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340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 滑掉學習力
「低頭族」已然成為台灣日常風景,尤其新冠疫情開啟遠距教學模式後,更助長「指尖失控」的現象。當這些出生在網路與數位載具時代的「數位原住民Z世代」,陷入16:9的世界中無可自拔時,將重擊孩子的大腦發育,讓思考、閱讀、說話、社會性發展全面停滯,並衍生親子衝突及師生角力問題。南投縣人和國小呂家賢老師耗時近四年,陪伴一群沉迷網路世界的學生,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使其成為孩子們飛翔的翅膀,而非囚籠。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圖/獨立特派員)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 在臺灣,不管走到哪都能見到「低頭族」,根據iWIN調查,11歲至18歲兒少,人生第一支自己的手機或平板落在10歲到12歲之間;平日網路使用平均時數8.63小時;從事網路活動前三名分別是社群/通訊軟體(70.25%)、影音(66.78%)、完成課業(44.41%),而網路遊戲/手遊以43.87%緊追在後。 當孩子愈早開始使用數位載具,並且停留在螢幕的時間愈長時,將擊垮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我們跟孩子介紹紫花酢漿草,他們五個字講不出來,」南投縣人和國小老師呂家賢,從事教職工作逾20年,他回憶起五、六年前接觸到國小一年級學生的狀況,部分孩子無法跟著複述紫花酢漿草,即便分成紫花、酢漿草兩個詞,困難依舊。 不僅如此,呂家賢老師也發現,學生專注力幾乎跟短影音一樣短,「10點10分上課就打瞌睡,講話構音不清楚,」他不斷思考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 呂家賢開始一一家庭探訪,發現共同現象是孩子從幼兒開始就在滑手機或玩平板。他進一步翻查網路成癮造成負面影響的相關文獻資料後,大膽假設孩子學習力倒退與網路成癮有直接相關。 孩子被囚禁在16:9的世界中,親子關係衝突不斷。(圖/獨立特派員) 親子為手機上演諜對諜戲碼 呂家賢老師的學生田雨巧,目前六年級。記者詢問她過去網路成癮的程度,田雨巧直接躺在床上變換各種滑手機的姿勢來示範,當時她邊滑愛看的吃播影片玩手遊,再配上一些零食,不吃不睡整天滑手機是常態。 為此,田雨巧與阿嬤展開諜對諜戲碼,「孩子一碰到手機就真的不知道時間,我凌晨一定會突擊檢查房間,」阿嬤代替在外工作的兒媳照顧孫子們,但突擊檢查後,孩子們卻是打開手機繼續滑,氣得阿嬤大罵「你們再不聽話,總有一天阿嬤發瘋的時候,真的把手機摔破」。而田雨巧的回應是瞪回去。 諜對諜戲碼也在師生間上演。新冠病毒開啟在家遠距上課模式,人和國小學生家長田秋意與丈夫金慕義發現那段期間,桌上放筆電關掉鏡頭上課,桌上拿手機滑得不亦樂乎。 田雨巧的同班同學田璿也曾網路成癮,他幼兒園就擁自己的平板電腦,用語音輸入的方式看自己想看的內容,上了國小「就不想要學習,上課的時候就一直想玩手機」,甚至外地工作的爸爸回家,仍照樣低頭滑手機不理不睬。 「假日一天差不多20多個小時都在看手機,」另一位同學田語晴也一樣廢寢忘食地玩手機。 更嚴重的是,南投縣人和國小位處偏鄉,呂家賢老師發現,許多家長為求生計遠赴他鄉,數位載具成為另類保姆,「有時候家長會需要去工作一下,所以只好暫時把小孩子託付給手機,數位危害這件事情跟弱勢家庭疊合在一起的問題最劇烈」。 為什麼網路內容會讓人如此愛不釋手呢? 網路影音愈做愈短,讓大腦的酬償系統機制記住了快速獲得快樂的刺激來源,像癮頭般益發渴求。(圖/獨立特派員) 網路成癮重擊大腦發育 身心科李旻珊醫師解釋,大腦接收到某些讓人愉悅的刺激時,會產生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大腦的酬償系統會記住刺激來源,下次再遇到時便自然而然產生令人快樂的多巴胺。 社群上的影音愈做愈短、愈聳動的原因也在於此,讓大腦記住不費吹灰之力就快速獲得快樂的刺激來源,像癮頭般益發渴求相關刺激。付上的代價是注意力與思辨力愈來愈差,「讀一篇文章可能需要花五分鐘,但孩子會覺得滑手機一下子就能獲得我想要的快樂,學習力就變得不專注,」李旻珊分析。 「網路過度使用的人的大腦受損狀況,幾乎可以跟阿非他命成癮、酒精成癮的大腦受損相提並論,」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兒少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說明,大腦要健全發育必須與人互動,例如孩子藉由與父母的肢體互動來認識情緒及發展親密關係、與同儕相處能學習合作與同理心,在群體中建立自我及他人的社會文化,「但是過度使用數位載具,孩子跟這個世界的人事物接觸及互動全面被剝奪」。 孩子自身也看到自己慘不忍睹的學習表現,「晚上熬夜,隔天會沒精神,功課會下降,」田語晴發現耽溺網路世界後,自己連一行字都讀不下去,數學課本打開後就直接闔上。田雨巧也同樣悽慘,五年級測驗四年級的國英數,僅國文低空飛過。 需要觀察力跟生活經驗的藝術創作領域,學生表現同樣不盡理想,「老師一再重複示範,學生聽了前面、忘了後面,要花很多時間示範,」人和國小外聘的美術老師可樂認為,藝術要透過觀察、學習、最後執行出來,「但如果一直限縮在手機裡,觀察跟執行都沒有,學習能力也非常低」。 呂家賢老師在四年前展開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的抗爭之路。首先,戒斷環境毒素-數位載具。(圖/獨立特派員) 網路成癮戒斷之路 呂家賢老師在四年前展開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的抗爭之路。首先,戒斷環境毒素-數位載具。 呂家賢老師在孩子們的數位載具上安裝網路監護軟體,禁止安裝與瀏覽不恰當的內容和APP,並且控管使用時間。然而,說服家長接受沒想像中容易,除了要讓家長意識到網路成癮的嚴重性外,有些孩子使用父母的手機,家長亦擔心「老師鎖掉手機,會不會偷看我的隱私?」呂家賢只能一再說明絕不會侵犯隱私。 說服學生同樣是條漫漫長路,呂家賢如傳道者般向孩子解釋哪些APP、遊戲、網站可玩可不玩,「剎車的動作要回到孩子本身,他需要知道哪些事情要踩剎車」。尤其高年級孩子已進入青春期,呂家賢深知絕不能硬碰硬,遇到家長拿著孩子的手機請求鎖起來都只能拒絕,「放棄溝通會讓網路成癮這件事提升到對自由侵犯、自主權侵犯的層次,造成孩子有事不願意跟大人說」。 呂家賢一一找上孩子,拿著滿江紅的考卷與作業讓他們正視自己網路成癮的副作用。「老師在早餐店問我玩手機的程度怎麼樣,我覺得非常沉迷,」田雨巧回憶呂家賢向她提及管控手機一事,但真正下定決心的關鍵卻是來自好朋友田語晴。 「老師,我可以把手機放學校嗎?我想改變自己,因為我發現我的功課下降了,老師說好,」田語晴發現靠自己克制行不通,主動將手機交給老師放在學校保管。 不同於田語晴將手機放學校,田雨巧選擇鎖手機的方式,以利晚上也能聯繫在外工作的父母。但戒斷之路並非童話故事,田雨巧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睜開眼想打開手機,可是完全打不開。」田語晴更是第一天就想打退堂鼓,「我就很後悔,想說為什麼要把手機給老師。」等兩、三周後,兩人才開始漸漸適應不能恣意滑手機的日常生活。 但是放下手機要做什麼呢? 呂家老師透過各種課程,讓孩子重新連結真實生活,讓放下手機後的日常更加豐盛有趣。(圖/獨立特派員) 放下手機要幹嘛? 放下手機要做什麼呢?「如果放下手機後沒事做,最後孩子還是會回頭滑手機,」呂家賢開始跟美術老師、體育老師合作,開發各種重新連結生活的課程內容。 記者到人和國小採訪的那天,正進行三節課的仿名畫美術,現場彷彿是西洋美術大師的跨時空盛會。有孩子扮演《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越過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梵谷的《耳朵綁繃帶的自畫像》等等,好不熱鬧。 這堂仿名畫課程長達一學期,學生上網找到自己喜愛的藝術家,觀察模仿後,製作出仿名畫的立體裝置,美術老師可樂認為,「學生要獨立完成蒐集資料,並且有邏輯地介紹作品,是一份完整的報告」。 人和國小的孩子幾乎流淌著布農族血液,呂家賢老師與體育老師共同規劃山野教育,每周早上6點40分跟每周二、四放學後,一起體能訓練,讓孩子練好身體爬百岳,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郡大山尋根。田雨巧阿嬤滿意大笑,體能訓練很累,「回到家寫完作業就睡了,沒時間玩手機」。 記者問到郡大山尋根之旅時,田語晴直說「好玩」,覺得大自然好像也在「八部合音」。田雨巧更認為,這個過程比玩手機還要有趣,「爬郡大山時,自己想說之前為什麼不去關心這些,反而一直跟著手機」。 在真實世界經歷到的酸甜苦辣皆成了文字及藝術創作的養分,走進教室,牆壁上有許多同學創作的版畫,內容記錄著孩子們的旅行、校外教學以及日常生活。 呂家賢也在每天第一節課前安排晨讀時光,學生可自選喜愛的書籍來念。另外,為了提升孩子的閱讀量,加入品學堂線上閱讀教材,以共讀的方式,讓同學一起朗誦文章,並討論測驗題目的答案,藉此「偵測孩子到底真的懂了沒,透過數據去反應小孩子的學習成效有沒有在成長」,每學期文章閱讀量從國文課本14篇增加至線上文章80篇。 陪伴孩子產生夢想,並有資訊素養,那麼數位載具就不再是囚籠,而是載著主人飛往高處的翅膀。(圖/獨立特派員) 成為數位載具的主人 耗時近四年,同學們對網路的抵抗力如何了呢?「平日可以,有時假日為了想玩,會不受控制玩很久,」田雨巧據實以告。田語晴則相當有自信,「我有辦法克制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完了才會看平板。」 成績也確實反映出同學們克制後的成果,「從基本能力的檢測來看的話,我不能說孩子的表現很突出,但是他們的進步幅度非常突出,從大量不及格,到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不及格,而且通過率愈來愈高,」呂家賢欣慰表示。 在這個無處不網路的世代,能否成為數位載具的主人,終究得靠孩子自己,「我不可能永遠盯著你說,不准玩手機、手機放下來、去幹嘛,不可能!最後都還是要回到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我想要去哪裡,我的能力是否能夠到達,」呂家賢認為,陪伴孩子找到嚮往之處,那麼數位載具就不再是扼殺生命的囚籠,乃成為翅膀,載著主人飛到更遠、看得更廣之處。 (※鄭惠恩、鄭仲宏、梁普凡/採訪報導)
邱惠恩

