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
-
-
-
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世界金牌 屏東可可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 ,不過我們吃的巧克力大部分都從國外進口。近年來台灣也有種植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而且台灣巧克力到國際參賽,還常常得獎。像今年的ICA世界巧克力大獎亞太區競賽,就由屏東縣政府主辦,14個國家參賽,台灣巧克力業者就拿到超過一半的獎項,其中屏東更拿到7面金牌 35個獎項。
屏東大部分的可可樹都是種在檳榔園 ,以前檳榔價格好,曾經被視為綠金,不過吃檳榔對身體健康不好,政府鼓勵轉作。
18年前有農民託朋友從印尼帶回可可種子嘗試種植,花了8年時間才研發成功將可可做成巧克力。這幾年屏東巧克力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已經超過200公頃。屏東成為可可故鄉的同時,卻也 因為生產成本高,面臨產業發展瓶頸。
第67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口罩品質誰把關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防疫的表現,也備受關注。根據日本新聞週刊的報導,日本智庫在今年7月份,發表一份針對全球49個有疫情的國家所做的評比報告,台灣在這一份報告當中的綜合評分,拿下第一名,傲視全球。台灣的防疫成效在國際間,相當亮眼。其中,口罩國家隊日以繼夜的生產口罩,幫助台灣人民守住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功不可沒。
不過這幾個月卻也陸續傳出,有口罩國家隊成員,拿中國製的口罩魚目混珠,進入實名制系統販售;或冒充成台灣製醫療口罩,流入市場通路。為了不引起民眾疑慮,疫情指揮中心要求未來台灣製的醫用口罩都要有Made in Taiwan 及MD雙鋼印。不過有雙鋼印把關後,是否就能保證口罩品質沒有問題呢?疫情指揮中心跟相關單位及廠商合作之間,又有什麼疑慮呢?
第668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
藝術攝影:袁宏書
李湞吉的色彩人生
-
食品安全攝影:周明文
萊豬要來了
總統蔡英文在八月底宣布,明年一月起放寬美國牛肉和豬肉進口。之前台灣只開放三十月齡以下的美牛和沒有使用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明年起,三十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以及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萊豬也可以進口到台灣。
從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後, 農委會不斷下鄉和養豬業者溝通,也再三強調未來會與衛福部合作,全力執行所有食品販賣業者都要強制標示產地來源,美豬對台灣應該影響有限。
不過台灣養豬業者不敢樂觀,而對消費者來說,也還存有很多疑慮,例如政府表示,日後不論是散裝、包裝或是餐飲業都要強制標示豬肉原產地。但就算這樣,根據現行法規,加工食品中,如果加工廠採用進口肉品,但在台灣進行主要加工,就可以標示為台灣製,很難令人安心。
不只食品標示的問題,其他包含邊境管理、進口查驗再到市場抽查。開放美豬牛政策,都需要提出更完整的配套措施。
第66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2020-10-07政治經濟
越界
因為戰爭,海對於金門人來說,曾經是危險的,也是陌生的,即使在小三通頻繁的今日,那條一眼就能看到對岸的海峽中線,越來越像三不管的灰色違法地帶。
紀錄片導演黃晧傑,幾年來試著搭船離開金門島,前往海峽中線這個曾經壁壘分明的禁區,看看在這個界線兩邊不斷發生的環境破壞問題。
在小金門外海檳榔嶼一帶,及大金門東岸面對圍頭灣一帶,都有成片的保麗龍海,不但嚴重威脅潮間帶生物的生存,難以處理的保麗龍球成了金門垃圾處理的大災難。
除了海漂垃圾,海峽中線也不時有中國船隻越界盜取海砂。在馬山觀測站對面的大嶝島及小嶝島,中國為了興建翔安國際機場,過去十年來,中國政府任由民間船隻越界盜取海砂,造成金門沿海蚵民採蚵量銳減、掏空沙岸。
近年來更為了方便海運,派遣船隻在海底炸出航道,造成保育動物白海豚死傷。來看看兩岸通航、通水之後,兩地越來越密集交流的時刻,金門人面臨海洋之間,不斷越界的環境破壞問題。
第667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司法人權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社會住宅期中考–北部篇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人居日,我們將連續三週推出社會住宅系列報導,看看台灣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現況及挑戰。
為了解決高房價之下,弱勢及青年買不起房子的問題,內政部在106年提出社會住宅興辦計畫,全國要在113年之前,興建12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這個八年的計畫到今年底為止剛好過一半,檢視六都目前興建的進度,既有加上新完工、興建中還有已決標的社會住宅總數,桃園、新北及高雄市,達成率都超過原本設定的目標,台北市也有88%,其次是台中市,台南市目前則是還沒有開始興建。
到底六都興建社會住宅的現況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我們先從寸土寸金、房價也最高的北部地區看起。
第66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翻轉病房–回家的難題
台灣透過不斷到日本取經,引進在宅醫療之後,在國內開花結果,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權。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13000位新收的在宅醫療個案中,比較前後半年就醫情形,急診少了34%、住院次數少了50%、住院天數下降60%。至於醫療費用部分,急診減少46%、住院減少61%、門診則增加30%,減少的部分當然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過從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宅醫療的績效。
目前的居家整合計畫是團隊概念,有不同醫療院所加入,收案數以原始收案照顧的院所來計算,目前有收案的是一千三百多家,登記的則有二千多家。不過要病人回家,或民眾選擇接受在宅醫療,現行的給付、相關制度配套設計,甚至保險是否都已完備呢?
目前登記加入在宅醫療的收案院所明顯偏低,獨立特派員實際採訪第一線的在宅醫療醫師,他們正面臨「用藥整合有難度」、「給付太低」、「每天每月看診人次限制」等問題。相關的給付與制度,讓在宅醫療團隊相當吃力,許多情況都是靠個別醫師不計成本熱情投入,在這樣的挑戰和困境下,為何還有人堅持?
第66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翻轉病房–維揚的使命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光電蓋哪裡
不曉得近來您到中南部有沒有發現,有越來越多農地紛紛蓋起了太陽能板。這是因為之前規定一般農地兩公頃以下只要申請變更編定,就可以設置太陽能板。以光電業者跟農民租地來說,一般行情每年每公頃租金大約是20萬至40萬,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到45萬。
根據統計,全台目前有將近八百公頃的農地通通轉成光電使用,為了避免農地流失,農委會在今年七月做了法規修正,規定以後兩公頃以下的農地,除非是被其他用地夾雜,否則一律不准變更使用。不過為了發展綠能,政府訂下 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的目標,其中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
但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爭議大,環保團體也一再訴求,希望政府能提高屋頂型太陽能的設置比例,來減輕地面型的達標壓力。究竟發展綠能與保留農地間的兩難有哪些挑戰呢?
第66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