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長照機構推動安寧療護,助獨居長者在地善終【獨立特派員】
安寧療護 幫助長輩好好走完人生旅程 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目前收容353位失能或失智的長者,大部分是政府全額補助的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10多年前養護中心與彰化秀傳醫院合作,在機構內推動安寧療護,當時他們是以照顧一位癌末的阿嬤做為開始。 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劉佳芬說:「那每次醫生、護理師來幫她服務之後,她會睡得很好,原來健保對癌末的住民可以有這麼大的支持,我們一定要來推安寧療護,讓他們在我們機構,在離開前可以好好的受到照顧。」 養護中心合作的安寧團隊除了秀傳醫院,後來還增加彰化基督教醫院,目前共照顧70位接受安寧療護的長者。劉佳芬表示,住到機構來的住民都是日常生活功能缺損,或是罹患慢性病,如果住院頻率比以前增加,會轉介給安寧團隊來評估是否符合安寧收案的資格,除了住民同意以外,家屬也可以一起討論。 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主任陳智偉說:「目前秀傳醫院不管是醫師或者是護理師,都非常非常協助我們,隨時我們有需求,電話去詢問的話,他們就會隨時來給現場護理同仁協助。」 不是放棄治療!在安寧療護中看見長輩的笑容 86歲的瑤富阿公單身獨居多年,因爲在家中跌倒後不良於行,4年前住進養護中心,在這裡多半都是像瑤富阿公這樣的獨居長者,機構成為他們最後的家,隨著各種疾病惡化,瑤富阿公不想住院,希望能在機構走完人生,從今年開始接受安寧療護。 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護理師黃麒瑋說:「安寧緩和實施以後,我看到的反而是更多長者的笑容,因為我們剛開始還沒推廣之前,只要長輩有一些狀況,我們就會送急診,送到最後有很多長輩就會跟我們說不要再送我了,我真的可以了。」 81歲的秀琴阿嬤因為罹患重度失智來到機構,原本臥床、意識不清楚的她,經過養護中心和安寧團隊的細心照顧,身體意外好轉。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王雅麗說:「有些家屬會嚇到,你是不是要我簽這安寧,就是要我放棄他了,但不是這樣子,我們有很多長輩被照顧之後,發現長輩越來越好。」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 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目前養護中心內有120位照服員、36位護理師,擔任第一線、24小時輪班照護住民的工作,平時工作辛苦,在承擔照顧安寧住民的任務後,面對的挑戰更艱鉅。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王雅麗說:「那個時候我是夜班,第一個長輩在這裡過世,我那時候也有點嚇到!可是到後面機構推動教育訓練之後,觀念改變,發現這是一個福報,這些長輩就是我的家人,就算他離開了,他也是在祝福我們、陪伴我們的。」 而死亡證明的開立過程若是不順利,也會讓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倍感壓力。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主任陳智偉說:「通常在醫院,醫師很確定這是我的病人,所以他開立這個死亡證明,但是因為在我們這邊,是我們照顧,最後他離開是由衛生所來開立這個證明,衛生所也許會擔心後面責任釐清部分,所以就要花比較多的一些功夫,甚至會進到司法相驗的過程。」 養護中心幾經和彰化縣政府溝通,從今年開始,可以委託當地秀傳醫院開立死亡證明,才解決了難題。長照機構推動安寧療護必須面臨更多挑戰,所以目前全台實施狀況並不普及。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認為,政府應該給予誘因,讓長照機構的人員能夠更有動力去照顧即將面對死亡的長者。 對於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來說,推動安寧療護的意義,不僅是幫助罹患疾病末期的住民減輕痛苦,用愛陪伴長者到臨終更是他們堅持的使命,而即使必須一次又一次面對住民生命的消逝,愛仍然會恆久漫長,給予陪伴的人們承受死別、跨越傷痛的勇氣。
專欄
全職物理治療師難聘,長照機構出現照護缺口?【獨立特派員】