2023年2月1日

752
部落地方創生,成太麻里飛向世界的翅膀?
台東太麻里各地正進行地方創生,為部落點亮光芒。已經走了11年的「向陽薪傳木工坊」,從一間廢棄小學搖身一變,不僅提供部落就業機會,也帶動多良車站發展。部落族人也經營民宿及文創工作室等,為太麻里創造更多觀光景點。木工坊帶動太麻里發展成社區產業萌芽之地 已經入冬的太麻里多良村,除了有一間用心刻劃木藝生命的「向陽薪傳木工坊」之外,還有一對可以眺望太平洋的「天使翅膀」。 向陽薪傳木工坊的故事,得從2009年莫拉克八八風災,帶來的152萬噸漂流木談起。原鄉天使文創協會理事長莊文毅表示,當時有人願意捐助太麻里,給魚不如給吊竿,就在廢棄的多良國小成立木工坊,希望把就業機會留在這裡。 2011年「向陽薪傳木工坊」成立,不只期望成為部落學習一技之長的據點,還希望能成為構築社區產業的夢想之地,木工坊的「入口意向」正是出自莊文毅設計;通往2樓的牆面,和木工坊外面這一片牆,也是由部落孩子共同創作。 排灣族人江國光是這裡最資深的師傅,一待就是10年。擺在阿底旦文化故事館的家具,幾乎都出自江國光的手藝,已經被預訂的餐廚櫃,也是他的代表作。 江國光提到,剛成立時,這個部落有一、二十人都在這裡工作,漸漸地就變成自己當老闆。第一期的家具都是以漂流木完成的,而第二期漂流木已經用完了,將繼續與林務局合作,推廣國產木材。 木工坊師傅江國光介紹學生以海浪為靈感所設計的座椅。(圖/獨立特派員) 遊客只拍照打卡就走?「天使之翼」的哀愁 莊文毅是木工坊第一、二代天使之翼的設計者,過去11年夫妻兩人年年造訪多良跟木工坊,並選在木工坊經濟壓力最大的時刻,2022年7月3日接下這裡的經營。 談到接下木工坊的原因,協會的總幹事林秀美坦言,覺得時間差不多,應該承接這個重任,也要把大家的理想,加快速度實現起來。「我們想傳達一個價值,就是說每個東西,我們都希望它背後有故事。」 天使之翼固然大大提高多良村與木工坊的能見度,但多數遊客只是拍個照、打個卡就走,讓莊文毅有些感傷,他認為翅膀是表象的事物,全世界到處都有翅膀、到處都可以打卡拍照。期待遊客來這裡打卡之後,能知道這裡有多少天使、聽聽這裡的故事。 木工坊如今面臨下一個挑戰:如何轉型?莊文毅期望,這裡能夠成為木藝傳承的據點,讓木藝匠師有一個發表的空間,也能傳遞他們擁有的技術,下一步可以讓這個觀光景點有更多的文化內涵。 「天使之翼」公共藝術,蘊含排灣族傳說及地方發展的故事。(圖/獨立特派員) 族人回鄉經營 創造太麻里觀光亮點 在太麻里的金崙,也有在地居民選擇回鄉耕耘。因為參加生平第一場部落收穫祭,促成武撤恩找回部落的決心,於是就在故鄉金崙買了一塊地蓋民宿。武撤恩說,收穫祭時他淚流滿面,發現根本不認識自己,才想要回家。 選擇從民宿開始,是因為自己12年的飯店工作經驗,不必擔心生存問題,2014年武撒恩回到金崙之後,跟巴撤嗄啦兩人從民宿到咖啡館、部落實驗廚房,一步步實現計畫。 武撒恩認為,地方創生火苗的燃燒來自於旅行者,讓世界先看到了金崙,才開始有現在國旅看到金崙的樣貌。 民宿也銜接上全球SDGS永續發展的目標,包括用在地食材及小農作物烘焙出來的麵包,使用葉子墊在下面或包裝;遊客外帶咖啡,也不提供一次性的包裝,而是改用環保杯,還特別設計了「海廢包」,並鼓勵房客協助淨灘。 武撒恩的民宿供房客使用「海廢包」出外淨灘換禮物。(圖/獨立特派員) 另一名在地人撒根思經營的文創工作室,就位於自己的家鄉多良瀧部落,鄰近部落實驗廚房的一個祕境,由他的父親幫忙打造而成,同時供撒根思創作以及經營咖啡館,工作室外面就是一片無敵的太平洋海景。 撒根思表示,他喜愛部落原鄉的自然風景,又不需在外地競爭,回來部落也可以服務族人,這是他回鄉最大的目的。 太麻里金崙8年來的地方創生,讓它成為南迴永續旅行的亮點,也讓世界看見這裡。用心在此經營的居民們,也成了太麻里飛向世人眼中的翅膀。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3年1月15日

170
航勤出現罷工潮,勞資之間有哪些爭端?
因為不滿年終獎金不如同集團的長榮航空,長榮航勤在跨年期間集體請假,造成長榮航班大亂;而中華航空旗下的桃園航勤,也一度醞釀在春節罷工。這群負責機場地勤業務的勞工,過去兩年也在第一線面對疫情的衝擊。為什麼在觀光復甦的此刻,勞資爭議一觸即發?長榮航勤元旦集體臨時請假 航班大亂後如何平息? 2023年1月1日的桃園機場,長榮航勤早班跟午班,原本應該有618人上班,卻有151人臨時請假,行李處理大鬧人力荒,導致79班次受到影響。到了1月2日,還有超過40名員工請假。除了調動其他部門支援,長榮航勤董事長陳有玉也親自上陣搬運行李,但這樣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長榮航勤公司員工表示,董事長應該要想一想,他能做到最大的幫助是什麼?應該是要以自己的層級、自己的身分去做到對這起事件最大的助益。 航勤公司員工負責行李分揀託運,及航機導引推移、客艙清潔、貨物郵件卸載。而除了長榮航空,長榮航勤還包辦整個桃園機場三成的地勤。但同一集團,長榮航空及航太,年終獎金都是三個月;立榮航空也有一個半月;長榮航勤卻只有一個月。 長榮航勤公司員工認為,地勤公司是幫航空公司做節省成本的功能,他們一定會有一個相對的契約是,航空公司多賺的錢會分潤給地勤公司,地勤公司是幫人家省錢,但分潤的時候卻分不到,這是很大的問題。 做不下去,員工紛紛離職,當疫情趨緩,旅客逐漸回流,人力卻沒補回來,工作量更因此暴增,元旦假期不滿情緒才大爆發。眼看著將延燒到春節連假,長榮航勤高層趕緊滅火,宣布加發每人四萬元獎勵金、提高加班費,也對之前影響的旅客表達歉意。 長榮航勤公司員工直言,在短時間要解決問題,這是滿大的誠意,畢竟組員的底薪最高也就到4萬1千元而已,講實在話是發2個多月年終獎金了,這就比較讓大家可以緩下心來。 除了不滿年終獎金不公平,長榮航勤公司員工積怨已久的,還有低薪問題。(圖/獨立特派員) 為爭取提高勞工待遇 桃勤工會一度揚言春節罷工 而桃園機場裡蠢蠢欲動的,還有華航旗下的桃園航勤。搬運行李之外,桃勤包辦桃園機場七成的地勤業務,包含清理航機廁所、加飲用水、操作空橋、旅客離艙後的清潔,疫情期間也面臨更多風險。 桃園航勤公司員工邱吉如坦言,疫情初期沒有航空公司願意載,只有華航會載確診者回來,都要由桃勤出人力去幫確診者推輪椅。 除了旅客及機坪服務,航勤也有技術部門。各種機坪會用到的特殊車輛,都由他們保養維修,懂的車種多、薪水又跟外面差不多,年輕人幾乎都留不住。 桃園航勤公司員工戴春誠表示,從SARS到現在,班機的費率都沒有調整,這樣員工怎麼會好。公司不是沒賺錢,為什麼每一年都要這樣抗爭? 桃勤工會整理爭議,希望跟公司簽訂團體協約,重點有六大訴求,包含增加夜勤津貼、技術津貼,檢討薪資結構等。但去年底協商破裂,跨年連假長榮航勤集體請假的同時,桃勤工會也開戰。為了不讓長榮跨年連假的風波,春節再度上演,桃勤高層緊急滅火,跟工會協商時全面讓步,暫時止住桃勤罷工之火。 後疫情時代,航空業面臨人力荒,卻沒有改善勞動條件,罷工烽火已經遍地再起。(圖/獨立特派員) 學者呼籲加強勞檢及財務稽查 可望避免罷工事件發生 學者認為,除了呼籲民營企業讓勞工好過年,政府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 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邱駿彥指出,勞工行政主管機關一定要去做大規模的勞動檢查,看公司有沒有可能是壓低承攬地勤的報酬,讓航空公司的財務亮眼。經濟部門、財稅部門等等都必須要去介入調查。 政府、企業面對後疫情時代服務業的人力缺口,都要更有風險管理意識,尤其大眾運輸影響的是國內外旅客。航勤公司員工是機場運作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唯有得到平等、合理的對待,航機才能跟著疫情結束,順利起飛。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3年1月15日

