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295
羅興亞難民數量日漸增加,東南亞國家協會有解嗎?
自從緬甸軍事政變以來,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估計,至少造成111萬難民及尋求庇護者流亡,也讓馬來西亞當地居民產生反彈。緬甸難民已經成為東南亞區域政經情勢的大挑戰,5月東南亞國家協會針對緬甸難民潮,以禁止緬甸政府出席作為懲戒,但似乎效果有限。 羅興亞難民逃往馬來西亞 教育能否順利銜接? Isaac是欽族人,擔任學習中心的英文教師,十年前母親先來大馬工作,將年幼的他與弟弟委託給祖父母,祖孫一起前往印度,避避風頭。 回想起當年逃往馬來西亞的過程,Isaac說道:「媽媽在馬來西亞是難民,住了十多年。因為我們年紀太小,沒辦法用非法方式跨過國界。當我們滿十八歲的時候,回到緬甸,經由機構幫助走地下路徑,才來到馬來西亞。」 緬甸羅興亞人,不是緬甸唯一受壓迫的族群,欽族、克欽族、克倫族、其他緬甸少數民族,也有不少人逃往馬來西亞。 Isaac坦言,欽族的人只要成年,就很容易被視為是恐怖分子。這是離開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是想要受教育。 除了基礎學科教育,為了方便學生未來能前往第三國家,像是歐美等國繼續進修。緬甸欽族難民聯盟(ACR)學習中心也提供劍橋大學創立的–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課程,讓學生有望無縫接軌。 不過,如果學生無法獲得前往第三國家的機會,他們讀完中學之後,很難再繼續就學。 緬甸欽族難民聯盟(ACR)學習中心主席Salai表示,學生獲得了證書,但讓他繼續深造是相當困難的,要上當地大學,對在馬難民來說是一個挑戰。 由欽族難民聯盟ACR創辦的學習中心,教室裡的學生認真算著數學,用英文教授科學、數學等科目。(圖/獨立特派員) 軍警難民身分審核嚴格 等待庇護長路漫漫 正在等待難民證的人之中,有不少緬甸公務員。2021年緬甸爆發軍事政變,緬甸公務人員,包含警察、軍人,不滿軍政府的作法。當時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公務人員,將近三分之一的軍警,參與這項「公民抗命運動」。 運動之後,他們逃亡國外,而軍警身分,成為他們拿到難民證的阻礙。比起一般人,軍人與警察更難拿到難民身分認定,也更難被第三方國家收留。 前聯合國難民署顧問唐南發觀察,澳洲、加拿大、美國都會很謹慎,要確保軍警難民在緬甸沒有犯過違反人道的行為。比如說,他們鎮壓學生運動的時候,有沒有打死過人等等,都要很清楚地去確認,所以那種面談都是很久的。 義診中心心理諮商師黃詩筠會先跟難民諮商,了解他們的狀況,再評估治療方式。黃詩筠的病人中,十個就有超過六個出現過自殺的念頭。(圖/獨立特派員) 難民數量日漸增加 心理健康狀態值得關注 龐大的壓力與創傷,幾乎是難民共同的經驗,對於難民來說,從母國被迫逃往馬來西亞,是第一次的創傷。緊接著,還得面對不安穩的就業環境以及隨時被遣返的壓力,造成二次創傷。 緬甸欽族難民聯盟(ACR)學習中心主席Salai悲傷道出:「回望過去幾年,有非常多的人自殺而死,就像你知道的,難民的生活是非常挑戰的。」 心理健康的問題除了依靠社群與宗教的支持之外,還得仰賴正規醫療。 義診中心心理諮商師黃詩筠坦言,要難民去透露自己的故事、內心世界,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是信任的問題、語言的問題,加上很多心理困擾,不是輕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 疫情之後,越來越多緬甸難民湧入大馬,難民議題要如何解?2023年5月,東南亞國家協會針對這件事,以禁止緬甸政府出席作為懲戒。但由於東協無法干預他國內政,加上東協國家有各自的人權問題,只能象徵性宣示。 前聯合國難民署顧問唐南發認為,東盟把緬甸開除、凍結它的會籍,對緬甸來講,它就等於是完全靠攏中國,東盟也不希望它完全靠攏中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東盟處在一個很尷尬的處境。凍結它的會籍也不是,開除它也不是,你不開除它,它確實一直發生違反人權的事情。 隨著緬甸軍政府的統治狀況每況愈下,未來前往馬來西亞的難民也會越來越多,如何讓難民獲得更好的安置,成了後疫情時代的重要課題。 (※梁德珊 李文傑/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醫療
#緬甸
#難民潮
#難民
#心理諮商
黃郁婷

2023年9月14日

292
前進黨選舉大勝,卻成泰國最大在野黨!
泰國總理選舉一波多折,終於在八月下旬選出新總理。不過,好不容易組成的聯合政府,可以執政多久?參議院任期屆滿之後,是否會發動倒閣?為泰黨和親軍方組成的聯合政府,根基是否穩固?都和泰國憲政基礎有關。被寄予厚望的前進黨,有沒有機會翻轉泰式協商政治? 泰國新總理出爐 背後複雜的協商成果 泰國五月大選後,總理人選遲遲無法推出。第一輪前進黨的皮塔票數未過半,第二輪提名資格被否決。直到八月才選出新任總理,由為泰黨的謝塔當選,打破泰國總理難產的僵局。 謝塔當選為泰國第30任總理,他表示,感謝所有泰國人、聯合政府、國會議員及投票的每一位參議員,並將盡力履行職責。(圖/獨立特派員) 謝塔在參眾議院750席中,拿下過半票數,不僅是複雜的協商結果,更和前總理他信的命運息息相關。2006年他信出訪時,遭到軍事政變,引發紅黃衫軍對立,造成泰國社會長期的動盪不安,前總理他信自此之後流亡海外,而就在謝塔當選的這天,他信終於回到泰國。 流亡海外多年的泰國前總理他信高調回國,甚至有支持者特地來接機。(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學者認為,他信必須掌握這次機會,回到泰國。而台灣學者則分析,這代表了保守勢力願意和解,同時也意味著新總理即將出爐。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佩修表示,若沒有事先談好,他信不太可能這麼高調地回來,在泰國這個傳統協商的狀況裡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協商成果。 前進黨失利 為泰黨與親軍方組聯合政府 前進黨是第一大黨,卻在總理選舉中失利。皮塔第一次票數沒有過半,只獲得342票。第二次選舉時,過半議員反對他二度提名,而喪失競選資格。前進黨組閣失利之際,卻傳出為泰黨與保守派會面。 皮塔贏得選舉、組建聯盟,但卻被任命的參議院阻擋。民眾投票了卻沒得到想要的結果,令他們感到憤怒、絕望與疲憊。(圖/獨立特派員) 向來反軍方的為泰黨,卻在籌組聯合政府時,與親軍方的合泰建國黨、人民國家力量黨合作。這樣的決定,就連為泰黨的支持者,也表達不滿。 抗議民眾吉拉蓬說:「我們希望前進黨和為泰黨攜手共組民主聯盟,現在是為人民籌組政府的時刻,我對為泰黨這麼做非常失望。」 台泰交流協會創會祕書長洪銘謙表示,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路線」,因為不管是為泰黨或者是軍方,他們在各自的利益上是不一樣的。 參議員明年任期屆滿之後,總理選舉完全回歸到眾議院的500席。屆時是否倒閣,前進黨、為泰黨,以及野心勃勃的泰自豪黨黨主席阿努廷,他們之間的合縱連橫,將是下一階段的觀察重點。 憲政基礎不穩 制定新憲法連署恐成引爆彈 泰國憲政根基不穩,從政變次數超過20次就可看出端倪。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佩修表示,泰國從1932年行憲到現在總共90年,已經有22部憲法,平均一部憲法不到五年的壽命。泰國的憲法可以說是拋棄式,沒有所謂的「修憲」。 這種為特定對象服務的憲法,造就出現在的參議院以及憲法法庭這類制度怪獸。不過前進黨在這次選舉中,為泰國政壇帶來一股新氣象。這些新科議員,能否在國會中有實質的表現,備受期待。 由公民團體iLaw發起的制定新憲法連署,已經通過送入國會的五萬份門檻,也獲得前進黨支持。(圖/獨立特派員) 台泰交流協會創會祕書長洪銘謙表示,制定憲法這件事情在泰國的過往歷史裡是不存在,也沒有人敢做,到最後這個議案有可能會被反對勢力認為有顛倒政府的想法,成為下一個引爆彈。 不過,要求改革的聲浪延續至今,前進黨的支持者以及年輕世代,對於聯合政府能夠忍受多久,是另一個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隨著他信的回國,泰國社會是否能放下對立,進而和解,然後往前邁進?前進黨會是開啟新時代的那股浪潮嗎?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佩修表示,這是一個舊的泰國、舊的政治時代的一個終結,但新的時代是不是美麗新世界?就沒有人知道了。 (※婁雅君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泰國
#政治
#選舉
#修憲
#政變
黃郁婷

