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169
全民防禦中!民間如何響應國防?
今年(2022)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台灣社會對全民國防的關注,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率領訪問團訪台,在中國軍演示威壓力下,民防議題的討論熱度更高。其實一些民間單位正積極推動民防議題,並以實際行動倡議民防概念;但地方卻在國防準備上遇到困難,《民防法》的實行狀況也遭到質疑。 民間單位力推民防概念 全民國防意識抬頭? 穿上裝備,這一天台灣鐵杉民防協會將進行例行訓練。由於射擊攸關隊友和自己的性命,動作不容許出錯,同一個訓練項目常常被要求不斷反覆演練,不但要成為反射動作,還要達到零誤差。 後備自訓是協會重要的倡議項目,自訓成員大多已具備相關戰術知識或技能,基於共同理念號召聚集訓練。由於沒有外界資源挹注,訓練裝備要自費購買,場地更要自行租借,成員間必須具高度參與共識才能持續運作。不過近兩年,參與者有增加的趨勢。 協會的理事長阿旭(化名)觀察,大概從2020年以來,開始有愈來愈多願意自主訓練的人說想要保衛台灣。不管是香港反送中還是烏俄戰爭,都激起一波浪潮,讓許多民眾覺得人民應該站出來保衛家園。 以推動全民國防為成立初衷的黑熊學院,在民防議題被看見後,下半年的課程幾乎都額滿。發起人何澄輝表示,過去因軍事被包裝為專業且危險的知識而造成大家恐慌,以至於在面對戰爭時,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進而危害自身乃至於社會的安全。 何澄輝坦言,台灣這幾年都被指名為遭到認知攻擊或假訊息攻擊最氾濫的地方,這也使台灣社會存在許多對立、衝突與困惑,特別是面對中國威脅以及戰爭可能爆發的挑戰時,讓大家在判斷和應對上可能互相仇視對立。所以希望透過課程,讓大家了解認知戰,並建立對戰爭的抵抗意志。 基於戰爭發生,並非人人都上戰場的實際考量,相較有形的民防戰術,黑熊學院的課程設計更著重在擴大基礎,培養專業人才,戰時可以透過穩定後方,進而支援前線。 台灣鐵杉民防協會成員實際進行射擊訓練。(圖/獨立特派員) 《民防法》熱度升 地方實施民防問題多? 過往在地方選舉較少被提及的兩岸、外交、國防等議題,罕見的在2022年年底九合一大選前被提及,甚至出現民團要求縣市地方首長候選人必須在抗中保台議題上表態,也讓民國90年就已制定的《民防法》有了一絲熱度。 民防法只有31條,目的是有效運用民力,在平時協助防災救護,戰時協助軍事任務。除了規定的相關工作範圍及組織權限,也明訂民防經費必須由相關機關編列。而在民防預算書上,卻看到不少服裝、聯誼、餐敘的字樣。 新北市汐止的里長郭書成提到里內突發的坍方事件,不禁想像同樣的狀況,戰時與平時會有什麼不一樣。 郭書成質疑,戰時資訊到底要怎麼做傳播鏈?沒有廣播,也不知道有沒有網路,就算真的能通知到大家,後續是要指揮官指揮民眾嗎?如果沒有指揮官的指令,又要怎麼辦? 雖然有全民國防手冊,但郭書成說:「手冊只有告訴你要做什麼,沒有告訴你要怎麼做。」例如分配物資、去避難場所、分配水源等,但要去哪裡取得這些物資、是否該做戰備的物資儲備,或是到底水源在哪裡?這些都沒有特別指示。 找出民防人員召集通知書是每一年基層里長都必須進行的訓練,每次4小時,郭書成參加了兩次,都讓他覺得在浪費時間。因為宣導內容和民防毫無相關,讓他不禁痛批是掛羊頭賣狗肉。 台灣鐵杉民防協會理事長阿旭(化名)講解戰時避難物資,可想像成要去露營來準備。(圖/獨立特派員) 準備避難物資 居安思危觀念不可無 戰時避難物資的準備,在平常可能看不出其重要性,但在戰時卻十分關鍵,然而,台灣民間卻似乎缺乏警覺心。 戰時物資的準備是類似避難包的升級版,食物、水、保暖用具、保護裝備是最基本的項目,同時建議可以準備具過濾效果的淨水吸管,確保飲用水的取得,另外,對講機則可以提高通訊機率。 除了避難物品,如果有居家防衛或社區巡守的需求,防護裝備就需要升級。阿旭(化名)建議,可以準備戰術背心,並插入抗彈插板,若遇到附近有飛彈砲擊,會有防禦效果。 過去兩年,在疫情的病毒威脅下,台灣社會有「同島一命」這麼一句話。同樣的,在國家安全議題中,也許需要堅定地抱持「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想法,台灣社會才能更加安全。  (※李婕綾、張智龍/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24日

331
讓銀彈飛!金錢如何築起選舉的高牆?
九合一大選將近,各地參選人皆邁入全力衝刺階段,然而舉辦競選活動的同時,也考驗了參選人的手中是否握有足夠「銀彈」,甚至為了獲得選舉的「入場劵」,參選直轄市議員得先繳納保證金20萬、縣議員12萬元。究竟打一場選舉要燒多少錢?大黨小黨奧援情況可能顛覆想像。 政治獻金夠用嗎?一樣選舉兩樣情 打一場地方選戰,參選人可以獲得多少援助?國民兩黨與民眾黨回應,議員參選不會直接發放現金,像是連任4屆的台北市民進黨議員洪健益,2018年的政治獻金來源以建商、企業為主,收入1963萬,開銷1054萬,兩相折抵還有賸餘908萬元,為六都之最。 洪健益強調,政治獻金不會無端掉下來,得「為民服務」累積人脈實力;若有盈餘,依法也不能中飽私囊。剩餘的政治獻金經常用來支付服務處的水費、冷氣費、電費等,或者用於採購贈送大家的摸彩品,總之4年內須將政治獻金合法開銷出去。 另一方面,台北市聯醫醫師洪士奇20年來5度代表親民黨參選議員,卻屢屢落選。2018年,洪士奇政治獻金赤字493萬,這回第6度捲土重來,他還是咬牙砸錢投入選戰。 洪士奇坦言,「我選舉的錢都是賣我房子的錢,我也不是去A錢來的。」早年他誓言選上民代後要爭取公立安養機構,無奈這條參政不歸路是場錢鬥遊戲,銀彈不夠多,政治之路便走得更加艱難。  參選松山信義區議員的洪健益辦理戰鬥陀螺大賽,積極拉近與小朋友距離。(圖/獨立特派員) 選舉資本不平等 小黨輸在起跑點? 上屆台北市議員選舉投入銀彈最多的前10名,涵蓋藍綠橘老將,都破千萬,這屆的小黨基進黨,為克制花費邀集黨內候選人,簽結競選經費上限300萬元的承諾書。 但是在高物價的台北市,一不小心就會預算爆表。以基進黨的港湖議員參選人吳欣岱為例,競總月租4至5萬元,開幕活動10萬元,看板超過20萬,聘僱兩位助理40萬,文宣20到30萬…,這還不包含民調支出。 吳欣岱認為,像她這種小市民參政,能有選舉的本錢,一定是家裡本就富有,或是非常有資源的金主願意贊助。如此一來,成為民意代表之後,到底會是金主代表,還是民意代表? 至於時代力量的嘉義市議員候選人王浩,則在擔任議員服務處主任時,發現民眾覺得現任議員不理會陳情,因為那些議員根本不需要去重視新的議題,就可以連任。而且具有雄厚資本的政治世家,也能獲得較好的宣傳資源。 王浩表示,地方政治長期被一些家族財閥所掌握,「我們認為地方政治被這樣的人把持,是不會進步的一大原因,會參選是給不想讓這些政治世家壟斷的市民一個新的選擇。」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認為,台灣一場議員選舉下來動輒幾百萬,若要選立委,可能花費上千萬甚至上億,所以如果沒有稍微有一點銀彈,口袋不夠深的話,對於年輕人或者沒有背景的人而言,先天上就輸別人一把。 時代力量的嘉義市議員候選人王浩搶不到精華地區的看板,決定以自己做為最好的移動看板。(圖/獨立特派員) 素人無銀彈難參政 可推公費選舉制解決? 6度落選嘉義市東區市議員,今(2022)年68歲的公民老師林瑞霞,仍要再戰。 林瑞霞長年從事民主社會改革運動,也是公督盟的成員,她認為議會年掌百億預算,卻連質詢都只是交差了事,只靠公民監督不夠,還沒退休前就決心走出象牙塔,挑戰素人選舉。 不過,像林瑞霞這樣的素人小黨參政山高路險,無法次次負擔一面就要6萬元的選舉看板,第一次參選的競選總部更是林瑞霞兒子跟人借來的。面對嘉義「選舉沒撇步,用錢買就有」的選舉生態,她也不灰心,只說:「我們這些自詡為清流的人要出來投票,就會稀釋買票的作用。」 如果有「公費選舉」制度,局面會不會有所改變?沈有忠建議,可以透過政府來幫各個政黨買廣告、做文宣,對大家都公平,就算有錢也不能再多購買。 林瑞霞也支持訂定公費選舉制度,但她聽見的反對聲音是,已經形成一票人在搶選舉商機,包含公關公司、看板公司、宣傳車等,一旦實施這個制度,便會害這些人沒有工作。因此即使已倡議多年,也難以實現。 公民課本教導「選賢與能」,台式民主現況卻可能是「選錢與人」;如果沒有政黨奧援、沒有年薪破百、沒有家族撐腰,在民主化超過30年的台灣,參政仍有道銀彈築起的政治高牆。 (※黃怡菁 陳博志 李金龍 許家嘉/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20日

