

615
屯子腳地震,留下珍貴紀錄與經驗
台灣近代史上造成死傷最嚴重的地震,是發生在1935年4月21日的新竹台中地震,總計造成了三千多人死亡,房屋受損不計其數。如今屆滿87週年,為了讓台灣的民眾了解地震的無情與可怕,改制前的台中縣政府透過出版屯子腳大地震專輯與老照片特輯,詳細記錄了1935年的大地震對中部民眾的影響。這些百年來重大地震留下的珍貴紀錄與經驗,都是台灣面對地震挑戰重要的研究基礎。發生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是台灣近代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大地震。時間發生在4月21日的清晨6點02分,災區橫綿延五、六十公里,橫跨新竹、苗栗、台中三個縣市。 根據當時的記載,新竹州跟台中州總計造成3,276人死亡、12,053輕重傷,房屋受損五萬多棟。地震除了造成山崩、地裂,伴隨而來也引發獅潭、屯子腳兩條斷層,台灣日日新報、朝日新聞也特別發行兩張號外,把地震訊息即時告知民眾,並連續幾天用地震照片圖集,詳細報導這場史無前例的地震災情。 而在台中州造成的災情部分,以豐原郡跟大甲郡等比例最高,總計就有1,907人死亡、7千多人輕重傷,其中又內埔、神岡、清水最為嚴重,全倒跟半倒跟受損房屋,更是不計其數。 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賴志彰解釋,由於當時不論學校、公共建築物以及民居,許多都是採用木頭或土埆磚製成,因此不耐劇烈晃動導致災情嚴重。 「他們的形容是人間煉獄,許多屍體都被埋在土埆底下。」賴志彰說,屯子腳許多老人因身體病弱無法自行脫困,使得當地成為整起地震死亡率最高的地方。 發生於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對當地造成重大傷亡。(圖/獨立特派員) 台中內埔災情嚴重,房屋鐵軌無一倖免 為了讓中部民眾了解新竹台中地震對台灣的影響,改制前台中縣政府特別出版了屯子腳大地震六十周年(1995)的專輯與老照片特集,對台中災情做了完整的記錄。 根據當時的記載,光是內埔庄死亡人數就佔了總比例29%,輕重傷佔31%;而內埔庄的屯子腳災情更是重中之重,佔總比例13%;其次是清水街,死亡人數有312人(9.5%),輕重傷772人(6.4%)。 設在清水街上的大甲郡役所,救出的災民與死者成排,當時救災人員為了搶時間,甚至使用傳統的板車載運重傷者。沿著屯子腳斷層沿線,全倒或半倒房屋受損高達九成以上,學生也只能暫時在教室外上課。 當天台中州共出動289名警察到現場救援,緊接其後的是壯丁團、青年團、民防組織,紛紛趕赴現場協助,幫忙挖掘罹難者,尋找生還者送醫急救,同時成立「震災復興委員會」協助災後重建。 受到地震的影響,鐵路也有幾處的鐵軌產生變形。泰安、后里火車站間的第八隧道嚴重受損,第六隧道跟泰安火車站月台也都出現龜裂,著名的魚藤坪鐵橋更因此受到嚴重的損害而無法行駛,山線放迫改道,成為歷史見證。 由於房屋受損嚴重,當時學生只能在改至室外上課。(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災害破壞力強,發生間隔具周期性 「很多老人家在聊天時都會提到,六十年過後大地震又會再次發生。」談到田野調查時的時光,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賴志彰告訴《獨立特派員》,后里當地許多村落都設有震災紀錄碑,記載關於大地震的相關資訊。 健行科技大學應用空間資訊系副教授鄭世楠說明,根據過去的經驗資料,台灣大概平均間隔個三十年至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災害地震。以往許多嘉南地區的廟宇都會不斷進行重建,原因就是大地震的週期性發生。 細數台灣從1904年至2022年,芮氏規模超過七以上的地震,包含1906年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1941年中埔地震、1951縱谷地震系列、1959年恆春地震以及1999年的集集地震。 新港鄉民林英敏住在新嘉奉天宮一帶,在中埔地震之前,新港已經經歷1904的斗六跟1906年梅山兩次大地震,除了奉天宮前的街道幾乎被夷為平地之外,為新港奠定文學基地的「登雲書院」,也在兩次地震之後受到重創,遺址後來改建成為今日的文昌國小。 對新港來說,每一次的地震傷害之後,都是一次新的重生。但是這一百多年來,新港的人口卻變化不大。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執行長林伯奇表示,新港自清朝重新整建後人口約有二萬五千多人,到了日據時代陸續增加達到三萬八千多人,直到至今仍然維持在三萬人左右,可見地震對人口影響不大。 台灣近代發生過6次芮氏規模七以上的大地震。(圖/獨立特派員) 過往歷史地震足跡,成為防災寶貴經驗 九二一地震還未發生之前,1941的中埔地震災情,僅次於1906年的梅山、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根據文獻記載,從中埔庄到白河庄等六個庄町村中,房屋受損率在40%到100%之間,其中嘉義市最嚴重的地區是在北門町,中埔庄的民房損害率則高達8成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地震造成的山崩,在雲林古坑與嘉義梅山之間的清水溪河段形成堰塞湖,也就是所謂的「震生湖:草嶺潭」。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石瑞銓表示,從十九世紀以來,當地至少有五次以上的震生湖生成記錄,而中埔地震與集集地震是最大的兩次。 而在1941年形成震生湖之後,政府曾派工兵至現場進行維護,但卻不幸在一九五一年因為颱風沖刷殆盡。當時出版的台灣建設月報,詳細刊載草嶺潭災變經過,以及七十幾位殉職工兵的名字,梅山公園也因此特別設立紀念碑紀念。 石瑞銓補充,當時的意外使得政府獲得教訓,在後續地震與颱風時配置應對措施,讓湖水能夠透過排水設施排出避免水位上升,而這樣的作法也成功防止了不少水災發生。 中埔地震後,嘉南地區還經歷了1946年的新化跟1964年白河地震,了解新化斷層,對研究古地震有其重要性。回顧每一步的地震足跡,對台灣的地震防減災,都可以提供寶貴的經驗。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19日