2023年9月11日

303
受緬甸軍政府壓迫,流亡後的羅興亞難民如何求生?
在馬來西亞,有許多從緬甸逃來的羅興亞難民,他們在馬來西亞沒辦法跟一般公民一樣,享有在當地就業、就學的權利。因此他們只好自力救濟創辦學校,希望孩子們也能繼續求學。不過歷經疫情重創,許多羅興亞難民面臨失業困境,孩子也失學,這些流亡的羅興亞人該怎麼走下一步? 在馬難民不具公民身分 生活將遭遇哪些困境? 根據聯合國2023年的統計,在馬來西亞的羅興亞難民及尋求庇護者約有十萬多人。但即使羅興亞人向聯合國登記尋求庇護,由於馬來西亞政府沒有簽署《聯合國難民公約及議定書》,他們沒辦法跟一般公民一樣,享有在當地就學、就學,以及低價就醫的福利。 來自緬甸的學生不能就讀馬來西亞當地的學校,往往父母去工作,孩子只能在街上遊蕩,於是校長Hashim創辦這所宗教學校,讓他們能繼續就學。 難民學校校長Hashim談起創辦學校的起源,是因為和這些孩子的互動過程中,讓人感覺他們沒有禮貌,也不會尊重大人,不懂談吐禮儀。 有的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因此除了授課,Hashim還提供部分學生的餐食與住宿。學校牆上的櫃子裡,裝滿孩子的家當,課桌椅一收,這裡便是孩子過夜的地方。 由於在馬難民人數太多,要獲得難民身分必須得等,在這之前就得忍受被抓、被遣返的風險。 前聯合國難民署顧問唐南發坦言,難民署根據社區組織的推薦,安排註冊面談,光是這個過程就可能要等上一、兩年。然後正式註冊以後,還要再等甄別難民的面談,搞不好也是一兩年、兩三年的時間。真的能夠順利被安置至少要五、六年以上。  剝一袋洋蔥可以獲得5元馬幣,相當於35元臺幣,一天可以剝4到5袋,提供給市拉央市場的業者。(圖/獨立特派員) 難民生計遭疫情重創 封城後頓時沒飯吃!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難民學校校長Hashim跟妻子創辦裁縫班供小朋友就讀,學習打版、裁縫。 女性難民相較於男性,更難找到工作,多了一個技能,就多了生存的機會。羅興亞人的文化中,有女性早婚的傳統,早早嫁作人妻,如果不幸離婚,也容易失去經濟能力。 學生在裁縫班學會的裁縫技巧,恰巧在疫情的時候派上用場。 裁縫班教師Khimmarwim表示,封城的時候,生活開始有困難,學校又關閉,那時候課程有中斷一下。開學的時候,學生在路上看到他會說謝謝,說用老師教的裁縫技術,在口罩工廠得到工作,也會在裁縫店幫忙,因為這樣有很好的工作機會。 然而疫情來臨,難民比起一般公民要面對更多的挑戰。曾任職於非政府組織的張安翔在疫情期間參與製作紀錄片《疫情下·活著》,記錄下疫情期間,前線醫護人員、貧困社群、外籍移工以及難民等如何面對疫情的考驗。 前馬來西亞非政府組織MyCARE研究和協調員張安翔說明,難民普遍上在馬來西亞都是有工作才有收入,所以在疫情期間有好幾個月的行動管制令,導致難民不能工作,然後媒體又報導他們是感染群,所以這一群人真的是頓時沒飯吃。 疫情之後,有的家庭選擇提早讓孩子擔起經濟重擔,這也讓學校面臨招生困難。整體經濟環境不好,也讓學校收到的捐款越來越少。 難民學校校長Hashim坦言,疫情過後,學生少了好多。學生少了,學校經費也有困難,以前經常援助的善心人士也沒來,經費少了。 Sahmila原本是難民學校的學生,爸爸因為意外住院,Sahmila的媽媽為了撐起生計,在家裡擺了小攤子,他只好休學,在家裡幫忙顧攤子。(圖/獨立特派員) 疫後缺工潮湧現 致使難民生活漸回正軌 疫情之後,難民的工作機會持續受到影響,為了保障多數當地人的工作權益,越來越多雇主不敢雇用難民。 前聯合國難民署顧問唐南發觀察,馬來西亞政府一直在製造難民沒有權利工作,所以很多雇主很害怕,擔心會遇到問題,所以就不雇用難民。但還是很多人會雇用,因為很依賴勞工。特別是疫情過後,移工輸入的程序很緩慢,所以各行各業都需要人,尤其是餐飲業。 疫情之後,大家的生活重新步上軌道,但對於難民來說,重新回到生活正軌上,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梁德珊 李文傑/採訪報導)
#緬甸
#難民潮
#難民
#馬來西亞
#羅興亞
黃郁婷

2023年9月11日

336
日本悠翔會,落實全天候在宅醫療服務的關鍵在哪?
悠翔會在成立之初,就把24小時照護,訂成重要經營理念,也為此成立了3個夜間值勤中心,每天晚上6點到隔天早上9點,「急救診療支援小組」都有醫師輪流值,更有完整的夜間診療支援系統。這個小組是如何運作的?能夠維持這樣的在宅醫療服務體系,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在宅醫療服務 不用出門也能看醫生 悠翔會目前有10位牙醫師、8位口腔衛生師,以2022年數據來看,牙醫訪視多達7,346件,口腔衛生指導也有920件。 若杉葉子是悠翔會的牙醫師,有20年的資歷,專攻老人牙科問題,投入在宅醫療17年,同行的還有口腔衛生師關口優香里。今天來訪視的是一位82歲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加上有脊髓性小腦萎縮症,不方便外出看牙醫,改由牙醫師到府服務。 若杉葉子表示,這次帶了超聲波洗牙機,就是因為擔心長輩口腔清潔不足導致牙結石,且對於「要介護」的長者來說,清潔口腔不僅可避免牙周病惡化,也有助於預防吸入性肺炎。除此之外,也針對個案患有脊髓性小腦萎縮症,特別確認他是否能清楚發音,評估患者的嘴部機能。 悠翔會細心的到宅服務,讓不方便出門的患者在家就能擁有醫療資源。(圖/獨立特派員) 夜間診療支援系統完善 24小時隨時待命 悠翔會擁有完善的夜間診療支援系統,當病患打電話進來之後,一律轉接到悠翔會設在沖繩的值勤中心,之後中心開始建立病患的病歷,同時聯絡值班醫師,由值班醫師回撥電話給家屬,判斷個案狀況後,採取三種不同處置方式:繼續觀察、送醫急救或需要出診。 悠翔會擁有病患完整的電子病歷,悠翔會理事長佐佐木淳說:「個案所有的相關資料,全部彙整在電子病歷中。」 悠翔會有一套完整的夜間診療支援系統,讓患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適當的診療。(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悠翔會在川口、新橋、千葉市中央區這三個地方,設有夜間值勤中心,由三十幾位醫師輪流值班,入江利幸醫師投入夜間急診已經九年,他認為這個任務很有意義,他也說:「悠翔會很重視夜間急救診療,提供我們很好的獎勵,並實施任務分派,避免一個人負擔過重。」 在悠翔會的努力之下,截至2022年8月,照顧個案需緊急處理的件數,已經從2019年的18,741件,增加到2022年的34,797件,成長將近一倍。 看見患者的需求 是醫師也是最安心陪伴 85歲的加藤銳治,目前有高血壓問題,接受在宅醫療已經五年,狀況時好時壞。最近掉了五公斤的體重,食慾變得比較差,因此管理營養師今天來進行營養指導,希望能協助他改善。 由於加藤銳治重聽,於是雙方用筆談方式來溝通。(圖/獨立特派員) 對於用紙筆溝通這樣的方式,加藤先生說:「營養師會問我狀況,我也可以回答,這樣可提升彼此的信賴,因此我感到很安心。」 另一位訪視個案是目前獨居、86歲的吉澤勝子,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還有甲狀腺機能不足的問題,已經接受牙醫在宅醫療五年。對吉澤勝子來說,除了醫療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訪視團隊的陪伴。他說:「一個人住覺得很寂寞,只能看電視,旁邊沒有人可以聊天。」 接受完在宅醫療的吉澤勝子,開心地和訪視團隊揮手道別。(圖/獨立特派員) 借鏡日本 台灣在宅醫療服務的未來 根據調查,日本有七成以上民眾希望可以在家裡終老,以悠翔會照顧的個案來看,最後在家臨終比例,近一兩年已占七成,在宅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漸提升。 多次應邀來台灣分享在宅醫療經驗的悠翔會理事長佐佐木淳,也提出建議,他說:「和台灣的醫師朋友聊起來,大家總是說診療報酬太低。很多台灣人也是希望能在家過世,而不是醫院,因此應該促進在宅醫療普及。」 悠翔會的模式,不管是跨專業合作,還是建立24小時應對機制,對台灣來說還難以一步到位。台灣借鏡日本,除了需要各界通盤檢討之外,最重要的還有決心。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長照
#老人照護
#照護
#日本
#東京
黃心亮

