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336
金門缺乏輔具資源,志工團隊服務如何補上缺口?
離島金門,當地有些年長的居民,早年因為踩到地雷,造成肢體損害需要輔具,但當地沒有輔具廠商的維修中心,他們往往為了修一個小零件,甚至只是一顆小螺絲,就得搭機到台灣本島。不僅耗費時間金錢,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來說,更添加許多困擾。該如何解決? 物理治療師身兼輔具製造師 為患者量身打造輔具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特別在意患者試穿輔具後,是否感覺自然舒適,因為這裡的身障重建中心,非常特別。這裡有一個區域,擺滿了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材料和器材,這些通通都是用來製作輔具用的。但一般的公立醫院,並不製造輔具,因為幾乎沒有利潤,很容易虧錢。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表示,以現行制度,病患去某廠商適配完之後,再去找醫院端,或者是治療師,可能有一些奔波的情況。但在台北榮總,可以讓個案從有輔助的需求開始,治療師快速介入做適配,把握住黃金治療期。 醫院治療師兼輔具製造師,不僅讓病患的療程無縫接軌,治療師也最熟悉患者的身體,由他們來設計輔具,更貼合患者的人體工學。 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組長王馥庭說明團隊成立的過程,因為在輔具製作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一些經濟弱勢民眾,團隊就會幫忙尋求經濟的補助,還有社會的資源,一直到最後成立的巡迴維修檢測服務。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仔細詢問患者林先生穿戴的狀況,記住這個剛做好的承筒,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跟調整。(圖/獨立特派員) 金門民眾缺乏輔具資源 長期失修造成哪些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緩解一些後,醫療團隊趕緊排行程,來到離島金門,陳張麗玉奶奶的家。他們再次來做義務的輔具巡迴維修檢測服務。陳張麗玉的輔具損壞了,醫療團隊幫他重新取傷部的模,製作新義肢。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解釋陳張麗玉目前義肢的狀況,他的殘肢跟承筒沒有那麼吻合,所以他每一次的邁步跟行走過程中都有一些摩擦。比較嚴重的話,就可能造成一些水泡或化膿的情況。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坦言,外島並沒有義肢公司,只要螺絲斷裂,就會造成患者沒有辦法使用。 金門的醫療體系缺乏輔具資源,但當地有不少在國共戰爭期間受傷,失去肢體的長輩。這些榮民都年老了,難以奔波尋求輔具資源,因此每年都依靠這個來自台灣的醫療團隊,來義務幫忙檢修、更換輔具。 榮民李錫盛告訴獨立特派員,現在已經方便很多了,不然以前一個螺絲壞了,要跑到台灣去。現在可以幫他們寄過來,或是到他們這邊來服務。 金門輔具資源中心,不像坊間廠商由機器製作,而是純手工打造。(圖/獨立特派員) 營利考量業者經營不易 輔具資源中心補足服務缺口 團隊服務的對象,早期以榮民為主,但榮民人口越來越少,他們也觀察到,許多使用輔具的偏鄉居民,也同樣需要幫忙。 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組長王馥庭認為,這麼好的資源,是不是可以應用在全國有輔具需求的民眾上面,可以避免長途跋涉的奔波,也可以解決偏鄉輔具資源不足的問題。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團隊在巡迴服務之外,還來到金門輔具資源中心,作為臨時服務據點。金門輔具資源中心,平時提供相關的諮詢、評估和維修等服務,之所以需要醫療團隊的支援,是因為他們能夠即時維修輔具。而金門民眾在跟在地廠商購買輔具之後,時常會遇到維修不便的問題。 金門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林盟錡說明,民眾購買輔具之後,需要有相關資源介入的時候,因為比較缺乏售後服務,就需要由輔具中心來提供後續的補足。 輔具廠商之所以難以在金門做較好的售後維修服務,是因為營利考量。 林盟錡坦言,在金門,駐點的輔具維修需求還沒有達到業者評估的量,所以先前也有一些廠商有曾經有來過,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選擇會退場。 輔具資源缺乏的離島,即使有志工團隊下鄉服務,但若發生需要及時處理的問題,輔具使用者還是得付出不少時間和金錢成本到本島找廠商。這樣的問題,值得相關單位注意。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2月18日

496
透過走讀,帶領民眾了解貧窮人在台北如何生存
「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希望讓社會各種面臨無法選擇生活困境的行業及角落,都能更被民眾理解。他們舉辦《貧窮人的台北》活動已經進入第七年,不但帶領參與者進入貧窮的社區、體驗無家者的生活,今年還首度加入走讀林森北路酒店公關的世界,希望透過更多的溝通,進而產生理解。 光鮮亮麗的酒店背後 從業人員如何謀生? 〈走讀林森北路〉是《貧窮人的台北》的活動之一,由關注無家者、社區與青年的NGO所發起,參與者正在走讀酒店公關的生活。 台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理事長胡筠筠分享,一套明明在網購一兩百塊的衣服,在制服店要被業者扣四千多。 酒店公關沒有底薪,陪客人十分鐘算一節,每節薪資兩百到兩百三十元不等。 胡筠筠坦言,每個人節數費不一樣,可能會跟年資以及需不需要有人照顧,或者跟長得多好看有關。 胡筠筠今年28歲,他19歲那年來到台北半工半讀要重考藝術科系,因為缺錢輾轉入行。從支援日式酒店做到台式酒店,胡筠筠接著轉型經紀人,也就是協助其他公關排班、生活瑣事,擔任酒店跟女孩們溝通的中間人。 胡筠筠說明,一開始面對的是貓狗要照顧、需要龐大醫藥費的人,慢慢遇到單親媽媽。還有原生家庭很貧窮,甚至年少離家來台北工作,沒有學經歷,不知道何處謀生,只好用身體原始資本來賺錢的少女。某部分有精神疾患的族群,在一般工作很容易被解雇,因為沒辦法穩定規律、朝九晚五上班。 週末傍晚,台北市林森北路街頭,這群年輕女生先在酒店門口合照,還走訪條通街道,他們今天是來體驗酒店公關的生活。(圖/獨立特派員) 組織工會倡議勞權 盼娛樂公關產業解除汙名 兩年前新冠疫情,八大行業兩度被迫停業,胡筠筠、黃泳淇跟幾個朋友決定幫忙同業,向政府申請紓困。開放諮詢,一下子湧入八十多個求助個案。 台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理事長胡筠筠表示,沒想到真的很多媽媽們帶著小朋友來諮詢。想說既然遇到這麼多勞工,乾脆來成立工會好了,順便在諮詢過程中詢問他們願不願意成為工會發起人。 看到光鮮亮麗的酒店工作背後,有單親家庭、精神疾病甚至青年貧窮的問題,他們決定成立工會,倡議勞權之外,也透過各種展演解除汙名。 台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監事黃泳淇坦言,雖然酒店裡面有很多問題,也有很多不合理的狀態,但同時也承接了非常多的家庭或非常多的人。會希望讓喜歡這份工作的人,是安全的、有制度的工作;不喜歡這份工作的人,也可以像一般工作的人一樣,轉職到任何想做的工作。 《貧窮人的台北》參與者小米認為,社會不應該一直壓制這個議題,因為越壓,反彈的力道越大。 《貧窮人的台北》參與者周周表示,以前不理解,可能就會有很多誤會或是汙名,但因為理解,可以產生更多尊重。 長髮、短裙是標準配備,穿著暴露之餘怎麼保護自己,公關得各顯神通。(圖/獨立特派員) 安康平宅長期遭受標籤化 當地青年解說促成理解 台北市文山區的安康平宅,也長期被標籤化的社區。在社區長大的張家綺,帶著參與者進入當地青少年的生活。而報名參與這場活動的,也大部分是學生,還有媽媽帶著高中生來。 微光盒子團長蕭群諭坦言,安康平宅在文山區就是一個長期被標籤的地方,孩子好像只要在裡面就是不好、就是壞的。可是透過《貧窮人的台北》這樣的活動,讓參與者真實地去跟當地孩子互動。 《貧窮人的台北》參與者方廷安發現,安康平宅一個月只收八百到一千元的管理費 ,但是只有低收入戶才可以一直住在那裡,脫離低收入戶,就要被趕出平宅。但是一被趕出平宅,就要去租外面超級昂貴的租金。 從願意了解,開始溝通到產生理解,「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更希望隨著貧窮重新定義,也能讓社福政策,跟著慢慢轉變,進而解決貧窮產生的社會問題。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走讀貧窮人的台北
黃郁婷