921
廟宇剪黏工藝,傳承面臨困境
傳統廟宇的屋頂裝飾,是由剪黏師傅一片片手工製作而來,不過因為太過耗時費工,導致現在許多廟宇都改由機器大規模生產的裝飾取代,使這項傳統的工藝越來越少見。不過當古蹟廟宇或是歷史建築需要修復的時候,還是必須要找有名的師傅採用傳統剪黏整修。鬼斧神工的工藝令人驚嘆,而這份傳統工藝的繼續傳承,也關乎著台灣許多古蹟廟宇的修復,還有年輕一代的工藝家是否能有繼續發揮的空間。廟宇的屋頂裝祥龍翻雲、氣勢凌人,一個個歷史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這些細緻的工藝,如果不說實在很難讓人猜得到,其實它們都是由一個個破碎的碗片剪黏上去。 兩年來剪黏藝師葉明吉帶著團隊,在高雄代天宮進行剪黏修復,整個修復工程採以修舊如舊方式,保存原本藝術價值。拜殿上的祥獸氣勢軒昂,正殿上方的雙龍護塔顏色更是華麗耀眼,於其他公廟採取碗片剪黏不同,代天宮則是以玻璃作為材料。 剪黏最早源自中國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匠師們利用陶瓷破片,經過繁複工序以剪黏裝飾,增加宮廟的莊嚴與氣度。後來傳至台灣,日治時期仍以碗片為材料,直到二次大戰後因有太多廟宇需要修復,碗片材料不足才改用玻璃替代。 葉明吉分析,以玻璃製成的作品相較活潑,而碗片則是更有古樸感。不過碗片由於不容易切割和裁剪的關係,因此在製作過程上會比玻璃來的麻煩不少。 葉明吉帶領團隊長期於高雄代天宮進行修復作業。(圖/獨立特派員) 受父影響辭退工作,接棒葉氏剪黏工藝 兩年前接下案場,葉明吉對高雄代天宮有份特殊情感,因為這座廟的剪黏,當初就是由他父親葉進祿及祖父葉鬃所作。葉明吉原本在營建業服務,因家族傳承禁不住父親勸說,才辭去冷氣房的工作開始爬屋頂。 不過即使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對他的訓練依舊非常嚴格。葉明吉表示從業的第一天,父親就交代他要當個稱職的師傅,並不斷透過繪畫訓練筆路,讓自己腦中充滿畫面,才能成功做出作品的神韻。 擺放在工作室內的作品,無論表情、肢體動作都各異其趣、唯妙唯肖。家傳三代的葉家作品風格細膩精緻,最大特色就是人物神韻的掌握,如父親葉進祿的作品「關公斬蔡陽」,從中可看出葉氏剪黏的細緻功力。 一般剪黏除了在廟宇屋頂,還有在廟內壁堵也會使用剪黏。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從封神榜到三國演義,每幅都具有著不同的典故。不過初始壁堵的剪黏都只有半面,後來是由葉明吉創新才將平面轉立體。 「手的長度跟身體的長度、腳的長度,以及整個頭部的配合,都具有一定的比例。」葉明吉說,剪黏越小越難做,不僅五官神韻得細緻掌握,就連骨骼構造也要十分了解,才能製作出生動的作品。 葉明吉父親葉進祿作品「關公斬蔡陽」(圖/獨立特派員) 以敲代剪隨緣創作,走出職業生涯新路途 頭戴后冠、面容慈祥莊嚴,這是去年榮獲台灣工藝類最高榮譽「國家工藝成就獎」,由藝師陳三火所打造的作品。利用花瓶的弧度線條,展現媽祖衣襬的飄逸,和一般剪黏不同,陳三火擅長以敲代剪,再按照敲破的花瓶紋路隨緣創作。 陳三火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每支花瓶的裂法無法預測,因此他必須藉由每次的裂痕來決定當下要如何黏貼,而這樣做法的好處在於隨緣不隨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也相較藝術。 廟宇的壁堵上,陳三火用各式酒瓶及不同圖案的花瓶堆疊拼接,讓他作品顯得特別具層次感,像是以酒瓶敲做玄天上帝的盔甲,在隨風飄動下更顯靈動自然。他的作品色彩華麗、著重肢體動態、構圖布局豐富,擁有獨特風格。 而談到當初為何自創技法,陳三火解釋由於剪黏耗時費工,導致後期絕大部分廟宇都改採模具,以灌漿燒製的淋搪取代剪黏。這種由工廠大量壓模製造,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外觀看起來更加華麗,而陳三火的職業生涯也因此面臨危機,後來在朋友鼓勵下才自行創作開創轉機。 陳三火擅長將各式花瓶堆疊拼接,所創作的作品生動自然。(圖/獨立特派員) 協助培育傳習藝生,延續傳統技藝傳承 不同於玻璃的平面以及碗片的單一弧度,陳三火使用花瓶和酒瓶增加作品的豐富多元,作品不僅在2015年榮獲薪傳獎肯定,2020年時更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開始協助文化部將技藝傳承。 而除了自行創作之外,陳三火也協助培育傳習藝生,為台灣傳統技藝傳承貢獻心力。受培育的傳習藝生林秉賢表示,自己目前已將剪黏作為正職,陳三火十分支持學生,會鼓勵他們自行接洽廟場案子,幫助學生能夠在學習手藝的同時不用擔心無法維持生計。 而談到自己的教育理念,陳三火則表示自己的教學方針就是讓學生了解剪黏之美、學習剪黏之藝以及應用剪黏之法。他也期待學生們能透過剪黏應用走出自己的風格,為自己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以敲代剪,隨緣不隨我,陳三火突破傳統創新格局。屋頂上的藝術家,陳三火、葉明吉兩位名師,倘若沒有他們的堅持,在機器規格化生產衝擊下,台灣剪黏勢必很難繼續傳承。而他們用心創作,不僅讓這項傳統工藝更具獨特性,也讓更多人看見剪黏藝術之美。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5月16日

616
挑戰火箭MIT,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中
太空時代已經來臨,2021年底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誕生。原訂5月3日要在此基地進行首場試射的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是可以導控飛行方向的混合式火箭,如果成功將是領先全球的研究。太空發展法通過 首座短期科研發射場落腳屏東旭海村 2021年立法院通過太空發展法,規定科技部必須設置火箭發射場域,因此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的短期科研發射場,就是第一步。 雖然僅供科學研究的發射,也一度引起居民反對。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民潘進茂表示,中科院在這邊試射飛彈導致捕魚業越來越落後。因為砲聲太大,綠蠵龜和魚都跑了,如果又加上火箭發射場,萬一失敗的話,魚都跑了,都抓不到魚了。因為飛彈試射,原本就有一百多天遭限制不能出海,現在又加上火箭,居民第一個反應就是抗拒。 科技部及太空中心展開溝通,提出一年六百萬元的回饋方案,提供漁民補貼、獎學金及水電費補助,有些民眾看法開始慢慢改變。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民潘儀芳認為,因為是短期計畫,所以支持讓他們做看看。他強調這個科技是國家的,如果不支持自己國家的科技,我們還能做什麼? 2021年底,旭海舉行部落會議,最後112名住戶有85票同意讓科技部使用這個場域。接下來成功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都有計畫在這裡發射科研火箭。 光是科研火箭發射場,就已經困難重重,政府的目標,還有更大型的國家火箭發射基地。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未來的大型國家火箭發射基地幅員會更大,預計落腳在台東或屏東海岸,應該周邊會有一些配套,有可能國家會在那邊建國家太空博物館。國家級的火箭基地,就不只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要像國外一樣發射大型火箭,未來也有機會成為太空港,譬如從美國搭乘SpaceX的火箭到台灣,就可以降落在這個太空港,全程只要三十分鐘。 天候因素導致航電系統故障,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取消火箭試射。(圖/獨立特派員) 走一條不同的路 台灣躋身全球混合式火箭研發前段班 魏世昕從大學就加入火箭計畫,一路從碩士、博士到助理教授,都在研究火箭。 現在已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魏世昕介紹團隊目前正在研發的混合式燃料火箭,傳統的液態火箭是燃料跟氧化劑分開,都是液態,所以安全性有點像是汽油桶;固態火箭就像沖天炮,它的氧化劑跟燃料一開始就混合好,點燃之後沒辦法控制,所以不小心就會產生大爆炸;混合式火箭,可以把它想像成蠟燭,蠟燭火點起來之後,掉到地上也不會危險。 安全加上成本較低,混合式火箭未來也可能帶著衛星上太空。魏世昕表示,像ARRC團隊的這支HTTP-3A火箭,就是全世界第一個有導控飛行方向功能的火箭,第一次運用在混合式火箭上。 兩年前團隊已經成功完成懸浮測試,躋身全球混合式火箭研發的前段班。 魏世昕分享目前團隊希望達成的目標是,第一節裝上去希望可以達到8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邊界,甚至可以到100公里卡門線。 因為要讓衛星入軌,火箭等級是非常大的,單靠學術界的經費會比較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打造太空產業願景 橫跨兩個世代的太空夢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有各種專長的研究人員跨校合作,力學、電力、控制、資訊、通訊、每個環節都是實際運用所學。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梁祐承分享他的工作內容,發射的時候可以用遠端攝影機,從一定的距離外去看到火箭上的狀況;還有天線接收從火箭上傳送下來的資料。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學生陳佐任認為,研究的自由度很高,只要在安全的前提底下,可以做任何的創意開發,只要是想得到的方法,都可以去實踐它。 這群做火箭的人,從十幾歲到將近六十歲,橫跨兩個世代,卻有著同樣的夢想。即使首度在國家發射場輸給了天氣,但在他們努力的身影之下,MIT的火箭載著本土衛星高飛,或許不是不可能。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5月15日