2023年9月11日

565
從歹囝仔到奧運選手 霹靂舞的進擊之路
原本是嘻哈文化的霹靂舞(Breaking),由於超越人體極限的舞技,以及強調展現獨特的藝術特質,在誕生半個世紀後,成為2024年巴黎奧運新興項目。從街頭到奧運、從歹囝仔到舞者再到職業運動員,霹靂舞呼應自身的英文名字「突破(Break)」加諸其上的負面標籤。如同台灣第一批霹靂舞國手孫振所言:「霹靂舞者單純用跳舞贏得他人的尊重,獲得世界的掌聲」。 原本是嘻哈文化的霹靂舞,從街頭跳進2024巴黎奧運。圖/鄭袁踴提供。 巴黎奧運重要的前哨站杭州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即將在9月23日展開。於倒數一個月之際,公視獨立特派員記者走進孕育霹靂舞國手的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採訪台灣第一批霹靂舞國手,四人中,其中有三人畢業於此。 孫振是目前世界排名最高的台灣霹靂舞選手。(圖/獨立特派員) (圖2,孫振是目前世界排名最高的台灣霹靂舞選手。) 國手1:孫振(Quake) 孫振是目前世界排名最高的台灣霹靂舞選手。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出生的他,不僅名字裡有「振」,走跳舞林的名字也叫Quake(地震),11歲就開始跳舞的他,似乎也代表著他將以霹靂舞震驚世人。 談起自身的舞蹈風格,孫振認為自身很注重Power Move(俗稱大地板,倚賴速度且動作強度很高的肢體技巧),「比較屬於瞬間型的難度動作」。觀看孫振競賽時的表現,偶爾輕鬆地做出一些擦嘴、模仿海獺的可愛動作與表情,但下一秒又爆出高強度的地板、風車等動作,「我本身個性比較Funky,然後做很多Blow Up(爆招)的動作」。 在學習跳舞的過程,孫振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父母希望嘗試自主學習,相當鼓勵孫振找尋自己的熱忱,並且把它做到最好。也因此孫振從小一到高三都不在體制學校內,以自學的方式投入自己喜歡的舞蹈領域。起初跟著鄰居朋友一起跳舞,最後僅剩他一人,一路堅持至今13年,甚至成為國手。 「要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狀態,更認真看待自己每一次的訓練,」成為霹靂舞國手後的孫振坦言,過去自由跳舞,如今得自律跳舞。「怎麼讓跳舞變成一個更無意識、更自然的事情,但是又可以很有內涵,這是我這兩年成為國手時在思考的」。 楊加力耕耘霹靂舞才4年,卻用實力殺進世界舞台。(圖/獨立特派員) 國手2:楊加力 Jia Li 在霹靂舞的舞台上,很難不注意到這位身材高挑、頂著爆炸頭的陽光女孩,他是楊加力。除了出征9月杭州亞運之外,今年4月在Red Bull BC One Cypher台灣決賽舞台拿下冠軍寶座的他,也將在10月前往法國,代表台灣征戰霹靂舞世界舞台! 「我的霹靂舞主要風格是以舞感下去帶其它霹靂舞的元素,然後會走比較多自己的形狀。」楊加力表示,自己國一開始跳舞,舞齡11年。翻看楊加力的場上表現,除了霹靂舞基本肢體元素:搖滾步 (Top rock) 、排腿 (Foot work) 、定點 (Freeze)之外,他的肢體語言確實多元,呈現相當輕盈動感的律動。「我原本的學習環境就是鼓勵多去學不同的舞蹈風格,或是聽不同的音樂類型」。楊加力過去主攻Hip-Hop(嘻哈),4年前才轉戰霹靂舞。這背後也有一段趣事。 當時就讀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的他,傳了一段自己喜愛的B-Gril影片當作業,沒想到老師真正的作業是要模仿影片。楊加力大笑說:「我當時什麼招都不會耶!」老師依舊鼓勵他盡量學習揣摩。無論偶然或必然,楊加力就此走上霹靂舞之路。 儘管楊加力耕耘霹靂舞才4年,卻用實力殺進世界舞台,他揚起一貫的燦爛笑容說道:「這是我的人生,我就是想跳舞」。  劉承德接觸霹靂舞的契機來自於電視節目《模范棒棒堂》和《舞林大道》。 國手3:劉承德 Lilma 從國一開始接觸街舞的劉承德,契機來自於電視節目《模范棒棒堂》和《舞林大道》,同儕之間總是聚在一起跳舞,當時沒有老師引路,全是朋友之間互教互練,直到國三才開始找老師學舞。劉承德就這樣從學校走廊、禮堂、司令台,一路跳到成為國手。對劉承德來說,今年將代表台灣出征杭州亞運,在他的舞蹈生涯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劉承德認為自己的霹靂舞風格複雜,「大家通俗會比較知道的大地板、小地板的一些不同層次的串聯會比較多一點,像是旋轉類等動作。」觀看劉承德競賽時的表現,臉上常掛著笑容,與其一個接一個的高強度爆招動作呈現強烈的對比。 劉承德表示,自己的舞蹈風格其實是受到小時候喜歡的電視節目影響,當時節目的棒棒堂男孩們跳了頭轉、大風車等舞技,「那時候看到這個動作,覺得很酷、很帥,所以有九成的時間都在練高強度的動作」。 「我不是皮,但有點屁,」劉承德笑說自己國中時講話比較直接,也跟一些比較皮、甚至混混一起相處跟跳舞。後來靠著霹靂舞考進台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甚至2015年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如今備戰杭州亞運,「這就是我的工作、職業,」從屁孩蛻變成國手的劉承德說。 陳怡如著迷於霹靂舞沒有極限的肢體表演,主要風格為Back rock(背部旋轉)。 國手4:陳怡茹 Eru 「我在台上的時候、比較自在的時候,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但我覺得其實那個樣子有更多的我。」舞台下話少又安靜的陳怡茹,舞齡9年。他形容自己「有時候沒什麼存在感」,雖然迥異於比賽時而冷靜帥氣、時而可愛的模樣,但那都是他,那些平常不會表達的情緒,他可以透過霹靂舞盡情展現。 陳怡如表示,自己著迷於霹靂舞沒有極限的肢體表演,儘管練招過程曠日費時,但成就感也相對高。「我的霹靂舞風格比較多Back rock(背部旋轉),就是比較多背部在地上,然後可能做一些旋轉。」這樣的風格其實跟陳怡茹一開始的練習環境有關。在彰化長大的他,一開在高中街舞社,看到專業的街舞老師表演後,主動打電話拜師學藝,開啟陳怡茹在「路邊空地」練舞的歷程。 高中時讀升學班的陳怡茹,也很感謝班導支持他跳舞,在高三要利用社團時間考試、不能再參加社團時,陳怡茹和班導說:「我想要去街舞社,我想要有我的社團時間。」後來因家庭因素,高中肄業的陳怡茹,邊跳舞邊打工養活自己,「我一旦投入一件事情就真的很投入,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可能比別人多練一點,或是多挖掘深一點,只要一直堅持著某個信念,它一定會發生。」 在陳怡茹的努力之下,夢想成真了。成為國手之後,他也不斷跳脫自己原本依賴的跳舞方式,去尋找新的元素,讓身體習慣新的動作,繼續探索未知。 1970年代,霹靂舞在族群幫派械鬥與爭奪地盤的過程中逐漸誕生,希望用歡樂代替暴力。 在壓抑中誕生的霹靂舞 霹靂舞是街舞的其中一種風格,起源自1970年代非洲裔、拉丁裔等多族群混雜的美國布朗克斯地區街頭,在族群幫派械鬥與爭奪地盤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嘻哈文化四大元素,包括饒舌、DJ、塗鴉還有霹靂舞,希望用歡樂代替暴力。 這樣的文化也延續到如今的比賽氣氛,觀看每一場霹靂舞賽事,既有一決高下的緊繃,又有派對的快樂熱情。「霹靂舞的根基是嘻哈,跟Party(派對)分不開,大家用舞蹈交流,今天變成競技,我們一樣得做這件事:表達與交流,」孫振解釋。 「現場每一個觀眾都是舞者的能量來源,」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霹靂舞主委李奕釜舞齡23年,他認為許多舞者時常用手勢、表情與對手、評審、台下觀眾互動,「都是在找尋一個共鳴,讓舞者自身的能量變得更強大,」進而成為一個閃耀的存在。 跳霹靂舞的人通常被稱為B-Boy、B-Girl,至於英文為何稱作Breaking也值得玩味。「當我們在break的時候,其實是突破以往的束縛,」孫振指出,當時起源自拉丁裔、非洲裔等長期被主流社會壓迫的一群人,「為了訴說自己的價值,他們開始Break,」用跳舞抒發情感,也用跳舞「突破(Break)」主流框架。 體育化之後的霹靂舞如何被量化與客觀的評分是一大挑戰。 如何客觀評分霹靂舞? 霹靂舞強調展現獨特自我,體育化之後的霹靂舞如何被量化與客觀的評分,對選手、教練、評審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霹靂舞的評分規則其實不斷地調整,目前奧運五大評分項目包括(圖7)「技術(Technique)」,也就是運動表現與身體控制能力;第二是「多樣詞彙(Vocabulary)」,評量肢體語言的豐富程度;再來是 「獨創性(Originality)」,看即興創作能力;第四是「執行力(Execution)」,選手能否以最少失誤以及最清楚的方式來呈現;最後是「音樂性(Musicality)」,選手的動作能否在最短時間內貼和音樂的節奏與質感。 霹靂舞國手教練潘佑熏表示,要如何清楚的展現出獨創性動作,是較優先的訓練重點,「選手他只有一瞬間就做完(動作),其實評審當下可能完全沒有解讀到」。 要在極短的比賽過程透過跳舞把訊息傳出去,是每個選手的難題。「我可能會設定一個情境,例如在大草原,我就將身體快速延展開來移動,」楊加力認為Battle(決鬥)時「對話」非常重要,因為可以傳達訊息,「我會用動作、視線、手勢讓對方知道我在跟你對話,向你傳達一些訊息」。 「霹靂舞是一個即興的舞蹈,選手站上舞台,DJ drop the beat(DJ放音樂),我們才知道音樂是什麼,」孫振表示,比賽每一回合40秒或一分鐘,要把練好的招式瞬間貼合音樂,「取決於選手的經驗、直覺,還有對音樂的敏銳度」。 霹靂舞的評審養成也是關乎競賽是否公平的重要因素。「現在比較難的就是客觀中的主觀,主觀中的客觀,要抓一個平衡點,」李奕釜坦言,評審要懂得霹靂舞在看什麼是需要被訓練的,「畢竟霹靂舞是藝術也是運動,它並不像體操有指定動作並且量化評分那樣容易」。 然而,藝術創作與標準評分是兩個背道而馳的理念,會不會困擾選手?「難免,」孫振坦言,霹靂舞最珍貴之處在於「多元的美學品味」,因此,有時候雖不甘心輸掉比賽,「但我仍然可以在舞台感、拍子處理等地方去量化,看看哪裡做得沒有對方好,把自己做到最好,又可以符合競賽評審的強」。 霹靂舞競賽方式迥異於其它運動,比賽場次銜接緊湊,如何保持體力是運科輔助重點。圖/鄭袁踴提供。 運動科學輔助霹靂舞 「霹靂舞是新興項目,對我們運科人員是很大的挑戰。」國訓中心運科處處長吳柏翰解釋,霹靂舞競賽方式迥異於其它運動,比賽場次銜接緊湊,「跳完一首他的血乳酸有多高、心跳有多高,體能要怎麼練,這些都要研究。」 目前霹靂舞國手教練有三位,潘佑熏教練表示,有時候碰到循環賽,每場比賽休息時間可能只有十分鐘,對肌力、耐力、爆發力都是考驗。 長年跳Hip-Hop的楊加力,身體柔軟度極佳,但遇上需要肌力與爆發力來展現力與美的地板動作時,就顯得力有未逮,「我目前著重核心訓練跟爆發肌力,不然很容易發生代償動作,導致受傷,」楊加力認為,運動科學輔助提供的訓練菜單相當有幫助。 除了身體素質外,如何避免選手陷入慣性、產生麻痺感,甚至扼殺了創意,也是教練團需要持續和選手深入溝通的原因。「讓他們吸收一樣不同環境的養分,而不是都待在同一個訓練場裡面,或者有時候請其他教練來訓練,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不要消磨掉想要跳舞的渴望,」潘佑熏解釋,有時候比賽前會禁止選手跳舞以保持飢渴感,讓選手在比賽前一刻會有「我好想上台」的渴望。 脫衣服在戶外空地放音樂練舞,一般大眾不瞭解的狀況下,會認為是不良少年在嬉鬧。 B-Boy、B-Girl不再是歹囝仔 霹靂舞要突破的不只競賽評分,還有次文化的負面標籤。 「長輩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只覺得是青少年聚眾滋事,」劉承德回想學生時期的練舞過程,少不了被貼「歹囝仔」的標籤,尤其當時一起練舞的朋友,有些人不愛念書、有些人抽菸罵髒話,「加上練舞會放音樂很吵,真的給長輩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劉承德坦言,也曾被警察驅趕過。 其實,戶外練舞是逼不得已的選擇。「早期沒有專業的舞蹈教室,只能脫衣服在戶外空地放音樂練舞,一般大眾不瞭解的狀況下,會認為是不良少年在嬉鬧,」李奕釜回想當時社會看待霹靂舞的態度,「滿負面的,會覺得是愛玩的小孩在做的事情」。 另一個霹靂舞者會遇到的質疑是「跳舞能當飯吃嗎?」楊加力與劉承德皆坦言這是面對父母的必考題。楊加力表示,父母雖然不會阻止自己跳舞,但也曾一度希望他去考軍校。劉承德的父母過去也擔心他學壞、影響身體發育。 面對養活自己的人生大事,兩人用毅力與實力回應。隨著舞藝益發成熟,劉承德開始參與大大小小的舞蹈競賽,甚至2015年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受到媒體報導。父母才發現跳舞也能跳出名堂,甚至劉承德靠著跳舞考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系,「父母從開始不支持,到現在支持,也願意瞭解霹靂舞是什麼,甚至認為霹靂舞是我的職業」。 霹靂舞成為奧運項目後,確實加速風氣轉變。「因為體育化的關係,我們的舞台變得更多了,再來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或者廠商願意資助我們,」孫振樂觀看待霹靂舞進奧運後的發展,甚至認為往後可能出現更多霹靂舞夏令營、霹靂舞體育班等。 霹靂舞進入體制教育也是各界努力的重點。「跳街舞、霹靂舞的小朋友參加比賽得獎,回到學校是沒辦法加分敘獎的,」中華民國街舞運動協會秘書長楊志烽指出,目前只有針對國高中學生的中正盃甄試指定賽受到教育體育署認可,有助於升學加分,然而中正盃今年也才邁入第三年,歷史較悠久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簡稱全中運)」沒有街舞項目。 楊志烽表示,目前慢慢推進各項受到教育部認可的競賽,「讓跳街舞的學生能有正式的升學路徑,未來的國手也有循序漸進的培育管道」。 讓喜愛街舞、霹靂舞的人,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多元的發展,孫振認為「我們這群國手同時也都背負著這個使命。」這樣的使命也呼應霹靂舞起源,Break代表「脫下社會的束縛與眼光,用跳舞來贏得大家的尊重,」孫振說。 (邱惠恩、鄭仲宏、實習生/黃心亮 採訪報導)
#運動
#藝術
#舞蹈
#年輕舞者
#奧運
邱惠恩