延緩失能的關鍵角色 物理治療師在機構中遇到哪些挑戰?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是物理治療未來的趨勢。2023年初,《物理治療師法》修正通過,明定非疾病治療為目的,物理治療師執業可不需醫囑。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坦言,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如果被照顧者的身體功能沒有辦法被維持,其實健康狀況是一直往下走的,不健康的餘命就會是非常長的時間。 物理治療師張人牧直言,個案的多樣化、服務的多元性,是物理治療師在長照領域工作比較會遇到的挑戰。 物理治療師對長照被照顧者的服務,得親力親為,卻缺乏看到他們身心穩定恢復的成就感。 物理治療師張人牧表示,從事這項工作要非常有耐心,因為這些身心障礙者的進步速度非常緩慢,自己也要持續關心個案才能夠發現問題,會耗費非常多的精神跟體力。 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的觀念當道,而物理治療師在長照機構裡,承擔協助被照顧者生活自理的關鍵任務,但身心負荷量非常大。 物理治療師執業集中醫療院所 長照機構現招募困境! 長照中心有專任的物理治療師,將大幅提升照護品質,但現況卻是,台灣物理治療量能不足。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有將近15000位是符合物理治療師執業的專業人員,但是真正執業的人員只有8000多,大約不到6成。而大部分的物理治療師都在醫院或診所,加起來有85%左右。 8成以上的物理治療師,集中在醫院、診所工作;其餘多選擇自行開業,自主性較高。少數的物理治療師,才到學校或長照中心等單位任職。目前,長照中心普遍徵不到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許文榕坦言,現實考量占大宗,因為醫療院所的獎金加給會比較高。 學者籲盤點長照制度 盼能與健保制度接軌 身心負荷沉重、薪資不符合期待、缺乏成就感與升遷管道、不熟悉身心障礙者等問題,是造成長照中心聘不到物理治療師的原因。 景新身障社區長照機構主任黃珉蓉認為,長照機構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像景新是基金會自籌經費來聘用物理治療師,其實財務壓力很大。 但社區預防性照顧,是長照2.0的重要推廣項目,若社區照護服務機構內,承擔預防醫學任務的物理治療師不夠,照護效能勢必打折扣。根本原因之一,是台灣中期治療機制,實在不足。 長庚大學長照產業碩士學程主任林佩欣觀察,出院直接進到長照,這中間有一個很大的鴻溝。患者生病完之後的六個月內,他可能還相當需要比較密集的復健處置、中期照顧或中期治療,也就是急性後期治療。還是應該要有一個場域是讓他們可以住宿在裡面,例如美國有台灣少見的復健醫院。 換句話說,若台灣的中期治療機制更完善,物理治療能量將能做更有效的分配,後端長照的物理治療壓力,也不會這麼吃緊。而醫療與長照關係密切,這兩種資源該如何相輔相成,也該進一步討論。 林佩欣主任指出,健保跟長照是兩個不同給付單位。目前,醫院的復健還有急性後期的照顧是屬於健保的,賦能的部分是屬於長照的。所以最近一直在討論,可能要比較密切的銜接方式。 2025年,台灣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長照更是重要議題。若政府能調整相關制度,改善物理治療師在養護長照機構任職的困境,將能提升長照品質,讓被照顧者更健康,進而減少健保體系的負擔。
專欄
藉「雞」發揮 突破只能被照顧的長照困境
周明文 邱惠恩 / 採訪報導 雞擁有多重且深刻的文化意涵,從生活型態、飲食佳餚,一直到俗諺俚語。然而,隨著講究成本效率的工業化管理後,人與雞之間只剩吃不吃,以及多快的速度、多便宜的價格吃到雞跟雞蛋。台中一間長照機構,讓長照長輩以友善飼養的方式飼養雞,突破失能長輩只能被照顧的長照困境,並重新校正雞、人與環境三者之間被經濟至上的思維扭曲的關係,讓雞成為陪伴一個人與一個社區的力量。有雞陪伴 一大清早,66歲的吳喜德阿公拄著拐杖,一步一步走向雞舍,距離雞舍1公尺遠時停下來、把拐杖放在地上,彎下腰拔草,「這是牠們的點心,去見牠們要給一點禮物,」喜德阿公笑說,雞舍外一大片恣意生長的草不除也不灑農藥,就是給為了留給雞吃,對人類而言是雜草,對雞而言卻是保健食品,上下午各吃一次,一次三種草。 雞農資歷僅3年的喜德阿公,目前養62隻蛋雞,其中12隻是其他雞農無法再照顧因而「托孤」。每天例行工作包括餵飼料、倒水、清理雞舍、檢查健康狀況與「幫母雞們按摩」。喜德阿公笑說,按摩除了讓雞舒服外,也是為了促進感情。他觀察,如果餵完雞就跑,那天產蛋量時長少十幾粒,「大概是生氣了,覺得你都不關心我」。這位「雞爸爸」有時還開金嗓唱給母雞們聽「雞寶寶、雞寶寶,快生蛋,阿公沒錢囉!」 喜德阿公過去從事粗工,40幾歲時罹患骨膜炎,最後雙腳膝蓋都不良於行,無法再外出工作賺錢養家,「整天窩在家躺著,人馬上就走了,」但養雞工作並不繁複,雙腳不便仍能負擔,最重要的是,「牠讓我有心做這件事情,可以講是這個雞在救我的生命」,尤其看到雞咕咕叫時彷彿在歡迎我,「很高興、很舒服,人啊,心裡快樂就是良藥」。 被雞療癒的喜德阿公,從一位只能臥病在床的失能者,成為養雞的產能者。以產蛋率來看,受到天氣、雞齡等影響,冬天產蛋率友9成,夏天產蛋率降至7成,一個月收入大約落在4千元至8千元。記者問:這樣夠用嗎?「養活一大家子當然不能,但是在山上沒什麼開銷,有空地我們自己種菜,想吃點肉就可以買肉,這樣就好了」。 這些雞蛋統一由62歲的雞班長、人稱囍妹姊的林囍妹運送,他同時也是一位雞農。