2022年12月11日

699
照護獨居老人健康生活,足部護理的發展與挑戰
有居護所發現,8成的居家個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足部問題,嚴重者甚至造成臥床。因此,一群護理師透過引進國外足部護理課程的訓練,開始投入「足部護理」的照護工作。足部護理是一種預防照護,協助高齡者與獨居老人生活自理,也能即早解決身體上的問題。然而,這樣新穎的照護模式仍鮮為人知,在制度上也面臨挑戰。 護理師引進國外觀念 為何需要居家足部護理? 隨著高齡化及社區照護的需求愈來愈多元,居家護理所提供到宅照護也朝向分流,足部護理觀念引進台灣才5、6年。改變來自於105年、106年,護理師呂郁芳因緣際會接觸到丹麥的「足療」概念,跟著來台上課的丹麥足部照護專家莫德勒(Mette Modler)教授學習,開始投入足部護理的領域。 從加護病房培訓出來的呂郁芳,是高雄長庚醫院草創時期的第一批護理師,也做過校護,民國95年,她第一次踏入長照,101年成立居家護理所。她對到宅照護的個案十分謹慎,每個腳趾甲縫隙都清得乾乾淨淨。 當時居護所只有做健保,也就是到個案家中換管,可是呂郁芳認為,居護師能做的不只於此。「我覺得居護師給人家的感覺就是換管的小姐,我覺得我們不該只有這樣。」 中華基督教福音信義傳道會的社工督導蔡佳霖也強調足部護理的重要性,因為高齡者獨居現象多,他們必須自己生活,所以對他們而言,能走路很重要,如果不把他們的腳保養好,恐怕會影響到未來行走與生活。 專業居家護理所的呂郁芳跟孫金麗一同至獨居高齡者家中進行足部清潔。(圖/獨立特派員) 足部護理防患於未然 到宅照護的現況與困難 熊仁吉82歲,40幾歲就患有糖尿病,目前獨居,使用長照送餐服務,生活可以自理,但好幾次因血糖過低在家中昏倒。有時糖份不足,八寶粥就放在視野所及之處,要去拿卻走不到那裡,所以口袋都要裝著糖果。 居家護理所主任孫金麗說明,這個個案主要需要血糖控制,接著就是足部護理,因為他下肢比較無力,走路容易踢到,萬一腳趾細菌多造成傷口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全身性的感染,後續便會有很大影響。 呂郁芳也擔心,糖尿病可能導致末梢神經遲鈍,若只產生一點傷口,他不會有感覺,就每天照常走路,如果家屬又沒有注意到,傷口就會慢慢變大。有些患者截肢原因就是如此,變嚴重後才發現並進行治療,就來不及了。 目前居家護理無法用健保來執行足部護理,只能以長照的居家護理衛教與諮詢為名,通常會給一組4次就必須結案,事實上足部護理預防重於治療,需要的時間成本更高。 呂郁芳就表示,傷口護理或衛教,頂多50分鐘就能結束,但若是足部護理,最簡單也要一個半小時,最困難的則需要2小時。她坦言,很少人知道足部護理,政策也沒有明確支持。 規範也為他們帶來許多限制,呂郁芳建議,護理人員的足部護理跟居服員的不一樣,可以給護理人員一個碼別,便不必綁在居家護理項目中,或是直接公告開放,足部護理也可以用居家護理衛教與諮詢的碼別進行。 居家護理所主任孫金麗為個案處理厚甲情況。(圖/獨立特派員) 足部護理舉「足」輕重 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尊 對於到宅照護,呂郁芳期望護理師能全面受訓,且以個案的長久照護來說,其實能讓護理師配上居服員是最好,也就是由護理師進入做處理跟衛教,之後每日或每週的維持就交給居服員。 孫金麗則期待,在服務過程中,個案可以有機會在他的生命過程裡,不要成為那個完全臥床被照顧的人,才能夠提升自尊感。把足部護理延伸到在宅照護個案,除了增加他們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也讓生活可以更自主。 呂郁芳提到,其實已經好幾次有阿公、阿嬤說,活到80幾歲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專門看顧我的腳。他們從個案身上獲得許多鼓勵,也看到他們真的很欠缺這樣的服務。「這條路真的不好走,我也希望更多人參與,我就不會做得那麼辛苦。」 足部護理在國外行之多年,國內有一群護理師早在五、六年前,就看到在宅與獨居老人的需求,他們用一步一腳印走出一條路,因此培訓、相關的政策與給付,也應該回應時代的趨勢。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2月11日

463
村里長新形象 不再是你是非不分的許願池
選戰落幕,但全台高達7740位的村里長有人在監督嗎?民眾眼中的村里長要不就是協調鄰居吵架、喬停車位,要不就是賄選、買票等負面醜聞的形象。即便有村里長開始將自己當成社區專業經理人,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但是村里長制度模糊不清、定位不明的狀況,在在消磨有心投入之人的熱情。如果台灣民眾對村里長的期待不再只是泡茶聊天的萬年里伯,那麼大家應該從自己居住的里開始,認真支持與監督村里長。 台灣村里長平均年齡高達59歲,比立委、縣市議員還高齡。(圖/獨立特派員) 今年選舉有將近4成村里只有一位參選人,拿一票即可當選。(圖/獨立特派員) 萬年里長伯非都市傳說 2022年地方選舉落幕,有兩個數據值得關注。 首先,根據中選會數據顯示,此次39.1%的村里是「同額競選」,也就是一個村里只有一位村里長參選人,等於只拿到一票就能當選,說是「躺著選」不為過。 第二,以23歲就能競選的村里長、議員、立委三者相比,村里長平均年齡59歲,立委52歲、議員51歲。 以上數據釋放出兩個重要又令人擔憂的訊息,亦即沒人想選,也沒年輕人投入。部分地區的村里長更是一做幾十年,甚至有父母孩子都是村里長的里長世家。「萬年里長伯」的形象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不是都市傳說。 其實村里長制度是比議員立委、總統還久的存在。 村里長前世叫保甲,最遠可追溯至秦朝,主要功能是監視人民,穩定政權秩序。(圖/獨立特派員) 村里長制度長達千年 村里長前世叫保甲制度,最遠可追溯至中國秦朝,目的是讓人民相互監視,穩定政權秩序。中國各朝代皆有類似制度與功能。到了清朝時期的台灣,主要功能是弭平民亂。日治時期的台灣,叫做保正,功能是解決地方的事務與問題,並且攏絡地方豪族。戰後台灣,於民國35年制定「臺灣省各縣市村里長選舉辦法」,民國39年(1950年)以民眾直接投票的方式選出村里長。 然而,戰後的村里長工作項目卻沒有明確範疇。關注村里長角色超過20年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彭渰雯表示,戰後村里長一直被當作是政黨選舉時,動員造勢、甚至買票賄選的樁腳,直到1990年代,隨民主政治愈趨成熟,樁腳角色開始鬆動。 不當樁腳,村里長可以做什麼? 這面高兩層樓、長約80公尺的彩繪牆成為里民散步、打卡熱點,是高雄市三民區豐裕里里長謝錫元與外部團隊共同打造。(圖/獨立特派員) 村里長轉型成社區專業經理人 高雄市三民區豐裕里里長謝錫元,原本是一名插畫家,看到居住地有些不合常理之處,便在不惑之年參選並當選里長,自此謝錫元的畫布延伸至整個里。 里內有一面高約兩層樓、長約80公尺的彩繪牆,這是謝錫元與外部團隊共同打造,作品名《童舞》。「壁畫讓散步的里民民眾為之一亮,也變成一個新的打卡點,假日很多人騎車散步」謝錫元說。 另一頭公園,有一座一層樓高的巨型虎,公園矮牆也有里民塗鴉,拐個彎有一條彩繪地板巷道,一樣是里民合作完成的,讓巷道不再灰暗髒亂。 謝錫元里長用自身專業投入社區營造,是村里長的新形象。彭渰雯指出,「村里長可以推動社區營造工作,建構比較宜居的生活環境;也可以扮演社區弱勢居民的代言人,成為社會安全網,因為社會安全網需要非常了解社區的頭人」。簡言之,就是將社區當作公司來經營,村里長擔任執行長。 豐裕里有許多流浪動物,引起里民反彈,認為帶來髒亂。(圖/獨立特派員)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每天都想辭職,因為我當里長,一天像過了十年的感覺,被謾罵啦,尤其長輩看我們年輕里長,好像都不會做事,」謝錫元相當無奈分享,像是不亂丟垃圾這種基本道德,也必須他在半夜、凌晨站崗,勸里民勿亂丟垃圾。 謝錫元工作事項五花八門,包括與遊民打交道、協助回收戶保持環境整潔、規勸家戶商家勿占用人行道、照顧流浪動物、協調里民吵架等等。 像這樣被當成雜工、工具人的角色,謝錫元不是唯一。 郭書成打造視野無障礙公園,去除多餘矮灌木與觀賞性植栽,但這種減法思維很容易被里民認為沒建設、沒做事。(圖/獨立特派員) 村里長是里民不分公私的許願池 「我想做社區營造與規劃,可是對很多民眾來說,村里長他是一個可以幫他處理私人事情的人,比如說家裡漏水、比如說他汽車違停被開單,里長可以幫他銷單等等,」新北市汐止區湖興里里長郭書成無奈分享。 郭書成於2018年當選里長,年方25歲,今年順利連任。他這四年最「顯著」的政績是爭取上億經費的自來水管更新,至於比較看不出來的政績是什麼呢? 郭書成帶領採訪團隊走到里內公園,一眼望去視野寬闊,「公園之前有非常多矮灌木或觀賞性植栽,看來漂亮、大家也覺得里長有在做事,還可以消費預算;但它其實是阻礙視線的障礙物,整個空間只有步道可以使用,所以我全部去掉。」但這種減法思維,很容易被認為沒建設、沒做事。 郭書成回顧第一任四年,原本欲從事社區營造規劃,透過一次次的里民討論,讓民眾更懂得如何使用民主制度來生活,無奈大多時候事與願違。但郭書成表示,不會放棄,第二任期希望做更多「軟體」建設,開拓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讓里民自行提案、討論,再用里經費支持,「改造腦內思考,讓大家更大程度地參與到所謂公共事務」郭書城分享。 但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公共事務? 「你家附近的公園要長怎樣?你家道路要不要有人行空間?你家附近的停車場的停車格位夠不夠?你家裡的活動中心開出的課程,是不是你要上的?這些事情都是你應該做的公共參與啊,這些就叫做民主政治啊。不是只有投下那一票的那一刻民主才發生,民主是在你生活的每時每刻發生的啊,」實現會社總監王時思表示。 王時思認為,相比高高在上的政治明星,例如縣市長、立委等,村里長是代議制度反應鏈中最接近民眾的人,是真正的基層政治,是最有可能與民眾一起形塑民主公共空間的政治人物。她與郭書成一起推動「獨立村里長學院-村里長繁星計畫」,打出「美國靠隊長,台灣靠里長」的倡議口號,希望讓民眾認識村里長的角色,進而共同打造符合公眾利益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號召10位對在地基層工作有熱情的人投入選戰,結果有4位成功當選里長。 不過,即便里民支持,村里長自身也有自覺,但曖昧不清的村里長制度仍是阻礙。 村里長除了賄選、綁樁、政治動員的角色外,還可以有新形象:促進台灣成為更加以民為主的社會。(圖/獨立特派員) 村里長制度曖昧不清 依據《地方制度法》59條,村里長「受鄉(鎮、市、區)長之指揮監督,辦理村(里)公務及交辦事項。」至於公務是什麼、交辦什麼事項,都無明確範疇。「他既不是民代,也不是公務人員,里長的專業定位是什麼?」王時思指出制度矛盾點。 如此制度不明,村里長便很難拒絕協調吵架、抓漏補牆這類私人請求。郭書成的應對之道是,「如果這個私人期待是除了我以外,沒人能幫助他,比如說獨居老人,那我會去協助,但如果是家裡漏水這種里民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那我會很努力拒絕他,真的要很努力」。 更重要的是,村里長理論上是無給職,一般說的薪水是指「事務補助費」,補助文具費、郵電費、水電費等因公支出費用,原本4.5萬元,今年12月25日調整為5萬元。事務補助費無須檢據核銷,因而常被視為村里長薪水。 村里長定位不明、薪水不明,甚至被里民期待24小時on call,很難讓年輕人視為一份值得投入、對職涯加分的工作。「誰會尊重村里長,大家想到的就里長伯,想到的就是泡茶、想到的就是樁腳,年輕人想要尋找有成就感的工作,他需要自我肯定,」王時思分析。 另一方面,彭渰雯有不同看法:「其實村里長滿適合作斜槓的職位,國外有很多連市議員都是兼任,因為他有專業工作,收入也靠專任工作,所以不會陷入一旦沒有政治職位,就沒有求生技能的狀況。」 彭渰雯進一步指出,如果村里長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可以組建團隊,當他不續任時,該做的事項仍可透過團隊繼續執行。 村里長無論用任何形象存在,都必須靠選民的支持與監督。郭書成指出,如果只是送洗碗精、衛生紙、麥片等等,這是拿公費去創造村里長個人的好感度,「在經費使用上,大家可以檢視是不是都只是拿來當作綁樁工具,還是把它拿去做公共利益的事情」。 王時思期盼,里民們能正確「使用」村里長,「譬如說你鄰居吵架,你覺得很吵,那這件事情就應該你去按電鈴,告訴你鄰居叫他不要吵,但這種事我們就去找里長;然後或者是樓上夫妻吵架很吵,你也是叫里長去說啊。這個時候你就從公共事務的那個範圍裡面逃避出來,你就覺得說那是里長的事情。你只是把你不喜歡的私人領域的事情丟給里長,而並不是在跟里長形塑共同的公共區域的生活。」 村里長可以是讓台灣走向更加以民為主的政治角色。 (記者/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

