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SystemAdmin | 2024-01-03土地環境系列報導:民生之必需,基礎建設學問大!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從埤塘到地下宮殿
2003年日本啟用了號稱地下神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可以在水患時發揮調節洪水的功能。桃園也在今年啟用了一座耗資七億的龍山埤塘生態公園,以解決下游淹水問題,相關預算來自前瞻計畫的水與環境和地方經費。
這裡平日是散步休閒的場所,一旦遇到汛期,整個公園和底下的地下宮殿,可以貯留大約七萬多立方米的水量。早期這裡是埤塘,民國45年作為魚管處養殖,一直使用到民國88年。在滯洪公園施工後,已經看不到埤塘的樣貌。早期埤塘作為農業灌溉使用,隨著都市發展,逐漸荒廢或是相繼被填平。每個時代的主流思維,左右了埤塘的命運,也決定了它未來的面貌。
第83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袁宏書x 70 -
AdminAdmin | 2019-02-12教育攝影:黃政淵
兒童設計遊戲場:新加坡
很多人在使用公共設施時覺得設計失當或不合用?這幾年流行參與式設計,讓使用者從設計到使用全程參與,更符合需求。這樣的概念在新加坡,落實到兒童玩的公園遊戲場。
2018年,新加坡政府在三巴旺的一處國民住宅,建造了一個與社區居民共同設計的室外冒險遊戲場,這個計畫有近1500位居民投入。民間組織更早從2017年開始推動,讓孩子自己設計遊戲場。他們在一座幼兒園先行實驗,使用回收材料製作遊具,經過了一年多到現在,改造計畫仍舊是進行式,而且是由幼兒園的孩子主導,步步實現他們想挑戰的空間。另外,地處熱帶的新加坡有「花園城市」稱號,來看他們如何善用環境遮蔭,讓孩子即使在酷熱高溫下,仍然可以在戶外快樂玩耍?
第58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x 48 -
-
AdminAdmin | 2017-05-08土地環境攝影:黃政淵
造公園的難題
說到磨石子溜梯、盪鞦韆、翹翹板,還有一種像大鐵球的旋轉地球儀,年紀在三四十歲的觀眾可能都還有印象,這些遊具陪伴許多人度過歡樂的童年時光。
但現在我們的下一代,玩的是塑膠溜滑梯跟搖搖馬,它們的造型大同小異,在公園及校園處處可見。很多小朋友玩了幾次就拒絕再玩,學齡階段的孩童甚至會抱怨太無聊,不夠刺激。
原來最近這幾年,政府以「安全」為由改建兒童遊戲場,取而代之卻便宜行事,採購套裝遊具,以致於從北到南,公園裡的兒童遊具都長得很像,甚至一模一樣。這樣的政策出了什麼問題?對台灣的下一代有什麼影響?
第49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x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