334
金鐘獎加持後 歌仔戲有突破同溫層嗎?
2022年是歌仔戲榮耀的一年。歌仔戲的代名詞楊麗花、演員陳亞蘭、名伶唐美雲先後奪得傳藝金曲獎與金鐘獎等獎項。歌仔戲相關報導攻占各大媒體版面將近兩個月,彷彿又回到20世紀上半葉的歌仔戲盛世。然而,台灣本土發展出長達百年的表演藝術歌仔戲, 在鍍「金」後便因此突破同溫層接觸更多觀眾嗎?我們採訪的歌仔戲從業人員皆表示,要培育有專業有創意的戲曲演員,同時也要培養懂得欣賞戲曲的觀眾,缺一不可。2022年是歌仔戲榮耀的一年,從左至右,名伶唐美雲、歌仔戲代名詞楊麗花、演員陳亞蘭、先後奪得傳藝金曲獎與金鐘獎等獎項。(圖/獨立特派員) 歌仔戲盛世 歌仔戲演員陳亞蘭在電視歌仔戲《嘉慶君遊臺灣》的精湛演出,讓她史無前例的以女性身分奪下第57屆金鐘視帝。同場,歌仔戲名伶唐美雲製做的電視歌仔戲《孟婆客棧》則奪下金鐘獎戲劇類節目創新獎。僅隔一周,歌仔戲的代名詞楊麗花拿下第33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 歌仔戲相關報導攻占各大媒體版面將近兩個月,榮耀非常。但仍比不上20世紀上半葉的歌仔戲盛世。 從1920年代買票看戲的商業劇場、到1950年代廣播、電影崛起,「每一個廣播電台都在放歌仔戲節目,你從街頭走到街尾,那個節目不會中斷,可見家家戶戶都在聽歌仔戲」對台灣民俗文化研究超過40年、目前擔任臺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的林茂賢回憶老一輩人說的歌仔戲榮景。 1970年代電視台普及後,本來就是戲曲世家的歌仔戲演員楊麗花躬逢其盛,俊逸風姿開啟歌仔戲另一盛世,林茂賢評論:「楊麗花是時勢造英雄。」 1980年代流行的金錢遊戲「大家樂」,民眾求神問卜,中獎了便請戲班來演戲酬神,民權歌劇團團長林金泉回憶:「那時演出接近365天,你想休息都沒辦法。」時至今日,歌仔戲誰在看呢? 廟口野台戲,又稱外台戲,仍是台灣目前常見的歌仔戲演出形式。(圖/獨立特派員) 百年廟口表演藝術-歌仔戲 記者在周間下午15點左右來到新北市湧蓮寺,廟前方空地臨時搭建戲班舞台。歌仔戲演員們手拿麥克風,配合現場樂班,在約6坪大的空間,演出《收獨角青牛》,走身段、展風姿,與色彩斑斕的舞台相呼應。 廟口演出的形式從歌仔戲發展初期便有,「大部分外台演出都以神明生日為主,酬神戲,」林金泉解釋,台灣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早期建醮祈福是整村大事,一定會請戲班來演給神明看。 外台戲演出又叫「野台戲」,或稱「做活戲」,「活」代表整齣戲都是即興表演,林茂賢解釋:「傳統外台演出的方式,演出之前由戲先生來說故事大綱,演員上台之後就即興演出,所以你會看到歌仔戲你演的跟我演的不一樣,你今天演的跟明天演的也會不一樣,因為沒有劇本」。 在歌仔戲鼎盛時期,台下戲迷的抖內能力不輸現代,當時來看戲的都是有錢又有閒的好野人。林金泉指著戲台後方布幕:「最輝煌時期,我們幾乎可以不用布景,我們的布景就是新台幣,一整片。」民權歌劇團當家小生王蘭花手指自己的額頭:「這裡有個疤,以前人多,戲迷離舞台遠,賞金包著石頭丟到舞台就砸到我額頭」。記者問被錢砸到該哭該笑?王蘭花只笑不答。 然而,野台戲也因為太即興,品質難免打折扣。從事戲曲音樂設計的陳歆翰觀察:「外台戲常出現一種疏離現場,例如演唱到一半,旁邊有人會出來喬電風扇,或者出場前先敲敲麥克風試音,這必須是長期看戲的觀眾才能理解的寫實行為,」對於看慣視覺精緻、劇本嚴謹的Z世代觀眾而言難以接受。確實,記者在外台戲現場從下午15點觀察到晚上9點,戲迷絕大部分是銀髮族,40歲以下的觀眾屈指可數。 近年,許多外台戲的歌仔戲團,已經開始砸錢投資硬體設備提升表演品質,但礙於廟口場地小與製作成本高,水準提升幅度受限,因此,部分戲曲人走進劇場耕耘精緻歌仔戲。 臺灣歌仔戲的精緻程度已有國際水準。圖為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一幕。(圖/獨立特派員) 不看精緻歌仔戲會落伍? 「怎麼讓觀眾知道你不看歌仔戲就落伍了,尤其你不看精緻歌仔戲,」歌仔戲名伶唐美雲老師受訪時如此說。然而她也曾是「落伍」的人。 唐美雲從小看著歌仔戲演員的父母親在外台戲演出,壓根兒對戲曲沒興趣,走上舞台只為盡孝。出道沒多久,父母便安排唐美雲前往國外演出,她看著舞台上集結台灣當時最頂尖的戲曲演員同台拚戲,被精緻歌仔戲之美衝擊且感動著,「大開眼界,我當下想如果讓我選擇,我會告訴父母,我就是要演這樣的精緻歌仔戲」。 唐美雲說到做到,回國後乖乖從基本功練起,曾在被稱為精緻歌仔戲先鋒的河洛歌子戲團擔任當家小生,後於1998年成立唐美雲歌仔戲團,一樣專門製作精緻歌仔戲。 但所謂精緻是指什麼呢?唐美雲認為「要有好的劇本、有優秀的演員、有才華的導演、好聽的音樂、好看的舞台,視覺的影像設計很重要,燈光設計也是,不是全部打亮就好,那樣無法呈現角色情緒」。也因此,唐美雲推出的許多劇場歌仔戲,製作成本破千萬元,唐美雲無奈笑說自己常被講是敗家女,「但我不希望用心製作的戲,日後看到播出,我看到某一個畫面在那邊懊悔不已,只因當初想省錢」。 電視歌仔戲《孟婆客棧》拿下2022年金鐘獎戲劇類節目創新獎,在劇本、視覺與音樂設計上皆打破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圖/獨立特派員) 永遠蛻變 歌仔戲 唐美雲用心製作好戲,也培養了一批死忠粉絲。記者實際到台南演出現場,發現部分觀眾都是「唐迷」。唐美雲即便已在歌仔戲站穩地位,仍活力充沛,不斷創新。 由唐美雲擔任製作的電視歌仔戲《孟婆客棧》,從劇本內容、服裝與視覺設計,再到戲曲音樂,創新幅度打破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整齣劇有如音樂劇,一如唐美雲說「歌仔戲,無歌不成戲」。 但也因為創新幅度之大,部分人士質疑這還是歌仔戲嗎?「《孟婆客棧》所有演唱的曲調都是歌仔戲曲調,只是它的內容、演唱方式、音樂編曲不是大家原有認知,但是歌仔戲一向都在做符合當代審美的東西,」擔任《孟婆客棧》音樂設計的陳歆翰表示,這齣劇有舊瓶裝新酒的味道。 永遠蛻變是歌仔戲的特色,例如劇本過去常演忠孝節義以及浪漫愛情。時至今日,婆媳、失智、家庭、同志等內容都被歌仔戲納入劇情中,「靈異事件紅衣小女孩,我們歌仔戲也有演出,跟得上時代潮流,」林金全說。 目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祭出「傳統藝術接班人計劃」,通過計畫補助青年人成為習藝生,進入戲曲劇團拜師學藝,盼能如同每個時代的戲曲人,虔誠地耕耘和創新,讓台灣本土發展出來的百年表演藝術歌仔戲不斷蛻變、突破同溫層,有下一個百年。(記者 邱惠恩、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

2023年1月11日

305
AI人工智慧機器人大量進駐服務業,未來社會樣貌如何演變?
AI機器人大量進駐需要人力勞動的服務業,業者估算,AI機器人在餐廳支援送餐,平均每月可以節省2個人力;在飯店24小時待命引導客人、遞送毛巾,則可以抵掉3個人力。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將產生什麼樣的改變?服務業缺工趨勢浮現 疫情促數位經濟時代提前來臨? 後疫情時代來臨,加上少子化影響,餐飲業正面臨大缺工,不少業者引進機器人來因應人力空缺。從餐廳業者到旅宿業,包括倉儲工廠、機場、長照機構,都可以見到服務型機器人的蹤影。專家認為,AI智慧科技緩解後疫情時代的缺工問題,逐漸成為未來趨勢。 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表示,武漢爆發肺炎疫情,麥肯錫開始研究COVID-19對人類的影響。疫情延續兩年多的時間,改變人類生活習慣跟消費行為,促使數位經濟提前十年,迎接數位經濟時代的到來。 旅宿業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非接觸式科技興起,一樣感受到對機器人的需求。旅宿業機器人執行任務,代替服務人員遞送瓶裝水、拖鞋、沐浴乳等備品,抵達指定房號時,機器人會控制房內電話,透過語音提醒房客開門。 飯店客房經理白家甄說明,因為它是24小時都可以工作的機器人,所以在飯店輪三班來說的話,它三個班都可以充當一個人,相當於三個人力。 然而,當服務業者紛紛引入AI機器人,從事重複性、高勞力、或較低技術門檻工作的勞動人口,該何去何從? 台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特聘教授李達生坦言,2030年前大家預估最樂觀的AI應用都在服務業,從飯店櫃台的款待,甚至到保險理賠。 如何在迎向商機與便利的同時,讓機器人成為協助,而不是取代,是不可不面對的重要議題。(圖/獨立特派員) 機器人即將改變產業營運模式 如何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服務型機器人是一個新時代的機器人領域,機器人工業協會(Robot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RIA)指出,發生在工廠外的自動化轉型,也是一場機器人革命。服務型機器人即將進入工作場域,透過人機整合的方式創造多種工作樣貌,並改變數十個產業的營運模式。 AI科技創櫃公司執行長蘇育民認為,AI將來會像陽光、空氣、水,變成人類基礎架構,走入大街小巷,變成平民百姓都可享用的服務。 能開發出免持,只說話,完全不用到雙手的互動模式,運用5G網路,高速傳送更高擬真及細緻度的Full HD虛擬人影,驅動AI虛擬人語音互動客服–高音與民眾進行各式對話。搭配客製化的QA資料設定,即時問答,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各大場館,提供更貼心、有溫度的諮詢體驗。 蘇育民告訴獨立特派員,台灣很少能夠去做AI的語意演算法,或語音演算法的自主研發。我們的「高音」不是傻傻的聲音,不是機器人聲音,是聽得懂民眾講什麼的語音智慧。 能和人群輕鬆對話互動的「高音」,在這次高雄在地音樂祭,正式亮相,連續兩天不眠不休為遊客熱情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AI風潮席捲全球 什麼樣的人在未來會被取代? 全球數據量增加,處理器性能、網速的提升,演算法的進化,都推進了AI產業快速成長。 AI科技創櫃公司執行長蘇育民說明,這就是摩爾定律,因為晶片越做越小,它可以堆疊更多的元件、更多的知識。 人工智慧即將大舉進入職場,加速顛覆各行各業,帶來產業和勞工市場上的改變與挑戰,未來人人都必須終身學習,因為每個人的職涯、和KPI可能都將重新定義。 蘇育民認為,AI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不去了解、不去學習AI的人。所以當你不了解AI 的時候,有可能就會變成未來AI世界的邊緣人。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林沛群表示,整個產業及社會發展,會隨著人們能做什麼事情慢慢演變。當那些事情機器人可以做了之後,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情境需要人去做。所以還沒有走到那一刻,比較難想像那個時候會有什麼樣新的生活方式。 未來新的生活方式,AI人工智慧勢必一步一步進逼我們日常的食、衣、住、行,機器人究竟是「取代」還是「協助」人類?AI智慧科技時代的風潮,已經成形,即將深入你我的生活當中,我們準備好了嗎? (※廖怡芬 鄭凱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3年1月8日

