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社福弱勢攝影:黃政淵
給力自立兒
經濟不振及離婚率升高,讓不少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受到影響。台灣目前約有3千多位孩子被安置在121家的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
不過實際上,在這數字以外,有更多孩子,因為家庭功能不彰,寄養在親屬家庭或是流落在外。這些孩子到達法定年齡十五歲以上,如果沒有繼續就學,就必須離開安置機構,自行謀生養活自己。
這些才十幾歲就必須獨立生活的「自立兒」,因為要維持生計,多半無法升學,成為就業市場中的弱勢者。經濟、居住、就學、就業、情緒等各方面的壓力,造成貧窮及暴力循環。其中只有不到兩成的孩子,可以完成大專學業,但他們努力升學,半工半讀,在困難的環境中出人頭地,也成為許多自立兒的榜樣。
第478集
文字:王惠敏 / 攝影:黃政淵 -
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難民的抉擇
-
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流浪者之歌
人權和人道是歐盟各國處理難民議題的首要原則,然而大量湧入的難民缺乏流暢的安置及後續生活安排,不只讓主要難民收容國德國奧地利等政府面臨許多挑戰。對這些跋涉千萬里,遠離家園的難民們,怎麼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展開新生活,克服內心的徬徨和恐懼,更是件不容易的事。
無論年紀大小,他們都必須學習新語言和適應不同宗教文化的生活方式,試著融入新的社會,等於整個人生砍掉重練。難民們面對的並不只是逃離戰火進入夢想之地一廂情願的美好,更多的恐怕是真實環境和現實壓力的許多衝突與不安。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政府的資源,大量NGO組織及志工的陪伴和投入,則是減緩難民潮壓力的重要黏著劑,一起觀察歐洲各國難民安置的不同經驗與挑戰。
第4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自由的代價
整個世界的時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恐懼的總和歐洲的難題系列報導中,我們試圖從巨觀與微觀、 當下與歷史的視角,來深入探討每個時代面臨的不同難題。而人心及政策如何選擇與面對,則是能否翻 轉困境的重點。我們要帶您到奧地利和斯洛伐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難民潮的挑戰。
歐洲經歷過幾次難民潮,特別是1950及60年代,匈牙利十月革命及布拉格之春時,都有大量難民前往奧地利尋求庇護,也讓奧地利安置難民經驗豐富。然而這次敘利亞的百萬難民潮,卻因為歐盟的政策分歧,讓奧地利訂下收容難民上限,甚至派軍隊駐守邊界,徹底挑戰無國界的申根公約。而東歐各國如斯洛伐克反難 民立場堅定,也反映歐洲國家在人道人權和國家利益間的拉扯與矛盾。
第4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政治經濟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川普‧新世界
-
-
-
-
政治經濟攝影:黃政淵
我不是社運歌手
-
-
-
司法人權系列報導:航空爭議題文字:林珍汝攝影:張智龍
興航解散記
-
2017-03-28醫療公衛
我家就是你家
長照2.0強調社區化,「家庭托顧」就符合這樣的特性。也就是白天將家中需要照顧的失能老人,送到照顧服務員的家裡,讓他們在就近的社區裡接受照顧,晚上又可以回到自己的家裡,是一種介於居家與社區照顧間的服務模式。
基於小而美的社區化原則,一個家托站,規定只能照顧四位老人。除了主要照服員之外,還需要有一位替代照服員,就照顧人力來看,等於是二個人照顧四位老人。這樣的人力配置,以及他們的照顧方式與服務內容,其實都比老人一個人獨居在家,或者接受移工照顧,有更多人際互動與社區活動的參與。
目前台灣整體家庭托顧的規模並不大,但都會區跟原鄉都陸續在推動,未來應該有更多成長的空間。
第47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告別約束 老而自立
多數人對於安養院的觀感偏向負面,認為照護品質不佳,甚至揶揄住在裡頭猶如三等公民,天天就是等吃飯、等睡覺、等著上天堂。現存的照護現場,的確存在一些令人不忍的畫面,很多老人因為躁動、或是因為容易拔除身上的管路,而遭到綑綁。這種約束行為,不但行之有年,甚至被認為是避免老人發生危險的必要之惡。
