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攝影:黃政淵
青銀共事練習曲
-
-
-
-
社福弱勢文字:婁雅君攝影:黃政淵
社工‧拳擊‧夢
-
醫療公衛攝影:張智龍
家是最好的病房
台北都蘭診所由醫師、護理長跟具有長照背景的專業人士一起組成,目的是為了發展出台灣在宅醫療的原形。
台北都蘭診所的所長張凱評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一般診所投入在宅醫療,累積許多個案需求的照護經驗。透過這些實務累積知道:要做好在宅醫療,醫療、長照及社區其他資源的連結,必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目前台北都蘭照顧個案中,有癌症患者,另外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屬於中風失能者,也包括罕見疾病患者,老人、年輕人、小孩各年齡層都有。診所還提供「在宅諮商」與「預立醫療諮商」。
由於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日本目前有所謂的在宅全時段管理費,台灣則是相關制度與給付尚未完備。為了儘早運作出都會型在宅醫療的模式,台北都蘭診所將成為全時段支援在宅個案的診所,專心發展在宅醫療。
第61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
-
-
土地環境文字:李婕綾攝影:黃政淵
文化景觀的難題
-
-
司法人權攝影:周明文
白色恐怖下的香港之路
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進行,香港網友發起的929反極權大遊行,全世界包含台灣在內有24國,65個城市響應。
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外交委員會更在9月25日口頭表決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項法案預期在十月進行投票,由總統川普簽字後生效。這個法案將能授權美國總統,對侵害香港人權、民主與自治的中共及港府官員施以制裁,包括凍結他們在美的資產,以及禁止入境美國等。
反送中抗爭持續到現在,香港人已經進一步發展為積極尋求外國政府的支持,因為目前香港正在面臨白色恐怖的壓迫。民眾參加遊行集會隨時都有可能被拍照,影像被監控傳到中國,甚至有些公司鼓勵員工舉報彼此對相關政治的發言,很多人現在通訊和談話都得非常小心。香港過去引以為傲,創造自由經濟環境的民主自由與獨立性正受到嚴重挑戰。
第61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司法人權攝影:周明文
撤回之後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草案後,香港反送中運動是否產生任何化學變化呢?
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影響,香港人一向十分重視法治,過去即使進行抗爭也非常反對暴力。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是過去香港人集會遊行、示威抗議時所秉持的原則。
不過這次反送中運動卻使他們已經無法再信任政府,當示威民眾覺得退無可退,抗爭行動也越來越激烈。即使現在特首林鄭月娥已經宣布撤回逃犯條例草案,但每週末還是有許多抗爭衝突活動。
政治不穩定,進而影響商業環境與活力,目前已有資金逐漸撤離香港。加上不少香港人對日後香港是否還能保有獨立性失去信心,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想轉往其它地方發展。面對香港未來種種不確定因素,也令香港人內心有很大的矛盾與糾結。
第61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震後二十年‧傷痛的力量
再過幾天,921大地震就滿20週年了,儘管時間流逝,這場地震依然是台灣許多人心中難以抹去的傷痕。這場芮氏地震規模7.3,天搖地動持續102秒的921大地震相信許多人至今餘悸猶存。全台有2415人死亡、29人失蹤,慘痛的傷亡也讓許多家庭因此破碎,但也有人將失去親人及劫後重生的傷痛,轉化為希望與力量。
20年前才高二的李進德,在大地震中失去母親,後來因為外界的援助才完成學業,他決心成為一名特教老師,希望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還有原本已經離開部落的泰雅族青年林建治,在大地震劫後餘生才決定重返故鄉,二十年來,他在部落開起共食廚房、推動友善耕作,要讓部落災民透過自己的力量重生。
第614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香港終局之戰
香港爆發主權移交後最大規模的反送中示威抗爭,9月4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正式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不過對於這個遲來的撤回,香港人並不滿意,因為從6月9日百萬港人上街遊行,要求撤回草案以來,三個多月的時間遊行從百萬人到兩百萬人,從和平理性到如今武力升級,港府始終不為所動。