613
元宇宙帶動區塊鏈金融投資,詐騙手法需注意【獨立特派員】
元宇宙經濟來臨,加密貨幣興起,NFT更是不時傳出市值飆高的消息。在這個區塊鏈金融市場中,不少人被高報酬的消息牽動情緒,深怕錯過了虛擬世界中所能帶來的致富商機。不過當虛實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區塊鏈成為新興的理財工具時,利用民眾想要快速獲利的詐騙事件也層出不窮。科技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面對投資詐騙最重要的是要在投資前多方查證,並提升個人在個資安全上面的意識,謹慎以對、步步為營,才能在變局中看到未來世界重要的創造力量。時下熱門的NFT創作,是最近全球火紅的科技關鍵字。透過演算法混搭毛色、表情、穿搭、配件與背景等,一隻無聊猿的NFT的交易市場最低入手價格,至少500萬台幣以上。 當代藝術與新流行文化,碰撞出吸引人的火花。為了呈現加密藝術的前衛與內涵,成立40年的藝廊本來以藝術家的雕塑、畫作為主要展覽內容,不過現在跨領域的結合,讓區塊鏈世界的DAO(去中心化治理組織)、現實世界的創投公司,用實體展的方式呈現NFT的創新以及收藏形式的變革。 藝廊總經理李宜勳表示,現在許多人對於NFT依舊不了解,因此希望透過展覽賦予教育意義,從NFT的發展史進行解說,告訴大家究竟何謂區塊鏈,又何謂虛擬貨幣與NFT。 「加密龐克」是轟動全球NFT的元老,結合數位藝術的創作價格不斷飆升,平均一個就要價20~30萬美元。而NFT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應用,也彷彿蘊藏著致富商機,成為吸引人們目光的焦點。 NFT元老之一「加密龐克」,現今要價不斐。(圖/獨立特派員)利用平台不可逆性,詐騙案例日益猖獗 「覺得接下來元宇宙應該是一個新的世代,認為應該要提早去接觸這一塊。」NFT的被詐騙者說,自己為了購買杰倫熊進入相關通訊社群,但點擊連結交易後卻發現沒有收到商品,才知自己遭到詐騙,無奈金錢早已拿不回來。 藝人加持的NFT成為駭客的目標,謊稱可以提前入手,進而提供詐騙連結,使得民眾的線上錢包馬上被掏空。民眾誤點假冒項目方名義的連結,造成損失卻求助無門。 科技公司協理劉彥伯解釋,在虛擬貨幣或是類似區塊鏈上面的金錢流動皆為不可逆性,因此一旦轉帳成功便無法要回,而詐騙集團也能夠在一瞬間就將受害人錢包中的錢全部轉走。2021年5月到10月大約有95萬筆與投資或是金融商品相關的詐騙案發生,對比前年更是翻倍成長。 以假亂真的誘騙手法令人防不勝防,財經作家楊書銘投入金融業20年,經歷2017年比特幣的泡沫事件虧損數百萬元,他提醒對鏈上所有的資訊都要主動查證。收到任何訊息要點下連結之前,建議先在線上使用防詐工具,同時到官方頁面再次確認,才能有效避免詐騙危機。 為防堵詐騙,官方開始在通訊社群中設立查證專區。(圖/獨立特派員)隨著市場日漸發展,一夜致富已成過往傳奇 元宇宙、NFT、加密貨幣相當具有話題性,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紛紛入場,區塊鏈科普YouTuber腦哥(黃文逸)告訴《獨立特派員》,自己因為深深受到相關產業的前景及理念吸引,所以在大學時就投資了10萬上下,現在更是進而投資到150萬左右。 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充滿未知,上萬種的加密貨幣漲跌幅度相當驚人。根據調查,1980到2000年代出生的Y世代,有6成相信能夠透過加密貨幣致富,其中又以男性多於女性。 虛擬貨幣交易所店長游克勳說明,近期因為非同質化代幣的熱潮正夯,加上大量藝人及創作者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因此使得許多人想要更進購買,相關詢問率也不斷上升。 雖然初期獲利,但隨著市場不斷變化,一夜致富只能當成傳奇故事。虛擬貨幣交易所執行長潘奕彰認為,在未來如過去賺進幾十、幾百倍價差的案例已不會再次出現,之後頂多只會出現如4萬增值至6萬的類似過程。 虛擬貨幣與NFT熱潮興起,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投資。(圖/獨立特派員) 虛擬貨幣未來可期,謹慎小心才是王道電機系背景,27歲的新媒體藝術家吳哲宇,在疫情期間投入NFT創作,根據鏈上資料動態調整作品的某些特徵,生成式藝術作品在紐約數位藝壇展露頭角。他坦言身為創作者也常遭遇詐騙,除了被針對錢包私鑰攻擊,作品的程式碼也曾被抄走,甚至被快速套利的說詞吸引。財經作家楊書銘表示,現在比較流行的詐騙手法是利用假的交易所來騙錢,民眾可以透過第三方資訊平台(CMC)來進行查證交易所真偽,如果沒有被第三方資訊認可,就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再做進一步確認。新的金融工具,帶來一夜致富的想像,但與其想透過NFT轉手致富,不如當收藏就好。區塊鏈業者王慶進指出,社會大眾對於NFT或是加密貨幣都有太多錯誤的期待,相關行業確實如西部拓荒一樣具備大量機會,但同時也必須做足準備才可進行。台灣股市期貨總交易量,已經在全球排名前15名,購買加密貨幣的人數預計仍有大幅成長。虛擬貨幣交易所執行長潘奕彰預估未來三年至五年內,虛擬貨幣的交易量大概會達到股市的七至八成。而潘奕彰也提醒,投資虛擬貨幣需要有一個重要觀念,理解自己無法透過其一夜致富。而不論是否已經前進區塊鏈產業,建議多看、多聽、多學習,才是在新金融世界中知己知彼、降低風險的不二法則。(※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元宇宙
李季軒

2022年5月4日

711
比特犬禁養令上路,可降低犬隻攻擊事件?
農委會公告自今年三月一號起,禁止輸入和繁殖比特犬,到明年二月底為緩衝期。但在2010美國有多項研究指出,禁養特定品種的犬隻,無法降低攻擊事件,而是飼主應預防犬隻攻擊才是正道。在2020年農委會開始預告禁養比特犬後,各地陸續傳出棄養潮,也衍生出收容所後續照養負擔和動物福利等相關問題。隨著動物福利和寵物行為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或許思考更多元的配套方式及策略,才能真正降低犬隻攻擊事件。109年農委會預告將禁止比特犬飼養以及輸入,各縣市動保處擔心發生棄養潮。對此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澄清,此為媒體上傳聞的誤會,根據機關所掌握資訊顯示,所收容的比特犬應不到70隻,期間內也沒有異常增加的跡象。 查詢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截至四月初共有94隻比特犬待在收容所裡。而這項政策有沒有掀起一股棄養潮,《獨立特派員》實地走訪不同縣市的動物收容所一探究竟。 「進到我們園區裡面的,不論是拾獲或是不擬續養的數量都有所增加。」台中市動物之家組長洪惠雅說,整體數量大概增加了3~4成左右。而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獸醫師李宥明也表示,自109年開始的確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增加趨勢,只不過由於歷史資料上的比特犬數量稀少,因此無法判定是否算是棄養潮出現。 自109年起,動物之家犬隻收容數量出現上升趨勢。(圖/獨立特派員) 美研究禁養無法證明成效,不當飼養才是犬隻攻擊主因 比特犬不時傳出攻擊甚至致死事件,引發社會恐慌,農委會因而決定祭出禁養令。對此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直言:「動物是無辜的,其實最大的關鍵就在於飼主。」 不當飼養,可能是導致這類事件的主因,許多起犬隻攻擊事件,都是沒有繫牽繩的比特犬攻擊無辜民眾。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王儷蒨指出,美國和歐洲在1990年代也曾經推出品種特定立法(Breed-specific legislation),簡稱BSL,禁止特定犬種的飼養和繁殖。 「鬥牛犬這一類的犬種,牠們在遺傳上可能有所危險,透過執行BSL法案,可以人道的去阻止牠們繁殖,進而增進社區的的安全。」王儷蒨也說明,在2010年美國進行後續研究時,發現數據無法證明法案能夠確實有效地降低犬隻咬傷人的發生率,導致截至2021年全美國只剩下不到4%的城市沿用這項法案。 上個世紀的品種特定立法,台灣選擇在此時沿用,真的能有效降低比特犬的攻擊事件嗎?這是一個未知的大問號。不只台中市動物之家技士丁昭文認為禁養比特犬不見得能有效減少犬隻攻擊事件,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也建議,預防犬隻攻擊行為比禁養特定品種來得更為有效。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王儷蒨教授補充,犬隻的基因、生活環境、飼主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狗的心理狀態,這些因子與犬隻行為息息相關。因此瞭解狗的肢體語言,不只能夠讀懂犬隻情緒,更能保護自己的安全。 犬隻的心理狀態與環境息息相關,理解犬隻肢體語言是飼主的必備技能。(圖/獨立特派員) 所有權回歸收容所,飼主擔憂因而退養 目前全台灣還有近百隻比特犬在收容所裡,為了判定遭到棄養的犬隻是否為比特犬,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之家利用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外觀辨識,但若因為長相符合,就被歸類為具有攻擊性比特犬,進而遭受到禁養的限制,對動物本身是否公平仍有待思索。 桃園動物保護園區目前收有21隻比特犬,為全國收容數量之冠。這一區的犬隻都是一犬一籠,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待在籠內。桃園市動物保護園區獸醫師李宥明解釋,由於有些犬隻環境破壞力很高,或是對其他狗狗具備明顯侵略性,因此不太適合牽出籠活動。而能夠牽出的犬隻也因為力量龐大,導致光是牽繩遛狗,對所方人員而言都是一項大挑戰。 農委會規定,自今年3月1號之後,民眾無法認養,只能以代養的方式,也就是所有權仍在收容所。同時規定現行比特犬飼主,才具備代養資格。規定上路後,便有主人因為自己無法控制犬隻,擔心造成他人損傷,而選擇將犬隻歸還收容所不再續養。 棄養的飼主不需負擔責任,而被棄養的犬隻未來的命運如何,還得觀察牠和人的互動狀況。台中市動物之家組長洪惠雅說明,待犬隻比較降低警戒心與防備心時,飼養照護員會嘗試帶出籠。假設狀況良好、所方判定尚有接受訓練的可能,就還有再次被代養的機會。 些許比特犬因破壞力強,因此只能長期待在收容所牢籠中。(圖/獨立特派員) 正確教養負擔責任,才能有效減少悲劇發生 新北市為了防止棄養行為,針對比特犬飼主推出終養方案。動保處處長楊淑方表示,不論是有照顧、醫療或是飼養上遇到任何問題,都可請新北動保處進行協助。 但按照現行規定,比特犬出門必需繫牽繩、帶嘴套,光是兩項規定就難倒不少飼主。比特犬飼主陳慧珍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自家狗狗十分不喜歡戴嘴套,加上本身力氣龐大導致無法順利利用牽繩控制,最後只好選擇讓狗狗在自家庭院活動,除了避免造成他人麻煩,也避免來自鄰居的異樣眼光。 「指指點點啦,甚至就會問你說為什麼要飼養這種狗。」陳慧珍說,除了常被詢問犬隻是否具備高攻擊性之外,也常常看到他人保持距離不敢靠近的恐懼表情。 法規只是消極地讓比特犬慢慢地消失,在配套不足的情況下,比特犬的代養也越來越困難。主管單位是否提供正確的飼主教育,飼主本身是否擔負起教養責任,才是能否有效防止攻擊事件發生的關鍵。 (※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
#狂犬病毒SOS
#狂犬大作戰
#工作犬
李季軒