原本是電子廠作業員,每日騎車來回近2小時,再加上年紀漸長,致使身心疲憊,因此55歲便匆匆退休,回到山上自家農地。然而,不識農務的他種什麼虧什麼,後來生活發生轉「雞」,「想說試試看,我也不求賺很多錢,每天生活就有個依靠就行了,不要說每天閒在家裡沒事做,就開始養雞,」囍妹姊說。 記者跟著囍妹姊於下午走進雞舍,所有母雞們一擁而上,接著他蹲下開始幫母雞按摩雞屁股,笑說,「我扮演牠們的男朋友,幫牠們按摩、跟牠們互動。」看著環伺在旁、倚賴他的「女朋友們」,他滿心喜悅地說:「心裡滿高興的」。 失能也可產能 喜德阿公跟囍妹姊都是由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照顧的長照長輩。「伯拉罕」是泰雅族語,代表圍爐烤火,有互助興旺的意思。自109年成立至今,長照範圍涵蓋台中和平區17個部落,照顧約130位失能長照的長輩。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認為,失能不代表失去生產、失去作夢圓夢的能力,「我覺得很多失能長輩的生活就是三餐、換尿布、洗澡、看電視跟被電視看,」甚至不分社經地位高低,許多長輩老後似乎就只能如此黯淡。 林依瑩過去任職於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長達12年,推出「不老騎士」企劃,甚至拍成紀錄片,全台巡演143場,引發熱烈響。2016年受時任台中市長林佳龍之邀,擔任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成立了全台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小學:博屋瑪實驗小學,林依瑩相當喜愛該校教育理念,因此帶著孩子搬到部落定居,自己則每日開車至市府上班。 林佳龍連任失敗後,愛上部落生活與教育環境的林依瑩不願離開,起初與十幾個照服員用「合作社」的方式成立All in one的長照機構,目前合作社參與人數已增至80個人。林依瑩解釋,根據《合作社法》,勞動合作社的結餘要分配給參與的社員,秉持合作社「共勞、共治、共用」的精神,分配的原則是勞動治理投入得越多領越多,而非錢投入得越多領越多的資本主義邏輯。 林依瑩同時將「長輩不只是活著,也可以有生活重心,也可以圓夢」的精神運用在伯拉罕。找上食二糧創辦人、人稱雞校長的楊環靜,教長輩們養雞,但沒想到遇上困難,「長輩都覺得養雞有什麼稀奇,我們也小時候大家都會養,為什麼還要特別找老師來教。」 林依瑩帶著長輩參訪楊環靜可容納400隻雞的雞舍,當日剛好遇上傾盆大雨,大水沖入雞舍,結果「長輩都嘖嘖稱奇的說:『雞舍怎麼不會臭?』」,不懂養雞的林依瑩後來才知道,原來一般大型雞場大多惡臭。自此,長輩們敬服於雞校長的專業,開始跟著楊環靜學養雞。 伯拉罕協助長照長輩養雞分為兩種,一種是像喜德阿公這樣的生產型養雞,一人最多可養50隻蛋雞。第二種是療癒型養雞,特別設計給失智或者失能較為嚴重的長輩,平日協助整理藥草給雞吃。 長輩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發蛋錢的那一天」,甚至雞蛋有時成為公益晚餐的食材,長輩從只能受人幫助的角色,變身為幫助人的角色,「手心向下的幫助別人,自立起來後去幫助別人,這樣的生活價值其實完全不一樣,」林依瑩笑著說出自己的觀察。 不過,為什麼是養雞?而不是養其他經濟型動物呢? 「友」雞陪伴 「雞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代表家,」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原本是美食家,出過幾本傳統市場美食之旅的書籍。「我在傳統市場看到人跟食物之間的剝離關係,不曉得吃一顆雞蛋背後有一隻活生生的雞。」楊環靜自問,不知食物從何而來、如何而來,也不知因為食物而產生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生態浩劫等問題,「我還能說自己是美食家嗎?」反思完後,他開始走訪國內外學習生態知識,製糖製鹽砍甘蔗樣樣都來。最後,看到雞在生態環境與人類文化中的特殊性與多元角色。 楊環靜指出,早期台灣,台語講起厝,當時人們會送雞做禮物,生孩子坐月子時就會宰了雞補身體,甚至當時許多農家前庭後院都養了好幾隻雞。更不用說多的是跟雞有關的俗諺俚語,例如偷雞不著蝕把米等。雞展示一種生活型態、一種飲食文化。 以天性而言,雞會吃蟲、吃菜、吃土。因此,早期農家會藉由雞來翻土、抓蟲,雞大便也是一種天然肥料。楊環靜解釋,如今講究效率成本的工業化管理思維,大量飼養雞隻,並且將雞關在狹小的格子籠裡生蛋,甚至每日用藥保持健康與產蛋率,才導致含有化學成分的大量雞糞便成了汙染土壤的負擔,甚至禽流感新聞時有所聞。人與雞之間的關係疏離且扭曲。 楊環靜後來進修成人教育,將友善飼養雞的知識轉化至各領域,從銀髮長照、特教、藥癮等,教導人如何用友善的方式飼養雞隻的同時,雞也成為療癒人心的寵物。 走進喜德阿公跟囍妹姊的雞舍,確實沒有異味臭味。這是因為伯拉罕與附近的學校合作,讓學生或年輕人當志工,把山區大量的落葉集中後拿來鋪在雞舍地板,與土壤跟粗糠混合在一起後,既能保持雞舍環境乾燥去除異味,母雞們也能保持健康,社區環境乾淨整潔,當志工的孩子也與社區長輩之間多了互動與話題,一舉多得。 雞舍裡還有一個藍色桶子,裡頭是給母雞補充蛋白質的黑水虻幼蟲,吃廚餘長大的黑水虻,讓社區的廚餘有了去化管道。「引導他用另外一個方式跟雞產生關係,用最友善的方法跟牠一起創造共好,人也好、雞也好、環境也好、社區也好叫共好,」楊環靜解釋。 長輩們從養雞的過程中發現,雞原來會躺在沙子裡扒抓翻肚、洗澡除蟲。雞也像貓狗一樣撒嬌、給人摸給人抱,甚至還能遛雞。楊環靜更舉辦「友雞運動會」,召集社區老少帶著自家的雞來賽跑,相當刺激逗趣。 透過友善的方式飼養與陪伴,重新校正了雞、人、環境三者之間,被經濟至上的思維扭曲的關係,讓雞成為陪伴一個人,也陪伴一整個社區的力量。