348
科研火箭再試射,台灣太空產業如何繼續前進?
國科會在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設置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繼陽明交通大學大之後,近期由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師生組成的團隊,再次發射兩節式混合火箭。台灣歷經這兩次科研火箭試射,如何從中記取教訓、朝火箭MIT前進?這個發射場域未來將如何提升?成大航太系火箭試射登場 氣象因素成關鍵 國科會在旭海村設置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2022年7月陽明交大發射成功後,這是第二次發射火箭,換成大航太系團隊登場。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講座教授趙怡欽分析,最大意義就是在驗證脫節、空中脫節,然後空中點火,因為以混合火箭來講,空中點火是比一般的火箭困難很多。 趙怡欽教授團隊投入火箭研發15年,這已經是第4代火箭。長6.2公尺、重260公斤,一共分成兩節,第1節推力1500公斤、第2節300公斤,還酬載成大自行研發的探測器。這個探測器裝載在火箭的第2節,未來將飛上天空探測宇宙射線。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楊毅說明,這酬載做的是宇宙射線量測,是台灣自己設計的、成大自己設計的,主要是專門用在探空火箭或是立方衛星。 趕在冬天東北季風增強前發射,火箭終於衝上天際,但事後觀測的結果,卻讓團隊有點失望。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講座教授趙怡欽指出,進入雲層以後,研究團隊發現上面氣流大概是每秒15到20公尺,而且地面是東北季風,上面是完全西風。 風向的轉變,使火箭動態偏移,也可以從火箭煙霧的軌跡看出端倪。 趙怡欽說明,看到煙開始偏了,就是火箭姿態完全變調了,那個就是火箭的結構受損, 火箭結構受損後,電腦的安全裝置啟動,導致第2節無法點火。 趙怡欽解釋,電腦不讓它點火了,因為那個姿態不對,點火會很危險,所以就一起掉落。 第一節跟第二節火箭,一起從天上掉落,趙怡欽認為,事前對風速的低估及火箭結構設計都需要檢討。 檢討結構設計、建立氣象資料 從試驗中累積經驗 儘管無法驗證空中點火技術,但這次試驗,也是台灣火箭研發的難得經驗。懸吊在探空氣球下方,是成大師生自行研發的GPS發報機,可以在高空追蹤風場,回傳即時資訊。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炳志分析,上方風速現在大概是每秒15公尺,離架是每秒10公尺的風速之下,它才能發射。因為離架的時候,火箭速度還沒建立,如果側風太強,怕會影響火箭的穩定度。而火箭要在高空脫節,風速也是關鍵。陳炳志說明,飛上去之後,風速大概就是影響火箭整個的軌跡。如果上面預測風速跟發射之前規劃差比較多的話,那個彈著的位置可能就會不會在原來預定的位置,偏得比較遠的話,就會有一些安全上的疑慮。當天地面及高空風速,確實都在臨界點,這也是未來要持續在這裡發射科研火箭,必須建立的氣象資料。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講座教授趙怡欽坦言,在那邊做發射場地,需要累積滿多的氣象資料,因為像東北季風季節性的東西,其實每年都會出現,而且差不多時間。 科研火箭的下一步 如何影響太空產業的未來? 除了研究單位的投入,要讓MIT火箭順利升空,還有其他人也在努力。現場的小型氣象站,用光纖傳輸氣象資訊,給各個研發團隊。還有火箭發射時,也得做交通管制。 國家太空中心射場指揮官曾坤樟表示,看箭體的容量,大概會估算出一個安全的距離,基本上在發射的時候,大家都要退到安全距離以外。 成功大學明年的全型火箭,預計要飛80到100公里,等於已經到了大氣層與太空交界。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趙怡欽坦言,這種場地畢竟是科研火箭,學生學習、培養人才,以國家來講這個場地是不夠的,這場地要發射100公里真的很危險。 克服氣候限制、提升火箭製造技術、留住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甚至找出真正的國家發射場域,科研火箭的每一步,都攸關太空產業的未來。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1月20日

324
從醫學教育到臨床訓練,VR技術或成醫療新利器?
人人對未來世界勾勒出的種種想像加上科技的蓬勃發展,VR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不僅被應用在醫療教育上,使穴位和經絡走向一覽無遺,更進入醫療現場,協助醫護人員熟悉臨床工作。隨著「元宇宙」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虛實融合的XR研發產業也正在發生。 VR成醫療教學工具 新科技如何進入教育場域? 針灸教學時,經常使用刻有穴位名稱的經絡銅人作為模型,現在有了能讓醫學院學生更理解經絡,並累積純熟技巧的教學方式。長庚大學中醫系為台灣首度引進針灸VR系統的學校,學生能夠戴上VR裝置,在樂趣中學習新知。 長庚醫院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官佳璇說明,過去針的位置、進針的深度只能想像,現在使用VR系統可以直接讓人知道針往下刺後,實際會碰到哪裡。VR裝置對穴位針刺的深度設定,能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為傳統中醫教育提供新穎科技,背後的「肯狄科研」團隊,擁有醫學影像與沈浸式視覺的核心技術。 設計「人體地圖」產品的黃麗穎表示,產品開發的理念是希望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整合醫學教育下的不同學門,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及中醫的經學。不只是復刻現實,而是優化現實,在現實中有學習障礙的地方,就可以在虛擬實境中,施加一些魔法。 經由醫學內容的規劃及模型師或動畫師的建模,產出VR模擬,能夠將大腦一層一層地打開,即時顯示出腦神經系統、構造名稱,以及立體的醫學影像,以往解剖學裡懵懂不清的部位,現今都變得清楚明瞭。 由於東、西方的醫學教育本就有自己專屬的訓練方式,推廣VR應用極具挑戰,辛苦推廣六年多後,除了與台灣的醫學院配合,去年也終於和紐約大學共同舉辦元宇宙課程,提供正式的教育學分。 長庚大學中醫系學生穿戴VR裝置,以新科技理解經絡。(圖/獨立特派員) VR應用於臨床訓練 克服疫情下學習障礙 VR在醫學上的應用,也從校園進入醫療現場,擴增醫護人員跨團隊合作的能力。由於新冠疫情影響,禁止群聚,新光醫院把原本的教育訓練課程改以VR進行,讓學習不中斷。 新光醫院護理督導吳秀娟說明,透過VR職能訓練,可以從不同的視野拍攝畫面,能以第一視角身歷其境,也能從觀察者的角度見習。呼吸治療室組長張恩銘也提到,這樣的跨科別學習,可以讓呼吸治療師及護理師看見彼此的專業內容。 上完VR課程,醫護團隊再到加護病房模擬新冠重症病患的實際治療照護場景。實地演練時,參照VR教學訓練,呼吸治療師須注意呼吸器的設定、固定插管的位置;護理師則在關節處放上脂肪墊、放好枕頭,仔細監測數據。 VR用於醫療的教育訓練,還能由後台分析臨床成效,紀錄學員視線所及,也降低了群聚感染風險,幫助醫療人員迅速上陣。 軟、硬體的進步,結合各領域的開發者團隊,讓VR的醫療應用層面更廣。以藥物開發為例,因為現代藥物的分子鏈非常複雜,所以透過VR開發人員,可以有更好的模擬,也能更快速地研究新藥。 新光醫院提供。學員透過裝置看見VR畫面,模擬肺部塌陷重症病患的照護。(圖/獨立特派員) 元宇宙引領風潮 台灣XR產業現在進行式? 近期「元宇宙」崛起,強調虛實整合,其技術核心是VR和AR,5G的發展也將帶動設備普及。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子威預測,大約在2024年,整個XR(延伸實境),也就是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將跨過採購門檻。 台灣XR產業生態系統有技術提供、平台及應用三大群體,自有研發是主要取得技術的方式。為了讓台灣資通訊產業也能在AR/VR的領域發光,TAVAR協會也多次舉辦國際考查團,出國交流。 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執行長陳英姿認為,其實大家都小看了AR/VR市場,以為只有透過VR頭戴式顯示器或手機、3D相關的一些設備才能使用。台灣有最棒的零組件廠商、晶片廠商,這幾年也持續協助這些產業,更增進內容的豐富,致力打造XR產業生態圈。 伴隨着AR、VR、AI、區塊鏈技術和5G技術的發展,融合不同領域的專業,逐漸消除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帶來嶄新變革,擴增你我的生活面向。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13日