2022年12月7日

453
918地震後續大調查,哪些斷層在地底蠢蠢欲動?
今(2022)年的917和918地震,是東部自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以及921地震以來,破到地表最清楚的一次紀錄,稻田也遭受破壞,讓地質、地科界紛紛投入調查。到底有沒有中央山脈斷層存在?917、918地震和中央山脈斷層的關係為何?誰又是地底下的推手呢? 918地震導致地表抬升 稻農生活受影響 918地震過後40餘日,應用地質技師顏一勤和中央大學、中研院地科所博士後研究員再度回到玉里松浦天堂路的稻田,這裡除了稻田出現抬升,水圳也受到破壞。顏一勤認為,這裡出現的現象是此次地震後最清楚的教科書級地表變形。 顏一勤每週從澎湖趕至花蓮,針對地表破裂沿線進行調查,他表示松浦地區垂直的抬升量大約1公尺,呈現西邊抬高、東邊下陷的形態,而目前調查花蓮的結論是,917、918地震的斷層,其實有好幾條。 長良里則是地調所調查918地震位移量最大,現象最明顯的地點之一。種稻十幾年的農民江明錦,在此向退輔會承租十多公頃農地,從未碰過這麼大的地震,他非常擔心明年能否順利耕種,可見稻農成了地震最直接的受影響者。 花蓮縣受到917、918地震影響的稻田跟農地大約383公頃,玉里就佔303公頃,另外造成水圳及灌溉渠道破裂、位移,影響灌溉面積約2千公頃,比較輕微的灌排水問題已經處理,其他較嚴重部分預計於明年二期稻作前完成整修。 玉里的水圳及渠道遭到918地震震裂,影響農田灌溉。(圖/獨立特派員) 918強震震驚花東 是哪些斷層在地下活動? 根據中央地調所的調查,玉里斷層沿線地表破裂延伸14公里長,其中約3公里是這次地震新形成的斷層。 除了玉里以北到春日之間的秀姑巒溪河床有新發現的斷層之外,池上斷層也出現新的破裂點。而被震成好幾段的高寮大橋,目前已經拆除,預計需花3年時間重建。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憲忠指出,這次的地震非常複雜,並非只有一次能量釋放,也就是說不是只有一個點,能量釋放完就結束,而是主要有3個能量釋放的峰值,在斷層面上產生了複雜的破裂。 顏一勤也觀察到,在918地震,池上斷層跟玉里斷層都有破裂的現象,但有一個看起來不屬於池上,也不屬於玉里的斷層,這次到底主要是哪個斷層活動,目前還無法確定。 透過地震動畫圖可以看出,14部長期寬頻地震站,一週收集的地震資料量較少,如果換成46部臨時密集地震網,一週可以捕捉到1萬5000筆的地震資料。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解釋,動畫圖顯現出一旦有密集地震網,量級就差了7倍,剛好這次地震的發生,可以顯示密集地震網跟長期地震網的差別,偵測到的資料數量可以從一日6、7百個,到一日3000多個。 14部長期寬頻地震站與46部臨時密集地震網,一週資料數量的比較。(圖/獨立特派員) 中央山脈斷層謎團重重 918地震和中央山脈有無關聯? 另外,918地震跟中央山脈斷層的關係,以及玉里斷層是否跟中央山脈斷層連在一起,也是這次的爭論焦點。 李憲忠分析,2013年的瑞穗地震、2018年的花蓮地震、2019年、2021年的壽豐地震的主要斷層都是朝西傾,今年的地震可說是朝西傾斷層面的最後兩塊拼圖,應該就是過去學界一直懷疑,過去存在的中央山脈斷層。 顏一勤則表示,地下的構造無從得知,他們現在看到的,都是地表上面變形的表徵,誰是地底最大的推手,以目前的資料無法武斷地給出答案。學者齊聚氣象局開會時,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想法。 經濟部地調所組長林啟文說,根據過去經驗,東部災害型地震的周期大約是70年。「如果活久一點可能等得到,我是等不到了,但我們要將土地留給子孫下一代。」 目前東部有8條活動斷層,其中地調所已公告地質敏感區的有6條,明年也將開始玉里斷層劃定作業。到底有沒有中央山脈斷層存在,或跟中央山脈孕震構造的關係是什麼,地科界還在找答案,但是每一次的答案,都在為下一次的大地震做準備。 (記者/李瓊月、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2月4日

