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酪農業易釀環境問題,如何走向永續轉型?

分享文章

台灣酪農業者正面臨永續轉型的困境,新冠疫情期間通貨膨脹,原物料、飼料大漲,淨零排放政策也讓酪農非常困擾。酪農常因無法妥善處理乳牛的排泄物被開罰,甚至還有因連續開罰、罰金太高而離酪的案例。要怎麼解決養牛帶來的環境汙染,走向永續?

進口飼料貴、糞尿汙染成挑戰 酪農如何克服?

全球通膨,一顆600公斤的牧草捲,換算成1公斤18元的進口草,得花上10萬8千元。飼料和牧草都仰賴進口的酪農,正設法釋放成本壓力。

以國產草做成青貯草的草捲可行嗎?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說明,製造乾草要至少連續5天的大晴天,台灣很難有這樣的時間。不完全乾的乾草易引起黴菌孳生,對牛的適口性、健康及乳量,都有負面影響。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研究出如何妥善保存國產草,經過實驗,「半乾青貯」能改善過去國產草易發霉的缺點,進行實驗的泌乳羊、牛,採食量與奶量表現皆佳。餵養國產草,減輕進口運輸的時間壓力,也直接降低酪農生產成本。

然而,牛隻牧草吃得多,排得也多,糞尿汙染成了酪農的大煩惱。台南柳營酪農曾仁瀚表示,他有將近200頭大牛及泌乳牛,一天有約2噸的糞便排出。少量的糞便可以當肥料,可是當量一多,就變成負擔。

台南的柳營鄉八翁村曾是全國最大的生乳產地,去(2022)年開始,陸續出現「牛去人空」的牛舍。曾仁瀚解釋,在二代接手意願不高的情況下,還要花大筆的金額,去設置現代化或功能比較完全的汙水處理設備,使二代不願繼續經營。

正視令人困擾的環保議題,曾仁瀚現在使用自動刮糞機,牛糞尿經由2次固、液分離之後,化為沼液、沼渣,澆灌農地施肥,也將沼氣純化,用來發電。

進口草製成的牧草捲要價不斐。(圖/獨立特派員)

小農跨出傳統 導入現代制度與數位科技

曾仁瀚13年前返鄉,接手家中牧場,導入企業式管理思維。將員工分成兩班制,建立輪休制度,以數據分析作為飼養管理的參考。曾仁瀚表示,在早期家族企業概念盛行的情況下,員工的工時相對偏長。當時回來牧場工作以後,才開始調整員工的薪資結構。

牛的腳上跟耳朵上都裝有偵測裝置,牛隻的健康狀況就能即時、具體呈現,甚至還設有乳牛專用的水床睡墊。

曾仁瀚開玩笑道,「有了這些電子化設備,我們更忙了。因為以前牛有問題,你沒看到就不知道。現在有了電腦幫助以後,它幫你把那些有問題的牛找出來了,所以不能當作沒看到。」

小農鮮乳創辦人龔建嘉2015年以群眾集資方式,推廣單一乳源的小農鮮乳。2年前,邀請原本交乳給大廠的曾仁瀚,跨出傳統供銷模式。乳品大廠保價收購,乳源來自不同牧場;小農牧場乳源單一,自家牧場的牛隻健康,直接反映在生乳品質與收購價。

龔建嘉提到,他們導入了圓盤式的榨乳設備,只要3位人力,就可同時替30頭牛擠乳,有效地縮短牛隻榨奶的時間,降低牠們在泌奶上的緊迫。系統化的管理下,泌乳量具體提升,生乳品質也更加穩定、優化。

小農鮮乳導入圓盤式的新型榨乳機。(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鮮乳品質高 怎麼提升競爭力?

不過,自由經濟的市場價格戰中,消費者是否能看見台灣的高品質鮮乳?雖然台灣與國外的養牛成本有先天上的差異,但品質並不落後,甚至勝出一籌。

乳業協會理事長徐濟泰解釋,國產的生乳等級分為A、B、C、D級,台灣近年提供給國人的都是A級生乳。國外有分三級,但是一級、二級都會到消費市場。也就是說,台灣的平均鮮乳品質可能比國外的更高。

雖然國人的鮮乳人均消費量逐年成長,但進口鮮乳的占比也逐年增加。來自紐、澳的冰磚奶,主要為B2B通路的業務用奶,原本用來調節夏季缺乳,近年來,進口量一再增加。

酪農曾仁瀚擔憂,消費者不清楚自己買的是進口奶還是本土奶,因為有些包裝上面寫鮮奶,但其實是進口還原的,或冰磚還原的。

龔建嘉認為,台灣很小,如果大家不要「網內互打」,就可以變成一個聯盟體系。不管是在物流端、產品發展、產品項目的調節,或是在代工項目上,有個大家共用的體系的話,這些獨立農民才有機會,更大膽做多元農產品發展。

不論是考量糧食安全,或提供民眾高品質鮮乳,酪農產業正面臨時代的考驗。需要以先進的飼養管理方式,擴大規模經濟,才能提高競爭力,成為永續經營的產業。

(※鄭淑文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