2023年9月4日

434
看見不一樣的需要,特殊需求牙科醫治身心障礙者
對一些身心障礙或認知障礙者而言,要順利看牙是個挑戰。於是1995年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發展計畫,目前全台都設有特殊需求牙科門診。但因特殊需求患者治療風險高,很少牙醫師願意投入此領域。花蓮卻有一位牙醫師,自願走進病人家中,提供到宅服務。 身心障礙者就醫難 特需門診提供協助 一邊輕聲安撫,一邊快速以束縛板固定住,這裡是專為身心障礙,尤其是對認知有困難的人開設的「特需門診」,他們通常無法在一般診所看牙,必須由專業團隊協助。 台大特需牙科示範中心主治醫師楊湘說明,健保局開辦身心障礙牙科的特殊計畫,主要協助第1類的認知障礙,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失智還有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第7類的肢體障礙病人。 由麻醉科、兒童牙科、家庭牙科等專科醫師,為病人提供專屬治療計畫,以往要這些病人看牙非常困難,台大1988年首創以門診鎮靜方式治療。雖然一度因麻醉科醫師退休而縮減門診,但楊湘還是土法煉鋼,包覆束縛板為他們治療。 楊湘解釋,他們在2014年發表了一篇研究,讓病人包覆束縛板以後測量他的心率變異,來看病人的焦慮狀態,發現束縛板的包覆就像被人抱著一般,有穩定心率的功能,所以會讓特定身心障礙病人情緒更加穩定。 過去特殊需求者常因疾病致使就醫困難,根本找不到醫師。由於這些病人通常無法明確表達,一般照顧者很難協助他們完全做好口腔清潔,因此特別容易發生蛀牙。 家屬陸丹表示,孩子看牙齒最不願意張開嘴巴,可是醫生會用各種方式努力地逗他笑,「這裡的醫生和護士人員都很溫柔,讓他來這裡,感覺到非常放鬆和安定。」 醫師在特殊需求病患身上包覆束縛板,穩定病患心神。(圖/獨立特派員) 特殊需求牙科迴響小 醫師為何不願投入? 特殊需求者牙科源自1995年,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發展計畫,從最初補助醫院設備,而後在醫學中心及醫院成立7家示範中心,再陸續擴展至一般醫院、診所。 在花蓮的教養院,林易超醫師每週五都會來這裡幫大家治療牙齒。林易超兒時罹患小兒麻痹,行動不便。雖然到宅服務對他體力負擔很大,但因為沒有人做,即使從推動計畫至今這麼多年過去,還是花蓮唯一的到宅牙醫。 林易超坦言,健保局編了好多年長照到宅醫療的預算,但牙科的執行率都是零。「我本來很天真以為,當牙醫師公會同仁看到我們去做,原來沒有那麼困難,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其他醫師應該很快就會跟上來,結果過了6、7年,回頭一看,沒有人跟。」 這些病人大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不佳,甚至吞嚥困難,治療過程容易引發嗆咳,產生肺炎的風險;再加上醫師需再進修相關繼續教育學分,才能替特殊需求者治療,導致一般牙醫師較不願意跨入特殊需求的領域。 林易超即使行動不便,仍堅持為特殊需求者到宅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本身就是身障者 林易超到宅醫治特殊需求者 「我的身體狀況是全身不能動,能動的就是頭部、脖子局部的移動。林醫師沒有來之前,牙齒就有蛀牙過,痛到要吃止痛藥。想要去看醫生,醫生也不好排人,而且我有戴呼吸器,他們都不太敢用。」特殊需求者品捷說道。 10年前發生意外,造成品捷脊髓損傷,幸好有林易超醫師到宅為他看牙。儘管林醫師單靠一支腳,還要踩踏板,實在難以支撐長時間如此彎腰看診,但他依舊堅持初衷。 為病人解決病痛,幫助不易取得醫療資源的人,林易超在大學時經常跟著學校的義診隊到偏鄉服務,畢業後還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中華牙醫服務團,到肯亞、尼泊爾、印度、緬甸等國從事海外義診服務。 林易超說:「我很奇怪,在診所工作有錢賺,可是不會快樂。可是我休診一兩個禮拜,好像我們犧牲很多,但是內心是充實的、是快樂的,好像又出去充電了一樣。覺得生活很有意義,我這個人有價值。」 林易超耐心為病患看診。(圖/獨立特派員) 懷抱熱情奉獻,看見不一樣的需要,特需牙科門診還好有這些熱血醫師投入,才能讓特殊需求者獲得適當醫療權利,不只得到健康,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身心障礙
#花蓮
#在宅醫療
#身心障
#牙醫
黃瑀喬

2023年9月3日

332
東京最大在宅醫療診所,「悠翔會」如何運作?
日本高齡化全球之冠,政府積極鼓勵在宅醫療。東京最大的在宅支援診所「悠翔會」,照顧了8千多位病患,提供365天24小時的照護。透過在宅醫療介入,每人不僅能減少約30天住院時間,更省下約90萬的住院醫療費。他們是如何負擔高營運成本,達到醫老共生的目標? 照護超過8千個案 「悠翔會」規模有多大? 東京首都圈有3500萬人口,是台灣的1.5倍。東京不只擁有最多的醫療與住院資源,隨著高齡化腳步加速,推動在宅醫療更是不遺餘力。東京最大的在宅醫療支援診所「悠翔會」有3、400人的醫療團隊,全年無休照顧8千多名個案。 2006年,悠翔會從一間診所照顧20位在宅個案開始,成立初期希望把東京23個區變成一個醫療區。根據2022年報告,現今悠翔會的診所遍及首都圈,以及愛知縣、沖繩、鹿兒島等20幾個據點。 一早,悠翔會創辦人佐佐木淳醫師,開始他一天的訪視行程。一週5天的訪視行程中,佐佐木淳有4天到千葉市的稻毛診所出任務,這裡屬於機能強化型的在宅醫療診所,同時他也是這間診所的院長。 佐佐木淳提到自己的一日行程,「老人機構半天大概是30位;如果是一般在宅,半天大概5位,多時可能達到10位。」 診所裡有15名員工,包括醫師、護理師、醫療助理、相談員等,負責照顧10公里範圍內400多名個案。在這間診所裡,在宅病患占6成,其他4成來自老人機構的個案。此外,稻毛診所也跟外部96個單位合作。 悠翔會稻毛診所原為「生活俱樂部:風之村園生診療所」,3年前由悠翔會接手。(圖/獨立特派員) 悠翔會實施在宅醫療 更提供24小時夜間診治 91歲的金木房子,曾經因為骨折而臥床,3年前接受悠翔會的在宅醫療照顧,狀況改善很多,現在可以在家裡自行移動。由於金木房子還有慢性病跟高血壓問題,悠翔會一個月定期訪視2次。 佐佐木淳表示,金木房子雖然高齡,但精神恢復得很不錯,決定就他的症狀進行治療,這是和他兒子商量決定的,希望維持他的身體狀況,視必要會就藥品進行微調,他現在還可以就近自己買東西了。 金木房子說:「因為脊椎開過刀,腳到處都很痛,走路變得很困難,即使在家裡也要拄拐杖才有辦法行動。現在有醫生來看真的太好了。」 悠翔會目前有100多位醫師,可以提供一步到位的綜合性治療。佐佐木淳說明,悠翔會的醫師大多屬於綜合科,目標是所有疾病都能在宅治療。再者,醫療須符合患者的價值觀,他們往後希望如何度過,確實掌握患者根本的期盼,而醫療只是協助他們走完人生的工具。 提供24小時無時差的夜間診療,也是悠翔會的一大特色。佐佐木淳指出,很多老人家夜裡突然惡化,因為經常看病的醫師不在,只能叫救護車送醫院,這時往往送醫院也救不回。儘管本人希望在家臨終,很多卻因此而無法如願,顯示24小時醫療體制很重要。 佐佐木淳醫師至金木房子家中訪視。(圖/獨立特派員) 秉持讓病人幸福精神 在家也能安心走完餘生 悠翔會照顧的個案中,以2022年來說,定期訪視有10萬6千多件,而需要緊急處理的,也有3萬4千多件,包括緊急往診以及電話問診。 悠翔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效率運作,關鍵就來自公司獨立開發的電子病歷系統HOMIS,大幅提升了照護團隊的效率與品質。還有專門為醫療人員開發的醫療站,可以跟外部進行訊息共享。 悠翔會稻毛診所護理師井蒲持春說:「就如佐佐木淳醫師常說的,讓我們有緣服務的病人獲得幸福,這是悠翔會的理念。由我們來提供協助,陪他們走完人生。」 佐佐木淳則強調,在宅不是要做很多醫療處置,即使不用太多醫療措施,病人也得以與疾病共存。如何讓地區的民眾,安心在家走完最後的人生,如何建構這種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佐佐木淳花了17年一手建立的悠翔會模式,成為各界取經對象。此外,悠翔會一年創下的45億日圓經營績效(截至2023年6月),相對地也為日本的住院醫療資源節省約72億日圓,不僅帶來高效益,也讓患者能幸福地度過餘生。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長照
#日本
#東京
#居家醫療
#在宅醫療
陳廷宇

