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極限村落IN台灣
你曾經聽過「極限村落」,或者日本「限界集落」這個名詞嗎?這是指農村因為人口外流、少子化,導致整個村子高齡化與空洞化。
今年四月內政部宣布,台灣正式邁入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數14.05%的高齡社會,每七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以亞洲國家來說,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僅次於日本,跟南韓接近。
目前台灣老化最快的城市分別是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台北市及屏東縣,而台灣十大高齡鄉鎮區的排名,有一半都在直轄市。根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我們可能再八年就躋身超高齡社會的行列。對比日本的11年、美國14年、法國29年,台灣老化速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快。
獨立特派員走進四個極限村落,老年人口比例排名全國第一的新北市平溪區東勢里、嘉義縣六腳鄉的竹本村、台南左鎮的內庄里、高雄市田寮區的三和里。在這些極限村落中,主要居民幾乎都是老人,他們甚至還是農村勞動力不可或缺的一群。
不過我們也看到有一些正在尋求翻轉人生的老人村,他們有的自組劇團、有的試圖找回消失的傳統技藝,希望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改變外界對老人村的刻板印象,也讓自己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第55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科學新知攝影:周明文
花蓮地震之後
最近地震頻傳,日本大阪6月18日發生規模6.1的強震,造成17萬戶停電、新幹線一度停駛、三百多人受傷。日本學者還提醒,這次斷層活動有可能刺激周邊活斷層,再引發之後的大地震。
地震幾乎是日本跟台灣無法預測的天災,今年2月6日發生的花蓮強震,造成最大傷亡的雲門翠堤倒塌事件,花蓮地檢署也剛偵查終結,依涉嫌業務過失致死罪,就相關人員提起公訴。
花蓮地震後獨立特派員曾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在花蓮佈設密集的地震站。透過地震儀開始偵測追蹤206地震之後,餘震的走向與地層構造的變化,以及米崙斷層與206地震的關係。現在追震小組有了初步的結果,同時展開另一波新的計畫。
第55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政治經濟攝影:鄭仲宏
比利時長照訓練
歐洲各國這幾年也在推動新的長照訓練方式,他們發現有一個能產生改變的力量叫做同理心,透過深度的同理體驗,來打動專業照顧者的心。在比利時的一家機構,他們做角色扮演的模擬訓練,除了讓新手醫護人員有機會實習,也讓服務已久的資深照服員回訓,由他們扮演包著尿布、不良於行的病患。重新了解原來被照顧的感受是這樣,當同理病患的心油然而生,他們提供照顧的品質也從此不同。
透過同理訓練、換位思考後,如何將訓練成果落實在實際的照護工作上?比利時一間護理之家的負責人大量將機構內的居服員、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甚至清潔人員都送去做同理體驗的再訓練。並將護理之家改為照顧生活之家,彰顯長照是以生活照顧為主,而不是急性醫療的延伸。調整核心價值,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感受,如此一來,長照場所不再是生冷的機構,而成為照服員和被照顧者的另一個家。
第550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社福弱勢攝影:羅盛達
失溫的長照
台灣推行長照多年,不斷思考如何進化,今年起政府為了提高照服員的薪水與專業形象,改變居家服務的收費方式,實施長照支付新制,從原本按時計費改以按服務項目計價,不過居家服務的訂價卻引發不少爭議。
舉例來說,如果以新制和舊制做比較,獨立特派員記者的採訪個案中,他收據上所列:協助餵食一餐130元,沐浴加洗頭325元,以及翻身拍背到陪伴服務,3個小時加起來每趟1330元。但這些服務在以前的舊制,以每小時兩百計費,只要600塊錢。
雖然政府將民眾自負額比例從原本30%調降為16%,但以前在時數內,照服員把事情做完,還會陪伴聊天,協助關節活動,現在所有事情列得清清楚楚,樣樣都要錢。以項目計價,使照顧服務變成要精打細算,政府想提高照服員的薪水與專業形象立意良好,但卻也使長照服務稍稍失去人情的溫度。
第54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露營的三角難題
暑假到了,炎炎夏日,很多高海拔山區成了最好的避暑勝地,近幾年露營已經成為最夯的親子休閒活動。根據中華民國露營協會的估計,全台常態性露營人口有兩百萬人,不過隨著露營熱度高漲,隨之而來的爭議也不少。
觀光局公布資料,台灣露營區有229家位在「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其中以新竹81家最多,而且現有露營場很多都是在原住民保留地。全台1789家露營地,只有541家合法合規,但這個數字嚴格講起來並不正確,因為大部分業者只是有繳稅,但不符合現行法令。
受限農地農用,現行法令規定,農牧用地只有休閒農場才能設露營區,而1109個位於農牧用地的露營場,符合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的只有35家。高達九成露營場都沒有經過申請,根本沒人管。
觀光局五月發布「露營場管理要點」,未來如果執法,有九成露營區都得關門。究竟是法令訂得太嚴,還是業者不願守法,在原住民生計與山林保育之間,露營的難題該如何取得適度平衡?