專欄
獨立居護所扎根社區,服務民眾在家安養善終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在社區安養是許多病患以及長者的期盼,不過卻有將近八成在醫院度過最後的階段。為了將安養及善終的重心由醫院轉移至居家,健保共擬會議在今年通過在宅住院的試辦計畫,預計在七月開始試辦。在這個計畫中,扎根社區的獨立型居家護理所也能小兵立大功。 提供專業護理照顧 居服員、居家護理師大不同 在長照體系中的居家照顧服務員,是較被熟悉的到宅照顧人員,從身體清潔到日常生活,都是照顧服務範圍。不過,同樣是到宅照顧,居服員與「居家護理師」提供的卻是兩種不同的服務。 一邊進行傷口處置,還不能忘記做各種詳細紀錄,居家護理師提供的是到宅專業護理照顧。(圖/獨立特派員) 居家護理所其實是健保業務,護理師在抵達案家後,要先掌握個案狀況,插上健保卡,除了讀取健保資料之外,也是執行醫療業務的證明。居家護理師陳俐雅表示,健保的居家護理包含了傷口照護、衛教指導,以及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等管路照護,同時也提供急重症的個案安寧療護。 除了提供各種專業的護理照顧,也肩負了醫療、長照等各種照顧資源的中繼聯繫任務。不需要到醫院就能得到專業的護理照顧,除了有助於降低個案再入院機率,也讓個案可以持續穩定在家安養。 早期發現個案狀況,同時提供相關護理照顧,必要時會引進醫療資源介入,這是居家護理師的核心工作,也是在宅醫療以及在宅住院領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這樣的專業護理協助,無形中也給了家屬一分心理上的支持。 獨立型居家護理所 護理師自行創業當老闆! 在個案家中,居家護理師必須協助完成各種護理照顧,同時執行醫囑。目前全台灣約有2700位居家護理師,他們分別在醫院附設型居家護理所、衛生所附設型居家護理所,以及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工作。而這三種居家護理所中,又以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最為特殊。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要專業的人員,依循《護理人員法》才可以執業,希望護理師也可以自己出來當老闆。」陳俐雅就是自己出來開業的居家護理師,而他所開設的居家護理所,並不附設在醫院或是衛生所之下,也就是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 除了健康狀況,陳俐雅也熟知個案的生活細節,與個案關係更緊密,是獨立型居家護理所最大的營運特色。他說:「時間上會更彈性,也可以因應病人的狀況去調整時間,甚至會照顧到整個家庭。如果晚上需要夜間出勤,都是可以去協助的。」 開設居家護理所不需要診療空間,有一個辦公室就可以;也不用購置精密或龐大的醫療儀器,只需要添購需要的醫療衛材。(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居家護理所開設門檻不高,臨床護理工作年資七年以上,或是護理師資格登記執業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年資四年以上,就能以負責人的名義申請開業,然而拿到開業執照後,才是營運挑戰的開始。 打開健保給付表,在宅居家照護費用分為4類,最高是2055元,另外的掛號費、訪視費等額外項目,每家居家護理所並不相同。(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設置在社區內,但從出發到完成服務的時間,大約要耗費半天。除了服務健保個案,不符合健保收案條件的民眾,也可以透過自費成為居家護理師的服務個案。不過居家護理師的案源還是以健保業務為主,有沒有足夠的案量就攸關獨立居護所的經營存續。 經營居家護理所不容易!衛星合作模式彼此支援 2020年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訂定了《居家護理指導與諮詢照護操作指引》,詳列了各種居家護理需要處理的個案問題,作為居家護理工作的照護參考。 扎根在社區內的獨立型居家護理所,被期盼能成為社區裡的醫療種子部隊,不過居家護理師要獨立開業其實有難度。