在每個週末的抗爭中,最令人遺憾的是警民多次發生嚴重衝突以及街頭激戰,造成香港社會嚴重撕裂。早在七月遊行時,群眾就已經重申五大訴求,在抗爭運動不斷升級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卻只接受其中一項。面對世界強權的威嚇,香港人選擇站在最前線爭民主護自由,這是他們用血和淚打的一場仗,更被很多港人視為是決定香港未來命運的終局之戰。
第61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搶救青年失業
-
-
-
政治經濟攝影:張智龍
從香港到台灣
近幾年台灣一直是香港人移民亞洲優先考慮的國家,反送中運動之後更是成為首選。移居台灣的港人年年增加,最近大幅成長。每一位香港人移居或定居台灣有不同的故事,不過獨立特派員要跟您介紹的兩位在台港人,一位是在台灣工作23年的音樂人鍾錦培,他自稱自己是香灣人。另一位則是曾經在香港從事出版業及香港大學從事生死教育的鍾慧沁,他去年以投資移民方式申請移居台灣,目前在台南開了一家道地的香港離島家庭料理餐廳。
兩人來台灣的時間和理由雖然不同,但他們同樣對正在進行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有著濃濃的情懷。音樂人陳明章是鍾錦培多年好友,他特別寫了〈香港!自由〉這首歌,聲援反送中運動,也是對鍾錦培的最大支持。而鍾慧沁則將自己的餐廳空間打造成認識香港,聲援香港的平台。一起來看看這兩位在台港人,他們從香港來到台灣的故事。
第61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
-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
鬆綁採購法
政府的一年總預算將近2兆,以去年來說,政府採購金額達1兆7,644億,是歷年來最高。也就是說政府採購的執行成效,攸關政府效能。在這麼龐大金額的採購中,超過10萬元的決標案件,就有19萬件,參與的民間廠商更是為數眾多,採購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不過採購法為了「防弊」的種種措施,卻讓投標廠商怨聲載道、甚至稱採購法為「惡法」,更嚴重框限了公共工程的品質與產業發展。
採購法從1999年開始,實施20年來,已經通過6次修法,今年4月底三讀通過的部分條文修正案,則是最大規模的修法。不過這些修正有讓採購法鬆綁了嗎?一起來關心採購法修正內容,還有這一次採購法修正後,還有哪些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第611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鄭凱文 -
政治經濟攝影:張智龍
重啟核四行不行
繼去年以核養綠公投以後,今年又有好幾項跟核四有關的公投連署跟進,包括核四重啟、廢核再生、核廢料處理等。核四到底有沒有辦法重啟,也成為2020年總統大選各方人馬交鋒的熱門議題。
核四計畫從民國69年首度被提出之後,到現在已經四十年,歷經五任總統、多位行政院長與經濟部長的更迭,期間風風雨雨。幾度因為民意反對喊停,然後又動工,停工,再復工,台電好幾次提出商轉時間表,不只一延再延,最後都跳票沒有兌現。
主要的原因到底是民意反對?還是核四一直無法通過安全測試的根本性問題呢?最重要的,核四廠的地質安全、附近海域和陸地是不是有活動斷層,會不會威脅到核四廠,也一直沒有被釐清。
第61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
-
-
-
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創生DNA
在台灣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鄉村人口老化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城鄉差距日益擴大,行政院將今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很多人都很疑惑,地方創生究竟和社區總體營造有何不同。事實上,目前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所執行的地方創生政策比較著重在產業面,更期待在過程中能引入企業投資,促進地方振興。
兩年前,宜蘭縣政府爭取國發會「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這是一項先導示範計畫,在壯圍鄉以「設計力」的角度切入,為地方打造特色產業。
壯圍以前養殖九孔非常興盛,2001年卻因為一場病毒感染,使整個產業漸漸沒落。輔導團隊協助二代養殖業,透過體驗經濟以及直售所的方式,進行營運創新輔導,找尋地方創新的能量 。
第60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