498
金門大橋通車滿月,小金門烈嶼遇上哪些挑戰?
金門大橋通車後,往來大小金門只需要五分鐘,讓小金門的觀光更容易觸及。政府預估建設效應是三分交通、七分觀光,這七分觀光,就是希望能擴大觀光資源,吸引更多遊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只是過去甚少被看見的小金門烈嶼,在迎來改變的同時,又面臨哪些挑戰? 三分交通、七分觀光 金門大橋能帶來哪些效益? 今年10月底,金門大橋正式通車。許多金門鄉親和重要官員抵達典禮現場,見證歷史。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這一個工程所代表的意義,縮小了大小金門的距離,也加強了台灣跟金門的鏈結。」 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金門大橋不管是主題旅遊或者是相關的產業發展,目前在國內的詢問度非常的高,所以金門縣政府會以大橋為主題,有很多配套的活動跟遊程。 遊客聚集,搶著在橋頭拍照留念,金門大橋一通車,馬上成為當地最熱門景點。許多觀光客特地來一趟,只為了體驗過橋的感覺。不少車流過橋到烈嶼,帶進久違的繁榮。 烈嶼鄉鄉民代表林長征觀察,一開通,大概三點半到五點這段時間,做餐飲的店家幾乎都客滿。 金門大橋被預估的效益是,三分交通、七分觀光,尤其對小金門來說,更是如此。 烈嶼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長衡坦言,畢竟烈嶼沒有工業,也沒有工廠,所以說觀光業是最重要的。 金門大橋是台灣第一座極具施工難度和技術要求的長跨距跨海橋梁,被譽為國內公共建設工程的新里程碑。(圖/獨立特派員) 金門大橋開通後 小金門的未來該如何規劃? 烈嶼以往因為交通不便、難以到達,被蒙上神秘的面紗,但它其實有不少值得一遊的景點。戰地遺跡和自然景觀,是小金門重要且特殊的觀光資產,而大橋通車後,未來將有大量觀光客湧進這座小島探索,勢必為地方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烈嶼鄉鄉長洪若珊認為,烈嶼的民風非常淳樸,幾乎可以說是夜不閉戶,但是在大橋開通之後,可能鄉親都會更謹慎一點。 除了治安的疑慮之外,也有居民擔心,大小金門合體成為一日生活圈,這究竟會縮小城鄉差距,還是經濟活動和人口會被吸往較發達的大金門呢? 烈嶼鄉代表林長征表示,小金門目前有一所國中,大概100人上下,民眾也怕這些小朋友會不會去大金門就讀,因為一般家長可能會認為大金門學生多,比較有競爭力。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觀察,比較離島地方的民眾,可能會移居到大金門,不管是金城或金寧,然後休假的時候再回去,產生這種磁吸作用。 另外,金門大橋成為烈嶼的交通主動脈後,原本聯外的關鍵據點九宮碼頭,命運將會如何,也讓鄉民關心。 烈嶼鄉鄉長洪若珊說明,現在可能會海陸均分,或者是陸運比較多,海運比較少。在九宮碼頭部分,希望整個碼頭可以規劃成機能更完善的觀光碼頭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坦言,船班減班之後,甚至有可能裁撤。其實金門發展海洋觀光還要再努力,是不是能夠開發其他的航線。 雙向的橋面,規劃為混合車道。有一線道供各種車輛行駛,一旁則有行人及自行車專用道。(圖/獨立特派員) 資源有限 烈嶼的低碳觀光藍圖能否實現? 據了解,烈嶼鄉一年的預算不到3億,資源又匱乏,但金門大橋通車後,不只碼頭轉型需要經費,還有不少制度或建設,都需要經費挹注才能與時俱進。例如,以往烈嶼人車少,幾乎沒有停車場,如今車潮湧入帶來大量需求,地方政府就得因應相關問題。 烈嶼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長衡分析,觀光景點的停車問題,鄉公所建設經費是有限的,並沒辦法畫出來多少就有多少。然後道路要拓寬的話,也是都需要很多的錢,基礎建設不足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遊客期待造訪烈嶼,烈嶼也期待再現風華,金門大橋為當地揭開了繁榮地方經濟的序幕,但新希望的開始,也帶來了新挑戰。烈嶼在地方產業發展與交通設施上,仍有許多需要協助的地方。而面對遊客大量湧入,低碳旅遊要如何實現,也是個值得深思的難題。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2月1日

400
工班開發就業新可能,庇護工場的「慢慢」長路
由於缺工問題,許多工班找不到學徒與年輕勞動力。台中潭子的一間庇護工場開發出不同於一般的工作,以修繕類的油漆工程,結合五金行實體商店,讓成員一邊上班,一邊實習,接案時便化身為小幫手工班,打磨、補土、上漆都難不倒他們,只是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學習,並完成工作。庇護工場成員在學習和職場之路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正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可能性。 步調緩慢也無妨 慢慢工班的工作是什麼模樣? 台中潭子區的五金行是間由私人企業成立的庇護工場,工作內容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而工場成員有不同的障別,他們一邊在此上班上課,一邊也跟著技術老師外出接案。 庇護工場成員的學習與工作速度較緩慢,但工場和社會都願意給他們一些時間。工場組長蕭豐源表示,因為庇護員工的體力上或工作時間上沒辦法撐很久,所以無法做急迫的工程,但顧客都願意體諒。 工場的就業服務員林培智則解釋,老師傅因賺不到錢而不接小修繕工作,庇護工場正好利用這點,教成員接一些小工程,也讓其家屬放心。成員如果沒去庇護工廠,便會待在家中,可能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能力跟著退化,就業機會也會減少。 協助辦公大樓的粉刷油漆工程,從前置作業、混合水和水泥、補土打磨,到最後的粉刷,全由3位成員一手包辦。但帶隊的老師一刻也閒不下來,技術輔導員郭士楹就談到,他們的行動力不是那麼靈活,必須特別注意他們的安全。 工班至今已接了24件工程,刷油漆、補土對他們來說,算是簡單的。他們處理過更複雜、更辛苦的工作。 庇護工場成員認真打磨牆面,這是油漆工程的一部分。(圖/獨立特派員) 給予成員多元學習機會 庇護工場創造新可能 庇護工場以修繕工作為基礎,橫向連結更多元的內容,為成員的就業開發更多的可能性。蕭豐源說明,工場在一樓設立五金行,除了成員原本正在學習的修繕,也在賣場練習收銀或上貨架。 小芸(化名)是工班裡唯一的女生,有她在的地方就是話題的中心。母親過世後,阿姨送小芸到庇護工場獲取社會經驗,也學習一技之長。家屬發現,她來這裡之後,有很大的轉變。 小芸的家屬表示,她過去不太出門,跟外人接觸時也幾乎沒有說話。但現在,小芸卻可以和工班夥伴們溝通得很愉快。 女生多半會選擇服務類的工作,但是小芸一開始就選擇修繕工作。小芸說:「想說如果學會了,可以幫家裡,或者是幫忙朋友,然後就可以賺一些錢。」成員在庇護工場裡,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出路。 庇護工場成員協助保持五金行貨架的清潔。(圖/獨立特派員) 庇護之後呢?工場成員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在工場上課時,老師解說示範之後,小恩(化名)總是第一個操作練習。小恩的動作比較靈活,擅長刷油漆,也可以跟著老師外出接水電的案子。對他們來說,所有的學習時間,都必須拉長。 林培智談到,小恩很願意學習,只是速度較慢,必須不斷學習。在服務員職務上,林培智則說,以他們的興趣為主,看訓練項目有沒有符合的,再從中瞭解他的操作是否符合這種職種。不過在工場就得多元訓練,每個項目都要去學。 庇護工場成員有其特殊性,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融入職場,社會也需要瞭解他們的不同之處。林培智表示,成員可能受欺負又不敢講,而且在工作場合遇到困難就會停住,不知怎麼做,此時可以提示他怎麼做,他就會持續地做。 能否順利銜接職場,需要考量他們的工作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除了職場轉介之外,庇護工場也思考與專業師傅配合,以及自行成立工作隊的可能性。 蕭豐源提到,只要成員對哪個類別很厲害,他們就會朝那個方向給予更專業的訓練。以後去施工,跟外面的工程行配合時,就會把成員派出去,跟工程行互動。 從庇護工場到職場,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個人的努力、家庭的支持、社會的接納,需要各方共同成就。 (※婁雅君、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30日