223
中共二十大之後,世界局勢將如何變化?
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格外受到關注。除了習近平將更為集權之外,哪些人會進入最高領導核心――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更引發多方猜測。在二十大的工作報告中,奠定了中國未來5年在內政、外交,和兩岸關係的方向,而美中對抗的態勢,也牽動著世界局勢和台海安全。 中共二十大之後 習近平將手握更大權力?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在中美抗衡的主旋律中,二十大的人事布局,格外引起世界關注。習近平的地位是否穩固,外界有不同的揣測。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觀察,二十大之後,將全力強化習近平在黨內的核心跟地位,及共產黨對一切事物的掌控,為確立這兩項,也一定會放進二十大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習近平的地位,只會更鞏固與強化。 新一屆領導班子將在二十大閉幕後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中產生,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今(2022)年從9671萬名共產黨黨員中,選出2296名二十大代表。參照十九大,當時選出204名中央委員、25名中央政治局委員,最後產生7名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也就是中共的最高權力核心。 張五岳認為,外界過度關注哪些人入常,更應該關注的是,當中是否有培養接班人的人事布局,讓其有足夠時間歷練黨政軍二把手的位置,習近平才有可能在2027年交棒,開創新的政治局面。 香港01提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開幕致詞。(圖/獨立特派員) 中國對台步步進逼 美國政策態度為何? 習近平在二十大宣布:「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及其分裂活動。」表明逐步統一台灣的決心,並拒絕「外部勢力」介入。 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共軍在台周邊海域進行大規模軍演,台海衝突急遽升溫。2019年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今年國務院又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中國對台灣的統一進程,步步進逼。 若中共武力犯台,美國是否出兵?美國總統拜登在媒體前4次談話,一次比一次明確,白宮也一次又一次地出面澄清。台灣安全攸關美國戰略利益,美國對台政策,是否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對此,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分析,過去美國會說「不支持台獨」,但現在是「不鼓勵台獨」,英文用字的微妙變化,好像代表著美國政策變得寬鬆。戰略模糊政策的帽子,美國應該沒有丟棄,但陳述的內涵明顯有更清晰的趨勢。 張五岳認為,中共期待在2049年以前能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以中南海的戰略佈局來看,中美對抗將是長達二、三十年的過程,在2049年之前,北京也在盤算著美中之間的武力變化。 疫情嚴峻,中國實施清零封控政策,民眾進行核酸檢測。(圖/獨立特派員) 疫情封控、取消主席連任限制 影響中國內部穩定? 嚴格的清零和封控政策,在社會和經濟面都造成嚴重打擊。根據美國商會5月發布的調查,52%的美國企業已經延遲投資中國計畫或開始減資。台經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也表示,許多在中國的外商、台商、陸企都考慮要將產業供應鏈轉移到海外。 內有清零政策的衝擊,外有科技戰圍堵以及歐美需求下降,導致中國出口減少等多重挑戰。經濟穩定與否,向來牽動著中國內部的穩定。 在政治方面,中國在2018年3月第13屆人大,通過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外界認為中國在經濟開放之餘,政治卻在開倒車。 李大中分析,有別於川普時代的單邊主義,拜登政府以多邊結盟的方式,對中國進行圍堵。針對美國的舉動,習近平在二十大表態,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 陳華昇認為,中國過去希望能在2028或2030年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但速度可能會延緩至少5到10年,甚至15年,美中將持續對抗。張五岳則分析,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高度受國際社會因素、國內因素和雙邊因素變遷的制約,誰能夠因應內外挑戰有序的面對未來,才是關鍵。 中共二十大之後,美中的競爭態勢將持續升高;世界的分歧,將持續進行下去。如何控管風險,將是全世界的挑戰。 (記者/婁雅君 鄭凱文 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1月13日

260
民間版社會住宅,芳春公寓的歷史與變遷
「芳春公寓」是一棟隱身嘉義市區巷弄的老房子,過去因為大部分租客都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弱勢者及老年人,所以許多社福團體暱稱它是台灣第一棟民間版的社會住宅。隨著時間推移,芳春公寓的居住友善程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住客的樣貌卻有些不同,經營上也面臨了一些挑戰與困難。號稱民版社宅 芳春公寓的真實樣貌? 芳春公寓從民國61年11月1日開始經營,有46間木造隔間,目前接近滿租,其中有8成住戶年齡在65歲以上,處於長年獨居狀態。3坪左右的空間,有簡單的床鋪、櫃子和電視,一個月租金大約2400元,而且不收押金。 芳春公寓的屋主李慶仁說,這裡的老人有幾種狀態,一種是低收入且比較邊緣的,又獨居、沒有子女,有時連三餐都成問題。他們都繳不出押金,所以乾脆決定便宜租出,也不收押金。 對芳春公寓住戶來說,看電視是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活動,而在插座有限的老式木造隔間裡,電視就成了房間裡最主要的電器。李慶仁提到,因為冰箱一個月的電費就要3、4百塊,對他們而言是筆不小的開銷,所以冰箱在這裡很少見。 在芳春公寓,住戶們的生活物資也被屋主掛在心上。發放物資是屋主李慶仁在公寓裡的其中一項工作,物資以各種乾糧及罐頭食品為大宗,外界也捐贈了食品及生活用品,住戶有需要都可以索取。 芳春公寓入口招牌寫著屋主的電話,以等待隨著季節來去的房客,也隨時為住戶提供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芳春公寓房客變遷 長者為何聚集於此? 開業50年來,芳春公寓房客來來去去,其中有少數房客,如同候鳥般只在固定的季節入住。李慶仁解釋,因為公寓沒有冷氣,夏天有些房客便會選擇睡在公園;冬天外面真的太冷,他們就寧願花錢租屋。 李慶仁的父親在50年前買地自建芳春公寓,模仿船艙建造連結垂直空間的迴旋梯,也比照船艙在公寓內部做出隔間以出租。一開始,芳春公寓的房客主要是外地來的打工族,隨著時間變遷,芳春公寓的房客也改了樣貌。 李慶仁表示,嘉義老年化狀況嚴重,芳春公寓的住戶有些一住就是二、三十年,他們都已經老了,又會介紹一些單身獨居、租不到房子的朋友來這邊住,這樣的族群就逐漸增加。 這幾年芳春公寓的住戶中,即使來自外縣市的高齡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李慶仁也只要求房客必須生活自理、打掃環境,就可以入住。 李慶仁說明,從北部來的租客在高齡住戶中占了兩、三成,這是因為北部房租很貴,子女買的房子又都是兩房、三房,他們結婚生子之後,根本無法三代同堂,便只能犧牲一代,讓老年人出去住,而芳春公寓可能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芳春公寓房客葉先生的生活樣貌。(圖/獨立特派員) 乘載獨居老人年邁日子 公寓經營的挑戰與困難 林芳志是在地的資深里長,芳春公寓的每位住戶他都認識,幫忙住戶申請各種補助、找民間捐贈生活物資,是林芳志習以為常的服務項目。不過,在各種協助事項中,卻有一樣最讓他感傷。 林芳志坦言,有些住戶被醫生宣告癌末後,就希望往生的話,可以由林芳志送他最後一程,處理後事。林芳志感到非常難過,因為大家都熟識已久,像個大家庭一樣。他也說,許多住戶在芳春公寓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芳春公寓也是許多經濟弱勢者最後的退路。 然而,走過將近半世紀的歲月,芳春公寓也遇上存續的艱難選擇。 由於是木板隔間的房子,一直以來芳春公寓對於住戶用火、用電都有相當限制,但隨著時代演進,老房子卻與現行法規相牴觸。李慶仁表示,消防隊希望公寓使用防火建材,在11、12月就要把所有木板用一級防火建材封起來,如此的改建將是一筆巨大成本。 不僅李慶仁有過要不要歇業的兩難掙扎,住戶也相當擔心會因此調高房租,但李慶仁知道,一旦調漲,住戶的生活就會有問題,所以也不會調整房租,並決定繼續經營芳春公寓。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統計資料,到今年(2022)第二季為止,全國有4.4萬名獨居老人被列冊為需要關懷的對象。內政部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國內老人獨居宅有增加的趨勢,截至今年第二季已有51.79萬戶,顯示老人獨居已經是台灣人口老化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建立獨居長者相關的照護制度也迫在眉睫。 (記者/李婕綾 張智龍 採訪報導)
其他

