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羅東博愛醫院完善雙向轉診,落實分級醫療【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改變就醫習慣 如何做到分級醫療?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分級就醫,輕症在診所,急重症轉往大醫院。但是民眾往大醫院跑的就醫習慣難改變,就連醫療院所,也存在不願意將病人轉出的問題。宜蘭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旺枝說:「我們有時候不敢轉診,把病人留在身邊,結果後來出了醫療糾紛,因為應該轉診轉上去,你不敢轉怕病人沒有了。」羅東博愛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徐仁德也說:「以前不重視跟基層醫院的醫療互動,下轉的動作很少,從來沒有想過就近醫療的問題,覺得我們可以提供最好的服務,何必再去基層診所呢?」為推動分級醫療,健保署一邊獎勵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門診減量百分之二,一邊調高民眾的部分負擔,將大醫院的就醫成本拉高,成效卻有限。在雙向轉診制度中,下轉率可視為分級醫療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宜蘭地區的下轉率為21%,遠高於全國的9%。其中,羅東博愛醫院的下轉率,更是高達50%,盧進德是這項成功政策的背後推手。 羅許基金會副執行長盧進德說:「要把這個個案資料轉回去,我們會建立兩個電腦系統監視,看完診的時候會提醒醫師,這個病患是某某診所轉給你的,請記得轉回去。」透過這套系統,醫師可以看到完整的病歷,有助於掌握病況。相較之下,健保署的轉診系統,提供的病歷資訊有限,也看不到檢查的動態影像。 共同照顧病人 整合性照護提升醫療品質 博愛醫院還在部分院所提供專科醫師的駐診服務,對民眾來說不僅方便,也能及早治療。確定治療內容後,再透過系統所建置的綠色通道,直接在電腦上預訂博愛醫院的檢查和住院時間,省去患者多次往返醫院看診、排檢查、等住院的麻煩。而健保署現有的轉診和掛號系統不夠完備,病患只能拿著轉診單到醫院特定窗口掛號,降低轉診的便利性。 博愛醫院的系統,還特別保留掛號名額給合作院所。完備的系統加上醫院推動的決心,讓基層院所也樂意將病患轉出。羅許基金會副執行長盧進德說:「這樣的運作大家都獲利,最重要是病人是最大獲利,那業績沒有那個影響甚至更好的時候,何樂而不為?」 分級醫療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透過不同層級醫院的整合性照護,提升醫療品質。台灣有超過250萬名糖尿病病患,是健保醫療花費第三大疾病,患者除了糖尿病之外,容易伴隨腎臟、心血管疾病。這項檢查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自費需要6000元,醫院提供免費名額給合作的基層院所。 博愛醫院也從2006年開始,針對2600位罹患糖尿病五年以上的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篩檢出高風險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有益於病患,也能減少健保後端的醫療支出。 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決策委員雷孟桓也說:「分級醫療事實上就是一個共同照顧的概念,病人可能有潛在多重的問題,如果醫院之間建立好很好的連結網路,那大家是來共同照顧病人。」 預防醫學 社區診所奠定分級醫療基礎 社區診所是分級醫療的重要基礎,民眾可能因為忽視病情或是各項因素而不願意就醫,如果家庭醫師的角色能落實,就能發揮健康守門人的功能。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不少長輩因為行動不便而無法就醫,診所不只照顧長輩健康,也能適時連結相關資源進行協助。 人體肌肉量在30歲之後就開始流失,60歲之後速度加劇,同時也會增加疾病和失能風險。吳震世診所在110年向宜蘭衛生局申請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改善長者肌力不足的問題,透過不同課程,改善長輩的肌力、平衡感以及心肺功能。從雙向轉診、早期篩檢到預防醫學,落實分級醫療,將醫療資源用在對的地方。完善雙向轉診系統,同時落實家庭醫師制度,建立起各層級院所的整合性醫療照護網,分級醫療才能有效推動
專欄
抗生素失效?超級細菌恐威脅全球!
