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蘇花公路搶修難,花東交通議題再掀討論!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蘇花公路是花蓮往北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三個月前地震發生後,多處路段嚴重落石坍方。道路中斷,影響的不只是居民返鄉不便,更衝擊當地的產業經濟,這條公路的未來,再度引起關注。而每次交通受阻,政府就會協調船舶代為疏運,如果宜花之間設置一條常態性的海上航線,可行嗎? 花蓮強震 蘇花公路災情嚴重 今年4月3日,花蓮外海強震襲台,當下造成台灣重要的東部運輸道路—蘇花公路,多處路段嚴重落石坍方、路面裂開毀損,因而中斷。當花蓮往北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災情嚴重,影響的不只是居民返鄉的不便,也衝擊當地的產業經濟。 搶通道路的壓力,落在第一線工程人員身上,第一時間要先把道路封閉,還要引導車輛離開公路。 公路局南澳工務段段長劉錦龍說:「蘇花公路是花蓮往北唯一道路,也是最重要的道路,他們的經濟還有醫療,都透過這條道路運輸。我們想辦法要怎麼在最短的時間,搶修到至少車輛可以通過。」 複合型的災難,增加搶修工程的難度,第一線工程人員努力搶通,好幾天都沒有回家。 以搶通讓小車輛行走為目標,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道路做吊鋼便橋,兩天內讓小車通車。(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數據顯示,主震結束後的一個月內,餘震次數高達1356起,規模5以上的有488起。頻繁的地震鬆動土石,為蘇花公路沿線的地質環境,帶來不小改變。 劉錦龍段長說:「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在和仁到崇德這一段,以前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現在都是光禿禿的。透過空拍機發現,真的是慘不忍睹。」 花東交通建設難題 災害警示系統可行嗎? 除了搶災能力與時俱進,建置完善的災害警示系統,則更為迫切。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比如說利用無人機也好,或者是先進的偵測設備。當偵測到有落石或土石流風險的時候就預告,這個都是因應極端氣候必須要進行的方式。」 公路局南澳工務段工程人員江漢源說:「地震沒有辦法預警,這條路很常有落石,真的要設預警,它也不一定掉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工程上的困難。」 強震發生距今已經三個月,除了地震帶來的損壞,每逢大雨就發生土石流的災情,也讓施工人員疲於奔命。不過,施工期間必須實施交通管制,卻引來民眾的抱怨,工程人員很無奈。 自1990年開放雙向通車以來,蘇花公路一直扮演花蓮重要的經濟命脈角色。震後補強修復的工程還在持續,強降雨造成的新災情不斷發生。花東地區的公路建設議題,再度引起關注。 公路局南澳工務段段長劉錦龍說:「除非把整個明隧道都做起來。可是它畢竟還是屬於山區道路,沒有那麼便利,蘇花改才是將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利用災害潛勢地圖功能就能看出,蘇花公路沿線地質環境潛在的高度風險與不穩定性。(圖/獨立特派員) 開發建設,勢必對環境造成影響,其中的平衡該如何拿捏?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相關的路廊要避開地質的敏感區,甚至文化的敏感區,讓它有韌性之餘,也兼顧了環境保護。」 新臺馬輪緊急支援 蘇花海上航線是否符合效益? 403強震後,蘇花公路中斷,許多居民與旅客受困花蓮。為了疏運人潮,交通部緊急調派新臺馬輪,3天總計開航8航次,疏運旅客647人,各類車輛514輛。 雖是臨時接獲任務,去年才剛啟航的新臺馬輪,其實已做好準備。(圖/獨立特派員) 以往,花蓮地區只要遇到天災,交通中斷,以船舶代為疏運是政府常見的應變措施。那為什麼不在蘇澳到花蓮之間,設置一條常規的海上航線?航運公司總經理蔡宗勳表示,只有在蘇花公路中斷時去支援,並不符合效益。 營運成本昂貴、使用率不高、區域交通建設的不完善,都是原因。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有影響。陸上交通建設面臨自然天災的風險,與日俱增,四面環海的台灣,對於航運發展,是否應該從不同角度思考?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建議,即使不把航運當成客運的主力,也應該把它變成重要的貨運管道,當公路、鐵路中斷時,至少物資可以輸送。在思考整個運輸系統時,不能夠僅從客運的角度來看。 高速開發的衝擊,犧牲了環境,同時也開始反噬人類。蘇花公路雖災害頻仍,迫使人們必須停下生活腳步,但或許也是一個人與環境尋求共存共榮的契機。 黃郁婷/編輯
公共安全
主題
花蓮強震特別報導
《花蓮強震夜》 東台灣深夜地牛翻身,全台餘震不斷,花蓮市區災情慘重,包括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等四棟建築物倒塌,搜救行動持續在進行當中。這場發生在深夜11點50分,芮氏規模6.0的地震,震央在花蓮近海,地質專家研判是貫穿花蓮的米崙斷層錯動所引起。而2月4日晚間花蓮近海已經發生過一起規模5.1的地震,就是這起地震的前震。由於餘震非常頻繁,氣象局表示不排除未來還可能引發更大地震。 《206啟示錄2.0》 兩年前,南台灣發生了震央在高雄美濃,造成117人死亡的南台大地震,是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而2月6日花蓮強震再次造成重大災情,這是巧合嗎?能不能有更科學的方法精確預測地震?地質學家指出,環太平洋地震帶已經進入了活躍期。和地震共存,是台灣人民必須正視的事實。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過去113年來,台灣發生過13次大地震。 內政部統計,全台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老屋,有370萬戶,它們的耐震係數都不足。尤其是台北,像這種四、五十年的老建築總共有5萬3千棟。國家地震研究中心曾經估算,如果台北發生了像這次花蓮地震般6.2以上的地震,將有1850棟的房子會倒塌。為了確保民眾住的安全,營建署決議對民國88年底前興建的住宅,給予健檢補助。未來政府要如何輔導耐震力不足的住宅進行補強或拆除重建,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挑戰。 《挑戰‧蘇花改》 對東部地區花蓮台東的民眾來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一直是他們心中的最痛。這一次花蓮強震也造成台九線蘇花公路一度中斷,和中到崇德有零星落石,經過搶修,在3點55分恢復通車。蘇花公路每逢地震豪雨就坍方,地方人士訴求建蘇花高速公路,卻因為環保問題爭議多年,最後行政院核定以改善山區道路的方式進行工程,也就是目前俗稱的蘇花改。 蘇花改分成三段施工,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蘇花改工程行經十四個斷層帶,工程單位採高標準設計,除了避開易坍地段,也加強防震設施,能夠抵抗震度七級的強震。其中A段也就是蘇澳到東澳的9.7公里,歷經五年多的施工,2月5日通車了。其他的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則預定要到108年底才能完成。現在通車的A段,2月5日剛通車就面臨地震的考驗,到底這段新的公路如何對抗強震豪雨?未來還面臨哪些困難及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