2022年4月21日

1437
通用設計可以改變什麼?如何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
通用設計的理念起源於美國,台灣從2005年推廣至今,已經在社會住宅、裝潢材料、遊戲場和日常生活用品落實通用設計的理念。通用設計如何改善生活中的不便?如何透過空間設計,打造安全、方便、融洽的氣氛?而通用設計的實踐又有哪些迷思與陷阱? 通用設計融入生活 日用品、住宅規劃都可靈活運用  廚房餐具、生活用品都能融入通用設計的巧思,只是人們常常不在意。 通用設計推廣者余虹儀坦言,我們經常因為有能力,所以就勉強自己忍受生活中的不便利。像是罐頭會割傷手這件事情,我們覺得自己小心一點就好,可是如果直接買一個不會割傷手的罐頭,不就任何風險都沒有了。  強調任何使用者都能方便使用,通用設計起源於1990年中期,美國的梅斯博士提出七大原則:「公平」、「彈性與直覺」、「簡易」、「明顯的資訊」、「容許錯誤」、「省力」、「適當尺寸及空間」。通用設計的規劃讓空間的信賴感增加,很適合台灣未來的社會結構,大部分的公宅都已經開始採用。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企劃建築科科長黃永盛說明,目前新北的社宅全部是採用通用設計,所有室外的走道,絕對都是大於90公分到1米2左右。 要做到順平通達,走道、門寬都要方便輪椅進出,門檻兩邊取斜角的設計,注重關門時的密合度,避免噪音。 黃永盛介紹浴室地板的降磚設計,原因是要讓水能夠快速消透,這樣就能保持浴廁另一半的部分是乾燥的。  台灣近幾年落成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採用通用設計。(圖/獨立特派員)  透過巧思與實作 各族群都能受惠於通用設計  從居家住宅到戶外遊戲場都能實踐通用設計。爬繩索、玩沙鈴、拍響板,拒絕罐頭遊具的共融公園也帶進了通用設計的理念。  通用設計推廣者余虹儀分析,多感官的刺激滿重要的,有視覺也有聽覺,視障兒童跟聽障兒童可以一起玩,只是他們得到的感官刺激是不一樣的。娃娃車的小朋友或坐輪椅的人,都可以來這裡操作。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進一步說明,共融公園的動線、視線,或者是動作可及的高度跟寬度,基本上有一些巧思,考慮到讓障礙者也可以進來。 共融理念推廣者謝若琳認為通用設計的優勢在於,它不會把障礙與非障礙的兒童分開,他們應該是在同一個遊戲場裡面一起玩的。  通用設計的公園遊具有助於兒童接受多重感官刺激。(圖/獨立特派員)  在乎每一件小事 打造長輩的宜居空間  建築師林嘉慧發覺,台灣多數的長照機構空間大多生冷、硬體設計粗糙。因此他從同理心出發,設計合適長輩的生活空間。林嘉慧認為,在這個空間看到的扶手、燈光、配色,每件事情其實都環環相扣。   如果每件事情拆開看的話都是小事,可是都是非常重要的小事。 例如垂直的長門把取代易滑的喇叭鎖、廁所空間的規劃、還有藍色與黃色的跳色搭配,是為了讓長輩在遠距離就能看到傢俱的位置。 日照中心業者蔡淑芬說明,在他們的空間設計裡面,沒有提供扶手,可是基於安全的考量,巧思設計讓處處都可以是扶手。日照中心中的櫃子、椅子、桌子、門框取代了常見的不鏽鋼扶手,讓長輩在日常活動中盡量安全地維持活動力。   蔡淑芬坦言,在長照領域裡面,很難看到一個漂亮、舒服的空間。裡面都是扶手,會讓長輩覺得他們進來就是弱勢、老了,才要用這麼多的東西。其實長輩除非必要, 他們沒有想要被服務,因為被服務的過程會覺得自己很無能。   日照中心室內設計以尊重、不貼標籤的形式,讓長者保有尊嚴。(圖/獨立特派員)  改善有障礙環境 也應避免落入矛盾陷阱  老人建築研究室主持人陳政雄分析通用設計的迷思與陷阱,前頭沒有很了解,就從中間開始做,到後面可能就有一點離題或是沒有達到重點。 比如說公園很多人要去,當然要通用化。 不少公園在進出口的地方設計了柵門,讓摩托車不能進來,結果摩托車是不能進來,卻發現輪椅也不能進來了。 執行還有迷思,但在個人生活中,其實能有效評估通用設計的實踐。通用設計是觀念、沒有準則。觀念正確、妥善實踐,就可以讓所有人共享社會資源,獲得安全、便利、舒適的環境。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通用才好住
#通用住宅
#通用設計
黃郁婷

