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
AdminAdmin | 2023-06-14土地環境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沙灘車何處去
宜蘭縣的南澳南溪近年盛行沙灘車活動,受到喜愛刺激、徜徉山林的民眾歡迎,但也傳出有業者開挖河床、破壞山林水土,影響生態、造成環境傷害等議題。
五年前,宜蘭南澳的神祕沙灘事故造成五死;今年五月中,中央明定神祕沙灘禁行沙灘車。但河川地常見的沙灘車活動該不該管、怎麼管?現行《發展觀光條例》與《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都沒有沙灘車的相關規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表示:沒有法源依據,難以公告禁止或處罰。
五月底,中央已經擬妥《沙灘車管理指引草案》,在沙灘車「導禁兼施」的原則下,交通部彙整相關法規,針對六大場域,明列沙灘車全面禁止及有條件開放地區,交由地方政府加以管理。
6月10日,政府出動10個單位,啟動聯合稽查。同時強調,整個6月的週末都會全天候稽查、執法取締,當天南澳神祕沙灘的沙灘車業者都暫停營業。
跟著獨立特派員的腳步,一起到宜蘭縣人口密度最低的山地鄉–南澳鄉,看看沙灘車在當地生態與觀光引發的關注與挑戰。
第805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x 50 -
AdminAdmin | 2023-03-22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不能再等的海洋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現在在市場買到的魚越來越小,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海洋生物博物館針對漁港常見六種魚類體長調查發現,這些常見的魚大部分都還沒性成熟就被捕撈上岸,也就是魚都還來不及長大,無法繁衍下一代,嚴重影響海洋資源。
依據聯合國估計,全球有90%魚類都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今年3月聯合國更通過公海條約,要在2030年前,將全球30%的海洋納入保護範圍。
反觀台灣,我們的海洋三法,從2019年通過海洋基本法,到現在早都已經過法定期限,卻還沒立法完成。今年2月2日,行政院會好不容易才通過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草案,還有兩部草案尚未核定,更別說要送到立法院審議。
第793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57 -
AdminAdmin | 2021-02-17土地環境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永續台灣
【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x 60 -
AdminAdmin | 2021-01-27土地環境
檢視限塑政策
根據環保署估計,台灣每人每年要用掉八百多個塑膠袋,平均一天用超過兩個。塑膠製品太好用,卻也造成環保問題,塑膠廢棄物成為全球生態環境的殺手。流入海洋的垃圾,大部分都是塑膠包裝,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已經帶來生態浩劫。多數人都願意做環保,但難免因為不方便或惰性,而讓友善環境的心意打了折扣。
台灣的限塑政策從2002年開始推動,禁止部分場所提供免費塑膠袋、塑膠類免洗餐具,逐年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環保署公布2030年完全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時程表。
在世界各地的減塑中,歐盟決議2021年、印度預計2022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當全球警覺到塑膠危害、設定減塑目標,台灣卻只規劃在2030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用品,我們減塑開始得早,但禁塑時程設定得卻比較晚,到底為什麼呢?
第68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x 44 -
AdminAdmin | 2020-07-08教育文字:邱惠恩
山野競爭力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不過這些孩子該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呢?尤其時代變動越來越快速,成績好、學歷高也不再是競爭力的保證書。
獨立特派員帶您走訪一間學校,他們顛覆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設計了一門法拉第四季探索課程,也就是春天溯溪、夏天單車環島、秋天爬合歡山、冬天前進綠島擁抱大海。一年當中,學校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準備這些戶外活動課程,參與的學生在放學後、甚至週末也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與體力來準備,這個四季探索課程培訓出來的小孩擁有什麼特質?又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呢?
第654集
文字:邱惠恩 / 攝影:李金龍x 49 -
AdminAdmin | 2019-11-13土地環境
台灣瀕危植物的難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2018年底發表報告指出,1970-2014年間,野生脊椎動物的個體數量已減少60%。地球所有物種、所有生命,正面臨大量消失甚至滅絕的處境。
而比起眾人關注的動物滅絕,瀕臨消失的植物卻容易被人忽視。環境汙染、過度開發、濫墾濫伐以及氣候災害,讓許多許多台灣原生的稀有植物默默快速從地表消失。
台灣的原生植物約有5千種,現在有989種植物已經受到了威脅,其中更有110種是屬於極度滅絕危險的植物,目前證實有27種原生植物已經野外滅絕。
瀕危植物怎麼探查、怎麼移植、保種?社區與學校又該如何參與?一起來關心,讓台灣土地上的植物,不再消失。
第621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x 38 -
AdminAdmin | 2018-08-20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花火之後
台灣各個離島的發展這幾年來因為博弈公投引發許多關注,資源相對缺乏的離島到底有哪些選項,才能永續發展?
澎湖是台灣水上活動的度假天堂,去年澎湖縣政府為了刺激冬季旅遊,推出遊客消費券,在全台各地觀光不景氣的時候,去年旅遊人數仍達到115萬,創下歷史新高。
澎湖地方政府不斷以辦活動,例如花火節,來衝高旅遊人數的方式拚觀光。但是在各家旅行社削價競爭下,也嚴重影響澎湖旅遊品質,況且離島的水資源及能源都相當寶貴,一味衝高旅遊人數,對島嶼的永續發展來說,是很大隱憂。
這幾年,一些地方人士也不斷思考島嶼承載量的問題,他們認為小島觀光必須走精緻路線,才能真正對地方有幫助,而不是不斷消耗地方資源,對島嶼環境與文化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
第55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x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