217
醫院不再公益?法規下的財團法人醫院出現什麼問題?
醫療工會抗議健保調漲,但血汗醫護現狀依舊,調漲後的給付全進了醫院的財務大水庫。而在醫療法上,醫療財團法人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需具有公益性,但醫改會從財報分析發現,有些財團法人醫院已成財團的小金庫。偏鄉醫院致力於公益,但對於其他享有稅賦優惠的財團法人醫院,該如何監督? 健保調漲給付全進醫院口袋?工會籲修醫療法 健保財務連年虧損,安全準備金不足,2021年健保費率從原先的4.69%調升到5.17%,健保醫療支出每年不斷成長,2013年健保總額為5531億,到了2020年已經達到7526億。 2021年2月,數個醫療工會發起到健保署抗議健保調漲,但血汗醫護的問題依舊沒解決。工會表示,過去健保署為鼓勵醫院增聘護理人力、提高薪資,多次調升護理費,但因為沒有專款專用,調漲後的給付全進了醫院的財務大水庫。 工會認為,為保障醫護人員權益,應修改醫療法,明確規範醫療財團法人應比照國營事業設置勞工董事,監督醫院經營,並規定醫院盈餘應優先回饋員工以及增聘人力。 嘉義基督教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趙麟宇就期望在醫療法中有公益監察人,或者是獨立董事的概念,可以監督醫療財團法人有沒有按照設立宗旨,執行社會角色。 醫師工會至健保署抗議,健保調漲無助於改善醫護血汗現況。(圖/獨立特派員) 財團法人醫院享稅賦減免 卻成財團小金庫? 醫院的設立分為公立醫院、醫療財團法人、醫療社團法人,以及由醫師設立的私立醫院等四種。其中醫療財團法人是由捐助人捐出一筆財產,捐助人有其理想性,社團法人可以營利,但財團法人在捐贈以及營運時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被視為非營利組織,必須具有公益性。 醫改團體根據醫院歷年財報分析發現,一些財團法人醫院與母企業集團關係交易密切,有的透過房租,有的利用捐款,還有利用購買並持有母企業的股票,使一些財團法人醫院,儼然成為財團的小金庫。 立委林淑芬舉例說明,公益的、屬於社會的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怎麼會是台塑集團的控股者?原因很簡單,當然就是把盈餘都拿去買他們的股票,每年都購買幾億元,買到最後就變成整個財團的最大控股者。 醫療財團法人現今有53家,全台19家醫學中心有14家是財團法人醫院,醫療財團法人有稅賦減免,依法必須分別提撥醫療收入結餘的10%做為社福金及教研金,承擔醫療公益責任。但2019年監察院調查發現,竟有高達41%的財團法人醫院社福金提撥不足。 林淑芬表示,目前台灣法制上的規範非常寬鬆,不要求做任何事情,就直接給予賦稅減免。而美國則會審查醫院做了哪些社會公益,如果做不到某些部分,賦稅減免還要打折,與台灣的制度有所不同。 為加強醫療財團法人公益性及監督機制,2017年4月,行政院將醫療法中有關醫療法人的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立委也提出各種不同修正版本,但卻在黨團協商中破局、擱置,最終還是無法完成修法。 台灣醫院類型表。(圖/獨立特派員) 協助偏鄉遲緩兒發展 門諾醫院實踐醫療公益 走進偏鄉,為推動社會公益,2014年花蓮門諾醫院開展行動早療計畫,每週4天風雨無阻,專門為偏鄉無法到院治療的發展遲緩兒提供行動早療服務。 門諾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邱牧恩表示,經常進入到案家發現是隔代教養,甚至是隔隔代的教養,父母可能是離婚了、不在了,或者是阿公、阿嬤需要出去工作。所以會希望先導入物資和經濟資源,先幫助他們穩定生活。 不只如此,為了減輕家屬負擔,2005年門諾成立照顧服務員的服務窗口,整合並訓練照顧人力,2007年實施看護共聘制,以4個病人共同聘僱一位看護照顧的方式,每人每日只收費900元。 除此之外,因為東部醫院護理人力缺乏,醫院自己培訓管理照服員,也能減輕護理臨床照護壓力。門諾醫院護理部主任林雅蘋就提到,醫院跟學校合作,如果學生對門諾有興趣,就從專四專五起提供生活費,畢業後再回來門諾服務。 守護偏鄉,門諾致力於醫療公益,但對於其他同樣享有稅賦優惠的財團法人醫院,該如何監督與檢視? 立委林淑芬2020年再次提出醫療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希望加強公益責任並改善血汗醫護現狀,然而行政部門的態度更關乎修法結果,政府應積極正視問題,才能讓醫療回歸公益,早日改善醫護待遇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本則影音報導入圍第36屆吳舜文新聞獎-影音類新聞深度報導獎-專業組)
黃瑀喬

2023年1月6日

971
醫院靠業外收入賺錢?一窺醫院財報下的祕密
台灣醫院最主要的盈餘來自業外收入,而在健保制度下,給付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於是醫院買藥賺取價差,自費項目更是重要財源,使醫師必須衝高業績,或是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造成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經營則愈來愈艱辛的現象。台灣健保便宜 使醫院收入仰賴美食街和停車場? 你以為醫院賺的錢應該來自醫務收入嗎?根據健保署每年公布的醫院財報顯示,很多大型醫院盈餘最主要都來自非醫務收入。在醫療本業,醫務利益率並不高,盈餘主要是來自業外收入,包含股利及醫院的美食街、停車場收入等。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明鉅認為,醫院的美食街等設施有人潮和錢潮,是因為台灣的健保太便宜,看病太方便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說:「為什麼其它國家不敢來學台灣的健保制度,這個是靠台灣醫療人員的血汗啊。」 台灣健保費便宜,給付給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醫院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即使是台大醫院,108年醫務收入盈餘也只有5%。 王明鉅坦言,背後的利潤結構有問題,因為5%的利潤並非來自醫療人員的技術付出,而是從醫材、檢驗試劑、藥品的價差賺來的。醫務收入賺了5%,但其實從醫材賺到的也許是15%,另外10%就是付給醫療人員的薪水、績效獎金和值班費。 從108年台灣前十大賺錢醫院來看,各家醫院的醫務利益率並不高,顯示醫務收入為醫院帶來的利益較低。(圖/獨立特派員) 醫師拚業績、醫院賺藥品價差 醫療走向營利化? 醫院財報下沒有說的祕密是,醫院買藥可以賺藥價差,自費項目更是醫院的重要財源。嘉義基督教醫院脊椎科主任趙麟宇告訴獨立特派員,醫師的確依循多做自費項目薪水會較高的業績制度,甚至用自費的東西,醫院還給予額外獎勵。 很多醫院都說不賺錢,但又搶著蓋新醫院。王明鉅說,是因為健保是穩定收入,只是給的錢不夠,於是就從停車場、美食街下手。擴張版圖則可達成規模經濟,採購數額更大量,能從藥商、試劑商、醫材商及儀器商得到的折扣便更多。 醫院營利以藥養醫、以醫材養醫,受最大影響的還是病人,因為醫院為了利益,對醫師大多採取低薪,再依照執行手術以及檢查的業務量給予績效獎金,甚至較看重使用自費醫材的醫師,促使醫師不得不衝高業績,增加收入。 當醫師必須靠業績而非醫療品質來決定報酬,除了健保支出不斷暴增,民眾看病也難免會遇到非必要「過度醫療」的情況。106年健保署調查抽審林口長庚404件病例,就認定其中有223件,高達55.2%是屬非必要的檢查。 根據分析,健保在西醫門診的歷年支出,最多為檢驗檢查費用占4成,其次是藥費占35%。健保署曾推估,台灣每年有193噸,相當於5億顆的藥物被丟棄,為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也曾研議增加藥品及檢驗檢查負擔的費用。 對此,王明鉅認為沒效,因為健保的狀況跟一般消費市場的狀況不同,在消費市場牛排貴了就改吃魚,自己有選擇權;可是醫療並非如此,民眾沒有跟醫師討價還價的能力。 骨科使用人工關節、神經外科進行脊椎手術等治療,自費項目都較多。(圖/獨立特派員) 偏鄉醫院經營困難 仍堅持居家安寧服務 當醫療營利化、商品化,將使醫病關係充滿不信任與緊張,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都會區醫院愈蓋愈多,而偏鄉醫院經營愈來愈辛苦。 南投的埔里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埔基),服務範圍廣闊,加上人口老化嚴重,以現行健保論量計酬的情況下,已連續虧損18年。為了服務地方民眾,20多年前健保尚未納入正式給付時,埔基就成立居家安寧團隊,走入病人家中。  埔基的安寧緩和科醫師張常勝提到,這邊有不少的長輩,希望在他自己的房子裡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而醫院也有24小時的電話諮詢,甚至提供一種皮下針劑,注射於皮下而非血管,方便家屬在家也能安全處理。 幫病患進行傷口換藥,以及疼痛和肢體腫脹等問題的照護,安寧療護團隊光來回車程就超過一小時,比起在醫院一個門診看三、四十個病人,投入成本更高,多數醫院都不願投入。但埔基即使長期虧損,還是堅持以病人需求為中心,提供最好的照護。 埔基所需的醫療診斷設備還可以募款,不過醫師人力不足一直是醫院面臨的最大難題。例如埔基目前負責接生的婦產科醫生只有2位,除了看診和值急診夜班之外,還得待命接生。 大醫院靠美食街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靠捐款堅守醫療本質,健保論件計酬,醫院盈餘必須仰賴醫師多做業績以及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來維持。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健保必須從根本改革,民眾的醫療品質才可能更好。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本則影音報導入圍第36屆吳舜文新聞獎-影音類新聞深度報導獎-專業組)
黃瑀喬

