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司法人權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傾聽・兒少性侵
-
-
能源問題攝影:周明文
臺灣綠能的挑戰
隨著全球能源發展趨勢,台灣極力發展再生能源,不過再生能源風力和太陽能占比高,對電力系統其實會有很大衝擊。因為不像傳統發電機組,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確定高,瞬間變化很大,容易造成電網的頻率波動,影響穩定供電。
要擴大再生能源發電,最重要就是儲能及智慧電網系統。透過儲能系統的充放,不只可以維持平時電網頻率穩定,萬一遇到電廠機組跳機,儲能系統還可在瞬間快速供電,撐住電網,來等待後續機組支援。
舉例來說,今年303大停電,南部電廠跳機,北部和中部也因為來不及反應,引發低頻卸載,造成部分停電,如果有足夠儲能,就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國內儲能發展目前還在起步階段,智慧電網也還在布建中,接下來能否跟上綠能發展,將是未來能源轉型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
國內用電量不斷增加,政府能源規劃原本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要達20%,但因這幾年用電量大增,使得綠電占比確定無法達標,已經下修為15.2%。目前台灣再生能源只占總發電量的6%,距離目標也只剩3年,挑戰相當大。
政府加緊腳步,今年台灣西部外海離岸風電正如火如荼進行,依據規劃,2025年台灣外海上將會有700支的離岸風機,不過現在的進度只達到4.2%。
而在陸域風機的部分,之前風機的設置都靠近濱海,現在已有越來越多風機進到村子,卻影響了地方居民的生活。台灣為了開發再生能源,之前常引發爭議,像是太陽能農地種電的問題,如何突破綠能發展的瓶頸?
第75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022-06-29人物故事
還孩子做自己
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定見!不一樣的「怪咖醫師」李佳燕!
李佳燕醫師的診所下午都不看診,她會把時間留給憂心忡忡帶著孩子來求助的家庭,花上一下午的時間與孩子對話、聆聽和陪伴他們。在她眼中,這些孩子都是珍貴而獨特的生命,她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是學校老師或精神科醫師口中有「病」,需要用藥物來治療的「過動兒」?
她反對草率診斷,反對輕易用藥,主張從家長、教育系統到兒童精神科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尋找出根本的問題。卻也因此被認為是反精神科、質疑教育體系的怪咖醫師,在眾多的誤解和責怪之下,李佳燕依然不改其志,為拯救被誤解和汙名化的孩子們大聲疾呼。
第756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能源問題攝影:周明文
台灣電力體檢
13日,桃園大潭電廠8號機組工程,因吊車不慎拉扯,發生鷹架倒塌意外,造成6名工人受傷。發生工安意外的大潭電廠,是國內最大的天然氣電廠,目前廠內正在進行8號及9號機組工程,為的就是要遞補日後廢除核電的缺口。
不光核電,未來三年台灣也正處於老電廠除役的高峰期,而新增機組原本計畫由大潭電廠8號及9號機先接手,卻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延期,將造成台電未來幾年會有很大供電壓力。
不單供電問題,近五年台灣發生四次大停電,都是因爲人為疏失造成的事故,2017年815大停電,總統為此道歉,還強調要將會因人為疏失而輕易癱瘓的供電系統,列為徹底檢討改革的重點,但去年又連續發生513、517兩次大停電,今年則有303大停電。
每次檢討都提到台灣電網太過脆弱,針對脆弱的台灣電網,政府有哪些改革計畫?面對未來幾年電力供應吃緊的問題,台電又將如何因應?
第75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攝影:袁宏書
送藥到府最前線
-
-
-
-
-
司法人權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跟騷入罪
-
社福弱勢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台鐵改革路難行
端午連續假期,原本要比照五一勞動節罷工的台鐵工會最後取消行動,讓交通部和返鄉民眾都鬆了口氣。立法院更在5月27日三讀通過《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跨出台鐵公司化重要一步,預計讓台鐵在2024年1月完成公司掛牌。
不過台鐵公司化後,民眾對於台鐵安全改革的疑慮就解決了嗎?去年4月2日發生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至今一年多,運安會日前提出最終調查報告,認為悲劇會發生,主要是因為台鐵局的安全規定非常不足。但台鐵企業工會認為,公司化草案裡頭沒有載明安全兩個字,認為公司化根本是場騙局;而台鐵產業工會則認為,公司化不等於安全,兩件事情應該拆開來說。究竟各方的想法跟主張是什麼?
第752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
醫療公衛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快篩怎麼了
-
-
-
科學新知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太空產業挑戰
太空產業成為新的科技商機,最近幾年馬斯克旗下的太空運輸公司SpaceX積極布署低軌衛星,英國、加拿大及美國亞馬遜公司,也都在搶食低軌衛星商機。低軌衛星是用於建置通訊網路的工具,未來產值甚至上看一兆美元。
台灣今年一月施行太空發展法,四月份國家太空中心也轉型為行政法人,直接隸屬於科技部,在位階及預算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台灣的太空國家隊,預計要一年發射一顆衛星,幫台灣廠商練功、搶食太空經濟的大餅。
不過廠商們在競爭時,必須投入大量研發資金,面對的卻是國際廠商已經搶占先機的市場,往往只能做低利潤的零組件代工。到底搶進太空產業商機,台灣有哪些優勢跟潛在威脅?太空國家隊又能做些什麼?
第750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科學新知攝影:袁宏書
追尋百年地震足跡
今年3月23日跟5月9日,台灣發生2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規模6.7的玉里地震,是繼921地震之後,排名第4強度的地震。
獨立特派員之前曾報導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116週年。而台灣近代史上,造成死傷最嚴重的,是發生在1935年4月21日的「新竹–台中地震」,又叫作屯子腳地震或墩仔腳大地震,規模7.1,總計造成3千多人死亡,房屋受損不計其數,如今也已經屆滿87週年。
為了讓國人了解地震的無情與可怕,改制前的台中縣政府,透過出版《墩仔腳大地震老照片特集》,詳細記錄了1935年的大地震,對中部民眾的影響。
最近中央氣象局也說,台灣不排除進入地震活躍期。而回顧台灣過去百年地震史,規模7以上的地震,到底發生多少次?獨立特派員帶您一起追尋這些百年地震的足跡,來看看我們獲得什麼樣的經驗,對未來台灣地震的防範與預測又能有什麼幫助。
第75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健保調漲有理嗎
-
科學新知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台灣火箭快飛
-
藝術攝影:周明文
屋頂上的藝術家
大家到廟裡拜拜,是否曾經注意過廟宇的屋頂,通常都會有些色彩繽紛的裝飾藝術,像是神仙人物或是神獸花鳥,用來呈現宮廟的莊嚴和氣度,這些建築裝飾就是剪黏。由剪黏師傅站在屋頂施作,將破碎的陶瓷碗片或玻璃剪成需要的形狀,再一片片黏貼到模型上。
因為太過耗時費工,現在許多廟宇都改由機器大規模生產的裝飾來取代手工剪黏,使這項傳統工藝越來越少見。不過當一些古蹟廟宇或歷史建築需要修復時,還是必須找有名的師傅採用傳統剪黏。
在台南市的葉明吉,家傳三代,都是有名的剪黏匠師,葉家作品風格細膩精緻,最大的特色就是人物神韻的掌握;另外還有一位國寶匠師陳三火,他擅長以敲代剪,再按照敲破的花瓶紋路堆疊拼貼,隨緣創作,作品獨特之外,更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
第74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