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
-
2021-04-07社福弱勢
給星兒的表達性藝術治療
表達,是人的天生需求,但泛自閉症者在語言、認知、人際關係等多種發展障礙,讓他們看來外表正常、但社交能力低。這類特殊族群在無法適切表達情緒、缺乏社會互動技能的情況下,面臨生活上的挑戰。
自閉症是全球患病人數增長最快的病症之一。世衛估計,全世界每16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自閉症,聯合國則將每年4月2日訂為世界關懷自閉症日。
不過沒有言語的互動,人類就不能互相溝通嗎?這一群泛稱自閉症障礙者,也有人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透過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表達性藝術治療,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也能夠抒發情緒、傳遞訊息。只要細心觀察、耐心陪伴,非口語的溝通形式,其實也能訴說千言萬語。
第69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 -
-
-
-
公共安全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蘇花悲劇省思
-
-
-
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外送怎麼了
-
社福弱勢攝影:周明文
共饗剩宴
您家裡是否常常有多餘的食物吃不完呢?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剩食進入垃圾掩埋場,在分解過程中產生溫室氣體,成了全球暖化的幫兇,而在台灣每年浪費的食物據統計也有275萬噸,這些剩食能不能有更好的去處?
現在網路上出現一些剩食社團,讓大家把吃不完的食物,例如逢年過節收到太多禮盒,或者是東西買太多了怕過期,都可以將訊息放到剩食社團,請大家一起分享幫忙。也有不少早餐店和麵包店每天會將賣不完的餐點公布在社群媒體,很快就會有人來領取。
另外在台北則有位里長方荷生,協調量販店和超商將要下架的即期商品和食材,做為老人共餐及國中小課輔班的食材,甚至還開了食物銀行,幫助弱勢家庭。來看剩食透過巧思與共享,如何展開新的旅程。
第69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2021-03-10社福弱勢
失智路上的逆行
近幾年,全球因為人口老化,和慢性病不斷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年攀升。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年報告指出,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也就是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的現況如何?依照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65歲以上的長者,每12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是每5人有1人失智。推估未來46年內,台灣失智人口數,會以每天平均增加約36人的速度成長,因此預防失智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兩年前開始,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和一群年輕的職能治療師攜手,深入偏鄉,用創意的方式,協助長者及早發現和預防失智,他們終極目標是要打造出一個友善失智社區。
第689集
文字:林佳慧 / 攝影:許中熹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全球解封倒數
從去年12月開始,已經有超過130幾個國家,採取疫苗防疫,但是疫苗分配,仍只集中在幾個大國。截至二月中旬,七大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等,施打的疫苗數量就占了大約45%,但這些國家人口僅占全球總人口的10%。
不過二月中旬,由世界衛生組織領軍的COVAX平台,把COVID-19疫苗運抵非洲加納,讓加納成為第一個收到來自COVAX配送的國家之後,不只為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跨出歷史性的一步,更象徵全球推廣疫苗防疫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疫苗分配不均,另一個大家關切的焦點是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接種AZ、輝瑞、莫德納疫苗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包括一般副作用出現的頻率,還有嚴重過敏反應、死亡調查事件的監測資訊,提供給國人了解。有關嚴重過敏反應部分,三支疫苗發生率在百萬分之2.8至18.8之間,目前並沒有發現因為打疫苗而導致死亡的事件。
第68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021-03-03藝術
文物修復師的下一步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決戰新冠病毒疫苗
全球武漢肺炎疫情已經進入決戰疫苗的階段,累計到二月下旬,全球已經打下超過二億劑的疫苗,占全球人口大約3%。隨著疫苗開打,單日新增的武漢病毒確診人數,已經從今年1月7日的高峰84萬多人,下降到40萬人左右,顯示疫苗策略奏效,全球疫情有逐漸減緩的趨勢。
台灣因為去年一年守得好,疫情相對單純,不過今年初歷經部桃院內群聚到社區感染之後,如何把打疫苗列為防疫策略,已經是當務之急。尤其在國際上幾支領先的疫苗持續使用後,台灣幾支候選的國產疫苗,是否可以成功通過二期臨床試驗的考驗,在年中申請緊急使用授權,也是國人所期待的。
日前指揮中心已經宣布,將向國內二家疫苗廠,各預購五百萬劑的疫苗,加上已經洽購的1981萬劑的國際疫苗。指揮中心已經列出三階段施打疫苗順序,包括醫事人員等五大類,大約99萬人左右,被列為最優先施打族群。不過有了疫苗後,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則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