2023年1月4日

411
【卓越大賞】社群媒體壟斷現象浮出檯面,言論真的自由嗎?
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 社群平台亂象頻傳 科技人直言是新國安危機 數位時代,網路發達,資訊快速流通。假消息、假新聞也隨之猖獗。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直言,大家都知道台灣是全世界有名,是亞洲新聞自由第一名或第二名,但同時,台灣也是假新聞最多的地方。 杜奕瑾以科技人的身分觀察社群平台亂象。 杜奕瑾說明,現在一般使用者得到資訊或新聞的來源,就是社交媒體平台。Google加上Facebook,占絕大多數閱聽人主要的消息來源。但有趣的是說,它雖然是消息來源,但它同時也可以選擇使用者看的內容,它也可以依照內容去挑選哪一個排在前面,哪一個排在後面。 杜奕瑾認為,平台巨獸濫用言論審查權,用演算法幫閱聽大眾選擇內容,是新國安危機。 杜奕瑾告訴獨立特派員,現在全世界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知安全。這種社交媒體平台不需要為自己的內容負責,但是它又擔任了這些新聞媒體的總編輯。 例如台灣的科技防疫新聞,既非假消息、也非仇恨言論,卻全都被下架。社群平台不只成為另類總編輯,也不需要為內容付出成本。 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分析,以往資訊的詮釋權,幾乎被掌握在少數的媒體管道裡面。但現在的內容創作者面對的另外一個矛盾是,雖然獲取很大的資訊自由,可是相對來講,專業生產者面臨越來越嚴苛的挑戰。 探討公共議題卻遭平台「黃標」 創作者面臨什麼挑戰? 當吸引閱聽眾目光的社群平台掌握著資訊通路,年輕創作者自行開立頻道,討論公共議題。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認為,所謂的資料是一種單純的事實,經過有意義的解讀之後變成資訊,資訊透過內化會變成知識,再透過反覆的行動會變成智慧。他在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把資訊內化成知識的速度,加快一點點。 經營議題性創作頻道《志祺七七》,每天七分鐘討論公共議題,包括YouTube黃標制度的爭議。 張志祺說明,黃標這個機制,一般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是看不出來有沒有被黃標的。黃標就是YouTube覺得這部影片可能不太符合一般廣告商想要的東西,所以會影響到一些內容的推播。 被列為黃標的內容創作者,還有就讀性學研究所,以推廣性教育為主的YouTuber超直白。 性學教育創作者超直白表示,很多人都對性學所有誤解,但其實性學所就是專門朝性治療、性諮商跟性教育去發展的。 為社會大眾分享性學相關知識,但因為涉及成人議題,超直白大部分的創作影片無法獲得收益。 性學教育創作者超直白告訴獨立特派員,他的頻道全部都是黃標,沒有一支影片是綠標。當有一些破百萬觀看次數的影片,大家就會覺得YouTuber很好賺,但其實這些都沒有錢的。 真假訊息快速流通 社群媒體如何影響大眾? 掌握傳播管道的節奏,面對既有的限制,數位世代也有應對之道。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分享,閱聽人要拓展接收資訊的管道。在他的成長過程,或是《圖文不符》團隊的成長過程當中,都是很大了之後才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可是社會議題的討論,應該要在更早的時候開始,那個東西對思想的啟蒙是有幫助的。 社群媒體的獨大、壟斷、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社交平台很難中立。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坦言,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只要有錢買廣告,聲量就可以不斷提高。在商用社交媒體平台上,基本上誰擁有這個社交媒體,誰就是神。 以前,打開報紙看新聞;現在,可能是打開電腦網路看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社群平台對閱聽人的思考或認知上產生的影響,是數位時代的每個人都需要時刻省思的關鍵議題。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本則影音報導為第48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媒體素養獎得獎作品)
黃郁婷

2022年12月28日

466
牛斗山蓮藕產業沒落,新住民二代踏上傳承之路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臺第一,然而隨著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牛斗山的榮光不再。近幾年來,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維持,年輕的新二代孩子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卻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踏入沒落傳統產業 青農的傳承路途艱辛? 嘉義縣民雄鄉牛斗山村過去盛產蓮藕,對當時的村民來說,挖蓮藕就像採金礦一樣。但是牛斗山蓮藕的榮景只停格在過去,失去外銷版圖,加上國內市場價格不穩定,很多農二代都不想繼承這項辛苦的傳統產業。 大約6年前,牛斗山農民引進高壓水柱輔助採收,由於不需徒手挖蓮藕,雙手不會因此扭曲變粗,新一代藕農不再出現過去村民都有的「老鷹手」,但仍少有農家子弟願意接棒。 少數留下的青農蔡家豪,母親是印尼人,父親則是牛斗山在地人,媽媽離家後,蔡家豪在國中時期一度性情大轉變。蔡家豪的阿嬤郭玉蘭告訴獨立特派員,孫子當時說要當流氓、要當老大,她一度非常擔心。 因爲家貧,蔡家豪國中畢業,放棄繼續升學,遇到藕農郭宏英教他種植蓮藕,才找到生命的方向。郭宏英表示,只要牛斗山的孩子願意做,他都願意教,因為自己這代都有年紀了,需要年輕人來傳承,也將這些孩子留在村莊。 許多人眼中的夕陽產業,對20歲的蔡家豪來說,卻是發展的好機會,他在15歲就從自家的田地起家,並找小時候的玩伴來幫忙,以種植蓮藕創業。 剛開始年輕夥伴們無法適應挖蓮藕的辛苦,紛紛打退堂鼓,再加上創業初期就負債60萬,讓蔡家豪一度很想放棄。然而,村裡種蓮藕的長輩樂於借錢協助他,讓他成功度過難關。 新住民二代蔡家豪選擇留在家鄉創業,在藕田中認真挖蓮藕。(圖/獨立特派員) 新住民二代聯手打拚 開拓蓮藕產業新樣貌 蔡家豪的公司有10名員工,一半以上是20來歲的新住民孩子,李嘉俊從高中起,就和他一起打拚到現在。 李嘉俊表示,牛斗山庄農二代、農三代就沒有人要種蓮藕了。「我們做起來以後就是我們自己的了,不用怕人家跟我們搶,這東西不會愈來愈不好,會愈來愈好,想到這點,就想拚看看,畢竟還年輕。」 牛斗山村的蓮藕每年僅能在夏季收成一次,為了照顧員工全年都有工可做,蔡家豪逐年擴種到十甲,研發出秋冬也能採收。有別於過去的經營模式,蔡家豪也實施企業化和機械化經營,以良好的制度和品質,拉住員工和顧客的心,建立每天穩定出貨至少3000斤的規模。 蔡家豪將公司想像成一個工廠,產品是蓮藕,還要分部門,把生產過程中的人力整合起來,行銷也很重要。他也說,蓮藕的品質就是在向客戶投入感情,如果品質好,客戶對公司就有信心,而非公司隨便說說。 農民準備將挖出的蓮藕拉上貨車。(圖/獨立特派員) 牛斗山農民出手相助 夕陽蓮藕產業出現轉機 去(2021)年,蔡家豪生產的蓮藕在當地農民劉智賢的幫助下,率先上架連鎖生鮮超市,一年售出14萬斤以上,開拓出龐大的新市場。如此一來,價格也較不會崩盤。 劉智賢表示,看到這些孩子如此拚命,產品卻都交給傳統市場的行口販賣,隨便行口喊價,所以就協助他們整合通路,試著讓連鎖生鮮超市販賣。 劉智賢也坦言,蓮藕產業這塊完全就是靠青農們自己拚出來的,沒有使用政府資源,也不知要找什麼單位幫忙。「這些孩子沒讀書,我也沒讀什麼書,(申請政府協助)每樣都要文書,我們有什麼辦法。」蔡家豪感念一路走來許多貴人的協助,沒有這些貴人,說不定就無法從挫折中爬起來,也沒有想到自己一路走來,會有現今的這些成就。 走過80年歷史的牛斗山蓮藕產業,雖然已經不如往昔榮景,但是近幾年來,由於新住民第二代的投入,而逐漸出現轉機,許多人眼中的夕陽產業,對於牛斗山的新住民孩子來說,卻是賴以生存的出路,甚至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賴麗君 彭家如/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2月28日