2022年11月13日

553
無人機國家隊成立,國防軍事戰略如何布局?
俄烏戰事無人機成關鍵武器 帶給各國什麼啟發? 俄烏戰事開打至今超過八個月,俄羅斯近日以自殺式無人機猛烈轟炸烏克蘭,這場戰爭成了無人機最大試煉場。過去烏克蘭以無人機戰術多次重創俄軍、扭轉劣勢,更帶給各國在軍事科技發展很大啟發。 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說明,一輛主戰車大概是五百萬美金,一枚彈簧刀或鳳凰幽靈無人機可能是兩三萬美金。如果說兩三萬美金的無人機能夠擊毀一輛五百萬主戰車的話,那個性價比很高。 這些新式武器在戰場展現高度作戰價值,成為現代戰略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是台灣要發展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戰力。 陳國銘認為,無人機有兩個功用,第一個,當作部隊的耳目。第二個,在近距離決戰的時候,可以當作自殺飛機或是自殺炸彈的角色。 目前台灣由國家中科院研發所製造的劍翔自殺式無人機也正投入量產,預估2025年至少有104架可完成生產。(圖/獨立特派員) 無人機國家隊成立 除了軍事運用還有哪些用途? 台灣軍用無人機,除了劍翔,從大型的騰雲無人機、中型的銳鳶以及小型的紅雀。之前這些軍用無人機都是由中科院一手主導研發生產,現今為加速開發,提升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今年8月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揭牌啟用,總統蔡英文正式宣布成立無人機國家隊,希望結合產官學能量。 無人機公司執行長李志清表示,這個國家隊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人才、人力下,盡量能夠集合在一起,在這裡面去發揮,這樣才能夠創造出最好的優勢。 以技術應用來說,目前李志清正和雷虎科技合作,以無人直升機搭載中繼設備,利用群飛技術,在空中鋪設通訊系統,未來在災區或是戰場,即使通訊中斷,也能迅速恢復網路。 無人機公司董事長陳冠如解釋,台灣本身有颱風、土石流、地震,在第一時間之內搭配跟我們國內合作電信業者中華電信,讓災區可以第一時間恢復通訊。 通訊、偵察、監視,必要時還可以擔負攻擊任務,無人機在戰場可發揮高度運用彈性。如何整合應用,都是未來開發重點。(圖/獨立特派員) 軍民兩用、平戰轉換 無人機如何發揮不對稱作戰能力? 民間廠商技術不斷突破,軍用直升機在關鍵技術發展也持續精進。日前中共軍艦逼近台灣,我方負責執行海域偵巡的銳鳶無人機在空中緊盯,俯拍國共軍艦對峙。目前與中科院合作,負責承接國軍銳鳶無人機保養維修,羅正方認為台灣具有發展無人機產業很大優勢。 無人機公司董事長羅正方認為,全球高階的晶片有九成在台灣製造,無人機上面沒有飛行員,它要的這些飛控的大腦、飛控的晶片也是以台灣製造居多。無人機群體飛行,必須在它飛控電腦上面能夠具備每一架飛機都是一個動態的節點,它必須是互相通聯,整個飛行控制也是可以變化。無人機未來要達到這樣聰明程度,需要非常多的感測器在上面。 中科院研發的第一代銳鳶屬防衛型的偵察機,可在戰場執行監控、日夜間偵蒐等任務。而目前研製的銳鳶二代傳出是可搭載武器,具有偵打一體能力。但要發展不對稱戰力、擴大規模,還需要民間參與。 羅正方認為,在短期之內就是能夠盡速地把平常商用的無人機,到了戰時需要做一些簡單的投放,比如說既有的彈藥可以做精準投放。這個其實很容易改造,這樣的改造能量必須要有。 軍民兩用,平戰轉換,因應台海衝突,未來這些民間資源遇到非常時期即可動員。俄烏戰爭推升無人機產業熱潮,國防自主,不能只靠軍購,將民間能量納入軍事工業,才能發揮不對稱作戰最高戰力。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1月10日

438
學校爭設雙語課 師生Yes or No?
總統蔡英文推動「2030雙語政策」,教育部預計砸下超過57億元來推動雙語教育。沒有選擇的學生傻眼喊:為什麼連生科也變英文!許多被迫進修雙語、升級打怪的在職教師也萬萬沒想到有用英文教課的一日。地方縣市首長為了政績,倒是樂於許下「雙語教育願望」,全臺公立國中小學校總動員全力衝刺,但是當數字成為目標而非手段時,雙語課恐淪為打假球政策。 公立國中小學引進愈來愈多外籍老師,與中師協同合作,在非英語科目中進行雙語教學。(圖/獨立特派員) 雙語課重溝通 英語課重學力 總統蔡英文推動「2030雙語政策」,教育是政策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預計投入超過57億來推動高中以下的雙語教育。 現在愈來愈多公立國中小學課堂上,都可看到外國老師的身影,甚至學生熟悉的本國籍老師,也突然在某一天開始,課堂上夾雜中英兩種語言上課。 所謂雙語課並非是全英語上課,而是在非英語課的領域課中,用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上課。提供學生可以常常使用英語的環境,「讓學生先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後他才會開口跟你用這兩種語言溝通。雙語課重溝通,英語課重學力,」執行國教署雙語教育計畫、臺師大教育學系林子斌教授解釋雙語課的目的。 雙語課不禁止講中文,也不考英文,「語言是流動的,同學準備好了就講,所以當小朋友講不出來時,老師也不會說,來,跟著我念一次,」宜蘭吳沙國中教務主任陳欣怡受訪表示。 來台從事雙語教學的外籍老師(簡稱外師)Nat,目前任職於高雄大華國小。他觀察,台灣人從國小到大學都在學英文,卻仍不習慣開口用英文溝通,因此他希望雙語課能讓學生有多聽、多說、多運用的機會。 目前最常見的雙語課程是音樂、藝術、體育、生活等。不過到了國中,有考試升學壓力的學科,例如:生物、生科、地科等若以雙語授課,難道不會影響學生考試成績嗎? 「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學科專業為主,雙語是加分」林子斌教授說明,雙語課千萬不要反客為主,習得學科知識仍是唯一目的,若學生聽不懂英文,應該及時切換調整。 有別於以往英語課淪為應付考試的填鴨教學,雙語課擘畫出美麗藍圖。 但問題是,目前教學現場中,有雙語能力授課的老師有幾位呢? 在職老師升級打怪 開設雙語課 引進外師、增加大專院校雙語師資生,雙語師資仍不足。只能寄望在職教師進修雙語課程,投入教學。(圖/獨立特派員) 雙語教師不足的解方之一是大舉招聘外師。然而依據教育部規定,必須要有教師證照的外師才能獨立授課,否則仍須本國老師(簡稱中師)協同教學。況且聘請一名外師成本高昂,一年薪資待遇約新台幣1百多萬元,除非地方縣市財力雄厚自行招聘外師,否則只能仰賴中央有限的外師名額。而目前正在大專院校攻讀雙語學分的學生,也來不及馬上投入教學現場。 依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引進的國中小外師477名,攻讀雙語學分的師資生1,652名。全台有3,360間國中小學,即便一校一雙語師,仍供不應求。只能寄望在職老師投入。 「我從沒想過有天要用英語教學,」從事教職超過30年的高雄大華國小校長莊明廣笑說。 時代在走,改變要有。但這個改變對許多在職老師來說,真的是萬萬沒想到。目前在職教師修讀雙語課程的人數為3,258名。但是修完課程,不代表大功告成。 宜蘭吳沙國中生物科葉雅菁老師分享,原本想使用arrangement一詞,沒想到英語老師提醒這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生字,建議改用make。諸如此類在教學現場的眉角,需要英語科老師或外師從旁協助。 林子斌指出,雙語老師的專業在於依照學生英語程度與課程難易度,來判斷中英文的使用比例,以及使用時機。 但在學習雙語專業之前,老師還得克服自己的心魔。 臺灣在職老師拋棄偶包、突破心魔開口用英語授課。(圖/獨立特派員) 老師拋棄偶包 開口講英文 許多臺灣人不敢開口說英文的態度,老師同樣也有。 進入學校觀察雙語課逾百堂的林子斌教授觀察,老師害怕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好,甚至比部分學生還差,以致不敢開口。林子斌釐清:「雙語課不是英文演講比賽,是要用兩種語言讓學生可以理解學科的知識技能。老師只要把偶包拋棄掉,敢開口,其實他的英文程度絕對比他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好。」 記者實際走入五所國中小學校的雙語課現場,除了英文是母語的外師,中師的確多少都有口音。但這會影響學生學習嗎? 吳沙國中學生李俊瑋表示:「本來每個人說話的口氣不太一樣,大概聽得懂他的口音在講什麼,比較容易分辨單字。」吳沙國中學生翁士桓說:「口音其實還好,台灣籍的老師都會幫忙講得清楚點。」 葉雅菁老師坦言被學生吐槽口音太重,但她回應學生「我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所以口音重,但是我敢講,老師希望的也是你們敢講。」 不只老師要突破心魔開口講英文,學生一樣要被迫開口ABC。 國中專業科目有考試升學壓力,內容亦有難度,師生在雙語課這條路磨合期長。(圖/獨立特派員) 學生眉頭一皺:為什麼這節課也是英文? 目前教育部並沒有強制學校執行雙語教育,老師還有迴避空間。但學生可沒得選擇。 記者走入高雄大華國小低年級的生活雙語課,無論是外師或中師,皆全程用英語上課。例如老師要同學專注聆聽時說:「eyes on me!」學生秒回:「eyes on you!」類似這樣的課室用語,上過一學期雙語課的學生已經可以流利開口了。 但既然是全英語,孩子們都聽得懂嗎?「還是有些聽不懂,」大華國小低年級同學受訪時表示,聽不懂還是繼續聽。也有孩子表示聽不懂就回去問家長,或用手機查。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形,老師透過肢體語言、圖片、影片等不斷重複同一個英文概念,生活課內容也很實用,學生們接受度高,與老師互動無礙。 但是有考試升學壓力的國中階段,加上與日常有段距離的專科內容,如生物、地科等,學生抗拒反應相當直接。 「老師在上老師的,尤其講英文的時候,都不會有人回他,因為大部是聽不懂的,」吳沙國中學生李俊瑋回憶剛開始雙語課情形。 「講一個單字沒有人聽得懂,就是一個尷尬的氣氛,所以現在是繼續嗎?還是怎樣?」吳沙國中同學吳若瑄分享。記者問,再重來一次,你還是會選擇有雙語課嗎?吳若瑄:「會!雙語課也不是沒幫助,畢竟從不敢講到敢講。」 對英文興趣不大的吳沙國中同學翁士桓表示,雖然剛開始聽不太懂,甚至遇到專有名詞就卡住,但經過時間累積,多聽之後發現,雙語課學到很多英文課本上學不到的生活字詞,仍有助益。 吳沙國中自108年開始實施雙語課,學生反應相當不給面子:「為什麼是雙語課?為什麼老師你要講英文?為什麼我在自然課要看到你(指英語老師)?」在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同時也是英文老師的陳欣怡回憶。 老師在備課時,不斷依據學生的英文程度,動態調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遇到學科內容難度較高時,就必需放棄英語,全回歸中文。隨著時間積累,「走到現在,雙語課堂上,學生沒有人會說:老師你不要講英文、我不聽不懂啦」陳欣怡欣慰表示。 教育需要長時間醞釀跟累積,但縣市首長的政治生命卻在跟時間賽跑。 各縣市首長紛紛許下「雙語學校願望」,假若不管學校師資是否到位,一味狂追績效數字,雙語政策容易淪為打假球(圖中學校僅示意畫面,非報導指涉對象)。(圖/獨立特派員) 政治首長許下「雙語教育願望」 誰來實現? 蔡英文提出2030雙語國家目標,但沒有具體作法,各縣市只能自行解讀。加上看到開設雙語課的學校,口碑與學生數皆顯著成長。政治生命有限的地方首長們紛紛許下自己的「雙語教育願望」。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2026北市國中小100%全轉型為雙語學校」。高雄市長陳其邁111年投入2.17億元推動「校校有雙語」。台南市長黃偉哲計畫「113學年全市過半數學校能執行每周1/6雙語課節數」。基隆市長說「兩年達成區區有雙語學校」。諸如此類的政策宣示,在許多縣市上演。 然而,這些計畫時間如何推定?雙語學校的定義是什麼?1/3雙語節數、1/6雙語節數的根據是什麼?各縣市說法不一。 「很多地方局處就會說,我到什麼時候哪些學校要變成雙語學校,他也不管這些學校準備好了沒有,他要的是雙語學校的數字,」林子斌不諱言,「有些縣市局處會限定學校只能做某種雙語課型態,但是台北市蛋黃區的學校能操作的雙語課模式,不一定適合非山非市或是偏鄉學校。」 為了實現首長們的「願望」,以及取得資源開設雙語課,學校紛紛申請中央或地方的雙語教育計劃,但隨之而來的KPI檢核評鑑,真的能反應真實的教育現況嗎? 「把KPI當作最終目的,而不是手段時,雙語課政策就走歪了,」林子斌坦言相當害怕發生這種狀況,他認為學校為了交差了事,很可能報告作假,評鑑當下100分,評鑑過後就走人,雙語課淪為打假球。 高雄大華國小開設雙語課進入第四年,校長莊明廣認為,不能忽視數字績效的提醒與回饋,但是過猶不及,「孩子他敢說、敢表達,錯了這次,他會再去聽別人怎麼做(說),這樣的(願意學習)動機態度與環境氛圍營造,是很難從KPI呈現出來,但卻是教育帶給學生最重要的價值。」 「教育本來就不是用成績來決定孩子的成就,」陳欣怡認為,願意學習的態度與氛圍很難量化,「檢視學校雙語教育有成功,就是學生沒有(從學習中)跑走,沒有抗拒,我的老師都很有自信站在台上,願意做雙語教學。」 當回歸教育本質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而不是成就政治人物的成績單時,才有可能讓老師們心無旁騖的教書,真正落實語言教育。 (記者/邱惠恩  鄭仲宏 採訪報導)
#雙語學校
#雙語政策
#雙語課程
邱惠恩