321
九合一大選倒數,候選人決勝青年票倉
2022年九合一選舉倒數計時,各候選人忙著衝刺選情,選戰愈到後期,能否爭取更多中間選票,獲得青年選民的支持是關鍵。各縣市長候選人提出的青年政策,大部分都鎖定在就業、創業、生養以及居住問題,猛打現金牌,要爭取選民支持,但對於地方發展以及協助解決青年難題,是否能發揮實質政策效果? 搶關鍵票倉 候選人頻端青年政策牛肉 新世代年輕人經濟壓力大,政策若要有感,幫忙減輕生活負擔最重要,於是發錢、加碼、給福利,從成家基金到生兒育女,各個候選人紛紛端出政見牛肉。 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林佳龍推出青年成家每戶十萬元的補助,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柯志恩則提出生育補助,生愈多胎加碼愈多。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也希望提高生育獎勵,以及提供生兩胎的小家庭入住社宅之優惠,並增加私立幼兒園的補助。 然而,現在年輕人不婚不生,面對少子化,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的黃喬鈴認為,各參選人不該持續這種發錢比賽,而是應擴大公共托育,建構針對0到12歲兒童、符合雙薪家庭需求的公托服務。 黃喬鈴解釋,目前幼兒園的公私比約為3比7,公共托育明明有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等優點,卻僅佔了3成左右。目前民眾在公托服務方面遇到的問題,就是找不到、抽不到,或是抽到之後卻因收托時間不符合家長的上下班接送時間,對雙薪家庭不方便。 少子化問題嚴重,而在南部縣市面對人口流失、老化,如何讓青年回流,產業南移,也成南部縣市首長選戰攻防焦點。 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柯志恩喊出「3利多」,加碼學貸利息補貼、職訓培力補助以及大眾集資助新創,要協助青年翻轉低薪;現任高雄市長陳其邁則是提出繼續擴大招商引資,加速產業轉型,並協助青年職涯探索與創業。 公共托育資源不足,導致家長常遇到公托找不到、抽籤抽不中等問題。(圖/獨立特派員) 候選人猛推青年政策 年輕人真的買單嗎? 對於青年回流政策,一位青年選民陳孝賢認為,地方政府可以和產業連結,補助產業開設相關課程,既符合地方政府培育年輕人的需求,又能讓企業找到人才,年輕人也有機會進入相關產業工作,形成三贏模式。 另一位青年選民柯嘉偉則表示,對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來說,住宅、就業創業跟生育補貼這些政策可能太遙遠了,不能覺得給錢,年輕人就應該結婚生子,還有其他更複雜的層面尚待解決,比如環境對生兒育女是否足夠友善。 比起發錢,其實選民更期待候選人能提出未來如何幫他們打造友善環境,包含生養與勞動權益。台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黃亭偉建議,地方政府可以針對青年勞動條件,適時進行安全檢查或者是勞動條件的檢查,並輔導工會組織。 陳孝賢還說,要講政見都很容易,可以高喊要提出多少預算,但困難的是到底要如何落實並執行它,現今的青年政見像是在象牙塔中被產生出來的,一點都不接地氣。所以需要去推動候選人跟青年之間的對話,甚至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也希望能夠有更多青年的參與。 台灣學生聯合會舉辦市長青年論壇,期望增進青年與候選人的對話。(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選舉負面操作多 年輕人成獨立選民? 年輕人沒有固定政黨認同或歸屬,投票主要到受候選人形象及政見影響,再加上台灣選舉總是離不開負面操作,於是愈來愈多年輕選民厭倦藍綠,獨立選民的比例也愈來愈高。 台灣選舉在仇恨值與負面選戰操作下,缺乏公共議題討論,政見經常淪為口號,沒有財源規劃和具體內容,選民便無法得知候選人如何務實解決問題。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就觀察到,在今年(2022)選舉,公共議題都遭邊緣化,候選人跟政黨為了要拚勝選,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挖掘負面選舉的素材,而不是提出務實的政策內容。 缺乏溝通與對話,青年選民對候選人未來政策的落實沒有信心,要搶青年票倉,不能只給予口號。 台灣政治經常訴諸藍綠對決,現今獨立選民增加,也成為影響選戰結果的重要關鍵。當選戰不再只回歸藍綠,才能讓政治人物端出真正的政見牛肉。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24日

366
雙北市長候選人推出社宅政策,選後如何落實?
截至目前,已經興建完成跟規劃設計中的社會住宅,台北市有兩萬多戶、新北市有八千多戶,跟當初訂下的目標相比,達成率還有待加強。這次選舉,台北市的候選人喊出四萬到五萬戶的目標,新北市也是四萬五千戶起跳。這些承諾及興建計畫,將面臨哪些挑戰?雙北青年的需求又是什麼? 社宅數量僧多粥少 現階段如何分配名額? 從台北市南港、內湖、大同區抽到信義區,劉小姐抽了八次終於抽到信義區的廣慈社會住宅,終於擺脫到處租套房的命運。單身、工作得輪早晚班的她,月租一萬二的暗巷老公寓隔成四間套房,要煮飯還得躲在廁所。 台北市廣慈社會住宅住戶劉小姐表示,價錢會跟外面差不多,但是社會住宅的品質會好很多,跟外面比真的是天堂。 廣慈社宅總共有522戶,弱勢戶占四成,像劉小姐一樣台北市民的身分只占13%,另外還保留30%給在地區里民。 劉小姐不解的是,因為他的身分是台北市市民,名額留得越來越少,不太懂為什麼保留給在地的周邊居民那麼多戶? 新北市的土城員和社宅,32坪的三房型,附簡單家具、冷氣、廚具跟衛浴,一般戶租金22800元、優先戶18200元。(圖/獨立特派員) 候選人喊出社宅數超越中央目標 具體執行方式為何? 中央政府為各縣市訂下社會住宅目標,台北市是26000戶,目前蓋了20429戶。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喊出要蓋五萬戶;陳時中則提出四萬戶的目標,蔣萬安也說要蓋五萬戶。候選人喊出的數字都遠超過中央目標,但問題是要怎麼做? 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我將保留更高比例的社宅戶數,提供給40歲以下的年輕人來居住,我們也要透過多元的方式,包括公辦都更、包括校園改建的EOD計畫等等。」 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以TOD、EOD都更獎勵、都更分回的方式取回社會住宅,每年照這樣的數字可以約增加1600戶。」 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我們可以跟中央來協調,公有地怎麼樣來做釋出,現有的場館警察局下面、怎麼讓他在下面提高公務的效能,上面中高層的要做社會住宅。」 台北市寸土寸金,如何找地蓋社宅、如何跟民間合作,透過容積獎勵回饋社會住宅,特別重要。 民間團體認為,未來全台的社宅租金,都應該以收入計算可負擔租金。(圖/獨立特派員) 訂目標、衝數量拚政見 執行細節備受考驗 台北市兩萬多戶社宅,已經搶破頭,一水之隔的新北市,數量更少。中央在新北市訂下的目標是33000戶,目前蓋了8837戶,侯友宜承諾未來將蓋到45000戶、林佳龍則希望蓋53500戶。 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在新北市我們會新蓋兩萬戶的社會住宅,其中三千戶是捷運社宅,而且三好一公道,就是地點好、建物好、生活機能好,租金價格要公道。」 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我們跟中央大家一起合作,在興建完工或在興建中的社會住宅有1.1萬戶,未來再搭配租金補貼還有包租代管,我們不斷地往前走。」 民間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拜會六都市長候選人,他們樂見新北市提出高於中央的目標,但過去幾年蓋社宅的速度、也難免成為檢驗內容。 OURs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彭揚凱解釋,新北市的規劃目標是在朱立倫市長提出的部分,那時候他們提出的目標大概是一萬戶左右。朱立倫市長是第二任做,侯友宜市長在第一任接著做,所以那是時候新北市並沒有提出更新的目標。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分析,新北市政府可能把資源比較多投於交通建設,所謂三環三線,社會住宅的部分都期待中央政府的補助,或者用民間的力量,比如說以都更的力量去取得社會住宅,政府自己不需要花太多的成本。 原本想公辦都更、分回社會住宅的如意算盤,結果卻出乎意料,譬如板橋民權路的豪宅,建商都更後,新北市分回235戶,卻無法作為社宅出租。 呂秉怡坦言,建商蓋出來的房子基本上不太符合社會住宅的需求,所以不太能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財政局最後的邏輯就是說,把它賣掉挹注到財政基金或住宅基金去。 喊出新目標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一步一步達成,將是選後監督的重點。而除了量之外,民間團體關心的還有社宅的租金。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指出,有一些身分在同樣類別上的人,他們的收入其實差異非常大,所以如果都收同樣租金的話,對他們來說,整個租金的負擔率是差非常非常多的。 訂目標、衝數量,雙北社會住宅不只是市長選舉的焦點,選後怎麼落實政見、怎麼讓真正需要的人進住、規劃合理的租金,挑戰才要開始。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24日

219
全民防禦中!民間如何響應國防?
今年(2022)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台灣社會對全民國防的關注,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率領訪問團訪台,在中國軍演示威壓力下,民防議題的討論熱度更高。其實一些民間單位正積極推動民防議題,並以實際行動倡議民防概念;但地方卻在國防準備上遇到困難,《民防法》的實行狀況也遭到質疑。 民間單位力推民防概念 全民國防意識抬頭? 穿上裝備,這一天台灣鐵杉民防協會將進行例行訓練。由於射擊攸關隊友和自己的性命,動作不容許出錯,同一個訓練項目常常被要求不斷反覆演練,不但要成為反射動作,還要達到零誤差。 後備自訓是協會重要的倡議項目,自訓成員大多已具備相關戰術知識或技能,基於共同理念號召聚集訓練。由於沒有外界資源挹注,訓練裝備要自費購買,場地更要自行租借,成員間必須具高度參與共識才能持續運作。不過近兩年,參與者有增加的趨勢。 協會的理事長阿旭(化名)觀察,大概從2020年以來,開始有愈來愈多願意自主訓練的人說想要保衛台灣。不管是香港反送中還是烏俄戰爭,都激起一波浪潮,讓許多民眾覺得人民應該站出來保衛家園。 以推動全民國防為成立初衷的黑熊學院,在民防議題被看見後,下半年的課程幾乎都額滿。發起人何澄輝表示,過去因軍事被包裝為專業且危險的知識而造成大家恐慌,以至於在面對戰爭時,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進而危害自身乃至於社會的安全。 何澄輝坦言,台灣這幾年都被指名為遭到認知攻擊或假訊息攻擊最氾濫的地方,這也使台灣社會存在許多對立、衝突與困惑,特別是面對中國威脅以及戰爭可能爆發的挑戰時,讓大家在判斷和應對上可能互相仇視對立。所以希望透過課程,讓大家了解認知戰,並建立對戰爭的抵抗意志。 基於戰爭發生,並非人人都上戰場的實際考量,相較有形的民防戰術,黑熊學院的課程設計更著重在擴大基礎,培養專業人才,戰時可以透過穩定後方,進而支援前線。 台灣鐵杉民防協會成員實際進行射擊訓練。(圖/獨立特派員) 《民防法》熱度升 地方實施民防問題多? 過往在地方選舉較少被提及的兩岸、外交、國防等議題,罕見的在2022年年底九合一大選前被提及,甚至出現民團要求縣市地方首長候選人必須在抗中保台議題上表態,也讓民國90年就已制定的《民防法》有了一絲熱度。 民防法只有31條,目的是有效運用民力,在平時協助防災救護,戰時協助軍事任務。除了規定的相關工作範圍及組織權限,也明訂民防經費必須由相關機關編列。而在民防預算書上,卻看到不少服裝、聯誼、餐敘的字樣。 新北市汐止的里長郭書成提到里內突發的坍方事件,不禁想像同樣的狀況,戰時與平時會有什麼不一樣。 郭書成質疑,戰時資訊到底要怎麼做傳播鏈?沒有廣播,也不知道有沒有網路,就算真的能通知到大家,後續是要指揮官指揮民眾嗎?如果沒有指揮官的指令,又要怎麼辦? 雖然有全民國防手冊,但郭書成說:「手冊只有告訴你要做什麼,沒有告訴你要怎麼做。」例如分配物資、去避難場所、分配水源等,但要去哪裡取得這些物資、是否該做戰備的物資儲備,或是到底水源在哪裡?這些都沒有特別指示。 找出民防人員召集通知書是每一年基層里長都必須進行的訓練,每次4小時,郭書成參加了兩次,都讓他覺得在浪費時間。因為宣導內容和民防毫無相關,讓他不禁痛批是掛羊頭賣狗肉。 台灣鐵杉民防協會理事長阿旭(化名)講解戰時避難物資,可想像成要去露營來準備。(圖/獨立特派員) 準備避難物資 居安思危觀念不可無 戰時避難物資的準備,在平常可能看不出其重要性,但在戰時卻十分關鍵,然而,台灣民間卻似乎缺乏警覺心。 戰時物資的準備是類似避難包的升級版,食物、水、保暖用具、保護裝備是最基本的項目,同時建議可以準備具過濾效果的淨水吸管,確保飲用水的取得,另外,對講機則可以提高通訊機率。 除了避難物品,如果有居家防衛或社區巡守的需求,防護裝備就需要升級。阿旭(化名)建議,可以準備戰術背心,並插入抗彈插板,若遇到附近有飛彈砲擊,會有防禦效果。 過去兩年,在疫情的病毒威脅下,台灣社會有「同島一命」這麼一句話。同樣的,在國家安全議題中,也許需要堅定地抱持「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想法,台灣社會才能更加安全。  (※李婕綾、張智龍/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24日