462
校園鏟屎官 流浪動物最佳解方?
2017年實施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後,各縣市收容所陸續爆滿,最後只能結紮後原地野放,人與流浪動物的衝突仍持續上演。目前有愈來愈多學校開始認養流浪動物當作校犬校貓。犬貓萌樣固然療癒師生,但是拿掉可愛濾鏡後,從管理人力、經費、衛生環境、家長抗議等問題皆待磨合。照顧犬貓過程中,學生們會發現「愛」不是紙上談兵的口號,愛是要付上代價、是要彎腰屈膝把屎把尿,是生命與生命碰撞在一起時無可迴避的選擇,而這或許也是整個社會面對流浪動物時該有的覺悟。龍井國中校犬「小朋友」跟著許慈惠老師一起上下學。(圖/獨立特派員) 犬貓萌樣療癒師生 一早七點多,龍井國中許慈惠老師停好車子,帶著校犬「小朋友」上學去。 許慈惠十年前在校園附近的墓地發現「小朋友」,彼時戴有項圈、癡癡望著馬路某個方向,「應該是被棄養,」許慈惠研判。此後,許慈惠定點放飯,並買防蚤項圈給「小朋友」戴著。後來乾脆帶回龍井國中做第三代校犬。 但是養校犬沒那麼簡單,「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一個主事者,好事做容易、持續做困難,」龍井國中校長國立民表示,自己以前服務的學校也養過校犬,深知必須要有至少一位願意投入養育的老師來負責,校犬才能養得頭好壯壯。 許慈惠在龍井國中任教長達28年,經歷過兩代校犬,自然擔起第三代校犬的照護任務,甚至為了照顧高齡13歲的校犬,而帶回家飼養,一起上下班。有時洗狗屋、換水等工作由自願的同學們來服務。 龍井國中校犬「小朋友」偶爾到班上一起上課。(圖/獨立特派員) 許慈惠偶爾帶校犬小朋友到班上一起上課,教室裡多了一個「同學」,學生們自然開心非常。坐在小朋友隔壁的龍井國中學生王詠聖表示:「有了小朋友以後,大家下課更加歡樂。而且一看到牠、摸到牠、讓牠舔一下,一整天的煩惱都沒了」。「我原本怕狗,怕狗突然暴衝或突然攻擊我,」龍井國中學生紀云喬分享,跟「小朋友」實際接觸後發現,「祂好溫和、好乖」,因此卸下心防,加入小朋友粉絲團。 照顧人力的問題解決了,但經費的坑隨著校犬小朋友年齡增長而愈來愈大洞。許慈惠拿出一個便當袋大小的布袋子,裡頭瓶瓶罐罐全是13歲的小朋友的醫療保健用品,包含腎臟藥、心臟藥、神經修復藥、白內臟眼藥水、骨頭保健等等,每月花費至少10張「小朋友」,更遑論其它看病費用。 教育部補助校犬貓經費,但是對於高齡動物的醫藥保健費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圖/獨立特派員) 校犬貓經費從何而來? 目前教育部訂有「補助地方政府及國立暨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關懷動物生命教育計畫」,補助金額從1.5萬元到5萬元不等,新認養以及成立學校動物保護社團的補助較高。但這樣的金額對於高齡校犬貓的醫藥保健費來說仍杯水車薪。 各校只能各憑本事自籌經費,像是碧華國中就為13歲的校貓「阿肥」設立「專款戶頭」作為養老津貼。 碧華國中校貓「阿肥」,不可思議的親人個性,讓許多師生自願成為牠的奴才。(圖/獨立特派員) 碧華國中校貓「阿肥」,頭銜是「副校長」。原本是學校愛媽固定餵養的其中一隻流浪貓,「牠特別親人,同學上學路上,就在在門口看同學,不像一般貓咪看到人會怕會躲,」碧華國中老師邱敬雯回憶校貓阿肥剛來學校的模樣。 校貓阿肥擁有不可思議的淡定與親人個性,即便看到素未謀面的記者跟攝影器材,牠仍然保持淡定且高貴的喵皇坐臥姿,也坦然接受各方師生的「鹹豬手」。 不過,阿肥屢屢在晚上受傷,讓校方決定正式收編阿肥,並授予「副校長」一職。白天副校長阿肥自由巡視校園各處,包括各處事、上課中的教室、甚至是校長室都旁若無人的進出,晚上則安置在教室中,有水、飼料、溫暖的貓窩,「用小朋友放學後的教室,讓貓咪住在裡面,避免晚上在外受傷,學校不用額外找空間專門安置,小朋友也藉此學習照顧動物,」邱敬雯老師分析此照顧模式好處。 碧華國中副校長「阿肥」白天會巡視校園教室。(圖/獨立特派員) 校貓阿肥的照顧者是自願的學校老師組成志工團,輪流照顧,周末則有愛貓的退休警衛接棒照顧。雖然很多學生有意願當鏟屎官,想協助換水、倒飼料、整理貓砂屎尿,「但其實照顧一隻貓沒有很多事,太多學生來,也沒有工作給他們,」邱敬雯無奈笑道。 有些貓咪像阿肥這樣只管吃喝、療癒師生,但有些流浪動物卻會引起校園衝突。 淡水商工校貓柔柔原本會警戒抓傷人,經過師生一年耐心放飼料後,已可親密互動,學生受訪時乖乖在旁陪伴。 流浪貓引起食安衝突 「我們真的不是不愛牠,只是餐飲科沒辦法,我們拿給客人的東西不能有貓毛,」淡水商工餐飲科老師高淑品無奈地站在餐飲科儲藏室喊道,儲藏室置放柔軟的桌巾成了貓咪最愛躺臥的「沙發」,天花板一度成為貓咪追逐跑跳蹦的遊樂場,「牠們還在天花板追逐打架,受不了,趕快叫許組長來,」高淑品說。許立德組長是淡水商工衛生組長,學校處理流浪動物的統一管道即是由他來負責。 淡水商工位在山腰上,占地遼闊,校園環境鬱鬱蔥蔥,因此流浪犬貓不少,過去餵養流浪貓的老師,被其他老師指責,認為餵養會造成校園環境髒亂、甚至聚集更多流浪犬貓。但就算學校通報動保局處,由於2017年開始實施的零撲殺政策導致收容所爆滿,目前許多流浪動物被結紮後仍原地野放。衝突問題仍在。 為解決衝突,淡水商工將處理管道制度化。首先,收養為校貓校犬,「過去有任何抱怨只能單向處理,現在有問題可以找我來處理,」許立德表示,用食物跟水可以引導貓咪離開餐飲科的空間,並且噴灑貓咪討厭的味道的驅避劑,再拆掉貓咪玩得不亦樂乎的夾板式天花板,暫時解決餐飲科的惡夢。 除了校貓,淡水商工還有校犬「巧克力」,原本是跟著主人到淡水工地工作的工地犬,後因走散,流浪到淡水商工,親人的個性獲得師生喜愛住了下來。 然而,餐飲科一樣是苦主,「巧克力剛來時哪裡有食物哪裡去,牠會撲人,小孩子手上有托盤,裡面有咖啡或者餐點,甚至桌上的食物也會拿,」淡水商工老師李姿嫻表示,後來咬牙砸錢請訓犬師到校,為校犬巧克力以及師生上課,讓人與動物彼此讀懂對方行為舉止的意涵,「牠聽懂指令之後,就不會再有類似的行為發生」。 校貓「柔柔」一樣也是流浪野貓,「以前看到我們靠近,牠就是抓,」淡水商工動保社副社長黃世文回憶,師生花了約一年的時間,固定餵食,慢慢與其互動,「讓牠們知道我們沒有惡意」。黃世文受訪時,校貓柔柔乖乖的坐臥在側陪伴,抱在懷中也沒有問題,相當可愛乖巧。 淡水商工動保社社長黃千芠表示,貓咪需要「親密訓練」,簡稱「親訓」,「因為有些同學會想摸牠,如果不做親訓,牠可能會害同學受傷,這點滿嚴重的」。 校貓校犬制度化的好處之一就是傳承,尤其淡水商工自2022年9月成立動保社團,如何照顧犬貓,以及對犬貓的知識都可藉此一代傳一代,「我們畢業之後牠們還能繼續在這邊生活,而且生活得很好,」黃世文說。 學生彎腰屈膝,為校犬洗澡與把屎把尿,生命教育不是紙上談兵的口號。(圖/獨立特派員) 生命教育是實戰經驗,不是紙上談兵 淡水商工動保社學生,必須分成校犬校貓兩組,每天早中晚固定放水與飼料照顧犬貓,尤其校犬一天必放風兩次,甚至洗澡也得親力親為。「責任感來得很快,他們知道今天不管我失戀還是怎樣,牠知道有一隻貓或是狗狗在那邊等我一口飯」淡水商工輔導老師楊佳縈原本擔心排班問題,沒想到學生照排班執行,很快上手,很感動。 學生們在照顧過程中,發現愛不是紙上談兵的口號,愛是要付上代價、是要彎腰屈膝把屎把尿,是生命與生命碰撞在一起時無可迴避的選擇。楊佳縈老師認為,校貓校犬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開放一個對話的空間,喜歡或不喜歡都是親身體驗而來,並非老師單向教條式的教導,「我相信有人到現在還是很排斥,我覺得沒有關係,本來就是要去接納這塊土地上每一個人不一樣的感受」。 學校認養流浪動物未必一帆風順,有沒有突破障礙關卡的SOP呢?許立德分享:「其實不是說我們已經有答案才做校犬校貓,我們是在做校犬校貓的過程,尋找解決這個社會流浪動物的一個的答案,希望有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讓我們跟流浪動物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地」。 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地方政府及國立暨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關懷動物生命教育計畫」, 犬貓條件需「完成絕育手術、晶片植入、驅體內外寄生蟲、寵物登記及傳染病預防(七合一、八合一等)」。 (邱惠恩、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

2022年12月21日

498
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納管,能改善哪些亂象?
微型電動二輪車過去最大的問題是違法改裝非常嚴重,改過的車可以很輕易騎到時速五、六十,但因為沒有牌照,形成取締及管理的困難。納管之後可望解決部分改裝問題,不過因為還是不用考照,在缺乏騎乘安全教育的狀況下,車禍數能不能下降,還是得繼續觀察。微型電動二輪車亂象多 納管後能改善哪些情況? 2022年11月30日,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上路第一天,一大早監理站就很忙。 台北市區監理所副所長曹金煌說明,要檢測民眾的微型電動二輪車速度有沒有超過每小時25公里以上,還要看看機件是否齊全,以及車架號碼有沒有相符合。 原本牌照加上行照規費要450元,為了鼓勵舊車掛牌,到2023年底為止免費,車主只要保強制險就可以領牌。因此上路第一天就來領牌的人絡繹不絕,而大部分都是高齡者,對他們而言,騎電動二輪車方便又不用考駕照。 但走訪專賣微型電動車的車行,廠商不諱言,微型電動二輪車一出廠就違規的狀況比比皆是。 微型電動二輪車業者許財順坦言,不肖廠商用這個車款去申請,然後貼到別的車款去,就是移花接木。 有些是出廠就違規,也有些是民眾買來後,又自己找門路改裝,原本被歸納為慢車,在馬路上卻飆到六十公里的狀況層出不窮。 交通部公路總局監理組長魏武盛說明,一輛微型電動車的售價可能兩萬多到三萬多不等,但違法改裝,一次就要罰到5400元。 把慢車改成跟機車一樣高速行駛,除了可能挨罰,最大的問題是煞車、防滑設計都跟不上速度。 微型電動二輪車業者許財順解釋,微型電動二輪車的自動系統煞車系統就沒有像一般的機車那麼堅固,靈敏度沒那麼高。 業者認為,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納管,有機會能解決改裝亂象。 許財順表示,當法規越來越嚴,廠商沒有辦法符合那些改進的東西,他就會收掉了。所以掛牌納管的政策,可以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汰除掉。 確認時速25公里以下,再核對車身號碼。就可以拆下原本電動自行車的舊車牌,換上有號碼的新車牌。(圖/獨立特派員) 當移工、學生為主要使用族群 掛牌納管遭遇哪些挑戰? 納管是為了行車安全,移工的宣導也是重要的一環,因為他們是最大宗的使用族群。因為買機車得換國際駕照或考駕照,對短期來台的移工來說太麻煩,因此選擇輕巧、門檻低的代步工具。 越南籍移工阮氏雲表示,騎微型電動二輪車的感覺有快一點,但因為自身沒辦法買摩托車,所以騎這種代步比較好。 而就算是舊車要申請牌照,還得出示來歷證明及發票,移工的車大部分都是轉了好幾手,怎麼取得證明也是問題。 阮氏雲坦言,如果現在要找來歷證明也沒辦法找了,因為當初的賣家都回去母國很久了,現在沒辦法找到他們。 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還攸關廣大學生使用族群。陳廷今年高三,從十五歲就開始騎電動自行車通勤,他的車還有個祕密裝置。 高中生陳廷說明,這個按鈕這邊有一個閃電,原本只能騎到時速25公里,按下去之後,就可以騎到時速25公里以上。 多了閃電模式,車速可以快到四、五十,學生不用考駕照就可以騎上路,跌倒、摔車的經驗,同學都有過。 上下學時間,大眾運輸不發達的高中,都有騎著微型電動二輪車通勤的學生。(圖/獨立特派員) 現階段仍不需考照 如何提升用路安全? 雖然說考過機車駕照,不見得是安全駕駛的保證,但微型電動二輪車要上路,學者認為還是得有清楚的安全駕駛指引。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表示,今天要把微型電動二輪車納管,就應該告訴民眾,主管機關要怎麼管理,駕駛該有的行為規範是什麼,要有一個清楚的指引。 交通部公路總局務局長張舜清認為,因為沒有經過考照的程序,民眾可能會對一些交通規則不太理解,所以也在規劃一連串的宣導。 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上路,44萬車輛納管,朝著安全行駛更進一步,但如何落實移工、青少年及長輩的安全騎乘教育,更是刻不容緩。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2月21日