2022年11月9日

329
從基因判斷疾病風險,精準醫療幫你「算命」
中研院正在執行一項精準醫療計畫,這項計畫預計籌措18億,在全台灣的33家醫院,收案100萬個民眾,用抽血的方式檢驗DNA,透過特殊設計的晶片,就可以預測出罹患83種疾病風險、及藥物代謝的問題,讓民眾及早預防。醫界形容,這可以說是用科學來算命的大未來。從基因檢測預測疾病 精準醫療如何進行? 陳榮輝今年59歲,3年前他做過心臟手術,但手術後一直有頭暈的困擾。醫師建議他去精準醫學科抽血做基因檢測,報告出爐發現,原來他的頭暈不是因為心臟,而是自己帶有可能中風的基因。陳榮輝的父親跟大哥都有中風病史,基因檢測發現他的染色體上有基因變異,可能導致遺傳性腦中風。 台中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威儒說明,個案是在NOTCH3這個基因上面的某一個位置產生突變,其實它突變的位置非常多,大概二、三十種以上,但這個突變,台灣人相對歐美人來講,機率是高得多。 台中榮總兩年前開始進行精準醫療計畫,收案10萬人,也發現有大約900人帶有這項基因變異。 李威儒表示,腦部的退化疾病或是小血管的中風,通常都是腦部裡面先有病變但是外表感覺不出來,所以這些病人都是被找回來之後去做檢查,發現腦部已經有一些小病變。 找出遺傳性腦中風,只是最近流行的精準醫療的一部分,像這樣到醫院抽血之後,還可以透過基因檢測,預測其他疾病。以台中榮總為例,檢驗後會給病人十種疾病的風險報告。 台中榮總精準醫學中心執行長陳一銘解釋,十個基因、十個疾病的風險高低,會按照風險顯示出來,對於其中一些比較特定的疾病,比如說腦中風,精準醫療團隊會把病人再找回來做一些比較前瞻性的檢查。 DNA經過擴增、片斷化、純化,最後呈色之後,要透過這些特製的晶片來解碼。(獨立特派員/圖) 目標收案百萬人 個資如何保護? 這項研究是由中研院主導,全國有33家醫院參與,預計收集分析100萬民眾的基因資料,台中榮總目前已經收案10萬。除了腦中風,還召回可能罹患大腸癌的病人。 台中榮總精準醫學中心執行長陳一銘說明,會把資料儲存在安全、沒有連網路的電腦,比較不會有駭客入侵的問題。另外,病人的基因資料、病歷、抽血檢驗的數值,都是用去連結的方法保護,所以即使拿到基因資料,也是對不回來這是哪一個病人。 除了找出疾病風險,基因檢測也可以知道民眾藥物代謝功能,台中榮總就發現多達10.4%的人,帶有抗血小板藥物代謝異常基因,做完心導管之後一年內,發生支架栓塞的風險增加四倍,因此必須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藥物。 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如果病人在治療之前就已經知道哪些地方的基因有問題,醫師選擇藥物就可以不經過這種嘗試錯誤的階段,可以比較容易選擇到適合病人的藥物。 醫療晶片是台美合作開發,每一個小小的晶片上,都布滿幾十萬個探針,偵測DNA螢光訊號,就可以得出每個人的鑑定資料。(獨立特派員/圖) 從治療走向預防 精準醫療有望改變醫學前景? 每個人有三十億對核苷酸,大約會有幾百萬個變異,中研院挑選其中的75萬個變異點來鑑定。第一步是檢測誰帶有已知的83種疾病及藥物代謝的基因變異,下一步就是對應每個人的病歷,來預測出可能發病的時間,提早算出生病的風險。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技師李玲慧解釋,最後是不是能夠統整出一個,幫助預測在幾歲的時候,會有這個疾病的風險是高於一般人的,提早做一些預防性的準備。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沛恩坦言,現在用的藥大部分是在歐美發展的,所以華人的反應有一些跟他們不同,在台灣差不多90%的人對很多藥物有問題。 精準醫療進行式,台灣即將邁向百萬人參與科學算命,法規環境也應該跟上科技發展、保障基因資料的安全及合理使用,才能讓醫學順利從發病後的治療,走向提前預防、精準用藥的新未來。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0月23日