2023年9月3日

362
工藝作品背後故事,一探職人的異想世界
藝術的花苞正在綻放,不同世代的工藝職人創作各具特色,有80年製作花燈資歷的燈藝師蕭在淦,匠心獨具的作品極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獲獎無數;年輕陶藝家林時植則以陶土、木頭、金屬鐵件等複合媒材,碰撞出富有創意的成品。 國寶級燈藝師匠心獨具 蕭在淦的花燈人生 「功夫就是,別人在糊的時候,骨幹像鳥籠一樣,方方正正;我的作品看不到骨幹。」蕭在淦是國寶級的燈藝師,花燈從未離開他的生活。 蕭在淦不曾拜師學藝,學生時代接觸花燈時,就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回憶,附近會這項工藝的人很多,而他平常看別人操作,馬上就學得起來;學校的勞作,他看了之後馬上可以學會一半。 17歲那年,蕭在淦被日本政府徵召到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接受飛機維修員的訓練,當時他以為要去讀書。蕭在淦提到,去2年多就回來了,「回來之後,台灣很熱鬧,四處都在張燈結綵、演戲。我會糊花燈,人家叫我做,我就做。」 蕭在淦也分享,如果只幫宮廟做花燈,其實賺不到什麼錢,因為初一、十五才有。後來兼做百貨生意,從化妝品到皮包,什麼都賣。 蕭在淦已經97歲,仍不停創作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花燈要與眾不同,功夫都藏在細節裡,做花燈之前,他不預先構圖,但是造型與圖案早在他的腦海中,每一個作品都慢工出細活。匠心獨具的創作,更讓他在1991到1993年,連續3年拿下新竹都城隍廟花燈競賽首獎。 蕭在淦不只是精通傳統手藝,還會與時俱進。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林時植說道,「不要看他年紀大,他的腦袋非常的清晰,以他這個年紀來說,竟然還有做一些突破。」 龍、鳳、麒麟是廟會中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也是蕭在淦重要的代表作,尤其是龍,經過他的巧手之後有著千變萬化的造型;現在他更打造出孔雀花燈,更是維妙維肖。 蕭在淦打造的孔雀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結合陶、木、金屬媒材 新一代工藝家林時植創意無限 林時植是新竹市年輕的工藝師,也擔任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2010年獲得「台灣工藝之家」的頭銜。他的作品有陶土、木頭與鐵件,3個重要的創作元素。 林時植說明,「使用鐵件,是因為創作空間本來是爸爸的鐵工廠,是我最早期創作時很重要的素材,所以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常常會有陶、金屬跟木頭的複合媒材。」 2000年是林時植的創作起點,他為自己訂下一個5年停損點,開始放手一搏,「那時候是在摸索的階段,大概第3年、第4年開始,有一個叫《找自己》的系列,這也是讓我決定要以『陶』來當終身志業的起點。」 《找自己》系列不只拿到台南「南灜獎」首獎,2004年完成的孕三態作品,被法國一位私人收藏家典藏,還有阿根廷馬賽克美術館收藏他的《歲月之歌》。林時植介紹,《歲月》系列是以磚塊來成形,因為自己成家了,聯想到成家之後,會希望有一個家庭,並有個堡壘來守護,堡壘就是用磚塊去堆疊。 陶藝開啟林時植的工藝家之路。(圖/獨立特派員) 接下來的《異域》系列,則是針對環境的控訴。林時植解釋,很多孩子都面臨環境賀爾蒙、空氣汙染等相同的問題,他便以此做為發想起點。這個系列是由陶、鐵及電路板組成的創作,林時植還特地去回收場收集廢棄金屬來完成。 現今林時植正在打造的是《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也是他的第4階段創作,源於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希望可以回溯到純真時期,用雙眼看到的美麗新世界。 林時植說明創作理念:「它是一個小女孩,但其實並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延續下來,機器人AI的產物。我希望在未來的世界,由AI來守護我們這顆地球。我認為我來這個地球上,有一個使命必須要去完成,這也是我在創作到十幾年之後,突然間有這個體認。」 林時植《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之一。(圖/獨立特派員) 他們一位是台灣工藝之家,新竹市最資深的國寶級燈藝師;一位是年輕的創作者,兩人年紀相差兩個世代,卻在各自專業領域上不斷超越自己,創作源源不絕,走在工藝道路的腳步永不停止。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文化
#新竹
#工藝
#陶藝
#藝師
黃瑀喬

2023年8月20日

289
精障者求職困難重重,「雞蛋糕攤車」支援就業路
精神障礙者在求職路上困難重重,原因大半來自社會偏見引起就業歧視,導致雇主對精障者的能力及穩定性有疑慮。現在有學校和民間機構,為了協助精障者進入庇護工場,推出雞蛋糕攤車的計畫,雇用精障者員工,讓他們融入社區、走入人群,鋪好他們的就業之路。 精障者求職不易 庇護工場助工作培力 精準掌握手沖咖啡的每個環節,咖啡店員阿傑是店裡不可或缺的好手。他在店裡工作8個月了,時間不算長,卻是他踏入社會以來做過最久的工作,因為阿傑患有思覺失調症。 阿傑坦言,他壓力大時會幻聽,曾在加油站工作,卻因動作太慢被解雇;做了半年國小警衛,但眼睛因為吃藥的關係一直眨眼,所以早上無法騎機車到學校,就自己辭職了。 當時的阿傑信心受挫,卻沒放棄想踏入社會、自力更生的決心。他透過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中心,進到這家咖啡店工作,這裡是一家庇護工場。店裡對店員的包容性高,給他們修正及學習的空間,做不好可以重新再來。 駐店的就業服務員除了要教員工技能,還要陪診,多與員工互動,了解其生活狀況。庇護工場之所以提供員工多元的支持環境,是因為就業對精障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勝利基金會執行長張英樹觀察,精障者對於現實感、自我認知與環境變化的狀況,不是掌握得很好,對自己的能力跟需要擔任工作的看法是有落差的。 張英樹也發現,和其他障別者相比,精障者應徵庇護工場的比例升高,表示他們在一般職場上求職可能更加困難。 只要在咖啡店裡,阿傑就會進入專注模式。(圖/獨立特派員) 大學與民團推計畫 精障者藉雞蛋糕攤車走入人群 而尚無機會進到庇護工場的精障者,也有其他工作的選擇。不少有求職困難的精障者,會進到工作坊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們有賺錢的機會。患有躁鬱症的雁子,就是布藝工作坊的一員。但畢竟這份工作較缺乏一般職場所需的人際接觸,於是雁子決定嘗試參加「雞蛋糕攤車」計畫。 雞蛋糕攤車,是長庚大學、秧風工作坊和康新康復之家,三方的合作的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畫,藉著攤車營業的訓練,增進精障者的工作能力,讓他們下一步至少能進到庇護工場工作。 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李冠逸指出,較有機會通過庇護工場面試的,反而是智能障礙個案。精神障礙者因為病情的干擾,或是社交等因素,面試的通過率並不高。 雞蛋糕攤車還有專任管理員,會在工作現場陪伴員工,引導他們處理職場上的問題。秧風工作坊專任管理員楊菱恬說道,「雞蛋糕攤車不單單是在訓練技能,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個案的工作態度。」 雞蛋糕攤車讓精障者走入社區,與民眾自然相處。(圖/獨立特派員) 精障者就業遇情緒、體能問題 雞蛋糕攤車訓練人際交流 雞蛋糕攤車的店長佳蓉是躁鬱症患者,而店長這份工作幫助他改善症狀。這天來了幾位常客,佳蓉站在第一線熱情招呼客人,應對非常到位,因為攤車的員工,都要通過職前訓練。 康新康復之家執行長王偉信說明,「會有類似面試的模擬,問說如果客人怎麼樣要求,你要怎麼樣去回應。這其實是一系列從預備、實戰,到事後檢討,一個很好的社會學習。」 佳蓉職前訓練過關,如今當起了稱職的店長,但他之前在職場上並不順利。佳蓉說,代工包裝、美容美髮,或早餐店,幾乎都撐不到3個月,會出現症狀,抵抗不了工作壓力。 即使精障者的工作能力沒有問題,但有時會影響工作的,除了情緒障礙,還包含體能通常較差的困境。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李冠逸解釋,思覺失調症在發病前,或許因為大腦病變已經在進行,體能就會下降,另外一個因素,是罹病的時間長。 雞蛋糕攤車讓精障者走入社區,直接和顧客面對面接觸,訓練他們往後在職場上與人互動的技巧。其實攤車剛開幕時,並沒有強調他們來自什麼機構,很多居民只知道雞蛋糕好吃,卻不知道他們是誰。 康新康復之家負責人楊佩珊說:「我當然期待是因為我們本身雞蛋糕好吃,而不是因為我是病友,你來買我的雞蛋糕。」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卻同樣在為生活打拚,精障者也不例外。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身心障礙
#精神障礙
#障礙
#精障
#就業輔導
黃瑀喬

2023年8月20日

449
各國搶氫!韓國如何占有一席之地?
全世界超過30國發布氫能策略,各國也以政府角色來支持氫能發展,歐、美、日、韓、中、澳,都相當積極,其中,韓國的氫能發展,可以說是後來居上。 韓國蔚山是一座氫能示範城市,城市具備完整產業鏈。而年底即將啟用的氫能住宅,將以氫燃料電池發電,並提供社區暖氣與熱水。 氫能潛在商機大 直擊韓國示範城市–蔚山 氫能,不只淨零排放,也是一大商機,全球有超過30國發布氫能策略。高盛預估,2030年全球潛在商機約7.5兆台幣,2050年更是上看30兆。在全世界的氫能版圖中,不能忽視,後來居上的韓國。蔚山是韓國著名的工業城市,也是現代集團的所在地。歷經工業發展、核電廠爭議,蔚山現在有一個新的身分–氫能示範城市。 蔚山都市公社產業物流組組長宋敏永坦言,從大框架來看,有制度上的整備,還有法規等,為氫能產業打好基礎,政府在這方面扮演了重大角色。氫能目前仍屬於產業用途,還未達民間企業正式投資就能創造收益的結構。 2019年國土交通部招募氫能示範都市,隔年立氫能專法,2021年正式動工。短短3年的時間,氫能城市已見雛型。 宋敏永表示,蔚山基本上是以提煉石化而發展起來的,這過程中,從以前開始就產生很多的餘氫,很多工作領域都有在運用餘氫,有很多基礎設施,所以蔚山從很久前開始出現很多氫能相關事業,目前也都在好好推動。 蔚山工業城,具備發展氫能的先天條件。(圖/獨立特派員) 韓國氫能車銷售一馬當先 交通工具如何結合氫能? 韓國有超過230座加氫站,雖然數量還有待普及,不過這個數字,已經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根據車輛中心資料,去年全球氫能小客車的銷售數量,韓國占比超過六成,居世界領先地位,和第二名的美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在氫能的運輸發展中,大型載具,更適合以氫能作為動力來源。空中巴士成立氫能研發中心,預計2035年零碳排的客機就能商轉。 能源公司總經理陳致源分析,火車、輪船、飛機這些非常重型、耗電量或者耗能非常大的產業。暫時還沒有辦法用鋰電池替代,因為它要有足夠的能量的話,鋰電池的重量可能現在還沒有辦法能夠做到這麼的輕。 由法國公司打造的氫能火車,2022年在德國正式發車。 阿爾斯通公司總裁拉發吉認為,氫能完全改變我們看待火車,尤其是它將打開並鋪設一條路徑,讓柴油列車得以轉型成氫能列車。 加氫的時間,要比加油的時間長一點。(圖/獨立特派員) 三人團隊規劃氫能示範城 他們曾面臨哪些挑戰? 氫能住宅,是蔚山氫能示範城市的另一個亮點。 蔚山都市公社產業物流組組長宋敏永說明,地區暖房公社也在發掘新的事業,住宅需要供熱,就在最近處,透過發展使用氫能燃料電池發電站等清潔能源,減少熱耗損,輸送有效率,又有經濟效益,只要設置小小的燃料電池發電站,就能快速供應。 蔚山這裡的公共住宅,有4棟437戶,試行氫能發電與供應住宅的暖氣與熱水系統,預計今年底開始供應。如果成效好,將會擴大試行。氫燃料電池在發電的過程,會產生熱,剛好做為住宅的暖氣與熱水使用,這裡的水溫,可以高達攝氏75度。 韓國綜合技術公司電廠新成長部李邦周解釋,這個燃料電池站,生產出來的熱能,保管在這個儲存槽中,送往那個公寓,扮演供應溫水與熱水的角色。 很難想像,2021年開始動工的蔚山氫能示範城市,只由三名都市公社人員所規劃完成。 蔚山都市公社產業物流組組長宋敏永:「團隊本來只有3人,所以最初開始時,還在想說辦得到嗎?」並坦言,也沒地方可問,一開始做事滿困難的。做到現在,其他都市都把蔚山當作基準來取經。他認為作為替代能源,氫能產業會高度成長至世界各地,南韓政府補足相關源頭技術和制度,力圖在世界氫能相關領域中,成為最強的國家。 韓國政府不只大力補助氫能產業,並給予等同半導體的賦稅優惠。可以預見,全球競逐氫能的過程中,韓國將會占有一席之地。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南韓
#韓國
#能源
#替代能源
#淨零碳排
黃郁婷

