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偏高,數字背後的原因為何?
廖怡芬 羅盛達 張智龍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的孕產婦的死亡率,在2019年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2021年雖然略為下降到10萬分之14,不過和鄰近國家日本、南韓相比,還是高出許多。在晚婚晚育的社會趨勢下,這樣的數字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又應該如何透過衛教,或者擴大法定產檢項目,來預防孕產婦死亡? 孕產婦死亡率較日韓高 帶您認識生產風險! 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在2019年已經創下了23年來的新高,也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生育高齡化、三高、肥胖、憂鬱,及各種生活環境壓力,都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原因,醫界甚至認為,台灣孕產婦死亡率的數字還被低估了。 洪婉蒨一家三口,在小小的公園裡追逐嬉戲,玩得不亦樂乎,但一路走來,卻是酸甜苦辣。經歷了四次流產的洪婉蒨,第五次受孕,終於順利懷胎足月,但萬萬沒想到卻在生產時,因為植入性胎盤而大量失血,必須緊急切除子宮,否則性命不保。 正常情況下,當母親將胎兒分娩出來,胎盤也會跟著被排出,而植入性胎盤,指的是如果胎盤不正常的潛入肌肉層,輕則會有粘連性,更重會有嵌入性,最嚴重則是穿透性,增加大量出血的風險。 洪婉蒨回想懷孕過程中,超音波及各種檢查,其實還算順利,無奈卻還是碰上生育事故。婦產科教授王鵬惠提醒,每個人都應該有這個概念,孕婦在當下看起來好好的,可是不見得身體上是好的。 死亡率恐被低估 醫師籲精確探討背後成因 根據衛福部統計,以每10萬名活產中孕產婦死亡數為單位來計算,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在2019年達到10萬分之16,創下了23年以來的新高。 醫界擔心,統計的數字如果不夠客觀、科學,恐怕仍被低估,若沒有確實改善,接下來恐怕將還會再創下近30年來的歷史新高。(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解釋,孕產婦死亡率的定義,是指每10萬名活產當中,在懷孕期間或懷孕中止42天內的婦女死亡數。 婦產科醫師鄭博仁說:「孕產婦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死亡,很少去做很精確的歸類。一直以來,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最主要的死因都是羊水栓塞、產後出血這兩項。」鄭博仁也提到,這和進步國家孕產婦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統計是完全不符合的,他推測台灣的情形就是,在沒有辦法診斷孕產婦死因的時候,就歸類到羊水栓塞。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則說:「最好是依照《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第24條,以及《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第34條的精神,應該要去分析這些生產事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來提出改善方案。針對不一樣的事故以及可預防性的部分,來提出解決方案。」在不加重醫界的負擔下,了解哪些環節出現問題,加以改善,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創造友善環境 密切關心孕產婦身心狀況 婦產科教授王鵬惠指出,台灣的高危險妊娠轉診流程還不夠成熟。衛福部從2021年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就是希望高風險的孕產婦,在產前就轉診到醫療資源較為完備的醫院。如果有緊急狀況,在急診檢查或待產室裡,也能配備有完整的超音波和胎兒監視系統,還有特別的病床可以隨時緊急生產。 護理站上忙進忙出,而隨時監測每間病房孕婦的身體狀況、心跳、胎動,就仰賴中央控制系統,如果警示聲響起,能快速支援人力。產後病房同樣也需要友善空間。 洗手檯的寬度設計成適合的尺寸,讓娃娃可以在裡面直接洗澡;旁邊也配有烤燈,避免新生兒容易失溫的情形。(圖/獨立特派員) 其實,辛苦的不只有孕產婦的身體,常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一環。不只歷經生死交關的母親心靈飽受創傷,一般的產後憂鬱症除了和身體內分泌調節有關,也牽涉到社會因素,像是孩子出生後,媽媽容易被家人忽略。 產後憂鬱症不只限於產後,其實可能從產前就開始,懷孕期間女性荷爾蒙因為高低落差大,特別容易產生憂鬱症狀,產後甚至可能長達2年。產後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一樣,嚴重會有負向、自我傷害的企圖,甚至會傷害孩子,或是有帶走小孩的悲劇。 精神專科醫師蔡佳芬表示,如果母親因為哺乳等原因,不希望以藥物治療,也有心理治療和透過磁波或電波施作腦刺激治療術的選擇。而醫師也建議相關單位,對於可能需要忙於照顧小孩的產婦,除了免費的心理諮商外,制度面若能開放通訊診療,也會是一大幫助。 少子化衝擊下,孕產婦的安全更顯得至關重要,需要喚起政府相關單位、醫界、職場、乃至於整個社會,給孕產婦一個更友善的環境,平安生下及養育每一個未來希望!