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表示,經營獨立型居家護理所有三大必備技能,第一個是足夠的臨床的知識及能力,去面對社區裡度失能的個案;第二個則是社區聯繫,要清楚知道社區的資源;第三個則是經營管理,成本分析、《勞基法》、《護理人員法》等都必須要知道,也要知道《健保法》中哪些申報是合理的。 居家護理師陳俐雅也說:「我們是全責主責制,所以當初才會成立一個衛星合作模式。在下班時間,我個案出了狀況,有其他的居護所可以互相合作。」這樣的衛星合作模式,護理師之間彼此討論交流、給予力量,聚集的不僅是獨立經營居家護理所的夥伴,更是社區裡協助實現在宅安養的衛星護理站。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大同福樂學堂,創老幼共學新模式!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校園閒置空間的比例大幅增加,老化的社會結構,也凸顯了日照中心設置的急迫與重要。位於高雄市中心的大同醫院,在長照2.0政策上路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在校園裡設置日照中心,讓孩子和長輩一起共學相處。究竟,這是不是個好主意?老幼共學真的能付諸實現嗎? 在學校裡的日照中心 「老幼」如何共學?    上課鐘響,這間教室裡有坐輪椅、拄拐杖的老人家,也有蹦蹦跳跳的四年級小朋友。福樂學堂位於高雄市新興區的大同國小,是全台首座設置在校園裡的日照中心。 今天的課程內容,是讓這群年齡差距超過一甲子的同學們,一起剝蕃茄皮、製作古早味的零食。(圖/獨立特派員) 自2016年福樂學堂開辦以來,「老幼共學」的理念,在大同國小化為實際可見的風景。大同國小主任李玉霜說:「其實這樣上完之後,當下他可能完全就已經沒有記憶了,可是當下他是快樂的。」 老師在台上賣力教學,台下的老學生和小學生們互動也十分熱絡。面對經常記不得他的名字的老人家,學生們沒有不耐煩,大同國小學生陳柏誌說:「老師就有交代我們,就是要有禮貌然後要尊重他們,因為我們老了也可能會像那樣子,所以不要就想說輕視他們、不想要跟他們相處。」 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是課程設計的重點目標,接手這個計畫邁入第四年的陳詠禎校長,提出了她的觀察。她說:「老人家把他的人生的一些經驗,傳遞給我們的小朋友,也讓他們理解到生老病死的這個人生的一個歷程,那我們可以讓孩子去理解到如何跟長輩共處。」 除了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鄭鈿樺老師也帶著學生設計產品,不僅提升失智長者生活的便利,更希望提升孩子對社會的關懷以及責任感。(圖/大同國小) 高齡、少子化的社會 校園結合日照中心可行嗎? 早在長照2.0政策尚未頒布前,緊鄰大同國小的大同醫院,便引進在校園閒置空間設置日照中心的概念,在當年,這是前無古人的新創想法。 根據國發會2022年一項關於人口推估的報告,台灣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2039年將突破30%,2070年達43.6%。(圖/獨立特派員) 少子化的人口趨勢,反映出校園閒置空間增加的必然,老化的社會結構,亦凸顯日照中心設置的急迫與重要。然而,要結合兩個完全不同空間使用概念的場域,大同醫院當時遭逢重重的困難。 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說:「我們以前的觀念就是這些老年人,就是插著鼻胃管,然後會傳染,造成師生的不便,所以家長就會抗爭,變成來來回回這一百六十幾場的溝通會,花費了兩年。」 大同國小主任李玉霜也說:「會覺得失智就是有攻擊性,然後會影響到他的孩子的安全跟健康。再來說我們的校園出入變成不單純,這是最大的困境。」 除了民眾對失智症狀與日照中心不熟悉而造成的誤解,相關法令的限制也是挑戰。在台灣公部門「權責分工」文化的環境氛圍下,跨部會的協調整合以及首長的支持,成為計畫能否推動的主要關鍵。大同醫院社服室主任謝文蒨說:「學校的用地怎麼樣去把它變更成長照的用地,必須要克服很多法律上面的問題。」 校園及日照中心的結合,需要不同政府單位的跨部門的溝通,當時高雄市政府的做法就是透過「都更」的方式變更用地。除此之外,高雄市教育局每年都會進行校園閒置空間的盤點,媒合需要空間經營長照機構的業者,衛生局則設法替日照中心轉介個案、協助營運。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健康地老化很重要 有了福樂學堂的經驗,大同醫院在2021年12月底,在鄰近的前金區建國國小也開辦了另一個日照中心。比起大同國小上百場的說明,這一回,僅舉辦一次公聽會就與社區及學校達成共識。 建國國小日照中心的現場,除了有照服員,還另派專業護理師進駐。(圖/獨立特派員) 第一線照服員流動率高,如何提升專業人力的就職環境,是政府的一大挑戰;而對學校老師來說,要與日照中心配合、設計相應的課程,是原本工作外的額外負擔。高雄市衛生局長照中心主任陳芬婷則認為,可以給學校一些誘因,例如經費補助、教材補助等,提高學校配合的意願。 台灣與超高齡社會的距離已經伸手可及,然而人們對於「年老」的想像,卻仍存在許多刻板的偏見與誤解。如何健康地老化,不僅是個人的追求,亦是社會整體的福祉。人與人之間,相互同理的溫柔對待,或許更能貼近問題的核心。 尹雯慧/編輯