363
讓銀彈飛!金錢如何築起選舉的高牆?
九合一大選將近,各地參選人皆邁入全力衝刺階段,然而舉辦競選活動的同時,也考驗了參選人的手中是否握有足夠「銀彈」,甚至為了獲得選舉的「入場劵」,參選直轄市議員得先繳納保證金20萬、縣議員12萬元。究竟打一場選舉要燒多少錢?大黨小黨奧援情況可能顛覆想像。 政治獻金夠用嗎?一樣選舉兩樣情 打一場地方選戰,參選人可以獲得多少援助?國民兩黨與民眾黨回應,議員參選不會直接發放現金,像是連任4屆的台北市民進黨議員洪健益,2018年的政治獻金來源以建商、企業為主,收入1963萬,開銷1054萬,兩相折抵還有賸餘908萬元,為六都之最。 洪健益強調,政治獻金不會無端掉下來,得「為民服務」累積人脈實力;若有盈餘,依法也不能中飽私囊。剩餘的政治獻金經常用來支付服務處的水費、冷氣費、電費等,或者用於採購贈送大家的摸彩品,總之4年內須將政治獻金合法開銷出去。 另一方面,台北市聯醫醫師洪士奇20年來5度代表親民黨參選議員,卻屢屢落選。2018年,洪士奇政治獻金赤字493萬,這回第6度捲土重來,他還是咬牙砸錢投入選戰。 洪士奇坦言,「我選舉的錢都是賣我房子的錢,我也不是去A錢來的。」早年他誓言選上民代後要爭取公立安養機構,無奈這條參政不歸路是場錢鬥遊戲,銀彈不夠多,政治之路便走得更加艱難。  參選松山信義區議員的洪健益辦理戰鬥陀螺大賽,積極拉近與小朋友距離。(圖/獨立特派員) 選舉資本不平等 小黨輸在起跑點? 上屆台北市議員選舉投入銀彈最多的前10名,涵蓋藍綠橘老將,都破千萬,這屆的小黨基進黨,為克制花費邀集黨內候選人,簽結競選經費上限300萬元的承諾書。 但是在高物價的台北市,一不小心就會預算爆表。以基進黨的港湖議員參選人吳欣岱為例,競總月租4至5萬元,開幕活動10萬元,看板超過20萬,聘僱兩位助理40萬,文宣20到30萬…,這還不包含民調支出。 吳欣岱認為,像她這種小市民參政,能有選舉的本錢,一定是家裡本就富有,或是非常有資源的金主願意贊助。如此一來,成為民意代表之後,到底會是金主代表,還是民意代表? 至於時代力量的嘉義市議員候選人王浩,則在擔任議員服務處主任時,發現民眾覺得現任議員不理會陳情,因為那些議員根本不需要去重視新的議題,就可以連任。而且具有雄厚資本的政治世家,也能獲得較好的宣傳資源。 王浩表示,地方政治長期被一些家族財閥所掌握,「我們認為地方政治被這樣的人把持,是不會進步的一大原因,會參選是給不想讓這些政治世家壟斷的市民一個新的選擇。」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認為,台灣一場議員選舉下來動輒幾百萬,若要選立委,可能花費上千萬甚至上億,所以如果沒有稍微有一點銀彈,口袋不夠深的話,對於年輕人或者沒有背景的人而言,先天上就輸別人一把。 時代力量的嘉義市議員候選人王浩搶不到精華地區的看板,決定以自己做為最好的移動看板。(圖/獨立特派員) 素人無銀彈難參政 可推公費選舉制解決? 6度落選嘉義市東區市議員,今(2022)年68歲的公民老師林瑞霞,仍要再戰。 林瑞霞長年從事民主社會改革運動,也是公督盟的成員,她認為議會年掌百億預算,卻連質詢都只是交差了事,只靠公民監督不夠,還沒退休前就決心走出象牙塔,挑戰素人選舉。 不過,像林瑞霞這樣的素人小黨參政山高路險,無法次次負擔一面就要6萬元的選舉看板,第一次參選的競選總部更是林瑞霞兒子跟人借來的。面對嘉義「選舉沒撇步,用錢買就有」的選舉生態,她也不灰心,只說:「我們這些自詡為清流的人要出來投票,就會稀釋買票的作用。」 如果有「公費選舉」制度,局面會不會有所改變?沈有忠建議,可以透過政府來幫各個政黨買廣告、做文宣,對大家都公平,就算有錢也不能再多購買。 林瑞霞也支持訂定公費選舉制度,但她聽見的反對聲音是,已經形成一票人在搶選舉商機,包含公關公司、看板公司、宣傳車等,一旦實施這個制度,便會害這些人沒有工作。因此即使已倡議多年,也難以實現。 公民課本教導「選賢與能」,台式民主現況卻可能是「選錢與人」;如果沒有政黨奧援、沒有年薪破百、沒有家族撐腰,在民主化超過30年的台灣,參政仍有道銀彈築起的政治高牆。 (※黃怡菁 陳博志 李金龍 許家嘉/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20日

413
科研火箭再試射,台灣太空產業如何繼續前進?
國科會在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設置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繼陽明交通大學大之後,近期由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師生組成的團隊,再次發射兩節式混合火箭。台灣歷經這兩次科研火箭試射,如何從中記取教訓、朝火箭MIT前進?這個發射場域未來將如何提升?成大航太系火箭試射登場 氣象因素成關鍵 國科會在旭海村設置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2022年7月陽明交大發射成功後,這是第二次發射火箭,換成大航太系團隊登場。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講座教授趙怡欽分析,最大意義就是在驗證脫節、空中脫節,然後空中點火,因為以混合火箭來講,空中點火是比一般的火箭困難很多。 趙怡欽教授團隊投入火箭研發15年,這已經是第4代火箭。長6.2公尺、重260公斤,一共分成兩節,第1節推力1500公斤、第2節300公斤,還酬載成大自行研發的探測器。這個探測器裝載在火箭的第2節,未來將飛上天空探測宇宙射線。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楊毅說明,這酬載做的是宇宙射線量測,是台灣自己設計的、成大自己設計的,主要是專門用在探空火箭或是立方衛星。 趕在冬天東北季風增強前發射,火箭終於衝上天際,但事後觀測的結果,卻讓團隊有點失望。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講座教授趙怡欽指出,進入雲層以後,研究團隊發現上面氣流大概是每秒15到20公尺,而且地面是東北季風,上面是完全西風。 風向的轉變,使火箭動態偏移,也可以從火箭煙霧的軌跡看出端倪。 趙怡欽說明,看到煙開始偏了,就是火箭姿態完全變調了,那個就是火箭的結構受損, 火箭結構受損後,電腦的安全裝置啟動,導致第2節無法點火。 趙怡欽解釋,電腦不讓它點火了,因為那個姿態不對,點火會很危險,所以就一起掉落。 第一節跟第二節火箭,一起從天上掉落,趙怡欽認為,事前對風速的低估及火箭結構設計都需要檢討。 檢討結構設計、建立氣象資料 從試驗中累積經驗 儘管無法驗證空中點火技術,但這次試驗,也是台灣火箭研發的難得經驗。懸吊在探空氣球下方,是成大師生自行研發的GPS發報機,可以在高空追蹤風場,回傳即時資訊。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炳志分析,上方風速現在大概是每秒15公尺,離架是每秒10公尺的風速之下,它才能發射。因為離架的時候,火箭速度還沒建立,如果側風太強,怕會影響火箭的穩定度。而火箭要在高空脫節,風速也是關鍵。陳炳志說明,飛上去之後,風速大概就是影響火箭整個的軌跡。如果上面預測風速跟發射之前規劃差比較多的話,那個彈著的位置可能就會不會在原來預定的位置,偏得比較遠的話,就會有一些安全上的疑慮。當天地面及高空風速,確實都在臨界點,這也是未來要持續在這裡發射科研火箭,必須建立的氣象資料。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講座教授趙怡欽坦言,在那邊做發射場地,需要累積滿多的氣象資料,因為像東北季風季節性的東西,其實每年都會出現,而且差不多時間。 科研火箭的下一步 如何影響太空產業的未來? 除了研究單位的投入,要讓MIT火箭順利升空,還有其他人也在努力。現場的小型氣象站,用光纖傳輸氣象資訊,給各個研發團隊。還有火箭發射時,也得做交通管制。 國家太空中心射場指揮官曾坤樟表示,看箭體的容量,大概會估算出一個安全的距離,基本上在發射的時候,大家都要退到安全距離以外。 成功大學明年的全型火箭,預計要飛80到100公里,等於已經到了大氣層與太空交界。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趙怡欽坦言,這種場地畢竟是科研火箭,學生學習、培養人才,以國家來講這個場地是不夠的,這場地要發射100公里真的很危險。 克服氣候限制、提升火箭製造技術、留住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甚至找出真正的國家發射場域,科研火箭的每一步,都攸關太空產業的未來。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1月20日

