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蘇花公路是花蓮往北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三個月前地震發生後,多處路段嚴重落石坍方。道路中斷,影響的不只是居民返鄉不便,更衝擊當地的產業經濟,這條公路的未來,再度引起關注。而每次交通受阻,政府就會協調船舶代為疏運,如果宜花之間設置一條常態性的海上航線,可行嗎?

花蓮強震 蘇花公路災情嚴重

今年4月3日,花蓮外海強震襲台,當下造成台灣重要的東部運輸道路—蘇花公路,多處路段嚴重落石坍方、路面裂開毀損,因而中斷。當花蓮往北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災情嚴重,影響的不只是居民返鄉的不便,也衝擊當地的產業經濟。

搶通道路的壓力,落在第一線工程人員身上,第一時間要先把道路封閉,還要引導車輛離開公路。

公路局南澳工務段段長劉錦龍說:「蘇花公路是花蓮往北唯一道路,也是最重要的道路,他們的經濟還有醫療,都透過這條道路運輸。我們想辦法要怎麼在最短的時間,搶修到至少車輛可以通過。」

複合型的災難,增加搶修工程的難度,第一線工程人員努力搶通,好幾天都沒有回家。

以搶通讓小車輛行走為目標,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道路做吊鋼便橋,兩天內讓小車通車。(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數據顯示,主震結束後的一個月內,餘震次數高達1356起,規模5以上的有488起。頻繁的地震鬆動土石,為蘇花公路沿線的地質環境,帶來不小改變。

劉錦龍段長說:「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在和仁到崇德這一段,以前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現在都是光禿禿的。透過空拍機發現,真的是慘不忍睹。」

花東交通建設難題 災害警示系統可行嗎?

除了搶災能力與時俱進,建置完善的災害警示系統,則更為迫切。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比如說利用無人機也好,或者是先進的偵測設備。當偵測到有落石或土石流風險的時候就預告,這個都是因應極端氣候必須要進行的方式。」

公路局南澳工務段工程人員江漢源說:「地震沒有辦法預警,這條路很常有落石,真的要設預警,它也不一定掉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工程上的困難。」

強震發生距今已經三個月,除了地震帶來的損壞,每逢大雨就發生土石流的災情,也讓施工人員疲於奔命。不過,施工期間必須實施交通管制,卻引來民眾的抱怨,工程人員很無奈。

自1990年開放雙向通車以來,蘇花公路一直扮演花蓮重要的經濟命脈角色。震後補強修復的工程還在持續,強降雨造成的新災情不斷發生。花東地區的公路建設議題,再度引起關注。

公路局南澳工務段段長劉錦龍說:「除非把整個明隧道都做起來。可是它畢竟還是屬於山區道路,沒有那麼便利,蘇花改才是將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利用災害潛勢地圖功能就能看出,蘇花公路沿線地質環境潛在的高度風險與不穩定性。(圖/獨立特派員)

開發建設,勢必對環境造成影響,其中的平衡該如何拿捏?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相關的路廊要避開地質的敏感區,甚至文化的敏感區,讓它有韌性之餘,也兼顧了環境保護。」

新臺馬輪緊急支援 蘇花海上航線是否符合效益?

403強震後,蘇花公路中斷,許多居民與旅客受困花蓮。為了疏運人潮,交通部緊急調派新臺馬輪,3天總計開航8航次,疏運旅客647人,各類車輛514輛。

雖是臨時接獲任務,去年才剛啟航的新臺馬輪,其實已做好準備。(圖/獨立特派員)

以往,花蓮地區只要遇到天災,交通中斷,以船舶代為疏運是政府常見的應變措施。那為什麼不在蘇澳到花蓮之間,設置一條常規的海上航線?航運公司總經理蔡宗勳表示,只有在蘇花公路中斷時去支援,並不符合效益。

營運成本昂貴、使用率不高、區域交通建設的不完善,都是原因。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有影響。陸上交通建設面臨自然天災的風險,與日俱增,四面環海的台灣,對於航運發展,是否應該從不同角度思考?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建議,即使不把航運當成客運的主力,也應該把它變成重要的貨運管道,當公路、鐵路中斷時,至少物資可以輸送。在思考整個運輸系統時,不能夠僅從客運的角度來看。

高速開發的衝擊,犧牲了環境,同時也開始反噬人類。蘇花公路雖災害頻仍,迫使人們必須停下生活腳步,但或許也是一個人與環境尋求共存共榮的契機。

黃郁婷/編輯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