第54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全球脈動系列報導:半島和與平文字:婁雅君攝影:黃政淵
川金會
美朝領導人川普及金正恩,6月12日終於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會面。性格鮮明的兩位領導人從對嗆到坐上談判桌對話,就如同金正恩自己所說的:「世上很多人會把川金會視為科幻電影的虛構場景」。
不過川金會真實實的發生了,這兩位最佳男主角,從握手,一對一單獨會談,到幕僚加入的擴大會議,共進午餐後簽署文件。川普承諾對北韓政權的安全保障及建立新的兩國關係;金正恩則重申板門店宣言,承諾完全去核化。未來兩國將致力找回戰俘及戰時失蹤人員遺骸。
川普和金正恩的歷史性破冰,牽動的不只是美國及北韓兩國政治情勢,還有整個東北亞的區域和平。向來以發展核武為主要籌碼的金正恩是否真的願意自廢武功?未來川金兩人的互動,還有南韓及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會讓這場川金會的效應不斷發酵下去。
第54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黃政淵 -
青年世代攝影:鄭仲宏
陌生人音樂會
面對高齡社會的挑戰,除了靠政策嚴謹,更重要的是,如何鼓勵不同世代更互相理解和顧念彼此。要達成這個目標有很多種方式,我們要帶您看的是一場孩子們為長者們舉辦的陌生人音樂會。
在高雄、台東有一群青少年,透過老師及社團提供機會,到老人家中為他們現場演奏。這些長者們有人一輩子沒有聽過現場音樂會,這種全新的體驗讓他們很感動,而這些青少年們也透過音樂,自然、柔性的和陌生的長輩們接觸。以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提供服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最好的學習及成長。
獨立特派員在八年前曾報導台東的小朋友配合聖母醫院的送餐服務去拉琴給獨居老人們聽,感動很多老人家,當年拉琴的小朋友最大的只有小學三年級,現在都上高中了,他們再次齊聚一堂,配合送餐拉琴,孩子們長高長大了,但撫慰獨居老人的愛心和用心沒有不同。
♦延伸閱讀 → 特派員+《來自陌生人的回饋》
第548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
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時間銀行
內政部在上個月宣布,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在今年三月底已經達到14.05%,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顯示目前台灣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反映未來長照需求將快速增加。
以新北市來說,新北市在102年盤點居家服務統計資料發現,每年照顧服務需求大約有180萬小時,但是實際能提供的時數只有120萬小時,缺口高達60萬小時。於是新北市首創以時間銀行的概念規劃「佈老時間銀行」,招募志工投入居家服務中不需專業技術的「陪伴」工作,而志工們所投入的服務時間可以存起來放在未來使用。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時間銀行存摺有三小時,未來可以一比一,也就是換三小時的志工服務。或是以三比一的方式兌換一小時的居家服務。時間銀行上路四年多來,成效如何?一起看看新北市怎麼做。
第547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科學新知系列報導:動物故事集文字:婁雅君
台灣黑熊F4
說起台灣黑熊,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牠胸前的白色V領。不過,亞洲黑熊也有這樣的特徵,光從外觀是難以辨認的。大家在動物園所看到的,其實並不是真的台灣黑熊。全台灣收容的黑熊,經過血統檢定後,確認是台灣黑熊的只有四隻,都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牠們因為受傷等因素來到這裡,被人類長期飼養。
兩年前,這些黑熊開始接受動物行為訓練,目的不是為了表演,而是顧及動物福利和相關的醫療照護。更重要的是,台灣黑熊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這四隻黑熊,肩負著配對繁衍的重責大任,透過行為訓練和環境的豐富化,可以改善圈養動物的身心健康。
♦延伸閱讀 → 訓練師告訴你:台灣黑熊有權利過得健康快樂
第547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中國紅海下的石斑