399
從醫學教育到臨床訓練,VR技術或成醫療新利器?
人人對未來世界勾勒出的種種想像加上科技的蓬勃發展,VR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不僅被應用在醫療教育上,使穴位和經絡走向一覽無遺,更進入醫療現場,協助醫護人員熟悉臨床工作。隨著「元宇宙」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虛實融合的XR研發產業也正在發生。 VR成醫療教學工具 新科技如何進入教育場域? 針灸教學時,經常使用刻有穴位名稱的經絡銅人作為模型,現在有了能讓醫學院學生更理解經絡,並累積純熟技巧的教學方式。長庚大學中醫系為台灣首度引進針灸VR系統的學校,學生能夠戴上VR裝置,在樂趣中學習新知。 長庚醫院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官佳璇說明,過去針的位置、進針的深度只能想像,現在使用VR系統可以直接讓人知道針往下刺後,實際會碰到哪裡。VR裝置對穴位針刺的深度設定,能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為傳統中醫教育提供新穎科技,背後的「肯狄科研」團隊,擁有醫學影像與沈浸式視覺的核心技術。 設計「人體地圖」產品的黃麗穎表示,產品開發的理念是希望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整合醫學教育下的不同學門,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及中醫的經學。不只是復刻現實,而是優化現實,在現實中有學習障礙的地方,就可以在虛擬實境中,施加一些魔法。 經由醫學內容的規劃及模型師或動畫師的建模,產出VR模擬,能夠將大腦一層一層地打開,即時顯示出腦神經系統、構造名稱,以及立體的醫學影像,以往解剖學裡懵懂不清的部位,現今都變得清楚明瞭。 由於東、西方的醫學教育本就有自己專屬的訓練方式,推廣VR應用極具挑戰,辛苦推廣六年多後,除了與台灣的醫學院配合,去年也終於和紐約大學共同舉辦元宇宙課程,提供正式的教育學分。 長庚大學中醫系學生穿戴VR裝置,以新科技理解經絡。(圖/獨立特派員) VR應用於臨床訓練 克服疫情下學習障礙 VR在醫學上的應用,也從校園進入醫療現場,擴增醫護人員跨團隊合作的能力。由於新冠疫情影響,禁止群聚,新光醫院把原本的教育訓練課程改以VR進行,讓學習不中斷。 新光醫院護理督導吳秀娟說明,透過VR職能訓練,可以從不同的視野拍攝畫面,能以第一視角身歷其境,也能從觀察者的角度見習。呼吸治療室組長張恩銘也提到,這樣的跨科別學習,可以讓呼吸治療師及護理師看見彼此的專業內容。 上完VR課程,醫護團隊再到加護病房模擬新冠重症病患的實際治療照護場景。實地演練時,參照VR教學訓練,呼吸治療師須注意呼吸器的設定、固定插管的位置;護理師則在關節處放上脂肪墊、放好枕頭,仔細監測數據。 VR用於醫療的教育訓練,還能由後台分析臨床成效,紀錄學員視線所及,也降低了群聚感染風險,幫助醫療人員迅速上陣。 軟、硬體的進步,結合各領域的開發者團隊,讓VR的醫療應用層面更廣。以藥物開發為例,因為現代藥物的分子鏈非常複雜,所以透過VR開發人員,可以有更好的模擬,也能更快速地研究新藥。 新光醫院提供。學員透過裝置看見VR畫面,模擬肺部塌陷重症病患的照護。(圖/獨立特派員) 元宇宙引領風潮 台灣XR產業現在進行式? 近期「元宇宙」崛起,強調虛實整合,其技術核心是VR和AR,5G的發展也將帶動設備普及。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子威預測,大約在2024年,整個XR(延伸實境),也就是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將跨過採購門檻。 台灣XR產業生態系統有技術提供、平台及應用三大群體,自有研發是主要取得技術的方式。為了讓台灣資通訊產業也能在AR/VR的領域發光,TAVAR協會也多次舉辦國際考查團,出國交流。 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執行長陳英姿認為,其實大家都小看了AR/VR市場,以為只有透過VR頭戴式顯示器或手機、3D相關的一些設備才能使用。台灣有最棒的零組件廠商、晶片廠商,這幾年也持續協助這些產業,更增進內容的豐富,致力打造XR產業生態圈。 伴隨着AR、VR、AI、區塊鏈技術和5G技術的發展,融合不同領域的專業,逐漸消除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帶來嶄新變革,擴增你我的生活面向。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13日

255
中共二十大之後,世界局勢將如何變化?
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格外受到關注。除了習近平將更為集權之外,哪些人會進入最高領導核心――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更引發多方猜測。在二十大的工作報告中,奠定了中國未來5年在內政、外交,和兩岸關係的方向,而美中對抗的態勢,也牽動著世界局勢和台海安全。 中共二十大之後 習近平將手握更大權力?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在中美抗衡的主旋律中,二十大的人事布局,格外引起世界關注。習近平的地位是否穩固,外界有不同的揣測。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觀察,二十大之後,將全力強化習近平在黨內的核心跟地位,及共產黨對一切事物的掌控,為確立這兩項,也一定會放進二十大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習近平的地位,只會更鞏固與強化。 新一屆領導班子將在二十大閉幕後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中產生,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今(2022)年從9671萬名共產黨黨員中,選出2296名二十大代表。參照十九大,當時選出204名中央委員、25名中央政治局委員,最後產生7名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也就是中共的最高權力核心。 張五岳認為,外界過度關注哪些人入常,更應該關注的是,當中是否有培養接班人的人事布局,讓其有足夠時間歷練黨政軍二把手的位置,習近平才有可能在2027年交棒,開創新的政治局面。 香港01提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開幕致詞。(圖/獨立特派員) 中國對台步步進逼 美國政策態度為何? 習近平在二十大宣布:「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及其分裂活動。」表明逐步統一台灣的決心,並拒絕「外部勢力」介入。 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共軍在台周邊海域進行大規模軍演,台海衝突急遽升溫。2019年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今年國務院又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中國對台灣的統一進程,步步進逼。 若中共武力犯台,美國是否出兵?美國總統拜登在媒體前4次談話,一次比一次明確,白宮也一次又一次地出面澄清。台灣安全攸關美國戰略利益,美國對台政策,是否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對此,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分析,過去美國會說「不支持台獨」,但現在是「不鼓勵台獨」,英文用字的微妙變化,好像代表著美國政策變得寬鬆。戰略模糊政策的帽子,美國應該沒有丟棄,但陳述的內涵明顯有更清晰的趨勢。 張五岳認為,中共期待在2049年以前能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以中南海的戰略佈局來看,中美對抗將是長達二、三十年的過程,在2049年之前,北京也在盤算著美中之間的武力變化。 疫情嚴峻,中國實施清零封控政策,民眾進行核酸檢測。(圖/獨立特派員) 疫情封控、取消主席連任限制 影響中國內部穩定? 嚴格的清零和封控政策,在社會和經濟面都造成嚴重打擊。根據美國商會5月發布的調查,52%的美國企業已經延遲投資中國計畫或開始減資。台經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也表示,許多在中國的外商、台商、陸企都考慮要將產業供應鏈轉移到海外。 內有清零政策的衝擊,外有科技戰圍堵以及歐美需求下降,導致中國出口減少等多重挑戰。經濟穩定與否,向來牽動著中國內部的穩定。 在政治方面,中國在2018年3月第13屆人大,通過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外界認為中國在經濟開放之餘,政治卻在開倒車。 李大中分析,有別於川普時代的單邊主義,拜登政府以多邊結盟的方式,對中國進行圍堵。針對美國的舉動,習近平在二十大表態,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 陳華昇認為,中國過去希望能在2028或2030年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但速度可能會延緩至少5到10年,甚至15年,美中將持續對抗。張五岳則分析,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高度受國際社會因素、國內因素和雙邊因素變遷的制約,誰能夠因應內外挑戰有序的面對未來,才是關鍵。 中共二十大之後,美中的競爭態勢將持續升高;世界的分歧,將持續進行下去。如何控管風險,將是全世界的挑戰。 (記者/婁雅君 鄭凱文 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13日

