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雞伴與羈絆 藥癮者與精神患者的養雞之路【獨立特派員】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一般人生病,通常會吃藥治療,不過近年還有一種動物輔助治療的方法,不只有常見的狗醫生,甚至還有雞。台灣朝露農場透過養雞,協助毒品藥癮者遠離毒品;屏東佑青醫院則藉此協助精神病患做職能治療復健。雖然「治療」疾病還需要更多科學實證研究,但是在日復一日的養雞過程中,產生的療癒效果、收斂了病患失序的生活,也讓部分病患減少用藥,對生命再次有了盼望。也給予平常只把雞當成食物的民眾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雞伴一身黑色T恤跟運動短褲,Tim(化名)雙手各拿一把藥草給蛋雞們吃,邊向著一群才吃過飯、對藥草興趣缺缺的母雞們喊著:「拜託賞臉一下!」。接著,Tim開始換水、掃雞舍,「我會把自己比作大公雞,去照顧這些小母雞。」自比大公雞的Tim與雞互動相當熟練且熱情,但半年多前並非如此,一聽養雞的反應是:「蛤!有羽毛耶,好可怕喔,雞舍一定很臭。」害怕鳥類的Tim是毒品藥癮者,他稱毒品為戰備存糧,「我渴望它衝上來的那種身體酥麻感,很想要解放自我的感覺。」瞬間帶來暢快的身體反應可以持續4小時至12小時。暢快後,隨之而來的是工作、家庭、經濟與人際關係上全面混亂失序。「我根本不覺得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Tim回憶那段失控的歲月,「因為用藥的關係,我覺得我很爛、我很糟,我也曾經在我媽面前就這樣想要把自己吊上去。」Tim表示,毒品初體驗當下並不知道使用的東西叫「毒品」,知道後也不是沒想過回頭,但已成癮,「我覺得這一切我不受控了、我不想要了,我覺得我是一個爛人、我覺得我無計可施了、我真的覺得我無能為力了,然後我想要為自己做一點調整或者是改變,所以我開口跟社工說我需要求助,然後才來到這。」2023年Tim來到成立於2012年的朝露農場,是一個協助藥癮者的治療性社區,安排一連串課程幫助學員們遠離毒品重新來過,種植蔬果與養雞便是其中一種輔助治療方式,「所有的治療都帶出一個課題,當沒辦法如你所願的時候,那你怎麼去應對?放棄嗎?還是想辦法讓他更好?」朝露農場主任伊魯表示。藥癮對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與不舒服感,來朝露農場三個月的小智,原本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因而用藥,等到發現失控時,為時已晚。他分享,照顧雞的過程中產生療癒的力量,「他們可以是我們的寵物,也可以是我們的食物。」雞同時擁有食物跟寵物兩種形象,是不同於一般貓狗寵物的獨特之處。羈絆 事實上,台灣目前約有八成蛋雞用格子籠飼養,A4大小的空間塞進三至四隻雞。雞隻為爭奪空間相互踩踏打架,導致雞隻受傷、生病,產蛋率也隨之下降。因此,工業化管理的雞場會在水跟飼料中摻入藥物保持雞隻健康,並且以斷食斷水來強迫換羽代謝維持產蛋量。然而,土壤河川卻被大量含有化學藥物的雞糞便汙染,甚至雞蛋本身也可能有藥物殘留。朝露農場找來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協助建立友雞飼養循環再生系統。放牧飼養讓每隻雞擁有寬敞的活動空間,「不要讓雞變成大量飼養,降低經濟需求的這個層次,他才會開始轉換到這隻雞帶給他療癒層次的元素,」楊環靜說。楊環靜解釋,飼養過程完全不使用藥物,不含化學藥劑的雞糞便會落在混合了樹枝落葉的土壤,自然發酵一段時間後,可作為農場裡蔬果植栽的堆肥。楊環靜的手直接伸進雞舍旁、已自然發酵的雞糞儲存槽扒抓,讓記者湊近聞,真的沒有任何味道。被友善對待的母雞們各個長得健康漂亮,也親人,雞舍明亮且沒有臭味異味。「雞牠原來可以養得那麼的chill、那麼的悠哉、那麼的有格調,那麼的乾淨,」Tim開心的說。