專欄
新政府的人口挑戰 給錢催生行得通嗎?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林玟馨 / 整理報導 520新政府上路,迎面而來的是高齡化與少子化兩個人口海嘯,預估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另一頭,2023年的總生育率是0.865。政府多年來推出各種的催生政策顯然成效有限。究其原因,包括低薪、高房價、性別不平等、職場不友善、生活選擇越來越多元等都讓人望「生」卻步,但除上述原因外,本篇報導試著提供另一種觀點:「競爭至上的價值觀」或許才是「最強避孕藥」。 520賴清德總統上任之初,就得面臨被高齡化與少子化兩個人口海嘯重創的台灣。圖1/總統府 520賴清德總統上任,新政府上路之初,就得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兩個人口海嘯。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人口研究組組長溫在弘一開始受訪時便直言:「人口是命運(demography is destiny)」。 那麼台灣正在與即將面臨什麼命運呢? 首先,儘管地方縣府不斷加碼生育津貼、育兒津貼及補貼幼兒學費,雲林縣第三胎補助津貼加碼至13萬元,全台之最。然而,2023年台灣總生育率還是創下歷史新低點0.865,意即平均一位女性一生生育0.865個小孩。少子化隨之而來的是引爆學校退場海嘯,以及產業缺工數日益增加。 與此同時,2025年預估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20%,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只用了短短7年,除南韓跟台灣一樣外,日本花11年、法國花28年、德國花36年、英國51年。造成勞保破產大限不斷逼近、高齡醫療照護延伸出健保黑洞等問題,更甚者,高堂養護壓力大造成懼「生」,與少子化互為因果。 然而,羅馬並非一日造成,「地震只有幾秒鐘可以反應,人口預測有10到20年的預警時間,但是人口問題永遠都是溫水煮青蛙,你永遠不會覺得它很嚴重,」溫在弘指出,雖然1990年開始0至5歲出現第一波缺口,不過總人口數直到2020年以前都一直處於上升期,因而在90年代初期鮮少政客正視人口有危機一事。 這兩波人口海嘯早已沖進許多地區村鎮,因此早在政府動用國家力量對抗海嘯時,其實不少地方人士已開始著手自救計畫,尤其在海嘯第一排的學校。 鏈結社區 緩少子危機 東山國小藉由食農教育與碧雲傳鄉的活動,盼加深學生與地方社區鏈結的程度,減緩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現象。圖2/獨立特派員 5月週間下午,獨立特派員記者來到台南市東山區青農王莨耿的芭樂園,東山國小的同學們正頭戴著斗笠認識芭樂的一生,並在王莨耿的指導下,踮起腳對著龍眼大小的小芭樂「套袋」,同學笑說袋子類似手機防撞殼,防止芭樂碰撞受傷。 40來歲的芭樂園青農王莨與國小學生都市是台南東山區的罕見人物。因為東山區早在2011年便是「超高齡」區域,2023年底65歲以上人口已占27.19%,51歲到64歲人口占24.85%,0至18歲人口合計僅9.43%。 學校是少子化海嘯第一排,台南東山國小擁有123年歷史,在此任教20年的教務主任歐奕淳表示,20年前學校有24班,到目前學校只剩下13班。以一班25人推算,20年前全校約600至700位學生,目前為271名,20年少掉約三分之二。不過這已經是東山區五所小學中情況最好的,「其它四間的小學加起來的人數並未達我們學校的人數,」東山國小校長曹欽瑋表示,自己於民國92年在它校擔任負責招生的註冊組長,「當時就慢慢看到孩子數量在減少,年輕人留在鄉下的比例是越來越低」。 為此,曹欽瑋透過學校特色課程「食農教育」與社區打開連結合作之路,像與王莨耿合作開放農園讓學生實地觀摩,也在校內興建「郁蒼食經學堂」,教室裡有政府與陳蒼經基金會捐助的百萬廚房設備。記者到訪的那天,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專技助理教授黃裕文正在教學生認識米的營養,接著,擁有烘焙專業的返鄉青農盧秋安則教學生製作巧克力米餅。 