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校園閒置空間的比例大幅增加,老化的社會結構,也凸顯了日照中心設置的急迫與重要。位於高雄市中心的大同醫院,在長照2.0政策上路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在校園裡設置日照中心,讓孩子和長輩一起共學相處。究竟,這是不是個好主意?老幼共學真的能付諸實現嗎?

在學校裡的日照中心 「老幼」如何共學?   

上課鐘響,這間教室裡有坐輪椅、拄拐杖的老人家,也有蹦蹦跳跳的四年級小朋友。福樂學堂位於高雄市新興區的大同國小,是全台首座設置在校園裡的日照中心。

今天的課程內容,是讓這群年齡差距超過一甲子的同學們,一起剝蕃茄皮、製作古早味的零食。(圖/獨立特派員)

自2016年福樂學堂開辦以來,「老幼共學」的理念,在大同國小化為實際可見的風景。大同國小主任李玉霜說:「其實這樣上完之後,當下他可能完全就已經沒有記憶了,可是當下他是快樂的。」

老師在台上賣力教學,台下的老學生和小學生們互動也十分熱絡。面對經常記不得他的名字的老人家,學生們沒有不耐煩,大同國小學生陳柏誌說:「老師就有交代我們,就是要有禮貌然後要尊重他們,因為我們老了也可能會像那樣子,所以不要就想說輕視他們、不想要跟他們相處。」

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是課程設計的重點目標,接手這個計畫邁入第四年的陳詠禎校長,提出了她的觀察。她說:「老人家把他的人生的一些經驗,傳遞給我們的小朋友,也讓他們理解到生老病死的這個人生的一個歷程,那我們可以讓孩子去理解到如何跟長輩共處。」

除了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鄭鈿樺老師也帶著學生設計產品,不僅提升失智長者生活的便利,更希望提升孩子對社會的關懷以及責任感。(圖/大同國小)

高齡、少子化的社會 校園結合日照中心可行嗎?

早在長照2.0政策尚未頒布前,緊鄰大同國小的大同醫院,便引進在校園閒置空間設置日照中心的概念,在當年,這是前無古人的新創想法。

根據國發會2022年一項關於人口推估的報告,台灣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2039年將突破30%,2070年達43.6%。(圖/獨立特派員)

少子化的人口趨勢,反映出校園閒置空間增加的必然,老化的社會結構,亦凸顯日照中心設置的急迫與重要。然而,要結合兩個完全不同空間使用概念的場域,大同醫院當時遭逢重重的困難。

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說:「我們以前的觀念就是這些老年人,就是插著鼻胃管,然後會傳染,造成師生的不便,所以家長就會抗爭,變成來來回回這一百六十幾場的溝通會,花費了兩年。」

大同國小主任李玉霜也說:「會覺得失智就是有攻擊性,然後會影響到他的孩子的安全跟健康。再來說我們的校園出入變成不單純,這是最大的困境。」

除了民眾對失智症狀與日照中心不熟悉而造成的誤解,相關法令的限制也是挑戰。在台灣公部門「權責分工」文化的環境氛圍下,跨部會的協調整合以及首長的支持,成為計畫能否推動的主要關鍵。大同醫院社服室主任謝文蒨說:「學校的用地怎麼樣去把它變更成長照的用地,必須要克服很多法律上面的問題。」

校園及日照中心的結合,需要不同政府單位的跨部門的溝通,當時高雄市政府的做法就是透過「都更」的方式變更用地。除此之外,高雄市教育局每年都會進行校園閒置空間的盤點,媒合需要空間經營長照機構的業者,衛生局則設法替日照中心轉介個案、協助營運。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健康地老化很重要

有了福樂學堂的經驗,大同醫院在2021年12月底,在鄰近的前金區建國國小也開辦了另一個日照中心。比起大同國小上百場的說明,這一回,僅舉辦一次公聽會就與社區及學校達成共識。

建國國小日照中心的現場,除了有照服員,還另派專業護理師進駐。(圖/獨立特派員)

第一線照服員流動率高,如何提升專業人力的就職環境,是政府的一大挑戰;而對學校老師來說,要與日照中心配合、設計相應的課程,是原本工作外的額外負擔。高雄市衛生局長照中心主任陳芬婷則認為,可以給學校一些誘因,例如經費補助、教材補助等,提高學校配合的意願。

台灣與超高齡社會的距離已經伸手可及,然而人們對於「年老」的想像,卻仍存在許多刻板的偏見與誤解。如何健康地老化,不僅是個人的追求,亦是社會整體的福祉。人與人之間,相互同理的溫柔對待,或許更能貼近問題的核心。

尹雯慧/編輯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