445
原住民禁伐條例實施後,竹林的老化與哀愁
竹產業面臨缺料漲價困境 竹料為何愈來愈少? 中秋節前夕是竹籤加工廠的旺季,但「竹藝社」工廠長達兩個月幾乎處於停工狀態。竹籤原料一直以來都是使用桂竹,它的韌性佳、工序流暢,做出來的竹籤又圓、品質也好,在缺料的情況下,下游廠商催貨,老闆試著以孟宗竹替代桂竹。 但是竹藝社老闆吳茂周說,孟宗竹消磨得很快,因為這種竹子廢料多,做出來的成品切面僅有半圓,還要找人把這些不漂亮的竹籤挑出。由於9月也是搭建蚵棚的季節,桂竹價錢因需求大於供給而漲價,利潤不高的竹籤承擔不了高漲的成本,恐怕只能從東南亞和大陸進口。 以孟宗竹為原料製成的竹籤成品切面,容易有不良品產生。(圖/獨立特派員 ) 然而蚵棚搭建只是缺料原因的一小部分,最根本的問題是在上游產地。林務局統計,國產竹材年產量民國99年還有320萬支,105年幾乎腰斬,之後更是呈現溜滑梯式下降,109年剩下不到60萬支。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張偉顗表示,原住民保留地的竹材產量佔國產約7至8成以上,所以在105年頒佈《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後,影響了竹材的產量。 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上路後,山林間發生了什麼事? 桂竹產地以桃竹苗山區為主,也是泰雅族人的聚落。來到桃園復興鄉,滿山的竹子都在,只是逐漸凋零。 禁伐補償條例的原意是為了國土保安、涵養水源,而限制原保地耕作利用所給予的補償。但是實施之後,讓許多地主不敢整理林地,因為條例中指出,若因自行拔除等因素而導致覆蓋率不到7成,將撤銷補償金。 原保地地主羅信就提到,要跟公所申請砍伐運輸,核准的主管機關的原民局,會到現場來會勘,原民局沒說不行,但也沒說可以,所以大家都不敢砍。 竹林老化,不但林相雜亂,更可能是山坡地潛藏的危險因子。根據林務局的研究,桂竹的地下根系相當綿密。新竹林管處祕書吳學平也說明,竹根會交織,像鋼筋一樣。死亡之後,這個功能就喪失了,一旦有大雨發生,就可能致災。 條例實施6年以來,發放的補償金超過82億元,反倒變相造成竹林地老化,產業界原料缺乏。林務局已經提出疏伐標準建議,只等原民會同意,並進行相關修法。原民會專門委員高文斌則回應,會要求縣市政府與鄉鎮鼓勵族人積極處理土地上的竹木。 年久未經整理的桃園復興鄉竹林。(圖/獨立特派員 ) 過去以竹林為家 泰雅族人如何面對禁伐條例? 規範尚未公布,但地主不願眼看著竹林地荒廢,甘願冒著領不到補償金的風險,開始進行疏伐作業。 砍竹工班成員宗孝凱認為,疏伐不會破壞土壤,竹筍又長得漂亮,但是作業上較費工。另一位成員林志仁也補充,施做成本的高低和林地的遠近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超過100公尺,可能就要7、8個人,一個人拿鏈鋸,剩下的傳竹材,成本可能是兩倍。 對泰雅族人來說,桂竹不只是經濟作物,更是生活中的文化,有泰雅族人的地方就有桂竹。工班成員友順˙彼浪分享,以前竹子的用途很多,把竹子裡面的結打通,就可以當做飲水用的水管。 一代傳一代的竹林,是土地也是生財工具。但禁伐補償條例實施後,不但影響產業面,也改變了泰雅人與土地的關係。林志仁坦言,很多地主現在都在外地工作,但有領補償金。竹林的老化對他們來講沒有太大影響,畢竟沒有真正在山上生活。 也有泰雅青年回到原鄉,成立桃園市復興鄉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接續起父祖輩的桂竹產業,卻面臨無竹可砍的現況。他們在山林間勞動,以疏伐取代早期的皆伐作業,而現在只缺乏一個合理的政策。 立意良好的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不該只淪為荒廢土地的金額補償。如何活化竹材利用,健康山林水土,仍有待主管機關的修法作為。 (記者/婁雅君 鄭凱文 鄭仲宏採訪報導)
#竹產業
黃瑀喬

2022年10月19日

294
進口蚵數量暴增,衝擊本土蚵業,蚵農如何突圍求生?
除了因為氣候變遷因素影響蚵的收成,這幾年進口蚵的數量暴增,也嚴重衝擊本土蚵的行情。根據統計,目前國內每年進口冷藏及冷凍蚵肉超過兩千公噸以上。面對進口蚵的衝擊有些蚵農開始和生物科技業者合作,改變養殖方式來提升牡蠣的品質,與進口低價市場做區隔。氣候變遷與進口蚵暴增260倍 台灣蚵農面臨哪些衝擊? 這幾年養蚵產業面臨不少問題,除了因氣候變遷,海洋環境因素影響蚵仔的收成,近年進口蚵的數量暴增,也已嚴重衝擊本土蚵的行情。 嘉義東石蚵農陳甘欣感嘆,一般放一萬條差不多收七成,今年可能只收四成至五成而已。而且現在有進口蚵,價錢沒辦法比較高。 嘉義東石洗蚵廠負責人戴森泰坦言,越南蚵進來到這裡,一台斤130元、140元,本地蚵一台斤160元左右,就打擊到台灣蚵農的生計。本來洗蚵廠有八格池子,以前有時還不夠裝,現在不到四池就可以了。 根據立法委員林俊憲提出的資料,從民國105年到109年間,蚵進口的總量增加5倍,其中從越南進口的數量更增加260倍。儘管進口蚵大包裝有標示,但分成小包裝後就沒有標示,一般認為容易有混充的現象。 嘉義縣東石鄉型厝村村長黃進忠觀察,進口的蚵一年比一年多,但本地的蚵比較好吃、鮮甜、有蚵味,進口蚵則比較沒有蚵味。進口蚵會混充本地蚵,再用本地的名義送到北部。 台灣蚵每年五月到十月都是產季,產地包含彰化、雲林、嘉義、台南以及澎湖,其中以嘉義東石產量最多,占全台三分之一。(獨立特派員/圖) 養殖面積逐年縮小 人工繁殖蚵苗成新解? 在潮間帶上,將一條條串好的蚵殼平掛在蚵架上,在海中等著蚵苗附著。雲林台西沿海因屬淺灘地形,非常適合蚵苗生長。台灣有三分之二的蚵苗都來自台西,不過根據蚵農觀察,自離島新興工業區開發,海域環境改變,也影響蚵苗附著。 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分析,像這邊的離島工業區,因為它是抽砂造陸,造成以前很平坦的養殖區不見了。因為蚵苗需要潮間帶,現在養殖的腹地越來越少了,海岸線一直倒退,養蚵區慢慢被覆蓋掉。在十年、十幾年以後,突堤效應產生的話,會不會沒有一些緩衝地來養殖。 生物科技業者江煜勳說,蚵殼上附生著一點一點的全是蚵苗,不過和野生蚵苗不同,他的做法是採人工繁殖的方式。 生物科技業者江煜勳分享,在海上採苗的時候會有一個問題點,苗來的量多跟少,蚵農完全沒有辦法控制,因為都是天然的,但是人工苗可以控制要讓它附著多少苗上去,可以根據放進去的苗跟串的比例來達到目的。 卵經過受精,會在水裡經過一段浮游生活,在浮游後期長出眼點,之後再生出偽足開始爬行,當爬到適合生長的地方,就會附著固定。(獨立特派員/圖) 新生代蚵農突破限制 建立產品市場區隔 當天然蚵苗生產越來越不穩定,國內已經研發並嘗試推廣人工育苗。而面對進口衝擊,江煜勳目前則是和蚵農合作試養單體牡蠣,希望增加蚵農收入,而所謂單體牡蠣就是將傳統蚵串養殖改成籃子。 生物科技業者江煜勳說明,單體牡蠣因為是單顆的,所以牠的厚度可以到四公分,傳統一般養殖的話只到兩公分而已,可以養到四公分厚度的話,蚵肉就會更多。 傳統蚵串養殖掛在浮棚底下,每個牡蠣團會附著許多顆牡蠣,成長過程由於相互黏著彼此擠壓,形狀會比較扁長;而單體牡蠣因為個體分開,外殼會呈現比較深凹,蚵肉比較肥美。 海洋生技業者邱俊壹解釋,用籠具的蚵因為是一顆一顆的單體下去做養殖,所以它形狀就會像杯子一樣。傳統的養蚵方式會互相擠壓,也會比較扁,所以蚵肉跟貝柱上面的大小就會很明顯的差異。未來希望能配合水產試驗所或者大學做到生食級的產品,目標是像國外的生蠔。 提升品質,建立市場區隔,面臨重重挑戰,年輕一代的蚵農不放棄,正在努力為地方產業尋找出路。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0月17日