歐奕淳表示,讓學生體驗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拉近與土地的距離,「更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讓學生知道要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校長曹欽瑋想得更遠,食農教育「讓學生了解在地有哪些特色、有哪些物產,他長大之後才會對自己的家鄉有懷念與了解,才有可能介紹給朋友,甚至回到家鄉打拚。」 曹欽瑋認為,社區活絡與否關係著人口發展,最終影響學校存廢。因此,不只食農教育,2020年學校進一步接受東山區信仰中心碧軒寺的委託,辦理文化部碧雲傳香文化體驗教育推廣計畫,讓有意願的孩子參與國定民俗「東山迎佛祖」走香路的活動,藉此加深學生與地方的鏈結程度。 青農從事社區營造 青農返鄉不只務農,也從事社區營造。圖3/獨立特派員 台南東山區目前務農人口占6成,火龍果、絲瓜、稻米、龍眼為大宗,但是逐漸老化的人口成了農業隱憂。部分第二代、第三代開始返鄉接手家裡農務。 返鄉青農盧秋安,曾在台北麵包店工作六年,帶著同有烘焙專業的妻子回東山,接手雙親農田,偶爾至東山國小教授烘焙,未來計畫結合東山農特產與烘焙專業開設麵包店。只不過返鄉初期得重新適應娛樂相對乏味的鄉村生活,「同齡的朋友都跑去外地生活,所以回來基本上是沒有朋友,」好處是務農時間彈性,不若以前被綁死在麵包店10幾個小時。」 同為學校合作的青農王莨耿,原本從事鋼鐵業,為了照顧年邁雙親,於九年前返鄉。初期專注於田間作物管理,對周遭環境較無心理會,直到近兩三年才發覺社區環境也相當重要,「一個人可以走很快,那一群人走可以走很遠的概念,」王莨耿表示,與里民合作打造良好的環境,提高東山區對外的曝光度及來訪意願,有助於農產品銷售。 因此,王莨耿務農之餘,也開始從事社區營造活動,努力申請政府計畫來行銷東山地區,從食農參訪活動,一直到社區銀髮照顧課程,「我們有跟大專院校配合,開設一些課程,包括體適能、手編手作課程,藉此延緩老化,並且健康老化」。近期,有鑑於東山區有很多保存良好的閩式古厝,王莨耿也邀請講師介紹老屋再生。 「學生人數都有慢慢地在回流,」曹欽瑋觀察,即便有少子化浪潮,但家長對於學校的認同跟支持度越來越高。至於返鄉青農人數,「這個我們看不到確切數據,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跟我們互動的人變多了」。 給你錢催生管用嗎? 像東山這樣的自救計畫核心是打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並且從小開始培養地方認同,但是若詢問正值壯年的人是否願意到環境良好的農村小鎮生活?恐怕鮮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溫在弘分析,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運作下,少數人累積大量資本,並且等比級數累積更多的資本,進而加劇低薪、高房價、性別不平等、職場不友善等社會問題,「假設我們一直不斷強調個體競爭這件事情,這種資源分佈不均、極度集中的狀況就不可能改變」。 溫在弘進一步指出,或許可以反過來思考,廢校、缺工、老年保障不足等問題的元兇是少子化與高齡化嗎?或者是因為資源沒有被妥善分配呢?「我們不是有很多流浪教師,但同時卻有學校退場跟偏鄉招不到老師的狀況嗎。」 這也是為何政府不斷提高各項津貼補助也無濟於事,「你去問多少台灣的家長想送小孩去全美補習班、想送小孩去補各種才藝,」都是為了讓孩子在力爭上游的路上不至於屈於下風,因此沒有家長會認為錢夠用,「所以給你錢叫你生的邏輯行不通,追求一個更平等、更和善的生活環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溫在弘認為,政府各項政策催生牛肉,例如職場育嬰政策、學校教育、引才留才、移工移民政策等成功的前提,都是基於一個社會是否能有公平且不歧視的態度,這個態度不是撒錢補貼可以做到的,但卻可從教育及每個人作起。 邱惠恩/編輯
專欄
少子化浪潮下,台灣為何掀起凍卵熱潮?