2022年4月13日

779
台灣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民眾如何防災與因應?【獨立特派員】
2022年3月23日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6強震,這也是花蓮近海處48年來最大的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不過有學者提出預警,台灣很可能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透過這個地震,重新省思國內地震資料建立、屋齡老化以及防災觀念三大問題。 斷層破碎帶藏有哪些訊息? 台灣學界持續監測 2018年花蓮地震後,郭陳澔就組成研究團隊開始在東部埋設地震儀,布成密集地震站網收集數據。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說明地震儀的功能,可以讓我們知道下面是有破碎帶的,這個破碎帶會觸發哪些斷層,有沒有觸發其他斷層,是如何的破碎,地震儀都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給我們。 埋在地下的地震儀,就像X光機,可以探測、記錄地層的活動,建置密度越高,空間解析度就越好,數據相對更精準,也有助於建立目前國內還相當缺乏的盲斷層資料。 郭陳澔進一步解釋,大家說地震的週期百年或者200年、300年。這些資訊都是透過基礎資料不斷累積,我們才知道這個週期到底是多長,或是多短,或者它的活動狀況是怎麼樣。以及它對建築物是否相對比較穩固或是不穩固,都可以提供資訊。 3月23日的地震後,郭陳澔的團隊除了收取之前埋下的地震儀所記錄的資料,還加設了34個點,希望透過更縝密的地震站網絡,為地層活動做更詳細的資訊紀錄。 埋在地下的地震儀,有助於建立目前國內還相當缺乏的盲斷層資料。(圖/獨立特派員) 雙北危老屋數量龐大 防災型都更迫在眉睫 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余烈直言,不可能那麼幸運,每一次地震都在南投、在台南、在花蓮,距離台北那麼遠。回顧過往台灣幾次造成重大災情的地震,長期關注建築安全的余烈有感而發。 余烈說,政府在推都更,所謂危險、老舊的建築物的都更,推動都不是很順利。所以台北市、新北市到處都是這種老舊的建築物。那都是地雷,一顆一顆的地雷,什麼時候爆炸不知道。耐震係數提高是新建物的必備要件,同時,強柱弱梁的抗震設計更可以提高震災中的倖存機率。 余烈解釋強柱弱梁的重要性,如果不幸,在台北地區發生淺層地震,而且規模達到六級、七級,這個建築物非倒不可。但是起碼梁先壞,柱子還撐在那裡。不會像維冠大樓,或是雲翠大樓,瞬間倒下來。 新建房屋有更強的結構設計對抗地震災害,而對於屋齡已高的建築,則要盡速進行專業評估。 余烈建議,當然要做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才能知道說,你的老舊建築物可以抵抗多少的地震力。 龐大的老房子數量,凸顯防災型都更、危老重建的迫在眉睫。 (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避難要點有哪些? 堅固家具才是最佳掩護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的模擬地震屋中,桌子是唯一的實體家具,也是地震當下家庭裡的最佳避難點。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提醒,堅固的桌子是我們最好、最優先的選擇,但桌子如果是玻璃材質的,就不適合,因為掉落物會把它砸碎。 現場沒有桌子的話,就到梁柱或牆角的地方蹲下來,一樣是保護自己的頭部,做掩護。 桌子與牆角是地震避難的優先地點,至於家具之間的所謂黃金三角空間,並不推薦。 詹前洋解釋,你沒有辦法控制家具倒的方向,反而讓你受傷。 所以我們不要去迷思有黃金三角的空間,一定是找堅固的家具的底下做掩護才是正確的。 同時,家中一定要準備緊急避難包,最好每位成員都有一個,裡頭裝的物品,以符合食衣住行四大基本需求為原則。  詹前洋說明,食的話需要放一些乾糧、飲水;衣的部分會有一些保暖的衣物、外套或者輕便雨衣;住的部分,可能會有收音機、手電筒,以及它們所需要的乾電池;行的話,身分證及健保卡的影本、少量的現金跟鈔票。  不管推測中的地震百年週期是否來臨,蒐集更多地震資訊、降低震災風險以及強化防災意識,這些事項都需要有更多準備,才能因應危機。  (※ 李婕綾 陳廷宇 羅盛達 鄭凱文/採訪報導)  
#防災地圖
#地震
#防震
#危老條例
黃郁婷

2022年4月5日

1166
基隆捷運拍板定案,可能存在哪些挑戰?【獨立特派員】
行政院上個月宣布拍板基隆捷運,目標要在2032年四月完工。不過我們實際走訪基隆,每天通勤台北的民眾,對於新捷運的搭乘意願都很低。學者更預估,未來不但得跟台鐵搶旅客、還將面臨嚴重虧損的命運。基隆捷運希望能夠達成基隆、台北、新北的三贏,除了財務負擔和成本效益,接下來的環評還有土地徵收,再再都是必須要克服的實際挑戰。早上七點半,基隆火車站附近人們行色匆匆,都是要趕著搭火車或客運去台北上班上學。基隆36萬人口,有超過11萬人每天通勤到台北,其中22%搭火車,31%開車,搭客運人最多,佔總數的33%,王小姐也是其中之一。 王小姐告訴《獨立特派員》,雖然客運可以直達台北市南京東路的辦公室,但從家裡騎車、等車加上搭客運,每天通勤還是一個半小時起跳,最無奈是遇上大塞車,最久甚至花上超過兩個小時。 排隊、轉車或塞車,是基隆人揮之不去的通勤惡夢。為了解決基隆到台北的交通,行政院拍板基隆捷運路線,共設13站,從南港往東、在樟樹灣與民生汐止線整合、經過汐止、五堵、六堵,終點站是八堵,全長16.05公里、2032年四月通車。八堵到基隆則列為第二期路網。 只是基隆捷運沒到基隆,不只王小姐表示因距離關係將來不會搭乘,在客運站問起通勤族未來意願,也幾乎都得到一樣的答案。就連搭火車通勤的民眾也認為,多了捷運的轉乘路線,不僅不方便也可能延長通勤時間。   基隆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民眾使用客運通勤。(圖/獨立特派員) 捷運轉乘路線複雜,方便性低使民眾卻步  而究竟未來基隆捷運轉乘到底方不方便,經過《獨立特派員》實測發現,八點二十七分的區間車,從基隆站出發,大約七分鐘就到達八堵火車站,不用出站直接從台鐵月台,可以走地下連通道,接到未來的八堵捷運站。   基隆捷運是中運量運輸,類似於台北捷運的文湖線。將以高架路段、穿過七堵、六堵、五堵及汐止,進入台北市南港展覽館後改走地下,到達五鐵共構的南港車站終點站。   未來南港站的地下,從北到南分別有基隆捷運、高鐵、台鐵及台北捷運板南線,基隆捷運要轉乘板南線,得先越過高鐵及台鐵。地下就算有連通道,因為各系統的軌道在地下不同樓層,距離也不能以直線三百公尺來計算。 實際走一次轉乘動線,得先搭電扶梯到地下二樓,穿過高鐵大廳、再搭電扶梯到地下一樓、繞過百貨商場,才能到達台北捷運板南線的入口。 在沒有迷路的狀況下,大約花費五分鐘的時間,而未來南港站有商場、有兩線捷運又有雙鐵,如果標示不夠清楚、將會是轉乘大考驗。 不只南港,基隆捷運的其他車站也一樣。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說明,例如汐止區公所站、百福站都是在與台鐵車站四到五百公尺的範圍內。一旦出現轉乘不方便的情形,可能會導致民眾只選擇單一交通工具的問題,最惡化的情況則是完全放棄捷運與台鐵,改為自行騎車或開車。  台鐵相較優勢多,捷運轉運量十分有限  基隆捷運許多路段都與台鐵平行,汐科站、汐止區公所、百福跟七堵站,都在台鐵的火車站附近、距離相差幾百公尺。未來的基隆捷運七堵站,位於基隆河畔的停車場,距離台鐵大約六百公尺,民眾若要轉乘得步行十分鐘。   捷運與台鐵平行的模式,是否會導致兩者的旅客都分別降低,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表示,由於基隆通勤人數本來就不多,因此兩個系統共存可能會產生營運困難。 台鐵正準備公司化、等待脫胎換骨,又有基隆捷運來挖旅客,兩鐵相爭不只比服務跟轉乘方便性,票價也得比一比。 以台北捷運費率計算,未來基隆捷運八堵到南港大約40元,到台北車站大約55元,但搭台鐵卻分別只要22元跟36元。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分析,由於不論是行車時間或是票價,台鐵相較基隆捷運都更佔優勢,因此將來在雙線平行的狀況下,從台鐵轉移到基捷的運量其實非常有限。就算民眾願意多掏錢、多花時間,去搭一條嶄新的捷運,但以台鐵沿線進出站人口來看,最多人的汐止每天也僅有1.9萬人搭乘。 基隆捷運經費預估425億,中央負擔七成七,其他由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協調分攤。學者認為,難題不只是誰要出多少錢、還有未來該由誰來負責營運、負擔虧損。李克聰補充,由於目前捷運招標情況成本大量上漲,因此目前的425億仍是嚴重低估,將來必定還會追加預算。  民代憂心雙線並行的形式,將為兩者帶來營運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虧損機率高,地方開發有疑慮  即使台北捷運每日運量突破兩百萬人次,去年依舊大虧損五十億,基隆捷運虧損已經是必然的宿命,而中央地方都在想辦法創造運量。 交通部鐵道局委託基隆市政府,規劃開發七堵站區,行政院長視察時簡報,會將七堵發展為新創及研究智庫。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長徐燕興表示,目前的草案初步計算大概有140億的效益,但七堵是不是真的會有140億的大未來,地方民代很懷疑。 因為基隆市政府才剛花4200萬,規劃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且原本2020年底就應該完成的工程,至今仍沒有完工。 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說明,基隆市政府到現在都無法完成的原因,是因為涉及軍方及私人土地糾紛,目前整體計畫可能會延宕到2023年。 而政府連北五堵的研發新鎮都還沒規劃好,又端出七堵要建新創及研究智庫,也難免讓地方對開發效益畫上問號。 鐵道局規劃,基隆捷運是要串起內科、南港,然後帶動沿線工業區升級,將北五堵、百福、六堵、七堵與八堵,串聯成基隆河谷的產業廊帶。 但沿線這一大片貨櫃場要轉型,需要的時間恐怕遠超過捷運建設的十年。 五年前,總統蔡英文宣布基隆輕軌Tram Train計畫,原本是要買新車、運行在台鐵的第三軌,幾經折衝、五年後提升為中運量捷運。 而隨著經費變多了、運量變大了,不變的是城市的捷運路線,成為日復一日把居民往外送的城際運輸。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分析,往後民眾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就業上,都會需要透過通勤進入台北都會區,而當民眾的生活依賴於其他縣市時,對於基隆的商業活動跟基隆當地的運輸發展就會造成傷害。   現有人口、經濟及運量,都難以支撐基隆捷運,雙北對基隆的磁吸效應,更可能因為捷運而更加嚴重。基隆捷運將開往什麼樣的未來,不只是港都民眾等了二十年想要問的問題,還攸關北北基生活圈的國土規劃。基隆捷運的難題,也是台灣各地軌道建設的難題。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基隆
#獨立特派員
#基隆捷運
李季軒