410
台灣竹產業如何振興?走向綠色循環經濟!
行政院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期待能活化整體產業。其實民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運用,就連堆積如山的邊角料都可以製作成生質顆粒,作為發電原料。要振興竹產業,不只要穩定上游原料,更應該在政策面,串聯各環節,才能讓環保的竹產業走向綠色的循環經濟。竹產業面臨諸多挑戰 走向機械化生產成迫切課題 行政院在2021年底,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想要振興竹產業,首先,得從上游穩定原料開始。另一方面,林務局也釋放國有林地,加入生產行列。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櫓祝表示,主要會針對一、二年生做留存。這樣過了三年之後,還可以再進場做一次收穫。所以如果以十年一個週期來講的話,每三年可以再進場收穫一次。 想要振興竹產業,除了原料之外,還得面臨砍竹工班人力流失和斷層的問題。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鄭揚宜認為,不可能讓年輕人去做完全的勞力付出,所以一定要把它轉成是經營的概念。第二個是,伐竹的機具有沒有可能更新,或者是用機械化生產。 生物炭無法直接使用在土壤上,高雄改良場利用它保水保肥的特性,開發成便於農民使用的肥料型態。(獨立特派員/圖) 竹製品剩料製成生質顆粒 如何串聯資源擴大產能? 早期,製作竹劍剩下的邊角料,還可以賣出去多一筆收入。廢料也可以拿來燒鍋爐,產生的蒸氣可以煮竹子、供熱壓台使用,現在也同樣面臨燃燒後的空汙問題。 竹藝社負責人蘇祺嶽表示,第一點就是燒,會產生需要的蒸氣,剛好把這個廢棄物處理掉。現在鍋爐不能燒,廢棄的竹子竹屑,沒有辦法處理。 這間竹劍工廠,以造粒機將堆積如山的剩料,晒乾破碎之後,製作成生質顆粒。 竹劍工廠廠內工作負責人吳慧玲說明,利用竹子的一些下腳料,經過大破碎、小破碎之後,再經過環模,擠壓成這樣的顆粒。目前它是做火力發電使用。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解釋,它的原料是來自於植物體,並不是石化燃料。在歐盟地區,他們認為生質顆粒是屬於零碳排的燃料。 有設備,有原料,看似完美的解方,但是兩者之間卻沒有連線。如何將各地區的資源連結起來,政策端應該有所作為。 這樣的固體再生燃料,需經過一定的品質規範與驗證管理,才能符合標準。(獨立特派員/圖) 從廢料到再生能源 循環經濟如何成為顯學? 來到農業大縣屏東,由地方政府整合農業廢棄物處理,從破碎、集中暫置到清運處理,都有補助。這家廢棄物清運業者,有穩定的料源,一個月就要處理400公噸的行道樹枝葉。 廢棄物清運業者陳享賓表示,如果物料送進來這邊的話,一定要非常乾淨,清潔乾淨的東西才有辦法去做破碎,破碎之後還要篩選,篩選到3到5公分需要的品項。還要烘乾,還要磁選。 這裡有全台灣第一套,申請農業廢棄物發電的設備–生質能氣化爐發電機組。近年來各縣市焚化爐爆滿,幾乎不再處理農業廢棄物。有了這套設備,處理的同時,還能發電。 設備公司負責人張祐謙說明,廢木材打成規格以後,進到裂解爐,點火下去悶燒。它產生的一氧化碳、甲烷氣、氫氣,把這三種可燃氣體利用起來,就是發電的重要氣體。 投入500到700公斤的各式乾木材,每小時可以發電500度,經濟部能源局在今年新增,農業廢棄物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每度電高達5.1407元。業者看好這項商機,進行設備廠房投資。 一台破碎機,加上一台節能快速碳化爐,這種小型設置,可以將農業剩餘資材,變身為醋液和生物炭,就地利用。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解釋,生物炭如果單獨施用在土壤裡的話,它可能會因為碳氮比的關係,造成植物缺氮的現象。把它開發變成肥料,農民不用去思考說,施下去會不會碳氮失衡,因為可以把它當做一般的肥料來施用。 從竹林到產品,從廢料到再生能源,綠色經濟已具雛形,只等待有效串接,才能真正走向綠色循環的道路上。 (※婁雅君 鄭凱文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0月16日

307
保住古老台灣土雞DNA,紅羽1982如何為部落經濟注入活水?
為了保留台灣古老雞種,中興大學土雞種原保種中心多年來從全台各地採集特色土雞品種,除了保種,也做育種改良,像中興紅羽1982就是經過長期選拔所培育出的優良雞種,肉質細緻,腿肉多、脂肪少。現在全台灣已經有11個部落養殖,發展出不同的在地特色。中興紅羽1982適合山區飼養 吸引部落青年返鄉 屏東縣牡丹是台灣最南端的原住民鄉,之前部落青壯人口外移嚴重,這幾年鄉公所積極輔導,創造工作機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回到部落。 屏東牡丹鄉農友郭孟軒表示,因為社區也希望年輕人回鄉服務,認為自己這年紀正適合帶領一些年輕人一起回鄉服務。這個起頭比較難,但是總要有人要做。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說明為何將紅羽1982導入部落,是因為中興大學做了許多研究,不管是飼養管理或雞肉的品質都有研究證實。然後在雞的飼養過程中必須提供牠足夠的放牧空間,飼料是要沒有藥物添加的飼料,讓民眾吃到這個雞肉不會有藥物殘留的疑慮。 為保留台灣古老雞種,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多年來在全台各地找尋特色品種土雞。為了不讓土雞的DNA因市場機制而消失,除了保種,另外也做育種改良,紅羽1982就是經過多世代選拔所培育出的優良雞種。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解釋,保種是把所有基因留住,一年一年沒有做任何選拔,把它保存下來。紅羽1982的話,就有經過選種,會淘汰一些產蛋不好的或長肉不好的雞種,所以兩者之間不太一樣。 中興大學紅羽雞1982,活動力大、環境適應力強、而且抗病力佳。(獨立特派員/圖) 以養雞扎根部落經濟 養成糧食自主能力 經過選育,中興紅羽1982的肉質細緻,而且腿肉多、脂肪少,擁有許多優良特性。但由於飼養時間至少需16週,與市面上的白肉雞飼養只需35天差太多。雖然培育出來還是只限於學術研究,無法被一般市場青睞。直到2009年88風災,陳美惠教授為協助屏東霧台大武部落重建,希望部落可以在山區自給自足,便開始推動養雞,這才讓紅羽1982第一次成功從實驗室走入民間飼養。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認為,讓友善環境的農業進入到部落,可以增加部落的競爭力。而且更重要就是,農業是很基礎的生活所需,必須讓部落有糧食主控權、糧食自主的能力。 為了教導部落整套飼養管理模式,陳美惠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苗圃設立養雞場,做人才培育基地,讓研究生實驗學習,陪伴部落輔導養殖。 陳美惠說明,現在推動的這些都是在創造部落的微型經濟,也是一種保育經濟。因為這個經濟是建構在環境永續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根經濟,因為是扎根在這個部落。 陳美惠輔導的山林畜牧以照顧動物福祉和友善環境為出發,為避免環境汙染,他們採低密度養殖,控制飼養規模。(獨立特派員/圖) 透過養雞建立部落互助模式 達觀部落共有雞如何運作? 由於每個農友飼養規模小,因此除了飼養土雞,屏東科技大學團隊也協助部落經營養蜂等各種微型經濟。以在地永續結合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地方特色。 中興紅羽1982在部落創造的價值被看見,目前全台有11個部落養殖,各自發展不同特色。像台中達觀部落的共有雞還結合老人照顧的想法,他們將中興大學提供的雛雞先交由長輩照顧,養到第五週後再交給其他農友飼養。 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祕書林建治認為,從照顧出發,希望它發展成微型經濟就是希望讓這件事情可以永續。而透過飼養可以跟老人家更接近,因為可以觀察他的生活動態,他什麼時候需要照顧了?怎麼有兩餐沒餵了?身體不舒服了是不是? 深耕德瑪汶協會專案經理蘇文仙表示,做這些產業不是為了要讓組織更壯大,而是希望讓部落用自己的方式,去選擇怎麼做比較適合照顧部落。 原本只養在實驗室,紅羽1982如今成了這些部落的發展機會,在學界與部落合作下,保住古老DNA,也各自發展出不同在地創生的微型經濟。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0月6日

421
台灣邊境即將解封,國境開放後有哪些考驗?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世界各國紛紛開放邊境,行政院也在上周宣布分兩階段開放國邊境。9月29日開始入境台灣恢復免簽,機場PCR採檢也將改成發放四劑快篩。10月13日開始,將進一步取消原本入境後居家隔離三天、加上四天自主防疫的3+4規定,將可望放寬到0+7,等於入境不用在居家隔離。因應國境開放,桃園機場也已經開始模擬,未來旅客大增之後的動線。國境解封要配套的不只是迎接遊客的相關政策,也牽動著台灣對疫情發展起伏的策略與態度。北跑道刨鋪、報到櫃台汰換,趁著疫情期間旅客減少,桃園機場公司花了51. 2億、整建20項工程,就等著疫情結束、旅客回流。桃園機場公司副總經理洪玉芬表示,8月份的單月旅運量達到了48萬人次,是一到七月平均旅運量的三倍。 9月12開始,歐美加等國旅客,進入台灣免簽證,旅客量已經慢慢回升。目前入境旅客必須推著行李到航廈外,排隊做PCR檢驗。但從9月29號開始,將改成發放快篩試劑,而若實施順利則會再進一步開放,取消居家檢疫。 目前旅客入境必須搭乘防疫巴士、防疫計程車。航機抵達尖峰時段,旅客量佔了一整天的八成以上,防疫計程車捉襟見肘。洪玉芬說明,為了因應未來旅客持續增加,桃園機場也將原本的1271輛防疫計程車擴增至1481輛。 擴增防疫計程車、開放親友接送,未來如果取消居家檢疫,也會開放旅客搭乘大眾運輸,桃園機場已經在規劃修正動線。不過隨著國境一步步開放,也有玩家已經提早來台。 隨著疫情趨緩,行政院宣布分兩階段開放國邊境。(圖/獨立特派員) 外國觀光客增加,商家迎來疫情曙光 Luke是加拿大籍的旅遊部落客,遊歷世界各國、分享影片,有超過140萬訂閱,他跟泰國籍女友受文化部邀請來台製作影片。對於台灣未來將取消居家隔離,Luke認為對旅客是個好消息。 Luke七年前第一次來台灣,最長住過一年。疫情爆發後觀光客不能再入境,睽違兩年,他最思念的是一大早飄香的台灣味。一結束隔離,他們就出發拍攝台灣早餐特輯,Luke告訴《獨立特派員》,這次來到台灣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味最想念的台式早餐。 而這天Luke跟女友來訪,也是店家們暌違兩年、再次迎來外國遊客,彷彿也迎來了疫情的盡頭。Luke說明,近兩年因為疫情關係,觀光客大量減少,導致商圈附近商家都經營得很辛苦。而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的政策,將對台灣帶來很大的幫助。 Luke認為,最近關於台灣的國際新聞,都聚焦在兩岸的衝突情勢。疫情過後台灣重啟國境,更應該讓世界知道這裡很安全,他也分享自身在台灣的經歷,表示應該好好向全世界宣傳,台灣所擁有的自然美景及安全性。 加拿大籍知名旅遊部落客Luke Martin。(圖/獨立特派員) 解封已成必然之路,政策調整成開放關鍵 搶在開放國門前來台的旅遊部落客、不只Luke。Eileen跟Marc來自加拿大,夫妻倆在電視台工作,同時也是旅遊部落客。他們疫情前就來過台灣兩次,這次是應觀光局邀請,第三度來台,來體驗疫情過後的臺灣。 而台灣還沒完全解封,來台得隔離、採檢,甚至旅行期間他們還會接到衛生局的關懷電話,Eileen跟Marc表示算是很特別的經驗。不過他們也認為,防疫措施的執行代表著台灣對於遊客安全的注重,因此感到很開心。 不過他們也觀察到,因為防疫的關係,外國人必須自備台灣的Sim卡,才能在機場通關。雖然桃園機場已經協調電信公司、增設辦卡櫃台,但每到國際班機抵達尖峰,機場的Sim卡櫃檯就會大排長龍,如何兼顧防疫、又讓遊客順利通關,也將是未來的考驗。 隨著國境開放,取消採檢及居家檢疫,成為必然要走的路,國際宣傳、與放寬檢疫順利接軌,將是讓遊客重回台灣的關鍵。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10月6日