凍卵熱潮興起,反應了年輕世代在不婚不生的趨勢下,許多女性內心依舊期待能孕育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下一代。也有部分縣市觀察到這股趨勢,開始編列預算補助凍卵。究竟是什麼樣現實的衝突或糾結,讓殷切想成為母親的女性,願意花錢挨針,辛苦完成凍卵療程呢? 世上唯一後悔藥?台灣凍卵人數屢創新高 最近凍卵熱潮興起,人數暴增2至3倍,各大生殖中心凍卵人數屢創新高。以其中一家生殖中心為例,從2015年以來,凍卵人數逐年攀升,2022年已經有將近1000人次前來凍卵。 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觀察,凍卵說明會的參與者很多都是攜伴而來,比方說姐妹淘們一起來聽,甚至還有父母陪同,父母還比女兒更緊張。 從2020年以來,台灣出生、死亡數已經連續三年「生不如死」,台灣的生育率或者更近一步說是催生政策,到底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凍卵個案Rita坦言,凍卵是讓自己沒有這麼焦慮的一個環節,但也不是說不焦慮,就可以完全放心。 Rita除了擔任課程助教、網紅經紀外,還有品牌諮詢,一次斜槓三項工作,把時間多花在努力充實自己的經濟實力。但喜歡小孩的他,卻還不確定未來能不能找到另一半、要不要生小孩,而這也是社會上普遍晚婚遲育的現實衝突。 詳細詢問凍卵流程,和可能會碰到的身體狀況,Rita其實早在還不到30歲,就已經意識到自己需要有凍卵計畫。(圖/獨立特派員) 與時間賽跑 女性凍卵要趁早? 一般來說冷凍卵子的流程,會由醫師先診斷個案的身體狀況,接著進行誘導排卵及追蹤卵泡,再進展到取卵手術,最後卵子會進入-196°C的液態氮中保存,完成冷凍卵子。而30到35歲是普遍建議最適合的凍卵年紀。 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解釋,跟年齡有關係,今天如果是30歲的人,他跟一名40歲的女性卵巢功能都一樣。可是30歲的凍卵,就算他只有5顆,可是他可以達到解凍完之後,至少70%的活產率。可是如果今天是40歲的女性,他要達到一樣的活產率,他可能需要20顆。 AMH是抗穆勒氏管賀爾蒙的簡稱,能夠藉由抽血了解,顯示卵巢卵泡的庫存量,預測生育能力。AMH正常值為2到5之間,年輕女性大多會落在這個範圍內。而隨著年齡會逐漸衰退,40歲以後AMH會下降到1以下。 生殖中心醫師金孜璇直言,在臨床上看到想凍卵的女生還滿多的,所以真的不是大家不想生,只是還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或是有其他的生涯規劃。 打開液態氮筒,白煙傾瀉而下,這裡是許多冷凍卵子的家。生殖中心的實驗室裡,存放著許多人對新生命的想望。(圖/獨立特派員) 打造友善生育環境 凍卵之外的少子化解方 凍卵熱潮興起,也有地方政府開始編列預算補助凍卵。隨著年輕世代學歷越來越高,對於自己經濟需求、職業生涯的奮鬥與規劃、或根本找不到適合的對象,種種原因都推延了結婚的年歲、或生小孩的計畫。但有專家認為補助凍卵,反而會推遲生育。 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政策與法律組副教授雷文玫坦言,用人工生殖來解決生育率不足的問題,它的成本效益還滿值得商榷。它比較主要的意義還是在於,讓個人的生育自由可以有更多空間。 不只晚婚成為趨勢,真正走入婚姻的女性更是越來越少,30歲以下結婚率下滑最多。整體有偶率從2016年起,跌破五成,加上台灣婚育一體的思維,壓低了生育率。 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陳文葳建議,還是要強化職場上的平等,要有一個比較彈性的職場,能夠理解到母親可能需要有一些照顧假的配套。第二個是公托跟準公托的機制,要能夠完善化,讓大家都能夠放心,這才是一個好的作法。 因應時代變化重新審視法規,加上更友善的生育環境,或許是目前凍卵熱潮下,更加速推升生育率的有效解方之一。 學者雷文玫認為,少子化必須要透過政府跨部會的努力與行動來改善。這是一個需要全方位來因應的國安危機,是不可能用單一的部會、用短時間的猛藥來解決的。 凍卵熱潮呈現另一個需要被重視的社會現象,少子化儼然成為台灣重大國安危機。解方在哪?需要和時間賽跑,通盤考量。 (※廖怡芬 鄭凱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