為了不用藥也能夠保持母雞們身體健康,學員們每天都得固定給雞吃三種草,Tim甚至為此做了百草圖鑑,整理農場中有哪些植物,及其模樣、療效等,發現路上野花野草是有生命的、有功用的,有意義的,「然後回到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存在並不是沒有意義啊!」餵飼料、掃雞舍,在日復一日又平淡的例行工作中,逐漸收斂了朝露學員們因藥癮而變得失序的人生。「你在照顧他們的同時,你也會意識到說原來你還有能力去照顧別的,不管是動植物還是什麼,」小智認為說來也玄,雞會理解人的心情、情緒,並給予回饋。他從一開始單純餵飼料,到後來「會有點靈性上的交流,」甚至「建立一些不一樣的羈絆」。面對雞的生老病死,也反映出學員們的生命狀態與價值觀。「有些時候我們在思考生命議題的時候,其實要有一個對照的角色,」楊環靜表示。至於蛋雞們最終會否成為桌上的食物呢?「我覺得那個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啦。我是不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牠這輩子為我們付出很多,從牠身上得到了不管是療癒的力量、被需要的力量,或者是雞蛋跟雞料理,」Tim說。養雞職能復健 位於屏東、專門收治精神病患的佑青醫院,則是藉由養雞協助病患做職能治療。醫院正門對面,就是占地百來坪的雞舍,共養了200多隻蛋雞。記者造訪醫院的前一天,凱米颱風後腳剛離開台灣沒幾日。雞舍潮濕,放牧區矮樹被吹倒,整體環境卻沒有異味。主要承擔養雞工作的有四位精神病友。記者跟著其中一位病友卓大哥一起走進雞舍旁的溫室架棚,全都是蛋雞很喜歡的零食黑水虻,外觀全身黑、長約兩三公分。佑青醫院兩百多名病患與醫護人員,每日三餐產生大量的廚餘,以往需要付好幾千元請廚餘車載走,現在處理過後,就成了黑水虻幼蟲的美食。卓大哥因父母過世,心緒不佳,進而飲酒,造成生活混亂失序,被家人送至醫院,一住就是13年,期間,重過蔬菜,目前則是負責飼養黑水虻。剛入院時,卓大哥睡眠品質不佳,「自從出來農場做,像我現在就流汗,睡覺就比較好睡,對身體也比較好,你看我現在身材不是都很好。」佑青醫院副院長莊奇陵觀察,參與養雞活動的病友,生活較固定規律,跟雞互動多了歡樂,每日收雞蛋跟賣雞蛋也有成就感,「心情變好,抗憂鬱劑、安眠藥的使用劑量也都減少。」精神病屬於腦的疾病,疾病致使腦功能損傷退化;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敬恐懼的態度,則導致病患社交功能退化。雙重退化的狀態,需要透過職能治療協助病患復健。「我們一般身體疾病的復健叫物理治療,精神科的復健是職能治療。」佑青醫院院長陳永興解釋,所謂職能治療就是職業、工作能力的訓練,「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訓練病人,增強他回歸社會的能力、工作的能力。」74歲的陳永興院長從醫50年,他表示,醫院病患主要以思覺失調症以及躁鬱症等情感性精神病為主;但近年來,家暴者與毒品導致精神狀況的病患越來越多。藥物主要針對疾病症狀,但對「退化」無能為力,「雖然他幻聽減少,可是他變得懶散、變得被動、變得面無表情、變得退縮不想外出,他就會一直被放在醫院,變成永久收容,」陳永興解釋職能治療的必要性。每個精神病醫院選擇的職能治療方式不盡相同。佑青醫院位處屏東,土地面積較都市醫院大,且靠近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義是務農大縣,農業資源豐富,因而選擇種菜跟養雞作為職能治療活動。當病患病情穩定後,經由職能治療師與心理師評估病患的退化狀況,再讓病患進行職能治療復健。養雞能治病? 除了心靈療癒跟職能復健外,養雞是否真的對疾病本身及藥癮產生的生理病變有「療效」呢?陳永興院長表示,目前種植蔬果與養雞停留在職能治療復健及臨床觀察階段,是否有助於治療精神疾病仍待嚴謹的科學研究。