專欄
長照輔具輔助政策調整,將從購買轉向租賃
因應長照需求,2017年長照2.0上路後,針對長照所需的輔具也開始有補助,目前主要是補助購買,不過這項補助政策未來將改為以補助租賃為主。政策轉變的考量點是什麼?目前台灣租賃輔具的狀況又是如何?除了業者轉型租賃所需面臨的挑戰之外,民眾是否能接受輔具租借的新選擇? 長照輔具不用買!租賃成新選擇 目前台灣輔具租賃市場,主要客群還是短期使用者,同時很少可以獲得租賃補助,不過未來在長照領域,租賃輔具將是補助主力。因應台灣人口急速高齡化所衍生的高齡失能需求,2017年長照2.0上路後,針對長照所需的輔具也開始進行補助,是身障所需輔具之外的另一種輔具補助機制。 以上長照輔具補助對象,只要經過長照評估,就能享有每三年額度四萬元的輔具或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的長照輔具品項總共有68項,除了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單趟或月租的爬梯機這四項只補助租賃外,其他長照輔具,有超過8成都只補助購買。不過,這樣的補助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折。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在長照的失能個案中,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每個階段身體也會有所改變,在不斷改變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會需要使用不同的輔具,也要不定期更換輔具。因此他認為,也許未來可以朝向以租賃的方式為主,也希望每三年四萬元的補助額度,在民眾手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民眾習慣直接購買 輔具業者轉型租賃有疑慮 在長照輔具特約店的門市,雖然也提供租賃服務,不過國內民眾的消費習慣還是以購買為主。台灣醫療器材門市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陳飛龍說:「租賃的人工費用會比較高,以床鋪來講的話,它的搬運工很貴,基本上來回大概就是要5000元左右,而且不含樓層的加成費。」 在一般的門市店頭,長照輔具的消費型態還是以購買為主。因此,面對未來補助政策的改變,門市業者有相當多疑慮。陳飛龍表示,做租賃商必須要有空間展示,而清消的車輛跟使用過的也要有所區分,當租賃出去以後還必須做家庭訪視,行政的成本就會比較高。 對一般的門市店頭來說,以購買為主的消費型態,每一個單一物件都是一次性的交易,後續常見的消費服務往往只有退換貨。但若要經營租賃業務,每一個單一物件將會有無數次的交易,將會延伸配送回收、清潔消毒、維修等後端管理問題,無形中增加了門市成本以及營運上的不確定性,也讓門市業者萌生放棄租賃補助,主攻購買市場的想法。 租賃輔具如何運作?政策調整需有相關規範! 在以購買型態為主的輔具市場中,第一輔具是相當特別的存在。切入輔具領域將近30年的第一輔具,從輔具諮詢及研發開始,之後就以輔具租賃為服務項目。 第一輔具更在民國107年成立輔具清消工廠,是台灣少數具備規模的輔具租賃、清消單位。(圖/獨立特派員) 完成靜置程序的輔具,要用清潔液進行消毒清洗,經過刷洗、脫水之後,每一件輔具都必須經過至少20分鐘的紫外線及臭氧殺菌,這也是輔具清消流程中最重要的感染阻斷。 第一輔具中心總經理方偉平說:「租賃輔具的使用者,他會擔心上一個人不知道生什麼病,擔心他自己接下來使用的安全,所以透過我們這樣專業的消毒法徹底殺菌,讓下一個使用者可以安心。」 經過第一階段的檢修評估,第二階段會開始進行相關的維修保養,確認零件與功能沒有問題後,還要利用冷光儀來檢測輔具的含菌量是否安全,才能包裝、貼上識別標籤。即使目前政策對於輔具租賃的補助項目並不多,但工廠內等待清消處理的輔具卻越趨飽和,反映輔具的租賃有一定的使用需求。 標章上有技師的確認簽名以及日期,作為控管的依據,也確保每一個輔具都具備一定的品質,可以送到承租者手裡。(圖/獨立特派員) 然而在國內輔具租賃市場萌芽初期,業者的管理能力也會受到更強的消費檢視。政策的調整,除了必須設計相關的規範及配套作為控管依據之外,能否提供合理的補助額度,不但攸關業者存續,也影響市場發展及消費權益。 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副祕書長劉旻宜說:「如果今天政府的額度,是有一個很低的上限的話,最後存活的就是比較低品質的廠商。其實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只是在適應政府政策的給付額,民眾也只能用到低品質的東西。」 業界期待,政策的調整必須有更完整的配套,讓輔具市場可以更健康,使用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與保障。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欄
偏鄉獨居老人多,失智長者生活誰照顧?
