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人物故事攝影:袁宏書
獨立書店的生存禮物
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堅持給愛書人一個閱讀的角落,不過經營書店挑戰不小。去年雙11電商促銷活動,有網路平台打出新書六六折的折扣戰,引發國內四十幾家獨立書店在社群媒體串連歇業一天,呼籲出版產業正視出版品無止盡的折扣戰所造成的問題。也有出版社將出版品,從購物網站撤架,以表達不滿。
不管是出版品或書店,都承載著文化的自由性與多樣性,一旦被價格跟銷售壟斷時,文化的自由與多元也會被破壞。獨立特派員要帶您走訪幾家獨立書店,他們有人將書店和居護所理念做了完美結合;也有全台唯一24小時的無人書店;更有人在多媒體世界中,不斷舉辦各種活動,嘗試幫獨立書店找出新的經營模式,讓願意買書的人,走進書店。
第68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空中防疫日記
-
-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我在偏鄉的日子
台灣的健保讓一般民眾都能享有良好的醫療資源,一直是台灣的驕傲,不過在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人口少,醫療資源普遍不足,也讓偏鄉民眾繳了一樣的健保費,卻無法得到同等的醫療。
為了解決偏鄉醫療問題,政府從民國64年開辦醫學系公費生制度,已經培育了6千多位公費醫師到偏鄉或離島服務。不過大部分的公費醫師在服務期滿後,通常都選擇離開偏鄉,醫院面臨總是留不住醫師的困境。
因此衛福部決定,今年度招收的公費生,服務年數要從現在的六年改為十年。不過延長公費生的服務年數就能解決問題嗎?醫師的養成訓練長,六年醫學系畢業再加上專科訓練,等升上主治醫師,之後再下鄉十年,直到還完公費,最少也要38歲。新制對公費醫師的生涯發展會有哪些影響?
第68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偏鄉醫療何解
長久以來,偏遠地區醫療最大的問題,是專科醫師人力以及醫院的經費不足。在金門醫院已經服務29年的婦產科醫師陳根雄,接生過六千多名嬰兒,幾年前還發生,整個金門只剩他一位婦產科醫師,早上看診,晚上接生,一個月有二十天睡在醫院裡。
金門醫院做為金門島上唯一的醫院,得齊備所有科別,連年虧損成了常態,因為偏遠地區醫院,不論設備採購或人事成本,樣樣都比都市高,醫院經營相當不易。
再加上台灣已經邁入高齡社會,許多老老照顧或是獨居長輩的照護問題相當挑戰,原本基層的衛生所正好可以扮演多元照護的角色。但台灣的衛生所業務多、收入少,很多地方衛生所,經常招不到醫師。台灣醫師人力不是不夠,而是分布不均,如何解決難題?
第68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司法人權文字:婁雅君
染SARS的人權
-
-
-
藝術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跨界文創–台灣妖怪與超級電腦
20世紀初,從英國引入文創產業這個名詞後,近20年來,台灣也不斷嘗試讓既有的文化加值,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近年努力推廣的目標與願景之一。「文創」一詞充斥在你我周遭,但究竟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文創又有什麼樣新的趨勢及意涵?
