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怡芬 羅盛達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台灣的孕產婦的死亡率,在2019年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2021年雖然略為下降到10萬分之14,不過和鄰近國家日本、南韓相比,還是高出許多。在晚婚晚育的社會趨勢下,這樣的數字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又應該如何透過衛教,或者擴大法定產檢項目,來預防孕產婦死亡?
孕產婦死亡率較日韓高 帶您認識生產風險!
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在2019年已經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也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生育高齡化、三高、肥胖、憂鬱,及各種生活環境壓力,都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原因,醫界甚至認為,台灣孕產婦死亡率的數字還被低估了。
洪婉蒨一家三口,在小小的公園裡追逐嬉戲,玩得不亦樂乎,但一路走來,卻是酸甜苦辣。經歷了四次流產的洪婉蒨,第五次受孕,終於順利懷胎足月,但萬萬沒想到卻在生產時,因為植入性胎盤而大量失血,必須緊急切除子宮,否則性命不保。
正常情況下,當母親將胎兒分娩出來,胎盤也會跟著被排出,而植入性胎盤,指的是如果胎盤不正常的潛入肌肉層,輕則會有粘連性,更重會有嵌入性,最嚴重則是穿透性,增加大量出血的風險。
洪婉蒨回想懷孕過程中,超音波及各種檢查,其實還算順利,無奈卻還是碰上生育事故。婦產科教授王鵬惠提醒,每個人都應該有這個概念,孕婦在當下看起來好好的,可是不見得身體上是好的。
死亡率恐被低估 醫師籲精確探討背後成因
根據衛福部統計,以每10萬名活產中孕產婦死亡數為單位來計算,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在2019年達到10萬分之16,創下了23年以來的新高。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解釋,孕產婦死亡率的定義,是指每10萬名活產當中,在懷孕期間或懷孕中止42天內的婦女死亡數。
婦產科醫師鄭博仁說:「孕產婦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死亡,很少去做很精確的歸類。一直以來,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最主要的死因都是羊水栓塞、產後出血這兩項。」鄭博仁也提到,這和進步國家孕產婦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統計是完全不符合的,他推測台灣的情形就是,在沒有辦法診斷孕產婦死因的時候,就歸類到羊水栓塞。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則說:「最好是依照《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第24條,以及《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第34條的精神,應該要去分析這些生產事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來提出改善方案。針對不一樣的事故以及可預防性的部分,來提出解決方案。」在不加重醫界的負擔下,了解哪些環節出現問題,加以改善,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創造友善環境 密切關心孕產婦身心狀況
婦產科教授王鵬惠指出,台灣的高危險妊娠轉診流程還不夠成熟。衛福部從2021年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就是希望高風險的孕產婦,在產前就轉診到醫療資源較為完備的醫院。如果有緊急狀況,在急診檢查或待產室裡,也能配備有完整的超音波和胎兒監視系統,還有特別的病床可以隨時緊急生產。
護理站上忙進忙出,而隨時監測每間病房孕婦的身體狀況、心跳、胎動,就仰賴中央控制系統,如果警示聲響起,能快速支援人力。產後病房同樣也需要友善空間。
其實,辛苦的不只有孕產婦的身體,常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一環。不只歷經生死交關的母親心靈飽受創傷,一般的產後憂鬱症除了和身體內分泌調節有關,也牽涉到社會因素,像是孩子出生後,媽媽容易被家人忽略。
產後憂鬱症不只限於產後,其實可能從產前就開始,懷孕期間女性荷爾蒙因為高低落差大,特別容易產生憂鬱症狀,產後甚至可能長達2年。產後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一樣,嚴重會有負向、自我傷害的企圖,甚至會傷害孩子,或是有帶走小孩的悲劇。
精神專科醫師蔡佳芬表示,如果母親因為哺乳等原因,不希望以藥物治療,也有心理治療和透過磁波或電波施作腦刺激治療術的選擇。而醫師也建議相關單位,對於可能需要忙於照顧小孩的產婦,除了免費的心理諮商外,制度面若能開放通訊診療,也會是一大幫助。
少子化衝擊下,孕產婦的安全更顯得至關重要,需要喚起政府相關單位、醫界、職場、乃至於整個社會,給孕產婦一個更友善的環境,平安生下及養育每一個未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