626
烏魚養殖遭遇困境,光電和漁業能否共存?
嘉義沿海養殖漁業發達,近年來由於野生烏魚捕獲量減少,人工養殖的烏魚已成為烏魚子加工主要來源。由於人力、飼料漲價,以及養殖環境變化等原因,使養殖烏魚成本與價格增高,政府力推「漁電共生」,更導致魚塭減少,甚至讓漁民面臨租不到魚塭的窘境。烏金價格創新高 產出烏魚子要經歷哪些步驟? 清晨6時,天色微亮,捕撈師傅們已經開始沿著池邊下網,準備捕撈烏魚。看著圍網慢慢拉緊集中,漁民周銘修的心情很緊張,因為這池烏魚已經養了3年必須收成,但碰上最近天氣炎熱,就怕會影響烏魚結卵。 每年11月到隔年1月,魚卵開始成熟飽滿,養殖烏魚會從新竹竹北往南一路收成,直到屏東。由於今(2022)年11月下旬還不見冷鋒過境,魚卵的結卵率變低,產量不足,烏魚子的價格也創下歷史新高。養殖的烏魚在捕撈上岸前會先放血以去除腥味,製作出的烏魚子也會呈現金黃色,接著再放進裝滿碎冰的貨車,直接運到烏魚處理場,取出魚卵。 烏魚子取出之後,要經過分級才能決定價格,除了依據大小還要看品質,這時會由專業人員以觸感按照魚子的等級分類,好的烏魚子裡頭結構完整,油滴與蛋白質顆粒均勻飽滿;如果過熟,卵細胞開始分解出油脂,價錢就會降低。 烏魚子業者蔡義柏提到,漁塭主都會提早給他看大約何時可以取卵,安排日期。只要有一點偏差,價格就會差好幾十萬,如果過了時機,卵就會流掉;提早的話,也會減少收入。 烏魚子的製作非常費工耗時,從分級、鹽漬、板壓,還要經過5天日曬,再送去冷風乾燥,每一個過程都會直接影響烏魚子的口感與香氣。 嘉義縣義竹鄉的漁民準備捕撈人工養殖烏魚。(圖/獨立特派員) 政府推漁電共生政策 導致漁民無魚塭可用? 現在人力昂貴、飼料漲價,再加上養殖環境及氣候的變化,使得養殖烏魚成本愈來愈高,很多漁民寧可將魚塭轉作光電。事實上今年烏魚價格創新高,蔡義柏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光電有關。 蔡義柏表示,政府鼓勵魚塭大量太陽能種電,據嘉義縣政府所公布,嘉義縣今年就有2000多公頃的魚塭或者是溼地參加,導致魚塭減少,魚的產量也變少,價格便跟著上漲,像虱目魚和烏魚的價格都提高。 11月台南七股漁民北上抗議,現在七股已有1148公頃土地完成光電備案,佔七股面積的十分之一,令地方居民感到非常不滿。因為七股有大量光電進駐,很多地主紛紛將魚塭收回,使得地方漁民很難租到魚塭。 漁民周銘修就說,現在租給光電一甲地一年平均40萬;養殖戶跟地主租地則是一甲地5萬左右,租金差了近10倍,所以一般地主會偏好種電。然而烏魚在光電下無法飼養,因為養烏魚面積要大,還需日照及冷風,一旦種電,烏魚就不用養了。 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的沈軒宇則說明,一開始七股面臨的是地目變更做為光電使用,下面就無法養殖;第二種是漁電共生,光電只能有4成覆蓋率,還是可做為養殖使用;第三種則是室內養殖,光電覆蓋率可達到8成。 政府鼓勵漁電共生,現已有大片土地上有太陽能板進駐。(圖/獨立特派員) 烏金前路茫茫 漁民憂光電影響養殖業發展 雖然漁電共生按照規定,光電板的覆蓋面積不能超過40%,而且魚塭必須維持原有產量的7成,否則會撤銷許可,儘管如此,漁民心中還是充滿疑慮。 回鄉養魚的35歲青農邱創褘認為,光電業者著重的是發電效益,因此很難完全配合養殖需求。他舉例,像光電業者如果在魚塭要蓋的是立柱式的光電板,到時根本就無法繼續養魚。 由於漁電共生的戶外養殖目前還處於試驗當中,缺乏有規模化養殖的成功經驗,漁民不敢貿然嘗試,但如今卻已面臨租不到魚塭的困境。 邱創褘認同政府所說的一地多用、產業升級,以面對未來的氣候變遷。但是他建議,可直接蓋出戶外養殖範例,讓漁民自由參觀。 漁價上漲,漁民原本應該十分開心,不過眼看家鄉的地貌逐漸改變,再加上現今面臨種種考驗,邱創褘心情只有更加沉重,不只擔憂自己,更怕蓋滿了光電的漁村,此後更加沒落。 (記者/張筱瑩 周明文 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2月18日

522
當AI走入田間,新科技為農業帶來怎樣的助力?
台灣農業面臨人口老化、缺工等問題,雖然近年鼓吹青農返鄉,但是務農不但辛苦,還得靠天吃飯。有了AI人工智慧系統,農業不再只是憑藉個人經驗,而是根據科學數據,精準地輔助田間工作,甚至得到降低成本、節省人力的效果,有助於青農及新手投入農業。科技結合農業 AI如何輔助農田工作? 屏東里港有全台最大的單一火龍果園,11公頃的面積,利用光照,讓夏季盛產的火龍果轉型為冬季產果。日照不足的季節,照燈可以達到催花的效果,電費是必須的生產成本。 清華大學智慧農業辦公室與果園合作,引進智慧農業系統,最後選定一塊區域進行實驗,透過AI模組的計算,發現調整照光時間之後,最多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電費而擴大實施。 清大辦公室的執行長郭俊男說明,他們會根據採收的結果計算,不同區域的採收狀況好不好,並用電腦比對原因,可能是這個地方陽光比較弱,處於水頭或水尾也會影響生長。 當科技遇到農業,不同的語言如何對話,成了智慧農業的成敗關鍵。網路資訊服務公司專案經理楊喻丞就說:「我們是學資訊的,會做分析,把分析方向跟種植專業的人做溝通,才能確定分析的方向對不對。」 火龍果園負責人劉奎麟告訴獨立特派員,人一定會因經驗而改變,也可以慢慢改進。配合科技設備,讓數據在更換肥料時,也可以跟著對比。 數據蒐集就要花一到兩年的時間,資料分析後再回饋到田地施作,不斷地調整與優化。建立好的資料庫,就可以作為經驗傳承,應用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新手也可以直接應用。 火龍果開花只有一個晚上,工人趕緊在果園進行授粉。(圖/獨立特派員) 智慧農業發展進行式 協助青年回鄉務農 時序已進入秋末,溫室裡的氣溫仍高達30度以上,盛夏時節,甚至接近50度高溫。辛苦的務農工作,多半不是年輕人的選項。然而,農場二代陳佑良一畢業就回家務農,將有機農場的打工經驗帶回家。 溫室種植小黃瓜,陽光、水分都要充足,但是又不能淋雨、也怕潮濕。環境控制得靠風扇、天窗、遮網等設備,通風、散熱、澆灌,都需要有人在現場操作。 於是,溫室安裝了智慧系統,從遠端就可以控制現場設備。建置系統的科技公司負責人馮智敏表示,晚上露水或清晨起霧,易使場內濕氣過重,導致病害發生。透過數據分析,轉化為更進一步的自動控制設備,人不需要到現場,就可大幅度排解濕氣。 農場主人陳萬金對於智慧系統接受度很高,已經測試兩年的時間,並逐步增加其他項目。他期待,農業可以走向更智慧化的下一步。馮智敏則認為,以現有的系統來看,尚未達到真正的人工智慧,而是前一階段的經驗與資料蒐集。 馮智敏解釋,目前就是不斷地提供給電腦系統數據,不斷重複累積,讓它自己去學習、判斷,並建構一個它自己的演算經驗值出來。 農場主人利用手機遠端監測溫室溫度與濕度。(圖/獨立特派員) 智慧系統應用趨於廣泛 減少農業人力成本 這套智慧系統適合建置在溫網室設備,也已經運用在不同的作物上。小型精緻農業、規模精緻農業,以及規模粗放農業都是適合導入的農業類型。 蘆筍園的負責人章碧瓊也感受到智慧系統的方便性。她跟獨立特派員分享,自己有好幾個田區,無法在各個田區之間奔波,控制設備。有了智慧系統,在氣候改變時,在手機上就可以直接操控,例如下雨了必須蓋天窗,或是太陽太大要開風扇、開內遮等。 務農現場,不僅人力趨於老化,還有缺工問題。以蘆筍園為例,人力占了將近一半的成本。智慧系統不但能降低人員以及施做成本,人力也能集中投入在提高品質的工作上。 章碧瓊就提到,過去如果要做防治、採收或拔草的工作,可能一次就要5個工人;現在只需要採收、拔草,2個工就足夠。如此便有餘力處理蘆筍採收後的整理、包裝等工作。 當AI走入田間,不但翻轉農業現場的面貌,也協助年輕人接續起土地的傳承。智慧化已經是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或許有朝一日,電腦的演算學習,可以發展出真正屬於AI的生產模式。 (婁雅君、鄭凱文/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2月18日