294
民間版社會住宅,芳春公寓的歷史與變遷
「芳春公寓」是一棟隱身嘉義市區巷弄的老房子,過去因為大部分租客都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弱勢者及老年人,所以許多社福團體暱稱它是台灣第一棟民間版的社會住宅。隨著時間推移,芳春公寓的居住友善程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住客的樣貌卻有些不同,經營上也面臨了一些挑戰與困難。號稱民版社宅 芳春公寓的真實樣貌? 芳春公寓從民國61年11月1日開始經營,有46間木造隔間,目前接近滿租,其中有8成住戶年齡在65歲以上,處於長年獨居狀態。3坪左右的空間,有簡單的床鋪、櫃子和電視,一個月租金大約2400元,而且不收押金。 芳春公寓的屋主李慶仁說,這裡的老人有幾種狀態,一種是低收入且比較邊緣的,又獨居、沒有子女,有時連三餐都成問題。他們都繳不出押金,所以乾脆決定便宜租出,也不收押金。 對芳春公寓住戶來說,看電視是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活動,而在插座有限的老式木造隔間裡,電視就成了房間裡最主要的電器。李慶仁提到,因為冰箱一個月的電費就要3、4百塊,對他們而言是筆不小的開銷,所以冰箱在這裡很少見。 在芳春公寓,住戶們的生活物資也被屋主掛在心上。發放物資是屋主李慶仁在公寓裡的其中一項工作,物資以各種乾糧及罐頭食品為大宗,外界也捐贈了食品及生活用品,住戶有需要都可以索取。 芳春公寓入口招牌寫著屋主的電話,以等待隨著季節來去的房客,也隨時為住戶提供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芳春公寓房客變遷 長者為何聚集於此? 開業50年來,芳春公寓房客來來去去,其中有少數房客,如同候鳥般只在固定的季節入住。李慶仁解釋,因為公寓沒有冷氣,夏天有些房客便會選擇睡在公園;冬天外面真的太冷,他們就寧願花錢租屋。 李慶仁的父親在50年前買地自建芳春公寓,模仿船艙建造連結垂直空間的迴旋梯,也比照船艙在公寓內部做出隔間以出租。一開始,芳春公寓的房客主要是外地來的打工族,隨著時間變遷,芳春公寓的房客也改了樣貌。 李慶仁表示,嘉義老年化狀況嚴重,芳春公寓的住戶有些一住就是二、三十年,他們都已經老了,又會介紹一些單身獨居、租不到房子的朋友來這邊住,這樣的族群就逐漸增加。 這幾年芳春公寓的住戶中,即使來自外縣市的高齡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李慶仁也只要求房客必須生活自理、打掃環境,就可以入住。 李慶仁說明,從北部來的租客在高齡住戶中占了兩、三成,這是因為北部房租很貴,子女買的房子又都是兩房、三房,他們結婚生子之後,根本無法三代同堂,便只能犧牲一代,讓老年人出去住,而芳春公寓可能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芳春公寓房客葉先生的生活樣貌。(圖/獨立特派員) 乘載獨居老人年邁日子 公寓經營的挑戰與困難 林芳志是在地的資深里長,芳春公寓的每位住戶他都認識,幫忙住戶申請各種補助、找民間捐贈生活物資,是林芳志習以為常的服務項目。不過,在各種協助事項中,卻有一樣最讓他感傷。 林芳志坦言,有些住戶被醫生宣告癌末後,就希望往生的話,可以由林芳志送他最後一程,處理後事。林芳志感到非常難過,因為大家都熟識已久,像個大家庭一樣。他也說,許多住戶在芳春公寓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芳春公寓也是許多經濟弱勢者最後的退路。 然而,走過將近半世紀的歲月,芳春公寓也遇上存續的艱難選擇。 由於是木板隔間的房子,一直以來芳春公寓對於住戶用火、用電都有相當限制,但隨著時代演進,老房子卻與現行法規相牴觸。李慶仁表示,消防隊希望公寓使用防火建材,在11、12月就要把所有木板用一級防火建材封起來,如此的改建將是一筆巨大成本。 不僅李慶仁有過要不要歇業的兩難掙扎,住戶也相當擔心會因此調高房租,但李慶仁知道,一旦調漲,住戶的生活就會有問題,所以也不會調整房租,並決定繼續經營芳春公寓。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統計資料,到今年(2022)第二季為止,全國有4.4萬名獨居老人被列冊為需要關懷的對象。內政部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國內老人獨居宅有增加的趨勢,截至今年第二季已有51.79萬戶,顯示老人獨居已經是台灣人口老化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建立獨居長者相關的照護制度也迫在眉睫。 (記者/李婕綾 張智龍 採訪報導)
其他

2022年11月13日

632
無人機國家隊成立,國防軍事戰略如何布局?
俄烏戰事無人機成關鍵武器 帶給各國什麼啟發? 俄烏戰事開打至今超過八個月,俄羅斯近日以自殺式無人機猛烈轟炸烏克蘭,這場戰爭成了無人機最大試煉場。過去烏克蘭以無人機戰術多次重創俄軍、扭轉劣勢,更帶給各國在軍事科技發展很大啟發。 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說明,一輛主戰車大概是五百萬美金,一枚彈簧刀或鳳凰幽靈無人機可能是兩三萬美金。如果說兩三萬美金的無人機能夠擊毀一輛五百萬主戰車的話,那個性價比很高。 這些新式武器在戰場展現高度作戰價值,成為現代戰略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是台灣要發展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戰力。 陳國銘認為,無人機有兩個功用,第一個,當作部隊的耳目。第二個,在近距離決戰的時候,可以當作自殺飛機或是自殺炸彈的角色。 目前台灣由國家中科院研發所製造的劍翔自殺式無人機也正投入量產,預估2025年至少有104架可完成生產。(圖/獨立特派員) 無人機國家隊成立 除了軍事運用還有哪些用途? 台灣軍用無人機,除了劍翔,從大型的騰雲無人機、中型的銳鳶以及小型的紅雀。之前這些軍用無人機都是由中科院一手主導研發生產,現今為加速開發,提升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今年8月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揭牌啟用,總統蔡英文正式宣布成立無人機國家隊,希望結合產官學能量。 無人機公司執行長李志清表示,這個國家隊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人才、人力下,盡量能夠集合在一起,在這裡面去發揮,這樣才能夠創造出最好的優勢。 以技術應用來說,目前李志清正和雷虎科技合作,以無人直升機搭載中繼設備,利用群飛技術,在空中鋪設通訊系統,未來在災區或是戰場,即使通訊中斷,也能迅速恢復網路。 無人機公司董事長陳冠如解釋,台灣本身有颱風、土石流、地震,在第一時間之內搭配跟我們國內合作電信業者中華電信,讓災區可以第一時間恢復通訊。 通訊、偵察、監視,必要時還可以擔負攻擊任務,無人機在戰場可發揮高度運用彈性。如何整合應用,都是未來開發重點。(圖/獨立特派員) 軍民兩用、平戰轉換 無人機如何發揮不對稱作戰能力? 民間廠商技術不斷突破,軍用直升機在關鍵技術發展也持續精進。日前中共軍艦逼近台灣,我方負責執行海域偵巡的銳鳶無人機在空中緊盯,俯拍國共軍艦對峙。目前與中科院合作,負責承接國軍銳鳶無人機保養維修,羅正方認為台灣具有發展無人機產業很大優勢。 無人機公司董事長羅正方認為,全球高階的晶片有九成在台灣製造,無人機上面沒有飛行員,它要的這些飛控的大腦、飛控的晶片也是以台灣製造居多。無人機群體飛行,必須在它飛控電腦上面能夠具備每一架飛機都是一個動態的節點,它必須是互相通聯,整個飛行控制也是可以變化。無人機未來要達到這樣聰明程度,需要非常多的感測器在上面。 中科院研發的第一代銳鳶屬防衛型的偵察機,可在戰場執行監控、日夜間偵蒐等任務。而目前研製的銳鳶二代傳出是可搭載武器,具有偵打一體能力。但要發展不對稱戰力、擴大規模,還需要民間參與。 羅正方認為,在短期之內就是能夠盡速地把平常商用的無人機,到了戰時需要做一些簡單的投放,比如說既有的彈藥可以做精準投放。這個其實很容易改造,這樣的改造能量必須要有。 軍民兩用,平戰轉換,因應台海衝突,未來這些民間資源遇到非常時期即可動員。俄烏戰爭推升無人機產業熱潮,國防自主,不能只靠軍購,將民間能量納入軍事工業,才能發揮不對稱作戰最高戰力。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