-
-
-
-
社福弱勢攝影:黃政淵
邊緣共生
在日本非常流行的共生住宅,最近這幾年在台灣也開始興起。其實十年前,在高雄有一位香港牧師,他將廢棄的國小重新整理,讓一群社會邊緣人在那裡一起工作、生活,幫助他們能在社會重新站起來。他們有些曾經犯法,有的吸毒,也有街友以及身心障礙者。
通常政府對這些邊緣人的協助,就是分別安置在不同機構,給予輔導,但對一些曾經犯法或是吸毒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最需要的是一種家庭的溫暖與支持,而不是光從行為矯正就能解決問題。這群人在一起生活就像一個家,他們以相互扶持的方式共同生活。目前共生家園總共有87個人,他們沒有向政府申請任何經費補助,自給自足,除了做冰棒來賣,未來還想賣咖啡。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54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黃政淵 -
-
青年世代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我是電競冠軍
台灣一旦出現世界冠軍,不僅是個人、產業或整個社會都覺得與有榮焉,而最近出爐的是電競世界冠軍陳威霖。
過去很多家長不鼓勵孩子玩電玩遊戲,不過隨著時代產業的改變,電玩產業有了全然不同的面貌。台灣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將電子競技列入運動產業,電競更是2022年亞運正式比賽項目,到底電競是在競什麼?台灣目前電競產業又發展得如何?
我們先從螢光幕前最受矚目的電競冠軍看起。陳威霖這一位畢業於台大,奪下爐石戰記世界冠軍,抱回七百萬台幣獎金的選手,背後經過哪些努力?很多年輕人嚮往的職業戰隊,他們過的又是什麼樣的生活?當選手面臨職業生涯的抉擇,又要面臨什麼樣的掙扎與考量?
第545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司法人權系列報導:半島和與平攝影:黃政淵
半島和與平:願
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直譯為韓國放送公社,或稱韓國國家電視台),是韓國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國營電視台,地處首爾市區汝矣島,園區幅員遼闊,其中在新館一樓大廳,有一區展示著1983年製播的《尋找離散家屬》節目。
比起經典韓劇《冬季戀歌》,或是向全球推廣K-POP的《音樂銀行》來說,《尋找離散家屬》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但對KBS來說,這個節目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絕非是憑藉收視率或知名度而存在。
《尋找離散家屬》原是一個為韓戰停戰30年週年而生的特別企畫,預計製播紀念性的一集。當時韓國影視產業環境與台灣相似,大部分的民眾收看KBS、MBC與SBS三大無線電視台,這個特別節目亦一如往常,按照安排好的節目表,準時在6月30日晚間10點15分放送。
這是一個現場直播的節目。攝影棚裡參加錄影的觀眾,全是因韓戰與親人失去聯繫的離散家屬,他們坐在底下,手上拿著一塊紙板,上面標示姓名、現在住處、與僅存且已知的失聯對象資訊。由現場主持人介紹離散家屬,透過棚裡的電話連繫確認是否為失聯對象,並直播聯繫上親人的一刻。
「我是不是在理髮院?」
「對,沒錯。」
「分開那天是不是陰天?」
「對,沒錯。」
「哥哥啊!」
住在濟州島的妹妹與在大田市的哥哥,一在南一在北,兄妹倆失散多年且早被領養人改名換姓,久別重逢終於相認,抑藏在心中30年的情感找到出口,他們的眼淚潰不成堤。這是《尋找離散家屬》節目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故事,當參加錄影的觀眾,真的透過節目找到親人,也讓其他正在尋尋覓覓的離散家屬,燃起一線希望。
「當時電視台大樓外一直延伸到對面的汝矣島公園廣場,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民眾在建築物外牆上貼滿手寫的尋人啟事,還有人用木板寫尋人啟事掛在身上,希望引起媒體注意。」製作人池炯旭說。
顛沛流離的境遇,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不是戲劇演出,而是真人實事發生在眼前的實況直播,感動不少人。《尋找離散家屬》帶來超高收視率,引起廣大迴響,說轟動國際也不為過,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也提到他看了節目很有感觸,並呼籲北韓當局執政者:「讓因為戰爭分裂的家屬相聚,讓你的人民能在這個節目上出現。」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開著電視,很多人跑來說,他們在找家屬。」