但是在日本等國家,早已明文禁止這種約束行為,台灣在照護觀念上還遙遙落後。幾年前,有機構開始引進日本的零約束和自立支援的照護觀念,讓機構裡的老人,不再只能淪為三等公民。當一個臥床的老人,還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不只讓老人家重拾自信,也讓其他照護機構開始思考,照護模式應該要翻轉了。
第473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
-
-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2.0新照顧時代
-
-
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張智龍
那一堂勞動課
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法爭議未解,勞工的權益懸而未解。不過卻有一群人連勞工的基本權益都沾不上邊,他們是校園裡的學習型助理,所謂學習型助理就是學生兼任的研究助理或教學助理。今年七月,全國學生勞動組合前往教育部,抗議實施一年的學習型助理制度,嚴重侵害兼任助理的勞動權益。
當時政大社會所的學生高若想,在教育部女性官員頭上,捏爆了一顆雞蛋,激烈的抗爭手段引起社會討論。但其實這群學生爭取兼任助理的勞工身分,已經有好幾年,教育部甚至還創設所謂學習型助理的名義,也被批評是讓違法學校就地合法。
而即使在七月激烈的抗議過後,新學期開始,半數以上兼任助理還是不具有勞工身分,更無法享有勞工應有的勞保與健保,不但在工作過程發生職業災害無法理賠,也直接影響未來的勞保年金及勞退金。
第470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
-
青年世代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集資時代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最後的築地?
日本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今年7月脫離自民黨參選,成為東京都首任女知事。一上任立即展現改革魄力,宣布原本預定在11月初要進行搬遷的築地市場,因新的豐洲市場還有土壤汙染問題,決定延後搬遷。
但是都政府已經投入龐大經費興建完工,水產業者也投資了高額的冷凍設備,每延一天,對都政府以及業者來說,都是鉅額損失。小池百合子每天受到來自各方壓力,築地魚市最後的命運如何?搬與不搬都是很大的難題。
築地市場除了海鮮的魚貨買賣,還有一處壽司美食區,原本是市場工作人員用餐的地方,因為漁獲非常新鮮,成了各國美食饕客嚮往朝聖的地方。築地壽司有名最主要是因為這裡是美食競逐的地方,客人能夠在這裡吃到並且親身感受日本壽司職人專業的技術,像米飯、芥末和魚片的黃金比例,每家不同。以及捏飯的力道,如何讓醋飯裡含著輕微的空氣感,每位師傅的手感也不一樣。
築地壽司與場內魚貨市場八十幾年來一起成長,命運也息息相關。然而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漁獲都是產地直送,築地批發市場的交易量已經逐年下滑,再加上新的豐洲市場存在很多問題,築地的壽司業者與水產業要如何延續八十幾年的金字招牌,未來是很大的挑戰。
第46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2017-03-27國防軍事
書寫二戰
去年《獨立特派員》在製作二戰七十週年專題時,發現不少年輕世代投入記錄台灣人參與二戰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工作的陳柏棕,從研究所開始就投入。他訪問過的台籍日本兵差有五十位左右,也包括了他的家族成員。
二戰期間,台灣有20萬7183人投入戰場,以當時的台灣人口來說,平均每五戶,就有一戶人家的子弟,不是被招募、徵召就是志願出征。陳柏棕的家族也不例外,有多位長輩都參其中,甚至在一次的家族祭祖中,發現自己的叔公祖是海軍特別志願兵,還是1944年11月,被美國軍艦擊沉的護國丸船難事件的生還者。後來他經過長輩的牽線,訪問了叔公祖的戰友,把護國丸船難事件記錄下來。
當年參與二戰的台灣人已經超過九十歲,對陳柏棕來說每一位受訪者參與二戰的故事,都是一部活歷史。如何將他們的生命拼圖,透過口述歷史完全記錄下來,陳柏棕不只要跟時間賽跑,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
第46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
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張智龍
再見台北西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