不過,要先解決養雞與科研的成本。「因為你要做醫學研究,樣本要夠,病人案量可能要100個、50個以上,」陳永興指出,台灣社會對精神患者負面標籤太根深蒂固,精神復健機構較少,尤其都市社區更罕見,因此不易擁有足夠的研究量能,成本上也就難以負擔。藥癮方面,小智認為,養雞過程也可能有不適應、不舒服,如果連照顧雞都沒有辦法調適,那面對藥癮當然更不容易去調適,「所以他其實有點像是藉由雞讓你去學習(跟不舒服相處),比較不是說你照顧雞我就一定不會用藥。」疾病療效有待科學實證,但是生命與生命相遇後擦出的火花肉眼可見。「有時候真的會了解到生命都是有存在的意義,你就會覺得說,自己可以更有意義的去過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小智說。
專欄
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標準,護理人力荒有解嗎?【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王興中/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衛福部一月底公告了各層級醫院的三班護病比標準,預計要在兩年後入法。以醫學中心為例,白天班要達到1名護理師照顧6位病患;小夜班1比9;大夜班1比11,區域及地區醫院也有不同標準。不過以目前護理人力現況來看,如果要符合這樣的護病比,恐怕人力會短缺7500人以上。硬體調整 盼減輕護理師壓力及負擔 護理師為了照顧好每位病人,過程辛勞繁複,護理站上現在有多功能的電子白板,能一目了然,清楚標明每位病人的主治醫師、主責護理師,甚至重大身分都有特殊註記,省去很多人工查詢。 護理長簡姝敏說:「不同的團隊可以知道,這個病人有跌倒高危、他身上有一些管路、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在電子白板其實都看得到,就不用來護理站詢問。」 近來台灣護理師離職潮不斷,為了減輕護理師們的工作壓力,衛福部台北醫院還善用輕巧的手機,取代重達幾十公斤重的護理車。護理長簡姝敏說:「包含給藥的資訊、藥物的作用,在手機都可以直接查閱,不用一直依賴大台的行動車跟電腦。」 衛福部公告三班護病比標準 醫療現場能達標嗎?接到護理師從派工系統上發出的傳送需求,中央派遣中心馬上調度,讓工友們能立刻去推床,省掉找人傳送的時間,也能讓護理師專心照護病人。其實為了挽留大量出走的護理師,全台灣近來已經有多家的醫院,開始著手加強改善護理環境。只不過各種陳情抗議的聲浪不斷,護理師依舊流失當中,我們的醫療現場,真的有留住人嗎? 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祕書長高若想說:「如果三班護病比趕快入法,或者是三班護病比的計算方式,不要再用平均了,直接用我們期待的即時護病比,我相信一定會改善護理師過勞的狀況,人一定會留下來。」三班護病比無法達標,有些醫院乾脆連行政人力與主管都納入計算。而即使如此,根據工會發出的五百多份問卷調查,還是有超過九成的醫院,並沒有達到三班護病比規範。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如果要達到三班護病比,醫院大概就先降載,會變成是急診壅塞。所以常常會看到急診壅塞,是因為沒有護理人力達到三班護病比,這個其實是環環相扣。」護理執業人口高齡化 如何留住護理師?醫院降載、關床、急診壅塞,直接衝擊病患權益,該如何加速解決醫療困境?衛福部提出的「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中,明確點出了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截至2024年5月就已經通報3,109件,涉及勞基法有1,551件,約占50%,常見爭議案件許多是:假日上班、工時過長、花花班(夜班接早班)和更換班次間隔未達11個小時等問題,明顯人力不足。