邊幸哲當時是現場攝影師,我請他回想當年的景況,他說了幾句便開始哽咽。
「就算是要熬夜,也希望多為一位離散家屬找到親人。」邊幸哲說,那時所有工作人員幾乎卯足全勁,日以繼夜不間斷地工作,回應觀眾。
直到精疲力盡,因為許多人在等答案。
「什麼叫累?疲憊的感覺已被汝矣島外廣場人潮淹沒,療癒家屬心中的痛比什麼都重要。」
從6月30日播出第一集,到11月4日下檔,《尋找離散家屬》連續直播138天, 介紹了53536個家庭的離散故事,協助10189名家屬找到親人。除了尋人啟事的指標意義,戰後出生的年輕一代也因為看了節目感同身受--即使戰地停火多年,但埋藏在上一輩心中的遺憾,卻是忘也忘不掉的痛苦。
2015年,KBS資料檔案室整理《尋找離散家屬》節目相關資料,包括節目資料帶、製播工作單、手寫看板、紀念唱片、重逢照片等等共20522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
「一個韓國的電視節目,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呢?」當時負責申請的資料檔案室專員李珉知說,申請時他們反思這個問題:因戰亂造成顛沛流離的人類悲劇,易引起共鳴,但要成為人類共同記憶遺產,就必須強調保存的價值。
「在美俄對峙的冷戰氣氛下,南北韓關係也時常出現擦槍走火的緊繃狀態,因為這個節目,雙方紅十字會代表出面協調,於是在兩年後的1985年,有了首次的離散家屬見面會。」李珉知補充說明,除了是啟動見面會的觸媒,《尋找離散家屬》也影響了政府施政,地方政府將離散家屬資訊列表,公務員進一步協助民眾聯繫,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初,最大規模的尋人節目,最終能獲選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的決定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曾有過戰亂,但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如此詮釋戰爭的痛苦。」李珉知進一步解釋UNESCO的評選意見,《尋找離散家屬》雖不是第一個入選的影視資料,但相較於紀錄戰亂紛爭下人性對立的殘忍,一個民族因政治問題的分裂造成多大影響,韓戰無疑是給全世界最大的警惕。
4/27兩韓峰會後,雙方領導人允諾在2018年8月15日重啟離散家屬見面會,但若一如既往或按慣例辦理,比例式抽籤,並不能滿足互通往來的需求,遑論探親祭祖等進一步的人道關懷政策。
「像韓戰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即使已是35年前的工作,邊幸哲想到當時景況還是忍不住落淚。他說,因韓戰分隔兩地的人民超過一千萬,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歷過這段痛苦且仍在世的老人越來越少,活著的人七十歲以上超過一半,再沒有更進一步的開放政策,見不到最後一面的老人,終將抱憾離世。
「幾年前我們已向兩邊政府提交一個計劃,在非軍事區(DMZ)或平壤都可以,蓋一個離散家屬博物館,一二樓做一個讓離散家屬可以隨時碰面的場地,常態開放,可以由我們來做。」
這是邊幸哲對半島和平許諾的願望。
採訪當天,我們踏入當年錄製《尋找離散家屬》的攝影棚,工作人員調燈、移動道具,為下一個節目準備。那些座位依舊如新,但35年前,參與錄影的觀眾們啊,你們都找到家人了嗎?
第54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醫療公衛攝影:黃政淵
范老師的最後一堂課
-
公共安全文字:婁雅君
敬鵬和那些失效的管理
2014年的高雄氣爆,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對照這次桃園敬鵬工業大火,一樣的問題再度上演。同樣都是企業的製程管理不當,讓消防人員在進行救災的同時,暴露在不明的危險當中。同樣遺憾的,這次也造成消防人員的死傷。每年燒一座PCB廠的說法,顯示了這個產業在製程上,存在極大的風險。
當企業靠著工廠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應該在製程安全管理上,付出對應的成本。否則一旦發生事故,人員死傷、環境汙染等後果,卻是由整體社會承擔。企業自主管理,已經無法被這個社會所信任。高雄氣爆一年後,高雄市通過自治條例,要求業者的相關設備,必須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的檢測。敬鵬大火,除了人命的犧牲、環境的汙染的代價,能將我們的工安,往前推進一步嗎?
