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47
-
257
-
2372017-03-27近期房屋稅調漲,引發多方熱議,前行政院長陳冲說房屋稅違憲違法,前任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緊接著也投書媒體,形容房屋稅的調漲,其實很謙卑。
相關業者不斷拋出稅額暴增的例子,像是有的酒店一年要上繳1.3億的稅,另一棟豪宅,房屋稅調漲了7倍,從原來的38萬,調高到270萬。因此有聲音說,房屋稅不利都更,更不利房市。一般民眾擔心,會收到上萬元的稅單。
其實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多數縣市只針對這幾年新建的房屋,調整稅額,舊屋根本沒有影響。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新成屋、豪宅等建築。30年沒有調漲的房屋稅,在引發多方討論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除了調漲稅基之外,也應該適度修正房屋稅條例的公平性。
第46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190
-
2302017-03-27
-
241
-
2062017-03-27
-
1702017-03-27
-
233
-
256
-
2442017-03-27每年平均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而當颱風還在海上時,因為海上沒有實際觀測資料,目前只能靠衛星來推估颱風強度及暴風圈大小,經常產生誤差,將強烈颱風判斷成中度颱風,首當其衝的就是必須決定是否要上班上課的各縣市首長們。過去放不放颱風假都被罵翻天的情況屢見不鮮,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更精準的颱風資訊呢?
「飛進颱風眼」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最近幾年,氣象局雖然跟科技部旗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合作例行性的追風計畫,但受限於噴射機的安全性,只能繞颱風的外圍飛行,暴風圈內的資料一樣蒐集不到。
颱洪中心從去年開始,引進一款來自澳洲的無人飛機,進行密集測試。希望透過遙控的方式,在今年颱風季成功穿越暴風圈,飛進颱風眼,讓颱風的預報及防救災體系,都能夠掌握更多資訊。
第46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
1992017-03-27有時候只要腦袋轉個彎,加點巧思和執行力,在公共政策上也可以有雙贏甚至多贏的成果,就像政府每年都花無數經費來推廣健康促進,但成效不一。
以糖尿病為例,台灣現在的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百萬人。家裡有糖尿病患者的觀眾朋友們,對於糖尿病患飲食禁忌之多恐怕都不陌生,一般外食也很難買到合適的食物。再加上知識不足,患者常常飽受糖尿病之苦,甚至導致失明、截肢也時有所聞,是非常可觀的社會成本。
而隨著老年人口增加以及飲食西化,糖尿病引發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早找到對策,很可能成為台灣長期照護的重要挑戰。在丹麥,為了維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控制未來醫療支出,近年來在各地廣設健康預防教育中心,重視培養講解人才和提供實作機會。
與其只是告知糖尿病患者飲食禁忌,他們主動安排糖尿病患者參與烹飪課程,教導糖尿病患者如何選擇並正確烹煮適合自己的食物,才能控制病情也享受美食。
第462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28
-
289
-
191
-
1912017-03-27立法院在上個會期初審通過就業服務法第52條修正草案,移工工作滿3年,可以免出境一天就能續聘,這項修法,對六十萬名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來說是個好消息,可惜二、三讀還未完成。長年以來,移工來台灣工作前,必須在母國先繳一筆高額的仲介費,來到台灣之後,還要給台灣仲介一筆服務費。