2022年3月30日

707
長照也要精準,喚醒長者生活期盼來延緩失能【獨立特派員】
精準長照有別於精準醫療,並非要將人的失能治好,而是讓更多人可以過有意義、快樂的生活。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會有更多比例的長者需要被照顧,但與其讓照護成為沉重壓力,不如思考如何讓長者可以對生活有期盼的動力,而能夠適度照顧自己也支持他人。社會時空不斷改變,台灣的長照理念也在不斷進化中,同理與用心同時實踐,才能豐富彼此的人生。 比利時由於轉變照顧理念,護理之家改名為生活照顧中心。為了朝新方向發展,除了編制護理社工人員,更設置品質控管專員,不再只透過幾位教授審閱書面資料詢問問題,而是利用系統性的科學調查來檢視住民滿意度。 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品管專員安娜司普莉表示,透過報告的相關比較分析,可以得知住民滿意度投票成績,也能得知有哪些項目是相對滿意或是不滿意,而團隊就能針對成績不夠理想的部分商討改善。 目前在法蘭德斯最高的居住滿意度高達九成二,而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則是七成三。生活照顧中心除了護理復健部門,也特設活動設計帶領部,聘請活動高手與職能治療師主管合作,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照顧品質。 比利時的護理之家因改變照護理念而更名。(圖/獨立特派員) 活動與復健結合,進一步提升住民幸福感 根據研究顯示,當被照顧者離家搬來居住時,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可能立刻失去五成,因此當住民居住進來的時候,機構會事先參考相關背景,透過觀察了解生活期待,希望藉此緩解幸福感的流失率。 布魯塞爾大學職能治療系教授派翠西亞說明,個別訪談可以幫助機構集合對生活具有相似期待的住民。而在照顧人力日益短缺的趨勢下,這樣的作法更是多贏。 生活照顧中心支持、輔助住民自己進行活動,而當達到一定程度使被照顧者能夠自己接手時,照顧者就能夠不再花費大量心力照護,以節省下更多時間。   在生活照顧中心的住民,有的喜歡聽朗讀小說,有的喜歡玩UNO牌,有的喜歡照顧鳥兒,有的則是喜愛打排球。不論喜好為何,都紛紛藉由感興趣的活動與復健結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伊莉莎白生活照顧中心行為治療師妮可解釋,這樣的方式能幫助住民忘記自己正在進行治療,看似彼此開心地玩球、遊戲,享受樂趣、與人互動,實際上也是為治療運動的一種。 生活照護中心的住民開心的一同打排球。(圖/獨立特派員) 大學修改學習模式,學生研發長照多贏新模式  社區衰老人口增加,豐富生活全靠人才創意,荷蘭大學校園也進行大改款,配合社區修改學習方式,全面推動以設計為基礎的學習。以社工系為例,學生大二整年在外實習,藉由現場培養能力,搭配國會通過的社會參與法,研發身心障老化孤單者配對關懷多贏創新模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教授史美表示,與以往的教育大不相同,學生必須根據程度逐步學習,在沒有人提點的狀況下自行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新創科技。而更多對於研創工具的學習,也使得他們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   學生們各自懷抱夢想主題,並在每隔周回到學校省思核心價值,再一起就遇到的挑戰找尋新構想。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生更有學習動機,思考更也更加周延。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學生佛西也說,學校採取的方式幫助學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觀點,由於所碰觸的問題大多沒有絕對的正確解答,因此也讓他們有了保持開放的態度的習慣。佛西認為,多聽別人的意見並取得回饋,便是改善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更改教育模式,讓學生為社區貢獻心力。(圖/獨立特派員) 整合跨域創新,豐富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  而除了學生們的實作學習,荷蘭大學的教授們也發展整合跨域創新,從不同衰弱階段分析新的豐富生活方式。 荷蘭史丹登大學社工系教授艾佛臨說明,荷蘭對健康的定義已不再是沒有疾病,而是與各種疾病共存,讓人生中擁有美好生活。 除了規劃失智友善社會住宅,降低照顧負擔、豐富失智者生活外,社區的許多基礎建設也連帶有新的發展思維。 如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就有藝術家結合據點長者寫作與手工,發展失智健腦專區,幫助失智或腦損者透過所提供的材料進行腦部訓練。 許多新的倡議宣導鼓勵大眾,豐富生活靠所有人同理創造。而面對著如此有意義的日常生活,國家迎接超高齡社會,悲歌早已不是必然,老年生活的幸福依舊可期待。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獨立特派員
#長照
李季軒

2022年3月30日

1623
台灣跨性別者倡議免術換證,人權與治安能否平衡?【獨立特派員】
現行法令規定,跨性別者必須經過性別重置手術,才符合更換身分證性別的資格。有幾個歐美國家,已經通過跨性別者免術換證。但台灣政府和民眾卻會擔心,若跨性別女性沒有摘除性器官,自由進出女性專屬空間,可能造成性犯罪。這樣的擔憂是否合理?性別重置手術是唯一解方嗎? 性別重置手術風險的,免術換證可行嗎? 吳伊婷出生時,被醫生指定為男性,也就是生理男性,但從小被當男生教養的他,卻總覺得自己的靈魂與男性身體格格不入。強烈的內心矛盾驅使著吳伊婷,不斷地自我探索,直到他終於確定,住在自己男生身體裡的,根本是個女生。此後,吳伊婷選擇忠於自我,不但改穿女裝,還改了名字,以女生的姿態過日子。2015年,他更依照規範,決定做性別重置手術,以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 跨性別者吳伊婷認為,因為一生就活這一次,身分證就拿這一張,要不要這一張跟你的認同是一樣的。它就是代表我的認同,我覺得我是誰,所以證件上就是我是誰。 只是,再聊起當年的性別重置手術,吳伊婷的情緒還是難免波動。吳伊婷說,到手術的前一天,她已經在泰國了,醫生再跟她說一次,你確定?當下她猶豫的不是風險,反而是這個性別重置手術做下去,從此就不能生育,而且可能會有後遺症。 台灣現行法令規定,如果要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必須經過兩位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為性別不安,並經鑑定後才可以實施性別重置手術。 跨性別者陳孜穎說明,手術就是絕育,不管是男跨女、女跨男。男跨女手術完之後,要定期保養自己的人工陰道,要拿擴張棒去擴張人工陰道。可能有一些人會有一些奇怪的副作用,比如說沾黏。 跨性別者強納森擔心,使用荷爾蒙這件事情,是最近才有的,它並沒有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所以我們很難知道荷爾蒙長期使用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還有一些人是經濟不允許,因為做變性手術費用也是滿高的;而有些人是身體沒有那個條件可以動這麼大的手術。 WHO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跨性別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圖/獨立特派員) 人權與治安如何平衡?社會溝通與配套需雙管齊下 政府和部分民眾擔憂,若生理男性的跨性別者,沒有動手術切除陰莖就更改身分證性別、自由出入女性使用空間,則可能發生性侵等犯罪事件。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分析,女性容易受到性騷擾、性侵害,在沒有完全解決之前,人們很容易把這樣子的恐懼轉投射在跨性別者身上。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律師李晏榕點出,與其擔心性犯罪,還不如先設立性別友善的空間,不但能保障跨性別者的人權,還更能防範性犯罪,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即使免術換證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還是需要有配套。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分享,免術換證的確有它的道理,因為很多案例已經相當確定有性別不安的問題,醫生們雖然都已經建議他可以動手術,但事實上能夠動手術的都是少數。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免術換證必須符合某些要件,例如他已經做荷爾蒙治療一定時間以上了,或者是他有去找心理師、社工師或精神的醫師闡述他的困境。 從性別友善的角度去思考公共空間的規劃。(圖/獨立特派員) 跨性別不是病,認同與手術仍然只能二選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ICD11),出生指定的性別,跟自我認同的性別不一致,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認為,跨性別族群過去認為是疾病,但現在透過這麼多年的科學研究跟性別研究的累積,我們發現,原來這是人類多元的性別的經驗,不是疾病。 既然跨性別者已經去疾病化,那麼要求他們動手術的合理性,恐怕需要被檢視。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坦言,在社會的契合上,還要討論滿長一段時間。性別認同是滿複雜的,不是像0跟1那麼簡單的區別。 陳宜倩表示,可以讓這一群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再那麼痛苦了,這個對他們而言是生存的問題,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就只是一點點不方便,或者是重新改變我們如何看待人們的方法。 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人類性別多元的新觀念底下,或許人們可以試著跳脫性別二元的框架,還給跨性別者應有的基本人權保障。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獨立特派員
#跨性別
#LBGT
黃郁婷