我們來看看台灣妖怪文學遇上超級電腦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台灣妖怪學近年蔚為潮流,小說、桌遊、電影,如雨後春筍以多元樣貌出現。妖怪,串連民俗、文學、科技、動畫藝術,加速了文化跨系統的整合與創新。妖怪風潮讓當代藝術跨域整合,透過數位科技、動漫、插畫,成為「妖言惑眾」的顯學。充滿生猛氣息的台灣妖怪,吸引了跨領域、跨技術的人才。台灣鬼怪如何以文學為基礎,串連國網中心的超級電腦、算圖農場,再結合動畫藝術,產生多元創新。
第67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羅盛達 -
-
藝術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跨界文創–生存的兩難
軟實力也得有良好的環境空間來培育滋養。政府2002年正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2007年起,台灣菸酒公司繳回的舊酒廠土地陸續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有台北、台中、嘉義、台南、花蓮等五大據點,這五大園區,分別在不同的縣市,也因為地方屬性而有不同定位。
文創應該是門好生意,不過文創園區的商業經營挑戰重重。文化部的五大文創園區,花蓮園區去年與經營廠商終止契約、收回自管、進行轉型。台南文創園區,起初經營遇到瓶頸,去年底團隊調整後漸入佳境,才有盈餘。最「年輕」的嘉義文創園區被文化部定位為傳統藝術創新園區,每月需三百萬元營運金,至今收支無法打平。只有台中文化資產園區屬公辦公營無虧損問題。
五大文創園區中,台北的華山文化園區最為引人注目,雖然餐廳、商店太多、藝文性不足屢遭批評,不過華山文創也足足花了六年才達到損益兩平。究竟文化創意園區該是什麼樣貌?要如何兼顧創意與營運管理,才不致陷入生存的兩難呢?
第67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羅盛達 -
-
-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水荒農慌
-
能源問題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抗旱救命水
-
-
青年世代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再給青春一次機會
最近的大學校園,很不平靜。11月初,3名台大的學生輕生,留給社會很大的遺憾,想不到才到月中,又陸續傳出淡大、海科大和成大等3位學生,自殺身亡。短短9天,就發生了6起憾事,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需要被關注。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學生意圖自殺的人數,有800多人;2019年則有1350人,增加68%。而在大專院校學生自殺致死的事件中,2019年有59件,到了2020年11月中為止,已經有76件。大學是學生和社會新鮮人之間的過渡時期,因此社會期待、父母希望和自身理想、自我價值等因素,都容易讓他們產生不安緊張的情緒。
這時,身旁的親友該怎麼察覺跟陪伴?校方又可以怎麼做來守護這些正值青春年華,卻焦慮徬徨的學生們呢?
第67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社福弱勢攝影:周明文
浪浪別哭
2017年台灣全面實施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為了避免動物收容所爆滿、人力不足,很多地方縣市都是採取TNVR做為零撲殺政策的主要配套措施。所謂TNVR 也就是捕捉、絕育、注射疫苗、再原地回置。
像2015年 提早開始實施零撲殺的新北市,當時他們以河濱公園做示範區實施TNVR, 與當地餵養流浪犬的愛媽們合作,將狗絕育之後再回置,持續由愛媽們繼續餵養這些浪浪。
不過即使如此,現在很多縣市公立動物收容所還是都面臨超收的問題,因為很多地方居民他們不願意流浪犬抓走後又放回社區,或是一些比較兇具有攻擊性的狗也不適合回置。為了替牠們找好歸宿,台南市動保處特別成立毛小孩職訓中心,依照每隻狗狗不同個性幫牠們媒介找工作。
第67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新國旅的逆襲
12月開始,國內防疫啟動秋冬專案,拉出邊境、社區及檢驗三大防線,希望能持續守住秋冬疫情。而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來,旅遊產業停滯,尤其各國邊境的封鎖,更讓觀光相關產業,受到重擊。
在台灣,雖然出國旅遊,成為一個很難實現的願望,但有賴台灣防疫有成,國內觀光不但逆勢成長,湧現熱潮,還衍生了國旅的新旅遊型態。前所未有的郵輪環島,就是一個例子。原本航行海外的國際郵輪,現在改為載遊客繞行台灣,停靠在高雄、台南、花蓮等國內港口,乘客在享受船上設施之餘,還能深入地方旅遊,帶動地方經濟。
另外,類出國的台灣離島旅遊,也成為風潮。尤其澎湖縣,觀光客比往年成長了七成,縣政府舉辦的類出國海島婚禮,也意外成為當地旅遊亮點。
第675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
-
2020-11-18政治經濟
泰國新世代系列報導
【泰國新世代覺醒】
泰國從七月開始爆發一波又一波的學運浪潮,在曼谷街頭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抗議。我們要將鏡頭轉向泰國首都曼谷的民主紀念碑,這個民主紀念碑是1932年暹羅政變時,為了紀念泰國從帝制變成君主立憲所興建的,象徵泰國的西化及獨立民主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在民主紀念碑建立之後,泰國就真的民主了嗎?