2023年8月17日

422
南韓交通政策大變革,告別行人地獄
南韓曾是行人地獄,透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定及政策推行,加上嚴格執法,2010年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為11.1人,2021年下降到5.26人,孩童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更大幅下降9成。現今在南韓,停讓行人已是處處可見的景象,而台灣目前做了什麼改善措施? 11年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南韓做了什麼?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說明,首先是2005年制定了《交通弱者便利移動增進法》,引進「行人優先區域」的制度。行人安全之所以獲得最大改善,是2021年修訂的《道路交通法》,這是為了讓人盡可能遵守交通法規,並預防交通安全事故、營造行車秩序,讓警方有可取締的依據。 2021年南韓全境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學區和行人多的地方,下降到30公里。另外,也為車道瘦身,不但可以擴充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空間,也自然地讓駕駛減速。 從法規的制定,到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大大地改變了駕駛行為。首爾計程車司機表示,有非常多監視器,超速10公里就直接照相,最多1天被拍到5次,所以也不能不遵守。 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提及,根據研究指出,以時速60公里行駛的車子,撞上行人時,會有9成行人死亡。但當時速降至50公里時,死亡機率就會降低至5成。所以就能期待,看到事故死亡人數減少4成的效果。 過往,南韓的行人死亡事故中,有75%發生在住宅區。現在,在人車共行的道路上,有法律面來保障行人優先的權利。韓相鎮指出,原本在行人與車輛不分的道路上,行人有義務必須走在道路的最邊緣;新法則免除無人行道的道路上,步行者的義務,並新增駕駛人的義務。 首爾計程車司機也說,斑馬線上有人要過馬路,過去只要是綠燈,車是可以開的,但現在不管燈號是什麼,就得無條件停下車來,所以變成行人無條件優先。 南韓實施「5030政策」,市區限速50公里。(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交通嚴格執法 職業駕駛有話要說! 2019年,9歲的金民植在學區道路上,遭到車輛撞擊身亡。學童交通安全議題獲得輿論關注,《民植法》在短時間內就立法通過,對經費不足的地方而言,有法源來補足學區周邊的各項設施。一進入學區,各項標示到彩色路面、減速丘,一再提醒著駕駛人減速。 立意良好的《民植法》,卻引起不少駕駛反彈,最近許多區域已經開始放寬速限。首爾計程車司機坦言,速限30,24小時都適用,但像午夜12點,沒什麼人,卻也要遵守時速30公里,司機們對此有所不滿。 另一個立法要點,就是在學區道路內以及某些條件下,若造成兒童受傷或死亡會加重處罰,也引起刑責過重的爭議。 《時事IN週刊》資深撰述卞真卿觀察,有人覺得自己若成為犯罪者該如何是好,連握駕駛轉盤都覺得恐怖。但實際上,這種事情發生,然後進入法律審判,真有孩子死掉或重傷,肇事者都有各種理由被判減刑、緩刑或無罪。 以嚴格的法律作為手段,真的有效嗎?首爾大學環境規劃系副教授韓相鎮認為,駕駛會受處罰,若受的處罰越輕,保護行人的文化會越來越稀薄。 學區道路速限嚴格,引發駕駛反彈。(圖/獨立特派員) 南韓告別行人地獄 台灣有哪些改善措施? 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人車共用的道路上,車輛在行人身旁呼嘯而過,行人是馬路上最弱勢的族群。現況是許多地方道路空間以及預算不足,民間團體倡議,先求有再求好。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建議,可以用較快速簡便的工程技術,對於急需人行空間的地方,趕快處理,儘量照顧到最多的人。 台灣在今(2023)年6月底實施禮讓行人新制,由於罰則提高到6000元,不少行人都對車輛停讓很有感。除了罰則之外,良好的道路設計,也有助於人車安全。 台灣大部分的斑馬線緊貼著路口,車輛轉彎時若沒注意,就可能撞上行人。將人行道外推,同時配合斑馬線退縮,有助於提高駕駛能見度,也縮短了斑馬線的距離。 苗栗中央路Z字型的斑馬線,中間設置了庇護島,不只保護行人安全,也是因應高齡化的友善設計。 苗栗中央路的庇護島設計了高度適中的休憩處,供長者倚靠休息。(圖/獨立特派員) 另外,經過車道瘦身、道路配置後,大幅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人行道也變得順暢,不再被路樹、變電箱阻擋。 南韓以法律位階給予行人保護,台灣在行人空間未定論的狀況下,還在苦等人行道普及,以及《交通安全基本法》,來完善行人安全。 (※婁雅君 鄭仲宏/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交通
#交通部
#南韓
#韓國
#交通規劃
黃瑀喬

2023年8月14日

449
AI時代下倡議手作價值,校園掀起工藝復興浪潮
生成式AI即將應用在各領域,改善工作效率,卻有一群教師倡議工藝復興,將工藝教育落實在校園,規劃了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各種工藝教育,讓孩子們透過手作,更認識自己、更貼近真實世界,也更懂得珍惜。 工藝教育引進校園 遇到哪些挑戰? 將植物的汁液敲染出來,留下獨一無二的痕跡與色彩,讓植物的形態或葉脈,留在手提袋的布面上。這是中和國小4年級的藝術課,融入了消失已久的工藝教育,由校內的教師與校外的工藝師協同教學。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指出,一般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地學習知識,比較少給孩子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尤其是國小課程。技藝學習讓孩子可以透過這些自然的素材,回過頭來,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跟環境之間的關係。要引進校外工藝師與教案,促成活潑生動的課程,有賴校內的幕後推手與行政體系的支持。中和國小教師楊宜蓉2019年起接受工藝教師培訓,將學習的收穫帶回校內實踐,於是他勤寫計畫,申請補助,為學校添購工藝設備。 孩子的學習成效豐富,但教師備課與準備工作更多;協同的教學工藝師待遇也不穩定。教學工藝師劉盈妡坦言,按照公部門訂的標準,其實鐘點費只有幾百元。他也不諱言,自己另有工作室,才能支持生活所需。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教授倪鳴香認為,真的需要解放老師,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夠進到教師這個行業。 學生將植物汁液敲染在布袋上,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圖/獨立特派員) 「創造不完美但喜歡的東西」 AI時代下的工藝復興 現今的教育趨勢,期待孩子能主動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工藝學習成了學生實作的最佳機會。 「順著紋路磨,這時候如果你想要是方的筷子,你就要記得貼著面磨。」積極推動工藝課程融入國中小教育的陳明輝說道。教導學生製作筷子,順應自然材質的先天狀態,在不完美中,學習克服困難。 陳明輝在旁指導學生磨木條。(圖/獨立特派員) 中華國中9年級學生陳奕倢分享,「我失敗了很多次,就不要放棄繼續做,後來發現用3號木頭比較好割,因為它前後都差不多長,後來把這一半的地方割細一點,然後就成功了。」 體制外學校的學生們,也發現透過木工課,能逐步鍛鍊毅力與耐力,更宣洩精力。實驗學校學生黃又辰表示,存了一週沒有發洩的力氣,就剛好用這種出力的方式來發洩。 做中學,意味著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指導者,雙手、眼睛、耳朵,整個身體都能成為知識的來源。身而為人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提到,可以用手創造出一些屬於我自己,或我希望創造給其他人的事物時,獨特性才會出現,這是AI模擬不來的。「AI可能無法模擬出不完美的東西,可是人可以創造出不完美,但自己很喜歡的東西。」 學生在親手創造生活器物中找到樂趣。(圖/獨立特派員) 手作工藝費時費力 有何優點與價值? 108課綱回復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消失的工藝課,再度重視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老師們也重新訓練自己,深化教學內涵。工藝教育教案成功的另一個重點,是為教學現場的教師賦能。 國北教大實小教師謝金鳳說,不管任何媒材的教學,有想法之後,一定要實際操作過、自己體驗過,甚至能夠發生一些困難或狀況是更好的,這樣才會理解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 手作工藝,重新喚醒對生活及事物的珍惜感。實驗學校教師黃瑞誠提及,人們使用的東西,大部分是在商店裡購買的,相對的就不會去珍惜。 在充滿科技與AI的世界中,培養用手創造的能力,讓工藝精神維繫「人的價值」。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認為,透過雙手完成就會有成就感,有時成就感會超越3C帶來的樂趣。3C消耗掉注意力,可是在工藝上面,卻是累積專注力。 用手學習,連結身心,感受AI時代的踏實。動手為自己做一張椅子、一雙筷子,或打磨一個餐盤,工藝復興運動,人人都可以參與。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AI人工智慧
#實驗小學
#AI
#實驗教育
#實驗學校
黃瑀喬