從統計資料上觀察,國內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長者有48954人,約占全國總戶數的0.5%,其中六都列冊關懷的獨居長者,人數雖然分占前幾名,但相較區域戶數,占比都低於全國平均值。反觀台東縣、澎湖縣、屏東縣、南投縣、雲林縣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人數雖然比六都少,但相較區域戶數,占比不但是全國前5名,更是全國平均值的2至5倍。 獨居長者比例高 偏鄉長照亟需關注 從統計資料上觀察,國內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長者有48954人,約占全國總戶數的0.5%,其中六都列冊關懷的獨居長者,人數雖然分占前幾名,但相較區域戶數,占比都低於全國平均值。反觀台東縣、澎湖縣、屏東縣、南投縣、雲林縣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人數雖然比六都少,但相較區域戶數,占比不但是全國前5名,更是全國平均值的2至5倍。 偏鄉弱勢獨居長者占比偏高,長照安養議題確實較都會區更需要關注。(圖/獨立特派員) 這一天,長照機構的人員到王阿公家中訪視。在偏鄉,獨居是長者越來越常見的生活樣態,然而在獨居背後,失智更成為近幾年偏鄉長者的另一項生活挑戰。 康家基金會長照部主任陳厚蘭說:「如果還可以,他們都不會想要跟年輕的孩子去市中心住,因為這不是他的老家,也不是他熟悉的環境。」即使失智,但因為認知功能並未完全喪失,同時也還具備自理能力,所以王阿公不願意離開舊居,長照資源就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依靠。 照護失智長輩 長照資源成重要依靠 簡單盥洗後,王阿公照著計畫準備就寢,但訪視人員卻發現放置在家中的藥袋。王阿公的藥已經以一個禮拜為單位分裝在藥盒中,但今天晚上的藥卻是空的,對於空了的分裝格,王阿公一問三不知。 定時服藥,攸關對失智症病情的控制及延緩,也讓訪視人員相當關注藥盒空格的情況。(圖/獨立特派員) 訪視人員立刻與家屬聯繫,因為照顧端與家屬間的合作程度,連動著偏鄉獨居長者的生活安全與品質。王阿公的女兒在電話中說:「因為他有時候搞不清楚哪時候吃藥,所以我現在藥都放在你們的據點了。」照顧服務員提醒吃藥,是王阿公每天到失智照顧據點第一件要做的事,在照服員的監督下,王阿公能達到固定服藥的效果。 訪視人員解決了吃藥的謎題,家中沒有電視的王阿公準備就寢,他入睡的時間往往天還沒黑。這麼早睡、時常半夜醒來出門散步的王阿公,也曾走失過。 從108年9月開始,失智症被列入失蹤原因的統計項目之一,因為失智症走失的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不但人數與占比只增不減,失智症更是65歲以上長者失蹤原因的第一位。(圖/獨立特派員) 記載聯絡資料的防走失手環,是一直被呼籲要為失智長者配戴的重要配件。除此之外,鄰里也是偏鄉獨居失智長者的重要依靠,已經入睡的王阿公會有路過的居服員繞道探視,如果沒有異常情況,他也將迎接另一天的生活。 偏鄉對失智症了解程度低長輩難走出家門 一早到了社區裡的失智據點,王阿公開始一天的生活。康家基金會長照部主任陳厚蘭說:「早上有人來接他,他就去那裡配合大家上課,然後下午下課再回來。他會例行性做這件事情,所以不可以搗亂他的順序。」 牆上的課程表就是長輩們每一天的生活節奏,然而在偏鄉,無論是否獨居,不見得每一個失智長者都可以參與。失智據點照顧服務員黃莉凱說:「這邊是偏鄉,所以從家裡到據點這裡來,是有一段距離的,因為長輩通常都很節儉,就算知道有這個據點,但是因為需要搭車,他們會比較不敢出門。」 問起偏鄉對失智症的了解程度,從一到十分,黃莉凱給了三分的低分。在他的觀察中,偏鄉長者罹患失智症,身邊的人除了輕忽症狀,甚至會覺得長輩是故意的,因此感到不耐煩。在偏鄉,長者罹患失智症往往不容易在初期被發現,也因此影響後續走出家門的機會。 醫療資源不足 偏鄉如何擁抱失智患者? 失智症照顧已經是重要議題,不過醫療資源卻是最大的難題。除了失智鑑定之外,醫療介入也攸關病程的控制,然而在偏鄉,就醫的第一步卻不容易跨出。 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據點社工師黃秋雅說:「他們光是要把失智的長輩哄騙到醫療院所去,就面臨一個很大困境,加上有時候交通的便利性並沒有這麼的充足。」 醫療資源的不足,限縮了就醫機會,而聚落裡的傳統氛圍,也提高對失智症的接納與照顧難度。偏鄉裡,無論是人口流失而加劇的獨居型態,或是傳統聚落因認知不足而衍生的刻板標籤,都是長者與家庭面對失智症時的重要考驗。 (※李婕綾 許中熹/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家庭照顧協議,協助解決長輩照顧問題!
