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局動盪,華文教育為何成為脫貧契機?

分享文章

緬甸因為內戰,局勢動盪。台灣青年志工在前往緬甸偏鄉科峎途中,不僅長途跋涉,還經歷了不小的風險,好不容易才見到博愛中小學的學生。這樣的偏鄉學校,不僅硬體資源缺乏,師資更嚴重不足。而學生們大都窮苦,學習華文,如何成為他們改變人生、走出緬甸的重要契機?

台灣志工前進緬甸 為偏鄉孩子帶來希望

沿著險峻山路,台灣志工挺進緬甸偏鄉–科峎。途中,至少遇到六個哨站,軍警持槍攔車,粗魯地盤問許久,這是緬甸軍事政變,陷入內戰後才遇到的狀況。驚魂未定的志工,終於來到博愛中小學,幫學生上課。

緬甸政變之後,很多跟外國人相關的事,都變得非常敏感,李路加不但每天得寫兩次志工相關報告,還不時被地方官員盤問。(圖/獨立特派員)

從基礎開始,這堂課幫學生們複習注音,但這些學生,看起來比台灣同樣學注音的孩子年紀還要大。當地的孩子,因為家境問題比較晚開始上學,是很普遍的現象。博愛中小學教師李路加表示,這裡的孩子大多是年齡比較大了才開始讀書,通常讀到六年級時都已經是十六、十七歲了。

教室裡,男孩的年紀看起來像台灣國中生,卻才剛開始學習簡單的注音和成語。(圖/獨立特派員)

在過程中,學生們上課特別專心,因為當地的中文學校師資非常不足,教師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這讓他們更加珍惜大學生志工的教學時間。博愛中小學校長傅彩威說:「緬甸的老師知識有限,有的只讀到六年級。」學校教師趙香玉也表示,自己是中專畢業,有很多字是不認識的。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有許多時候需要學長姐來教導學弟妹。緬甸華僑張世榮說:「三年級可能會來帶幼稚園、一年級,這樣的案例都有可能發生。」他也提到,這裡不像台灣會有師資證照考試,缺乏專業師資。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團長林語珊表示,台灣現在比較講求的創新教學方式,其實在當地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志工們的課程,給孩子們帶來許多驚喜。緬甸華僑張立宏說:「台灣老師可以帶來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不一樣的想法,他會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

孩子們畫出心裡怪獸的模樣、塗上喜歡的顏色。這不是美術課,而是情感表達課,藉由顏色認識情緒並學會傾訴自己的情緒。(圖/獨立特派員)

緬甸學生學華文 竟是翻轉人生的關鍵?

學華文對緬甸的孩子來說,或許是翻轉人生的關鍵。因為中國經濟崛起,加上近年緬甸局勢混亂,學生學華文,是要走出困境。

6歲就開始學華文的緬甸華僑傅琳榮,學校畢業後,在仰光找到了幫褲子批發商翻譯的工作。他因為懂華文,有了比同儕更好的工作機會。傅琳榮說:「市場全部都是緬甸人,然後老闆是中國人,他們語言不通,我們幫他們溝通。」他的薪水,比不會講華文的同業,足足多了兩倍多。

目前傅琳榮辭掉工作,暫時在自家店裡幫忙,店裡進貨量總是不少,母女倆時常要理貨。(圖/獨立特派員)

辭職後在家中經營的店裡幫忙的傅琳榮,不僅能協助媽媽和華人溝通,中文流利的他,將來也想直接去中國批貨,幫店裡創造更多利潤。因為懂華文,傅琳榮有機會走出政經局勢不穩定的緬甸,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選擇。

讀書能改變家庭生活?再窮也要讓孩子學習!

許多還在華文學校上課的學生們,早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來自貧苦家庭的仙美,每天歷經漫長的路途來到博愛中小學上課,已經中學二年級的他,很在意自己的學業是否落後。仙美家有四個小孩,但爸爸工作的報酬不多,要供給一家六口生活並不容易。

即使家裡再窮,仙美的媽媽也要籌錢讓孩子上學,他說:「給他們讀這些書,就是希望他們認識讀書的好,以後他們會掙錢,就不需要跟我們一樣挖地、種地、種玉米。」

身為大姊的仙美,責任感重,為了幫家裡,他課餘時間都得幫忙家務和農務。(圖/獨立特派員)

仙美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有著不錯的成績,善良懂事的他,對自己學華文之後要做什麼,已經有想法。仙美說:「想當老師教學生,把老師教的都教給他們。」倘若仙美有華文老師這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他不僅能翻轉家庭生活,也能幫助更多和他一樣窮困的孩子。

不過,緬甸有4成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生活費每日不到台幣60元。而在科峎的家庭,苦,還有更苦。更苦的孩子,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有感緬甸偏鄉孩童生存不易,雜貨店夫婦如何翻轉他們的命運?
緬甸毒品氾濫,問題家庭陷入惡性循環


黃郁婷/編輯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