2023年8月14日

398
打破性別窠臼 奶爸.保公行不行?
台灣推動性別平等多年,但全職奶爸、保公(男性居家托育人員)仍是鳳毛麟角。此現象並非一句「男人就是愛耍廢不想顧家」便能結案。深究其因,男人被侷限在肩負賺錢養家的角色分工框架內,還有男女同工不同酬、難請育嬰假等體制桎梏下,都是男人走向奶爸、保公之路的障礙。 男性選擇當全職爸爸容易被質疑「有問題」。圖1/獨立特派員。 男人在家顧小孩不工作好嗎?! GK早上八點左右起床,準備全家的早餐;之後另一半去上班,GK則與一歲八個月的兒子開始共讀時間,結束後兩人外出買菜;午餐後,兒子睡午覺,GK抓緊時間開電腦工作;下午四點,GK泡奶餵飽剛醒來的兒子,兩人再看一點書或是玩玩具,天氣好則到公園放風;回來後GK打掃家裡,兒子若心情好便跟著打掃;快六點開始準備晚餐,等另一半下班回家接棒顧孩子。 上述顧小孩的行程,如果不特別說明,大部分人腦海中的圖像大概是全職媽媽搭配拿著公事包去上班的爸爸;事實上,GK是全職奶爸,出外上班賺錢的是太太。 「一個男人不工作在家帶小孩,他們沒辦法想像這件事情,」全被小孩填滿時間的GK,只能邊備料晚餐、邊教小孩洗番茄蘑菇、邊跟記者聊天。這裡說的「他們」包括GK的親朋好友、同事與上司。 那為什麼要逆風?GK說,「我看著躺在保溫箱剛出生的兒子,看著看著化學變化就來了,興起一股我一定要親自照顧孩子的心情。」產生化學變化的不只有心情,整個生活也跟著質變。 首先是收入瞬間少掉約一百萬元。但更焦慮的是二度就業,「突然間放棄掉所有的專業技能,也沒有累積代表作,我會擔心二度就業時跟不上專業趨勢;再來就是沒有自己的時間,」GK表示,因為沒有爸爸社團,便加入一些媽媽社群社團,版上全職媽媽常抱怨沒朋友、沒共同話題、二度就業焦慮等問題,他也難以倖免。 GK妻子Sharon從事科技業,生孩子時碰到升遷,「我從來沒想過先生全職帶小孩,也沒想過自己當全職媽媽,」Sharon跟許多新手爸媽一樣,膝反射是托嬰。Sharon回憶夫妻倆溝通過程中,GK從沒要求自己辭職顧小孩,反而是GK自己舉手說要當全職奶爸,並且率先請育嬰假,「我有一點點驚訝」。 圖2/衛福部手冊截圖。 111年才有爸爸手冊 奶爸一職初期,從事設計業的GK利用時間接案,後期找到願意讓他在家全職工作的雇主,身兼奶爸跟設計師兩份職業的GK卻說沒信心跟人講是全職帶小孩,「還是會強調我還有接案喔、還有工作喔、還有收入喔,」然後等著對方回應「還有收入,不錯喔!」 GK察覺到自己強調仍有正職工作與收入的想法,一部分是因為很多人不認為育兒是一份職業;另一方面是傳達出一個訊息:當全職奶爸並非因為我工作能力不佳或經濟條件比不上太太,而是出自愛妻愛兒的自由選擇。GK發現許多人都被性別角色框架綁住,「男性的壓力是要扛起這個家,賺更多錢;女性的壓力是被期待辭職顧小孩,並且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長期關心成年男性健康的城男舊事心驛站組長林奕辰觀察,男性被賦予「賺錢養家」角色,一旦選擇當全職爸爸,就會被質疑「欸,你確定這樣做對嗎?」、「你不是應該要去工作賺錢嗎?」、「你有辦法帶得比你太太好嗎?」相反的,女性選擇當全職媽媽,大家比較會認可「這樣的付出是對的」。 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反映在社會各個層面,例如過往只有「媽媽手冊」,直到111年衛福部才推出「爸爸手冊」,全名是「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內容是協助準爸爸、新手爸爸瞭解自己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如何育兒以及陪另一伴。 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男性人數於111年首度突破兩萬大關,但不等於全職爸爸人數增加。表1/獨立特派員。 根據「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初次給付件數統計(表1),111年男性申請件數首度突破兩萬件,來到25,130件,110年與111年增幅分別為16%與44%,比女性的5%與4%來得亮眼。 但這份數據可以等於奶爸人數增加嗎?GK認為不見得,觀察周遭男性友人申請育嬰留停津貼的原因,有很多是工作太累想藉此休息,或是趁機轉換跑道,並非為了成為全職爸爸。 林奕辰解釋,自2021年7月起,津貼從投保薪資六成增加到八成,政策助攻民眾申請意願。不過,因為夫妻二人可同時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因此有可能男性是為了休息一陣子,照顧孩子主責仍在母親,抑或是夫妻倆共同育兒,所以數據不能直接解讀成全職爸爸人數增加。 就算解讀成全職爸爸人數增長,但數據顯示申請津貼的女性人數長期平均在7.5萬,還是比男性的2.5萬人高出3倍。 網路上質疑男保母職專業的貼文。圖3/網路社群截圖。 男人顧孩子有先天劣勢? 另一個根深蒂固的性別分工觀念:男性不擅長照顧。 網路上搜尋男保母,絕大部分的貼文內容是「男保母幫女兒換尿布洗澡,對先生衝擊太大」、「男保母完全不考慮」、「男保母很可怕嗎」等留言。 這樣的社會風氣反映在數據上(表2),擁有居家托育服務登記證書的人數,男性近年落在700人到800人之間,女性平均在2.5萬人,差距超過30倍。 居家托育服務登記證書人數統計。表2/獨立特派員。 「保公是稀有動物,哈哈哈!」個性爽朗的開蒂阿姨剛好擁有這隻稀有動物,是他的先生。 開蒂阿姨從事保母一職23年,先生陳爸爸20歲出頭成為消防員,110年退休,111年考到保母證照,夫妻倆一起從事居家聯合托育。不認識的人聽到陳爸爸的保公職業,第一反應是「唉呦,男孩子怎麼會當保母!」 其實陳爸爸從小就懂照顧孩子,本領不輸太太。陳爸爸回憶,「小時候父母出外工作,我要照顧弟弟,煮飯、洗布尿布這些我都會,」。夫妻倆育有三子,開蒂阿姨感激非常的表示,「半夜都是他起來餵奶,出去玩都是他抱小孩」。 陳爸爸照顧孩子的本事不輸保母職業23年的太太。圖4/獨立特派員。 記者走進夫妻倆的家,眼目所及全都是育兒用品,包括搖籃、玩具、故事書、遊戲墊等。打開冰箱,幾乎都是做副食品的食材。 陳爸爸熟稔地幫不到一歲的孩子換尿布、餵奶以及說故事,再帶著3歲的孩子跳高、擺手、下蹲以及「棒式」練核心。開蒂阿姨盛讚丈夫:「像很多男生會覺得說顧小孩是你們女人的事,很髒、很煩,不想碰,可是我先生不會,他對孩子滿有耐性的,甚至他很會安撫小孩」。 夫妻倆將照顧孩子的過程一一記錄下來給家長看,長期溝通互動,培養信任關係,男保母一職也得到了肯定。「重點是要有心,他真的把我們的孫女照顧得很好。小孩不會說話,可是從他的言行各方面可以看得出他非常喜歡陳爸爸。我覺得男性保母其實也可以做得很好,不一定要女性,我覺得刻板印象可能要稍微調整一下,」圓圓外婆將孫女託付給夫妻倆,相當欣賞他們帶小孩的用心。 不侷限在性別角色分工的框架內,回歸到個人特質與興趣,男女雙方才能活得更自在更輕鬆。圖5/獨立特派員。  不再理所當然 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非得辭職帶小孩,考量點通常是「誰賺得比較多」,不過台灣兩性薪資差距是15.8%,也就是女性需要比男性多工作58天才能達到與男性一樣的年薪。 林奕辰指出,同工不同酬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不改善,男性就算有意願主內當奶爸,女性也有意願主外賺錢,雙方還是會礙於經濟因素,仍舊選擇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從文化價值觀、性平教育再到社會體制,阻礙男性走向全職爸爸或照護工作的因素環環相扣。只有不侷限在性別角色分工的框架內,回歸到個人特質與興趣,男女雙方才能活得自在輕鬆,也更能感謝彼此,不再視對方的付出為理所當然。 (※邱惠恩 羅盛達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
#家庭
#親子活動
#性別框架
#親子關係
#育兒
邱惠恩

2023年8月13日

346
兩條平行線交會 高中生夜訪無家者
一群16歲、17歲高中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明媚燦爛的青春高中生開始直視時常在黑暗出沒的無家者,兩條平行線交會後,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正視自身對無家者的誤解與恐懼,也瞭解到評價他人之前先去了解一個人。 高中生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圖1/獨立特派員。) 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 「阿公!」「喲!」「好久不見!考試啊」「有考好嗎?」一叫一答劃破了台東晚間的寧靜。 記者隨著六位高中學生的腳步,向著樹林草地間的一叢亮光摸黑前進。印入眼簾的是一輛小貨車、跟一位瘦弱黝黑的老人家,學生都稱他是「住海邊的房車大哥」。 同學們與房車大哥一陣寒暄後,「我要刮痧,」臺東女中學生鍾佳彣開心坐下、起頭髮,房車大哥拿出工具開始刮痧推拿。「每次跟房車大哥聊天,他都會教我們如何伸展身體,按一些穴位後告訴我身體哪邊不好,記得要保養,」臺東女中學生蕭羽蔓說。 無家者,又稱為遊民、街友或者流浪漢。同學們開始關心台東地區的無家者契機來自於一句「玩笑話」。「我們原本要出去玩,但是訂不到民宿,我就開玩笑說:『睡路邊也沒關係』!」鍾佳彣跟蕭羽蔓兩個同班同學就這樣聊著聊著,莫名地開啟關懷無家者的行動,「真的不是因為有崇高的理想」,鍾佳彣跟蕭羽蔓再三強調。 直視無家者需要學習與練習。(圖2/周亦霆提供。) 直視無家者需要學習與練習 鍾佳彣跟蕭羽蔓在網路上招兵買馬,集合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聯繫同樣關心無家者的宜蘭好+團隊,也跟著台東社會處的社工以及人安基金會的站長一起實地拜訪無家者。 後來加入的臺東高中學生周亦霆表示,與無家者「溝通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最重要的是有禮貌」。蕭羽蔓解釋,「聊天時要蹲下來,不要站得比他們高,然後看著他們眼睛仔細聆聽」。 學習接觸的方式,也得克服對無家者的心理障礙。臺東女中學生林沛岑坦言,曾經覺得無家者明明有工作能力,「卻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成為社會的負擔。」蕭羽蔓也曾對無家者產生恐懼,「覺得他們有點可怕,想說會不會攻擊人。」 關懷期間適逢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當無家者跟學生握手時,「我當下愣住,想說我該握嗎?」周亦霆坦白當時遲疑了幾秒才回握。 探訪行動開始後,學生才意識到無家者的存在。(圖3/周亦霆提供。) 兩條平行線交會了 晚上10點後是無家者的出沒時間,不過臺東大眾交通工具並不發達,為了方便移動,同學們晚上騎著腳踏車,帶上口罩、酒精、泡麵、麵包等乾糧物資前去探訪,「透過聊天瞭解大哥大姊們近期需要什麼,再去社群粉絲頁上募集拿給他們」,蕭羽蔓說明。 學生帶著記者走訪臺東觀光勝地鐵花村,附近好幾個地方都是無家者的日常據點,同時也是台東人日常必經之地。然而,同學們表示,在探訪行動之前,自己從沒發現過無家者的存在。「我們跟他們是平行線,他們可能坐在那、躺在那,你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到他們,甚至你潛意識忽略掉」,林沛岑說。 兩條平行線交會在一個又一個的夜訪暢談,同學們赫然發現「原來我是無知的!」林沛岑表示,自己從小被家裡保護得很好,沒想過真的有「百態」人生,有些人被崎嶇不平的道路絆倒、難以再起身,並非自己揣想的「好吃懶做」才成為無家者。 周亦霆一樣抱著「臺東有無家者者嗎」的疑惑加入團隊,認識了形形色色的無家者後有感而發,「不能否認有些比較具有負面行為的大哥大姊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認識了有一些不那麼負面的人,我們看待一個群體時,應該去瞭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以群體概括個體」。 同學們從既定行駛的日常軌道中「出軌」,碰到無家者的大哥大姊們。圖4/周亦霆提供。 「出軌」後不再一樣 同學們夜訪無家者的行動持續了一年,過去對無家者的恐懼、擔憂與誤解都被夜訪歡笑的記憶蓋過,「真正跟他們聊天後,我對他們不再有害怕的心情,反而在聊天時覺得安心」,蕭羽蔓說。 採訪進入尾聲,蕭羽蔓說道:「我的個性就是旁觀者,覺得生活這樣過就好了,我還要讀書、考試,一堆事情要做,為什麼要花時間關心別人,」因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記錄者,架設網站寫下「腳踏車上的人間觀察」。 同學們從既定行駛的日常軌道中「出軌」,碰到無家者的大哥大姊們,林沛岑認知到,「與其說是我們去加入他的世界,不如說是他們帶給我的影響更大,是他們走進了我們的世界!」 「出軌」旅程隨著升學考試而畫下休止符,但是曾經的掙扎與付出 淚水與汗水都已經刻畫在彼此心中,難以消失。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
#街友
#遊民
#公益
#台東
#社福
邱惠恩