2022年3月27日

667
竹竹苗拋合併議題,台灣是否需要第七都?【獨立特派員】
台灣需要第七個直轄市嗎?日前新竹縣長林智堅拋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不反對,苗栗縣長徐耀昌則主動表態應把苗栗一起併入。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在國土規劃上需要中央和地方雙向整合的仔細考量,這樣不論直轄市或一般縣市的民眾,才能在有限資源下安居樂業的生活。 日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的訴求,掀起社會話題。林智堅表示,整個大新竹本來就是一個共同生活圈,不論是就歷史脈絡、地理位置、交通環境與醫療資源來看,人民的生活都是緊密相連。 林智堅一番話說的堅定,原因是他所提出的縣市合併訴求,立基點正是橫跨新竹縣市屹立41年的新竹科學園區,它的年產值相當於全台生產毛額的14%,讓新竹縣市的創稅能力,成為台灣的前段班。「新竹縣市一年創稅1920億,為全國排名第五名。」林智堅說,以目前資料來看,有兩個直轄市的創稅能力還不如大新竹。 但目前新竹縣市分得的中央統籌配款,都分別只佔全台的2%,和兩地創稅成果不成比例的情形,縣市政府和地方民意代表皆有共識。因此林智堅提出竹竹併的第一時間,新竹縣長楊文科便表態支持。 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訴求。(圖/獨立特派員) 大新竹合併,是刻不容緩還是操之過急? 從優點來看,新成立直轄市可獲得更多財源、共務員名額職等增加、鄉市鎮改為區、優化地方民意代表。但何時才是適合的合併時機?新竹市長林智堅指出,新竹半導體業的從業人員,光是2021年就增加了6000位,因此半導體產業擴廠的資源取得,和衍生的交通與制度相關需求應盡速解決,才能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更具競爭力。 林智堅以為產業發聲為由,提倡竹竹併的時間越快越好。只是民意代表質疑,在高喊刻不容緩的同時,卻缺乏效益評估和執行計畫。新竹市議員蔡慧婷告訴《獨立特派員》,包含市府未來要設置於何處、舊城區發展是否可能因為合併更加沒落、交通問題是否真的能得到改善等,許多問題都尚未得出定論,且新竹縣市原本就不斷地在發展半導體產業,林智堅沒有具體指出可以帶來哪些直接效益。 林智堅指出,大新竹合併能有效幫助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圖/獨立特派員) 未達法定升格標準,新竹合併疑慮尚多 相較於林智堅的刻不容緩,新竹縣長楊文科的立場是合併不宜倉促,等到2026年各方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才是適合合併的時機。事實上眼前除了合併的時間點成關鍵爭議,還有不少疑慮存在。 現行的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但2021年11月底的資料顯示,新竹縣市人口加總僅約102萬人,未達法定升格直轄市的125萬人標準。 對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將「且」改成「或」即可位人口數限制解套,但這樣的作法被質疑是因人設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認為,地方制度法的修法不過是基本門檻,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大新竹未來發展的認知與期望為何,相關的訴求會遠比執著在人口數上的改變更能獲得民眾支持。 新竹縣市雖產值高昂,但人口總和卻不及法定升格標準。(圖/獨立特派員) 檢視過往升格案例,城鄉差距問題備受關心 部分民眾則擔心升格直轄市後,鄉市鎮將被統一併為區,鄉市鎮民代表將會消失,區長也由市府指派,地方上的基層民意可能因此埋沒。而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則是提出不同看法,表示減少管道並不等於完全失去表達意見或是參與機會,因此地方聲音並不會因為少了一個選舉就無法發聲。 此外,也有民眾擔心合併後會產生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以台南市為例,升格直轄市11年來原台南市區增加7000多人,而原台南縣則減少了5000多人,原為台南縣重鎮的新營、鹽水與柳營區人口更是逐步銳減,也驗證了人口更往都會區集中的現象,資源也可能因此更不平均。 對此新竹市長林智堅持相反意見,認為大新竹合併升格只會讓城鄉差距縮小,現在新竹縣市加起來預算僅有550億,合併之後預算規模將可以突破1000億,只要有了更多的資源就有辦法照顧更多的區域。 民眾擔憂縣市合併反而導致區域發展不均。(圖/獨立特派員) 避免成為都市邊陲,苗栗縣提共同合併 一旦新竹縣市合併,不少人也擔心磁吸效應會發生在大新竹與苗栗之間。苗栗縣議員曾玟學解釋,一旦合併之後苗栗將成為台北到台中間唯一的非直轄市,不論是在行政資源或是資金分配上面都會出現很大落差。 新竹縣市與苗栗縣三地合併升格直轄市,是苗栗縣長徐耀昌的主張。只是即便苗栗縣與新竹縣市合併,若未來發展重心多著重在新竹縣市,苗栗也可能面臨另一個危機。 「苗栗會不會成為新的第七都裡面的邊陲,是從過去六都升級中所發現很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曾文學補充,未來如果走向竹竹苗合併,除了交通、教育跟產業的資源要能在各區合理配置外,苗栗也必須設置行政中心,才能縮小城鄉差距。 苗栗縣長徐耀昌主動表態希望將苗栗縣一同合併升格。(圖/獨立特派員) 合併並非唯一解答,升格必要性仍需思索 不論是竹竹併或是竹竹苗併升格直轄市,都意味著台灣可能誕生第七都。而和鄰近的中國相比,幅員廣大的中國僅有四都,那麼地狹人稠的台灣真的設越多直轄市越好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指出,其實除了合併升格,解決區域發展問題其實還有許多選擇,如公共事務的同步化、交通運輸的區域化、以及垃圾資源的合作與整合,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有七成人口集中在六都,有人口過度集中在城市的現象。或許竹竹或竹竹苗合併升格,能讓地方取得比現在更多的資源,但人口和資源大量集中在直轄市,對台灣整體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來說,真的比較有利嗎? 合併升格,是否是區域發展魚躍龍門唯一的萬靈丹,還有待辯證。而政府在規劃合併升格政策的同時,也應同等重視資源集中直轄市導致其他縣市相對弱勢的效應。都市發展和降低城鄉差距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或許這個老問題需要新思維。 (※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新竹縣
#獨立特派員
#直轄市
#新竹市
李季軒

