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
-
-
-
AdminAdmin | 2017-03-27國防軍事
書寫二戰
去年《獨立特派員》在製作二戰七十週年專題時,發現不少年輕世代投入記錄台灣人參與二戰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工作的陳柏棕,從研究所開始就投入。他訪問過的台籍日本兵差有五十位左右,也包括了他的家族成員。
二戰期間,台灣有20萬7183人投入戰場,以當時的台灣人口來說,平均每五戶,就有一戶人家的子弟,不是被招募、徵召就是志願出征。陳柏棕的家族也不例外,有多位長輩都參其中,甚至在一次的家族祭祖中,發現自己的叔公祖是海軍特別志願兵,還是1944年11月,被美國軍艦擊沉的護國丸船難事件的生還者。後來他經過長輩的牽線,訪問了叔公祖的戰友,把護國丸船難事件記錄下來。
當年參與二戰的台灣人已經超過九十歲,對陳柏棕來說每一位受訪者參與二戰的故事,都是一部活歷史。如何將他們的生命拼圖,透過口述歷史完全記錄下來,陳柏棕不只要跟時間賽跑,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
第46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9 -
-
-
AdminAdmin | 2017-03-22國防軍事
少年造飛機
很多人不知道,早期台灣曾經參與生產一種戰鬥機,而且是一群由平均年齡14歲半的孩子,飄洋過海到了日本,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生產可以反制B29轟炸機的「雷電」戰鬥機。
1942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大敗之後,開始研發專門要應付B29的戰鬥機,需要的人力,透過台灣總督府,要求學校以不公開的方式募集13-18歲各級學校的學生,透過考試、面試,體檢層層的考核,找到最優秀的八千多名孩子。這群孩子屬於日本海軍工員,又叫做少年工。
到日本雖然美其名叫半工半讀,但讀書只是一開始而已,戰況吃緊時得24小時排班,日夜趕工,還可能送掉性命,台灣少年工一共打造出128架雷電,而他們念茲在茲的畢業或在職證書,一直到戰後過了好久才終於拿到。但是他們的故事,在二戰歷史比較少被提起,接下來我們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4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6 -
-
AdminAdmin | 2017-03-22國防軍事
烽火少年 台灣義勇
二戰期間,中華民國和台灣站在敵對面。台灣是日本領土,台灣人民選擇逆勢抗日,是困難而危險的選擇,李友邦就選擇了這條路。李友邦認為,中日之戰可能讓台灣提早脫離日本統治。於是他以「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為號召,在浙江金華創立「台灣義勇隊」和「台灣少年團」,帶領台灣人投入中國抗戰行列。
然而中華民國戰勝日本、光復台灣之後,很快就丟掉領土,只剩下台灣。李友邦回台灣建設的壯志未酬,便死於祖國統治之下,義勇隊和少年團成員也跟著被牽連。如今少年團成員泰半凋零,李友邦冤屈雖然得到平反,歷史傷痕卻永遠存在。
第419集
文字:屠乃瑋 / 攝影:賴勳毅x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