第68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
土地環境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永續台灣
【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游牧日常
【黃金旅程】
印度、中國的邊界拉達克,這個化外邊境地區常因煙硝四起、衝突不斷受到矚目。但在這個地方,有一群特別的大地之子游牧民族,他們世代在這個海拔四千多公尺的荒野大地逐水草而居,生活環境非常艱困。一頂帳篷及放牧的牛羊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生活簡單、內心純淨、自在知足。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更是拉達克豐富文化的重要底蘊之一,他們在這片遼闊大地放牧的高原山羊,是被稱為軟黃金Pashmina的頂級羊絨,市場價值不菲。不過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游牧民族賴以為生的水草近年有了劇烈變化,冬天太熱、夏天太冷,寒冬冷冽的氣候及夏天缺水幾乎成了游牧民族的致命危機。
【荒野呼喚】
中印邊界的拉達克是軍事重地,稍有風吹草動,兩國的軍方都會異常緊張。獨立特派員的採訪團隊在拍攝的過程中,使用空拍機拍攝羊群,不到一會兒時間,立刻就有印度軍方到牧區關切。原來軍方在游牧民族的羊隻身上裝了隱形監視器,用來監視敵情,連牧羊人們都不知道有這些間諜羊的存在,邊界軍事的敏感危險可見一斑。
另外,游牧民族近年面對牧區環境日益惡劣,許多人開始選擇放棄游牧生活,同時希望下一代接受現代教育後,能過更好的生活。這些現代化與游牧生活平衡的兩難,讓拉達克特有的游牧文化正逐漸消失。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
第68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021-02-10人物故事
【卓越大賞】文創陪伴師
近年文創成為流行話語及產業,不過真正做得好,能生存下來的文化產業,都有些關鍵原因或重要推手。
台灣受到少子化、高齡化、城鄉差距等影響,許多地方城鎮面臨消失危機。因此政府大力推動地方創生,希望藉此讓過去曾經繁榮的區域,重新活絡起來。目前台灣在做地方創生的區域多達一百多個,但常面臨規劃與執行的距離很遠,效果不如預期。
位於桃園市的博愛特區,是桃園市最早發展的商業街區,曾被稱做是桃園的西門町,三十多年前開始日益凋零。幾年前,一群有志之士著手改造計畫,但他們發現改造之路,只想硬體,沒有顧到軟性層面,商圈老闆根本無法同心。因此設立了文創陪伴師,藉由諮詢輔導與陪伴成長,商圈才慢慢恢復生機。
第685集
文字:林佳慧 / 攝影:許中熹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桃醫危機最前線
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武漢肺炎,過了一年,不但沒有降溫,疫情反而更加複雜而嚴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一月下旬,武漢肺炎的確診人數已經來到1億2百多萬人,死亡超過220萬人,疫情何時終止仍是未知數。
在防疫策略與成效上,向來被視為模範生的台灣,也在相隔八個多月,再添一名死亡病例,累計國內有八人死於武漢肺炎,九百多人染疫,其中本土病例占8%。
2021年1月12日,首位醫師確診後,造成院內群聚感染,甚至傳播到了社區,它是台灣第二起醫院群聚感染事件,而且是發生在防疫上扮演重中之重的部立桃園醫院。部桃不只收治疑似、確診病患最多,也是從武漢肺炎流行以來,就一直被賦予要守住國境、醫院、社區三道重要防線的責任醫院,卻反而在這波疫情中受創最重。
被確診的兩名醫師、四名護理師,他們目前狀況如何?更值得注意的是,部桃群聚感染的十九個案例中,其中有十一例,都曾經至少有一次採檢是陰性,但又確診,甚至有護理師採檢到第四次才確診。
為了搶救部桃,指揮中心與桃園市政府從1月12日開始,啟動了四個階段的應變方案,是否能夠防止疫情擴大呢?
第6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食品安全攝影:周明文
萊豬來了
台灣在今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政府祭出五大管理措施包含:赴美查廠、新增貨號、逐批查驗、清楚標示、嚴格稽查等。強調要從海關到廚房,為國人安全健康層層把關。
不過光是「清楚標示」這一項,就已經讓民眾充滿疑慮,因為目前市面上有豬標章也有豬標示,而貼了豬標章,卻又不代表只賣台灣豬,如果到賣場或市場走一遭,標章之亂,讓民眾心難安,爭議更是不斷。
目前中央雖然已經編列預算補助地方稽查人力,但以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來說,他們現有第一線稽查人力只有32人,稽查範圍包含進口商、餐飲業以及食品販售等。除了標示查核也進行抽驗,但不論地方政府再怎麼加強稽查,都不如中央從源頭管理來得確實。
如果能在海關檢驗根據貨號、部位,追蹤買賣流向,就能在大盤和中盤間做好追蹤溯源機制。但我們現在地方的稽查工作是從末端,也就是小吃店和攤商開始,要如何做好食安把關,實在令人擔憂。
第68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
檢視限塑政策
根據環保署估計,台灣每人每年要用掉八百多個塑膠袋,平均一天用超過兩個。塑膠製品太好用,卻也造成環保問題,塑膠廢棄物成為全球生態環境的殺手。流入海洋的垃圾,大部分都是塑膠包裝,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已經帶來生態浩劫。多數人都願意做環保,但難免因為不方便或惰性,而讓友善環境的心意打了折扣。
台灣的限塑政策從2002年開始推動,禁止部分場所提供免費塑膠袋、塑膠類免洗餐具,逐年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環保署公布2030年完全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時程表。
在世界各地的減塑中,歐盟決議2021年、印度預計2022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當全球警覺到塑膠危害、設定減塑目標,台灣卻只規劃在2030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用品,我們減塑開始得早,但禁塑時程設定得卻比較晚,到底為什麼呢?
第68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