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改變就醫習慣 如何做到分級醫療?
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分級就醫,輕症在診所,急重症轉往大醫院。但是民眾往大醫院跑的就醫習慣難改變,就連醫療院所,也存在不願意將病人轉出的問題。宜蘭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旺枝說:「我們有時候不敢轉診,把病人留在身邊,結果後來出了醫療糾紛,因為應該轉診轉上去,你不敢轉怕病人沒有了。」
羅東博愛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徐仁德也說:「以前不重視跟基層醫院的醫療互動,下轉的動作很少,從來沒有想過就近醫療的問題,覺得我們可以提供最好的服務,何必再去基層診所呢?」
為推動分級醫療,健保署一邊獎勵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門診減量百分之二,一邊調高民眾的部分負擔,將大醫院的就醫成本拉高,成效卻有限。
在雙向轉診制度中,下轉率可視為分級醫療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宜蘭地區的下轉率為21%,遠高於全國的9%。其中,羅東博愛醫院的下轉率,更是高達50%,盧進德是這項成功政策的背後推手。
羅許基金會副執行長盧進德說:「要把這個個案資料轉回去,我們會建立兩個電腦系統監視,看完診的時候會提醒醫師,這個病患是某某診所轉給你的,請記得轉回去。」透過這套系統,醫師可以看到完整的病歷,有助於掌握病況。相較之下,健保署的轉診系統,提供的病歷資訊有限,也看不到檢查的動態影像。
共同照顧病人 整合性照護提升醫療品質
博愛醫院還在部分院所提供專科醫師的駐診服務,對民眾來說不僅方便,也能及早治療。確定治療內容後,再透過系統所建置的綠色通道,直接在電腦上預訂博愛醫院的檢查和住院時間,省去患者多次往返醫院看診、排檢查、等住院的麻煩。而健保署現有的轉診和掛號系統不夠完備,病患只能拿著轉診單到醫院特定窗口掛號,降低轉診的便利性。
博愛醫院的系統,還特別保留掛號名額給合作院所。完備的系統加上醫院推動的決心,讓基層院所也樂意將病患轉出。羅許基金會副執行長盧進德說:「這樣的運作大家都獲利,最重要是病人是最大獲利,那業績沒有那個影響甚至更好的時候,何樂而不為?」
分級醫療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透過不同層級醫院的整合性照護,提升醫療品質。台灣有超過250萬名糖尿病病患,是健保醫療花費第三大疾病,患者除了糖尿病之外,容易伴隨腎臟、心血管疾病。這項檢查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自費需要6000元,醫院提供免費名額給合作的基層院所。
博愛醫院也從2006年開始,針對2600位罹患糖尿病五年以上的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篩檢出高風險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有益於病患,也能減少健保後端的醫療支出。
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決策委員雷孟桓也說:「分級醫療事實上就是一個共同照顧的概念,病人可能有潛在多重的問題,如果醫院之間建立好很好的連結網路,那大家是來共同照顧病人。」
預防醫學 社區診所奠定分級醫療基礎
社區診所是分級醫療的重要基礎,民眾可能因為忽視病情或是各項因素而不願意就醫,如果家庭醫師的角色能落實,就能發揮健康守門人的功能。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不少長輩因為行動不便而無法就醫,診所不只照顧長輩健康,也能適時連結相關資源進行協助。
人體肌肉量在30歲之後就開始流失,60歲之後速度加劇,同時也會增加疾病和失能風險。吳震世診所在110年向宜蘭衛生局申請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改善長者肌力不足的問題,透過不同課程,改善長輩的肌力、平衡感以及心肺功能。
從雙向轉診、早期篩檢到預防醫學,落實分級醫療,將醫療資源用在對的地方。完善雙向轉診系統,同時落實家庭醫師制度,建立起各層級院所的整合性醫療照護網,分級醫療才能有效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