289
金門缺乏輔具資源,志工團隊服務如何補上缺口?
離島金門,當地有些年長的居民,早年因為踩到地雷,造成肢體損害需要輔具,但當地沒有輔具廠商的維修中心,他們往往為了修一個小零件,甚至只是一顆小螺絲,就得搭機到台灣本島。不僅耗費時間金錢,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來說,更添加許多困擾。該如何解決? 物理治療師身兼輔具製造師 為患者量身打造輔具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特別在意患者試穿輔具後,是否感覺自然舒適,因為這裡的身障重建中心,非常特別。這裡有一個區域,擺滿了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材料和器材,這些通通都是用來製作輔具用的。但一般的公立醫院,並不製造輔具,因為幾乎沒有利潤,很容易虧錢。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表示,以現行制度,病患去某廠商適配完之後,再去找醫院端,或者是治療師,可能有一些奔波的情況。但在台北榮總,可以讓個案從有輔助的需求開始,治療師快速介入做適配,把握住黃金治療期。 醫院治療師兼輔具製造師,不僅讓病患的療程無縫接軌,治療師也最熟悉患者的身體,由他們來設計輔具,更貼合患者的人體工學。 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組長王馥庭說明團隊成立的過程,因為在輔具製作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一些經濟弱勢民眾,團隊就會幫忙尋求經濟的補助,還有社會的資源,一直到最後成立的巡迴維修檢測服務。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仔細詢問患者林先生穿戴的狀況,記住這個剛做好的承筒,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跟調整。(圖/獨立特派員) 金門民眾缺乏輔具資源 長期失修造成哪些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緩解一些後,醫療團隊趕緊排行程,來到離島金門,陳張麗玉奶奶的家。他們再次來做義務的輔具巡迴維修檢測服務。陳張麗玉的輔具損壞了,醫療團隊幫他重新取傷部的模,製作新義肢。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解釋陳張麗玉目前義肢的狀況,他的殘肢跟承筒沒有那麼吻合,所以他每一次的邁步跟行走過程中都有一些摩擦。比較嚴重的話,就可能造成一些水泡或化膿的情況。 物理治療師顏佳豪坦言,外島並沒有義肢公司,只要螺絲斷裂,就會造成患者沒有辦法使用。 金門的醫療體系缺乏輔具資源,但當地有不少在國共戰爭期間受傷,失去肢體的長輩。這些榮民都年老了,難以奔波尋求輔具資源,因此每年都依靠這個來自台灣的醫療團隊,來義務幫忙檢修、更換輔具。 榮民李錫盛告訴獨立特派員,現在已經方便很多了,不然以前一個螺絲壞了,要跑到台灣去。現在可以幫他們寄過來,或是到他們這邊來服務。 金門輔具資源中心,不像坊間廠商由機器製作,而是純手工打造。(圖/獨立特派員) 營利考量業者經營不易 輔具資源中心補足服務缺口 團隊服務的對象,早期以榮民為主,但榮民人口越來越少,他們也觀察到,許多使用輔具的偏鄉居民,也同樣需要幫忙。 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組長王馥庭認為,這麼好的資源,是不是可以應用在全國有輔具需求的民眾上面,可以避免長途跋涉的奔波,也可以解決偏鄉輔具資源不足的問題。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團隊在巡迴服務之外,還來到金門輔具資源中心,作為臨時服務據點。金門輔具資源中心,平時提供相關的諮詢、評估和維修等服務,之所以需要醫療團隊的支援,是因為他們能夠即時維修輔具。而金門民眾在跟在地廠商購買輔具之後,時常會遇到維修不便的問題。 金門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林盟錡說明,民眾購買輔具之後,需要有相關資源介入的時候,因為比較缺乏售後服務,就需要由輔具中心來提供後續的補足。 輔具廠商之所以難以在金門做較好的售後維修服務,是因為營利考量。 林盟錡坦言,在金門,駐點的輔具維修需求還沒有達到業者評估的量,所以先前也有一些廠商有曾經有來過,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選擇會退場。 輔具資源缺乏的離島,即使有志工團隊下鄉服務,但若發生需要及時處理的問題,輔具使用者還是得付出不少時間和金錢成本到本島找廠商。這樣的問題,值得相關單位注意。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2年12月18日

447
透過走讀,帶領民眾了解貧窮人在台北如何生存
「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希望讓社會各種面臨無法選擇生活困境的行業及角落,都能更被民眾理解。他們舉辦《貧窮人的台北》活動已經進入第七年,不但帶領參與者進入貧窮的社區、體驗無家者的生活,今年還首度加入走讀林森北路酒店公關的世界,希望透過更多的溝通,進而產生理解。 光鮮亮麗的酒店背後 從業人員如何謀生? 〈走讀林森北路〉是《貧窮人的台北》的活動之一,由關注無家者、社區與青年的NGO所發起,參與者正在走讀酒店公關的生活。 台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理事長胡筠筠分享,一套明明在網購一兩百塊的衣服,在制服店要被業者扣四千多。 酒店公關沒有底薪,陪客人十分鐘算一節,每節薪資兩百到兩百三十元不等。 胡筠筠坦言,每個人節數費不一樣,可能會跟年資以及需不需要有人照顧,或者跟長得多好看有關。 胡筠筠今年28歲,他19歲那年來到台北半工半讀要重考藝術科系,因為缺錢輾轉入行。從支援日式酒店做到台式酒店,胡筠筠接著轉型經紀人,也就是協助其他公關排班、生活瑣事,擔任酒店跟女孩們溝通的中間人。 胡筠筠說明,一開始面對的是貓狗要照顧、需要龐大醫藥費的人,慢慢遇到單親媽媽。還有原生家庭很貧窮,甚至年少離家來台北工作,沒有學經歷,不知道何處謀生,只好用身體原始資本來賺錢的少女。某部分有精神疾患的族群,在一般工作很容易被解雇,因為沒辦法穩定規律、朝九晚五上班。 週末傍晚,台北市林森北路街頭,這群年輕女生先在酒店門口合照,還走訪條通街道,他們今天是來體驗酒店公關的生活。(圖/獨立特派員) 組織工會倡議勞權 盼娛樂公關產業解除汙名 兩年前新冠疫情,八大行業兩度被迫停業,胡筠筠、黃泳淇跟幾個朋友決定幫忙同業,向政府申請紓困。開放諮詢,一下子湧入八十多個求助個案。 台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理事長胡筠筠表示,沒想到真的很多媽媽們帶著小朋友來諮詢。想說既然遇到這麼多勞工,乾脆來成立工會好了,順便在諮詢過程中詢問他們願不願意成為工會發起人。 看到光鮮亮麗的酒店工作背後,有單親家庭、精神疾病甚至青年貧窮的問題,他們決定成立工會,倡議勞權之外,也透過各種展演解除汙名。 台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監事黃泳淇坦言,雖然酒店裡面有很多問題,也有很多不合理的狀態,但同時也承接了非常多的家庭或非常多的人。會希望讓喜歡這份工作的人,是安全的、有制度的工作;不喜歡這份工作的人,也可以像一般工作的人一樣,轉職到任何想做的工作。 《貧窮人的台北》參與者小米認為,社會不應該一直壓制這個議題,因為越壓,反彈的力道越大。 《貧窮人的台北》參與者周周表示,以前不理解,可能就會有很多誤會或是汙名,但因為理解,可以產生更多尊重。 長髮、短裙是標準配備,穿著暴露之餘怎麼保護自己,公關得各顯神通。(圖/獨立特派員) 安康平宅長期遭受標籤化 當地青年解說促成理解 台北市文山區的安康平宅,也長期被標籤化的社區。在社區長大的張家綺,帶著參與者進入當地青少年的生活。而報名參與這場活動的,也大部分是學生,還有媽媽帶著高中生來。 微光盒子團長蕭群諭坦言,安康平宅在文山區就是一個長期被標籤的地方,孩子好像只要在裡面就是不好、就是壞的。可是透過《貧窮人的台北》這樣的活動,讓參與者真實地去跟當地孩子互動。 《貧窮人的台北》參與者方廷安發現,安康平宅一個月只收八百到一千元的管理費 ,但是只有低收入戶才可以一直住在那裡,脫離低收入戶,就要被趕出平宅。但是一被趕出平宅,就要去租外面超級昂貴的租金。 從願意了解,開始溝通到產生理解,「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更希望隨著貧窮重新定義,也能讓社福政策,跟著慢慢轉變,進而解決貧窮產生的社會問題。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走讀貧窮人的台北
黃郁婷

2022年12月11日

622
照護獨居老人健康生活,足部護理的發展與挑戰
有居護所發現,8成的居家個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足部問題,嚴重者甚至造成臥床。因此,一群護理師透過引進國外足部護理課程的訓練,開始投入「足部護理」的照護工作。足部護理是一種預防照護,協助高齡者與獨居老人生活自理,也能即早解決身體上的問題。然而,這樣新穎的照護模式仍鮮為人知,在制度上也面臨挑戰。 護理師引進國外觀念 為何需要居家足部護理? 隨著高齡化及社區照護的需求愈來愈多元,居家護理所提供到宅照護也朝向分流,足部護理觀念引進台灣才5、6年。改變來自於105年、106年,護理師呂郁芳因緣際會接觸到丹麥的「足療」概念,跟著來台上課的丹麥足部照護專家莫德勒(Mette Modler)教授學習,開始投入足部護理的領域。 從加護病房培訓出來的呂郁芳,是高雄長庚醫院草創時期的第一批護理師,也做過校護,民國95年,她第一次踏入長照,101年成立居家護理所。她對到宅照護的個案十分謹慎,每個腳趾甲縫隙都清得乾乾淨淨。 當時居護所只有做健保,也就是到個案家中換管,可是呂郁芳認為,居護師能做的不只於此。「我覺得居護師給人家的感覺就是換管的小姐,我覺得我們不該只有這樣。」 中華基督教福音信義傳道會的社工督導蔡佳霖也強調足部護理的重要性,因為高齡者獨居現象多,他們必須自己生活,所以對他們而言,能走路很重要,如果不把他們的腳保養好,恐怕會影響到未來行走與生活。 專業居家護理所的呂郁芳跟孫金麗一同至獨居高齡者家中進行足部清潔。(圖/獨立特派員) 足部護理防患於未然 到宅照護的現況與困難 熊仁吉82歲,40幾歲就患有糖尿病,目前獨居,使用長照送餐服務,生活可以自理,但好幾次因血糖過低在家中昏倒。有時糖份不足,八寶粥就放在視野所及之處,要去拿卻走不到那裡,所以口袋都要裝著糖果。 居家護理所主任孫金麗說明,這個個案主要需要血糖控制,接著就是足部護理,因為他下肢比較無力,走路容易踢到,萬一腳趾細菌多造成傷口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全身性的感染,後續便會有很大影響。 呂郁芳也擔心,糖尿病可能導致末梢神經遲鈍,若只產生一點傷口,他不會有感覺,就每天照常走路,如果家屬又沒有注意到,傷口就會慢慢變大。有些患者截肢原因就是如此,變嚴重後才發現並進行治療,就來不及了。 目前居家護理無法用健保來執行足部護理,只能以長照的居家護理衛教與諮詢為名,通常會給一組4次就必須結案,事實上足部護理預防重於治療,需要的時間成本更高。 呂郁芳就表示,傷口護理或衛教,頂多50分鐘就能結束,但若是足部護理,最簡單也要一個半小時,最困難的則需要2小時。她坦言,很少人知道足部護理,政策也沒有明確支持。 規範也為他們帶來許多限制,呂郁芳建議,護理人員的足部護理跟居服員的不一樣,可以給護理人員一個碼別,便不必綁在居家護理項目中,或是直接公告開放,足部護理也可以用居家護理衛教與諮詢的碼別進行。 居家護理所主任孫金麗為個案處理厚甲情況。(圖/獨立特派員) 足部護理舉「足」輕重 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尊 對於到宅照護,呂郁芳期望護理師能全面受訓,且以個案的長久照護來說,其實能讓護理師配上居服員是最好,也就是由護理師進入做處理跟衛教,之後每日或每週的維持就交給居服員。 孫金麗則期待,在服務過程中,個案可以有機會在他的生命過程裡,不要成為那個完全臥床被照顧的人,才能夠提升自尊感。把足部護理延伸到在宅照護個案,除了增加他們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也讓生活可以更自主。 呂郁芳提到,其實已經好幾次有阿公、阿嬤說,活到80幾歲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專門看顧我的腳。他們從個案身上獲得許多鼓勵,也看到他們真的很欠缺這樣的服務。「這條路真的不好走,我也希望更多人參與,我就不會做得那麼辛苦。」 足部護理在國外行之多年,國內有一群護理師早在五、六年前,就看到在宅與獨居老人的需求,他們用一步一腳印走出一條路,因此培訓、相關的政策與給付,也應該回應時代的趨勢。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瑀喬

2022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