437
社區開發非正式照顧者,提升長輩生活品質
在高齡少子的社會,兒女可能散居各地,老老相依成為趨勢,萬一兩人都生病,就會成為社會越來越大的難題。比台灣提早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歐洲國家發現,職業照顧者相對缺少,必須善用資源補足長照的缺口,所以應該在社區開發非正式照顧者,讓這些非正式照顧者進行訓練學習,來支持老老照顧。多元整合並開發非官方的人力資源,像是志工、非正式照顧者,都是社會整體互助力的展現,也是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補足社會安全網的重要關鍵。世居金門的姚水泉和吳友欽,兩人從中學就是好朋友,一天相聚吃喜酒後,姚先生感到肚子不舒服,一檢查才發現是腎腫瘤蔓延。回想起當時場景,好友吳先生說明,看到一個好好的人突然變得連站都站不穩,覺得擔心之餘也感到十分不捨。 而雖然重病纏身,姚先生和吳先生仍然決定繼續做有意義的事,以維持往後生活樂趣、完成畢生心願。看到金門老化、年輕人在外,兩人開始籌設第一個民間居家服務單位,並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大眾。 姚水泉說,他覺得與好友一同開設服務單位的決定十分具有意義,現今機構內總共開案照顧了兩百多位老人,而當地的鄉親接收到來自他們的服務,也都感到十分開心。 善用人脈、親訪開案、造福鄉里的姚水泉,自己仍不接受外人照顧。雖然平時活躍,但標靶藥物副作用一出現,就得由姚太太接手照顧。好友吳友欽說明,由於他們與照顧服務員都十分熟識,因此才覺得不太好意思。 姚水泉和吳友欽兩人從小相識,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圖/獨立特派員) 夫妻接連發生意外,全家生活步調大亂 不過世事難料,姚太太於日前也發現腫瘤,並在開刀後變成氣切。姚先生雖打算親自照顧,但突如其來的變故還是讓生活亂了節奏。好友吳友欽表示,姚先生雖然堅持,但自從開始照顧後由於時常要注意太太情況,也導致自身降低了生活品質,最終也連帶導致病況惡化。 而看到丈夫的辛苦的照顧自己,姚太太也感到不忍,認為能做的自己來,不料卻發生意外,一天曬被子時,直接從樓梯上跌落,鮮血從氣切管流了整路。回想起來,姚水泉女兒仍心有餘悸,表示自己真的很害怕,也擔心日後若再發生類似意外,父母會無力求援。 女兒在小學教書,下班還要接兒子,如果趕回家接手照顧,仍是蠟燭兩頭燒。好在吳友欽善於觀察、兼用友誼情感,把握時間引導夫妻兩人接受照服員和適應。 「我告訴他,既然不請外勞,就放心的請照服員來照顧,完全不用把照服員當作是客人,照服員就是要來幫助你們的。」吳友欽說,經過幾次溝通,姚水泉終於把心放寬,答應接受建議。 姚太太因開刀氣切,平時需要家人協助照顧。(圖/獨立特派員) 照護資源投入協助,生活逐步回歸常軌 在重視姚先生的期待、強化生命肯定的同時,吳友欽也支持他教導照服員和學生烹飪,幫助夫妻倆人保有對於社會的接觸與貢獻。夫妻生活逐漸回到常軌,女兒和孫子也更有彈性參與。 而對於姚太太腿水腫、腳變形還有傷口的狀況,吳友欽也請來物理治療師友人想辦法。在夫婦兩人生活中,吳先生成了有效支持和轉變的推手,提供了許多資源並適時用上。 醫師劉兆輝提醒,退休族應適當運用熱情,避免過於勞累,才可長長久久。同時鼓勵大家轉變醫療觀念,盡量將正式和非正式資源進行協同。劉兆輝認為,醫師不僅以傳統看診給藥的方式支持病人,也應該以幫助病人感到快樂、希望為目標努力。 當老老照顧快速增加,培養發掘社區能與老夫妻長期相處、且說得上話及學習專業見識的人,未來將是國庫每年投資超過五百億的正規照顧資源之外,另一個越來越重要、得開發的福祉契機。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10月6日

342
918強震來襲,震出花東居住安全問題
九月中旬台東關山、池上分別發生了芮氏規模6.4與6.8的強震,地牛不斷翻身讓全台民眾都飽受驚嚇。學者觀察這次的地震,很可能是有史以來尚未記錄到的地震序列群,而且是一個活動的盲斷層。918強震後,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是花蓮,玉里中山路二段的三層樓房整棟震倒,高寮大橋被震斷成好幾截,還有許多遊客受困在沒電的山區裡,甚至天然溫泉都震出異相。9月18日下午2點44分,台東池上發生芮氏規模6.8地震,位在193縣道旁,橫跨秀姑巒溪的高寮大橋,3個月前才封路維護,想不到仍不敵強震威力。長長的大橋,就像被推倒的積木,不僅橋面斷成好幾截,整座橋還嚴重傾斜。 918強震深度地震深度僅7公里,而這樣的極淺層地震,也造成花蓮玉里的一座三層樓建物整棟被震倒。目擊民眾何秀妹表示,強震來襲時搖晃劇烈,就連自己都被震倒,過沒多久建築物就隨之倒下。 所幸受困大樓的四人,在緊急搜救之後全數脫困。只是大震之後餘震不斷,也使大家擔心萬一震垮了這房子的殘壁,會再次危害到人們的安全。918強震,震出當地人居住安全的問題,《獨立特派員》向花蓮縣建設處查詢,發現這棟倒塌建築,僅符合舊的耐震標準。 地震非常頻繁的花東地區,面對老舊建物因應強震問題,花蓮縣建設處處長鄧子榆解釋,由於政府所提供的耐震補助大多針對集合式住宅,導致花蓮地區大量透天型住宅無法進行相關補助申請,目前只能依靠居民自行委託專業建築師定期評估,以適時的補強作為解套辦法。 高寮大橋因地震嚴重毀損。(圖/獨立特派員) 道路溫泉震出異相,當地居民憂心忡忡 而民眾生活受到地震干擾的事件,還發生在六十石山。清晨七點還沒到,六十石山約3.5公里處,工作人員就開始搶通因為強震坍方的山路,準備把受困了一晚的民眾救出。 接近中午,道路終於搶通,《獨立特派員》挺進日前受困的部落。度過了沒電的黑夜,居民忙著清理冰箱壞掉的食物,說起地震民眾仍心有餘悸。居民李先生說,從小到大沒有碰過那麼大地震,晃到連站都站不穩,讓不少遊客飽受驚嚇。 此外當地的安通野溪溫泉,也因為地震產生異相,不僅出水量大幅增加,混濁度也比以往高了些許,令當地居民憂心忡忡。居民指出,當地設有地殼變動的基準點,雖然無法了解作用功能,但希望能夠保障自己的家園平安。 918花東大地震再度提醒了我們,台灣是地震之島,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保持防災意識,在個人、家庭與社會各個層面上,都做好充足防災準備。同時,大地震發生前後,也是研究斷層與脆弱地質的黃金時間,我們必須深入了解這次震災造成的地質變化,以及這次地震的特殊之處。(※ 萬真彣 賴振元 黃政淵/採訪報導)
李季軒

202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