今年七月到現在,學運領袖及大批的抗議群眾不斷在民主紀念碑集結,他們的訴求是總理帕拉育下台、修憲及進行王室改革。值得注意的是,登高一呼的示威領袖都是年輕學生,這些泰國的新世代力量如何在獨裁政權下覺醒,民主思想的種子又是否能在泰國遍地開花。
泰國的抗議從學運擴大成為全民運動,改革對象更衝破底線,直指過去禁忌的王室改革議題,這彷彿讓泰國過去隱晦不可說的包袱一次被掀開,也讓2020的學運示威抗議成為泰國歷史的轉捩點。
【泰國:國際人的烏托邦】
泰國特有的王室及佛教文化,讓這個國度的人民有著親切和善的特質,更有著微笑王國的美稱。泰國的多元文化和豐富的地理景觀不但是全球旅客最喜歡造訪的國家之一,近年更因為快速的國際化,成為亞洲最大的外籍工作者聚集地。
有人說泰國是國際旅人和國際工作者的烏托邦,因為生活費比起亞洲其他大城市,只要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到。不過在這樣看起來CP值超高的國家生活及工作,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泰國性別平權發展】
去過泰國旅遊的人,大概都認為泰國是LGBTQ族群的天堂,因為他們有很多變裝皇后秀,也有許多跨性別的工作者,不過泰國社會真的有大家想像中這麼開放嗎?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9年12月公布一份報告,指出泰國雖然以包容 LGBTQ族群著稱,不過實際上LGBTQ族群仍面臨各界的歧視及汙名化,而在法律上真的能保障的性別平權相關權益更相對不足。
這也讓許多泰國人羨慕,台灣能在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究竟泰國的性別平權發展現況如何?距離真正的性別平權還有幾步之遙?
第673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社福弱勢攝影:袁宏書
看見伯拉罕裡的幸福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模式也不斷翻轉創新。中部的達觀部落,有個以照服員為核心的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伯拉罕在泰雅族語裡面,有烤火、互助、興旺的意思。這裡有一群人,為大甲溪及大安溪畔,需要照顧的長者建立可以社區共生的家。
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的主要推動者是林依瑩,他從台中市副市長的職務離開後,不只實際接受照服員的訓練、取得證照,2018年底開始到大甲溪、大安溪部落展開對談。他一方面到現場累積第一線照服員的實務經驗,一方面開始結合部落有意願者,共同催生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
現在這裡照顧的個案有九十幾人,他們努力實驗各種照顧模式,包括:一天多次的走動式照顧、重症返家、高復能照顧、空間美學規劃、共生照顧。讓這裡就像部落的生活中心點,以一個社區共生的力量存在。
第67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社福弱勢攝影:周明文
浪浪在找家
過去,台灣對流浪動物一直是以捕捉撲殺,來解決大量流浪犬貓的問題。2017年政府實行「零撲殺」政策,使台灣成為繼印度後,亞洲第二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國家。
現在零撲殺政策上路快四年,很多縣市的公立動物收容所都已經面臨超收的困境。根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台北市的超收率竟然高達226% 。在相關配套不足下,公立動物收容所嚴重超載,而民間到現在也還沒有任何一間合法的收容所,讓大家很難知道這些流浪犬在私人狗場是否有被妥善照顧,或是飼養環境是否合適。
面對這些困境,政府對私人狗場至今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與監督機制,即使有民間動物收容所想申請合法,也是困難重重。除了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還有建照申請等,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對有心人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第67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