如果三年一到,就得出國一天,才能再申請進來工作時,就得再繳一次仲介費,移工等於又被剝了一層皮。而移工們在高仲介費、高利息的雙重負擔下,來台第一年,幾乎都是做白工,錢全給了仲介業者。台灣雖然有推動「直聘」,但成效有限,如果不能廢除三年必須重新出入境的規定,無疑是繼續助長移工母國的結構性剝削,讓台灣在移工的基本勞動人權上一再被點名。上一屆立法院雖然曾經提出修法,最後卻不了了之,這一屆的新國會,終於有21位跨黨派立委再接再厲,台灣不該再姑息、視而不見了。
第46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052017-03-27
-
207
-
210
-
1832017-03-27賽鴿一直是台灣特有的文化,然而賽鴿究竟是競賽還是賭博?各界看法分歧,也讓賽鴿披上神祕面紗。再加上擄鴿勒贖的事件不斷,讓賽鴿衍生不少爭議。不過今天我們要透過一位年輕導演陳俐婷,他貼身記錄養鴿二十多年的父親,如何把一隻一隻的鴿子當成家人般照顧,投注許多熱情和精力。他以身為養鴿人家女兒的視角,看父親和家人如何經歷賽鴿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例如爸爸賽鴿成績很好的時候,獎金成為家中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卻也陷入遭人眼紅、賽鴿被擄走勒贖,甚至父親人身安全都有危險的困境。而賽鴿成績不好的時候,父親則是心情低落,全家也跟著忐忑不安。這些個頭不大的賽鴿,從養成到參賽,再再牽動著養鴿人家複雜且糾結的情緒,一起來看看,他的帥鴿老爸。
第459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229
-
273
-
244
-
2762017-03-27緬甸,這個充滿佛教意象的國度,近年來因為政策的開放,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個充滿開發機會的地方。尤其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民主選舉中大勝,取得中央的執政權後,外國企業更加看好它的未來發展。
國內的民眾,對於等待已久的民主終於到來,更是欣喜若狂。這個封閉已久的國家,被經濟敲開了大門,瞬間開放的政策,也造成土地價格和物價水漲船高。
雖然政府去年提高了每日的基本工資,一天3600緬幣,大約只有三塊美金,對大多數底層的人民來說,生活依舊相當艱困。經濟發展和貧窮問題,將是民選新政府上任後的首要挑戰。
我們所稱呼的緬甸,並不是單一國家民族的概念,而是一個聯邦體制。光是官方所承認的民族,就高達135個,他們有不同的語言、信仰和文化。英國殖民和軍政府統治超過一個世紀,不同民族之間,不但缺乏互信基礎,甚至彼此仇視。境內的武裝民族,長期與緬甸軍交戰,導致這些少數民族,逃往鄰近各國,成為難民。曾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翁山蘇姬,如何處理難民議題,將是他無可迴避的責任。同樣值得觀察的是,全國民主聯盟雖然取得執政,但是國防、邊境和內政部門仍掌握在軍方手中,權力根基穩固,更左右著緬甸政局的發展。
新政府力推南向政策,緬甸自然也是重點之一。七月份,台灣三十幾所大學相繼在緬甸的仰光和第二大城曼德勒舉辦教育展,深化雙邊的文化交流。
這兩年,來台簽證手續簡化,緬甸學生來台更容易,而行政院也正準備開放緬甸民眾可以免簽證來台,更遑論產業界看準緬甸民主之後的商機,準備進軍新市場。不過緬甸是全球都爭相角力插旗的新興市場,南向政策面對的是一場全世界的競爭,需要更宏觀和細膩的操作與考量。
第457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215
-
213
-
203
-
1632017-03-27
-
1562017-03-27連續兩週我們要來檢視新政府的年金改革政策,辛苦工作半輩子後,能不能享有尊嚴自在的退休生活,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年金制度正是打造退休生活的社會安全網之一。
然而台灣的年金因為不同職業別的計算制度及複雜的歷史時空因素,現在面臨了從2020年開始就可能陸續破產的巨大財務危機。台灣的年金改革,過去兩任總統不曾缺席,只是被質疑肥大官、瘦小吏,肥貓、領雙薪等問題都沒有解決,改革只是局部,財務、資訊無法全部公開透明,以致於難以得到國人的信任,腳步無法前進。
年金改革是國家永續政策,也要照顧公民落實世代正義,因此新政府上台後,積極召開年金改革會議,然而不同族群,立場不同,年金改革委員會代表比例,外界也提出了些質疑,凝聚共識真的不容易,來看記者李瓊月、李金龍的報導。
第45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