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
SystemAdmin | 2022-11-30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中央山脈斷層之謎
今年台東917、918兩次大地震,不但全台有感,也讓地質及地科界紛紛投入調查,試圖印證台灣是否真的有一條地科界討論且懷疑已久的中央山脈斷層存在?
根據經濟部地調所的調查,917、918強震造成池上斷層地表除了出現新的破裂點外,破裂長約67公里,918地震也讓玉里斷層破裂延伸約14公里,其中大約有3公里是這次地震新露出地表。到底有沒有中央山脈斷層存在?917、918地震跟中央山脈斷層是否相關?誰又是地底下的推手呢?
第77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58 -
SystemAdmin | 2022-10-05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回望921
花東917關山、918池上的強震,讓中央山脈活動斷層的調查,再度引起關注與討論。地震學家們利用AI地震偵測系統偵測發現,這次的強震序列分布十分複雜,需要更多資訊解讀。
而台灣歷史上發生好幾次災害型的地震,都跟活動斷層有關。尤其是921地震的車籠埔斷層調查,更成為台灣研究活動斷層的重要分水嶺,政府相關單位開始投入更多資源與經費進行研究。
傷亡慘重的921地震已經23週年,獨立特派員跟著23年前進行車籠埔斷層調查的成大防災中心團隊成員,重回當年的歷史現場。他們有什麼感觸?而過去累積的地震斷層研究又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啟示?
第77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52 -
AdminAdmin | 2022-02-23土地環境攝影:袁宏書
池上斷層故事
大年初四,新竹一小時之內發生連續六震,兩天狂搖十二次,震得大家有點心驚;年後,東部更是每兩、三天,就有一次地震發生。
要研究地震的最新動向,都得靠地震觀測網的監測與收集資料。獨立特派員曾針對歷史上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活動斷層監測做了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繼續跟著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腳步,到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
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他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重點之一,池上鄉的地牛故事館也特別收藏他當年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的手稿,紀念他為台灣所做的一切。
第73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60 -
SystemAdmin | 2021-08-25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從老虎計畫開始
最近幾個月,民眾應該常常從手機上的APP,收到地震警報,地震多數來自花東,甚至7月14日,花蓮一天就多達40震。國人也在擔心,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但是一天40起地震,已經是最高紀錄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今年4月18日,花蓮壽豐發生規模6.2的地震,讓大家虛驚一場。壽豐地震第二天,獨立特派員團隊跟著中央大學來到花蓮,記錄他們如何在木瓜溪與壽豐溪之間,擺了66部的地震觀測儀器,持續追蹤壽豐地震的餘震。
66部地震儀器,觀測22天,能追蹤到多少資料和地震呢?其實過去五年來,已經有地震學者,在全台灣布設過1100個臨時地震站,這個計畫的起點是從九二一地震後,台美合作的老虎計畫開始。
目前這1100個臨時地震觀測站,有超過五百部的地震儀器,就擺在東部,長期對東部,進行密集地震站的布設,與資料的收集。每一個地震站,就像一部接收器,收集到的資料就像X光片,除了可以了解地底下的地體構造,也能解釋東部地震帶分布的成因。
第71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56 -
SystemAdmin | 2021-05-05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115年預警
最近地震頻傳,幾乎沒幾天就有地震,尤其是4月18日發生在花蓮壽豐鄉的規模6.2地震,連台北都感受到它的威力。
台灣過去每三十至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災害型的地震。我們要帶您特別注意的是梅山斷層,梅山分別在1792及1906年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兩個地震相隔114年,而且都是規模7以上的地震。而今年距離上一次1906年的梅山地震已經屆滿115週年,是否有百年再現週期,開始進入警戒期,學者跟相關單位,都在密切關注梅山地震的發展。
梅山斷層早期叫梅子坑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花了大概三十年的時間,透過不同的調查,確定梅山活動斷層長度,並劃定它的地質敏感區範圍,最寬部分就有三百公尺。
而梅山斷層經過的中正大學,除了創校之初成立全國唯一地震研究所,最近地球環科系老師,又在雲林古坑到嘉義竹崎之間的麓山帶,擺了密集的地震儀,用來收集地震資料,並找出地震可能活動模式,以了解孕震帶在哪裡,好做地震防災、減災的準備。
第69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55 -
AdminAdmin | 2018-02-19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米崙斷層的前世今生
過年前的強震讓花蓮人過了一個不平靜的年,有人的家沒了,四十幾年歷史的統帥飯店也倒了。206地震規模由6.0上修到6.26,震央在立霧溪口,最大震度7級。
而花蓮從1815年就有地震紀錄,過去百年十大災害地震,花東地區就佔了兩次。第一次是一再被提及的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不只連震兩個月以上,規模大於七以上的地震就多達四個,造成的傷亡和災情讓老一輩的花蓮人,仍記憶猶新。第二次是1986年規模6.8的花蓮地震,間接催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成立 。其中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後出現的米崙斷層,跟花蓮206地震接近。
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地調所了解米崙斷層沿線破壞情形,也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記錄他們如何佈設地震站,透過抓地底下的餘震,來了解花蓮地層弱面部分,以及哪裡有地震斷層。
花東縱谷是板塊交界的地方,台灣有70%的地震都在這個區域,這裡也是未來五十年發生規模七以上的地震,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透過這次206地震突顯出來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第53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