排班不正常、工時過長,最根本的問題還有護理人員的待遇。待遇不理想,導致護理畢業生每年只有6成進入職場,到了30歲左右,許多人才就因為家庭因素離開。衛福部台北醫院也發現這個問題,著手各項改善,提供護理人員心理諮商,不過卻也坦承,真的要達到三班護病比,在小夜班和大夜班的部分,確實人力還需要再加強。另外,衛福部也以數據指出,護理執業的平均年齡從2021年到2024年,由36.95歲逐步升高到39.25歲,從2022年到2023年一口氣躍進2歲,顯見資深護理師留任見效。不過工會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的護理師人數,發現其實是新人不願意進來、中生代也留不住,資深的離不開,才導致了平均年齡升高,反映的反而是整體護理師人口高齡化的危機。想要為流失人才止血,除了政府和醫院,工會也期待,民眾的就醫觀念能逐漸調整,小病能在地區醫院或診所就醫,落實分級醫療制度、多管齊下,否則護病比的目標再怎麼訂,護理人力荒依然無解。
專欄
泰緬邊境反抗軍照護中心,讓傷兵得以安心治療與休養
2021年緬甸政變,武裝陽春的反抗勢力相較政府軍的優勢武力,仍然相當脆弱。反抗軍在戰場上受重傷,必須送到泰緬邊境的醫院接受治療,還得提心吊膽擔心被緬軍發現,而受傷的反抗軍因為醫療資源匱乏,有不少人就此犧牲。在長年的戰亂下,他們飽受摧殘的心靈,又該如何得到慰藉? 緬甸政變戰火不斷 反抗軍受重傷卻無法安心治療 2021年緬甸政變後,年輕人與老百姓提槍武裝、反抗軍事獨裁。在這三年裡,反抗者們在戰鬥中受傷、被炸彈波及,或是有戰友在自己的面前去世。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18歲的薇薇身為反抗軍,半年前在邊境的另一頭遭緬軍突襲,步槍子彈打中他的右手臂,他費盡千辛萬苦跨越邊境,甚至差一點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大部分受傷的反抗軍就像薇薇一樣,若是重傷就必須送到泰緬邊境的醫院救治,但是在病情穩定後,因為反抗軍的身分敏感,他們沒有辦法在醫院久待。 薇薇說:「有些奇怪的人會來問我事情發生的經過,問我為什麼傷口這麼嚴重? 被問太多次我就說騎機車出車禍。我知道他們是緬軍的耳目,所以我更難說些什麼。後來有朋友來探病,我就暗示他們,我旁邊的人不能信,那時我很害怕。」 祕密照護中心成立 反抗軍安心休養的庇護所 薇薇後來透過在泰國的友人牽線,輾轉來到了這間祕密成立的反抗軍照護中心。在這裡,他終於能夠喘一口氣。 簡陋的床鋪與擁擠的空間,雖然這裡環境沒有泰國醫院舒適,但至少他們不用擔心緬甸軍方上門逮人,整天提心吊膽。(圖/獨立特派員) 一年半前在邊境的一場戰鬥,間接讓這座照護中心得以成立。SCC照護中心創辦人內齊林回想當時,他跟三名孩子還有上百位難民,為了逃命,冒著被緬軍砲火追擊的風險,徒步跨越了邊境河流。 九死一生活了下來,但他的丈夫仍在叢林裡奮戰。他不希望獨善其身,為了反抗獨裁政權,他也希望出一分力。內齊林說:「那一天,我丈夫跟他朋友打給我,請我去一間診所,幫助受傷的反抗軍,從那天至今,我一直在做照顧傷兵的事。」 雖然在照護中心的人們,行事盡可能低調、不引人注意,但仍會有疑似緬軍間諜的不速之客找上門來。內齊林說:「緬軍跟蹤我們的車,故意做得很明顯,因為他們想要讓我知道有人在跟蹤,希望我會怕,這樣我可能就會離開、放棄。」 成立一年半以來,照護中心收容了超過400位的傷兵。內齊林透過他與國際組織的人脈,還有過去在邊境經營生意的經驗,成功建立了一間讓傷兵得以安心休息的庇護所。 撫平內心的傷口 緬甸流亡者如何互相扶持? 戰場上,士兵們身體遭到砲火摧殘,留下了一些無法回復的傷口。但有時候,心中的創傷,才是最難以被撫平的疤痕。在泰緬邊境的小鎮郊區,這個名為Joy House的機構,是由一群緬甸社工以及外國NGO工作者所成立。