張筱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有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全球因為中重症病人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大幅提高,導致細菌增加抗藥性的機會,轉變成為超級細菌。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全球抗生素研發緩慢,使得有部分超級細菌已經快無藥可醫。面對超級細菌疫後來襲,台灣該如何採取積極的行動? 新冠疫情過度使用抗生素?超級細菌來襲! 據WHO統計,疫情期間有75%的新冠病人接受過抗生素治療,但真正有併發細菌感染,需要服用的只占15%。全球過度使用抗生素,致使細菌增加抗藥性機會,讓許多病菌在疫情後的抗藥力越來越強。 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其中有6大全球公認,恐怕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圖/獨立特派員) 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醫師王信堯說:「台灣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已經占到50%左右了,超級細菌比上一般細菌比例,已經是一比一了。」 所謂超級細菌,指的是對三種以上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目前這些常見的致病細菌耐藥性高,當病人免疫力低下受到感染,治療時往往只剩一、兩種副作用比較大的抗生素可以用。 WHO也向全球提出警告,超級細菌加速變種,已成為全球醫療緊急事件。有研究指出,預估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一千萬人會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聯合國示警,人類接下來恐將無藥可醫。而根據台灣疾管署監測也發現,國內加護病房中,部分細菌的抗藥性比例已高達9成。 AI協助檢驗 大幅縮短檢測時間 從病人檢體培養細菌、找出致病菌後,還要再做抗生素敏感測試,才能確認該用哪種抗生素。不過,現在中國醫藥大學透過人工智慧,只要一培養出細菌,不必再等24小時,就能立即分辨是否為超級細菌。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說:「培養的話可能要花兩天,藥敏測試可能要花一天,所以等於要花三天。現在培養可以加速,藥敏測試只要一分鐘,就可以用AI去判斷。」 透過大數據的訓練可以讓機器去學習,直接從質譜的波形判讀,進一步去判定細菌是否有抗藥性。(圖/獨立特派員) 一般抗生素治療分為四線,用藥基本上應從第一線開始,但由於治療過程中,當細菌檢驗報告還未出來,為避免延誤治療,醫生會依經驗給予抗生素,有時為求治療效果,就會直接選用後線、比較強的抗生素。 不過,自從中醫大開始運用AI協助,就能有效即早預測、正確用藥,減少抗藥性產生。周德陽院長也說:「中醫大用了這兩、三年以後,抗生素使用量大概減少10%,病人沒有減少,藥費卻減少5%。」 超級細菌已快無藥可醫!如何解決? 這幾年細菌變異的速度越來越快,更令人擔憂的是,就是因為超級細菌抗藥性、不可預期性太高,目前全球抗生素研發緩慢,沒有藥廠願意投資,致使有部分超級細菌已快無藥可用。 而台灣抗生素生產,大部分是以原廠藥專利期過後,再根據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所製造的學名藥為主,要對決超級細菌,面臨的問題更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說:「因為要研發一種藥,要花非常多的費用,所以政府應該要怎麼樣來協助國內的藥廠,研發新的藥物。」 這款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美諾幸」,過去在台灣生產就因健保價不符成本而下市。(圖/獨立特派員) 曾為台北榮總感染科醫師的陳德禮,知道這款「美諾幸」可用來治療多重抗藥性細菌,因此當他選擇創業後,就將它重新開發上市。不過台灣健保年年砍藥價,對抗生素研發生產相當不利。 陳德禮說:「政府可以做的就是,價格應該是由政府的機構來核價,核到一個足夠的誘因,然後讓它獨賣的期間比較長。另外一個就是,要減輕開發的費用。」 因應未知疫情及國際局勢,抗生素抗藥性等同國安問題,為加速新藥開發,政府也加緊鬆綁法規。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可以使用國外已經上市的臨床資料來加速審查,如果這家藥廠還願意在國內再進行一個小規模的臨床試驗,我們還會給予五年的行政保護期,等於是一個專賣的概念。」 此外,抗生素是救命救急,感染症醫學會疾呼,政府還須加速引進新的抗生素。食藥署也表示,目前對新藥審查,只要符合相關條件門檻,就能獲得減免,進入縮短期程的機制。 面對超級細菌來襲,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要儘速研擬國家型計畫,否則抗藥性細菌感染將成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積極行動、投入資源、強化抗生素使用管理,才能在這場戰疫中奪得先機。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