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系列報導專欄意見調查主題網站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專欄
意見調查
主題網站
關於我們
醫療公衛
主題
24小時任務
日本目前有20%的診所是屬於支援在宅的診所,理論上這樣的診所必須做到24小時的應對,讓病人晚上也可以找到醫師。但如果診所只有一位醫師,會有很大的困難。以悠翔會來說,照顧的個案有八千人,每天晚上幾乎都無可避免要出診,才能減少患者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或住院的頻率。 因此,悠翔會在成立之初,就把24小時照護,訂成重要經營理念。17年來,隨著照顧人數日增,悠翔會不只成立了3個夜間值勤中心,每天晚上6點到隔天早上9點「急救診療支援小組」都有醫師輪流值。這個小組,從接到病患或家屬的電話開始到出任務,如何運作?
醫療公衛
主題
悠翔會的啟示
日本高齡化全球之冠,多數的日本民眾希望可以在家走完人生的旅程。如何提供一個醫老可以共生的環境,也是日本政府跟醫界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在日本被稱為第三醫療的在宅醫療,是日本政府在制定政策、法令或給付上,積極鼓勵的趨勢。 我們要帶您走進東京最大的在宅支援診所悠翔會。悠翔會從2006年成立時,只有一間診所照顧20位在宅病患,17年後已經成為東京最大的在宅支援診所,24家診所在東京圈加上離島,照顧8千多位病患,提供365天24小時的照護。 悠翔會照顧的病患,在沒有接受在宅醫療之前,每位病患一年平均要住院約41.1日,透過在宅醫療介入只需要13.1日,每人可以減少約30天的住院時間,省下約90萬的住院醫療費,8千名個案,可以省下大約72億日圓的住院醫療費。悠翔會照顧患者有的是癌症等重症患者,為了提供必要的照護,需要提供24小時的醫療體制,營運成本相對也非常高,他們怎麼做到醫老共生的目標?
司法人權
主題
天秤上的人權
從2003年起,每兩年,移工團體就會舉辦一次移工大遊行,每次遊行都有一個主題,今年的移工大遊行是第十屆,主題是自由轉換雇主。根據目前的就業服務法規定,如果移工不能證明雇主違法,就必須要雇主同意才能轉換雇主。 移工團體認為,這明顯違反自由與公平的人權價值,也衍生失聯移工的問題。不過這個訴求卻也引起長照雇主的強烈反彈,認為如果沒有配套政策,重症患者家庭將永遠成為被丟棄的一環。究竟這天秤上的人權兩端各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社福弱勢
主題
前進超高齡社會–強化營養
政府委託民間的研究顯示,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高達近七成有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的問題。如果不能改善,不但影響個人生活品質,更是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潛在風險。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的重要性。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很多,過去偏重宣導食物的營養資訊,不過許多新研究顯示,其實吃的氛圍與方式,一樣會影響用餐的意願,與食物營養的吸收效率。現在我們要將鏡頭轉到奧地利,一起來看看,因應這種趨勢而發展的創新社交共餐,和先進的中央廚房。
社福弱勢
主題
前進超高齡社會-社區照顧
推廣延緩失能,是國內外超高齡社會的共識。在社區開設闢懷活動據點,來讓更多資源投入是典型的策略。不過新一代的據點做法,除了科學化回應老人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希望誘發老人願意運動和參與貢獻,一起來看看挪威的社區據點怎麼做。
社福弱勢
主題
前進超高齡社會-失智照顧
失智者因為腦功能受損社交受限,自己不好過,照顧者也辛苦。但是隨著照顧方式的發展,不用鎖或綁來限制失智者的自由,而是讓他們也能享有生活樂趣,感受自主尊嚴,照顧者也可以更放鬆輕鬆的完成工作。這些創新不需要高額經費也可以達成,一起來看看奧地利在超高齡社會如何翻轉失智者的照顧挑戰。
醫療公衛
主題
在疫在意
疫情升溫,防疫升級,不過全台一日生活圈的型態,也讓中南部各縣市疫情逐漸成為不穩定狀態。高雄市仁惠婦幼醫院出現院內感染危機後,連夜清空,展開清零計畫。醫院和照顧機構向來是防疫的重中之重,如何兼顧醫護人員及照護機構的防疫及心理需求,也是防疫關鍵。
社福弱勢
主題
看見伯拉罕裡的幸福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模式也不斷翻轉創新。中部的達觀部落,有個以照服員為核心的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伯拉罕在泰雅族語裡面,有烤火、互助、興旺的意思。這裡有一群人,為大甲溪及大安溪畔,需要照顧的長者建立可以社區共生的家。 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的主要推動者是林依瑩,他從台中市副市長的職務離開後,不只實際接受照服員的訓練、取得證照,2018年底開始到大甲溪、大安溪部落展開對談。他一方面到現場累積第一線照服員的實務經驗,一方面開始結合部落有意願者,共同催生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 現在這裡照顧的個案有九十幾人,他們努力實驗各種照顧模式,包括:一天多次的走動式照顧、重症返家、高復能照顧、空間美學規劃、共生照顧。讓這裡就像部落的生活中心點,以一個社區共生的力量存在。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