第54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全球脈動攝影:周明文
東協之後,金邊的變與不變
-
社福弱勢系列報導:送愛到遠方,台灣國際援助足跡攝影:周明文
愛在他們成長時
柬埔寨偏鄉孩子走過的路,台灣也曾有過,回到四、五○年代台灣經濟匱乏的時期,許多遭逢變故、失親貧困的孩子,也都接受過國外機構的扶助與認養。後來台灣成立了家扶中心,開始承接國內貧童的認養,更在1987年開始邁向國際,援助、認養國外的貧童,30年來累計有35個國家、20幾萬名孩子透過家扶有了不同的人生。
而許多過去接受家扶幫助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有能力時,也開始回饋,參與了國外貧童的認養,將這份愛持續傳遞下去。甚至曾經是低收入戶的七十幾歲夫婦,一認養就是十六位孩子,今年春天,他們第一次出遠門,從台灣飛到柬埔寨金邊,跟素未謀面的孩子有一場既期待又陌生的探親之旅。
第54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教育系列報導:送愛到遠方,台灣國際援助足跡攝影:周明文
愛在奧多棉芷省
距離柬埔寨首都金邊450公里遠的奧多棉芷省的偏鄉村落得然伴。2012年之前,沒有乾淨的水源,沒有電,也沒有學校,道路崎嶇不平,整個村子只住了650個家庭。後來非營利組織DPC創辦了得然伴小學,但因為資源有限加上居民生活貧困,孩子的輟學率居高不下。
後來台灣家扶中心從2016年開始協助認養學校裡的五百位孩子,讓孩子們能有制服穿,老師有上課的教材及課本,同時提供師生早午餐,讓孩子們能重新回到校園穩定就學。除了認養,還有許多方案,例如幫收入不穩定的家庭開設農業培訓課程,讓父母改善耕種技術增加收入,更能全心支持孩子受教育,一起來看這所偏鄉小學從無到有的故事。
第54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
-
全球脈動系列報導:半島和與平攝影:黃政淵
半島和與平-金正恩的萬里馬
-
-
全球脈動系列報導:半島和與平攝影:黃政淵
半島和與平-前進板門店
最近世界的焦點在4月27日即將登場的兩韓峰會,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將徒步穿越南北韓邊境軍事警戒區板門店,踏上南韓土地,與南韓總統文在寅,進行史上第三次的兩韓峰會,雙方領袖級對話,可望進一步開展雙邊交流。
在這個歷史時刻,獨立特派員推出「半島和與平」的特別報導,近距離觀察在朝鮮半島分治的兩個國家。首先我們從南北韓交界點板門店看起,1953年宣布停戰後,在38度線上的板門店,雙方協議設置共同警備區,平日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用一道水泥墩作為軍事分界線,象徵無形的38度線區隔南北韓。
現在共同警備區仍然戒備森嚴,不過昔日緊張肅殺的氣氛,最近也稍稍緩和,只有當遊客到訪時,會派軍人站崗。也讓軍事最前線,變成了造訪兩韓,特別到北韓必訪的旅遊景點。
第542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社福弱勢攝影:鄭仲宏
身心障成年後-就業
《身心障成年後-就業-台灣篇》
身心障的朋友們成年後,因為父母會老,離開學校又等於失去校園的照顧與保護。除了能找到適合永久居住的地方,來降低家屬照顧壓力外,如果還有就業潛能,鼓勵就業當然是另一項多贏的選擇。
不過,有些身體功能還好,障礙並不特別外顯的特教生,往往因為旁人不理解他的身心狀態,在密切的人際互動中一再造成衝突,甚至被排斥。像這樣的特教生,要如何發展適合的就業?獨立特派員帶您來看,原本困難重重的例子,在一群老師堅持不放棄的協助下,有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身心障成年後-就業-芬蘭篇》
其實身心障成年就業和輔導獨立自主,是所有國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各有不同做法。除了台灣案例,獨立特派員帶您到芬蘭,看看芬蘭的人才派遣中心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有尊嚴的安居樂業。
如何給予身心障朋友在成年後,從相處、照顧到輔導就業更多的資源與協助,其實是整個社會共同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確實不容易,但卻也是身心障朋友們創造了一個讓大家能夠共同思考,更了解彼此,並學習創意及包容的交流平台。
第54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