機構內的課程是希望幫助緬甸流亡者,可以治療這兩年半來的傷痛,一點一滴撫平心中難以言喻的傷口,一起在這個地方相互扶持。 Joy House執行長內齊(Nay Chi)說:「在這裡的很多老師、學生,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自己的摯愛。這些心中的困難是我們難以協助克服的,課程其實也沒有辦法完全幫助他們,但至少可以在這條療傷的路上,陪著他們一起走過。」 很多人申請要加入,但因為資源不夠,只能接受少部分人。這也意味著,一間Joy House不夠。需求太多,資源也消耗得很快。(圖/獨立特派員) 小提琴手蒲山在兩年前逃離緬甸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巨大的壓力,連家門都不敢踏出一步。但是朋友介紹他來到Joy House擔任老師之後,在這裡教導小提琴,讓學員們可以藉由音樂,找到心中的平靜。 蒲山說:「我第一次來教他們的時候,因為大家很陌生,所以不這麼友善。所以我跟他們說,音樂是一種不需要溝通就可以交流的語言,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 蒲山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救贖,他幫助了別人,也解救了自己。(圖/獨立特派員) Joy House執行長內齊說:「我們會團結,必須一起把這些過去的苦難慢慢從根部消化。我知道這需要時間,可能沒有辦法改變全國的苦難,但至少可以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這就是Joy House正在做的事。」 這些難以痊癒的傷口將會跟著緬甸這個世代一輩子,然而緬甸社會被軍事政變撕裂的社會傷痛,更需要經過幾代人一點一滴慢慢耕耘,才有可能漸漸癒合。 (※楊智強 蘇威銘/採訪報導)
專欄
醫院裡也能有歡笑,紅鼻子醫生以表演治癒人心
為了給生病住院的孩子們力量,台灣也有了紅鼻子醫生。紅鼻子醫生是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小丑演員,他們透過逗趣的遊戲、音樂及表演,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和冷冰冰的醫院不一樣的歡樂世界,讓孩子們暫時放下病痛、重拾笑容,產生面對治療的勇氣和力量。 沉悶病房裡的小丑 「紅鼻子醫生」為何而存在? 兒童病房的氣氛嚴肅緊張,即使耶誕節掛上了飾品,還是顯得寂寥,除非小丑們到來。一名小女孩住進病房2個月了,本來好動的她,現在只能在病床上憂愁度日,但3位醫生來訪,讓小女孩重拾歡笑,他們是「紅鼻子醫生」。 紅鼻子醫生創辦人馬照琪表示,在聯合國兒童人權公約中寫道,每個小朋友都有遊戲的權利,因為藉由遊戲跟想像力的發揮,能夠刺激腦部神經元的發展。但住在醫院的小朋友,這個權利卻被剝奪。 馬照琪說:「有一個機會能夠遊戲,讓他們發揮想像力,暫時覺得自己這15分鐘好像不是在醫院,是在外面一樣,小丑醫生把這個權利還給了小朋友。」 紅鼻子醫生蜻蜓的故事從他的兒子葉葉開始,5年前葉葉生了一場病,他和太太不光是擔心兒子的病情,還感受到有股壓力瀰漫在病房裡。 蜻蜓回憶,當時聽到其他病床的小朋友因為不舒服,而有一些哭鬧,也因為這樣,他們家屬的情緒也不太好。因此,葉葉出院之後,蜻蜓總想著能不能做些什麼,來陪伴病房裡的孩子,讓他們多少得到一些安慰呢? 「如果我真的有這個能力的話,我為什麼不去做。」一個念頭,讓蜻蜓加入了紅鼻子醫生的行列。而紅鼻子醫生們為了把握在病房裡的每個當下,盡全力地讓病人開心,他們總是先做足準備。 紅鼻子醫生們在病房表演。(圖/獨立特派員) 紅鼻子醫生用心準備表演 為小朋友帶來希望 表演前,紅鼻子醫生們會在醫院的休息室集合,討論今天演出對象的情況。他們牢記每個孩子的特點,這樣才能拿捏和他們的互動方式,避免干擾,也讓他們更輕鬆自在。 