長輩老了誰來照顧?越來越多家庭面臨這項課題,相關的爭議也層出不窮,甚至對簿公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協助需要的家庭進行協議,並與法律扶助基金會合作,只要全員參與,就具有法律效力。透過事前溝通,減少不必要的興訟,達成共識。 台灣長照難題 長輩老了誰來照顧? 當家中長輩出現照護需求時,誰來照顧,成了第一個得面臨的問題。這樣的重擔,通常會由和父母同住,或是未婚子女擔負起這樣的重責大任。 身為父親照顧者的梅子,分享了他的經驗。梅子先後歷經父親中風、車禍,將近30年的照顧者人生,到後來連兼差工作都做不了。期間,他曾要求住在外地的哥哥擔負起照顧責任,卻沒有獲得正面回應。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說:「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分工的衝突,還有對醫療決策的意見不一致,或者在經費支出,大家的負擔能力不一致。」 長輩誰來照顧、如何分工,這類紛爭越來越多,家庭成員如果沒有共識,不但傷感情,甚至會走上法院。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周信宏表示,訴訟的耗時長,動輒要八個月、十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而判決的金額也常常不符合民眾的期待。 家庭照顧協議–家人之間的協調工具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家庭照顧協議線上工具,由社工師協助有需求的家庭,啟動討論機制。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說:「家人自己在談的時候還滿不客氣的,可是往往有外人進來以後,大家會稍微收斂一點,當這個外人也帶著資源進來,家人的討論選項會變得比較多。」 所有照顧者達成的協議,在律師見證下,就具有法律效力。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周信宏說:「照家庭協議來履行,大家也比較能夠發自內心來履行,讓這個協議是有效果的,這總比在訴訟當中撕破臉,到時候強制執行還真傷感情。」 有了這樣的服務,梅子尋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協助,透過第三方的介入,原先沒有回應的哥哥,不但同意參與線上會議,也提出令他滿意的方案。 梅子認為,不可能要求絕對的公平,但家庭照顧協議的作用,就是希望哥哥能願意出來一起面對長輩照顧的問題。而協議確實起了作用,梅子的父親白天在家托,晚上有哥哥共同照顧,最後在安寧病房,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梅子說:「我爸爸走的時候很安詳,我哥哥也覺得很安慰,在爸爸漫長生病了這麼多年,他也盡到一些心力。」 家庭照顧協議,分為需要第三方介入的他助型,以及可以自行發動討論的自助型。另一個案例是高齡97歲的陳鳳嬌,共有6名子女,長期以來,由陳麗惠擔任主要照顧者,其他人週末輪班。這樣的照顧模式一直持續到老人家跌倒之後,陳麗惠一個晚上可能要起身10次以上,24小時都要隨時待命。 面對這樣的情況,身為家庭成員之一的陳麗華,提出了需要申請外籍看護的想法,而在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擔任志工的他,也經常將照顧資訊分享給家人。陳麗華表示,因為爸爸忽然心肌梗塞過世,那種痛心的感覺,讓他知道,一定要好好照顧媽媽。對這樣的家庭來說,就適合自助型家庭照顧協議。 對這樣能夠自發討論的家庭來說,就能啟動自助型家庭照顧協議,而家庭會議通常會趁著大家齊聚一堂時討論。(圖/獨立特派員)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也提醒,家庭形成協議後如何去落實,就需要有一個主要管理人,每個月定期回報,讓家人們知道執行的狀況。 家庭照顧協議,能協助需要的家庭具體列出相關的資源、費用、責任分工等細節。(圖/獨立特派員) 長輩照顧議題很重要!誰適合家庭照顧協議? 至於什麼樣的家庭適合家庭照顧協議?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說:「家庭協議適用在一些關係還可以,或是關係稍微緊張,但彼此還對話的家庭,大家思考的是被照顧者的福祉。」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的「家庭照顧協議線上工具」,也能幫助家庭評估是否適合進行照顧協議。(圖/獨立特派員) 陳景寧也說:「家庭協議的這件事情,真的要從小教育,台灣真的太缺乏家庭對話的訓練,所以我們現在等於是在高年級才在惡補這一堂課。」 長輩照護在台灣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是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如果有更多家庭願意透過家庭照顧協議這樣的方式來溝通,相信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來說,不僅是雙贏,也能降低許多家庭衝突及社會問題。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