2022年3月20日

1083
台東關山電光部落 農村慶典傳承族群創生文化【獨立特派員】
每年冬天農忙之後,位於關山鎮的電光社區都會舉辦電光農村趣的慶典,內容有阿美族對抗清兵的雷公火之役戲劇表演,也有由部落裡阿美族與客家居民共同參與的巴歌浪完工宴。部落歷史的戲劇表演,成為族群創生的核心動力,就算偶有挑戰、困境,但時間永遠是他鄉變故鄉的最佳潤滑劑。台灣東部的花東縱谷,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不僅盛產好米,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文化最多元的地區。舊名雷公火的電光部落,位在海岸西側山腳下,與關山鎮隔著卑南溪遙遙相望。 每年12月秋收農忙過後,部落放眼望去,隨處可見一畝畝由翠綠轉為橙黃的田地。暫時休耕的稻田,搖身一變成為電光部落舉辦電光農村趣慶典的舞台,有演出,有市集,還有熱鬧的巴歌浪完工宴。 近年來,從一個原本社區同樂的規模,逐漸蛻變成當地頗為知名的文化盛事,吸引許多外地觀光客參與。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潘寶瑩表示,為了營造出農村好玩、活潑、多元化的樣貌,因此名字取作「電光農村趣」,而「戲說雷公火」則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電光部落為近年知名的旅遊景點。(圖/獨立特派員) 將口述化作戲劇,電光部落的歷史傳承 戲說雷公火,主要是講述在19世紀的恆春阿美族人,由屏東滿州翻山越嶺遷徙至電光地區定居,以及對抗清兵入侵的故事。原本只是一段透過耆老口耳相傳的口述歷史,後來電光部落頭目張萬生靠著毅力採集,謄寫成文字記錄,才完成出版電光部落史。 「大概1874年,有一組清兵發現這裡有人居住,要求歸順清朝政府,並在某月某日前來攻打。為了保護家園,因此部落的年輕人一致反抗。」頭目張萬生說,因為老人家每次喝酒醉的時候就開始講這個故事,所以才有了記錄起來做成雷公火戲劇的念頭。 頭目亟欲保存文化記憶的熱切,任職社區發展協會的潘寶瑩都看在眼裡。他與協會另一位成員黃薰平,著手將電光部落人人耳熟能詳的雷公火之役,從耆老口述改編成戲劇展演。剛開始只是一個單純陪伴部落老人的社造計畫,後來卻成為凝聚村民的年度重要大事。 潘寶瑩告訴《獨立特派員》,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所做的只是希望陪伴長者,可是慢慢的透過大家的肯定,以及在地的人的支持,似乎找到一個凝聚居民的力量,大家一起共同起來完成事情的團結心。 戲說雷公火講述著19世紀阿美族對抗清兵的歷史。(圖/獨立特派員) 巴歌浪完工宴,展現多元文化特色 除了阿美族,電光部落還有約占兩成人口的客家人,以及其他少數族群。本身是卑南族的潘寶瑩,和因為研究田調來到此地定居的黃薰平認為,有別於觀光導向的嘉年華,電光農村趣的核心價值,在於創造部落所有住民的共同生命體驗,而食物則是最能體現多元文化生活的方式之一。 黃薰平解釋,村子裡有一個巴歌浪的完工宴,是屬於無論客家人或是阿美族人的共同習俗,大家會在耕作完後一同享用完工餐。而他們也將戲劇與完工餐的元素抓取出來,在每年年底舉辦一個屬於電光居民的節慶活動。 「當有機會在社區發展協會帶團體的時候來說,我從來不希望去細分誰是什麼人。」潘寶瑩說,大家都是一起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對他而言電光就像是一個家,因此從來都不會去做族群區分。 每年的巴歌浪完工宴,是婆婆媽媽一展廚藝的大好時機。(圖/獨立特派員) 攜手北藝大創造新意,試圖打破營運困境 策畫部落重要慶典並非易事,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學習,期間也曾經歷老人凋零,造成停演危機。2019年,由行政院推行的地方創生元年政策,開啟北藝大與電光部落合作的契機,同時也帶來新的影響與衝擊。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潘寶瑩坦言,策畫慶典仍然擁有一定困境,因為一直以來所進行的企劃並非產業類型,因此在非營利的狀況下每年支應活動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 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主任王寶萱表示,北藝大的介入一開始是完全聚焦在戲劇方面,主要協助擔任排戲指導、導演或是相關服裝、舞台、道具的協助。但在第一年時比較像是帶著學生移地教學,由社區部落當老師。因為其實他們的服裝與道具,都是透過傳統技藝與工法設計出來,因此一開始是先來學習,接著學校才透過一些交流帶進一些關於道具、舞台、服裝的巧思,幫助他們的傳統技藝融合當代元素,在舞台上發揮展現。 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與北藝大專業團隊的合作,三年來逐漸發展出更具體的慶典規模,而在過程中電光部落居民並非僅是被動地接受,而更積極地主導及參與,對於生活文化內涵的詮釋,也有了更多在地的想像。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黃薰平認為,雖然現在許多農村發展會仰賴觀光來振興經濟,但對於真實居住或是長時間於在地工作的人而言,大家覺得維持農村原本樣貌才會是最好的發展。 不過度依賴中央政府的資源,電光農村趣試圖透過味覺、視覺、聽覺的感官體驗,從追溯自身歷史背景出發,創造電光所有居民共同的文化集體記憶。面對商業利益思維,如何延續傳統與開創新局,進退之間都是課題。 (※ 尹雯慧 羅盛達/採訪報導)
#台東
#阿美族
#客家
#巴歌浪完工宴
李季軒

2022年3月20日

565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逾300萬難民湧入歐洲,人民何去何從?
俄羅斯入侵後,烏克蘭成了戰場,全世界都受到影響。面對擁核自重的俄羅斯,歐美謹慎應對,避免挑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學者觀察,歐洲東部幾乎每10年就會發生一次衝突,停火只是為了再奪取更多資源的準備。現在逾300萬的難民進入歐洲,為歐洲帶來人道救援的重大挑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蒲亭為何而戰? 俄羅斯總統蒲亭不顧各國警告,宣布入侵烏克蘭,當武力威脅成為現實,煙硝戰火四起,改變了烏克蘭,也影響了全世界。 俄羅斯總統蒲亭宣告:『我決定進行一次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是要保護在過去8年飽受基輔政權實施種族滅絕的人們。試圖干涉或對我們國家和人民造成進一步威脅的人,應該知道俄羅斯會立刻做出反應,都將面臨前所未見的後果,對於各種可能結果我們已經準備好。』 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則回應,他會繼續留在首都,家人會留在烏克蘭,小孩也會在烏克蘭。根據他所掌握到的消息,敵軍的首要目標是他,第二是他的家人。他們想消滅國家元首,在政治上摧毀烏克蘭。 防彈背心是人權工作者每天執行任務時的標準配備。(圖/獨立特派員) 國際制裁力道 歐美強權步步斟酌 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第一時間要求歐美盟友的支持,也以行動證明自己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過當俄烏開戰,國際應對相對謹慎保守,有對俄羅斯擁核自重的忌憚,也有政治利益的精打細算。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葉耀元分析,俄羅斯作為全球第一大的核子國家,至少用核子彈的數目來看的話,你今天要介入這場戰爭,等於說要預備好,當這場戰爭一直增溫的時候,它可能真的會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隨著俄烏交戰時間拉長,俄羅斯坦克朝烏克蘭規模最大的札波羅熱核電廠砲擊,俄軍不斷逼近首都基輔,甚至生化戰的威脅,讓各國逐步加強制衡力道,從金融經濟制裁,禁止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進口,跨國企業陸續退出俄羅斯市場,歐盟和北約組織也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美國總統拜登在開戰第17天發表制衡手段,決定和北約盟國及G7集團–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及歐盟共同宣布幾個新措施來對蒲亭施壓,以讓他對侵略烏克蘭負責,其中最重要的是決定每個國家都將拒絕給予俄羅斯最優惠國待遇。 人權工作者每天都開著一台塞滿醫療物資和食物的小車,到處運送物資。(圖/獨立特派員) 逾300萬難民湧入歐洲 烏克蘭人的抉擇 在基輔人權組織工作的Liudmyla Yankis,大學讀護理,卻因為戰爭才成了護士。他決定留在基輔加入醫療團隊,每天和夥伴開著裝滿藥物和糧食的小車橫跨幾百公里,照顧傷患和獨居的老人。 Liudmyla Yankis和獨立特派員分享自己在戰爭中生死一瞬的感受:『昨天我感覺也許就這樣了,因為有一個很大的轟炸就在我身邊,我覺得可能生命就要結束,我得就此跟我的生命告別了,但我還是得繼續做該做的事情。』 Liudmyla Yankis有好幾次在路上,覺得自己要被炸死了。(圖/獨立特派員) 有人留下,有人卻不得不離開,長期人道救援政治犯和國際記者的基輔人權組織執行長Tetiana表示,戰爭後他必須在家中浴室、地下停車場和地鐵站中避難,也因為工作為自己的人身安全帶來危險,他只能倉皇離開。 基輔人權組織ZMINA執行長Tetiana Pechonchyk在處處充滿危機的戰事中認知到,現在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要阻止蒲亭,因為如果不阻止他,這將是對全歐洲,對所有民主國家最大的挑戰,因為歐洲從來沒有面對規模如此大的難民潮。 俄烏戰爭不僅牽動全球政經變化,也讓同樣敏感的台海情勢受到矚目,烏克蘭和台灣是否能類比,學者有以下觀察。 葉耀元分析,烏克蘭某種程度給了台灣很好的一課,今天如果我們願意保護自己的國家,不管在軍事上面,不管在民心士氣上面,都有很強烈的態度,這個態度是可以嚇阻中國的話,中國就必須三思而後行。 加入北約及歐盟向來是烏克蘭的兩大訴求,甚至將之入憲,也是俄羅斯總是感覺芒刺在背的主因。為了迎來和平,烏克蘭總統傑林斯基對加入北約組織鬆口,希望能透過談判結束戰爭。學者認為,雙方要停火撤軍,各國的斡旋調停和俄烏彼此端出的條件能否達成共識才是關鍵。 (※陳廷宇 羅盛達/採訪報導)
#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
#俄羅斯
黃郁婷

2022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