紅鼻子醫生創辦人馬照琪說明,病人的心情、年紀、性別、喜好,甚至治療到了什麼階段、是因為什麼病症進到醫院,瞭解這些基本資料後,小丑們就會針對每個小朋友特殊的狀況,去設計專屬表演。 醫院走廊上,有孩子迫不及待地爬下病床,就為了快點遇到紅鼻子醫生。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黃芳亮表示,小孩子甚至來講說,要幫他排在小丑醫師來的時候,因為他很期望跟小丑醫生有這樣的互動過程。 黃芳亮也說:「只要聽到笑聲,就可以知道壓力釋放的情況,畢竟小孩子在醫院裡,要讓他笑得出來的機會不是那麼多。」為生病的孩子帶來歡笑,讓他們暫時忘卻病痛,是紅鼻子醫生的使命。 病童開心地和紅鼻子醫生互動。(圖/獨立特派員) 紅鼻子醫生如何帶給病患歡笑?以訓練加強臨場反應 紅鼻子醫生Ho-Hey為了要做好即興表演,下了不少功夫。就像這天,Ho-Hey換上輕便的藍色上衣,和其他的紅鼻子醫生一起,上一堂小丑訓練的課程。 Ho-Hey說,自己擔任紅鼻子醫生之前,就是一位劇場工作者,對於表演以及助人工作非常感興趣。但小丑醫生在沒有文本、沒有排練的狀況之下,就要在小朋友或是家長,甚至醫護人員面前即興表演,對他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負責指導的法國籍的教師谷樂熙,很注重小丑表演的節奏和臨場反應,因為紅鼻子醫生在醫院裡,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病人,要隨時轉換不同的表演方式。 Ho-Hey提到,老師會給一個情境,可能是2或3個小丑,小丑都會分階級,會有老大、老二跟最小的,通常老二跟最小的,一定要很服從及聽老大的話。 阿哲是這個病房裡年紀相對較大的病人,紅鼻子醫生便對他唱起,年輕人琅琅上口的情歌,讓病人在歡樂中,暫時忘了生病住院的寂寞與痛苦。 紅鼻子醫生帶給病人歡笑,病人透過歡笑,賦予紅鼻子醫生療癒心靈的價值;他們相遇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片段。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醫療公衛
主題
醫院財報下的祕密
醫院財報下的祕密特別報導,深入探討在台灣健保制度下,醫院必須在醫德與營運的兩難中找到平衡的困境。一般人都會以為醫院賺的錢應該都來自醫務收入,但其實在台灣很特別,醫院最主要的盈餘是來自業外收入,像是醫院委外經營美食街和停車場所收的租金收入。 台灣的健保便宜,給付給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醫院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於是醫院買藥賺藥價差,而自費項目更是很大的重要財源。 醫院營利以藥養醫、以醫材養醫,這些都因為健保目前還是以論件計酬為主,醫院盈餘則必須要靠醫師多做業績,或者是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來維持。造成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經營則越來越辛苦的現象。 醫院的設立除了私立醫院以及社團法人醫院具營利性質,其他像公立醫院,還有財團法人醫院都是屬於非營利性質。醫療財團法人是由捐助人,捐助一筆財產,而其在捐贈以及醫院營運時已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必須具有公益性。 台灣醫療財團法人目前有53家,全台19間醫學中心,有14間是財團法人醫院。但是,醫改團體根據醫院歷年財報分析發現,台灣一些財團法人醫院與母企業集團的關係交易十分密切,有的透過承租的方式,有的是利用捐款,還有是去購買並持有母企業的股票,使一些財團法人醫院儼然成為財團的小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