2023年8月6日

310
私校退場後,校地改成社會住宅可行嗎?
少子化衝擊加速私校退場,這些校地該如何利用?改為社會住宅是選項之一。不過雙北與都會區社宅需求較大,目前教育部評估的中州科技大學、台灣首府大學及和春技術學院,區位卻都不在都會區中,這些退場校地規劃轉型的社會住宅,真的能吸引年輕人嗎? 少子化加速私校退場 3校列校地變社宅名單 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彰化的中州科技大學去(2022)年停招,今年7月31日退場之後,和台南台灣首府大學及高雄和春技術學院,一起被教育部納入退場校地可規劃為社會住宅的第一波評估名單中。 日前行政院各部會也組成考察團,前往學校了解,能否有符合各部會需要的相關用地,未來將回到行政院平台討論。 私校退場之後的部分校地改為社會住宅,真的可以解決青年居住正義的問題嗎?有學生認為,改為社宅可以留住當地年輕人;但也有學生表示,校地應作為養老院。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質疑,退場大學改為社宅,方向及思維上是對的,然而退場大學真的適合做社會住宅嗎?社宅的需求是在大都會、直轄市,年輕人要住在社宅,前提是跟他的產業、工作要有關連性,目前作法真的有達到社宅原來的目的嗎? (圖/獨立特派員) 社宅需考量因素多 私校校地適合嗎? 緊臨台南麻豆市區的台灣首府大學占地17甲,曾被評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典範,學生人數最多時有8000多人,最後卻不敵招生人數不足與財務兩大因素,選擇退場,並將部分校地轉為社宅。 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林博文分析,觀察首府大學的區位因素、產業條件、人口結構及校地建築物的多用途性,它從學校轉為一個住宅的社區,以跟周邊的連結性而言,這邊有麻豆、官田工業區等,非常炙手可熱。 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柯今尉表示,首府大學距離交流道約3分鐘,附近也是滿熱鬧的區域,所以如果有一些學生宿舍,就能以既有的空間來做改建,台南市府也有提出這樣的需求。 民進黨政府承諾要在8年內完成20萬戶的社會住宅,但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全國社會住宅興建進度」的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止,中央與地方執行進度,包括新完工、興建中跟已決標待開工,總計只有7萬9830戶。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坦言,即使20萬戶全部實現,也只占住戶的2.2%,而亞洲先進國家是5%,台灣連亞洲的標準都尚未達到,更不用提歐美國家高達30%。 台灣首府大學緊鄰麻豆市區,是麻豆人心中的大學城。(圖/獨立特派員) 退場校地變社宅 能否落實居住正義? 繼中州科大、台灣首府大學,還有和春技術學院之後,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以及環球科技大學,112年也必須全部停止招生。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柯今尉表示,會循前3所學校的模式,找中央機關來做會勘跟評估,再交接校產。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呼籲,「拋出這樣的訊息,好像到處都可以蓋社宅,可是我還是必須很嚴肅地講,台灣是絕對需要社宅,可是社宅的需求是有非常清楚的區位上的屬性,不要為了湊數量而湊數量。」 曾光宗指出,社會住宅的建築類型,跟民間一般住宅的開發案完全不一樣。《住宅法》規定,社會住宅的居住者,40%須為社會弱勢、60%為年輕人,年輕人為什麼要住在社會住宅,跟他的工作有關。若要作為政策,就必須進行更細緻、更詳細評估。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讓居住正義的訴求正式浮上檯面;2010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緊接著2014年的巢運也提出廣建社會住宅的訴求。回應居住正義問題,也成為歷次大選,各政黨候選人開出來的重要支票。 民進黨政府承諾8年20萬戶的社會住宅支票,明年即將到期,將退場私校的校地納入社會住宅,是否真的可以落實青年居住正義,有待嚴格考驗。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教育部
#台南
#社會住宅
#社會福利
#私立學校
黃瑀喬

2023年8月6日

346
聖嬰再臨,高溫破紀錄,如何因應史上最熱年?
全世界氣候專家預測,今(2023)年底到明年初將迎來聖嬰年,加上暖化的影響,各地都可能出現極端天氣。對台灣而言,聖嬰年除了颱風強度偏強,也可能讓冬季偏暖、春雨變多。另一方面,台灣升溫狀況更超越全球,都市中心體感50°C已成日常,熱島效應還有往郊區擴散的趨勢。 「聖嬰」是什麼?可能對全球造成什麼問題? 熱浪席捲全球,希臘全國12天內出現500多起野火;6月下旬,西班牙南部已攀升至攝氏48°C;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7月初就有12人死於高溫;北非及中國西部的沙漠都飆破52°C;印度也飆上47°C高溫,造成150人死亡。 世界氣象組織氣候監測主任奧馬爾.巴杜爾說:「7月的第一週,從4日到7日,可以被認為是最熱的時期,或者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週。」造成高溫的原因,除了全球暖化外,讓氣候專家們憂心忡忡的,就是聖嬰現象。 聖嬰是一種自然現象,正常狀況下赤道地區吹東風,暖海水聚集在西太平洋,當赤道東風減弱,偏暖的海水跑到東太平洋,就被稱為「聖嬰年」。聖嬰現象平均每2到5年發生一次,持續到隔年春季。 連續5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附近海溫都比平均值高時,就稱為聖嬰事件。雖然答案到11月才會揭曉,但國際氣象專家都已預測,今年有超過9成的機率會發展成聖嬰年,而且還是強聖嬰。 中國1998年長江流域洪災,受災人口超過2億,當時夏季的暴雨就跟強聖嬰有關。極端天氣可能影響農業及製造業,甚至助長疾病傳播。科學雜誌甚至預估,今年這波聖嬰現象,將導致全球經濟損失高達3.4兆美元。 氣象達人彭啟明指出,若雨水太多,會造成農作物的損失,植物含醣的比例或是生產減損,糧食價格也可能產生很大波動。價格一高,較無經濟實力的國家,糧食成本就可能增加,甚至買不到,容易引發糧食短缺,動亂也會增加。 熱浪來襲,導致希臘野火四起。(圖/獨立特派員) 聖嬰年來襲 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聖嬰現象對台灣最立即的影響,就是今年夏季,颱風有可能特別強。氣象達人彭啟明分析,聖嬰年颱風不見得會來台灣,但是一旦襲來,中度颱風以上,或是強颱以上的機率很高。 接著進入冬季,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台灣也可能出現暖冬。到了明年春季,也可能因為聖嬰,春雨變多,各行各業都需要未雨綢繆。但暖冬並不代表不會有寒流,2016年霸王級寒流來襲,連平地都下冰霰,那年就是聖嬰年。 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簡任技正陳孟詩提到,聖嬰現象提供一些水氣,加上北邊有比較冷的空氣下來,才可能在平地也看到固態降雪的現象。 當全球暖化遇上聖嬰現象,極端氣候可能更極端,重點是如何預做準備。台灣永續環境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認為,聖嬰現象不是洪水猛獸,但它的出現,確實會打亂正常的氣候步調,所以可以透過氣候的預測資訊,進行風險管控。 (圖/獨立特派員。) 都市發高燒 台灣要如何應對? 成功大學團隊在台北市大街小巷設了35個測站,量到最高溫的地點幾乎都在萬華,這裡位於台北盆地的最底端,夏季幾乎沒有風,街道狹小、汽機車排熱散不去,還有密集的住商混合建築,從早到晚都在運轉的冷氣不斷貢獻高溫。 成大團隊畫出台北的氣溫分布圖,7月8日下午1時,台北盆地就像一團紅紅的火球,盆地底端的萬華、中正、三重、板橋蓄熱最多,熱也往外溢到盆地邊緣的山腳下,文山、南港、士林也是一片紅。 台北盆地的熱正在向外擴散。(圖/獨立特派員)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表示,過去郊區的南港車站溫度,相對於市中心的中正、萬華,低了3到4度。今年卻發現這些熱氣也到了南港一帶,「已經幾乎找不到都市涼的邊緣了」。 發燒的城市如何降溫,建築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既不在台北盆地的最低點,大樓棟距也算大,卻是一個永遠的發熱區。 林子平說明,建築的混凝土或地表的鋪面會大量蓄熱,再加上人在室內開啟空調,熱氣就會大量往外釋放。 都市叢林裡,也得讓路給風走。建築物穿廊若寬達8到10米、高1層樓以上,不只人可以穿越,風也會順著吹,信義區就有類似的風廊設計。再配合鋪面與植栽,即使日正當中,走路也不覺得熱。 聖嬰再臨,加上全球暖化,地球即將迎來史上最熱的一年。台灣升溫本就高於全球升溫的幅度,聖嬰放大了氣候的極端值。都市正在嚴重發燒,台灣準備好了嗎?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颱風
#農業
#氣候變遷
#極端氣候
#氣象
黃瑀喬

2023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